很神奇,sorkin的东西我全部不喜欢。
不喜欢他的台词和叙事的节奏。
不喜欢他一定要刻意追本溯源找到人物性格的来源(这点是我最不能忍的,过分简单化了一个人物性格的养成)。
steve jobs是我唯一去电影院看的看到15分钟离场的电影。
Social network我至今也不知道好在哪。
Newsroom后来没看下去,那是因为我觉得太理想化太假。
他一直在他的传记电影里刻意地传达一些他所坚持的三观,很简单直接地告诉你,就是这样。
可是只要仔细一想,这些东西都特别理想化,经不起推敲。
至此,我以后应该不会再看他的东西了。
然后我就突然知道为啥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斯皮尔伯格,一直没看辛德勒,估计也不会看post的原因了。
都太有立场了,而不幸的是,这些立场我还能预见到肯定在我看来会过分理想化。
你指望post力挽狂澜拯救人类?
我还是去煮个面喂饱自己吧。
拍摄手法还好,不新鲜,用过去和现在的故事来回穿插,一因对应一果,开头还用了旁白作解释,生怕观众不懂,剧情太生硬。
倒是剧情里的一些要素让我有些思考。
父女之间感情怎么处理?
里面有句话,“如果想要知道我有多么爱你,就像我们想知道宇宙有多么浩渺一样”,我本人也面临这种情况,父亲不管对儿子还是女儿,感情关系都很微妙,表达爱的方式永远不像母亲那样细润,温柔。
做生意树大招风,有时候生意做到了一定高度,有些事真的就不是自己说了算了。。。
最后电影引用了丘吉尔关于成功的一句话,算是给茉莉的人生定了调,也符合我看这部电影的预期了。
现实中遇到过类似女主这种人,不满老板的降薪 而偷走老板的客户名单自立门户,这自古以来就是忘恩负义的典型;拿到好处 但有一天别人不给了 就开始记恨,这就是这几年网上人们总结的那种,不知感恩的人吧。
(我真的不争论那些说老板是bitch 态度不好的网友了,有句话叫不要看别人说了什么 要看别人做了什么,人家老板确实嘴贱 但是老板给了她信任和好处以及独一无二的机会)。
牌局本来就不是正义的举动,假装正义不做手脚最后还是做了,这是典型的绿茶行为,一副正人君子相 但是当诱惑和利益到达一定数量 他们才会露出真面目 这种人 比明摆着的坏人 要虚伪很多,简称就是绿茶。
为什么写书 因为她做的是名流的生意,写成书不代表宣扬了任何什么所谓的女性力量 ,这和英国皇室的女仆出传记爆料皇室秘闻一样 目的是赚钱以及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总之这个人并不高贵和高级,尤其自己的发际如此不堪还要强行注入什么精神力量,不过是一个村妞儿进城打工的故事。
要说全篇还比较可看的地方 第一是告诉了你如何开展一场生意(对的 客户是第一重要);第二 展示了上流社会百态,对有些人来说赌钱是种消遣,有些人赌钱就是为了赚钱,这就知道谁会输了,而有的消费 得先看看自己的家底;第三 任何生意都有隐藏在内部的利益与交易链条 没有例外
赌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鱼”,一种是“吃鱼的”,如果你5分钟内找不到“鱼”,那么你就是那条鱼。
天平的一端是500万美元与自由,从此海阔天空;另一端是巨额罚款与监狱生涯,从此戴上镣铐,你会选择哪一个?
茉莉选择了后者。
她是笨蛋吗?
茉莉·布鲁姆,克罗大多大学政治系,平均绩点高达3.9,哈佛法学院入学考试平均分数169分,她考了173分。
从小接受滑雪训练,12岁时做了急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手术,脊柱上的钢钉没有能阻止茉莉对滑雪的追求,手术一年后重新登上赛场。
20岁进入国家队效力,她在北美女子特级滑雪中排名第三。
此时在奥运会赛场上,离奥运奖牌一步之遥。
这是一个天之骄子的命运路线。
茉莉在奥运滑雪比赛中与奖牌失之交臂,选择去法学院之前休学一年。
按照正常轨迹,茉莉会在休学一年内打工,赚钱,旅行,认识更多的人,一年后重新回到哈佛,回到正轨。
人生的奇妙在于,一瞬间有一百万个可能,每一个选择排列组合成了人生。
茉莉因缘巧合下为眼镜蛇休息室老板打工,这里每周都有一个秘密牌局,茉莉作为助手帮忙通知牌局并记分,平时只能在荧幕和星光大道上见到的名流,都是眼镜蛇休息室的座上宾。
得知可能会被老板降薪之后,茉莉没有就此放弃,反而倾其所有,花光所有积蓄租下四季酒店一晚5200美元的套房,高薪聘请17000美元的洗牌大师,精心准备88年的拉菲和高斯巴雪茄,孤注一掷,赢得了眼镜蛇休息室的客户,从此眼镜蛇牌局变成了茉莉牌局。
茉莉凭借与身俱来的聪慧与天赋周旋在这些在好莱坞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如鱼得水。
牌局不仅给茉莉带来丰厚的小费与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难以企及的社交圈的身份与尊重。
好景不长,在茉莉牌局经营地蒸蒸日上之时,茉莉发现核心玩家利用牌局放贷,把牌局变成了不公平的游戏,两者分道扬镳。
核心玩家完美复制了茉莉带走眼镜蛇休息室客户的那一手,茉莉失去了牌局。
这一次,茉莉面对回到法学院继续学业的常规路径,选择了到东海岸,在纽约东山再起,再组牌局。
茉莉从花花公子的女伴们入手,这些美丽的女孩们有外交官的女儿,通晓9国语言,有编程黑客,有玩牌高手,茉莉牌局新时代就此开启。
一年时间,茉莉年营收达到477万美元,辉煌达到顶峰。
每天出入最豪华的五星酒店,身着华服珠宝,往来皆衣冠楚楚的名流,这里有最烈的酒,最美的女人,也有最堕落的声色犬马。
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赌徒有两个,一个是布拉德,一个是哈伦。
布拉德——掌握着7亿美元石油基金的老板,玩牌非常老实,牌技很烂,却对赌博有着无上热情,喜欢跟牌,加大注。
哈伦——顶尖扑克牌手,谨慎老道,不露破绽,只会在看到大赢率的时候下重注,在不确定时经常弃牌。
赌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鱼”,一种是“吃鱼的”,布拉德是鱼,哈伦是吃鱼的。
在哈伦与布拉德的对决中,布拉德拿着一手烂牌,却推出了重注,哈伦处于一贯的谨慎,决定弃牌,结果布拉德连一对对子都没有,尽管这一句哈伦只输了4万美元,而前半夜哈伦的五万美元本金已经翻了三倍,这一轮彻底打乱哈伦心绪,哈伦由牌手变成了赌徒,丧失了谨慎与判断力,昏招频出,在最后一局中,对手拿着一手烂牌下重注,哈伦吸取教训,跟注,结果对家拿到了“不可能的牌”,哈伦输的一败涂地。
哈伦身体力行了这句老话,千万不要和白痴战斗,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同一水准,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当然影片最后我们会发现,布拉德其实一点也不傻,更谈不上老实。
他掌管的 7亿美元对冲基金其实是庞氏骗局,他来参赌也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希望混着圈层,靠着参加赌局认识名流,圈了很多钱给自己买别墅豪车,银行账户里只有700美元。
茉莉牌局里各色人等汇聚一堂,利益交错之复杂,可见一斑。
牌局越玩越大,玩家借贷越来越多,杠杆越来越高,茉莉作为牌局中心,已抽身不得,游走在黑与白的边界,踩在法律边缘。
身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恋人。
每天都紧绷着弦在刀尖起舞,茉莉借助于苯丙胺,可卡因,安定药,维柯丁,氨酚径考酮片保持清醒,并染上毒瘾。
局面愈加不可控,一个女人无权无势,却掌握着令人惊羡的巨额财富与名流圈层,许多人包括俄罗斯黑手党盯上了这一只肥羊,被自己的司机背叛设局,被抢劫,被殴打,被勒住咽喉,茉莉终于决定抽身,却被FBI逮捕并冻结全部财富。
前半生多幸运,此时就有多无力,仿佛世界一下子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没有积蓄,没有工作,甚至没有钱聘请一名好的律师。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
所有人称茉莉为扑克公主,媒体们就像吸血的蚊子一样绕着茉莉打转,指望从她嘴里得知天王巨星,名流贵胄的新闻八卦,好好炒作一笔。
茉莉的移动硬盘就像潘多拉魔盒,记录了所有与扑克玩家的往来信息,有关于华尔街富豪提出要求赌局作弊的记录,也有大亨包养情妇的花边新闻,硬盘里的绯闻秘密可以让富豪名流身败名裂。
FBI表示,交出硬盘,便可以放其自由。
即使不交出来,接下来要继续上诉,还是会被强制上交,只不过是主动上交与被动上交的区别而已。
天平的一端是500万美元与自由,从此海阔天空;另一端是巨额罚款与监狱生涯,从此戴上镣铐,你会选择哪一个?
茉莉再一次做出了选择,坚定地选择后者。
看上去是很笨的选择,可是茉莉从来与笨毫无关联,就在赌局开启的日日夜夜,茉莉通过Google和自学,了解了翻牌,河牌,转牌,失重,冤家牌,船牌,坚果牌;知道了银河系中心的味道,甚至还差12分就修到了天文学位。
问: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是什么味道?
答:银河的中心是甲酸乙酯,恰似朗姆酒香味和树莓子的味道。
我看过时间最繁华的风景,穿过华服美衣,享受人间至味,见过金字塔尖最高的一群人,掌握巨额财富,一瞬间这些都化为乌有。
我只剩下名声。
That's my name, and I'll never have another.最终的大结局我就不透露了,给大家留点悬念。
感谢关注Amira的进步青年说(微信公众号:Amira_talk),正值周末,不妨准备一杯最爱的饮料,躺在沙发上,看一场茉莉牌局。
感谢关注Amira的进步青年说你会发现,人生就是由无数选择造成的,富贵名利皆泡沫,所有的包袱都与欲望相关,不如放下欲望,减少包袱,轻装前行,从今天起,多关心粮食与蔬菜,与家人挽手散步,朝朝暮暮。
看了一遍,不自觉跟社交网络做对比,同样的以诉讼为主线,不断的通过闪回补全故事全貌。
社交网络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停不下来。
茉莉牌局是耐着性子看完的。
同样的人物传记片,同样的总分总结构,为什么后者看着不爽?
茉莉和小扎几乎有同样的语速和反应能力,连珠炮式的对白,高强度的信息量传递,这在茉莉牌局里显得突兀和费解,在《社交网络》里就和剪辑节奏相得益彰,甚至有一种看悬疑片的感觉。
索金想要表现茉莉人性中“坚持”的魅力,一个努力挣扎着想要证明自己的女性,一个囿于原生家庭之伤而选择自我放逐的女性,最终在挣扎中收获成长,并与父亲达成和解。
这条人物的成长线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没有带给我一种释放的感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
作者设置给茉莉的“want”是自我证明,证明自己不比男人差,甚至可以掌控男人。
所以在“创业”过程中她受到男人的压迫越大,就越能刺激她独当一面开拓新局。
在“组织赌博”的事业上她混的顺丰顺水,甚至非常有职业操守。
甚至在被FBI抓捕后,她也拒绝透露客户信息,拒绝转卖账务。
她始终表现出了“坚持”的魅力,坚守尊严,拒绝和FBI做交易。
以上种种,为什么还是不太打动人?
或许,主角缺少一点“人物弧光”,缺少转变。
茉莉自始至终还是那个滑雪的小女孩。
她滑雪练习累了,父亲非要她承认自己“软弱”才肯带她回家,但她偏偏要硬撑着再划一次。
长大后炒掉老板单干,和赌客与黑社会周旋,与FBI周旋,她始终是那个不愿意认输的小女孩。
即便是最终和父亲达成和解,也是父亲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展开一番解释。
茉莉始终是被动的,被引导的。
人物的复杂性较弱,茉莉始终是“只为证明自己”而奋斗,似乎她不爱钱没有性欲也对控制或攀附权贵毫无兴趣。
而《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格,就更真实而有趣一些,他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无视权贵奋勇抗争的一面。
但最后,他主动向前女友发出邀请,意味着经过种种事情,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打开心结,变得更加成熟,即所谓“人物弧光”。
最后,再对比一下两部电影的相同点。
索金似乎非常想要给观众一个解释,一个主角所有行为动机的解释。
小扎内心深处想要报复前女友,也嫉妒朋友能加入顶尖兄弟会。
但《社交网络》里的表达相对隐晦,判断权留给了观众。
而《茉莉牌局》里作者直接给了定论,还多次通过人物对白解释,尤其是父女最后的和解对话,直白到可以当做心理分析文章来看。
以上,是我在对比两部影片中得到的观点,希望有其他伙伴可以留言讨论。
女主真的美,全剧优点说完。
虽说是自传,我相信故事是真的,但是我认为作者为了凸显自己的成功隐瞒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本来非但不会有损她的声名反而会使她的人物更丰满。
但从她对“角色减分”一词的无知看法来看也知道她是一个极端自负的人,也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导演在拍她的自传时不去深挖她笔下事件的真实情况反而是放任它们就这么呈现出来我个人觉得是对观众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个随便就能被人入室打劫的较弱女人,你很难想象她是孤身一人与这些在商场上翻云覆雨的大人物,而且是他们的丑恶面打交道的,而且拍出来她是那样的云淡风轻。
先别说在杀红了眼欠下巨款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女主可是敢独身一人把作弊者叫上来用录像带威胁他的人呀,还是在合法持枪的国度。
这太不合理了吧。。。。。
全片看下来,与其说是女主能力的展示,不如说是女主撞大运发的横财最后发现还不如过一些平淡的生活,这样的话不需要提女主对于牌局的兴趣呀,直接拍她中了彩票然后亲人离散最后千金散尽继续滑冰梦想不是更好,这不是你们好莱坞的拿手好戏吗
观影回来,我们还是非常纠结,到底Molly的地下牌局合不合法?
在加州,开赌场是违法的,所以在加州和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所在州)交界的太浩湖度假区,你就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景象,州界线一边是林立的豪华酒店和赌场,另一边是质朴寒酸的木屋小舍。
可是Molly在洛杉矶成功开牌局又说明她没有越界。
如果没越界那为啥又叫“地下牌局”?
回想Molly摆场子之前咨询她的律师,那肥头大耳的律师一副暧昧且讳莫如深的态度,这牌局势必游走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
毫无疑问,Molly是个绝对的风险偏好者,影片的主旨坚定地表明Molly靠自持和清醒避免了湿鞋的后果,这的确得益于她善于考虑得失风险的理性。
就Molly的脱身艺术,让她再选择一次,她还是会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并乐此不疲。
后来确认了一下,在加州和纽约州组私人牌局是合法行为,但前提是组局者只能收取小费,就是看玩家心情给的意思,一旦从赌资中抽取固定比例的佣金,即视为违法。
呜呼哉,这合法与违法之间就隔张薄薄的纱啊。
法律尚且如此细致,Molly的算盘不应该打得更精道吗?
Molly的一生也在抽牌。
只是正常的洗好的牌是随机分布的,但Molly命运的牌局却是“有偏的“,男权社会是现实,时不时来给Molly制造困境,但Molly精打细算,体现了走钢丝的高超技艺。
如果说她唯一一次有非理性的选择就是在脊柱手术后仍继续冲奥,这是她对收益成本的错误估计。
从此之后,她一次次非常巧妙地规避了“湿鞋”的风险。
Molly的理性从一开始为Dean Keith“穿普拉达男魔头”做助理可以看出,她不是安妮海瑟薇,潇洒地扔掉斯特里普的夺命call,放飞自我。
Molly知道忍气吞声的成本是有限的,但收益是无限的。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只是墙上观察的一只苍蝇,但一年之内靠着google摸清了所有牌局套路和术语,更不用说好莱坞名流,华尔街巨擘和体坛骄子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业界内部消息(潜台词是Molly也是专业股民?
)。
Molly接下来抽的是一张“险牌”,Dean脆弱的自尊受不了Molly无法掩盖的魅力和聪颖,决意把她赶出自己组局的牌局。
按理说Molly应该见好就收,攒够学费上学去,可她看到了这名利场掩盖之下人性的脆弱,决意为之继续一搏。
接下来一出令人耳熟能详的“销售人员离职带走客户”的套路,Molly只身组出了名流的地下牌局。
这里不得不提“X先生”,牌玩得最好,可小费给的最少(外媒猜测是蜘蛛侠),他于Molly“创业”之初是有功的,是他振臂一呼带领大家转投Molly,但成也萧何败萧何,X先生缺乏Molly的大局观,在牌友输得分文不剩的时候放高利贷,这有违Molly的长远眼光,于是Molly又被X先生震出局。
西海岸不行,东海岸还有广阔天地,Molly作为牌局常青树的秘诀在于她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赊借筹码是鼓励名流多多投放赌资的有效方法,背后的逻辑和2015年银行扩大信贷,鼓励老百姓买房去库存是一个道理。
但Molly和国家一样懂得过度的信贷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Molly就是银行的角色,如果她没有足够的库存货币,当赢钱的赌徒纷纷拿筹码兑回现金,她苦心经营的牌局将毁于一旦。
于是,Molly温情地劝赌红眼的老商人赶紧回家,因为屡战屡败,急于翻盘的急躁是“德州扑克”的大忌,只会增加Molly银行的杠杆,进而增大Molly的经营风险。
她深谙此道。
于是,斥责富二代小开偷偷地把其他筹码带进牌局,拒绝黑帮的入伙要求,被黑帮痛扁却忍气吞声,Molly太明白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了。
我觉得最有争议的是Molly拒绝向FBI透露客户真名和联系方式的做法。
拒绝合作的成本是牢役之灾,但坐几年牢出来却练就了铁骨铮铮一条好汉,你死咬着牙不出卖朋友,等你刑满释放,那些朋友还不为你的义气感动,纷至沓来。
于是,坐几年牢就变成了活生生的广告牌。
如果Molly是合法经营,清清白白,这做法本是应该的。
如果Molly真有违法越界,更应该死咬牙根不松口,大不了你啥都查不着。
就这么个简单的逻辑,却是影片的道德卖点。
如果留意律师女儿读的那本书《The Crucible》(萨勒姆的女巫),就理解编剧借“审巫案”伸张Molly的清白无辜。
从影片的交待看,Molly承认自己的失误一是吸毒,二是在一次赌资渐累的牌局中被迫同意抽成2%的佣金来补充库存货币,除此之外,问心无愧。
当然,话说回来,书是自编自导,电影是自吹自擂,真正湿不湿鞋只有Molly自己知道。
茉莉的刺激牌局,导演完美的节奏感,劳模姐的绝美造型,都不是我想安利这部电影的原因,要说玩金融法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普普通通,在一众经典电影里完全算不上出彩,倒是有着浮夸的感觉。
我想安利他的原因是因为亲子关系。
因为茉莉和父亲的关系像极了我和我父亲,也恐怕和不少观众的亲子关系相同。
茉莉的父亲严苛,威严,不允许别人破坏他的权威,不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但越是这样越是容易激发青春期孩子的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父亲也不是一直正确,为什么我不能维护我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我要被你控制。
争吵的最后就是孩子被父亲的一句你靠我养彻底打败,然后就是屈辱,想尽办法证明自己不靠任何人都能活着。
我回望我的青春时代,总是幻想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已经是个成熟的人,证明自己的优秀,就是想他们能认可我,能赞同我一回,但是从来没有,所以我一直在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而幻想。
父母越优秀,我做的幻想就越多,现在想来就是一场无谓的长征。
因为如果真的长大了,便不再需要像别人证明,我用一整个青春去弥补我童年缺失的认可。
茉莉因为一根赛场上的树枝,失去了奖牌,然后又陷入童年时期的状态,陷入了不被认可的漩涡,她的兄弟都很优秀,她觉得父亲不重视她,不爱她,于是她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去重新寻找自己的存在感,用错误的方式。
直到最后父亲找到了她,茉莉才明白,父亲一直很爱她,也很认可她,她失控的心态才终于回到了正轨。
磕药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想要被认同,想要有控制感才是茉莉组织牌局的原因。
但是她没有想到,她一直拥有着父亲比宇宙还宽广的爱,为了她可以不顾一切。
或许我不用再幻想在父母面前如何寻求认同了,其实我一直被认同着,只是我不知道。
1.女主真好看,气场强大,事业线都露的是恰到好处。
2.她老爸最后在长椅上和她说一定要帮她报仇那段让我泪奔,因为想起大学时候我父亲也坐在校园内一张长椅上对我说过无论如何都会相信我的话。
3.最后法官对华尔街的反讽让人觉得很爽。
4.她滑雪⛷️的伤痛让人触目惊心,心理学教授的老爸带出了自己家一家两个奥运会选手也是厉害。
我记得现实中我曾经有个学生是奥运会某水上比赛项目第九名,反应超快,理解能力超强;剧中女主人设也是绝对的高智商,放弃哈佛法学院录取来闯社会。
5.现实中参加她赌局的是本·阿弗莱克,列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蜘蛛侠。
以上是今天看的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地方。
还是先不看其他朋友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先写写自己的想法。
有许多标签可以说明茉莉其人,比如独立、聪慧、性感、执着,等等。
但是更让我能够感受到的是她的自我。
茉莉从小到大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思考和认知意识,内心的世界与父亲、所谓的牌局朋友、律师都有不能协同的地带。
这种自我的思维,可能也是支持茉莉不断探索人生和始终坚强的力量之一,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魅力个性所在。
茉莉散发出的吸引力不仅来自外表的美,更多的是源于她自我的精神。
受到他人帮助一定会让自己感到温暖,但真正能够让自己坚强的只有坚强的自己,茉莉的自我是坚强的。
她只是一个聪慧的普通女孩,希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享受着牌局中过客带来的虚荣,面对律师的捍卫也会流露感激。
但是这个平凡的姑娘的确让人感动和喜欢,或许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固守自己内心边界的捍卫者吧。
摔倒的茉莉还会起身,自我也是一种美丽。
我觉得我喜欢索金的原因不是他台词写得又多又没废话,而是他的作品永远在揭示男性的复杂软弱劣根而赞美女性独立自由的光辉
三星半,标准传记片。艾伦索金真的是话唠预警
看简介似乎是个内容相当丰富、精彩的故事,然而直到结尾那充满鸡汤味的父女交心才惊觉本片只不过想呈现一段与童年阴影相抗争的女性心路历程。不是每一部台词高速密集的传记片都能成为《社交网络》,即便剧本出自同一人之手。电影终究是导演的艺术,绝非依样画葫芦那般轻而易举。大量无意义的废话和废戏把本片塞得又长又满,却连主角的形象都没立住,催命一样的节奏更是充分放大了其中的每一份煎熬,看得好累。
牌局上的八卦和趣事恰到好处地点缀了人物的成长史,感觉要是排成舞台剧会更有趣。唯一(出自我自己)的疑惑是Molly守口如瓶的动机应该蛮复杂的吧,和crucible里普罗科托的状态完全不同,这个互文感觉没建立起来。台词和人物塑造依然是教科书级别,导演手法并不露怯,看完觉得超励志呢!
没啥意思。最近这是怎么了,看啥都觉得没意思。主要是女主保护了赌局上的人,自己认了罪,遵守了自己这一行的职业操守。当然女主的原生家庭影响了她的很多选择。
………所以斯隆从监狱出来之后就开始玩纸牌了是么………同样的密集台词这部看上去就像群口相声………情感全靠碎片堆积,大片段全在台词炫技……
本来这是一部即使Sorkin自己掌镜+两大男神女神加持都已经让人觉得昏昏欲睡的无聊剧情片,话太满,剧情反转又毫无方向,而且Sorkin的恃才傲物让他不愿意使用任何麦高芬 于是整部剧在中央公园之前看上去极其茫然,结果也不知是为什么最后给片子加上一点daddy issue,似乎是为了自圆其说,反而倒是有点意思了。女庄家为自己洗白也不要太当真,off the book的故事肯定比没拍出来的精彩100倍。
a let down
真是用对话撑下来了
台词简直多到令人发指,虽然很多都真的很不错。将Molly的选择归咎于原生家庭问题是不是有点敷衍?最后的法庭判决结果,Molly的人生算不上传奇,但确实是一个好运的人。PS:好想去摸劳模姐的胸呀……PPS:玩家X居然是Tobey Maguire?!
劳模继续保持了她slay全场的风范,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会想把目光从她身上移开,对于索金的剧作来说,依然保证了吊打二流编剧的高质量烧脑对白水准,在张弛有度的节奏、明快的剪辑、密不透风的旁白对白轰炸下留给观众思考喘息的空间很有限,但依然散发出足够的娱乐效果,也很有女权味道。(72)
节奏紧凑,全程高能,没有尿点。剧本继续延续艾伦索金的话痨风格,然而没有电视剧感,有几场调度简直成熟的一逼,一点不像新导演。劳模姐驾驭这种bitchy的角色驾轻就熟。
真可以,make money for what ?
给合格完全是索金的剧本非常工整,然而视觉想象基本没有,完全不信任演员的表演,内心戏全靠说,那为什么不弄广播剧,不信你直接听他们的对话,故事不会有任何遗漏;elba的角色比劳模姐的角色更加吸引人,可能真的是因为没有把他的内心戏说出来,反而有了悬念张力
前面一直通过茉莉和律师的对质似乎在营造对自传励志鸡血叙事的消解,可末尾老爸一来daddy issue一解咋就顺着自传画风说到底还真成了屡败屡战励志故事了?
在肮脏下流的名人富豪阶层混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的大庄家是朵一尘不染大慈大悲的白莲花,假如她有过任何一点不道德的行为,那一定是受人蛊惑或蒙在鼓里或逼不得已,即便认罪都是为了牺牲自己保护别人啊!这个“真实”又“感人”的故事令我呕吐不已
讨厌的话痨…………………
不是荷官胜似荷官
女神把蜂蜜和酒给了男人,让他们变成了猪。
电影真好看,但索尔金立场就哈哈了,扎克伯格和乔布斯俩男人就揭穿“真面目”,茉莉是个女人就往独立女性靠?贪婪和欲望没有性别差异好吗?这个角色早20年就莎朗斯通舍我其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