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业余围棋爱好者,发觉并不大好评价这部电影。
如果不是对其人有所了解,并且看的时候手头还有本传记可查,估计会看得云里雾里。
即便如此,我也仍然觉得它的故事叙述相当不清晰,人物塑造依然模糊而僵化。
画面和镜头倒还不错,但觉得于事无补。
看之前就将此片推荐了出去(围棋嘛),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它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导演奖,让我误以为影片本身的质量应也有所保障。
很多细节是没交代清楚的,不了解吴清源,甚至不了解围棋界的人,都不容易明白。
大师的一生,岂是不到两个钟头可以讲完的。
但剧本的创作思路也有点不理解,其实吴老本身的经历是复杂而传奇的,被他这么一拍,就是个只会下棋的楞子,还重点描述了他误入玺宇教的历程。
吴老师的思想几乎没有得到体现,围棋上的造诣被一笔带过,中日战争时的氛围倒是有所烘托,但作为人物,无甚体现。
围棋部分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此片中基本上省略。
既没有体现围棋精妙计算的一面,也没有体现围棋艺术的一面。
倒是将日本围棋文化氛围进行了较多地呈现。
此外,吴清源毕竟是棋人,他的人生离不开棋,以它为名的影片,拍成这样,令观众看过也不觉得他伟大在哪里。
作为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他也没什么太特别的;作为一个人生哲学和“真理”的追寻者,他也起起伏伏,所获有之,但较难为人道。
唯有围棋上的成就,值得浓墨重彩一番。
作为影片来讲,或许不宜将重点放在单纯的围棋上面,但既然拍吴清源,这就是逃不掉的一块主要内容。
影片连彼时的围棋界背景知识都不舍得交代一下,自然无法突出吴清源在围棋上的成就,那可不是一般的棋士而已。
体现不出来。
比如说,很多人都不会知道本因坊在当时的日本棋界意味着什么,后面的近百局传奇般的十番棋影片也是没有涉及。
吴清源老师晚期将围棋与人生哲学融为一体,提出“中的精神”,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受传统中国思想影响颇深,《易经》之类的,颇为玄乎。
这自然是下围棋的另一种层次,升之于表面的胜负,追求全盘的和谐,所有的棋子都是浑然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近代围棋讲究复杂的定式,拘于局部、边角,吴老师却明显意识到大局的重要,全盘、整体的效率。
这就是围棋的艺术性,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中,仍然被忽略。
甚至我觉得吴老作为一个中国人身在日本的种种矛盾,本片中都没有表现得很好。
而他的性格,更是被无情地、曲解地定型。
摘一段《中国新闻周刊》上的文字—— …… 为了更真实?
“既不讲围棋盘上才华横溢、战无不胜的吴清源,又不讲思虑精纯,不断开拓围棋哲学的吴清源,离开围棋的吴清源,还是不是吴清源呢?
”这是普通棋迷们对这部电影的考问。
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孱弱的求道者挣扎在与本民族相冲突的异国他乡。
诚然,吴清源的外表的确孱弱,川端康成曾经如此描述:“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
”但孱弱、静默的外表并不反映吴清源的精神。
“他的棋风更能反映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华丽奔放,而又迅捷顽强。
”陈祖德和另一位著名棋手、不久前刚从中国棋院院长位置上退休的王汝南均如此评价。
“任何一部电影,反映的都只能是一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田壮壮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他对吴清源很崇敬。
他即使想客观,恐怕也很难完全做到。
就我自己的看法,如果要谈哲学和人生,我不一定选择吴清源。
” 王汝南告诉本刊,作为一个“活着的棋圣”,一些人说他心胸如何开阔、人格如何“中和”等等,但跟他直接接触过的人都知道,直到今天,他的个性依然非常鲜明、执着和顽强。
由于半个世纪以前跟日本棋院的不愉快,他直到现在,提起日本棋院依然会生气。
“要说,如果是一个平和的老人,经过这么多年,当年那些事情应该早就淡化了。
”王汝南说,“事实上,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棋才,他必须具有强烈的个性,否则他难以成为一代棋王。
” 从这个意义上,影片显然没有反映吴清源的真正内心。
“他终究只是一个‘棋人’” 波澜壮阔的围棋生涯之外,吴清源有两件事情让大众不理解:加入玺宇教(被认为是一个邪教)和二战中到中国对日军“劳军”的行为。
前者正是这次影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后者则长时间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真正的棋手是否可以完全脱离民族与国家冲突的羁绊——有报道说,这也是田壮壮这部片子本来希望寻求解答的问题。
“我个人坚持,大家应该把吴清源看作一个‘棋人’,在这个范围里,怎么讲他都不为过。
而有一部分人却把他推崇为‘神人’,这就可能带来问题。
对于吴清源来说,他的生存、生涯、成长、成就,都是作为一个棋人而存在的。
”王汝南如此表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他的哲学思想,也是作为一个棋人、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在他这个年岁所产生的人生感悟。
他既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终究就是一个棋人。
” 王汝南说,在这一前提下,关于二战中的“劳军”,以及他加入玺宇教的问题,就都很好理解了。
在中国那样一个衰败的环境下,他去日本,是为有人能够保证他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来下棋。
他于是加入日本国籍,并且做了一些当时一个日本人看来很普通、而在中国人看来不舒服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非得把他看作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或者一个神人,那当然没办法理解他。
” 而二战结束后,日本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在社会断代、下棋环境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他作为一个棋人,产生精神迷茫,从而加入玺宇教,同样也可以理解。
“李昌镐与吴清源都是上帝派下来下棋的。
他们对围棋心无旁骛,其他人都很难做到这样。
但在政治等其他方面,吴清源是很幼稚的。
我们不能对他做过高的要求。
”陈祖德也认为,围棋本来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晚年的吴清源提出“中和”的思想,更多是因为他研究《易经》,受到中国古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他性格的反映。
“把他作为一个棋人,你才可能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发现他的人性、他的迷茫,也能够发现他在那样一个动荡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的难得。
”王汝南说,“要他完全脱离开中日民族矛盾的羁绊是不现实的;但一定要生把他紧密套牢在这种政治的、民族的羁绊上也不现实。
把他看作汉奸,或者把他看作民族英雄,都走了极端。
”
1、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片,非主流电影。
2、用比商业片长一倍的时间,讲一个只有导演自己明白的故事3、导演都喜欢把你平时糟心的事儿不分巨细给你过一遍,生活已经够乱的了,谁还想花几个小时再恶心一遍?
4、有很好的催眠效果,不过要在看片的时候注意厨房是否还坐着一壶开水,否则很可能在你睡过去之后,发生壶破人亡的悲剧。
5、看完之后,觉得人生的时间就是这样被浪费的6、请对以下影片保持警惕:贾樟柯《三峡好人》、田壮壮《吴清源》、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注:片长大约4个多小时)、美剧《白宫风云》(完全跟不上精英们的语速)、《噩梦工厂》(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6个独立剧,一点都不惊悚,一点也不悬疑,被鬼片吓大的这代中国人心理素质明显比米国人好)。
最后,喊下口号:“生命可贵,远离闷片!
”
对田壮壮是充满尊敬的,不敢大言不惭说像老马丁见过《盗马贼》就惊呼“叹为观止,惊为天人”,但对于他作品的深厚度已有心理防备。
一部是《盗马贼》,一部则是《猎场扎撒》,《小城之春》倒是新旧对比,津津有味。
把它们说在《吴清源》前头,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所知,或只看过《蓝风筝》就来拜得《吴清源》大名并且信手拈来说上一通。
以上说的貌似废话,不过田壮壮曾说自己的电影(80年代几部)是拍给21世纪的人看的。
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小小的我,依然无法完全理解《盗马贼》和《猎场扎撒》的含义。
一方面可能是劣质画面影响导致,一方面又无法确定别人是否看懂。
无论如何,田壮壮一直是第五代崇高的代表人物,他化为与体制对抗的牺牲象征,被侮辱并被损害,引得人们期待着他的再一次出手。
《吴清源》也是几经风波,一度难产,拖到2007年,而且也在6月上海电影节上露脸。
其实,即便知道田壮壮对参与三大电影节竞赛单元是光荣的空白,但对于面向国际电影节的推广传播,《吴清源》的档次水准似乎已然被上海电影节所决定。
折价的判断是直接的,即便陈凯歌为首的评委会发了个最佳导演,但对于田壮壮业已拥有的成就地位而言,它似乎不值一提。
对于没有读过吴清源《天外有天》自传、只在维基人名条目上了解个大概的人,要有对围棋、对吴清源更深入认知是比较困难的(时代的肤浅?
)。
某种程度上,一般观众的修为也尚不至此。
反之,想在田壮壮电影里看得棋王争霸赛,再现黑白对弈之惨烈的不如开电视机看CCTV-5节目,或者自己招呼一人摆上一盘。
围棋似乎永远无法以高度娱乐化来观赏,尤其是一群人屏息静气观赏之余,却也无法以见得带有激烈竞争色彩的振臂高呼。
这里已不说吴清源的传奇经历,夹杂于中日之间的困境。
单只是复述,那一点乐趣都没有。
又想在影片中重现他一生,它更是天方夜谭。
所以,《吴清源》只会是一部电影。
面对一美观的盆景,田壮壮修剪掉不想保留的枝桠叶子,故事只存得三四分面目,其他都藏于影像之下。
上图为王。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483674/基本上,《吴清源》印象最深的几乎来自摄影,不多的满足来源于此,简直可当日本风物片。
这不是反语,里头几个场景:海浪,芦花,细雪,光线,每一样都可以独说。
冷色,静谧。
演员上面,必须承认张震的“偏执狂”走路姿势——不过多摆动双手,肩膀紧夹肯定是有意为之,但未免太故作了些。
尤其是其中焦虑和投入的表情总觉得不恰当。
他人之说在于伊藤步出演的妻子一角上,有严重违背真实,出于演员感觉偏爱,倒觉得马马虎虎。
事实上,难受的一点正来自于篇幅巨大的寻求宗教精神寄托。
无论是红卐教还是后头那邪教,都展示得有些怪异。
张艾嘉等几个角色则可有可无,好不失落。
发现很多不足,例如阿城剧本的取舍;想到很多不解,例如为什么会有背离,但无法完整表述,推荐舒琪老师的《吴清源》解读。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5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6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7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8
“三三,星,天元”“白,160手”一颗黑棋落下,整个围棋世界为之震动,赢得举世喝彩一颗白棋打入,所有的失误都随之颤抖,最终满盘皆输围棋史上成就空前亦很有可能后无来者的“昭和棋圣”吴清源,一百年的生命中,你此刻怀念的究竟是哪一手?
电影《吴清源》在2002年上海电影节的首映时,遭到几乎所有媒体人的口诛笔伐,因为沉闷,因为跑题。
更因为田壮壮并没有讲一个霍元甲,一个叶问的故事。
“擂争十番棋”,一个中国人,在日本的棋坛上大杀四方,一时间无人匹敌!
一个所有中国观众读来都热血沸腾的故事。
是的,被世界所铭记的是一个人最闪耀的巅峰时刻。
1939年对木谷实 七段 6胜4败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1941年对雁金准一 八段4胜1败 休战1943年对藤泽库之助 六段(定先) 4胜6败1947年对桥本宇太郎 八段 6胜3败1和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1948年对岩本薰 八段 7胜2败1和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1950年对桥本宇太郎 八段5胜3败2和1951年对藤泽朋斋(库之助改名)九段 7胜2败1和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1952年对藤泽朋斋 九段5胜1败 降对手棋份为定先1953年对坂田荣男 八段(先相先) 6胜2败 降对手棋份为定先1955年对高川格 八段 6胜4败 降对手棋份为先相先就像那场“吴-名人”惊天对决的前159手,黑棋灵动飘逸,全局处处占优,白棋似有异动却被牢牢压制。
这个年轻人从19岁对决“不败名人”本因坊秀哉开始,到41岁于十番棋中击败高川格,22年间,被时代与天赋裹挟着踏上浪潮之巅。
脚下是一个日本棋界天才闪耀的昭和时代,以及同时代所有对手破碎的梦想。
可是,木谷实输了还有木谷道场;濑越宪作输了还有开拓欧洲棋坛的光荣;桥本宇太郎输了还有关西棋院;甚至本因坊秀哉输了却还有“不败名人”的头衔。
就如同他自己打入棋盘最中心的那颗棋子,吴清源令天下震动却孤立无援,所以他必须挡下从各个方向的进攻,必须以绝对的成绩面对全部的质疑,必须赢!
可终究,他不会一直赢下去。
“三三,星,天元”布局,终究碰到了“白,160手”,有人问当年秀哉名人没有无限打挂,没有门生想出160妙手,这局棋,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当年没有一辆摩托车将吴清源撞伤在地,同时将他的天赋一起带走,吴所能达到的高度会不会不一样?
我们都与名为命运的对手对弈当吴清源把自己放在棋盘正中间的时候,他就已经输了被记载下来的文字从不会告诉我们吴清源在面对中日交战时在担忧什么,从不会告诉我们他找寻极端信仰的时候在追逐什么,从不会告诉我们他做了20多年天下第一,到最后离名人头衔仅差一步之遥的时候,躺在病床上在悲伤些什么。
从不会告诉我们吴清源是怎样输掉和命运的对局。
田壮壮尝试告诉大家吴清源是怎样输的。
而一位评论员,对那部电影写下了如是的评语:“导演花了所有气力去捕捉吴清源某一刻的姿态和神采,那是吴清源在一场场大变来临之前或之后的神态——大变的那一刻,田壮壮选择失明。
”言外之意,我们没有看到想要看到的英雄。
一百分钟后,电影散了场。
没有人在意吴清源是怎样输的,也没人在乎。
真是寂寞的故事。
就像一颗黑棋落在天元,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就算策略算尽,压抑得了一时。
最终被一子点穿,任凭百臂或千手不能防。
孤子无痕,白棋如雪。
可是与命运的对弈,就是这样寂寞啊。
吴清源赢去了木谷实天下第一的头衔,赢去了桥本宇太郎对旧布局的坚守,赢去了前田陈尔本因坊的执着,最终这群新生代一同像一股大潮冲刷着本因坊立在旧时代的界碑,最终汇聚成现代围棋的大海。
这个战无不胜的人花了百年时间却仍未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在围棋外的生活中他一直在逃避,一直被打败,被舆论打败,被信仰打败,被岁月打败。
有时候仿佛望着吴清源落子有声,叫嚷着我要把你们全部打败,即使双手痉挛也要握住自己的命运,血流成河。
却也眼睁睁的看到家庭、归宿、梦想,被命运轻易夺走,交付给自己打败过的对手,唾手可得。
终究如雪白棋消融,裹挟自己,滚滚向前,不分昼夜。
只是回首纹枰,百年寒暑,这些不曾追逐却拿在手中的,这些拼命握紧却从指缝滑落的,你可有不甘?
也许像棋界前辈一样喋血棋盘,留下一段精彩的传奇;又或如棋坛同侪一般各有归属,留下一些精彩的故事。
对于这个百岁老人来说是一种解脱?
不,与命运的棋终究没有下完。
棋手终将践行自己的棋道。
廿载如是,百岁亦然,不息还手,至死方休。
然。
——于“昭和棋圣”吴清源百年寿诞
电影开始前有一段吴清源和夫人的采访,或者叫闲聊。
两位老人笑谈秋天猴子会来偷柿子。
那时他的夫人还健在,去年去世了。
今年端午,是吴清源九十九岁生日,他老人家一生关心中国围棋发展,不知听闻LG杯捷报,会不会欣慰。
想起吴清源,心中充满仰慕,是小球对于一代宗师不明所以的高山仰止。
趁着仰慕没有变成悼念,要赶紧表达一下。
小李的自传叫《逆战》,大李的叫《不得贪胜》,吴清源的叫《中的精神》,如果只看名字,很能体现他们三位给人的不同印象。
直到现在为止,没有认真看过吴清源的一盘棋。
对他的印象最初来自于《名人》,川端康成对年轻的吴六段不吝赞美:“六年前的那个时候,他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仙风道骨。
” 大学期间每到周末宿舍内部聚众看电影。
《吴清源》从拍摄开始一直关注着,第一时间买了盗版碟,鼓动大家一起看。
其余三人一个花痴张震,一个相信田壮壮,三比一通过。
吴清源的一生如此传奇,在十番棋中把日本当世高手全部降级的辉煌被一代代棋迷念念不忘。
电影很容易拍得跌宕起伏,所幸事实上并没有,重要对局包括改变围棋历史的新布局,都一带而过。
十九岁的吴清源目不斜视穿过长廊,在对局室正襟危坐,静待秀哉名人。
三三,星,天元。
长久以来意料中的三枚棋子依次下在棋盘上,如同宇宙洪荒之中最初的秩序。
棋子轻敲棋盘的声音在寂静中越发清脆,长廊外花木葱茏,川端康成奋笔疾书。
脑中瞬间闪过本因坊家四百年的发展、新布局的光芒、现代围棋的改革……历史在棋盘上如水般流过,心中的风起云涌无以言表,只能默默看下去,遗憾千言万语无法解释这一刻多么重要。
田壮壮说,他去拜访吴清源,只能默默地听。
他老人家不谈围棋,也不谈电影,而是谈《易经》。
或许每一种学问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做到最好,就会殊途同归。
用有形的画面传递无形的境界,本是一桩难事,更难的是,这种境界高出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从头到尾沉闷而散漫,不着眼于外部世界而试图探索内心。
更多的是他一个人在沉思,面对着帘外的雨。
在凝重与思虑的表情所暗示的内心挣扎中,吴清源从战无不胜的昭和棋圣、仰慕者心中的围棋之神,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漂泊异国、体弱多病、被民族矛盾羁绊、挣扎在生活与信仰之间的求道者。
吴清源说:“我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
” 落幕时天元微微晃动的一子充满了无限可能。
下午去看《吳清源》,因為只放一場(雖然是這次的競賽影片),所以一廳雖大,坐得倒還不難看。
我身旁兩位男士似乎是棋迷,可惜這部電影中對圍棋提及不多。
從片中看,張震很有禿頭危險。
回來後和朋友討論了一下,大家的感覺都差不多,片段很好,但連綴成一部電影,卻是散的。
不好說是故意追求還是功力不夠。
這電影好似筆記,每一則都很好看,好看在短,間有閑蕩開去的神來之筆。
攝影與節奏都好,演員也好。
張震是最吃重的許多特寫,拍他凝視和思考的姿態,目光中流露出“無心”。
印象最深的是他夾緊雙臂的那個木訥的走路姿態。
奇怪的是其余人物都面目模糊,譬如他母親是張艾嘉,我一直到最后他母親回國才認出來。
哥哥是辛柏青,完全沒發現。
倒是黃奕,很顯眼……日本方面的演員也好,不破萬作和伊藤步都是戲份吃重的角色。
L說田壯壯思想境界不夠,所以拍得吳清源好像不是在追邪教就是在下圍棋,而下棋又是只在求勝。
他下棋的目標,我倒覺得戲中也沒有說就是求勝。
只是既然信仰和下棋都是通往“道”之路,兩者并不矛盾啊。
而以棋達道卻顯然表現得不夠,十分不夠,因其是個人體驗很難表達還是怕漫漫十番棋會成圍棋教學片?
璽宇教那段太外道了,我覺得我是中宣部憑這個也會考慮公映問題的(我真是比中宣部還中宣部啊……)。
但片段真的是好。
從開頭好到尾,隨便抽一段出來都好看。
最妙是閑談,不說棋亦不說時局,閑閑數句,拉遠景,字幕也出來慢一拍,最有意境。
片頭前張震和伊藤步拜訪吳清源夫婦,他們說家附近有猴,會吃柿子,就使人驚艷。
其他印象深刻的還有:西園寺公毅與吳清源走在花園中,上了橋,西園寺已走遠,吳清源還留在橋中央。
這片中吳清源數度徘徊,暗示他人生重大抉擇時刻。
川端康成與吳清源一起坐在草地上,川端說夜晚凝望月光下的赤壁,回來讀些“神仙通鑒”之類。
我就在想到底是這“神仙通鑒”是《山海經》還是《列仙傳》呢……吳清源去拜訪山中湖別墅的金木,對璽宇教信仰動搖,解下腰帶預備上吊一段。
出車禍後,瀨越還是木谷來拜訪他,說要重新開始下棋,窗外是海,從外面拍里面,兩人閑談,忽然電話響,吳清源去接電話,另一人也慢慢走開,余下兩只茶碗,此時打出字幕,瀨越于是年自殺,木谷亦成不歸之人。
人生縱然時時相見,亦有如參商之日。
比較不喜歡的是瀨越在廣島舉行本因坊之戰,投下原子彈後仍然繼續。
和木谷的十番棋,用K的話,十分“少年漫畫”。
其實我更期待如何處理吳清源作為中國人,在日本這么多年,尤其是抗戰期間的糾結心路。
不過田壯壯顯然更關心“道”,對此描繪不多,僅有些側面略略反應(譬如吳從中國回來後有一陣只看中文書,去入籍時忽然走掉,問木谷入伍後是否會去中國),我想這方面也許是刻意作淡化處理,以求一種冷靜的態度,事實上從晚清到抗戰前的中國對日的心境,我覺得今日的我們已經很難再體會了。
但作為學習近代史的人,從影視中看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是最大趣味,所以我的品味也就是停留在看看《一貫害人道》之類沒有藝術價值的電影上了……另外,吳清源信仰的紅萬字會,之前在讀譯的Collaboration中南京一章中第一次看到,在日軍進入南京後,此會曾發揮極大作用(當然是與日軍合作),恢復秩序,安撫難民。
我一度以為這是紅十字會的分支機構(譯稿中也沒有寫明),原來乃是信仰組織。
紅萬字會的人物在片中是李雪健演的,他是我唯一一個一眼就看出來的明星。
吳清源 有日本電影的輕薄和器物之美:木制棋盒,棋盤上的金色經緯。
服裝是和田惠美,因此服飾就難免獨異出來。
開頭的一小段紀實印象很深。
04年導演帶張震拜訪仍健在的吳清源夫婦,夫婦倆說居所周圍多猴,猴也有幫派。
小時候看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是說因爲戰亂下了十七年的十番棋爭霸。
吳清源 則未迴避吳生命的另一大主題:信仰真理。
於是電影一半篇幅在講民間宗教團體,吳的信仰、信仰失落。
但多麽沉重都被小心輕放了。
我不知道是由於吳本來的生命面貌還是因爲編劇阿城。
張震為戯清減不少。
有一場徵兵體檢,總不能露出肌肉。
吳因爲陳舊性肺病免於兵役,他測肺活量,在他後面測的人與之形成對比。
幾乎沒有電影依張震建築起來。
牯嶺街 當然不能算。
最好的時光 也不是。
其他的他都不是主角(天下無雙?
1/4主角,地下鉄?
1/2,麻將?
happy-together?)。
但 吳清源 卻是。
因爲吳的生活外觀並不戲劇化,戯就出在張震的走姿、盤腿、食粥、觀棋上。
請他務必追隨天賦的先輩,在廣島棋賽中死于原子彈的老師,戰後因下不成棋自殺的對手兼老友,“對我恩重如山的人都紛紛離我而去”他卻僅有一次以腰帶懸梁,扎結扯扯,試驗牢度,到底沒有這麽做。
吳是天才的高蹈與木楞。
爲數不多突如其來的失控:在小屋裏獸走,在荒郊下車蹲身慟哭。
唯看海,唯磅礴海潮才能平息他。
47年的廣島棋賽,他因爲想留在東京追隨宗教拒絕參賽。
在廣島下棋的諸人在光閃一聲爆之後,從容坐起說“繼續下棋吧”,在核輻射追來之前。
之前一次,對手賽中滴鼻血暈厥,被七手八腳擡開,吳緊盯棋盤未動。
一些零碎鏡頭,他們下棋,窗櫺飃進雪片。
他進棋院,衆人恭喜他得女,贈以黃金頭飾,然後還是說“下棋吧”。
下棋是天職。
一些場面之儀式感相當撼人,一股靜止的凝力。
一是婚禮,觀禮者著玄,新人臉容無笑。
另一是八四年棋院為他辦退引式,仍是一張棋台,見證者在左,年邁的吳在右,他如生平頭一次對弈的幼童,坐不直,有些好奇。
的確是,“我已喪失了勝負之神的眷顧,如今的我再也沒辦法全勝了,棋子與棋盤都變得陌生。
”片末說以此片獻給吳清源先生及夫人。
看過片頭的二老,覺得正是爲了兩位的親切與笑容,也值得拍這部電影了。
-.-!!我的天哪,剛剛發現原來吳妻是伊藤步,她什麽時候變得我那麽好看我都不認得了枉我看了10來遍利利周
特此纪念:百岁围棋圣手——吴清源先生。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川端康成说:他是天上来的人。
金庸先生说:古今中外我最佩服两个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
2014年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吴清源老人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去世,享年一百岁。
巧的是,老人家生前曾与人笑谈:“我这辈子得活一百岁”。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导演田壮壮和编剧阿城开始收集关于吴清源的生平资料,从2004年开机到2006年上映,至少花了6年时间把这个人物故事搬上大荧幕。
由张震,张艾嘉,黄奕和几位日籍影星联袂出演。
最终编剧为阿城和邹静之的联合阵容,摄影为王昱。
该片分别在几个亚洲电影节上,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及最佳男主角等奖项和提名。
如今敬仰吴清源的后人们,除了阅读他的自传《中的精神》之外,要想通过更为生动的影像资料感受这位世纪老人的生平与理念,这部唯一在老先生九十岁时候拍摄,并被他认可,还曾出镜的电影,是仅剩的艺术创作遗存。
但其实,很多人对此片的评价好坏参半,我个人也是分三次才完整的看完这部影片,由于十分着迷吴清源先生强大的内心力量,后续进行了诸多资料收集,之后再来回顾该片时,慢慢找到了理解的方式。
我们有理由怀着敬意假设,制作影片的大师们,不是用错了纪录片手法拍故事片,也不是疏于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是故意为之。
导演田壮壮在2007年的采访中谈到,他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去领悟吴先生一生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并试图用影像的虚实结合,来呈现吴先生一生内里的心境,而不是吴先生一生外在的成就。
所以这部电影的视觉语言以虚为主,没有实际的叙述故事,也并不解释故事的前因后果,只是试图带领观众感受吴先生的内心波澜。
所以就会变得晦涩,因为导演假设观众们对故事的背景和吴先生的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而事实是,大多数人对吴清源先生是知道的,但是知道跟了解还是不同的,所以在这里我想用文字来补充一些电影中没有交代的真实趣事,同时结合电影中的虚实处理方式,重看这部人物传记电影,很多地方会更明朗。
首先从两个层面先回顾一下吴清源先生的一生。
•围棋的辉煌17岁随父学棋,展露少年天才。
211岁成为段祺瑞府上门客,被称为围棋神童。
312岁棋谱传到日本。
413岁在中国无敌手。
514岁东渡日本,日本棋院隆重接待。
619岁大战日本最强名人。
720岁开创围棋新布局法。
825岁-42岁,在日本棋界保持17年连胜,被誉为昭和棋圣。
945岁和47岁,分别2次获得日本最强者决定战冠军。
1070岁正式引退,致力于中日围棋交流并提携后辈,弟子有世界顶级棋手林海峰,世界第一位顶级女棋手芮乃伟等。
•人生的苦旅14岁-7岁被迫苦背四书五经。
211岁父亲离世,下棋成为家中唯一经济来源。
314岁离家东渡日本,负担二哥上学,并将母亲和妹妹接到日本。
421岁加入红万会,后又在日本成为玺宇教信徒。
523岁加入日本国籍,当时正值中日战争爆发前一年。
633岁被华侨剥夺日本国籍,后因输棋,又被剥夺中国国籍,成为无国籍人士。
735岁脱离玺宇教,此前战时跟随玺宇教颠沛流离,曾禁止下棋,又被迫下棋。
836岁恢复中华民国国籍。
948岁遭遇车祸之后不失去连胜纪录,不再参与大赛。
1065岁重入日本国籍。
以上是从围棋功绩和生活经历两个方面,梳理的两条关于吴清源先生的生平大事件。
第一条是很好莱坞式的真实人物传记应有的素材,第二条则更像一部清苦的文艺片。
而导演田壮壮在自己的故事片《吴清源》中,选择了他人生中几局关键的棋局,但是却点到为止,重在呈现了更多吴清源先生在生活中遭遇的变故,来衬托人物内心的起伏与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
先看影片中的主线:变故中的挣扎与追求信仰的过程。
第一部分:年少离家的伊始电影开篇,掠过了吴清源先生童年中一帆风顺的虚名。
而是一上来,就从他要离家的人生转折开始,引入他与家人告别的一段心境,这也是表现其追求内心平静的开端。
这里的故事背景为,吴清源先生生于落寞的盐商之家,早年间家境富裕,4岁之前被父亲要求和大哥二哥一起,跟着教书先生在家背诵四书五经,每天背不下来就被先生打手板,甚至不能吃饭睡觉的背。
这段经历吴清源先生老来回顾,都说是童年中最苦的日子,但是这期间却锻炼了他超群的记忆力。
之后他7岁开始跟父亲学棋,对棋谱更是过目不忘,很快就把父亲当年从日本留学回来,带回的棋书棋谱熟记于心,之后又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的棋局,父亲在家中经济开始拮据的情况下, 还坚持订阅日本当时的围棋杂志给他看。
可惜父亲在他11岁时病倒,在病榻前遗交心爱的棋子后不久,这位家中的顶梁柱便撒手人寰。
电影画面中,先是表现了少年吴清源对父亲床榻的窥探,在这个14岁孩子的心里,父亲一直是他的追求与信仰,而父亲的床榻则是他内心寻求清净的地方。
随后少年吴清源横躺在了父亲的榻上,此时他已经凭借父亲一手教给他的围棋技艺,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三年多了。
而此刻他闭眼躺在这里,心里又在想着什么呢,也许是跟父亲的对弈,也许是父亲每晚讲解日文棋谱,也许畅想着父亲如果健在可与他一同前往日本,画面中轻柔的风通过帷帐的飘动传递着一阵又一阵令人舒缓的心境。
第二部分:中日战争笼罩下的阴霾1战前内心的挣扎在影片中第一局围棋对战后,无论是利用记者的报道,还是濑越宪作老师的担忧,都影射了中日时局的紧张关系。
而接下来,西园寺公毅与吴清源先生在府邸庭院散步时,西园寺公毅直接点出了当时的症结,中日开战在即,如果还想继续下围棋,吴清源先生必须加入日本国籍。
这一刻的画面中吴清源先生站在庭院拱桥的中央,没有跟随西园寺公毅的步伐,而是停住了脚步。
这里展现了战争给他带来的他第一次内心挣扎。
这里的故事背景是,吴清源先生14岁初到日本之后,常跟随西园寺公毅学习日本佛教日莲宗的教义,电影中用西园寺公毅对吴清源先生说等他与名人的棋局结束,将亲子引导他得道,而吴清源先生也跟西园寺公毅倾诉自己内心对信仰的所求。
这里开始展现信仰在吴清源先生心中的份量。
在这之后也就不难理解,在他申请加入日籍后,西园寺公毅突然离世,吴先生内心非常悲痛。
之后他便踏上归国的轮船,而到达二哥的学校后,急着找到李玉堂先生加入了红万会。
这里还有一个小背景,是西园寺公毅去世后,当时在南开大学上学的吴清源的二哥吴炎给他从天津寄来了《庸报》。
当时《庸报》的社长就是红卍字会的信徒,吴清源从《庸报》的社论上第一次了解到红卍字会的教义:“从神那里获得灵魂的根本,相互友善,相互合作,不牵扯党派,不涉及政治,消灭无益之事,实现世界和平,是为红万字会布道之目的”。
吴清源先生深受感动,遂返回天津,急迫的加入了红卍字会。
可见对信仰的追求一事,在吴先生心中一日不可空缺。
而影片中特意呈现了红万会道场的场景,帷帐的布帘和白色天光从屋顶落下,仿佛回到了父亲的床榻上一样,吴清源先生在这里再一次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2. 战时的内心煎熬回到日本后,吴清源先生由于体弱,肺结核复发,在富士见山中疗养院修养,而1936年中日战争迫在眉睫,他内心的煎熬与冥冥的预感让他不安,在深山里感受着与北京有一丝相似寒冬,立志与围棋一起共同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
影片中还借用吴清源先生的好友作家川端康成,去医院看望他时,背诵他的思乡散文,揭示了吴先生心中怀念及担忧故土的心境,同时也用镜头和画面的色彩交代了两人常青的友谊。
在疗养期间,吴清源先生依然在寻求着精神世界的平衡,而围棋的世界是他唯一可以一同生存下去的支柱。
当他一日在病房打棋谱时,疗养院内传来庆祝的欢歌,他好奇的走进去,却发现是在庆祝日本攻占中国领土的胜利,他看到之后,急匆匆的冲出病房,消失在茫茫的野地里,给人渐渐被淹没在历史洪流里感觉,直接传递给我们吴先生当时内心的感受。
吴清源先生由于身体瘦弱,性格温和,很少慌张急促。
而电影中有几处吴清源先生的疾步,第一次是在思索再三后,决定独自申请日籍留在日本,继续围棋道路,他在申请窗口签完字后就匆匆离开了。
第二次就是在疗养院看到中日战争的事实,悲愤的疾步走出了疗养院。
第三次是在加入日籍后的参军体检,当他得知自己的陈旧性肺病,没有合格后,迅速的疾步离去。
随着战争的愈演愈烈,吴清源先生的棋盘之争,也倍受瞩目,毕竟在日本人眼里,一直视他为中国人,甚至威胁到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电影中表现了濑越宪作老师对吴清源的劝说,平静的早晨,画面中的朝阳打在墙壁上,留下不规则的光斑闪动,而此时吴清源先生的心境也是这样恍惚不安并且挣扎晃动着。
而真实的故事中,后人评说总是附加很多喜剧性的推论。
1939年,正当我军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之时,吴清源先生却在棋盘上局局获胜,将所有有资格与他下棋的对手,纷纷打降级,17年间保持着全胜的纪录,直到1955年,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在里我并不想用一厢情愿的态度,硬生生把吴先生往爱国志士上面靠拢,吴先生对围棋的胜负观一定有着自己的态度和理解。
此时,影片转向了1940年,吴清源先生的母亲和妹妹执意归国。
而吴先生只身一人留在日本,在他人的介绍下,与中原和子相识并结婚。
在现实故事中,日本著名女围棋手喜多文子帮助给吴清源先生介绍对象,吴先生就说了一个要求:“只要找到跟我信仰相同的就行。
”后来后来喜多文子给他介绍了中原和子。
见面时他问和子:“你信教吗?
”和子说:“信。
” 然后两人就结婚了。
也有报道说,后来中原和子笑谈,因为自己的名字起的好,中原让吴先生想起家乡,和子的“和”字,又正好是吴先生的精神追求。
当时中原和子20岁嫁给了28岁的吴清源先生,直到90岁离世,两人风雨相伴了70年。
还曾与吴先生一起经历了荒唐的被“爱国”华侨,剥夺国籍事件,导致自己失去日本国籍长达30年之久。
影片中特意表现了很多细节,来展现吴清源夫妇生活的相濡以沫。
他们一起在道场修业,是双方相识并相知的基石。
在战时粮食短缺,二人同甘共苦。
影片中特意交代了,濑越宪作嘱咐吴清源先生在哪里可以买到短缺的口粮,而瘦弱的吴清源先生两次试图自己背起包袱都没有成功,只得跟妻子一起分担。
一顿饱餐显得尤为珍贵,在这里通过简单的夫妻对食,呈现了吴清源先生在家中的心境。
而战争最后,还是蔓延到了吴清源先生的身边,自己参军体检幸运的没有通过,但是与他下棋的好友却纷纷走向了战场,尤其是好友木谷实,他也只能小心翼翼地询问,你会去中国么,木谷实答不知道。
此时吴清源先生的心境之复杂,难以言表。
战时的吴清源先生放下了围棋,跟随玺宇教会流浪生活,之后房屋被空袭炸成废墟,一无所有。
教主还利用他的单纯,还让他去请人回归教会,作为考验,当时的吴先生无法相信教主对自己的利用,差点因为任务没有完成而自杀,在这段日子里吴清源先生是痛苦而脆弱的。
这段故事也是影片中比较细致的交代了前因后果的段落,相信导演也不想观众误会吴先生是个轻生的人,但是当时的环境,让吴先生的内心不堪重负。
3. 战后的内心解脱最后在妻子的醒悟并毅然脱离教会后,吴清源先生最终也脱离了玺宇教,跟妻子回归了普通家庭生活。
战后好友木谷实的归来,让吴清源先生在电影中,第一次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可视为这部凄苦清冷的故事片中,仅有的欢喜段落。
之后随着他的长子出生,此时吴先生的内心不再挣扎。
第三部分:车祸后的人生转折在观众的心情还没来得及享受片刻欢愉之时,一场车祸又将吴清源先生抛入内心的谷底,之后他再也无法与胜负之神较量,退出了重大比赛。
随着恩师濑越宪作和好友木谷实的离世,吴清源先生决定引退。
这一段经历中无论是车祸后的平静,还是对面创伤后遗症的输棋,吴清源先生的内心,都比年轻时更加的沉稳,两个变故都在与好友木谷实的攀谈中,交代了他内心的释然和已有了打算。
每次好友的出现,画面都是温馨的常青色或者是暖洋洋的日光照进屋子。
不过,这一次是在吴清源先生家阳台的夕阳下,两位挚友都老了,一直到人去楼空,留下两杯留有余温的茶盏。
再看影片中的穿插:关键棋局的超然较量第一局:对战最强名人——本因坊秀哉吴清源先生一生有很多局传奇的对弈,而电影中呈现的第一局,是他19岁时对日本最强者——本因坊秀哉的挑战。
画面中,走廊上吴清源一个人,和本因坊秀哉一门人,分别走入对弈室,而本因坊秀哉的权威地位,仅通过他的衣饰和记者的窥视表情就可感受得到。
这里可以讲个插曲,在日本的对弈中,各个媒体的记者会非常详细的记录对战当天的细节,比如天气情况,室外的坏境,两位棋士的当天的表情,举动都会被生动的记录下来,写的非常有意思。
影片中,两人坐定之后,吴清源先生执黑先行,第一子放在三三的位置。
这里也有背后的故事,据说本因坊一门是禁止下在三三的,吴清源先生第一手就是在挑战权威,而吴先生的第二手棋下在星位,镜头中呈现两人依然沉着应对,而最后吴先生笃定的将黑子放在了棋盘中央的天元,镜头中没有再表本因坊秀哉的反应,只是停在了这一手棋,也正是蕴含着这一子的重量。
影片对这盘棋局处理的点到为止,因为职业棋士就算内心气愤,也不会表露出来的,电影中更不必因为剧情需要,而过分演绎这句对弈。
所以影片仅在后续,濑越宪作老师家中媒体记者的旁白引出了这局的争议,吴清源这样大胆的新布局,使得本因坊秀哉在开局就倍感压力,并在第21手选择了叫停打卦。
这里我来补充下影片中没有交代的前因后果,来凸显下这局棋的份量。
当初14岁的吴清源被濑越宪作七段邀请,来到日本时,濑越宪作的弟子已经同吴清源等人到达了神户港,却被人告知不要着急前往东京,可休养精神,慢些抵达。
其实当时濑越宪作正陷入自己七段战的一场争议,在最后一场决定升八段的对弈中,对方明明输了十九目就是不认输,还违反规则收单官,濑越宪作一气之下,也违反了规则跟着对方收单官,结果在当时规则还不严谨的情况下,只能等着当时最高段位的本因坊秀哉九段来裁决。
结果濑越的对手正是本因坊的门下弟子,本因坊秀哉认为,濑越宪作身居上位还违背规则是不对的,判他这局赢,但是不计分,导致八段位继续空缺,本因坊秀哉独占九段高位。
而濑越宪作为了大局没有多言,日后则是更多的为吴清源争取有利条件,例如极力坚持吴清源的定段考试必须从三段开始,考虑吴清源不曾跪坐,提出他可以盘腿坐,还考虑吴清源没有下棋按计时器的习惯,开始时候可以不计时下棋,因为他也知道吴清源下棋很快。
从安排吴清源到日本,以及在日本的一切饮食起居,濑越老师一生都在关照吴清源先生。
(下图中前排左起,第三个瘦弱的男孩就是当时14岁的少年吴清源。
)本人更愿意在此臆想一下,当19岁的吴清源第一次有资格挑战本因坊秀哉九段时,就敢下在三三,星,天元的他,说是新布局尝试也好,故意刺激本因坊秀哉也好。
我觉得吴清源先生一定有着自己的一点小心思在里面,着实令人玩味。
而当时日本棋界都很期待,新布局的吴清源能和旧派的本因坊秀哉对弈,以至于吴清源在最强者挑战的资格赛中,最终战胜了日本的桥本宇太郎后,读卖新闻的老板高兴过头,拍着桥本宇太郎说:“太好了,你输的太好了!
” 真是令桥本哭笑不得。
这盘从开局就让日本棋界瞩目的大战,真真持续了三个多月,期间以本因坊秀哉利用高位特权一遍又一遍的叫停打卦为由,有时一天双方只下了一手棋,秀哉就叫停。
最终却戏剧性的在三个半月后的一日续盘中,本因坊秀哉用一手致胜妙招,让吴清源先生认输了。
后来大家得知这一招非秀哉本人想出,而是其门下弟子出招,吴清源先生也是早已知晓,感到与自己对局的已经不是秀哉,这局棋无法再下,决定结束在这里。
而后来日本棋界也修改了规则,棋局如当天不能下完,必须采用“封棋制”的规定,就是一方将要下的字画在棋谱上,交给裁判,对手无法得知,下次续盘时,对方才可以看到。
第二局:对战好友木谷实影片中的第二局棋,是本因坊秀哉引退后,吴清源先生与好友木谷实争夺日本最强者位置。
这是作为挚友的双方,最重要的一次对弈,影片中的二人先后走过曲折的庭院,虽然没有交谈,但是二人交互转身,先脱下鞋子的木谷实,还回身等了一下动作稍慢的吴先生,然后两人依次进入对弈室,显得尤为默契。
而影片中特意利用记者们的尴尬和骚动,衬托了两位当事人严肃。
同时用字幕交代了吴清源先生视其为兄长的关系。
而关于这局棋,导演特意演绎了木谷实在开局前提出,太亮了,要求关上门的细节。
而现实故事中则更为戏剧性,当时木谷实以外面太亮为由,要求关门,在屋内点灯,白天营造了夜晚的效果。
这里也不妨插入一段当年吴清源先生与木谷实相识的趣事,如果看过日本漫画《棋魂》的朋友可能有点印象,有一种被称为“模仿棋”的招数,是指下棋的人必须执黑子先行,第一步下天元,就是棋盘正中央,这样对手第二步无论下到哪里,你都可以学他的棋路,下在镜像的位置,从而模仿对方的布局。
这个备受争议的下法,常常令对手苦恼不已。
而这个古灵精怪的招数是吴清源先生第一个在实战中使用的,当时是他在日本第一次与木谷实对弈,直至模仿到63招之后才停止,令木谷实气愤不已,不过之后却被木谷实的致胜妙招击败。
此后吴清源先生认定木谷实将是他未来强劲的对手,当晚两人一起留宿棋院,彻夜交谈,终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在电影中第一局本因坊秀哉挑战赛期间,特意表现了吴清源在木谷实家中做客,木谷实唤吴先生为“猫先生”,可见二人关系匪浅。
而影片中的这局最强者之争,也是唯一表现了戏剧性的一局棋。
在对弈当中,木谷实因为精神压力过脑过度,以至于当场流鼻血晕倒,醒来后第一件事是坚持要看对手如何思考,而此时的吴先生还沉浸在自己的棋路思索当中,他代表性的思考状态是面无表情的仰望天花板,直到思考完毕,他准备提子落下时,才发现对面的木谷实不见了。
三天后,吴清源先生在一场大雨后胜出,在沉重中揭开了近百盘的十盘棋胜负大较量的第一局。
第三至八局:战时的棋局战争期间,吴清源先生的很多对手都面临着参军的现实,每一局都变得尤为珍贵。
他对即将参加体检的对手,那些勉强的安慰显得尤为动人。
在吴清源先生拒绝参加本因坊决赛的期间,濑越宪作老师坚持在自己的家乡广岛中举行了决赛。
当时正值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濑越先生的儿子在爆炸中死去,而在决赛当天的爆炸过后,对弈的双方和记者们,确认彼此无伤亡后,担落灰尘,继续对弈。
值日今日,都难令人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日本投降后,吴清源归来的第一局棋,用众人的惊讶眼光表现了吴先生的阔别已久,而镜头中以吴清源先生咬紧牙关,手掌紧按膝盖的明显动作来呈现他内心的挣扎,最终在棋盘落下一子,揭示了吴先生思索后坚定的回归。
现实中的这的盘棋为吴清源先生在1947年,被劝回同桥本宇太郎八段进行“十番棋”,最终吴先生胜,桥本降级。
而1950年吴先生又与桥本宇太郎进行了第二次的“十番棋”,后面这局电影中没有交代开局,只是中盘给了两个镜头,其实与上面那局的对手是同一个人。
这里的背景故事比较灰暗,当时吴清源先生所在玺宇教教主,开始是禁止吴先生下棋。
后来又十分贪婪,在读卖新闻多次谈判告知吴清源对阵可以赢取高额奖金后,教主又改变主意,要求吴清源先生必须代表教会去下棋,并且现实中还拿走了吴清源全部的报酬。
日本棋界对当时吴先生也是无法理解,濑越老师也是束手无策,后来围棋协会曾开玩笑说,吴先生的奖金给一半就行了,反正给他多少,他都上交了。
而接下来吴清源先生便开始了,一边跟着教会流浪,一边还要下棋的颠簸旅程。
后面他与岩本熏的一战,影片中也只是交代了岩本熏以现在交通不好,要求多等一等,而吴清源先生则像迷路一样在树林里奔走,画面中传递他疲累奔波的状态,并没有交代事情的结果。
在现实故事中,这局对弈也是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吴清源先生在对弈中累到睡着了,不过最终还是获胜了。
影片中最后一局的十番棋对弈中,吴先生当时已经脱离的玺宇教,并且喜得贵子,与本因坊秀格进行最后一战。
画面完全跳脱了之前的轴线,作为一个远观者的角度完美收官,交代了17年间,吴清源先生打败了所有有资格成为他对手的棋手,保持了全胜。
现实中,吴先生由此获得“昭和棋圣”的称号。
第九局:车祸后的棋局。
车祸之后,影片用棋盘失衡的画面,表现了吴清源先生对棋盘和棋子间产生了陌生的距离感,无法再进行重大比赛。
第十局:引退棋局。
1983年,日本棋界为吴先生举办了隆重的引退仪式,仪式中,所有棋士轮番与吴清源先生下一手棋,而电影停留在第一手对方下出的,由吴先生开创的一手天元,予以致敬。
同时影片中用棋局首尾呼应,电影在棋盘的天元位上,黑子的晃动中结束。
电影《吴清源》在导演田壮壮坚持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下,以虚化的心境传递和关键棋局的穿插,用围棋承接并推动着吴清源先生的一生,可以说围棋让他远渡日本,围棋让他得以生存,围棋也让他在乱世中保留着自己的世界。
正是对围棋世界的坚守,让吴先生在生活中的不断追求真理与信仰。
吴先生在引退前说:胜负和信仰是他一生的修业。
电影最终画面中写:我一生只有两件事情,真理与围棋。
其中,围棋对应胜负,信仰对应真理。
吴先生在晚年的自传《中的精神》里提到,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
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中的那一点,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
而他一生都在追求棋盘上那最善那一手。
而同时他还提到关于中日围棋的规则不同,日本的围棋规则,是比较双方围地的大小,而中国的规则,是算棋盘上活着的棋子多的一方获胜。
吴清源先生说他更喜欢中国的规则,因为比起胜负来说,那象征着生存的权利。
而借此反观吴先生的一生,很多人评价他人如其棋,中盘相持能力强,就算开局不利,也可以一点点扳回。
也许生活中的逆来顺受,反而成就了他在围棋上的方寸必争。
窦文涛曾引用老子的“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来比喻吴清源先生,在生活中的看似总被时局和他人左右,却从人类最动荡的20世纪,走过百年,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回到电影的开头,2004年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的吴清源家中,90岁的吴清源先生及妻子中原和子,与张震和日本演员伊藤步在闲聊中,吴清源夫妇谈起近日来总是有猴子来偷家里的柿子吃,它们还分帮派,淡淡的流露出老人的温和童趣。
在这里导演田壮壮执意让观众先看到一个真实的吴先生,再带着这样的感受,去体会后面影片中,关于吴先生的一生,一番热闹之外的心路历程。
写到这里,觉得自己的水平有限,有些过长了。
但是出于电影语言已经虚化了,我在这里则更实际的结合镜头讲述内里的故事。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一是出于个人敬仰,二是认为无论是否是围棋棋迷,吴清源先生的个人魅力都足以令人着迷,并反思自己的人生修业。
而吴先生人生修业的高度和长度,又是那么的令人神往。
导演田壮壮在采访中曾提到,晚年的吴清源先生最喜欢聊:时间是什么?
空间是什么?
还经常跟人滔滔不绝自己的 “时间”和“六合空间”观念。
也许吴先生一生在棋盘前求真悟道,已经参透了时空的秘密,着实令人觉得太神奇了。
2015年4月19日 小玄儿撰写。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因爲吳清源,所以我去看《吳清源》。
他說他的人生只有兩件事:真理 圍棋。
電影裏面展示的也是這兩件事:追尋真理。
下圍棋。
即便是他的婚姻也和真理結下不解之緣,呵呵田壯壯的鏡頭出乎我意料的漂亮——一個異國人的圍棋的那種“靜”和“道”在另一個異國人的眼中投射出一個榻榻米般卻不可即的幽玄。
故事是從被棋手們塔過的榻榻米開始的。
然後,在那個高度結束。
如果說要看出來更多,這部片子脫離不了的還是個人經歷和大歷史的關係。
一個人如何在異國修為——其實沒有異國,對於棋手來説,有棋盤的地方就是棋手的國度。
有道的地方,就是心的栖所。
多少理想的有些不真實。
但是,我還是相信。
並且,人應該發呆。
張震做得最差強人意的地方就是,不能讓開始那鶴髮童顔的老人的笑顔和他的演繹聯係在一起。
畢竟他還是太年輕。
畢竟電影和人生太不一樣。
吳清源的“源”,並不同牯嶺街的少年輕狂。
人皆有少年時,惟有源頭活水來。
如果現在有誰可以說我的人生只有x件事......
说《吴清源》是一部如同清水一样的电影并不恰当,因为清水虽然淡而无味但不难下咽,而看《吴清源》绝对是对我的耐性的考验。
看演员名单上说有张震、张艾嘉,以为应该不错。
但看完后发现,导演使用的几乎都是远镜头,演员只能用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的情感,而当我远远地看着吴清源很痛苦时,我确实很难被感动。
在这部片中演员实实在在是导演手动的棋子,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张艾嘉在片中其实只有几个镜头。
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任务不外是:讲一个好的故事;表达一种思想(看法、观点);现在的电影有时候还要展现一下它们有多么牛逼的电影特效。
这三点可以独取其一,也可以自由组合,只要是有一点可以看到“优”的,那么它就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
就像多年前的《圣子降临》,故事极烂,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思想,但是我至今怀念,因为它把蒂法做得很完美很完美很完美。
(不知道下一部《最终幻想》什么时候上映,很期待)我多少是知道吴清源何许人也的,也自认是个业余的围棋爱好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不得不中途停下来,在维基百科上重温了吴清源的故事,以了解电影在讲什么,再一次确信吴清源是昭和棋圣——一个独霸日本棋坛16年的了不起人物。
电影完全没有交待背景、没有铺垫、没有高潮,我以为会被大书特书的新布局、镰仓十局、十番棋,都被淡处理、被弱处理、被一笔带过。
不了解吴清源故事的人根本无法看明白所讲述的故事。
电影更像是专门给吴清源看的。
看这样一部电影还比不上看维基百科。
要说电影有表达什么思想,很不起,我没有看出来,而且我把这归究于导演给的暗示不够多。
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看出来,有的话留言告知一下。
在看完电影后,我有一点感概:一个人,即使是像吴清源这样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围棋的人,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也会发现有太多的事与围棋无关。
人生也许就是人跑题的过程。
电影:吴清源 (图:《吴清源》海报)(完)希銳亞發表於:一个人在途上 [ http://xxxcjr.blogspot.com ]本文鏈接地址:http://xxxcjr.blogspot.com/2009/10/go-master.html
沉静的围棋之美。导演对光线和构图很用心,大段的中景营造出克制的距离感,就像怎么都跨不过去的彼岸。可惜剧情的推进不如镜头那般平滑。绿蓝色基调也决定了这不会是一部“好看”的片子。剧中很多场景的色调都很漂亮,日式居舍的别致,仿佛闪着灵气的黑白子,波澜壮阔的海,银珠般散落的雨点。
摄影:王昱
晕乎乎地状态看着,看完之后依旧晕乎乎。
缓~
看过棋魂,对里头的一些术语倒是了解,但电影没有专心描绘的点.最后吴清源那海边的居所倒是很让我羡慕.十分不理解黄弈只出现了两个镜头就被列为主要演员.
7/10。滤掉事件,仅仅描述了一种状态,师父过世、离开病床发现庆祝侵占国土的狂欢人群而跌跌撞撞,小心翼翼地对话日本棋士或坐在窗外的两人独处,缺省式的叙事信息和外部情绪写出一副害怕战争干扰、失去信仰的人物画,长焦构图将人物剥离出周围景物,这种构图精美、表意不明的感受类似侯孝贤拍聂隐娘。 @2017-04-04 16:13:33
7分。有些地方很有小津的气息。阿城与田壮壮的活儿还是好的,只是这题材太小众了。没有些储备会莫名其妙。
活得单纯清澈,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
空有优质的影像质感和风格 却架不住完全空洞又没有成熟叙事逻辑的剧情 妄图写意偏偏适得其反 过分的留白反倒没能给观众舒适的观感
如果我对“吴清源”这名字一无所知的话,我根本就看不明白这电影说的是啥。如果看部关于名人传记的电影还要拿本《传记》来对照着参考着才能看明白的话,这电影算得上啥好电影?田导演这电影拍得太虚浮浅薄了,逻辑也不连贯,从电影中完全看不到吴清源这名字的光芒以及他的精神世界。
“我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 —— 导演: 田壮壮,编剧: 阿城 / 邹静之,主演: 张震 / 张艾嘉 / 李雪健 / 柄本明 / 伊藤步……如此导演编剧演员阵容拍出的《吴清源》却没能延续《棋魂》让我产生的对围棋的热情……
为了震哥和伊藤步去看的电影。
一边做家务一边看的,真是清汤寡水,人设和情节都很空洞,很适合空洞派掌门人张震来演,
确实很闷,如同棋道一般
实在是太清淡了,清淡的属于那种留白过多的丹青水墨一样;或许是我太浮躁了,甚至无法耐心看完... 不过可能也是过于闷了,想我这种能“忍受”安东尼奥尼的人都嫌闷...
田壮壮这部拍的不是电影,是寂寞...
围棋之美真是电影没法表现的。
很安静,但并不闷,看了两遍,颇多回味。
說實在的...風格很日本...壯壯一如既往滴道高...
一杯浓茶,一部电影,一个人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