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
也确实非常好看。
我应该是看过三遍,青年时期看过一遍,中年时期又看过一遍,到了我壮年时期的今天我又看了一遍。
我也有了两个孩子了,应该比当年更能理解剧中男主角先后的选择,我能感受到男主心路历程的变化,当然也能同理男主的内心痛苦。
自由的代价很高,经常需要付出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立往往伴随着无数人的牺牲,前赴后继。
但被奴役的代价更高!
一定是所有人的自由、权利、财产、发展,还有尊严!
但如果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权利、尊严和发展,那这一切又都是值得的!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当前正在进行中的俄乌战争。
乌克兰人民为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面对入侵国土和家园的饿螺丝侵略者,毅然决然奋起反抗,保家卫国!
这与本片当中的美国人的经历何等的相似!
也与中华民族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何其相似!
在这里,我也祝愿英勇的乌克兰人民能够早日打败侵略者!
将所有的入侵者逐出家园!
早日过上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有自由、有尊严、有权利、有发展、有安全的明天早点到来!
期盼这个世界上的坏人早日死光光,尤其是那些大独裁者!
愿这个世界永无战争!
永无纷争!
这片挺好看的。
节奏紧凑明快。
看了很多遍,很多台词都能背下来。
1.见识到十八世纪西方军队用火枪大规模对决的场景,逼真、震撼。
2.了解了一些美国独立战争时的社会风貌。
3.片中的英国将军训斥他手下残酷对待殖民地居民的军官,“……these colonials are our brothers. When this confict is over, we'll rebuild commerce with them, do you understand?”.——这些殖民者从根儿上说是咱兄弟,仗一打完,我们还是会和他们重归于好,大做买卖的。
——可见英美在骨子里就是一家亲,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4.片中的小白妞鼓动群众起来参加民兵反抗英国人的那段对白,让人印象深刻:“……will you now, when you are needed most , stop with only words?……”——现在美国需要你们,你们还要继续大言无行吗?
然后,不明真相的群众像被打了鸡血一样,纷纷表示加入游击队抗敌——典型的美式主旋律。
这部电影是在视听说老师课上放的,当时用了两节课,没看完。
这是一部好电影,以前我总是看那种完美结局的电影,总感觉缺了什么,现在知道了。
看完之后,真的觉得像一部长篇小说,从开头到结尾,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
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是烧毁男主房屋,击毙伤员时,伤员大喊的那一句"mercy",听到那一句心里真的很不好受。
同时,故事也很温暖,在安置好亲人以后那个欢乐的日子。
还有就是听到Susan那个papa是真的泪崩了。
大部分人观影后,尤其是男性可能都会歌颂主人公及其家人睿智、勇敢的剧情及美国的独立战争我准备从一些很小的侧面,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侧面来说说这部影片中每一处自然景观都非常别致,导演的构图都是神级别的美感,再加上音乐的质感、节奏非常巧妙,真是除了用极致的美来形容,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词汇。
1.从影片一开头就凸显着美国文化的精髓:本杰明·马汀毫无顾忌在大庭广众下发表自己不主战的观点,从生存、家人、和平各个角度,虽然没有一个人同意他,但也没有一个人嘲笑他是胆小鬼,甚至连一个攻击他的人都没有,这样的个人自由与自由的社会,在某天朝之国的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下都不可能滋生;2.当他公然提出不主战的观点,其实是公然与他最好的朋友主战并鼓励征兵的主张背道而驰,而投票结束后,他的朋友、邻居村民不但没有与他翻脸,依旧与他是好朋友相互往来,这在某天朝之国也是望尘莫及之事吧3.更令人惊奇的是,当他的儿子第一个想要从军加入战争的时候,他虽然没有支持,也丝毫没有拿出家人的威严与一己之私的观点强加,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另一个人,不论他们是任何关系,即便我可以选择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迫、威胁,甚至动用身体绑架等一万种方式阻止儿子,但这位父亲从来都没有。
4.当军队内部发生政治观点分歧,(而他这支军队完全靠他的个人魅力把这些农民、庄稼汉、无业游民拼凑在一起)即便是这样,他依旧站在最中立最文明的方式裁决,而不是站在大多数人的情绪那一面以赢得多数人的心。
必要之时军队还是需要最专业的独裁者。
这是一位睿智与勇气都发挥到极致之处的人。
导演设置的其他槽点也是些微有一点,但瑕不掩瑜。
还是一部上乘之作。
童年回忆之一,今晚算是完整的看完它了。
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种围绕这男主的逃不掉的宿命论。
他曾经在屠杀者和复仇者的立场上经历过战争,所以他理解,也害怕战争。
当战争接近的时候他选择回避,因为他害怕,害怕战争会带走他亲密的人,会害他陷入那个他不想再踏进的漩涡。
但是当战争来的时候,大儿子去参军。
他守护的家庭缺了一角,随后战争到达家门的时候,带来的不只是战争,还带来了一只恶魔,一只屠杀俘虏烧屋烧田的毫无人性的恶魔。
小儿子的死,和房屋被烧让他失去他所守护珍视的一切。
这是男主和战争之间的战斗。
战争找上了他。
逼他再度踏上战场。
除了是男主的宿命, 也讲述了塔维顿的宿命,是他点的火,是他屠杀俘虏的行为,造就了那个注定要毁灭他的敌人。
他们两个的恶魔都是自己制造的,那个恶魔都来夺走了他们最重要的东西,家人和自尊。
里面的每个角色,出场都短但是却每个人都刻画的很细腻,从言语中明显对黑人的歧视,到被救性命后,在最后的战场上并肩战斗。
从背叛村民,到被下令点火的时候的内省挣扎。
从为国而战到为爱复仇。
从落魄家族,到为了重回巅峰不择手段毫无人性。
注意:本文全是剧透。
哥曾经参加过法国和印第安人的战争,身经百战,屡立奇功,以至于哥虽然归隐田园,但是江湖上还是到处流传着哥的传说,提起哥的名字,大家都会说:哦,Benjamin Martin,那个法国佬!
有两下子。
但哥现在只是一个农夫。
哥的7个儿女都很爱哥,不厌其烦地跟哥玩锯椅子腿给哥摔个屁股朝天的把戏。
虽然哥在战场上是个无情的杀戮机器,但哥在生活中是个慈父,深得子女们爱戴。
漂亮又端庄的小姨子觊觎哥很久了,可惜哥对亡妻一往情深。
没办法,哥是那么重情重义。
独立战争打响了,哥是个以家庭为重的人,没有像那些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们一样请缨上阵。
可是,万恶的英国龙虾兵居然打到哥的家门口,开枪打死了哥的儿子,还要处决哥的大儿子。
哥今天不教训你一顿,哥就不是Benjamin Martin!
哥带着俩10岁出头的小儿子去树林里伏击龙虾兵行刑小队。
哥冲锋陷阵,一把印第安战斧砍倒一片敌人脑瓜子,在高地的两个儿子看着哥如战胜降临,满眼都是崇拜。
他们听过哥英勇的传说,但是亲眼看到还是很震撼的!
哥爷仨虽然只有最3把滑膛枪和一把印第安战斧,但几乎全歼了20名训练有素的正规龙虾兵,只留下一个活口给敌人带回了哥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声。
从此哥又多了一个外号叫“幽灵”!
让敌人布下天罗地网、不惜代价也要抓到的“幽灵”!
既然已经挑起了战争,哥决定干脆奋起反击。
哥在乡邻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弟兄们都以哥为尊,哥毫无悬念成了这群人的领袖。
在一次交战中,有19名兄弟被俘。
哥一人独闯对方总指挥部,一条枪都没带,凭着哥过人的智谋和勇气,不费一兵一卒救回了全部的兄弟。
哥就是这么有勇有谋!
龙虾兵看不起我们民兵杂牌部队,但他们绝对想错了,哥正是利用这一点,创造了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奇迹。
最后,哥亲手对冧了杀死哥两个儿子的仇人,看着星条旗在我面前飘扬起来。
在这一刻,哥作为一个战争领袖,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男人,形象无比伟岸!
昨晚看到一点多,只因其中的感动。
本杰明手下的一个士兵,听说自己的家被英国人烧掉了,匆忙奔向自己的家,看到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倒在血泊中,儿子手中还握着爸爸给他雕刻的木制小手枪。
那个小男孩前几天还说非常想去前线杀死红衫军。
这个士兵愤怒和痛苦无法抑制,举起枪射向放自己的头,一个不畏生死的汉子,却无法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事实。
瞬间泪流满面,如果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我们在世间还有什么可眷恋。
儿子为了救哥哥,被英国军队射杀,在自己父亲的眼前被射杀,还有什么比在一个父亲的面前杀死他的孩子更残忍呢?
本杰明因痛苦而扭曲的脸,他捡起儿子散落在地上的玩具锡兵,背起枪拿起斧头。
我们为爱作战。
他的大儿子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他是那样高兴,又有人像他一样深爱他的孩子了。
可是儿子新婚的妻子被英军烧死了,本杰明从灰烬中捡起儿媳带的项链,紧紧握在手中。
但是握不住孩子的幸福。
他的大儿子最终还是没等到战争结束,看着他的脸逐渐失去血色,本杰明痛苦的说:上帝,帮帮我。
但是上帝还是带走了他心爱的孩子。
他想为自己的孩子遮挡一切的苦痛,但是他还是阻挡不了。
小女儿苏珊,终于开口说话:爸爸,不要走。
他抱着女儿痛哭,恨自己无法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孩子们在失去母亲之后,还要面对战争的残酷。
忽略了电影的时代背景,今生,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爱而战。
所有的努力只为了自己最挚爱的亲人一切安好。
这英国军官倒霉,碰到了厉害的杀人机器本杰明,竟然抓走他大儿子要吊死,还打死他二儿子 ,然后下属二十个英国兵被本杰明带着两个小儿子用枪都打死了,还用斧头劈死的那叫一个惨,当年打战真是叫人肉枪靶子,列队瞄准互射,武器射的远就容易射死对方。
本杰明跟着大儿子加入美国军队并招兵买马组成民兵,大儿子也被杀小儿子的军官杀死了,他打败了英军,把那军官刺死报了仇。
美法联军终于打败了英军
《爱国者》是一部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历史战争片,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位父亲在家庭和国家的双重冲突中,为了正义与自由而奋起反抗的故事。
影片通过浓烈的情感冲突和激烈的战争场面,深刻地探讨了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
1. 战争与家国情怀的碰撞影片的主人公本杰明·马丁(梅尔·吉布森饰),原是一个深受战争创伤的寡父,他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前期,坚决不愿卷入任何暴力冲突。
然而,当战争逐渐侵入到他个人的生活,尤其是他深爱的家人遭到不公对待时,他选择拿起武器,加入了独立战争的行列。
这一转变揭示了战争的悲剧性:它不仅摧残了个人的和平生活,也迫使普通人站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难以抉择的道德决策。
影片对马丁的人物刻画颇为深刻,他不是一位简单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内心世界的人。
他身上承载着家国情怀,也有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影片让我们看到,英雄并非生来就有无畏的勇气,而是由于外界环境的逼迫,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不凡的决断力和勇气。
2. 爱国主义的多维解读《爱国者》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战争的电影,它也通过丰富的人物群像,探讨了“爱国”这一概念的复杂性。
在影片中,“爱国”并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或盲目的忠诚,而是建立在对自由、公正、家庭和理想的深刻理解之上。
马丁之所以投身战争,不是为了捍卫一种空泛的国家利益,而是为了保护家人、追求自由和正义的理念。
他所做的一切,实际上是在践行一种“爱国”精神:为国家、为自由、为人民,做出个人的牺牲。
影片中的反派角色塔尔顿上校(杰森·艾萨克饰)则代表了另一种“爱国主义”,他用暴力与压迫的方式,试图通过恐怖来维持英军的统治。
塔尔顿的形象是对“权力”与“暴力”的揭露,他的冷酷和无情使得我们不禁反思,真正的“爱国”是否应当建立在压迫和屠杀的基础上?
3. 家庭与战争的双重主题《爱国者》的情感力量主要来自于马丁与家人的关系。
在战争的阴霾下,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成为马丁不屈不挠的动力源泉。
影片通过展示马丁与他子女的互动,突出了父爱与战争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冲突。
特别是马丁的长子加布里埃尔,在战争中逐渐成长,并成为马丁的得力助手。
这一父子情深的情节,不仅增添了影片的感人之处,也揭示了家庭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即使身处血腥的战场,家人的爱依然是人类抵御暴力与恐惧的重要力量。
马丁对于家人的保护意识也在影片中不断深化。
他所做的一切,虽然是在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而战,但最终的初心依然是为了确保家人能够享有安全与幸福。
影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相交织,使得观众在感受到战争的宏大背景时,也能体验到深切的情感共鸣。
4. 战争的暴力与人性的光辉《爱国者》通过血腥的战斗场面和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暴力。
战争中的每一场厮杀,不仅摧毁了无数生命,也让人类的道德与理智在硝烟中摇摆不定。
然而,影片也不止于展示战争的恐怖,它还在这些极端环境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影片中的许多人物,无论是马丁的战友,还是敌对的士兵,都在战争的压迫下展现出了不同层面的勇气与同情心。
这种人性中的善与恶的碰撞,使得整部影片更加真实而深刻。
5. 结语:反思与启示《爱国者》是一部既充满激情又引人深思的战争史诗。
它不仅通过震撼的战斗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冲突,探讨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牺牲。
影片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政治与军事的较量,它更是人性、道德与情感的试炼。
在战争的阴霾下,个体如何选择自己的立场、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往往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
影片的核心,或许是对自由与和平的呼唤。
尽管战争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但我们依然要时刻警觉,战争所带来的不仅是胜利和荣耀,更是无数家庭破碎、无数生命逝去的代价。
正如马丁在影片中的坚持:爱国并不是单纯的为一个国家而战,而是为每一个追求自由和尊严的个体而奋斗。
英国人表面绅士实际上就是虚伪骄傲贪婪的一个代表,烧房子,枪杀战俘,连孩子,妇女都不放过,看的我手都握紧拳头,可想而知,本杰明承受多大的悲痛,当然国家的利益始终大于个人利益,没有牺牲没有回报更没有自由那个时候的人打仗真他妈土,一排一排开枪,看的我都急整体说片子虽然很长,但是很震撼视觉,直接间接的抒发了建国不易的感情,伟大啊。。。
太爱国了,这种程度的伟光正,实在受不了了,看了一半只好关掉。。。
这片子我觉得跟《最后的莫西干人》一个套路。——历史战争风景片,长远意义上,我赌其风景成分比较保值
我是有孩子的人,对于战争我没权利讲原则。国家,家国。人们都是为了守护家人。什么都不做才会让人羞愧。不要相信别人,要相信自己你可以拒绝斗争,可你又空谈一切。6/10战争从来没有停歇,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口中的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人间本来就已经有了很多规矩。
我为什么不喜欢希斯莱杰?
拍的还行。不过这种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史诗片一直不是我的菜。
为了男神看的,但我真的和吉布森八字不合。还是看李安「与魔鬼同骑」有意思。
为了看红衫军的,结果是一部抗英神剧
席斯罗杰,原来我那么早就钟情于你啊
辣鸡
第二部勇敢的心。Gibson叔再次變身英雄,無往不勝,披頭散髮,呵呵。
多年后,再看此片,没了当年的感动,只为其虚伪的主旋律,和对史实的恶意扭曲(尤其是妖魔化英军,梅尔吉普森看来很喜欢黑英国人)感到反胃。
梅尔•吉布森就是为史诗电影而生的
Mel Gibson一闭上眼睛,全是美国的明天。
煎熬
龙虾兵军装好看色色的
哈哈,想不到徒手打鬼子是美国人先发明的。就离谱啊,连拍史诗战争片都要弄个这种个人英雄的人设出来,美国人真是开了世界的先河。一个大人带着两半大的小孩灭了一整队英军。。。美国独立战争打了十几年,比抗日久,里面优秀的剧情不要太多,这表现的都是些啥玩意,就跟宋襄公时期的战争一样。。。尤其是里面的几个大场面战争,哈哈简直是搞笑,好歹英军也是投入了近十万兵力,美国民兵30多万呢,热武器时代这算大规模了啊……怎么就成了手撕鬼子了。男主还弄了个厌倦战争的设定,不得已才出手打了独立战争。。。这是人想出来的么……英国压迫移民很久了哦,找不到仇恨点吗????还他娘的一直在片头说战争没有必要,到底在解释什么哦。
烂片之一,以前看过。
當我們開始渴望改變,就不要害怕血染家園,自由的代價如此昂貴,但卻值得我們為它而戰;當小女兒説出"爸爸不要走,你要我説什麼我都説,我要你陪在我身邊"跟著哭了,另外還有稚嫩的希斯萊杰可看
Little Susan跑向她爸的那刻我哭了~
南北战争的故事,记得前面记不清后面,近期会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