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老妈去看印度电影,一如即往的歌曲升平,女主很美,男二法国人深情款款,有点假不住了。
结尾时女主的speech,演讲挺感人的,学会爱自己,重塑家庭地位,在印度男尊女卑的环境里,不可思议的是女儿对妈妈的不屑。
当然我也能理解去开家长会,因语言不通不能和老师正常沟通,是挺尬,但作为女儿不应该时刻贬低母亲,包括丈夫始终觉得妻子就是会做饭做甜团子,最终问妻子还爱自己吗?
是否也有了些许危机感,我觉得男儿法国人深情,两人对美食的共同爱好,真的好想你们在美国开一家法式印度餐,一直以来也挺困惑我的,究竟是家庭认同重要还是社会认同更重要,当然家庭和谐彼此尊重,家庭认同就够了,毕竟不需要自己去面临社会的枪林弹雨了。
但又有多少家庭能成为女性的避风港,时间久了,对方就疲了。
所以女性应该披荆斩棘,追求和男性同等的社会认同吧!
为女性加油!
有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对于家庭的问题轻描淡写就过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时长问题不够去说这些问题。
说几点个人觉得对自己很有感触的点吧。
1, 法国小哥好浪漫好帅好好啊,要是放到一个中国场景就是明知道人家女方有家庭还要拼命表白,道德三观怕不是有问题吧。
我们被规训地不仅是行动就连思想思维都不能想一下。
被规训的好狠。
2, 女主外甥女蕾拉对女主的女性互助,蕾拉是一个很自由,有个性,有爱的女性。
3, 人专注的样子很有魅力,也是女主的专注魅力持续地吸引住了法国帅哥。
4, 好想去纽约,法国看看啊,感觉那里的人好自由奔放那里的生活很有色彩。
嗯24年必须安排起来。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宝莱坞喜剧,女性题材励志电影《印式英语》,没有突兀的穿插歌舞表演,讲述印度一个做了母亲的家庭主妇还可以努力去充实自己,赢得了自信尊重和爱的故事。
在印度,财富、名声和英语知识这三要素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Shashi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尽心尽力照顾家人,渐渐的不懂英语的她便与社会脱节,这就造成了她与家人之间的差距,她与家人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了,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由于远在美国的亲戚邀请她料理一桩婚事,她便飞往美国,这个用英语交流的国家。
为了练习好英语,便于和家人沟通,零基础的shashi报名参加了四周的英语培训班,这个班里有人说汉语、有人说法语、也有人说西语,大家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练习好英语,shashi日夜苦学英语,白天上课,晚上还要看DVD来学习,最终,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找回了自信,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会连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讨厌,但如果你学会爱自己了,周围的一切都会渐渐变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就开始变得焕然一新,变得美好。
”这是最后shashi在婚礼上说的话,多有智慧多热爱生活的女人,“如果连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转去别的领域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是女主角的一句台词,因为小孩子淘气而耽误她去参加考试,可是她却冷静的选择了重新做婚礼上的美食。
对于爱慕自己的帅哥法国厨师,shashi最后还是忠于自己的家庭和丈夫,作为观众是多希望她可以找到一个懂得她,能和她共同进步的爱人。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安娜卡列尼娜》,shashi这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最终也赢得了丈夫和家人的尊重和爱戴。
最近两个月的新闻里吵得沸沸扬扬的印度女性被强暴的案件。
这也说明印度女性地位低下,这些成因也是长久以来的封建思想作祟,重男轻女,妇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当今的世界大环境里,这样的陋习确实需要改观。
也需要多一些妇女可以像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自强不息。
说这部电影是非典型宝莱坞电影,是因为中间没有那么多穿插的歌舞表演,很多印度电影里演着演着就会突然冒出另一个歌舞场景,而这部里面仅仅穿插了一些歌曲,在最后婚礼的时候有一段歌舞,算比较融洽。
饰演shashi的是印度女演员Sridevi(希里黛玉),她是活跃在60-90年代的印度女星,她 1967 年4 岁开始到1997 年包括印度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马拉亚拉姆语共排了300 多个电影。
她对印度电影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是当之无愧的宝莱坞女神,此次复出担任女主角,快到知天命年纪的女神风韵犹存,身段和美貌是不曾改变的。
于是她成功的塑造了shashi这个心地善良、独立又努力的女主角,shashi的魅力源自于此。
我一直在想,妈妈在年轻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女子。
记得小时候,妈妈的衣柜里全是雪纺的碎花长裙。
我当时很喜欢用我的脸去蹭这些滑溜溜、清凉凉的布料。
妈妈从来不化妆,但是每天都会打扮得很端庄,踩着高度适中的高跟鞋去上班。
但我对她年轻时模样的记忆,也只停留在小学三年级。
后来出国了,妈妈为爸爸丢了工作,做起家庭主妇来,我就很少看到她朝气蓬勃的样子了。
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像莎希那么勇敢。
当儿子摔了一跤,她被丈夫责怪之后那一无是处的样子或许在我们看来过于脆弱。
不就是擦破点皮吗?
如果是我,我肯定反驳道,“那你干嘛去了?
凭什么怪我?
”但是对于一个尽心尽责的母亲,这件事不仅仅是小孩摔跤那么简单,她受到了强烈的责任心的谴责。
看到她深夜在房外抽泣,我真想跑到她身边,抓住她的肩膀对她说,你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你有权利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你有权利,你有权利啊!
因为你也是个人啊!
为什么“母亲”这个让任何人心窝都暖和的词变成了这么多女人的枷锁?
因为是母亲,所以她无条件承担所有家务。
因为是母亲,所以她无抱怨为家人为儿女任劳任怨。
因为是母亲,所以她无迟疑放下她曾经所钟爱的事情。
因为是母亲,即使是被家人嘲笑,讥讽甚至是羞辱,她都只能吞声下气得去隐忍!
从片头莎希去送甜点时的幸福的表情,我们就知道她是个心灵手巧并且洋溢着热情的女人。
当丈夫让她不要再做甜点时,如果我记对了的话,她的原话是“难道最后一件我喜欢的事情你也要剥夺吗?
”。
对于她丈夫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我无从了解,可能是觉得丢脸,可能是心疼妻子太累,也有可能像他本人说的,不希望妻子的手艺能够被别人尝到。
男人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些占有欲,这也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并且很多女人所享受的。
但是,当占有变成了剥夺,婚姻的天平就会向一边倾斜。
慢慢的,你会觉得你愈加一无是处,不值一钱。
甚至自己从小到大手把手拉扯大的亲身骨肉也会用那张你天天抚摸的嘴说出最恶毒的话,天天亲吻的脸露出最冷漠的表情。
莎希说,“男人做菜,那是艺术。
女人做菜,就是家务。
”我只能叹息,有多少男人能像那个法国人一样,说“不,那都是一样的。
因为爱,才能做出美味的菜。
”因为爱,才能天天为家人奔波劳累。
因为爱,才能天天足不出户料理家里的琐事。
无论男人做如何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女人做如何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都是因为当初带上戒指那一刻时对彼此的承诺和爱。
有什么资格可以去嘲笑另外一方呢?
莎希最后以自己的毅力,证明给婚礼上所有的人,尤其是她的家人,她能够说英语,并且能够和他们说的一样漂亮。
愣的愣了,哭的哭了。
一切重归美好。
可是看完后心情仍然有些沉重。
比起现实来,这一切都太顺利甚至太戏剧化。
英语是没问题了,那么其他的技能呢?
对于圈子有限的她,去纽约待上四个星期这种事不是天天都有的。
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再次回归平静的反复的生活。
世界总是在不断发展着,在外工作的丈夫见识到的远远比她多。
之前他在众人面前说,“我的妻子生来就是做拉杜的”,以后他就说,“我的妻子也就能说点儿英语了”。
或许有点悲观,我个人也希望她丈夫能够将那一份震惊与感动保存持久,可是日子一天天地磨着磨着,人也就变得健忘与麻木了。
记得一次妈妈打电话,激动地跟我说她去调动工龄所在地的全过程,最后她不忘加一句,“没有他的帮忙我也能做的很好啊”。
我心里五味陈杂。
思绪一下子飘到了10岁那年偶尔发现的旧相册,里面全是妈妈刚工作时的黑白照片。
头发齐耳,西装笔挺。
女人,不能太过于委曲求全。
虽然主题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感受,也很励志,但说实话女主本身在这方面做的也很糟啊!
虽然满怀的受害者心理渐渐被自信替代,以至于最后可以傲娇的称赞自己丈夫有眼光。
但也许是我不了解印度文化,感觉女主本人对别人的冷漠和失礼从头到尾都相当刺眼。
从飞机上帮她要水和翻译的大叔,到地铁上帮她过闸机的工作人员,前台小姐,问路的人,帮她挡出租车的人……她从来没有一句谢谢,即使不会英语点头致意一下总应该会吧?
一开始觉得可能是紧张,看到后来感觉好像她真没这个常识。
对法国人的冷漠和失礼更是到了让人看不下去的程度,就好像人家是路边一根电线杆或者公共垃圾桶一样,需要就扶一下,情绪不好就对着大吐一通,不需要就直接路过无视过去,人家好歹一直在帮你,有礼貌的拒绝一下很难吗?
学了那么多单词解释一句我已婚就好了何必次次甩脸子?
(话说回来一个兴趣相同而且喜欢你欣赏你尊重你还超级绅士人又nice的法国帅哥摆在面前却要回去给直男癌老公和两个熊孩子做老妈子这怨气是蛮重的)不过最后那句谢谢你让我学会尊重自己,这句听着其实挺心寒的。
一边不停甩人脸子掐人电话一边却不停通过暗爽有人夸自己漂亮有人肯定自己厨艺价值有人追求自己迷恋自己来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价值提升自信,这个行为不得不说有点……婊另外十分不明白女主为什么学英语要瞒着她姐?
还有说好是提前三个礼拜去帮忙的,她姐一开始也列了个清单给她,我以为会看到女主每天除了上课还要为婚礼各种奔波的场景,但感觉女主除了最后做两盆拿手点心之外什么忙都没帮啊!
没有谁生来是做拉杜球的====================================不想被剧透的童鞋请自行忽略===============
印度点心拉杜球,是印度美食的一种,知道它也是因为《印式英语》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家庭生活、关于尊重、关于实现自我的价值的一部电影。
电影主要主要讲述了印度一名家庭主妇莎希,由于不懂英语,在家中受自己的孩子以及丈夫的轻视,会错把jazz说成查兹舞,女儿的家长会也是一贯由英语说得好的父亲去参加,因为自己女儿认为母亲不会说英语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尽管她们的母语是印地语。
某天一个电话改变了莎希的生活,远在美国的亲人邀请他们去帮忙准备结婚的事宜,莎希提前到美国后偷偷报名参加了四星期的英语课程,结识了很多朋友,最后在结婚典礼上一番英语致辞让众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剧情看似简单,但是深刻。
首先说说生活,什么是生活?
有时候在胖圈看到复初师兄晒出一桌子家常菜,这是一种生活,平淡真实;当然胖圈也有人晒旅行、求投票、刷代购,这当然也是一种生活。
莎希之前的生活就是以家人为中心,准备好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天忙忙碌碌,做拉杜球是她仅有的爱好了,因为她享受制作的过程,享受别人对她厨艺的赞赏,就像她之后说的那样:“如果我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都做不好了,那么我转战其他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生活最好以一个兴趣点为圆心,不断的扩大圆的半径,自己置于圆内,享受这一切带给自己的感觉。
像我经常在学校吃饭的时候我就在想,厨艺不相上下的两个厨师,做出来的菜有什么区别?
你就在等餐的那个档口看吧,油烟中露出紧锁的眉头,生生挤出一道道抬头纹,上下颠勺,快速拨动着锅里的“菜”,巴不得赶紧结束这项任务然后进行下一项,这叫干活。
另一种呢?
选择好适合的配菜、佐料,享受这一过程,哼着小曲,锅里的“艺术”随之起舞,舞毕,出锅。
这叫生活。
生活是不是一潭死水,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你是不是将生活过成了一潭死水,所以,请享受生活。
其次说说尊重。
女儿不尊重母亲,找不到英文剪贴簿,想当然的认为莎希给她放在其他地方了,隔着电话对母亲大喊大叫。
“见鬼,我的剪贴簿去哪了,你又把它放哪了?
”“你为什么大喊大叫,冷静一下”“我怎么冷静?
”“你在睡衣下面看看,它就在那好好放着呢,这样就没人去看了”“那是因为你也看不懂。
”
一脸愕然的莎希丈夫不尊重妻子,高高在上,仿佛置身万物之表,俯视一切,理自明,气自壮。
手里吃着莎希做的拉杜球,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着:“我的妻子,生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我这是在表扬你。
”
没有谁生来是做拉杜球的不好意思,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是后天选择的结果,谁一生下来就会做拉杜球?
有时候我们往往将别人的关心当做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这样不好。
尊重是相互的,就像我在美国的公交车里看到用中文写着“让我们相互尊重”一样,如果在这个名为尊重的游戏里少了一方的参与,那就变成了一场自我陶醉的闹剧。
我想,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并不是双方都拘着,一句一个你好谢谢再见,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体谅。
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去玩那场游戏,而不是一个开了挂的玩家和一个小白的身份,那样的话,肯定会有一方提前退出,零和博弈到此为止。
再者说说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和尊重是紧密相关的。
如果你是“死猫扶不上树”,如何获得尊重?
为了赢得尊重,莎希报名了短短四周的英语课程,从最基础开始学起,晚上回去看英文报纸、新闻、推敲judgemental的词义...从之前在咖啡厅点餐时被人嘲笑为“stupid womon”到之后脱口而出标准点餐用语,再到后来婚礼上的致辞,莎希做到了,并不是说她做的有多么好,有的定冠词还是没有加,但是至少她做到让别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这是别人给予她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她应得的,天助自助者。
这就是莎希,也有可能是我们当中的某一个人,是你,是我,是他。
总而言之,做好我们自己,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是值得你去为之奋斗的。
最后,将莎希在婚礼上的致辞送给大家:这场婚礼,真的很美好,这也是一次友谊的完美升华,两个平等的人之间,有着友谊。
生活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米拉,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比较弱势一点,凯文,有时候你会觉得你比米拉弱势一点,要相互扶持,彼此平等,这样才好,有时候婚姻中的夫妇都不去顾忌对方的感受,那么他们如何能相互扶持,婚姻岂不是要走向终结?
其实也不会,这种时候,要帮助自己,因为没人更能帮助你了,只有这样,你才可能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之间的友谊又会重新被找回,你们的生活依旧美好,米拉凯文,也许今后你们会很忙,但是拥有家庭、儿子、女儿,不论是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还是在你们自己的小世界里,都会让你们觉得很幸福。
家人,只有家人永远不会武断地(judgemental)评价你,只有家人永远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家人是唯一不会拿着你的弱点来嘲笑的人,家也是唯一一个你能找到爱和尊重的地方,祝你们美满幸福,谢谢。
英文致辞
看了一部很舒服的印度女性电影《印式英语》,女主角看上去30多岁,特别亲切,特别美好,一查,女主角竟然是63年的,60岁了?
怎么可能!
再查查,喔是2012年的电影,女主拍电影时快50了,可为什么在院线会上映一部11年前的电影呀,好像也不是经典影片。
再查了下,女主叫希里黛玉,好熟悉的名字,已经去世了?
在2018年的2月24号。
恰好是五年前的今天。
我好像明白为什么电影要在今天重映了,电影里的美人前一刻还在顾盼生辉,下一刻我想象她60岁的样子,而现在,我已经知道她不会有60岁的样子了。
突然有点难过。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一位母亲为之骄傲的,那一定是生下一个、多个胖娃娃啊,咿呀咿得喂,不管故事的前传与后传是怎样的 ,不管中间经历了什么刀山火海、什么美女画皮。
故事里的事说是也是,不是也是。
虽然开篇的字幕声明提到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是当你真正去看这样一部虚构出来的故事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画面都那么触手可及,都那么随处可见,都如她每天早上醒来的例行公事,如一手刚刚端到嘴边的早茶、一手拿起还未定睛的晨报,被小儿子哭声喊停,被放回亭廊下的餐桌,热气徐徐。
“你是我的小拉杜球”是这位看似传统的印度家庭主妇用自己最擅长制作的印度传统甜点打趣说自己的小儿子。
和对待任何自己喜欢的人或食物一样,一位母亲也会给她的孩子起各种她所喜爱的昵称,“大宝”“小宝”“小贝”“小心肝儿”“小甜心”……还有鄙人这种比较奇葩的,以食物和动物命名我孩儿的,比如“小红果宝宝” “水煮花生小朋友”“小企鹅——灰色的那种哦”“Trady小鸟”……而电影中的母亲也是这样的,拉杜球是她最引以骄傲,为之自豪,收人瞩目的拿手甜点。
而小儿子一定也是他的最爱,当然这位母亲还有一位大女儿,而为什么没那么喜欢大女儿了,在此不做透露。
对孩子的挚爱,体现在小别于孩子的泪流满面,体现在孩子受伤生病时候的痛苦自责,体现在孩子犯错之后的恨得直咬牙又心头一软的,体现在孩子知错后像只小猫偎在你身边时候,帮助你的时候的全世界都不叫事儿,整个世界都美好了,萌化了的感动瞬间,体现在在欲望和诱惑面前的悬崖勒马和淡定自若。
对于法国佬的美男画皮,(虽然法国佬胡子拉碴并不耐看,更不谈不上画皮了),印度姐姐怎么抉择的不剧透人也会猜到,姐姐并没有迷失在发自真心的花言巧语中,而是感谢对方让自己更加自信,爱自己,最关键。
这种隐忍的暧昧出于文化差异,却又不乏跨越国界的心灵沟通在其中,看似玄妙如读心,其实是最基本的沟通技巧——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照这个虚构故事里的女主审视自己,有雷同,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又想到长辈对自己的爱,不免心中一暖,又很惭愧。
剧透并不多,那么就透露一点——故事的最后,很有意味的是,女主给了老公两枚拉杜球,老公问,“你还爱我吗” (“有时候会忘了我依然爱着你……”)“你说呢?
要不怎么给你两枚拉杜球呢。
” (哈哈哈“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
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两个球,两个娃,爱你多一份。
)姐姐的那段英文演讲,真真切切是每个字都是那么简单直白,像是英语的26个字母一样简单,但是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却能表达出一样简约却不简单的英文句式和生活哲理。
最后,姐姐向这个英语作为国际主导语的世界和这个难免不带有斜视(偏见)、近视(势力)和歧视的社会说一句,只是说一句,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
回到进入故事画面之前的黑底白字 For my mother, 这终究是一部关于母子情深的电影。
我想是的。
(I think so.)
这是一部可以用多种角度来欣赏的电影,印度传统妇女对尊严的追求,印度人在纽约,法国帅哥恋上印度美女等等。
站在我的角度,我看到更多的是电影里对英语那种无国别的描述。
众所周知,印度被英国殖民很长一段时间,英语之于印度,就如普通话之于中国,均是官方语言。
记得很小的时候听过一些客家话的相声,其中一段相声里面把普通话描述为“官话”,说“官话”会被认为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通常只有读过书和做官的才会说“官话”,只是普通话本来就是我们的母语之一,很多方言会让人觉得是变了调的普通话而已。
现在的印度,英语也成为官方语言,很多地方都以英语为母语,渐渐非常多的印度人甚至不会说印度语。
电影里面,女主角就是一名传统的能烧出一手好菜的印度妇女,英语不好,时常被女儿和丈夫嘲笑,渐渐女主角心里即是愤怒又是自卑。
电影开始用了一些家庭琐事来描述女主角在这样环境的矛盾心理,后来借着去纽约参加婚礼的契机,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四周的英语速成班。
在这之前,电影没有急着讲述女主角如何刻苦学习英语,而是安排了两段故事。
一段是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印度老绅士,非常有趣,他只出现了5分钟,意在向女主角传达,凡事“要自信,大胆的去做”;另一段,是女主角独自去咖啡馆遇到巴辣的黑人女侍应,因为无法用英语点餐,被当众羞辱,令女主角夺门崩溃大哭。
第二段故事我有点深感体会,在一个人非常无助的时候,旁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想想自己平时都很是助人为乐,怎么轮到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却一个人都没有,那种气愤和委屈。
回到电影,这四周的英语速成班,由一位基友老师负责,他非常有爱,班里的同学来自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有墨西哥的保姆,巴基斯坦的出租车司机,法国的帅哥厨师,貌似是中国的美女发型师,也同样来自印度的IT宅男,还有一位来自非洲的沉默男生,加上女主角,组成这个小小的英语班。
他们每天都得来,学得非常欢乐。
他们互相诉说着为什么要来这个班学英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但是共同理由就是想融入这个英语的国度。
他们的英语都不怎么灵光,而且又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他们互相交流的时候都只能用蹩脚的英语,那种画面是即熟悉又搞笑的。
就像当时我们在大一的时候,老师都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我们就操着一口踉踉跄跄的英语,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拼出要讲的意思,特别希望能说出一口流利句子。
在班里有这么一段有爱的画面,基友老师失恋了,班里的同学在议论,当然是用蹩脚的英语,这时女主角说“虽然老师是同性恋,对于我们来说他是不正常,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同样不正常。
但是我们心痛的感觉会是一样的。
”基友老师带着墨镜,在门外听到这段话,感到非常的欣慰。
在这里,英语如同一道桥梁,在不同国籍的人之间搭起一道桥梁。
圣经故事里面说,上帝创造人类,但是怕人类太团结,能力太强大而反抗,觉得把人类四分五裂,让人类没有共同的语言,从而产生冲突,产生战争。
如果世界可以有共同的语言,就可以减少冲突,我必定义无反顾的去学会这种语言,为求和平。
人与人之间能谈得来,也会被称为有共同语言,可见共同语言是那么的重要,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就没必要再交流下去。
电影的结局也是温馨和欢乐的,女主角说“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会连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讨厌,但如果你学会爱自己周围的一切都会渐渐变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就开始变得焕然一新,变得美好。
”谢谢你,教会我,如何爱自己。
众所周知在印度女生的阶级并不是很高,这部电影打破了传统印度的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拍出家庭主妇也可以跟上社会的脉动的观念及想法。
沙希跟一般的家庭主妇一样,只懂得为家人的生活付出,每天在柴米油盐当中打转,。
因此跟社会严重脱节。
因此虽然他对家庭付出一切。
可是丈夫及小孩都看不起他。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很难以预测及想像。
沙希因为要去美国参加朋友的婚礼。
可是她的英文实在是一点都不行,还常常被丈夫及小孩嘲笑。
不让自己及朋友丢脸的情况下,她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习英文。
沙希本着强烈的意志力,以及不怕别人嘲笑的心态下。
利用了四周的时间去学习英文。
在这样的氛围底下,她也结交了很多不同有共同学习目标的朋友,展开了他不同的人生眼界。
最重要的是他把英文学好了。
在朋友的婚礼上面,不但不丢脸而且大展才华,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给了很多现实社会当中的有英文恐惧症的人,不论是求学的或者是已经离开英文很久的社会人士,很大的鼓舞。
语文其实是现代人非常重要的工具,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基础。
所以,虽然这部片并不是拍得非常好,可是他的立意以及励志的效果是不容小觑的。
说不上有多好,但是很充实很温暖。说的对啊,只要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大奇特、王志良推荐。没舍得打三星,确实一看就很快看进去了,整个叙事平滑工整,人物塑造得可信度也很高,很容易就融入了。被黛玉圈粉,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年纪,演家庭女性非常得体贴切,气质上温柔又优雅,把那种心里底层的单纯和善良演出来了,连那种局促和尴尬都非常迷人,长得又是真好看,这个角色好像我好朋友熊熊,不过熊熊作为职业女性和俩宝妈妈比她独立又坚强得多。语言方面的进步也着意塑造,看得出黛玉和大厨沟通在不断深入,还是很用心的。不过,当他们真的唱起来跳起来时我还是全身一层鸡皮疙瘩蹭得一下起来了,这就是我一直看不了印度电影的原因,尬到上头(虽然其实挺美的)。老公问的那个问题好傻,不过回答还是有点可爱的。孩子和妈妈的感情没太有什么层次,但想来那个年纪的女儿和妈妈也差不多如此。
鼓励
为什么要回去
被豆瓣诈骗的收藏夹又添一员猛将。本来以为好评来自于在俗套的故事穿插着细腻的琐事和动人的情感,结果电影信息密度极低,穿插了大量无意义素材,有明确的水时间嫌疑,远不是垫底辣妹式励志电影。本来这类电影会顺理成章在结尾来一次鼓舞人心的升华,结果女主继续回归家庭做不受人待见的老妈子,立意一下down到底。你以为是女性突破束缚追寻自由和平等,结果就真的是语言学习班的宣传广告。
7.5分。又是一部为印度女性发声的电影。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女人为了家庭牺牲了很多,并不是真的比男人差。最后女主有了选择,在飞机上依然选择要印地语报纸,导演的这个处理很聪明。缺点有二:①跟那个法国男的关系处理有点尬,②女主气场有点强,不像一个天天受气的媳妇。另外,那个叫宋雨的中国小姑娘不错,虽然脸大,但还是挺漂亮的。
其实这女主真挺招人嫌的。
一个家庭主妇应该懂得自己需要的是爱还是尊重。另外,在楼顶法国厨师抱住沙西温情对望就是我对“温柔男朋友”的全部想象,不妨坦白说本人在这里看哭了
那个法国人的设置好烦
这电影历时11年才在中国上映啊? 每一个出国学习的人都辛苦,都是从一次次窘迫中过来的。
是谁说这部片子不亚于3 idiots的?出来让我打一顿
难得没跳舞。女主很漂酿
2023年看确实不合时宜了。
值得两个人一起看完的电影,关于婚姻,关于责任,关于尊重
印度温情励志片,关于女性独立与尊重的主题展开得很棒,毫不犹豫打五星。女主从走进大观园接触新事物到婚礼上的精彩演说,整个过程平实自然流畅舒服。歌舞少,取景清新美丽,人物气质迷人,节奏欢快推进,结尾一鸣惊人,又一部收藏佳作。
我能说其实很无聊么?整部电影真的有点无聊的说。
这是我看过最正常的印度电影了...可是...就不好看了啊...
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很流行这个题材:尽管片里有调戏山穆大叔的成分,可一个在本国总也不能得到尊重的人,去了趟美国,尊重和自信就忽然找回来了,奇哉怪也。婚礼上互相扶持那段演讲,看得真是飙泪,有时候,我们只能自救。
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所做的努力怎么会羞耻呢。
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很有感触。“当我讨厌自己的时候,会讨厌自己身边的一切,从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但当我学会爱自己,原来的生活也会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