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观看K星异客这样的电影,看过之后总觉得好但是好在哪里却一时说不清楚。
我想这就像和某个朋友进行了一次心灵交汇般谈话一样,觉得内心充实却又记不得说了些什么。
这部电影的成功与主演Kevin Spacey的表演是难以分开的,透过Kevin Spacey宁静的双眼我们窥视到了一个安宁祥和大气沉稳的人究竟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多少的变化。
诚然本剧最抓人的部分就是从头到尾对于主人公真实身份的质疑,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人在看到结局即将揭晓之前已经认为主人公的身份没有那么的重要了。
K星异客在地球发生的这段故事就像一个人的生命旅途一般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人生的重点,我们都有急于知晓答案的好奇心,但是谁又想提前知道自己的结局呢?
如果主人公是一个外星人,那么他用比我们对这个宇宙更高深的思想去安抚受伤的人们,如果主人公是一个经历了磨难的精神病患者,那么他用洗净铅华的本我去教育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切,我想剧中医生就是受到主人公内心深埋的事情所影响改变了原有的态度的。
不管是哪一种我觉得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就像我一开始写的,这部电影是一部依托演员表演所建立起来影片,没有剧中每个角色出色的演出是无法达到犹如一碗“心灵鸡汤”般的效果的,虽然整部电影的绝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精神病院,但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是我看过的最温馨的一部。
心静如水,海纳百川我想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本片改变自SF(科幻)小说家Gene Brewer 的同名小说《K-Pax: The Trilogy: Omnibus Featuring Prot's Report》(四川科技出过中译本,书名是《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
PS,《索拉利斯星》一书为波兰科幻小说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作品,71年前苏联大师级导演Andrei Tarkovsky(ektara最爱的一个导演!
)将其改编拍摄成了那部著名《飞向太空》。
这就是一个第三类接触的故事,理由如下:1.波特对K星的描述很真实,他能够准确地画出k星的轨道,解决了连专家都想不通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2.波特在精神病院里凭空消失了三天,然后又重新出现,后来贝丝也凭空消失,来去自如,完全是超自然现象;3.注射药剂产生的反应异于正常人,表明身体反应对他意识的影响很小,这可能是因为身体只是宿主 ;
几年前看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围炉夜话的质朴叙事,却令人深深沉浸其中。
一个叫约翰的男人自称是一万四千年前诞生的人类,他经历了万年的沧海桑田,甚至因传播佛陀的教诲而被当成圣人,最后谬传成复活的耶稣。
是的,他就是历史上的耶稣本人。
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到最后,即便众人崩溃,否定他的胡说八道,但种子已经种下,信,或者疑,都会在心中生根。
听他故事的人中有虔诚的基督徒,一位年长的女士。
否定耶稣是圣人即是否定基督教义,也是否定她的世界观,因此她的反应最为激烈。
但,当约翰问她,“如果我说我不是耶稣,你能否确定”,她的目光回答了一切。
我相信她在那一刹那,悟到了信仰的真谛。
心证。
不疑有他的追随。
最后分别时,她像亲吻真正的耶稣那样,轻轻吻别了约翰,尽在不言之中。
几年后看《K星异客》,仿佛前作的兄弟篇,同样是一个自陈来历的怪人,同样是身份悬疑,感觉却大有不同。
如果说前作是一首荒野中的诗歌,平静桑沧,孤独温暖,此作就是外星的交响乐,有一种超越人类体验的惊艳,仿佛天外的一束光线,把内心深处的某个部分照亮。
在一束光线中,男主角Prot出现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大厅,他戴着墨镜,站在那里,像凭空出现的天使。
只有一个乞讨者目睹了一切。
因为自称来自外星球K-Pax,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被医生Mark收治。
Prot进入了精神病人的世界。
真实与虚假,在这里犹如日夜颠倒的两极。
每个病人都有自己臆想出的世界,他们无法与外界沟通,也无法回归人类社会。
以Mark为首的医生群体则代表人类的理性力量,坚持实证才能带来相信,认为一切都来自病患的妄想。
黑与白,在这里是如此分明。
而Prot的出现,打破了这条人类意识的界限。
当所有医生都断定Prot是妄想症时,所有的病人都不假思索地相信,“他来自K-Pax”。
他们是人类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他们相信心证。
对Prot的信任,使这些病人最终得到了如信徒般的救赎。
作为一个外星人,Prot受到了病人的友爱欢迎。
他温暖宁静的爱意,有别于医生高高在上的治疗意图。
他关心这些伙伴,不认为他们是病人,而相信每个人内在有疗愈的种子。
Prot的疗愈历程是从Howie开始的。
Howie是一个蓝眼睛、干瘦而神经质的老头,从医生的描述里我们知道他得了强迫性的神经症。
他是这群病人中最善良的。
有一幕,Prot关切地看着从不与人说话的女孩Bess,一旁的黑人小哥说因为Bess烧死了自己家人,Howie马上阻止了他,非常友好地向Prot解释那是编造的。
他善良,且深深地信任Prot,他是Prot在这里的第一个信徒。
Prot告诉他只要能完成三个任务,就能痊愈并离开这里,Howie毫不犹豫地相信,并去实践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日夜,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像一尊石像般静坐,等候着Prot让他寻找的蓝鸟。
观众不知道蓝鸟会否出现,会以什么形式出现。
医生更是对此嗤之以鼻。
最终如愿的那一幕,是整部电影里最感人肺腑的。
Howie在一道光明中走到窗前,张大了蓝眼睛,从呆呆的喃喃自语,“蓝鸟?
”,到绽放出喜悦的笑容,近乎痴癫地一路狂奔,召唤所有人来到窗前,大叫着“蓝鸟蓝鸟”,直到所有人与他一起欢呼。
一只蓝色的鸟儿,在窗外树枝上轻轻跳跃。
它没有被雷动的欢呼吓走,没有被涌动的人群吓走,它停在那里,像一个神迹。
Howie的信仰贯穿了始终,他不但要相信Prot不会骗他,蓝鸟一定会出现,还要相信蓝鸟的出现并非意外,就是Prot允诺给他的奇迹。
这一幕中,其他人的反应也耐人寻味。
医生们照例觉得病人们都疯了,集体歇斯底里了。
其他病人则如狂欢节般雀跃着,陪伴Howie大叫着蓝鸟蓝鸟(尽管这与他们没有关系,却由此能感受到他们彼此的情感相连)。
而一直坚信Prot就是妄想症的医生Mark,则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只鸟触碰了他心底的防线。
他欣喜而回味地自语着,“只是一只蓝鸟,一只蓝鸟”。
他动摇了。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Prot让Howie寻找的是blue bird,虚指的蓝鸟。
众人的欢呼,从头到尾都是blue bird。
而Mark看到蓝鸟后对同事说的英语是blue jay,实指的蓝冠鸦。
一虚一实,正是信与疑之间的距离。
蓝鸟的出现是故事的重要转折。
不仅仅是Prot征服了所有病人的心、让Mark产生了动摇,还有最重要的,Prot找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朋友,Bess,那个被指烧死了家人从而再也不与人说话的女孩。
在精神病院众人狂欢时,Bess无动于衷,冷漠地坐在属于她的角落。
而镜头巧妙地只在最后一秒切到了Prot,依然是温柔、平静地站在人群之外(那个镜头之后蓝鸟马上飞走了)。
蓝鸟是如何出现的,电影里没有任何解释。
夜深人静时,Bess穿过黑暗,走到Prot门口,对他说:我知道你是谁,你是蓝鸟。
仿佛心灵的光照入黑暗,虽只有一束,却令人惊颤。
夜观星空的Prot没有否认,我相信他在那一刻决定了故事的结局。
故事是双线进行的,一方面,Mark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Prot的内心世界,试图找到他失忆背后的创伤根源。
他甚至用催眠的方式让Prot内在的另一重人格最终现身,那是一个历经了巨大痛苦的男人,催眠状态的Prot表示每当这个人需要自己,自己就会从夜空中降临,与他交谈。
Mark激动地发现那就是Prot竭力隐藏的真实自我。
他出发去Prot所说的故乡,找到了那个男人存在的真实轨迹。
因为妻女被杀害,男人在巨大的痛苦中自杀并就此失踪。
毫无疑问,这个男人就是眼前的Prot。
他应该叫Port。
Mark在最后的治疗时间直白地告诉他,你就是这个人,这个人就是你。
换来的是Prot平静的嘱托,他叮嘱Mark好好地照顾Port,并告诉他,在地球的生活,他懂得了人类之间的关系与牵挂,他会思念Mark。
在Mark认为真相大白的时候,精神病院众人正在为争抢随Prot返回K星的名额,开展了热闹非凡的《去K星的理由》作文大赛。
不顾医生们的嘲笑劝阻,所有人都相信Prot最后会带走他们中的一个。
Howie已经完成了Prot的第二个任务,治好一个病友,他用激烈的方式打破了黑人男孩对死亡的恐惧。
在最后的送别party上,他期待地望着Prot,问第三个任务是什么。
于是Prot说出了对他最后的温柔话语:留在这里。
留在这里,而不是跟自己去K星。
Howie安静地、略带失望而又释然地,接受了这最后的嘱托。
那个表情真让我感动,就像一个无比信任父母的孩子,或是虔诚的信徒仰望上帝。
因为信,所以臣服,没有任何疑惑。
第二天,在众目睽睽下,在一道如他来时那样的光里,他走了。
观众也只是到这一刻才能明白他会如何离开。
他离开了Port的身体,那个自杀未遂的男人,倒在了地上。
当医生把Port(不是Prot了)放在病床上推出来时,病人们一拥而上。
他们太神奇了,几乎不经由大脑逻辑的思考,就直达了真相。
他们说:这个人是谁,这人不是Prot。
面面相觑后,他们想起,Bess不见了。
电影的最后,是Mark推着轮椅,对Port自言自语,说着Prot的离开、Bess的失踪,一切的未解之谜都没有答案,剩下的只有心证。
K星,那个远在三千光年外的地方,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灵性星球,在那里,人们摆脱了互相依存的社会结构,没有婚姻,没有家庭,人人有高度的自觉,生活在纯然的爱中,却又没有彼此的牵绊眷恋。
Prot是在地球学会了人类的爱。
那是一种会产生不舍、牵挂与不自由感的情绪,是那些游走在精神边缘的人们让他明白了人类。
他带走了Bess,了解他精神本质的Bess。
当众人来到Bess的房间,床空了,留下那篇《去K星的理由》作文。
上面画了一只蓝鸟,和一句话:I have no home。
令我瞬间泪目的是Howie充满慈爱与欣慰地回头,像自己见证了奇迹般告诉众人:Bess去K星了。
她去追随那只蓝鸟。
K星异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主人公Prot声称自己是外星人,来自K-PAX星球,这个星球上没有家庭,政府,法律,人与人之间没有关系,孩子被轮流抚养,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连make love都是痛苦的过程。
听起来很孤独,但他们可以活得很久,还能坐光束旅行。
Prot就是这样来到了地球。
Prot甫一出场就仿佛圣光环绕,车站的流浪汉主动在警察面前维护他。
后来在精神疗养院,Prot也是自带治愈功能,抚慰一颗颗在世间受伤的心灵。
他智慧,仁慈,还有一点点好奇与天真。
疗养院的病人们,起初对Prot的到来感到好奇,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外星人。
后来他们每一个人都愿意相信K-PAX星球的存在,因为他们渴望Prot能带他们离开。
Prot让病人Howie去寻找能带来幸福的青鸟,几天后blue bird就真的出现在了窗前。
Blue bird的出现让疗养院陷入了热烈的狂欢,因为那重燃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但只有从不说话的Bess识破了,青鸟是Prot变的。
这是Prot对病人们的治愈。
不仅如此,Prot的出现对医生Mark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是他遇到的最有说服力的妄想症病人,他不相信Prot的话但又无处反驳,还找了研究天文学的妹夫来出考题,但结果似乎更加证实了Prot外星人的身份。
突然有一天,Prot说他7月27日就要回K-PAX星球了。
Mark意识到,这一天对Prot来说有特殊意义,(据他自己说)正是五年前的7月27日,他来到了地球。
因此Mark请Prot来家里做客,让他融入家庭生活。
而Prot阻止Mark小女儿靠近喷水时的激烈举动,更让Mark确信Prot的秘密就隐藏在过去。
通过催眠和一些线索,Mark终于找到了Prot的过去,五年前,Prot的妻女被残忍杀害,而他也在冲动之下杀死了犯人,然后跳河自尽了。
这就是Prot不愿回忆起的事。
最后两人离别时,Prot明白Mark已经知道了过去的事,便请Mark在他走后照顾他的朋友,也就是这个身体原本的主人。
在五年前,Prot不忍看朋友自杀,于是附身到朋友身上。
5年以来,他作为这个身体的主人格存在。
Prot说,人都有自我治愈和互相治愈的能力。
在地球上,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关系,关系不一定是好的,但好的关系能够治愈心灵, Prot自己在地球上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关系。
Mark也在最后意识到关系的可贵,主动和儿子联系。
Prot说,我觉得我会被怀念,也会怀念这里。
地球也许不像K-PAX一样美好,但我们仍然可以被治愈,仍然可以看到生活的希望。
K星异客是一部难以按类型片界定的电影。
外星人、光速穿梭等元素让电影的形式显得科幻,而影片突破了科幻本身,进一步探讨家庭情感,心灵力量,以及多次做客电影院的精神病人问题。
的确,“精神病哲理”已经不是电影世界的稀有主题了。
自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于20世纪初流行世界,希区柯克等电影大师们便早已开始在电影中探索精神异常的人物形象,《邦尼和克莱德》《发条橙》《飞越疯人院》《天生杀人狂》《致命ID》《沉默的羔羊》《黑天鹅》都是我们熟悉的经典作品。
正如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阐释的那样,“疯癫”这个概念一直都是艺术家们的写作对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疯癫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精神现象的层面,而浸润进更庞大的社会体系、文化现象中。
[1]一、定义疯人在《K星异客》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大量有趣的精神病哲理问题。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便是其中的一个。
疯人院中的人到底是不是疯子?
铁门外的和铁门内的到底谁才陷入了疯狂?
《飞跃疯人院》给出的答案是反叛性和悲壮色彩的,主人公麦克·墨菲并不是疯子,但他带领病友狂欢,挑战医护人员的虐待和折磨,而被执行手术成为了痴呆。
《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精神变态,但他的疯不是内因的后果,而是痛苦记忆造成的心理创伤。
《K星异客》的导演探讨了人类对于精神病人的定义。
影片中,医生发现Prote并没有任何颅内损伤,也没有其他精神损伤的生理表现,而他的逻辑推演能力和科学知识,都无法体现他缺乏理智。
Prote之所以被认定为精神病,是因为他的自我认知和普通人设想的不同,他的世界观和常识性认知基模与常人相抵触。
“精神病人”这一社会角色的存在,赋予了人类从根源否定异己的能力,定义某人为“精神病人”,是从根源上将某些思想归类为荒谬和错误,并放弃反思自我的机会。
《K星异客》中的所有人都在企图救治Prote,企图“save him”,却不清楚“save him from what”。
医生们的任务变成了根除Prote的奇异世界观,他们从一开始就否定了Prote是外星人的可能性,并企图将他的主体意识与正常人统一。
精神病学为划定精神病提供了病理学、生物学的客观支撑,从而使得被这种划分方法否定的个体无法辩驳,一旦被认定为精神病,没有办法可以证明你的异见为真,因为你的所有前提和思考都已经被投掷入错误的集合。
被社会重新接受的唯一出路是服从正常人的理性,放弃自己的思想自由。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这是理性对于非理性的完全性胜利和制度性巩固胜利。
二、教化治疗在影片中,Prote对另一个患者列出了三项任务,告诉他完成了这三项任务就可以被治愈。
知道这一消息的主治医师鲍威尔非常气愤,前去指责Prote,告诉他不能信誓旦旦地告诉病人他们可以被治愈或如何被治愈。
面对医生的指责,Prote却说:“如果医治他们是你的责任而不是我的责任,为什么你没有治愈他们?
”那么,精神病人能被治愈吗?
精神病人是被怎么治疗的?
精神病院的运行结构是怎样的?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阐述,在文艺复兴时期,疯癫被视为一种天马行空的幻想,疯子们被允许自由地展现疯癫。
[2]到了古典主义时期,疯子所缺乏的劳动能力使其被冠上了反自然、反社会的罪名,疯人展现的兽性被视为一种人的堕落,而克服这种堕落和罪恶的方法便是创造一个被隔离的空间,对这个空间中的非理性者用劳动、约束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外部社会摆脱这些非理性者带来的压力。
于是,禁闭所和疯人院被修建起来,精神病人被集中在了一起进行治疗。
在福柯的眼里,精神病院的治愈大部分不是生理方面的矫正,相较而言,它更强调道德的再教育。
在精神病院的治疗中,医护人员代表着理性和权威,病患的行为都是观察、审判、承接和矫正的对象。
一个精神病人如果做出了狂暴、失控等越轨的行为,医护们会化身成执法者将犯罪行为压制,再化身为法官对病患的行为做出罪与罚的判决,最后再扮演神父或家长的角色对病患进行规劝、诱导或恐吓。
精神病人被反复灌输对与错的概念,并意识到错误行为会让自己受到皮肉之苦,久而久之,精神病院的规训戒律成为了道德性质的评判,精神病患也逐渐产生了负罪感。
有人用家庭结构来解读精神病院,说整个精神病院实际上是一座被隔离出来的道德世界,精神病人是其中学习道德并社会化的“孩子”,医生们是拥有父权制权威的家长,持续性的镇压和引导非理性“幼儿”。
[3]三、逃离与追寻与很多围绕精神病院展开的电影相似,《K星异客》很多地方都体现了病人与医生的隔阂、病人间相互的理解,以及病人的逃离心态。
福柯说,疯人不是病人。
疯人并不展现出病人常有的衰弱、憔悴,他们更常表现出狂放和不受控制的活跃。
同时,疯人们在物理层面上显得坚强和勇猛,那种带着兽性的鲁莽让他们免疫饥饿、高温或寒冷。
[4]他们的迟钝使得他们很少表现出免疫力的缺乏和被保护的需要。
因此,医护可能在潜意识里失去了亲切对待病人的动力。
此外,医护人员作为理性人对于象征着兽性的精神病人的恐惧和厌恶可能也会加剧双方的隔阂感。
事实上,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们始终是被观察者,而不充当对话者。
为了使得观察不受干扰,医生会刻意与病人保持距离,在《K星异客》中,院长就曾批评鲍威尔医生和Prote走得太近了。
缺乏与医生的交流,病人们为了满足对话和社会化的需要只能与病友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这种病患之间的“友谊”,我认为不能用同病相怜,或简单的“疯子可以理解疯子”来解释。
因为精神病人并不是普通的病人,他们不能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共同性是患病,他们或许连自己是否患病都不知道,他们只能意识到,所有的病患都是精神病院中的“被统治者”,是接受审判、教化和惩罚的对象,他们之间是平级的负罪者,是被同一种的道德约束的教徒。
在这部影片当中,精神病患被描绘得非常具有同质性。
他们在发现“蓝鸟”时全都扒到窗户前疯狂欢呼,形成所谓的“Mass Hysteria”。
同时,他们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理想,这个理想不是被治愈或被社会重新接受,而是和Prote一起离开地球前往K-PAX行星。
如果我们从导演和编剧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精神病患者都有着强烈的逃离心理”,答案是人道关怀主义的。
本影片中的精神病患者是弱势者和被创伤者的符号集合体,他们有的呓语着“You are stink”,有的沉浸在自己无家可归的抑郁中,精神病院并不能更改他们过去的黑暗经历,也无法根治他们的心灵创伤。
这个时候,遥远的K-PAX被赋予了世外桃源式的浪漫主义希望,意味着患者们追求的对痛苦记忆的摆脱,对理性世界的逃离。
在人类社会中,精神病人代表的非理性被理性征服,他们是贫穷、失常、罪恶的象征,被理性机制压制和操控,他们无法获得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而只能做他人强加的道德伦理的奴仆,唯有逃离到K-PAX这样的地方,他们才有机会被允许自由享受自己的疯癫。
四、Prote的多重身份除了“精神病哲学”这个话题,《K星异客》的另一个显眼线索是家庭。
影片采取了开放式结局,按照一种解释,Prote是来自K-PAX的外星人,它是精神形态的外星人,没有实体,只能依附在某个地球人身上。
而Prote来到地球的目的是探寻家庭的奥义。
他和Prote的躯体罗伯特·波特是好友,并附身在他身上体验了波特家庭破碎带来的极致痛苦。
同时,Prote又借着波特的身体被邀请到鲍威尔医生家里,看到了人类幸福家庭的模样,并领悟出亲情伦理。
与此同时,Prote身处精神病院其实也在感受家庭制度,整个医院的运转机制就是医护人员运用父权制一般的权力来对精神病人——“小孩“——进行教育。
导演要表达的家庭伦理观其实很简明,家庭是美好的,人不应该放弃亲情和家庭。
Prote的家乡K-PAX上没有家庭,他们的性交和生殖过程没有快感只有痛苦,他们的孩子由所有人共同抚养,他们没有体验过亲情的味道。
实际上,K-PAX的社会机制可以启发我们对现代家庭伦理和两性关系进行反方向的思考。
在人的个人能力被增强,宏观社会的机械力量远超越家庭力量的现代社会,家庭的意义是否下降了?
或许,原始社会的人类组建家庭更多是为了物质安全和物质舒适的追求,而现代人组建家庭更多出于对亲密情感的追求和个人感官的快乐了。
不过至少在影片中,Prote成功的给鲍威尔医生上了一堂家庭情感的课程。
一个没有家庭,不懂血缘纽带的异乡人竟然给一个妻儿美满的地球人上了一堂家庭情感课,这其实是当代电影中常见的“大智若愚”现象。
在很多故事中,那个表面上缺乏理智,较他人而言迟钝、愚笨、弱势的人,反而发挥着教化众人,给予他人醍醐灌顶的启示。
身心不健全的阿甘教会了连队长乐观和勇气;《最后的假期》中身份低微的女主角让上流人士看到了生命意义的真善美。
Prote始终是一个启迪他人的大智若愚者。
而除了被塑造为一个大智若愚者之外,Prote的存在还暗示着一种救赎者和守护者的形象。
Prote说,自己是波特的朋友,每当波特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出现。
这一次,Prote在波特妻儿被残杀,并因为悲痛企图跳河自尽时出现了。
Porte降临并附身波特,让几近溺亡的波特逃离危险,并进入了精神病院。
在Prote离开地球前夕,他对发现了真相的鲍威尔医生说:“既然你知道了真相,就帮我照顾好他(波特)。
”人类似乎从来都幻想着守护神的怜爱与呵护,部落的原始信仰用近乎痴愚的态度期盼着那位不可触摸者的降福泽,给予物质的富足和安宁;人类创建的宗教则将内在安宁寄托于一个外在的至高无上物上,用归顺换取幸福;在各地神话中,神庇护或帮助人的事迹也频繁出现。
这种对守护神的崇拜一直流动在人类的血液里持续到现在,如今,韩剧中常有的“超人”男主守护女主,网络仙侠小说中主人公意外寻得的护身神灵,这些作品无不揭露出人类对于奇异力量的期冀。
在影片中,Prote是波特的拯救者,是精神病患者的帮助者,象征着那股非人力能及的力量。
五、结语——精神病人的当代意义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阐述了的古典主义时期的“疯癫”被视为贫穷、罪恶、堕落的象征。
然而,《K星异客》等现代文艺作品展现的精神病人形象却增添了人道主义的感念,以及对返璞归真的期冀。
如今,精神病人不再是人性的绝对堕落,更不允许被当作蔑视、欺侮的对象,甚至在许多文艺作品中被赋予了美好的精神气息。
这种对精神病人形象的现代塑造,或许夹带着许浪漫化的一厢情愿,但同时也反射着现代批判理论精神对工业化社会、理性主宰社会的反叛。
精神病人代表的非理性被描绘为单纯、灵性、善良和真知,创作者以此在歌颂未被物质异化、未被工业社会格式化的非理性意志,这种意志的背后是浓烈的自由和单纯气质。
一个痴呆快乐的精神病人和一个忧愁富裕的中产白领,许多创造者都乐于营造这样的讽刺。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众多精神病题材的经典影片一样,《K星异客》包含的想象和思考,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世人自我物化和社会的机械化。
【参考资料】
K星异客 (2001)8.52001 / 美国 德国 / 剧情 科幻 / 伊恩·索夫特雷 / 凯文·史派西 杰夫·布里吉斯[1] 李锦.论美国电影中的“疯人”形象[J].电影文学, 2016(47):46-49.[2] (法)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52.[3] (法)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236.[4] (法)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67.
Prot到底是个精神病患者,还是真的K-PAX星球来的人就象一个解不开的迷,影片到最后也没有做陈述在我心中,他是个绅士的,充满好奇心的K-PAX星人在来地球光束旅行的时候交到了Robert这个朋友可是地球人有些很邪恶,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了Robert身上。
在1996年7月27日的晚上,他为了救自杀的Robert而借用了他的身体5年后,他再次来到地球。
以Robet这个凡人的外表尽管刚开始大家都把他当成妄想症患者可是最后,却都成为他的信徒他说回K-PAX时,可以带走一个凡人人们争先恐后,都希望是自己故事的最后,Prot在晨光中消失留下了Robert的身躯,他知道Mark会好好照顾他为什么选择带Bess回K-PAX,因为她的理由“我无家可归”最简单,但却最有说服力这个老是带着黑色墨镜的K星异客就象个天使乘着光来,随着光去所到之处都变得美好无比带走的是绝望孤独的灵魂,留下的是让人更加珍惜的生活他对Mark最后留下的那段话让我回味良久“我要告诉你一些事情,马克。
一些你还不知道的事情。
但我们K-PAX星球的人很早以前就发现的事情宇宙会膨胀,然后缩回原形,然后再次膨胀。。
如此周而复始但你不知道的是当地球再次膨胀的时候,现在发生的事情又会重演你这次犯的错误,下一次经历的时候依然会重复你犯过的每一个错误。。
将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周而复始。。
永无止境所以我给你的建议是,有错马上就要改,因为一次。。
将会是你的永远”Prot:I will tell you something Mark.some thing you do not yet know,but we K-PAXians have been around long enough to have discoveredThe universe will expand,then it will collapse back on itself,and then it will expand again.It will repeat this process forever.What you don't know is that when the universe expands again,everthing will be as it is now.Whatever mistakes you make this time around,you will live through in you next pass.Every mistake you make...you will live through...again and again,forever.So my advice to you is to get it right this time around,because this time...is all you have.也许这个宇宙有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在发生着但不管知不知道,我们最好都get it right this time around 做对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这才是最重要的。
because this time...is all you have.看完这部电影,你会怎么想?
认为Prot是K-PAX星人吗?
或者认为Prot,只是Prot。。?
而我,期待着他的再次出现,因为在他的墨镜旁的红色便条上写着:Back soon,Do not TOUCH!
My Dear,不管你下次用什么外表出现在我面前,我都能认出你在这之前,我会克服地球上所有的困难等着你。
那时候...当我们见面的那时候..希望你选择带走的..是我:)最后P S:Kevin Spacey怎么可以这么帅!?
简直天理难容!!
如果仅仅按1-5颗星作为依据来定位一部电影,那我只好给K-PAX5.3颗星。
如果按照精彩,非常精彩,无聊,无聊至极划分的话,那K-PAX无疑是极精彩一列。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祝福PROT在K-PAX生活得愉快,因为我是真的相信他来自K-PAX,就如那些精神病院中的患者一样,深深相信着。
我一直相信有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或者感官的世界也是与众不同的。
他们成了艺术家或者疯子。
所以我从未反感过有精神问题的人群,甚至很感兴趣,至少我坚持认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背负着另一种使命的。
Mark的使命是治疗病患,他作为医院中的主治医师,更象征着某种权威。
而这种权威一旦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已不容置疑,就好像胖子胖到低头也看不到自己的脚,那他印象中鞋子的颜色也成了定式,而一旦有人提出置疑的时候,却还会用身体上的优势压倒别人。
在PROT帮助治疗病人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气愤也直接说明了此问题。
一旦拥有此权威,就一条路走到黑,虽然他也怀疑过自己的判断,但身为权威的执行者,MARK的身份也不容许他怀疑。
他一相情愿地认为他只是个精神病者,甚至在PROT画出精确的天体运行轨迹之后,在PROT神秘消失3天时,在证明他的眼睛能看到紫外线时,在他与狗对话时,这种种有利证明他的身份的证据一一列举,仍无法改变他的看法--MARK确实是精神病者。
所以他未曾要求PROT进一步证明他来自K-PAX,而是绞尽脑汁想推翻他的论证。
医院中的患者们,被正常人囚禁的患者们,深深相信着PROT,相信他来自K-PAX,相信他会带一个人逃离这个荒唐的世界,并为此积极地做着准备。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对比。
患者与所谓的正常人的对比。
然而真正讽刺的是有时真理以看似荒唐的形式出现时,少数人往往是正确而且疯癫的。
“医生,病人,奇怪的区别。
”PROT是个极富有神秘感的人物,他身上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他善良,单纯,冷静,超脱。
超爱吃水果。
他会问地球上到底有多少个博士,还会像孩子一样往自己的碗里狂添水果。
他的理论吸引着MARK,吸引着专家们,精神病们还有观众们。
关于他们星球的高度文明,还有已经不存在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每个人的高度自制力和整个社会高级的共产主义。
也许只有在失去了感情的情况下,PROT和Robert的友谊才如此珍贵。
PROT极其重视这位朋友。
以至于在他发生意外之后,借助他的身体游历世界,为找一个可以照顾他的人。
直到遇到了MARK,就像MARK说的,是PROT选择了他。
在PROT即将离开的时候,他感到不舍。
在K-PAX,所有人无欲无求,他离开了,不会有人怀念他,因为没有理由。
而在这里,他会被人怀念。
也许有的时候我们真的该情形我们生活在一个发展程度还不算太高的星球,至少我们还拥有感情--这会害人的东西。
其实这部戏想对我们说的真的很多。
借助PROT的口,借助精神病者的口,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仅用大道理表述枯燥无味的东西。
关于寻找幸福的青鸟,关于死亡,没有任何人能控制,还有那个好像传说一样的理论:“ 宇宙会膨胀,然后缩回原形,然后再次膨胀。。
如此周而复始 但你不知道的是当地球再次膨胀的时候,现在发生的事情又会重演 你这次犯的错误,下一次经历的时候依然会重复 你犯过的每一个错误。。
将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周而复始。。
永无止境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是,有错马上就要改,因为一次。。
将会是你的永远”至少在我看过之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是有冲动改正一切错误的。
PROT带回了无家可归的BESS。
给更多的人留下了希望。
为Robert找到了照顾他的人。
让MARK与儿子重归于好。
他说他去去就回。
对于我这样的自然科学爱好者来说,还能有哪一部电影更深得我心吗?
从小我就盼着外星人来找我呢!!!
到底什么是妄想症?
人类仅仅拥有有限的科学水平,就开始给“精神”下定义了。
特别可笑。
k-pax在天文馆穹顶上出现的那个瞬间,真让我心潮澎湃啊如果有一天,我也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外星人选择我。。。。
有些作品由于出色的剧本让大家难以忘怀,有些作品却是因为演员的精湛表演而让观众惊叹不已。
然而好的作品以上这两方面都缺一不可。
今天说的这片子便在此列: K-PAX(2001)《K星异客》又名奇迹从心开始,虽然是2001年的片子了,现下才看也不足为奇,斯以为即使花费一世的时光也无法做到“博览群书”。
透过车站顶部玻璃的阳光飘洒而下,星星点点落在步伐匆忙的行人肩上,没有人在意这些,这些日复一日,永恒不变的事物。
大家在意的是能否及时赶上班车,不然迟到可不是好受的事;在意的是今天的股票是涨是跌,不然套牢的感觉亦不是好受的事;在意的是昨日老板承诺的加薪是否能成为现实,不然捉襟见肘的过活却不是好受的事。
好了丢掉这些连篇累牍,不然要昏昏入睡了。
影片从车站起始,主角波特在人潮中屹立,身边的一切是那样的陌生,和他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而他面带微笑,环视四周,无比享受,仿佛这一切便是他渴望看到的一样,满足感油然而生。
故事的发展总是那么啼笑皆非却又疑云重重。
关于剧情细节便不多赘述,不过自此至终都在围绕的一个问题所展开:“波特是精神病患者还是外星人?
”。
即使到了影片结尾导演也没有明确的告诉大家答案,或者说从一开始答案就已经告诉大家,就像上面提到的另一片名一样:奇迹从心开始,答案也是从心开始。
不同的人看同一部影片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个便是编剧和作者想要的效果,似是而非,让人浮想联翩。
说说演员吧,Kevin Spacey 凯文 史派西的演技毫无疑问让此片又提升的一个高度,他赋予波特独有的魅力与性格。
给人的感觉就像此人来自世外桃源,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很多时候演员是要通过眼神来传达信息,来表现的,然而由于剧情的需要大部分的时间他是带着墨镜的,没人看的到那两片厚重的镜片后面的神情是什么样的,显然这些并不妨碍他传达与表现。
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不知道里头的动作细节是原来小说中便有描述还是凯文他自己体会出来的,不管如何,我想他完成了导演所下达的任务,很完美,很自然。
仿佛他就是他而我们也成了他。
最后,影片又回到车站,还是人来人往,马克父子的重归于好给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自此而始,于此而终。
然而波特他乘光而来,乘光而去,挥一挥衣袖,虽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希望与幸福。
PS:片中有很多细节还需大家自己去体会,暖暖的感觉很释然。
跟大鱼是类似的错误,错误甚至更泛。前段与后段基本就是矛盾的,而且都不应该最后以这样一个‘教训’来结尾。而且在科幻中,顾影自怜真是最愚蠢的做法。这不是谦逊,这是沾沾自喜。另外,凯文史派西演的真是差极了,不过也不怪他,导演可能就是要这种效果吧,fine
外星人,神经病,傻傻分不清楚。
碰到一部会让你从心里爱上的电影很难,最近对普通的动作系,恐怖系的片子兴趣不大,转而看科幻片。影片节奏合缓,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片子让我想起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但这部片子更早,墨镜男波特来自k-pan.凯文不愧影帝的名号,把外星人对陌生的环境的求知欲,演绎的深刻。只看细节,波特的眼睛眨动频率
奇特而治愈的“科幻片”(?)。导演将悬念感营造得太好了,到最后一刻都让人各种揣测!
真的好棒!不过到底是外星人还是地球人我觉得没必要争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嘛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杀人者在杀人后将被害者的人格植入自身,幻想自己蜕变为被杀的那个人。这种叙述套路可见于麦克尤恩的《立体几何》和博尔赫斯的《剑疤》。
还不错,但所有“我们K-PAX如何如何”“你们人类如何如何”的部分,都严重缺乏想象力,套着衣衫褴褛的科幻壳子,不管你讲什么温馨动人的故事,我都注意到你露着腚呢
装神弄鬼的烂片!电影想让观众真以为主角是K星人,所以表现了他很强的天文知识,还会说狗语。(有本事说两句中文我就信了)由于特效限制又不能表现他有超能力。全篇就是让观众也将信将疑。穿插了许多装神经病的演员表演,看得很尴尬。不伦不类的一部电影,后半部我是快进看完的,最后灵魂出窍也是醉了
K-Pax.2001.HDTV.MiniSD-TLF
或许这部电影根本达不到五星的评价,但从本片没有任何绚丽的特技效果而是靠剧本的想象力去征服观众这一点上,他就是我的心目中的五星。我要的就是这样的科幻!
最温情的科幻片
浪漫化精神障碍,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要做模糊性还偏要给主角加上“看见紫外线”“精通天文学”“兽语”这样的设定。对外星社会也没什么想象力,主角口中描述的一切事物皆以地球生物和人类社会、体验为对照,这种程度的想象就能把医生和科学家们唬得一愣一愣的,还不如更简陋的《这是一个穴居人》呢。对地球近乎全知的外星生物来到地球,跳过植物、昆虫和微生物,却选择幻化成占生物总质量不及1%的人类,这种想当然的设计也真够人类中心主义的。
一名自称是外星人的主角被送入精神病院后与医生的互动,最终结局留下一个谜,到底主角是真正的外星人呢?还是妻女被奸杀的悲情人物…我相信是前者,外星人只是附身在他的肉体而已…
影片留下了个悬念:Prot到底是个精神病患者,还是真的K-PAX星球来的人?这要看观影者情感的侧重点。同样带有悬念结局的电影还有《盗梦空间》里的那个陀螺,还有《两杆大烟枪》里的烟枪是不是扔到河里,还有《魔术师》的结局。凯文史派西帅呆了!
好无聊的一部片子
本来略显俗套的互助型题材居然在这件科幻的外衣下朽木逢春,令人回味。史派西表演无可挑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片子不太有名,经典科幻小说翻拍。个人力荐!
刚在家看完《飞向天空》,接着跑到一个咖啡店看了《K星异客》……有种从太空回到地球的感觉。
为什么我觉得无聊
本以为是科幻片,原来是精神病的臆想世界。宁愿是真真假假的琢磨,也不要听这么悲伤的故事。就像医生说的:“不如不知道。”短评有说这不是科幻片,同感,只是精神病人只是悲催凡人。但是又有人提出附身一说,啊啊,顿时茅塞顿开啊!于是天文知识、紫外线、消失三天、贝丝失踪,都有了合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