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者

추격자,The Chaser

主演:河正宇,金允石,徐英姬,金裕贞,郑仁基,朴孝朱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08

《追击者》剧照

追击者 剧照 NO.1追击者 剧照 NO.2追击者 剧照 NO.3追击者 剧照 NO.4追击者 剧照 NO.5追击者 剧照 NO.6追击者 剧照 NO.13追击者 剧照 NO.14追击者 剧照 NO.15追击者 剧照 NO.16追击者 剧照 NO.17追击者 剧照 NO.18追击者 剧照 NO.19追击者 剧照 NO.20

《追击者》剧情介绍

追击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深夜的首尔街头,出租车上频频被插上写有电话的应召女郎的卡片。前刑警忠浩(金允石 Yun-seok Kim 饰)手下就有着一批应召女郎,表面粗暴野蛮的他,对姐妹们貌似毫不讲理。最近忠浩手下的姐妹频频发生失踪事件,他认为是有人故意把她们拐卖。暴跳如雷的他猛翻登记簿寻找蛛丝 马迹,最后确定了一个嫌疑电话尾数为4885。正好这个电话这时呼入需要应召女郎。忠浩让美珍(徐英姬 Yeong-hie Seo 饰)前去。 正在家里发烧卧床的美珍想拒绝,无奈拗不过忠浩,留下七岁女儿在家后还是出门了。忠浩让她记住对方的地址并且用短信告诉他,叮嘱她别搞砸。忠浩亦同时尾随而去,想揪出这个拐卖贩子。美珍跟着4885池英民(河正宇 Jung-woo Ha 饰)进入房间时发觉一切已经太迟,在这个毫无信号的地方,池英民要将她残忍杀害…… 失去美珍联系的忠浩开始四处寻找,偶遇到池英民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维京传奇:英灵神殿第二季弹味中的婴孩冠军大胃王小宇宙3:自然奇观年轻之光特警力量遥远的家婚姻的敌人触不到的恋人欺诈计划年年有余神捕十三娘死亡之屋五年模拟三年高考黄金彩虹大明医圣李时珍奉天往事之解救白胭脂伦巴正义的伙伴妙警贼探第一季巴黎厨房爱与真实女法医手记之来访者后继有人英雄传说闪之轨迹北方战役岭南药侠白狐的人生天外有天第一季残酷的彼得这对兄弟有点彪

《追击者》长篇影评

 1 ) 率性而活

同一天看了两部韩国电影。

还有一部是《率性而活》。

当一个胖子的妈妈打电话过来,顶真男说:你儿子因公殉职了。

电话那头有心脏病的老妈轰然倒下。

当时笑得哽咽。

《追击者》则是冷的让人颤栗。

两个地方特别难忘。

一处是片头。

一辆原本只准备停一小晚的淫媒车在某个巷角一停就是数月。

一场大雨之后,贴满树叶和广告纸的汽车在雨中显得特别破旧。

当时我很触动,我们小区就有这样一辆车,一辆老式大宇的原装进口车。

不记得停了多久,里里外外都是脏乱不堪,车玻璃上除了贴满了广告纸,还有人用笔写上了卖车电话。

我想每个经过的小区居民都会有所好奇。

有一天上班,我看到警车停在了前面,几个警察开车检查了一番。

似乎没有什么结果,因为到现在,那辆车还这么停在那里。

还有一处是好不容易死里逃生了一回的徐英姬在小杂货店被变态杀人犯意外撞见,终究难逃一死。

她颤抖着,就像一个坐等被执行死刑的囚犯。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只是一个劲的抖,不理解。

我认为是因为生活所迫带病工作,加上在地狱门口转了几十个小时,滴水未进,她已经没有力气了。

是害怕吗?

也许怕,也许也没那么怕。

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勇敢,对女儿的思念,都是让她有无比顽强的动力。

很真还是很假?

有人会说,这片子太假了。

变态都已经承认杀人事实,怎么会因为证据不足就给放了?

在小杂货店,怎么光天化日又陡添两条恶性?

其实挺真的,应该说是真得有点假。

我相信棒子国司法程序比我们更加机械和死板,我也相信棒子国的破案流程和我们一样落后和无奈。

《老无所依》和《杀人回忆》本片是作为《杀人回忆》的姊妹篇推荐的。

我觉得可比性不多。

除了都是讲述连环杀人的惊悚写实片以外,几乎没有可比较的内容。

《杀人回忆》到最后都没能找出凶手,几个小时的电影,就说了一件悬而未决的疑案。

《追击者》一开始就揪出了凶犯,结局也伴随着凶犯的落网而收场,但其中的过程,非常悲催。

如果以《老无所依》为一个过渡,可以发现,《老无所依》拥有和《追击者》一样扣人心弦的暴力过程,和《杀人回忆》一样无限开放式的收尾。

在这三部电影里,我们都能看到以警察为角度的无奈。

一般的刑事案件如何破获?

杀人案,我的理解,犯罪的关联性和流动性极度重要。

高三的时候,王宇超就提出了,你冲到观前街无动机的随便杀一个不认识的人,就很难破获的理论。

比如失踪人口,往往就是尸骨无存的事情。

比如一个确定性的凶案现场,确定了死者并开始从联系人排查之后,就再无线索了,这类的案件就会被挂号。

几年前听说,有一件灭门惨案。

其实是楼底下卖油条的人入室杀人抢劫,案发不久就回老家了,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回老家,所以警察就惯性的排除掉了他。

离得如此之近的人,都有可能不被抓获,何况变态?

在当今高速流动性的社会面前,老式的侦破思维往往显得异常无力。

《追击者》视角直击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性工作者。

警官问变态,是9个吧?

(很明显失踪的妓女名单经过统计就大概这个数),变态摇摇头:不对,是12个。

警察大吃一惊。

还有失踪了不报的,哪来那么多良心未泯的鸡头鸭头啊。。。

还是率性而活吧!

 2 ) 诡异的高分电影

真心不知道这部片子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看了这么多看豆瓣,这一次我居然控制不住冲动来写影评。

我本来没打算看这部电影,是看了豆瓣8.2的高分评论才决定看的。

看得我真想死,什么狗屁电影,还这个奖那个奖,真是浪费姐的生命。

简直当观众是白痴。

抛开电影所谓的反高潮,反政府的高深寓意不评论,一部自称惊悚的电影至少在逻辑上应该说得过去吧。

真心搞不懂:1.变态杀手在小卖部里买烟杀人,后面不是跟着个自作聪明的女警吗?

那他又是怎么把美珍的头和手割下来带回家放在鱼缸里的?

难道那个女警那会没跟着他,去尿尿了?

2. 从一开始浩民就跟美珍说你一进去就把详细地址告诉我。

美珍到小卖部打电话报警给浩民为什么不先说具体地址,说一大堆屁话什么这工作不好作啊,吓死人啊。。。

真心晕死,还搞到后来找一大堆应召女去警局找变态的确切住址而不得。

真TM无语啊。。。

简直是一堆二逼。

就算想讽刺韩国警察全是傻逼,那浩民也可以塑造的聪明一点吧。

为什么拿到钥匙以后不以美珍汽车为中心半径寻找,(后面他也有对警方找的那个地方提出质疑说美珍不在这里,离汽车20分种路程,不合理)而是在外面绕啊绕的绕个屁啊。

真心怀疑给高分的都是导演亲戚。

看没看过惊悚片啊,就激动成这样?!

 3 ) 艺术的感性与现实的理性

对于《追击者》的褒贬不一的观点,恰好凸显出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暧昧关系,既艺术作品依靠现实生活提供素材从而进行创作,而艺术作品却又总是高于现实生活之上,这种高于则充分表现在现实生活的理性与艺术作品的感性的矛盾上。

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这种互相依靠却又彼此矛盾的模糊性,反而造就了艺术作品的娱乐性。

大众对《追击者》的论战主要集中在,故事情节是否合乎逻辑上,大部分观众认为《追击者》不能算是佳片的理由,则主要是剧情前后逻辑错误多,人物的刻画以及其行动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逻辑等。

《追击者》作为一部电影,得到了韩国本土大钟奖的肯定,当然还有美国人大笔美金买走的翻拍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追击者》成功了,而且对于最近的低迷的韩国电影市场来说是成功了。

但是,如果抛下这些,《追击者》能不能算得上一部纯粹的佳片呢?

有的人说它是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有的人说它很垃圾很脑残。

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那么大众理所当然是评判一部电影好与不好的裁判,当然套用某位网友的话来说“农民都能评电影”,可以看出,作为裁判的大众所处的位置不同,欣赏水平的高低,观影角度的不同,所处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甚至关系到民族爱国情绪(比如有的网友的愤怒则主要集中在韩国人最近对我国历史的某些歪曲上,由此就把火发到了韩国电影上),对同一部电影的评论自然会出现褒贬不一的情况。

我想说的是,作为观众,当您在埋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很脑残的时候,您真的理智了吗? 《追击者》只是一个例子,有无数的电影处在与《追击者》相同的评论口水中,它们被淹没在大众的口水中,处在一种佳品与烂片的尴尬缝隙中,从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于是,像《追击者》这样的影片,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好,也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坏,那么,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写影评的年代,谁都想去评判评判,但是,谁都不要说自己是完全对的,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判。

我们评判的不是一场球赛,我们评判的也不是一张已经有正确答案的试卷。

关于《追击者》的论战,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家的感性与评论家的理性的冲突,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导演,作为一部电影的创作者,他是一个艺术家,影片中小到一个道具大到整个故事,通通是为了传递导演的艺术创作理念,为的只是用影像语言更好地传递出影片要表达的核心,至于是不是每个观众都能领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接受,这是导演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这就是众口难调的问题。

《追击者》作为一部纯粹的犯罪惊悚电影,从最基本的悬念设置到人物的设置以及整个故事的节奏,是非常成功的,并且它成功地揭示了韩国社会的众多黑暗面,从而使其不失娱乐性也不失深刻性。

当然,以故事来说,《追击者》却又是很俗套的。

而剧情上的漏洞以及不和逻辑和常理的情节设置,则成为大大的把柄被各色观众评论家抓了个正着,这就只能表 明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好对付了,别说花钱去电影院看,就算在家免费地下载着来看的大批观众,也在不停地抱怨着抨击着一部不对自己胃口的电影。

我一直很纳闷的是,《追击者》的剧组成员中,是否需要配备一位专业的检察官,一位专业的处理刑事案件的律师,一名专业的法医,一名专业的警探,或者还需要一名非常变态的杀手来设计作案手段,以此才能达到故事非常专业真实并且剧情不会有任何漏洞,从专业角度来说又非常不错,这样就可以让那些貌似对韩国的司法系统和刑侦破案逮捕审判流程貌似非常熟悉的观众通通闭嘴呢?

那么,《追击者》很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了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的魅力也失去了娱乐性,那么,建议那些还在对影片细节和漏洞推敲不止的各位“侦探”们,不要看电影了,不妨可以去看看类似于《犯罪心理》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就算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也必须在真实上杜撰从而具备故事性和娱乐性,达到让人去观看的目的。

那么我宁愿导演的感性是高于现实的理性之上的,看一部电影,观赏一件艺术作品,唯有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入到艺术家所创作的情境中去,才能充分地得到艺术享受,而一味地浮游在作品之外总是站在现实生活的理性高度上的人,是没有能力去享受艺术的。

像这样吹毛求疵的总是要把艺术作品的感性和现实生活的理性强硬地拉扯到一起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得当。

这一篇文章并不是在抨击那些刻薄刁钻地理想主义者们对《追击者》BUG的不懈寻找和对影片导演是否是脑残的论证,而是想说明,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那么较真,都纯粹点吧,工作了一天看了一部不错的电影,就暂且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条条框框地各种理性丢朝一边吧。

 4 ) 虽然剧情略微尴尬

首先我觉得这部片子中的经常确实尴尬。

但是我很喜欢他的那种犯罪片的快节奏。

不得不说最近几年韩国电影发展确实很快。

他们比较喜欢改编真实事件。

追击者的这一部我觉得他的一些拍摄技巧还是不错的,包括一些蒙太奇的运用以及主观镜头的运用。

他的一些枪战爆破也做的不错。

剧情上也比较血腥。

女主角也是顽强,后面居然逃了出来,不过可惜的是最后还是被杀掉了。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我还是挺喜欢的。

犯罪悬疑片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5 ) 我一边看一边气死了。

我已经气死了。

原因如下:1.警察竟然无视美珍。。

径自认定她死了。

凶手在警察局已经说过一次“那女人可能活着”。

2.开的车不是自己的。。

车主名字都说不出来。

用偷车罪都能关24小时吧。

再不济与男主斗殴两个都关也好过放了吧。

还有那个出来叫放人的检查官哪里来的。

怎么就这么巧突然跑出来个误抓的呢。

尸体都没见的啊。

这边都没证据那里哪里来的证据呢。。

3.男主拿着钥匙让小弟去找。

也不跟警察好好沟通。

在美珍的车附近好好搜查就好了。

大雨天挖什么山啊。

4.韩国难道没有110。。。

报了警就非要等到那两个睡着的醒了才出?

对讲机呢。

电话呢。。

顺丰快递都比你来的快!

5杂货店大妈你不作死就不会死。

满脸伤痕的男人能给你安全感?

就算经常买烟你怎么就觉得他是好人了呢。

这个时候难道不是应该关门闭店除了警察谁敲门都不开吗?

你还继续做生意?

“他总不能把尸体都埋在他家前院吧”。。

这句话频频出现。

tmd 。

还真埋在前院了。。

美珍死的真辛苦。

全剧小女孩智商最高。

 6 ) 导演让每个人被动的走了回心。

看完就觉得,下次不能先看影评了。

人家说棒子警察无能,我觉得还好。

说政府制度低效,我也觉得还好。

我总有个习惯,评价电影习惯从技术上入手,好像这样显得自己够专业,但被说烂了之后,又显得很low,所以决定随便说点儿。

一、万能公式看隐喻。

看过诸多韩国警匪电影的人,不管是严肃题材还是搞笑题材,警察的形象通常都被树立为不干活光吆喝,与此片无异。

反而警匪韩剧展现的警察都是比较高效帅气的,这说明制作人还是意识到了这之间的差距从而力图通过受众面较广的韩剧来扭转些什么。

但是,电影的浓缩本质反倒倒逼着导演去装饰只属于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其他的部分,不管是为了故事需要,还是为了市场盈利,民众反响,他都无需想太多。

似乎电影导演们达成了默契,于是描写警察通通使用一种方式,省时,省力。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电影导演想要刻画的部分不就是警察和匪徒么,那就要倒推了。

变态是主角,但却是一个非合理存在,他活的短,恰巧证明韩国警察高效。

而他活的长,要么是因为他太高明,要么是警察无能。

导演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后者,因为这个嫌犯确实没什么城府,甚至第一次被抓就招了,用心观察会发现,影片根本没有一处地方是用来体现罪犯的高明之处:心甘情愿被打,本以为装疯卖傻的招供其实是有理有据有细节,和钟浩撞车后呵斥后面车主倒车的根本不想掩饰的野蛮粗暴,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多么高明的变态杀人。

如果有人觉得他把女人们埋在前院也算高明那我只能说你看的太少了,这所有的细节不是导演在侮辱观众智商,毕竟没有人看电影会希望一个变态杀人犯有多么的牛逼和高明,而是导演通过手段的残忍代替了高明,从而留出空间来展示警察的无能。

这是一个直接的因果关系,导演选择建设什么细节便自然而然的建设成功了,因为社会太复杂,演出什么观众就信什么,报道什么读者就想什么。

这就是原因,为什么观众觉得看起来十分自然却又恨的牙痒的原因。

二、个体的特殊导致结局的特殊。

钟浩骨子其实还是个警察,影片演到最后,似乎有点像我们国内新警察故事的套路,警察豁出性命捉拿歹徒,最后一个人走在烟雾弥漫警车四散,担架乱闯的马路中间,他成了英雄。

可此片中,似乎也是履行了一个警察的所有职能,也是在最后一刻被发现,也是满身血痕,坏人也被制服,但他并没有被救助,被担架抬走。

这里就有一个隐喻,在韩国,在正常体制下生活的警察永远抓不住凶手,反而是拥有特殊动机或者在一种非警察的特殊环境下的“警察”才能最终缉得真凶,同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试想下,导演把钟浩的角色安排成一个已经不是警察的人有什么理由,试想下如果他就是个皮条客,纯的,他还能不能一个劲的往上冲,不怕死的往上冲。

也许最开始,钟浩寻找美珍是为了自己的生意,但他发现只是一次寻找却让他狼狈不堪甚至被抓捕,才给了他奋起反击的勇气,最初的动力已经转化为直观的缉拿真凶。

当然美珍的女儿也算催化剂之一,这不得不说是导演的妙笔,一个成功的反证,对于社会体制扭曲的反证。

导演要刻画的后期钟浩,一种介于社会性与自然性之间的社会本性,也是这种本性,驱使他无视体制的弊端不怕失去的一直寻找。

三、最大限度还原现实,最大可能扩充细节。

接点地气来说,钟浩是万千反抗者中的一个,但却拼尽大于自己几倍的力量在寻找一个结果,电影个中的很多细节细想都略带心酸。

包括所有人以为最有可能活下来的美珍也被眼看着敲死。

钟浩那么大的胜算也差点被变态拿榔头打死,一次次希望的破灭,致使观众不得不开始平心静气等待结局,最后的结果,很多人都说让人难受,真凶被抓了,可一点高兴不起来。

我觉得,这一刻,便是这部电影所做到的和现实差距最小的给观众现场版真实感受最强烈的一个时刻。

观众一下子回到了现实,这些事一下成了发生在身边的事,荧幕上的电影已经不再存在。

那些平时身边发生的事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细节进而歇斯底里抑或一言不发的情景,如今将荧幕下每个人变成了掌握一切细节的知情者,生活里对于旁人发生任何事都会不走心导致的冷漠漠然被导演在最后的部分自然的换掉,观众知道了这样的事原来是这样发生的,原来经历了这些,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这样的结局。

导演的用心良苦其实是想提醒每个人,能掌握好自己的人想忠于自己赢得完整,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不算晚。

所以,看成励志片也可以。

 7 ) 黑色的官僚主义外皮

一部风格残忍黑暗,但远不如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残忍黑暗的影片,其社会抨击性与商业娱乐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但这并不是韩国电影的第一遭。

有别于中国和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首先就是在数量上制胜,由量变引起质变,这跟好莱坞是一个道理,因此韩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与名导大师才远远超出亚洲其他国家,而《追击者》不过是其每年例行推出的年度佳片,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影评人。

对于那些个别揪着剧情不放的影迷,如果该片能在韩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与热情,说明该片反映的问题绝对是有其现实基础与社会意义,越是难以置信,越是显出体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荒谬,如此简单的事情,怎么就做不到?!

是的,也许就是因为做不到,才使本片背负了一层黑色的官僚主义外皮,如此发人深省,如此振聋发聩。

 8 ) 真实犯罪,真实追击

韩国影片《追击者》口碑不俗,于是我看了,感觉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真实,纪录片般的镜头感,煽情不多,且都很克制,适可而止。

片中,没有好莱坞式的化险为夷,只有现实中的混乱无序;没有电影中泛滥的巧合,只有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英明神武的警界精英,只有无能的办案人员和颇有点儿猥琐的前警察——我们的主人公忠浩。

影片类型可以说是刑侦题材,但是没什么悬念,或者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悬念。

事情本身很简单,于是导演干脆让罪犯池英民一开始就露了面,并且早早被抓,却又让他透露出一句:被害人美珍可能还活着,接下来的镜头显示出,她确实活着。

于是观众关心的,不再是一般悬疑片中谁是凶手的问题,而是被害人能够活下来,以及能否找到池英民就是凶手的证据。

后面的情节发展告诉我们,不能指望无能的警方了,他们并不真的关心案子本身如何,以及被害人的死活,他们只关心如何给公众一个交代,挽回自己日益差劲的形象。

警方在寻找证据方面几乎无所作为,甚至最后只能将罪犯释放。

然而美珍的自救行为似乎很有成效,并且真的逃出了魔窟,可是,她偏巧在小店里碰到了释放后回“家”的罪犯。

前面说过,片中没有巧合,导演为了让这里的巧遇变得必然,在之前设置了很多必要的伏笔,比如影片前段对小店位置的提示,以及池英民被放出后的抽烟等等。

总之,杀人恶魔遇到了自己杀之未遂的待宰羔羊,结果可想而知。

直到锤子举起的那一刻,我还在期盼着能出现奇迹,可是没有,锤子落下,血光迸溅。

由于前面的大量铺垫,锤杀美珍的那场戏应该会成为一个经典。

主人公忠浩经过不懈的努力和一点点推理,终于把池英民堵在了窝里,于是两个人殊死搏斗。

支持忠浩锲而不舍地追击杀人恶魔的动机,导演也给出了很合理的解释,那就是美珍的女儿——那个惹人怜爱的、早熟的小女孩。

最后,罪犯被绳之以法,忠浩来到安详睡着的小女孩身边,影片就此结束。

如你所见,故事很简单,细节很丰富。

所谓的细节,并不仅仅包括导演为了情节发展的合理性而所做的一些努力,还有看似与情节无关的东西。

比如,被人丢了粪的首尔市长的形象就颇耐人寻味,影片最后,他看见浑身是血的忠浩从远处走来就狼狈地溜走,这似乎说明了导演的一些想法。

还有,忠浩为什么离开警队,影片在他被前同事抓住后在车上为了逃跑的那段对话中给出了答案——身为警察,却去拉皮条。

被辞退后,他干起了职业皮条客。

而我们也看到了,他要比那些在职的警察、他的前同事们能干得多,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9 ) 希望比绝望更寒冷

老实说,多少有些被韩国人的这部《追击者》震到了。

起先是把海报上的人误当成了崔岷植才买来的,发现弄错了之后还后悔不迭来着,完全没想到竟然好到这个程度。

据说,这部电影源起于:一个叫做罗宏镇的韩国人,某个夜晚,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街,偶然间看到一位步行女子,忽然想到:若是这位女子凭空消失,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没有任何目击者,那该如何寻找到她呢?

就是这样一个偶发的想法,促使他后来导演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追击者》。

所谓“处女作”哦,但却绝对手段老辣,画面凌厉紧迫、节奏感出类拔萃。

那倒也罢了,一部以连环杀人犯为题材的电影,貌似做到那样并不难。

好莱坞可以,香港也可以,也就我们大陆的电影人常常做不到而已。

《追击者》真正玩得巧妙的地方在于,完全的反类型化,不按常理出牌,毫无悬念地开场不久就亮出凶手身份,但却在后来的推进中不断出现出人意料的起伏,不断给你希望,然后又不断浇灭你的希望,就这样把你推往一个明知结局却无力避免的绝望境地。

影片高潮那段,发生在小卖部里的情节,怕是足以让所有观影者,崩溃。

近百年前的某个夜晚,北京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里,据说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场对话:一个人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 另一个人则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前一个人被后一个人说服了。

所以他后来写了一篇叫做《狂人日记》的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呐喊”生涯。

这个“呐喊”的人,后来倒是被“钦定”为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了,只是,百年之后再来看那场对话,他当时是否该“呐喊”,却似乎仍然是一个疑问。

因为,他的“呐喊”貌似是真的惊醒了一些人的,可是,铁屋子似乎至今仍然还没有被“破毁”。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当时的想法是,“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可是,“所谓可有”,如果被证明,结果到底还是没有,那么,何如当时就不要“呐喊”?

要知道,绝望固然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但在绝望的时候给人希望,然后终究还是绝望,那绝对是更大的痛苦,委实是对不住那些从熟睡中被惊醒的人的。

《追击者》的手段和效果,某种程度上说,大致也就类似于那个伟大作家如此那般的“呐喊”。

事实上,一度飞速崛起的韩国电影,近年来已经走出了曾经的神话,滥作迭出,难免让人疑心:或者是毕竟根底浅、情怀低的缘故,已无东山再起的能力。

可是,这部《追击者》的出现,却多少证明,韩国电影人的创造力到底不可低估。

或曰:我们的大陆电影,何时才能这样持续不断哪怕是隔三岔五也好地拍出如此高水准的影片呢?

这个疑问,就跟中国的球迷们常常发出的“国足何时才能不恐韩”的浩叹,貌似是一样一样的。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就是,百年前那场对话中所谓的“铁屋子”真的“破毁”的时候。

或者如村上春树前不久在耶路撒冷的演说里所说,大家都愿意站到“蛋”这一边、而不是体制那一边的时候。

问题只是在于,那个“铁屋子”,真的有“破毁”的可能么?

如何才能“破毁”呢?

有多少人愿意站到“蛋”这一边、而不是体制那一边呢?

 10 ) 《追击者》:当你想当一个好人,整个世界都是坏人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非因为这本书说:“当你真心渴望追求某种事物的话,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完成。

”而恰恰是因为我对这句话的正确性表示质疑。

如果立足《追击者》这部电影,《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面的种种观点将会崩塌。

“最黑暗的时刻出现在黎明之前。

”不,对于有些人而言,世界从始至终都是黑暗的。

“我爱你是因为整个宇宙都合力助我来到你身边。

”不,对于有些人而言,拼尽全力最终依旧还是失去了。

“当你真心渴望追求某种事物的话,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完成。

”不,对于有些人而言,当他想做一件好事时,全世界都在阻止他。

杀人犯诱骗应召女郎,使用锤子、凿子、钩子各种工具虐待致死,然后毁尸灭迹。

美珍的消失让这些应召女郎的“爸爸”忠浩察觉到不对劲,于是开始追击凶手。

美珍的女儿恩智透过车玻璃望向忠浩的眼神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的心门,曾经是一名警察的忠浩离开岗位后沦为“鸡头”,浑浑噩噩的生活淡化了他心中善良和正义的界限。

小女孩恩智则帮他认清了一个事实:他也许做过坏人,但他本质是个好人。

已经看过河正宇的很多作品,但他在《追击者》中的表现一如既往地让我惊喜。

池英民,一个被妓女骂成“人渣”的变态杀人狂,因为河正宇的演绎,成为这部电影里最出彩的角色。

池英民这个角色极具戏剧性和矛盾感,而观众对他的认识也是随着情节推进逐步深入的。

面对生命,他冷漠麻木,对他而言,人的身体只是泄欲的工具,为了掩盖罪行,他可以毫不犹豫的挥起锤头。

误打误撞,池英民遇到了忠浩,进入了警察局,他摇身一变就成了“好好先生”,唯唯诺诺、畏畏缩缩的样子和美珍趴在地上求饶的那个杀人犯俨然两幅面孔。

从面对警察先生大气也不敢喘的“人”、回到家后主宰他人生命的“魔”,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切换基本没有违和感,甚至因为反差过大而产生独特的魅力。

平静而嗜血,憨厚而狠厉,河正宇的演技再次全程在线。

性无能者因为长期情绪压抑,把锤头凿进妓女的身体里,借此发泄欲望,舒缓情绪,寻求刺激。

乍一看,这故事简直刺激。

但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在《追击者》中成了十足的陪衬。

《追击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杀人回忆》,两部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也都是连环杀人犯罪题材。

然而和《杀人回忆》故事开展到最后也没能抓到凶手形成对比的是,《追击者》的创作者丝毫不吝啬故事内容,几乎可以说是开门见山,毫无神秘感地把真相铺陈出来。

抹去理所应当的“重点”,《追击者》给自己找到了新的“亮点”。

真正夺人眼球的是市长被市民泼粪、是警察为了给出个交代草草了事、是一个遭人唾弃的人渣成了整部影片里最有感情的人。

政府无力,警察内斗,生命的消逝算得了什么?

让观众心跳加速、拳头握紧的不是杀人者,而是变相纵容杀人者的人,是整个司法机构的无能和腐败。

以法律政策和制度程序勾勒出来的所谓的“社会秩序”的最大的敌人是一个杀人犯吗?

不是,社会秩序最大敌人是打破它的人,而无论这个人是正义还是邪恶,ta 都将是有罪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里最大的恶人并不是池英民,而是忠浩,因为他在对抗政府,对抗司法体系,对抗社会秩序,他做尽了善事,却偏偏向警察举起了榔头。

那个为了别人卖命的“皮条客”其实大可不必奔波于真相和假象之间,恶民行善的原因,不外乎恶民不恶和国法难行两个原因,内心的善念和司法体系的破败让忠浩别无选择。

《追击者》中的池英民的人物原型是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柳永哲,这个人毁尸灭迹,罪不可赦,被捕之后扬言:不获死刑将在出狱后杀满100人。

将这样一个人物塑造成电影主人公不免有些血腥、肤浅和单调。

《追击者》将故事主题从连环杀人案转到国家的行政司法机构办事不力这个角度上来,故事的层次更丰富,峰回路转之间让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司法机构是否执法有力?

底层人民是否真正被社会关注?

如果自己是受害者,又会有谁来救我?

不得不感叹,韩国电影的创造力是惊人的。

看完《追击者》,我的直观感受是“连环杀人犯”、“真实案件改变”、“性无能”等字眼都是噱头,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谁是坏人?

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有人说北岛只说对了一半,高尚才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罪恶的勾当常常打着正义的旗号。

面对权力,正义有时也会无计可施,白白做了幌子而已。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追击者》短评

3.8

9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三星半。巧合的确太多,人物的确弱智,但这片还真和大部分吹出来的8分(甚至9分)的韩国烂片不一样,作为处女作也非常厉害了得,就是太长。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处女作能做成这样确实不错,但是节奏感上其实有很多问题。韩国的这类片子,在这几年当中越来越成熟。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其实是配乐。等着看罗老师新片吧。

14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1.河正宇真的棒棒,一开始漫不经心、大局在握的样子就很有SK的架势。魔鬼就在细节中,这次是字面意义上的。长相跟高桥一生有点像,要是翻拍日版求高桥演。2.每次看韩国犯罪电影就觉得,编剧是发自内心在恨警察。3.每次看到这种“抹黑国家”的电影能在韩国上映,就很羡慕他们的文艺创作自由。

15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被小卖部大妈气死了。。。另外,最近看了日本和韩国讽刺天朝的犯罪片,我国何时才能出现

18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欺骗我感情去死吧!

21分钟前
  • 嘻嘻啊
  • 较差

精彩至极的故事叙述,环环入扣,令人窒息,令人深省。美珍之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警察的渎职和无能,包括警察和市长。对社会秩序的缺失,再次质疑自我安全的缺失。黑色和血型风格淋漓尽致。8.2

2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看得韩国电影越多,越好奇韩国人是怎么能坚持相信警察的

27分钟前
  • StargazeR
  • 还行

不怕变态的杀手,就怕猪一样的小卖店老板娘。

29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一步之遥

31分钟前
  • DirtyCAT
  • 推荐

至少对我而言,这情节从头到尾没有一处能出乎意料之外,只好一直耐心的等着,想最后总会有个反转吧?甚至我都脑内了最大的反转会是什么样,结果居-然-没-有!太平庸。

36分钟前
  • 春城
  • 较差

其实拍的很差劲,只是靠急着观众走而设了好多提前的小圈套給我们而已,有那么多的巧合,那么多的过失在同一阶段发生,只能说,导演愚弄不了我,虽然我看的时候也为正方急,給高分的同学好好想想,其实是导演愚弄你。 应了这句话,表面很精彩,其实是給无知的人看,让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

41分钟前
  • 老雨
  • 较差

一直在跑

45分钟前
  • vii07
  • 力荐

让人痛心疾首、悲伤欲绝的影片。影片让我双手紧握,心跳加速。痛恨整个司法机构和行政机关的无能与腐朽。一个被人们鄙视的“皮条客”却是一个最卖命、最有感情的人。在追击者与犯罪者之间的多次交手之间,警察一次次的误事。本来以为追击者会救了美珍,可是,迟了一步,然而这才更现实,让人更心痛。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开头不错,套路毁了一切

51分钟前
  • Johnny Fung
  • 还行

情节类似于【杀人回忆】。大叔卖力的演出真心让人称赞。虽然有些漏洞但仍然是一部好片。

5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又是无能的警察和冷漠的政府这种桥段。也许这能说明韩国政治的相对开放,但揭黑不等同于好电影。抛开给国产电影打高分的那些水军,我发现韩国电影的水分也大得惊人。片子里面只要有政治讽刺和制度批判就能得高分,这倒是很能说明豆瓣上最最大众的群体是哪些人。

59分钟前
  • 海绵
  • 较差

最后是在学《七宗罪》吗?打打杀杀拍得不错,触目惊心,但看《黄海》在前,这部就⋯⋯三星往上吧,也确实算是拍出了那种日光下的恐惧感。剧情硬伤太多,首先一个杀人犯一直用同个电话号码就不正常吧亲!更别说里面那些警察了。。。给跪。太多的巧合显得过分刻意了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这结局.....

1小时前
  • 老猫卡
  • 还行

看了恐怖直播之后慕名而来,说真的河正宇虽然不算那种很帅,可是就因为这样不会让人总是关注颜值而去感受他演的角色的细节,真的很棒。

1小时前
  • 愿此间山有木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