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中的父亲,面对青春期的儿子总是束手无策,在儿子的意外死亡后,为了掩盖儿子死因的尴尬,开始编造一个善意的谎言。
无奈谎言引起的蝴蝶效应带领父亲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面是周围人投来的敬佩仰慕之情,一面是陷入压力的泥沼深处无法前行。
在儿子生前唯一的好友不断地质疑下,老爸终于决定说出真相,得到女友的耳光,却也摆脱世俗的行囊。
父亲其实在谎言中塑造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儿子,完美,乖巧,并且善于思考,而不是他面对的整天只对性感兴趣的和他对着干的毛头小子。
他在这样的意淫中得到作为父亲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因此儿子的死,其实未必不是父亲的解脱。
最讽刺的是,在寄出无数作品后均被退回后,给儿子代笔的遗书和日记却被周围的人大加赞赏,上了访谈节目,甚至书商排队前来接洽出版事宜。
看来再优秀的文字,也敌不过更有商业炒作价值的自杀事件。
老罗宾跳完水湿漉漉地走向汽车,约了儿子的好友去邻居家看久远的僵尸电影。
他们永远是别人眼中的怪胎,或者根本就是空气中的尘埃,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快乐和友谊。
the endPS:电影中的配乐都很棒!
像朱诺一样。
而学校里的师生对于儿子的纪念和缅怀,就像众人对MJ的大声哭泣一样具有喜感。
看多了罗宾威廉姆斯近几年在家庭喜剧中那充满喜感的肢体表演,让人不禁对其单一的表演方式腻味了,不过多亏今年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让人还记得起老罗还有身了得的演技。
片中的兰斯人到中年却依旧平平庸庸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平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想将自己的爱好——写作,转变为足以光宗耀祖的地位,当然了如果再有可观的收入的话就更完美了,但上帝似乎并不怜惜这个可怜虫,兰斯的手稿一次次被退回,只有在贺卡上才能看到他的“大作”,在学校里自己的事业也不尽如人意,兰斯的诗歌课由于选课人数太少而面临停开,然而这还不是兰斯倒霉生活的全部,在家里他还有个叫卡尔的笨儿子,卡尔厌倦世界的一切除了sex,儿子只在乎老爸能不能给他买更好的电脑,相对于daddy的称谓卡尔更喜欢用怪胎来代替。
兰斯生活中唯一的亮点就是和漂亮的女同事里德的暧昧关系,但可惜的是这还是段地下情。
罗宾威廉姆斯将失败者兰斯诠释的很成功,想当年的《心灵捕手》中生活一团糟的心理学教授,《房车之旅》里的处处受气的打工仔,可见老罗对于这种略带悲剧色彩的小人物绝对有自己的理解,但细想来现实生活中不正有无数个兰斯吗?
很多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默默无闻,也都经历着种种的不顺心,同样也期望自己在某方面有所建树,且不说造福人类,最起码也得对得起自己没有枉活在人世,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小人物,永远是成功者的陪衬,于是他们寄希望于下一代,但倘若后代又是像卡尔一样的残次品,那这样的人生简直就糟透了。
然而影片并没有将兰斯倒霉鬼的形象保持到影片结束,相反的给了他一个转机(我想兰斯宁可不要)——卡尔的死亡,每天都有人离开人世,但估计像卡尔这样在手淫时被自己勒死的简直听起来就像个愚蠢之极的笑话,可儿子再不好,父亲还是深深地爱着他,不希望儿子死后还被人嘲笑,于是乎兰斯将卡尔的死伪造成了自杀,因为这样至少不会显得那么傻。
而且为了让这一切看起来就更像自杀,兰斯甚至伪造了篇卡尔的自杀笔记,但正是这篇笔记被其他学生阅读后大加赞赏,使那个曾经在学校极不受欢迎的卡尔一夜成了个聪明绝顶的文青,兰斯也打算将这一切进行到底,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维护儿子名声的同时也出名了。
影片的讽刺也不言而喻:一个屡屡被退稿的失败者对生活的种种看法只有通过死人的口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颂扬,这一切与其说是兰斯的悲剧,更不用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不幸,我们也许常常听到类似的故事,某某生前没有丁点名气,而人们发现了其遗留的手稿,从而感慨他们又失去了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等等等。
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同样看过了太多的一夜成名,此时兰斯的遭遇就如同那无数故事的翻版,正和那些故事的主角一样,兰斯作为“天才”的父亲周围自然有了很多的人一拥而上,有些是真心祝福的,有些那就不好说了,比如平时不怎么待见他的校长也主动套近乎,不仅将那个差点被自己弄到特殊学校去的卡尔吹成了天才,居然还打算把学校图书馆用卡尔的名字命名;里德小姐更是高调公开他们的恋情;心理医生甚至给兰斯安排了场脱口秀。
然而兰斯在脱口秀上那与其说是哭还不如称之为嘲笑的表情让观众明白他心里很清楚这只是场闹剧,只不过他现在正处于风口浪尖,而且他好不容易才换来里德对两人关系的公开,不过最最重要的是卡尔不再是世人眼中的那个怪胎了,作为个深爱着孩子的父亲自然不想让他的一切努力白费,所以他只好继续着谎言。
也许是安德鲁那席话让兰斯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何必像个演员一样去生活,他最终打算从这场梦中醒来,于是在图书馆的命名仪式上摊了牌,随后的一切当然向着不利于兰斯的方向发展;校长脱口而出的“混蛋”,里德的耳光,学生竖起的中指,众人仇恨的目光。
可兰斯这次不再在乎人们的想法,在最后的高潮戏中,兰斯在跑向泳池的路上脱掉了自己的衣服,如同卸掉了人们强加他的种种压力,而在兰斯一跃入水时更是将这种这种释怀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当他露出水面时开心得活像个孩子。。。。
影片的成功与罗宾威廉姆斯的精彩表演有很大的关系,比如那场兰斯发现卡尔死后,兰斯那痛不欲生的悲伤透过屏幕深深感动了我,对这个小人物的同情也达到顶点;脱口秀上那让人忍俊不禁的表情等等,当然卡尔的演技也不错,和兰斯的几场对手戏都张力十足,把卡尔的“怪”最大化。
还有片子的配乐确实非常棒,看的出来导演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罗宾.威廉姆斯,也因为擅用喜剧玩大冒险大刺激的鲍勃.格德斯维特。
电影还不错,即便在结构上刻意营造了迂回曲折、峰回路转的效果,但总体叙事脉络上还是足够清晰明了的。
意识流偶尔加进来凑热闹,也算小小的点缀。
毕竟要在有些火爆的粗口语言及生动的生活背景中,找一些与死亡、诗歌、忏悔、教育对得上话的窗口。
在兰斯的儿子凯尔未死之前,我很喜欢父子之间充满矛盾与火药味的对话,也可以这么说,整部剧我认为最精彩之处也在凯尔未死之前。
凯尔对待父亲的方式,用常规的法则界定,那就是大逆不道。
但作为父亲的兰斯,能够忍受,并用各种软硬兼施的办法教育凯尔,这也是天下父爱大同的表现。
但有个必须正视的问题,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是无法消融的,青少年自杀,这个问题探讨起来,第一个要揪出来的就是“社会大家庭”。
本片可爱之处也在这里,没有那种大肆说教的意味。
一切从子不教,父之过谈起,从孩子身心健康谈起,从美好的“假设”谈起。
片子里,这父与子的性格特征都不是刻板固定的,有种模糊的感觉。
兰斯对待儿子的方式,至始至终都无需怀疑他对儿子的爱,所有内疚不过是来自儿子存在时,疏于沟通,疏于深入了解儿子的悔恨。
但可以肯定的是凯尔是个智商不够高,但又有自己的主张,只是无处伸展,异常孤独的孩子。
其实,人是这样的,人无完人,几百年能出一个爱因斯坦?
殊不知爱因斯坦也曾遭受过无视与诽谤。
喜欢开场前,兰斯的一大段自我剖白,想来做个名利双收的作家的确不容易。
像迈克老师那样,一篇文章就能登到纽约客杂志上,而兰斯只能把一本本印染着心血的手稿扔进垃圾桶。
幸运,有时就是这么重要,才华横溢的人就有可能在有生之年栽到这个词上。
还好,兰斯还是有点运气,他为了掩盖儿子是在自慰中意外身亡,也为了给儿子一个公正的待遇,还儿子一个美好的形象,他开始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文字写下儿子的自杀日记。
最后短短的几十分钟,虽然有点被耍弄的感觉,但还是能感受到深度。
兰斯把自己从悲伤中解救了出来,也用一句句刺耳的真话嘲弄了校园里所有虚伪的人与事。
里德小姐从新投入到迈克老师的怀里,她可谓是个最大的讽刺,一个人玩跷跷板,注定孤独。
兰斯和邻居太太,加上凯尔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看僵尸电影,画面温馨,这才是和谐的一家三口。
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心灵上能够沟通,才能真正地回馈彼此关怀与爱。
PS:忘说了,这部电影还有个重要的角色,布鲁斯.霍恩比斯,说此片是他的音乐电影,都不过分。
尽管罗宾威廉姆斯是好演员,但是演这个角色明显偏老了一些,和女教师互动时还是有些出戏。
不晓得这种情况在美国或者欧洲是不是常态,就是父母和儿女之间过于平等和直白的关系,面对手淫、性交等敏感话题,中国父母肯定不会这么直白地和儿女这样讨论,但是美国父母就毫无顾忌?
儿子是学校的废材,只有一个更废材的同学兼朋友,不幸自我射死后,成为全校的怀念对象也有些不可思议,即便有他在同一学校的废材老师的父亲伪造的遗书和自传,即便是怀念了,也就是一时兴起,不大可能发酵到人人爱戴的地步,尽管是讽刺性喜剧,但剧情的不合理就使得讽刺的力度大大减弱了。
最后威廉姆斯脱光衣服跳入泳池的动机和意义也有些不能理解。
如果我有卡尔那样的儿子,我会掐死他。
可是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爸爸始终都能对他保持微笑。
直到他不光荣的死去,他的爸爸把他树立成了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城市的精神楷模,因为——你们不了解我。
其实,不是不了解卡尔,而是不了解兰斯,他疼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写作,渴望有一个爱他的人~~影片最后,兰斯揭开了所有的真相,赤身裸体地跳进泳池,他终于从儿子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终于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一切将重新开始!
i used think the worst thing in life was end up all alone. it’s not. the worst thing in life is ending up with people ,who make you feel all alone能理解这句话就足够了。
我曾以为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是孤独终老。
我错了。
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是,身边陪你走完一生的人让你倍感孤独。
这部电影不是在告诉你父亲的伟大,也不是在讽刺社会。
而是那里,在壁橱里欢快地歌唱着自杀的美好。
And remember,suicide is a permanent solution to temporary problems.嘿!
难道不是么?
电影对你们这群身处困境的人说:”自杀吧,这样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SB的Kyle变成了才华横溢,受人敬仰的思想家,倒霉的老爸成了学校的明星,生活从狗屎中爬了出来,穿上了一身J.CREW走到荧屏上对大家说:“I'm so sick of living a life in fear of being found out for the phony I am...."让人想死的是,这些改变都是因为Kyle死引起的。
这就是说,死亡可以解决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让你牵挂的人的生活变地美好。
而且你死后还会在所有人人的眼中变成他们各自的偶像。
如果说一万个哈姆雷特在跳着不同的舞姿,那么恭喜你,你死后,那一万个哈姆雷特就会为你伴舞。
这不是在赤裸裸的鼓动大家去自杀么?
电影中说Kyle的遗书怎样怎样的救赎了一条条年轻的生命,可是电影里却没有任何一句向上的文字对大家说:”好好活着吧,我爱你们所有人!。
“有的只有那一首首用欢快节奏唱着的对生活的迷惘。
有人说不是所有人都会碰到幸运女神,相对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撞上那横穿你面前的黑猫。
如果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解决不了手上的问题,或者问题太大,活着的你只能看着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糟,以至于你的余生都会被毁灭,你的梦想就在你面前被那黑猫一口一口的咬死……那么,就请你快乐的自杀吧!
你死后,就像电影里Kyle死后那样,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好了,请不要担心那些牵挂你的人,他们会因为你的死而拥有从来没有过的幸福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黑色的一部电影会在电驴上拿着个杯子憨憨地趴着,明显是要毒害祖国的花朵么!
1.剧情的催化剂是凯尔自慰身亡,虽然这只是一个通过现场暗示出来的未直接描述的事件,但不妨碍通过此事给广大的凯尔们敲个警钟。
性是造物者制定的规律,它经常干扰人的思考和行为,正如饥饿、寒冷、劳累一样,但人之为人,在于懂得合理的克制,不走禁欲和纵欲的极端。
古代,直到清代,对于书院里的学生,读小说和看戏都是禁止的,违者是要处罚的。
而当代社会,早已名正言顺的小说没什么稀奇,人们在追求权利的时候也释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即使你无意,你对网络世界泛滥的性也防不胜防。
一旦十五岁好奇的凯尔们发现了它的秘密,那么,也许只有部分幸运儿能“守节”,大部分都存在凯尔现象,更进一步说,若无法自拔,可能会步凯尔的后尘。
在这件事上,是真的需要培养克己工夫的。
2.较之凯尔的自慰身亡,他的失意作家父亲兰斯克的生存状态同样(在我看来是更加)值得反思。
像所有大作家最初一样,兰斯克不停地写,不停地被退稿。
他写得好不好且不说(后来证明他写得好),他作为一个文学界的无名之辈,想要叩开出版社之门(即使在网络文学日正中天的当代,正式出版自己的作品对于作者而言仍然具有神圣的意义)是难乎其难的。
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表述方式:出版社凭什么给你出?
是贾平凹或莫言给你写序了?
是省市作协给你资助了?
是因为下贱自己成网红了?
凡此种种,恰恰都可以直接敲开出版社之门,但,唯独你只是一介公民就不可以,即使宪法确实规定你有出版的自由,但宪法并没有规定你如何行使自由。
所以,兰斯克也好,你也好,我也好,只能自己掏钱(看来,出版自由是需要花钱买的,我们和出版社都是市场经济里扮演着商业角色,进行着商业行为)或炒作来达成出版自己的作品的目的了。
兰斯克最初也许是无意伪造了凯尔的遗书,后来有意伪造了日记,人们震惊于“真正的”凯尔原来是个天才作家,而且大家居然跟他在同一个时空,于是这种震惊带来的好奇、热闹、骚动让凯尔成了已故的名作家,他的作品也卓越非凡。
讽刺的是,同一个人的文笔,通过死亡——如此高昂——的代价获得了认可(人们认为是已故的凯尔写了遗书和日记),而写这些文章的那个活人却从未被认可过。
只有死才能吸引世人的注意力吗?
不幸的是,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死,尤其是早死,往往能缔造不朽的天才。
近年的林嘉文如此(虽然他是生前出书,但死亡使他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
愿他安息!
),二十世纪末的海子如此,明清之际的夏完淳如此,唐代的李贺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曹魏的王弼也是如此,十九世纪俄罗斯的莱蒙托夫也是如此(普希金生前抱得大名,不算),英国的济慈、雪莱也是如此(拜伦与普希金类似,不算),凡此诸君,皆因其早死而在历史中留下了金色的荣耀。
假如海子没自杀,即使有才,也有可能在叩开出版社之门时像现在的我们一样不那么顺利。
而惨淡经营自己的文字生涯的年轻的我们在有多少在辛苦的攒钱去买出版自由!
历史已经证明,死能让你像烟花一样迅速地吸引世人的关注,但,我们还有梦想,即使惨淡经营一辈子,也要生生不息地奋斗,也不会去死在这个需要我们见证的伟大的时代!
什么样的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是面对着没头脑没教养没文化没理想的儿子而任劳任怨的父亲?
是在儿子手淫意外后强忍悲痛为其遮丑苦心布置自杀现场并写下感人肺腑自杀书的父亲?
是将自己的抱负与才华转寄到儿子身上让其成为万人景仰的“英雄”的父亲?
还是对唾手可得的名利色等诱惑勇敢说不而变得风轻云淡的父亲?
在《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这电影里,罗宾·威廉斯扮演的老父亲兰斯着实折腾了一翻经历了上述的所有事情,但你并不会因此就觉得他“伟大”。
兰斯是个单亲父亲,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教诗歌,并一直怀着成为伟大作家的梦想。
在儿子出事前,他只是个无聊的老师、弱势的情人、眼高手低的“业余作家”,甚至还是个失败的父亲。
他在人群中不起眼不重要容易被忽略,他也不是那种自视清高自我隔离的人,他想要的和别人一样,只是他能得到的机会实在不多了。
儿子的死,反倒成了他的突破口。
当然,兰斯还是有些文学基础的,至少他是用真心与热情在写作,而且还有那么多挫折和失败的经验和感慨。
所以当他的文字代由一个少年——一个旁人眼中的混蛋废物现在还成了死人的少年——之口传达出来时,人们感到惊讶是理所当然的。
只是由此且之后,人们的反应和行动,让整件事变得越发荒诞起来。
所以,兰斯的“伟大”,是由那些原本对他一点也不在意的人促成的:空虚的学生、伪善的老师、虚荣的情人、逐利的书商以及把看热闹当成生活乐趣甚至唯一安慰的广大人民群众。
他们太热情太善良过于的感动了,以至希望得到大家肯定即将梦想成真的兰斯先生,在激动的人群中恍然发觉自己并不能由衷的乐在其中。
当然经历这一遭也不是坏事,兰斯先生的梦想似乎更坚定了他会继续他的写作,至少这是真正让他自己快乐的事。
死人比活人值得信赖,把别人的好恶当作指导总好过自己没有想法,就跟满怀期待却可能生出个愚蠢混蛋儿子一样的真实,极其讽刺却又他妈的真实。
这是个有趣且醒目的故事,只是电影看起来有些地方太罗嗦有些地方又太仓促,罗宾·威廉斯一个人也太孤单,耐心和集中一点会更有力量。
罗宾·威廉姆斯昨天2014年8月11日去世了,我看过他不少作品《死亡诗社》、《八月迷情》、《心灵捕手》、《人工智能》、《机器人管家》、近期《白宫管家》等等,今天看了他主演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2009年的作品,名字起的很高调,以为是个含辛茹苦的伟大爸爸,结果是演了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不学好、不上进的儿子意外死了,他伪装成自杀,并伪造了遗书,引起哄动后,继续抛出自己写的儿子日记,进而编印成书,使他名利双收,但最终他成为一个诚实的父亲,公开了秘密。
巧合的是,他本人昨天也是由于忧郁症困扰,终自杀窒息而死,享年才63岁,你不看史泰龙、哈里森福特、摩根·弗里曼等等都活跃在影坛上,可以说他把善意的微笑、温温而雅的神情,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我看他的作品悲情的多,如《死亡诗社》、《人工智能》等,属含泪的微笑,这部也是,独自养大孩子,小孩又不省心,时时惹祸,家庭不幸福,事业上,写的作品无人欣赏,教的课没人来听,是个事业无成的窝囊废,再加上儿子意外死亡的丑闻,那他的人生将一无是处,但由于他的“创造”,使得人生有了转机,照理他该一直伪装下去,继续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召唤,讲出了实情。
我不知道忧郁症是怎样产生的,通过预防的措施,可以知道,善于倾诉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可是你的周围真有那么多可以倾诉的对象,你真的敢于剖析自己的内心给别人看,海明威说过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写出一句真话,电影里罗宾·威廉姆斯讲了真话,并以裸体表示自己的坦诚。
逝者如斯,是以为记之。
年龄断分化,黑色幽默
不喜欢这种黑色幽默
一大群人在身旁自己却依然孤独。讽刺戏谑的口吻调侃着这个世界对智慧的漠视,人与人间的隔阂。人与zombie已无两样。(片尾出现活死人之夜,又传说片中Nirvana贝司手客串了一把)
感觉很一般,也许是我没get到?觉得二手杰作改编的非常好,完全提高了档次!
vegetarians are gay!!!!!!!!!!!!!(that's racist!!!!!!
死得好
啊哈,一场闹剧。窒息性高潮太危险了。。。。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人生不过就是骗局一场笑话一段~最后的温馨转折很突兀很扣分~
没有想象中那么讽刺戏谑,整个就是罗宾·威廉姆斯演技个人秀——苦闷的、脱力的、老无可依的孤独感
美国人也流行“死者为大”内套,这个原版还是太小清新了,细节也不够丰富,整体表达太单一。相比之下,内地翻拍版更加讽刺,荒诞,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
影片最后,罗宾·威廉姆斯全裸地跳入泳池的那一刻,我和他一样,觉得整个人都自由了。
a wierd story......
09年,米国这些娇纵、肤浅又矫情的teenagers啊,当年Robin大叔还试图提醒他们一下来着,但是他们竖起了中指,五年后大叔也自杀了,现在这些年轻人都成长为更加娇纵、肤浅又矫情的政治正确小白左了……
看不懂是深深地讽刺还是深深地刺痛
歌配得那叫一个好~剧情前面还挺感人,最后急转直下,有点看不懂了……
太特么诡异了,不太能接受,而且说教意味浓烈。
我曾经的挚爱,看来真的是老了。。。。那个儿子的演员,我真是不爱啊。。。
这种死法很好很强大~
喜剧的糖衣里包裹的讽刺炸弹,这导演电影不多,虽然质量也不是特别高,但就上帝保佑美国和这部来说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前边还行,后面的又有些怪了,不过这个父亲的角色也确实不好演呢,考验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