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尚圈,永远不要暴露你的出身,也不要跟陌生人谈论理想,时尚塑造成功人士,不被修饰的人在社会上没有话语权,想要成为高贵的人,先要有阶级的意识,你要明白跟什么身份的人交朋友,你要和最红的明星成为闺蜜,最顶级的秀,你要拿到最前排的位子,你还要懂得欣赏艺术,时尚就是。。。
要让人羡慕。
——Alex做fashion的,要时刻保持好奇心。
——周小辉创业?
那是主流社会的失败者编给更失败人的童话,这世界上有比尔盖茨,有扎克伯格,但有谁会记得底下埋了多少炮灰。
——周小辉在穿裙子和死之间,我选择死。
——英红是burberry,不是barberry,这个你可以没有,但做时尚的绝对不能买A货。
——周小辉周小辉:别我跟你谈理想的时候你就跟我谈钱。
——武阳:是我跟你谈钱的时候你就跟我谈理想。
绝对不要用模式来套用,你要抓到被拍摄者最生动的部位,最进入状态的姿势,最重要的是什么?
表情, 你要拍出画面以外看不到的东西。
——周小辉最强壮的肌肉是我的心。
——阿赫瓦里要有个性又不能太过,要不。。。
飘逸的纱巾配上老虎去故宫?
——英红那也不能不去试,不试就更没结果。
——英红良友何惧之有,他们怕的是梁先生的理想。
——郑美编什么是时尚?
它是工业,是艺术,是资本,是流行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我们都忘了它的根本——是对美的倡导。
——周小辉高端时尚就像一道宅门,那里面很美,很高尚,很复杂,也很昂贵,但这里很实在,很生动,人们吃买的起的菜,穿买的起的衣服,而我们就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让我们来为他们办一本杂志,不在乎潮流,不在乎别人制定的品味,没有阶级,没有三六九等,因为,美是平等的。
——周小辉这个世界是脏的,只有美值得被追求。
——Alex世界很脏,可我得回去看看,带着我的限量版包,虽然是过季的。
——AlexPS:当Alex在影片的结尾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时,似乎意味着所谓高端时尚的终结,犹如他的包包,虽然限量,但已过季,生命之中总有些东西值得相信,周小辉赢了,我愿意理解为,那些关于理想、公平、正义的东西总是会赢的。
我以为这是一部镁光华服的电影,再加上有周渝民、徐若瑄这等俊男靓女就更有看点了。
可是原来不是,就连我一直以为会被定为主线的感情戏都隐藏在背后的背后。
快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好的东西是让人看了之后慢慢变得平静却又能够无穷回味的。
整个回顾起来这算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被上司打击然后自己创业,大家都知道他最后会成功,只是等着看他是如何成功的。
在这过程中我们甚至知晓在最初他一定会遭受打击,正如第一本《摩登》那被业界取笑的水平。
然后一般的套路都是他终于抓到救命稻草,可惜眼看就要成功,却功亏一篑,最终在快要绝望的时候绝处逢生,来了个绝地反击。
这是成功的惯用模式,也是整个电影的故事主线。
就连请大摄影师秦风用的方式方法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不拘一格,却被一个淳朴简单的小姑娘“打动”。
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部片子是值得一看的。
不得不说,周徐两人为它添色了不少,但还有的是这个片子本身。
我喜欢它那明快的故事节奏,我看影片剩余时间只是为了推测它后来会发生的事,而当我看到影片放映到八十分钟的时候,我在想,怎么那么快就完了。
我喜欢里面很多台词,喜欢它旧壶里面装的新酒。
“做时尚的人永远不要跟人讲你的出身”,所以来自县城的周小辉变成的怕吹克。
三年后,他坐在了审视人的位置,教人最标准的时尚发音,心如明镜的看着别人对自己追捧,挑剔别人的形象与品位。
也许,他也是一直被人挑剔才有了今天。
可是,当所有人都跟他讲:“你已经不再是从前了。
”他也就真的不是从前了。
尽管还是会自负,但他会吃猪肉大葱包了,会说“励志永远是说给失败者的自我安慰”,但他还是会为了一个翻身的机会,说出恳求的话,给了别人嘲笑为幼稚的机会。
原本以为会和小辉变成苦命鸳鸯的英红,是我们误解她了,再简单淳朴也会由想要自私一回的时候。
好在,编辑在后面给了我们原谅她的理由。
所有的台词、情节,应该都是为了表现小人物的卑微与渴望。
这也是街头时尚成就了《摩登》的原因。
我喜欢周小辉的自以为是,更喜欢他他的诚恳。
一个人在北京打拼,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有了自己的房子,“尽管是五环以外,但也是在北京”。
他当然有自以为是的资本,而且作为一个意气风发,颇有魅力的男人,有些自以为是反而更显得有趣。
我还记得他最后见到Alex 的那种平静,我能理解那样的感觉,从来也没有抱着坏心眼想要取代谁,甚至可能只是因为太相似了,才注定又一个人要离开。
所以,斗过之后就好了,那股无名的战火也不过像嘴里吐出的眼圈,吹散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总的来说,周小辉是个让人觉得会心疼又很温暖的男人。
总的来说,武阳是个很简单的人,总的来说,大家都是好人。
总的来所,这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也是个会给努力的人生存机会的时代。
因为要剥豌豆荚,就到电视机前选一个电影频道来看部能消遣的电影,边看边剥。
下午6点的时段没什么佳作,但换台到看到仔仔和谭咏麟对峙,就马上停下了,——明星的作用就在于此吧。
影片正当转折,本来只想剥小半碗,马上炒来吃,不想剧情发展让我坚持剥完了整整一大碗。
——足以证明,这部片子是可以让我在电视机前看下去的。
看完后还能借着那点儿小感动写完这篇简单的观后感,并且第一时间在豆瓣上看了大家的影评以及导演,大家的观后感跟我的想法看来差不太多。
让我很惊讶这样一部商业电影的导演是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来在法国读了电影硕士,曾经是一位诗人——尹丽川。
看了看她的诗歌,语言很朴实,是我喜欢的一类。
我向来崇敬诗人,拍商业电影的诗人更有趣儿。
男猪脚仔仔有一张优质偶像必须具备的俊朗脸庞,和深邃的双眼。
看到他从流星花园的美男走到现在,可以说,只要有好的导演和适合的角色,他是可塑的。
娱乐圈从来不缺新鲜刺激和美艳花瓶,之前一度以为F4会像流星雨一样灿烂的陨落,但如今,我还一直看到他们,也更乐意看到这样的仔仔,包括他主演的其他几部电影。
其实他并不能表演出每个角色在不同的情节中所需要展现的情绪和台词的张力,但凡能大体吻合,或驾驭得了某些个神态,我们就满足了。
毕竟观众对极品帅哥的容忍度是弹性很大的。
可惜筷子兄弟在里面的表现倒觉得被牵制了不少,没有特色,还有些不自然。
肖央的娘娘腔本是个极尽搞笑之能的角色,但基友通常是有一股贵气的,他的扮相和表演都显得土鳖和山寨了。
(不是抨击他,我是非常喜欢老男孩的,每次还会在主题曲旋律和歌词的作用下感怀落泪)。
相比之下廖凡在非2中的同类型角色的塑造是十分生动的。
王太利扮演的山寨摄影师的本身也是个可以挖掘的很具表现力的角色,但太中规中矩了。
在好几个情节中都期待他有像好男孩里面夸张又自然真挚的表现,结果都显得拘谨,或许比起专业演员,火候还不够吧?
很希望他们能很好的走下去,再静心打磨自己,能够做出上台面的商业作品,让同龄人能在影院看得乐呵着飘泪。
不然筷子兄弟很快就变成后舍男生了。
谭校长的戏份不多,但姜还是老的辣,他的表演好像是在玩儿,他作为绿叶把后起之秀仔仔的年轻、犀利和冲劲陪衬得恰到好处。
徐若瑄的表现没有好或坏的感觉,不予评论,那个名模春晓扮演的角色,好像从来就不想正眼瞧人。
这部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是成功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影片一开始,仔仔就被上司陷害,从顶级时尚杂志出局,矛盾在开片五分钟暴露,吊人胃口。
于是乎,仔仔带领的看似山寨的时尚杂志编辑团队,与顶级杂志之间展开对决,前两个回合抑,最后一个回合扬,不拖泥带水。
励志的几句经典台词很自然的嫁接在几个小的情节冲突中,“强壮的不是我的肌肉,而是我的心脏”、“《良友》怕的是他的理想”云云。
王太利的山寨摄影师的角色其实也是但如果要花钱在电影院中看这样一部电影,可以说是不值票价的,打发时间剥个豌豆可以,正儿八经地去看恐怕不值当。
镜头不够美,表演不够给力,情感不够动人……所以,这部影片还远没有挂着时尚外衣的杜拉拉的华美外表,也没有海角七号中故事的可信度和真情,更没有让人感动的爱情渲染和人物心理转折的细腻描写。
但中国需要多一些这样的电影,尤其是当下正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奋斗的年轻人,比起不知所谓的画壁,大张旗鼓的白蛇,矫揉造作的幸福额度——这些都是在去年同一档期推出的媒体广告铺天盖地的大片儿,这部影片至少能看得下去,看的有些小开心——煤老板和他老婆的表演很逗儿,另外加些励志和小小温情。
在我看来,《与时尚同居》是2011年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诚意之作,虽然他没有新颖别致地剧情,也没有炫目的剪辑技巧,但他中规中矩的讲完了一个故事,没有丝毫侮辱观众智商或者显示智商下限的倾向,即使结局依然有些狗血。
这是一部反时尚的时尚片,在一个不真实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时尚这一表层,表现了人的迷失和身份的重获。
周小辉,当他第一次迈进时尚圈后,他丧失了自己的名字、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本性,化作一个名为patrick的毒舌时尚主编,以阶级的目光看待美,甚至是每个人。
当他脱离了这么一个侵蚀人性的大环境之后,他逐渐恢复到了自己本真的一面。
影片通过恢复自我和艰苦创业这两个大主体架构整部影片,又在其中加入了爱情的背叛、职场的黑暗等种种噱头,使其成为一部观赏性较高的商业片,毕竟,帅哥美女、流行风尚谁人不喜欢呢?
而影片的搞笑桥段,不像《家有喜事2011》一样由搞笑到搞啸,在这部影片中,笑点的设置更为本土化,更能为观众所接受。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是一部成功的都市爱情喜剧,套用第十放映室的评价:在浮躁的中国电影市场中,能心平气和、不犯错误的讲好一个故事,就已经值得赞赏了。
还没看过电影,上来纯粹是来吐槽几位主演的。
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仔仔变的如此消瘦,兴许是和S分开。
其实流星花园也没看过几集,只是觉得那样略阳光,略忧郁的仔仔再也回不来了,许是人总要成长,总要经历很多事情,所以由不得我们。
当年与赵又廷出演了痞子英雄,其实我又只瞟了几眼,但是在颁奖时赵又廷的夸张虚伪的表扬让我平添了几丝对仔仔的喜爱,有人说仔仔有小梁朝伟的称号,有人说仔仔演技越来越好了,可是这样的仔仔真是让人心疼,不管演技是否日臻完美,不管获得了多少荣誉,始终希望你好好的,开心的。
徐MM一直被人称做永远的18岁,但不知道为何,最近出现的“少女”真是够吓人的,玲珑的身段不再有。
脸上的苍老是几沓面粉都遮掩不掉的,一下子让人觉得少女终有天会成为妇女,但对于徐MM来说,根本就没有过渡期,这才是最让人惊讶的。
《白蛇传》开头有徐MM几个场景,可惜那天去电影院迟了没看到。
还记得当年她与成龙主演的《特务迷城》么,小小的我真的觉得“宛若仙子”也不过如此。
乔任梁也是选修出生,应该来说混的还可以吧,至少能让我叫的出名对的上号,《夜店》中也就这么几个演员,虽然配角,也算拿得出门面。
看演员表时惊觉春晓也出演了,自从和彭坦结婚后,我是第一次看见她,其实对于她我也是很有爱的,气质有些清冷,但又略带丝傲慢,不可一世,《奋斗》中也就出现了几分钟,希望这次能看到她的演技。
谭校长这些平日没怎么关注,也不好多说,但对于导演尹丽川倒是去微微留意了下,据说是京城有名的名媛,才华有,见地有,还是很欣赏这类女子的,不谦卑,不刻意讨好,所以真诚希望这部电影能杀出一片天空。
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人大赞这部电影。
首先这部电影给人的震撼力不够,而有感觉无厘头,一切太突然,铺陈不够,整个电影的亮点不够爱情结尾本应是画龙点睛,却成了画蛇添足也有看点就是周渝民的脸.......
说实话是因为偶像效应,才选择看这部电影,喜欢仔仔跟徐若瑄的搭配。
但是不管是故事还是演员的表现,真的很失望,谭咏麟蹩脚的普通话与其他的人对话,一定要看字幕。。。
情节过于俗套,为什么到后面会莫名其妙的成功,真的是令人费解,还有最重要的是仔仔是怎么喜欢徐若瑄的?
I don't know。。。
只能说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象我等年龄偏大的‘过去式’也被迫在网上接收各式各样资讯,甚至要通过上网课、看网络电子书来学习提升自己,否则,不知何时突然就被社会淘汰了。
虽然,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发展和进步的速度太快,总会有一些人跟不上,会掉队的。
我们这种尴尬的年龄,从人的舒懒的本性上讲是不太愿意继续拼命奔跑了,可是,上下的责任还没有了结,无法偷懒或是懈怠下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学习,努力不让自己那么快的被时代抛弃,不让被那么容易被别人取代。
生之不易,活着也不易,要想活得好、有高度,那就更难了。
有时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是不是要好过一点?
可能是有把子力气,能抬能担的时候,讨个清静生活还可以;可是,老了怎么办呢,没钱没力气,等着饿死?
还是等着病死啊?
看来,人只要是活着,不管在那条道上走,都不轻松。
不管是不是当编辑,当科学家、老师、工人或是服务人员,都要年轻时多努力,老来才可能好过一点
还是有尹的聪明劲的。
没有极其离谱的对白和特别恶劣的发指情节。
一个标准的好莱坞,或者说周星驰经典小人物翻身仗的励志影片。
在国内毫无美学指标的时尚环境里,尹努力的做到了至少不是非常土。
北京城市的“奢华”,在有限的地标商业区里,困难的片段呈现,果然也是不土不洋,有股子尘土气。
也似乎嘲讽了某些刻板人物。
Alex明显是奔着Karl Lagerfeld去的,影片也借主人公之口指认其为传奇,但是,怎么就传奇了呢?
没有讲述。
不可能有。
因为国内没有支持其哪怕虚构一下的故事情境和内容。
这就是在国内选择时尚行业进行故事表述的困境。
本身就是非常空壳。
还是初级空壳。
使得展示空壳也成为困难。
影片本土化最成功的一笔,在于对《良友》创办人这一点的引出。
2011年 于北京
没想到这个片子让我想哭。
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按说一个以时尚为外衣的爱情喜剧,不应该也不可能触动我早已不再敏感的情绪,时尚、爱情和喜剧,早就见怪不怪,如秋月春风一样惯看了,而且《与时尚同居》里的也不怎么高明,没什么独到之处,那是什么触动了我?
我想,是一种共鸣,一种对于生存压力的共鸣,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在每天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谁都不容易。
在戏里,周晓辉从一个打工菜鸟成为业务中坚,又从扫地出门、另起炉灶以至于穷途末路而后凤凰涅槃王者归来。
在戏外,尽管这种套路已经是家喻户晓,不过细细品味,个中滋味还是别有一番。
周晓辉成功在哪里?
因为他专业,而且必须专业,这是时代对人们的要求,也是时代给大家的压力。
专业就意味着你的选择余地很少,你的付出要很多,就像在一个狭窄的胡同里赛跑,不可能有换另一条路的机会,也不可能调头,只能跑的比别人快,或者被别人踩在脚下、被别人超越。
作为挣命的方式,我们选择的职业就意味着“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
正是由于这种残酷,才让ALEX对周晓辉赶尽杀绝,因为更年轻、更有能力对于一个老前辈来说,就是致命的威胁,而资源与权力的稀缺性就决定了这种威胁的化解方式——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每个人都要出来混饭吃,人生何处不职场,所以看到周晓辉的落魄,很容易有同感,谁没有被踩过呢?
谁没有被涮过呢?
谁没有失去过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不公平就像空气与水一样公平的围绕在我们周围。
我在这里活着,我在这里死去。
在结尾处,风生水起的周晓辉,与旧人ALEX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无需为前者喝彩,因为胜者为王,他低调还是嚣张都很正常,我们也无需为后者叹息,因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规律,周晓辉懂的,我们也懂的。
所谓成功,无非是一个人在事业的尽头之前,也就是职业生命死去之前,有一个比周围人更牛一些的小辉煌,而已。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永永远远成功,新陈代谢、长江水后浪推前浪的规律到处都有,只不过有些行业来得比较快比较直接,比如时尚圈、娱乐圈。
所以相对于周晓辉,我更关注他的那个团队,也就是成功人物的帮衬,他们很幸运,能赌到自己想要的明天,即便是跟人混,也算是混出来了。
但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混出来需要付出多少,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在前途未卜的时候、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是坚持还是放弃的煎熬,不只是带头大哥周晓辉之辈会有的,跟着混的每个人都有,只不过他们想的更多的不是主动的思谋,而是被动的祈求,祈求带头大哥脑子好、运气好、他好,才能大家好......或许,这正是普通人的幸运,因为不用承担决定大家命运的决策,或许,这正是普通人的不幸,因为自己的命运也掌握在别人手中。
我是一个普通人,想着这个纠结的问题,从这个其实本不是说这事的电影之中,于是,有了想哭的感觉。
我努了力想给两星的。。。
节奏控制得不够好
很像《穿Prada的女魔头》,区别还是在编剧的功力和影片成本。但女诗人尹丽川已经很努力了,看幕后故事,导演找周渝民、谭校长和筷子娃娃来参演该剧的经历变成故事里抢齐西上封面的桥段。故事最弱的一环,就是周渝民和谭校长的心结,结与解,都像是没有理由的魔法,还不是技法纯熟的魔术。
去年上映时没看现在看,当时该去支持票房的
徐若瑄简直是妖精,美得向十五六岁得姑娘……嫉妒中
十一月的第一份惊喜。台词讲究,特别有人情味和质地,与其说草根,不如说是一部有精神的作品,乌合之众的智慧。仔仔发挥的不错,轻重缓急拿捏得当的剧情,不忽悠人,既遂了愿又解了气,同样是做梦,这可不是比杜拉拉清醒吗。
给尹导加油!
周渝民的口音真心亮了!!!
平民时尚
20130223:一般性……http://www.tudou.com/albumplay/3PTM5_rFT4A/sN4CbEXPHUA.html
所谓靠谱的国产片就是接地气、有情怀,演员们基本到位~仔仔真瘦,乔任梁太搞了,自始至终没认出来。。。
为什么中国总是可以层出不穷地出这种二逼电影,剧情弱智,作品毫无专业度可言,广告插得都这么粗糙生硬(让路人甲直接念广告,擦!),完全可以想象导演是一个怎样外表虚张声势内心空洞无聊的人。想说这是部电影都侮辱了电影这个词。
除了主演烂,其他都很好。
少见的励志又好看的喜剧电影,里面各类不靠谱loser聚在一起,总有一款适合你镜子里颓废的那一面。所以最后的成功降临时,看着很解气排郁!
什么是时尚?它是工业,是艺术,是资本,是流行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我们都忘了它的根本,是对美的倡导。高端时尚就像一道窄门,那里面很美,很高尚,很复杂,也很昂贵。但这里,很实在,很生动,人们吃买得起的菜,穿买得起的衣服,没有阶级,没有三六九等。因为,美是平等的。
值两颗星,不能再多了
比预想的好,角色大部分时间都在说人话,只有谭咏麟的对白让你很难把话安在他脸上。有些细节不错,观点基本说清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可靠,还嘲讽了当前时尚杂志和时装剧。在这两年的时装片里,这个起码没那么空中楼阁,当然也是相对。搞不懂片名什么意思。
开始剪辑很不错,后面有点鬼扯,消磨时间
这是时尚史上的一朵奇葩。
国产类型片今年来的大惊喜,尹丽川和张小北对剧情的把握还是很真实的。唯一遗憾是对最大矛盾解决的略简单生硬,如果有真正牛的创意来体现新杂志的崛起就更有说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