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將至》的故事是簡單的:兩位相愛的中學生初嘗禁果,女生片倉光得悉自己懷孕後已過了可以墮胎的週數,光的父母以幫助女兒重回正軌為由,聯繫上中介機構,通過特別的領養制度讓生下來的孩子給無法生育而符合資格的夫婦撫養。
電影的初始圍繞着小孩朝斗的領養家庭栗原一家的生活進行描寫,隨着劇情的推進,光的故事亦即電影的主軸才逐點鋪展開來。
光父母的選擇,乍一看似乎是對所有人最好的解決辦法,正如他們所言,生育後小女兒的生活可以重上正軌——“正常參加考試、上姐姐的高中”。
作為一位初中生,光在行動上無可奈何地服從了,畢竟眼下亦無他法。
男生巧是自己很喜歡的人,這件事直到得悉自己懷孕、甚至產子後仍沒有變,她相信他與自己一樣,亦是無可奈何下只能聽從家長吩咐,放棄共同為將來打算、一起養育小孩的選項。
除了選擇權被奪去,她在此事上整個過程的感受同樣被父母忽略掉,光把初生嬰兒交托到養母栗原佐都子懷中的一刻,心中同時亦留下了一個永遠無法填補的洞。
她跟自己的家庭無法溝通,乖巧機靈的姐姐找到相對自如的方式在這個家庭內生存,光則選擇了逃離,到外面找尋自己想要的溫暖。
父母是那種不壞但不懂以恰當的方式關懷子女的人,比如有“在客廳才能使用手提電話”的奇怪規矩,亦會試圖解鎖偷看電話;亦在乎自己和女兒的顏面多於真實感受,如“記得在學校和同學解釋只是患了肺炎”。
母親在家庭聚會中對光爆發了積壓已久的怒火,揮下的一記耳光,同時亦將光與原生家庭之間最後的一根索切斷。
光的孤單與不被理解,一直想單純的被愛,竟然在中介機構提供之住宿處待產時短暫找到。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另一位待產少女在大家為她慶生時不斷地流淚,她剖白說這是因為從來沒有人為她做過這些。
看至中段,筆者禁不住不斷地思考,光墮落的人生是否還有救?
其實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有重視自己存在的人,或自己重視的事。
栗原佐都子做出了真正具有母性的選擇——切身處地關懷他人,不相信她會做出敲詐之事,不相信當年的她就是現在眼前看見的她,珍惜尊重她的信件為兒子成長中的珍貴之物。
這種母性的力量驅使她自發地年復年閱讀信件直至兒子明白,最後甚至發現信中的隱藏信息。
這個隱藏信息,其實就是人不欲宣之於口卻又希望他人能夠自行發現與尊重的事的隱喻。
《晨曦將至》令我想起台灣電影《陽光普照》,光和弟弟阿和的處境竟如此相似。
弟弟最終因着哥哥的死,父母重新將全然聚焦於哥哥的目光轉移至弟弟身上,亦重新反思自己該如何作為父母;光則因着自己和小孩之間的連結,幸運地遇上一位不曾生育的“真正母親”,生活終於有了一線轉機,晨曦終於來臨。
到這裏或許值得我們去思考,真正的母親是甚麼?
筆者認為,與性別無關,關鍵在於“母性”,一種關懷他人的能力,不以外在表象評價他人,不武斷貼上標籤,而選擇用柔軟的心去貼近他者靈魂的本能。
十分细腻的日本电影,是我喜欢的那种讨论伦理、无正反方、具备思辨空间、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主体还是透视出每个人内心中善良的一面。
影片最为出色的地方就是题材的巧用,编剧贡献最大,演员表演也十分到位,而导演的叙事手法以及电影技巧运用也比较成熟。
影片的视角,首先站在养父母视角,着重表达那种对于领养关系家庭特殊的亲子情感,然后在少年母亲的视角,找到了弃婴关系中的特殊亲子情感,通过逐层的抽丝剥茧,逐步讲述出错综关系中每个角色的情感基点。
在影片中设置悬疑与反转,在养父母与亲母之间设置矛盾,同时又回转出和解,在和解过程中宣泄出各自的情绪。
影片表达出对于亲子关系的伦理侧深度解读,亲子关系,分为生物性亲子关系和社会性亲子关系,二者在一般家庭中都是统一的。
而在寄养领养或者被拐卖、被抢夺等特殊事件或特殊背景下,二者会分离。
而剧情的核心就在于分离的亲子关系中,各自的合理性、可同情性之间的碰撞与溶解。
找到角色中各自的苦衷,通过细致地表现将情绪研磨至细微之处,让观者具备对于各方的共情,然后再通过设置剧情的矛盾点,将各方情绪进行对冲,这就是此类伦理片的套路。
这种伦理思辨需要制作方的勇气,有时会面对社会的很多质疑声,所以如何表达出在伦理漩涡中各方的善意,而且回避道德上的多数群体对于善恶认知偏好,就成为成功的关键,毕竟有些电影就因为对于通常性“恶人”的过度正向渲染让大多数产生了不适感。
这种对于伦理对立方各自的深度解读,有的是采用本片寻找各自的“善”的共情手法如本片,有的采用各自利益“困局”的表述手法,有的采用特定精神状态下的人与事分离表述方式,如陈凯歌的《搜索》,有的采用的是罗生门式的表述手法,如《最后的决斗》等等。
总之,都是通过不断切换伦理视角,形成伦理之间的斗与和。
这才是优秀日本片该有的样子。
不急不躁,绵密悠长,情绪在人物间流动,也能轻易溢出屏幕抓住观众。
同样是讲领养,《晨曦将至》比《掮客》要真挚得多。
看得出,做为本片编剧导演和摄影的河濑直美,真正关心人物的困境和感受,而不是将它们拿来作为说教的工具。
演员也相当给力。
几乎全是怼脸拍的大特写呀,全员hold住,连18岁的莳田彩珠都那么灵,非常美的一块璞玉。
全片节奏相当有趣,用了三段式结构将两个家庭的前传及交集后的时空编织,虽然用了两个多小时,但也不觉得冗长沉闷。
影像方面河濑直美导演彰显了她非常女性化的特质。
除了大特写,还有空镜头,大逆光,升格摄影和手持,影像极美也很贴合她作者化的表达。
受了日漫的影响,但也无伤现实主义的诘问。
河濑导演自己是本片唯一署名的摄影,简直赞叹敬佩。
一部探讨生命、责任与“母亲”身份的电影。
影片中几乎每个角色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裹挟在无常命运之中的他们,显得不堪一击。
大量的留白和空境将压抑的气氛渲染到极致,结尾处的温情却让人松了口气。
影片试着在现实题材之下创建理想设定,在黑暗的现实之中寻找一抹光亮。
可这片刻的温情之后,少女小光的路又通向何方呢?
P.S河濑直美真的很喜欢让树林、逆光与剧中人物进行无声的对话,但总觉得在这个影片里,有几个地方加得有点牵强,也可能是我没悟到吧。
我的关注点跑偏了,并没有在女性生育困境上,也没有在生与养之间。
我只是被片中几位女性的遭遇所触动,为她们哀叹、悲伤、不甘和心痛,我想我可能有些老了,有了一些悲天悯人的心境。
佐都子,勇敢包容的粟原夫人。
她包容了自尊心破碎不知所措的丈夫,在他徘徊之际,勇敢的说出了丈夫想领养一个孩子的想法,并为此辞去工作做了全职主妇。
在他们的家里,她一直是勇敢站出的那一个,庆幸的是,她和丈夫是相爱的,现实中这样的夫妻并不多,彼此体谅、包容,互相尊重。
真帆,婴儿中心短暂出现的女孩,如此漂亮的女孩子,笑和哭都是那么地让人心动。
纪录片的形式简单叙述了她。
“我以为生日蛋糕只有都市传说里有”“可能这就是最好的时刻了,接下来要怎么办呢”“这辈子第一个夸我可爱的人,特别开心,因此进入了风俗业”。
笑着擦眼泪,发梢被泪水粘在脸庞。
真的很想抱抱她,告诉她,你真的很可爱,不必为了别人一句夸赞而走了一条自己都不知道多么艰辛的路。
美好,美好的名字,可真实的生活完全不是,父母离婚后再结婚,有了新的小孩子,家里再也容不下她。
“我在报道里有看到过,无法生育但有能力养孩子的人,是有些怨恨的”“我应该感谢他们的,他们是在帮我”“为什么要嫉妒,是因为我无法养育孩子,确实做不到啊”。
看起来酷酷的美好,对于即将出生的孩子,她连孩子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可这重要吗,她内心是要养育这个孩子的。
友香,真诚地赞美小光的眼睛好看,感谢小光的信任,她想让小光发光,可是她自己都是浮萍一根,在母亲离家出走时屡次伤害自己,在意识混乱的时候,她思念自己的妈妈。
“小光像妈妈一样”,她彷徨无措。
但最终她和小光,抛弃与被抛弃,也许有一天她会彻底的消失,而没有任何人注意。
小光,前面拍的有多美好,后期就有多落魄,樱花树下,手拈樱花的纯美女孩,枯黄头发脸色蜡黄的垢面女子,穿行在樱花飘落桥上的校服女孩,在暗夜里穿行在大街小巷的送报女子,小光赚取了我最多的眼泪。
她的羞涩、纯净、美好、不安、温柔、倔强以及面对佐都子时深深愧疚,她的愧疚是对那刚刚出生的孩子,也是对佐都子的,那一句句的“对不起”,让我感到这个女孩内心深深地痛和不舍。
在家庭聚会那场戏,我甚至在沙发上骂出了脏话,他们就那样放弃了她,抛弃了她。
她那么努力,晨曦会到么。
小光是因为她认为的爱而有了孩子,尽管她自己就是个孩子,尽管孩子的父亲是另外一个懦弱的孩子,但是小光依然和这个未出生孩子一起,看尽了广岛的阳光和海,这是她留给那个自己不能抚养的孩子:给小乖乖对不起,我不能跟你一起生活我绝对不会忘记你从今以后无论我做什么都会一直挂念你几岁了,在做什么请你一定要幸福请不要抹去我的存在——最后这一句是给孩子的,也是给佐都子的,幸好,佐都子没有抹去小光的存在。
也许因为是女性导演,真帆、美好、友香、小光,她们作为社会中最弱小的一群人,彼此能够真心相待,坦诚相见,没有目的的赞美对方,给予对方最真诚的拥抱和最温暖的笑容,即使她们身陷泥沼,心底依然有明媚的光。
佐都子最终带着朝斗来到已经面目全非的小光面前。
“对不起,没能理解你”“朝斗,她就是你的广岛妈妈”。
两个女人跨越年龄,跨越了身份,跨越了阶层,两位母亲,彼此感同身受,她们谁都不会抹去对方的存在。
《晨曦将至》由两位女性的故事构成,结构类似《穆斯林的葬礼》,双线交织、相互接近。
一边是栗原佐都子恋爱、结婚、收养孩子,过上了全职太太的生活;一边是片仓光未婚先孕、居无定所、艰难谋生,成为了女性贫困的缩影。
然而,随着片仓光的出现和两条线索接头的牵引,影片逐渐陷入了双重悖论。
悖论之一,阶级的在场,令《晨曦将至》看似呈现了女性贫困,实则构成了对这一严肃社会命题的背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在人物设定方面,片仓光的阶级底色/家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是她个人而非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或至少是父母离异等家庭因素),导致她成为了女性贫困的承受者。
影片中,她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尚佳,父母反复告诫她要以学业为重,甚至在她生产之后还要让她重回学校准备升学考。
父母的“错误”似乎仅仅在于,他们一味担心女儿沉迷手机却从未关注过她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这样苛刻但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姐姐,已经按部就班进入大学,成为全家的骄傲。
姐姐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暗示,正常情况下,片仓光的人生道路应该同姐姐一样。
基于此,片仓光抗拒父母规划自己的人生、逃离按部就班的日常是青春叛逆,女性贫困作为其叛逆的副产品和必要代价,倒增添了些“光荣负伤”的意味。
其二,在镜头语言方面,那些以类纪录片形式出现的、被特写镜头逐个扫过面庞的女性,只用三言两语表达了自己的过往经历,但远比片仓光的故事更加触目惊心。
她们中,有人因父母离异而离家出走、投奔风俗店,有人在原生家庭度日艰难、连吃蛋糕都是奢侈。
可以说,是她们而非片仓光,真正与NHK的相关报道、与纪实文学作品《女性贫困》(2017,上海译文出版社)形成了互文。
但在《晨曦将至》中,她们反而虚化为片仓光的背景板。
基于此,阶级不再是底层女性认知自我的工具,而是加持片仓光主角光环的利器,一出刚露苗头的社会问题剧就降格为青春残酷物语。
悖论之二,因母之名,经历了一出青春残酷物语之后的片仓光,非但没有获得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反而迷失在自我误认中。
如前所述,在原生家庭中,片仓光无法通过扮演一个乖乖女来获得自我认同,这也是她“投身”(在一个他的身上投下她的影子)爱情的催化剂,结果爱情破裂,她要面对的则是母亲这一新身份。
Baby Baton的母亲们都没有将这个身份与失足少女的“耻感”相捆绑,其结果是,片仓光不仅认同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也就是她给孩子的信中所写“请别把我从你的脑海中抹去”),而且认同了Baby Baton的母亲这一特殊群体(也就是女性贫困的真正承受者),二者共同建构了她当时的自我认同。
更准确地说,是自我误认。
片仓光此后的一系列行动都以自我误认为支撑,比如,她把认同感投射到跟她一起送报纸的友冈知香身上,因为友冈知香与Baby Baton的一个女孩/母亲很像。
直到友冈知香一走了之,把自己的债务留给片仓光偿还,才宣告了她们不是同类,相当于彻底戳穿了之前的误认;再如,片仓光上门讨债/认亲,她换上了友冈知香的外套、把自己化妆得面目全非,这不仅是对友冈知香欺骗行为的一次模仿和变相报复,更是对从前自我误认的强化。
以上双重悖论的交汇点正是栗原佐都子和片仓光这两位母亲的相认。
经历了曲折的“寻找——误认——丧失——强化”后,片仓光被栗原夫妇感动而郑重道歉,这意味着她最初反对的那个乖乖女形象此刻再度回归。
栗原夫人认出并原谅了她,当年沉浸在自我误认中的片仓光也如同一张标签,被栗原夫人重新贴回了面前的片仓光身上。
这个结尾还顺便将女性贫困的解决之道转嫁给栗原夫人代表的中产阶层女性,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被象征性和谐彻底消解的时刻。
综上,《晨曦将至》借助片仓光的叛逆和自我误认,将女性贫困从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降格为一个特殊个例,再将这一个例降格为始终找不到自我的无病呻吟。
影片中大量存在的阳光成了俗套情节的最佳概括:有过风和日丽,也有过阴云密布,最终是晨曦将至的大团圆。
光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在挑战观众的沉浸式观影体验,观众必须从情节中跳出,怪这些光将两段故事打得支离破碎。
然而,问题不是光打乱了两段故事的正常顺序,而是这两段故事本身是对现实的割裂和消解。
在这种情况下,光的出现是不是反而成了全片最大程度的真实呢?
这部电影仍然将温和的目光投向了女性。
因丈夫无精症而决定辞职领养孩子的母亲,创立非盈利组织收留意外怀孕者的“母亲”(她的孩子是住在这里的女生),和未成年受孕的孩子生母,虽然以不同的方式承担着母亲的角色,但是对孩子有着共同的珍视和关怀。
未成年受孕、不孕不育症这些原本沉重的话题,在日光和大自然空镜的运用下,沉重感有所减轻。
空镜似乎也与剧情有所呼应,但有些地方仍然觉得突兀,不懂用意。
儿歌的三次插入,都有助于情感的释放。
必须承认,女性在这个社会是脆弱易碎的,太多的危险环绕四周,能够依靠的港湾也许只是彼此。
但是,母亲的角色,好像能给每个人坚强生活的勇气和无限的悲悯。
面对不知所措痛苦不已的丈夫,栗原夫人勇敢地做出关键选择。
选择放弃人工授精,选择辞职领养,选择追寻离去的少女。
在承受了家人和社会的恶意后,小光仍然不曾被黑暗同化,选择放弃威胁领养夫妇,甚至否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只希望孩子心中的那个生育他的母亲,永远是美好的。
最近刚刚看了unnatural,联想到三澄医生的这句话。
好像小光和三澄都有点宁教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坚持。
大自然空镜的插入给我一种纪录片的感觉,也让节奏变得有点迟滞。
加上啃的是英文生肉,其实剧中人物的感情并没有特别猛烈地冲撞到我的心。
结局虽然感人,但是显然有些突兀了,草草结束的感觉。
但是在看到小光离开和栗原夫人找到小光的两个瞬间,心中还是泛起忧伤或释然的涟漪。
我想我也需要试着适应不同的剧情节奏,并且这个故事的关注点,是国内电影有所不及的。
我们会听说有未成年少女意外怀孕,但我们似乎没有专门关注过这一人群此后的生存轨迹。
不孕不育家庭也是如此。
也许这样的非盈利性机构,是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强调,未成年人性教育很重要。
14岁的少女片仓光因为早孕通过非盈利性组织(NPO)将孩子交由想要但却无法自然受孕的栗原夫妇。
几年后,片仓光联系栗原夫妇由此引出当年领养关系之外以及之后彼此生活的轨迹。
生父母,养父母以及孩子的抚养问题一直是影视剧的热门主题。
这部影片里面也涉及到了很多常常可能会被谈到的话题。
首先,当栗原夫妇得知因为丈夫的原因而导致他们无法自然生育时,丈夫提出离婚是一个选择。
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解决方案,因为如果佐都子想要一个亲生的孩子,而在这段婚姻关系里丈夫无法实现的话,假如佐都子选择离婚,这既是她的自由也是夫妻共识。
丈夫因为不育他可以和同事公开讨论此问题并且开启领养的过程。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不育羞耻而感到自己的男性化被威胁。
而且夫妻选择的是领养而不是抱养。
这也可能是因为在当下的日本社会抱养的形式是不存在的。
所以从栗原夫妇的家庭而言,因为无法生育这一点带来的可能的困境都有合法合理的解决方案。
其次,片仓光怀孕后,在父母的介入下,她通过NPO将自己的孩子合法过养给栗原夫妇,这保证了在她无法养育孩子的情况下确保孩子得到合理的照顾。
在这里,她本人也好,父母也好并没有弃养这一个选择。
这也可能是因为日本社会对于生父母如何合法放弃孩子的养育权已经有了普遍的做法。
再次,NPO对于养父母的教育以及筛选,这最大化地保证了孩子可以在相对富足与关爱的环境里成长,同时合法的收养手续保证了养父母的权益。
再者NPO确保孩子在被养父母养育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是被领养的这一事实的知晓权。
也许以上三方在影片中的解决方案仅限于在影片中出现,无法代表日本社会的真实情况。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以上任何一点放在一个不同的环境里,都是一个可能的道德与伦理困境。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至少在影片中,以上所有的问题都随着法律,社会制度和人的观念的进步而得到合理且完善的解决时,这些问题都已经无法形成对人真正的困扰时,那真正的困扰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影片的英文译名是True Mothers,即真正的母亲。
影片中以妈妈形象出现的有,领养孩子的栗原佐都子,生育孩子的片仓光,片仓光的妈妈,成立NPO的浅见静恵,其他在NPO生过孩子的女孩子们,以及包括这些女孩子和片仓光女同事在内的她们口中的未在影片中出现的妈妈。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就是对一个孩子而言,“母亲是地,父亲是天。
”心理学里的“母亲”不一定是真实社会的妈妈这个角色,她指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母亲般温暖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妈妈,爸爸,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与孩子无血亲关系的人。
“母亲是地”是什么意思?
假设孩子是一颗种子,大地是温暖的,种子落在大地上,在大地的照料下,给予它温暖和养料,那么这颗种子就会感觉到安全与稳定,当种子感觉到大地是安全可靠可以信任时,它就会开始生根。
大地的土层越松软,它可以给予种子足够的养料时,种子的根就可以扎得更深。
种子的根可以保障它能够吸收到足够的营养保障它的生长之外,也意味着这个种子会成长得越安稳,而这个安稳的前提就是要有大地这个“母亲”。
所以“母亲是地”意味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温暖,关怀与踏实等,而“父亲是天”意味着孩子需要的责任,冒险,理想等。
影片中以片仓光为首的女孩子的家庭,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或者其他人,并没有提供给她们成长过程中心理上需要的“母亲”这一形象。
以片仓光的妈妈为例,在片仓光生下孩子后,爸爸说慢慢来,但是妈妈让她快点回到学校。
从这个角度而言,片仓光的妈妈完全不像是“母亲”这个形象,她把片仓光的事情告诉给亲戚也说明这这一点。
而片仓光的爸爸更像是“母亲”的形象,但是问题在于他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参与的时刻好像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片仓光而言,她的家里是没有“母亲”的。
而“母亲”是成长必须的,因为种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大地它就无法生根那它就有着死亡的可能,所以她就同其他那些女孩子一样去家庭的外面寻找。
而家外面的危险性就更高了,但是因为种子在家里无法生根导致的焦虑时间太长了,当男人们给她们提供一点看似像是“母亲”的感觉时,为了留住那个可能的“母亲”,女孩子们就会豁出去放弃自己理性的思考,比如片仓光未采取避孕措施以及其中一个女孩提到因为她被说漂亮而失足。
相对地,成立NPO的浅见静恵对女孩子们提供照顾,帮助和温暖。
她事实上就是女孩子们逃出家门渴望在外面找到的那个“母亲”,但是当女孩子们找到这个“母亲”时,她们已经遍体鳞伤,而这些伤害却都来自曾经那些声称是她们“母亲”的人。
当这些“失足女孩”在一个温暖的环境里相互倾诉的时候,其实她们内心需要的正是“母亲”的温暖,关怀与照顾。
所以当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的“母亲”时,她们可以为了孩子放弃她们自己妈妈的身份,而收养孩子的栗原夫妇对于孩子而言就是这个真正的“母亲”。
这就是浅见静恵说的,她成立这个NPO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养父母找到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家,而那个家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真正的“母亲”。
但是,因为浅见静恵的生病和NPO的关闭,导致片仓光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个”母亲“也消失了。
结果就是,20左右的片仓光局促不安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她时时刻刻好像都惊慌失措,一阵风好像就可以把她打到。
因为本质上,她依旧还是那颗因为没有温暖安全的土地而无法生根发芽的种子。
佐都子与丈夫工作顺利,家境殷实,关系和谐。
丈夫清和因为患有“无精子症”而法让妻子怀孕。
为此,他非常痛苦。
通过特殊收养制度,他们领养了朝斗,佐都子也为家庭而放弃了事业。
然而,6年后,一通神秘电话搅乱了她宁静的生活,原来是孩子生母找来要回孩子,要么给钱。
夫妻俩见到了生母,引出生母片仓光的经历:14岁时她与同学麻生巧真心相爱,却意外珠胎暗结,不得不将刚下的孩子送给栗原夫妻抚养,并与他们见过一面。
从那以后,她与对她充满偏见的家人断绝了关系,开始独自生活,连续遭遇不幸。
6年后,已判若两人的她重新出现在栗原夫妇面前。
在看到孩子幸福生活,被养父母感动后,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
佐都子也在片仓光最初留给孩子的信中发现“暗语”。
佐都子找到了片仓光,表示不会将生母从孩子生命中抹去。
故事讲得有点拖沓,情节断裂 。
影片要表达主旨显然不是家庭教育和育儿的问题,但是把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矛盾讲了好长时间。
夫妻两个和片仓光的故事,就好像两部影片的合体一样。
影片的结构还是有一定问题的。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给这篇影评取个什么名,后来看到这电影的英文名“True Mothers”,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索性拿来当标题。
纵观这几年,有不少的女性导演的作品是与女性相关的。
《少女佳禾》中女主的叛逆令人深刻;《82年生的金智英》全面的描写了韩国女性在面对家庭时对事业做出的牺牲;《蜂鸟》也是一个青春期女生的真实写照;《热带雨》体现出没有当地国籍的新加坡女性在社会上地位的低下;除了最后一个前面全是女性导演拍的电影,我是感觉女性导演对这方面会有自己独有的视角,所以每次都会描写的很细腻。
就像一个命题作文一样,她们大多数算是及格完成了作文,河濑直美的这部《晨曦将至》算是优秀的一部了,但还是缺点什么,没有那种神来之笔的感觉。
她对于两条线的叙述确实真实又细腻,镜头语言非常到位,但是把两个线串起来的时候就有点没考虑周到了,或者说没有把握好整部影片的结构。
一开始看到接近140分钟的片长我是很慌张的,如果剧情片过于平淡又长的话就会难熬,但这部里面我没有这种感受,整部戏下来还是没怎么出戏的,内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在叙事结构方面,没有按照顺叙的方式一点一点展开,而是不断的插叙。
分隔线以下涉及到剧透!
首先描写了一对夫妇,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小孩,小孩还在幼儿园跟朋友闹了点误会,开头像是一部家庭片。
接着却开始讲起了这对夫妇之前的事情,原来男方有无精症,无法生育,所以两个人因为这件事情倍感苦恼,接着他们在电视上了解到了一个叫“baby baton”的平台,可以领养孩子,于是去领养了一个,这时候我们都知道了,片头的那个小孩朝斗,就是他们领养的这个小孩。
如果说继续描写他们一家人发生的事,我觉得稍显的平淡了点,然而这个时候却把这个孩子的亲生母亲的经历完整的奉了上来。
然后导演开始涉及了青春期的蠢蠢欲动,没错,这个孩子就是两个无知的初中生意外产生的,从两人的热恋,到发现早孕,再到女孩被送去广岛的“baby baton”,一系列事情都告诉我们,做事要慎重,不要让冲动酿下严重的后果。
在“baby baton”的人,一类是像片仓光这种因为不懂事而早孕的,还有一类,就是在风俗店遇到一些有无理要求的客户的。
说到这里,风俗店在日本就是从事色情服务的那种。
有些女孩因为没有出路到风俗店工作,没想到会酿下这么严重的后果。
至于后来片仓光在做送报纸的工作时遇到那个姐妹,却以她的名义欠了钱还要她来还,我只能说社会太复杂,人心太险恶。
“baby baton”就像是一个桥梁,把两条线紧密的连接起来,一边是没有生育能力想要养孩子的夫妇,一边是没有能力抚养却意外怀孕的女性。
其实生母内心还是非常想念孩子的,在信中也有写“不要忘记我的存在”,但现实就是很残酷,河濑直美将这种社会现象呈现给了我们。
可以说这部电影谈及了太多的话题,女性、生育、领养、早孕、社会等等等,看的时候大家心里止不住的压抑,一个生母一个养母,加上孩子三个人在桥边相遇的时候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感,不过那个太阳光少用一点就好了,太闪了。
节奏太拖了,情节也俗套,河濑直美对光的迷恋简直令人发指。看多了就有晕船的感觉。
不太能共情这个故事,即使年轻,犯错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结尾处养母对生子女孩的道歉,隐约看到了作者的慈悲心。
真看不来河濑直美,真的无意义的长,您的逆光唯美空镜和人物访谈特写拿去给日本生命拍cm差不多得了
《晨曦将至》主要包括两条故事线:一条是养父母线,另一条是生母线。这两条线都有着丰富的情节,在文本上本片可谓是满满当当。随着情节的不断进展,我们能看到影片展露出许多社会问题,但可惜的是,导演似乎并不试图对其中大部分进行深入(甚至是严肃的)讨论,这些问题往往昙花一现便不再被提起,这显然让影片的深度大打折扣,同时大量的废戏也拖垮了影片的叙事节奏。此外,片中出现了大量由精美光影与大特写构成的戏份,这也与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起了冲突。
Please don't erase me. For children also for parents.
14岁的女中学生女主怀孕了,被男友抛弃,被迫在广岛的的送养机构生下孩子送给人收养,女主回到家后,父亲把情况告诉了亲戚,受不了亲戚羞辱而离家出走,工作时认识了室友,谁知室友欠债,担保人是自己,被人追债,迫于无奈找到了收养孩子的父母勒索钱财,孩子的养父母见到现在的自己,觉得不是同一个人,孩子回来,女主为了不搅乱孩子的生活离开,后来警察来到,说女主在工作的地方失踪了,养母找到了女主
这个故事要是叙事手法更克制点就好了。
多线大闪回的强反讽力度虽过犹不及,不过大致转向收养与送养的公共信念之时,主题上真·母亲的自然目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但各种闪前真是一团乱麻,中间甚至直接来了段丝毫不讲道理的社会关怀式内叙述,难道我是在看纪录片吗?真是让人怀疑河濑巴桑是否有真正的风格掌控,尤其又是那些明显不诉诸求真的情感泛滥,社会问题显然靠悲天悯人之流是没法解决的,但能让各国剪报手导演频频进入世界各大电影节倒是真的,就这点来说,河濑巴桑在向贾科长靠拢。
拍得太过平淡和记录式镜头,完全没有带入感,确实稳中带闷,个人不太喜欢,剧情也简单就两条线生母和养母故事,2.5
喔 正在感嘆自己有被煽到的時候 來了一個excuse me的結結局 ⋯ 想講的很多 但也不覺得有差到像好多短評講得那麼不堪 小朋友可愛的
被深深地打动,可以感受到河濑直美浓浓的个人情感,作为孩子的母亲,作为电影的女儿。叙事在当下和回忆间徘徊流动,又是虚构和纪录二重身份的朦胧叠化,一种纯粹依靠感性张力的影像逻辑在直面镜头的对白与光晕中自洽。晨曦已至,一个崭新的“河濑直美”,又或许终于是最纯正的“河濑直美”。
拖沓
画面再好看也架不住是烂片这个事实,只能证明直美阿姨有“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的本事。两个半小时都没有把重点给讲明白,而且太多情节经不起推敲了;导演需要搞清楚细节不代表拖沓,细腻不代表矫情。
2020HIIFF NO.5 “女性权益本位”支持者要想打开河濑阿姨的“生命本位”电影其实挺撕裂 尤其为了灌输“生命之美好” 用唯美逆光拍摄未成年人无防护措施做爱 观感极度不适 从那通逻辑不通的敲诈电话可看出 寄寓着导演children-centered领养理念的Baby Baton发起人虽对意外怀孕的少女施予关怀 却完全忽视其作为民事责任能力人的权利 领养主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等 当生母迫于生计把孩子当筹码 “何不食肉糜”的道德卫士甚至要剥夺她作为母亲的资格 一切的一切都暴露出导演的社会学短板但即使价值观不和 河濑直美的摄像机依然能用其一如既往娴熟的镜头语言表达灵动的自然风物景观与富有人文气息的人性关怀 双线叙事的镜头转换之间亦毫无阻滞十分顺畅 对这样的美学实在没有抵抗力
不太连贯
2倍速看完觉得还挺可
年纪越大,越喜欢致敬从前的自己?
单薄的悬疑主线串起两重故事,这么笨重的结构,要换个人来拍肯定会砸……
太有关怀,阿姨的女性光芒越来越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