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马尔出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巴基斯坦家庭之中,成年后,他选择成为了一名喜剧演员。
在一场单口表演中,库马尔邂逅了名为艾米丽的女孩,本以为的一夜激情竟然从暗夜蔓延到了白天,最终,他们发现彼此就是一直在寻找的另一半,两人走到了一起。
然而,库马尔的家人要求他遵循巴基斯坦包办婚姻的传统,为他相中了一个穆斯林女孩,催他回老家结婚。
与此同时,一场诡异的怪病袭击了艾米丽,令她陷入了昏迷之中。
库马尔选择和艾米丽的家人们站在一起,共同度过这难关,与此同时,他还要抵御来自自己父母的步步紧逼。
早在几个月前,我就听说今年又出了一部爱情片爆款,北美上映后好评如潮,心痒难耐也只能坐等。
还好近日出了资源,赶紧找来看,才发现不仅和自己预想中的完全不一样,故事还更加地精彩和明快。
《大病》The Big Sick
一开始看到剧情简介的时候,因为涉及到“病”所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些生离死别的场景,毕竟前半部分轻松温情后半部分催人泪下的影片我们看了太多,虽说这一套路屡试不爽,但看得多了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没想到《大病》一反套路这部电影并没有把视角聚焦到“大病”本身上面,而是借由这一场病,延伸到了由着这场病相关的许许多多的人性上的摩擦与碰撞,这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能够成为年度爆款。
今年7月,该片在北美上映,上映之后,好评如潮。
各大评分网站,都给出了不错的评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8%;
在《大病》里,库梅尔·南贾尼是一个网约车司机,也是单口喜剧演员。
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带入表演中,真正的做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像这部电影。
库梅尔在一次演出中认识了白人女孩艾米莉,一夜情之后相谈甚欢的的两人顺利发展成为恋人关系。
然而库梅尔虽然已经全家移民美国,其家庭依旧遵循包办婚姻的传统,库梅尔的父母要求库梅尔能够娶一个巴基斯坦女孩,否则将会被逐出家族。
库梅尔的母亲甚至说:“我对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娶个巴基斯坦姑娘”。
另一边的艾米丽已经把库梅尔视为自己今后的伴侣,希望能去见库梅尔的父母,在库梅尔的数次闪烁其词之后,艾米丽发现了库梅尔一个装有所有相亲对象的盒子,也发现了库梅尔家族包办婚姻的传统,伤心的艾米丽与库梅尔大吵一架后绝望离去。
在争吵的过程中,库梅尔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这是让我和一个1400年的文化做抗争。
分手之后没多久,由于肺部感染,艾米丽住进了医院,生命垂危。
守候在医院的库梅尔,跟艾米丽的父母特里和贝丝撞了个正着。
特里和贝丝对库梅尔这个“渣男”早有耳闻,看他的眼神都是这样的:
随着不断的接触,库梅尔用自己的真诚,慢慢换得了艾米丽父母的信任。
与此同时,面对病床上生命垂危的前女友,库梅尔审视自己内心,最终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与父母摊牌。
可惜,摊牌的结果并不如人意。
母亲当场,就要与库梅尔恩断义绝。
最后女主醒来,但依然不变对男主的敌视态度,这一剧情也是将观众从以往爱情片中皆大欢喜的结局中一把拉出。
甚至后来女主出院回家,男主将女主住院期间自己的医院访客通行证做成展示板,还把所有的相亲女嘉宾的照片烧成灰装在瓶子里向女主“表忠心”,然而这些举动依然没有打动女主。
失去女友和家庭的男主决定和朋友一起去纽约发展自己的喜剧相声事业。
到这里,我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一场没有happy ending的爱情故事。
然而,我错了。
要是真的这么简单,我也可以做编剧了。
和影片开头用男主的单口相声开场一致,结尾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收场。
和影片开头男女主人公相遇的方式一致,男女主人公在纽约以同样的方式再次相遇。
爱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必很多人都曾感同身受,像电影中这样能够因为一场大病而最后相互谅解相互包容的其实还是在少数,大多数的人最后都是因为家庭观念等等的误会而选择了分道扬镳,所经受的痛苦其实一点也不少,但只能坦然接受。
《大病》传达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信念:每个人的爱情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需要面对重重的考验,但若是没有坚持下来,纵使可以登上全世界最大的舞台,那也会有终身的遗憾,所以在有些时候,为了心中所爱,为了梦想,就要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别人觉得你的脑子有“大病”,但殊不知,你才是战胜传统观念中“大病”的英雄
有点丧的巴基斯坦遇到阳光女,一个逃避家庭束缚不敢面对频频被相亲,一个不知所踪离过一次婚,彼此吸引情投意合,以后就这样了,却还是被发现隐瞒家庭不接受的真相,分手各过各的。
又以为就这样了。
大病来了,女孩子莫名其妙生病昏迷不醒,期间双亲来,双亲什么都知道,男孩突然发现自己离不开有责任陪伴照顾女孩双亲,以至于背离家庭。
女孩终于醒来,不接受他,继续分手,后有想通找他,男孩却又要离开去异地发展,最后女孩到异地找到男孩终归于好。
完整的一个圆工整细致。
种族家庭亲情爱情事业健康背叛欺骗。
依然很感动,即使过程有点丧,因为有爱。
The big sick is so much more than a romantic comedy since it neatly wrapped hell lots of dramatic conflicts within the context. Romance vs. Betrayal, significant others and personal pursuit vs. family traditions, the dominant American liberty-advocated culture vs. the traditional and stringent ethics of a immigrant family, the puny human bings vs. the big sick and compromise vs. redemption. Those conflicts are everywhere and the large parts of lives. However this movie is not simply to reveal how cruel the reality is but to show what the cps react when they are in the conflicts. We therefore can see the happy ending with the redemptions. "I'm moving to New York to pursue stand-up, but I am not leaving this family" the son said after being kicked out of his family by his mother. His father gave him his favorite food——modern biryani (a nice metaphor implies the modernized tradition)homemade by his mother. And finally his beloved ex came to his show in NY.
“患难见真情”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当男主面临着即将失去艾米丽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个女孩对自己的重要性,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脱口秀的舞台上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爱了就是爱了,欺骗不了自己,也再也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跟自己的父母摊牌,那种感觉让他痛苦。
Terry有一句话也挺有道理的,虽然他说完自己也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他告诉Kanmail自己出轨的经历,告诉他自己高潮完之后多么痛恨自己做了这么愚蠢的事情。
他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女人对你的重要性,出一次轨就知道了。
(这里不是鼓励男士们去出轨)爱不容易,所以那才是爱。
爱要经受住很多考验,要度过很多难关,要克服很多客观存在的事实困难。
这个电影的结局是好的,艾米丽去了纽约看他的演出,艾米丽的父母也重归于好。
可能现实生活中就没这么完美了吧,现代人没那么勇敢了,可以重新去爱,可以放弃机会,现代人都更加脆弱了,为了不再受伤害,把自己包裹起来,而失去了爱和被爱的机会。
也许,我们应该更勇敢一点,勇敢走过那一步,也许就是晴天。
看惯了英雄拯救世界,把人类从末日深渊拉回来的电影观众。
这段时间算是有一部小清新,小视角,大格局的电影推荐了。
电影名字叫《大病》。
看过的人,都说疗效好。
影片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位美籍巴基斯坦人,和一位美国白人姑娘相爱了。
可想而知,文化的鸿沟,种族的隔阂,家庭的矛盾,再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一场爱情戏码,注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冲突。
爱情戏观众看的是什么,看的往往不是男女主人公如何爱得死去活来,而是男女主人公自身背景文化的对撞。
熟知韩剧的观众应该懂得大聪说什么,不是“王子”爱上灰姑娘,就是霸道总裁爱上实习生,要么直接是外星人爱上我!
说一千到一万,本质观众看的就是男女主人公各自价值观的摩擦摩擦。
《大病》按照前面男女主人公的背景知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冲突都是近乎残酷严肃的,甚至可以引发宗教文化对撞大讨论。
影片在这种设定下,本来应该呈现给观众是一部苦情戏,但影片却逆行其道,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剧情发展行云流水,轻喜剧结构叙事,让人在观影时没有太大压迫,但又让人在某一时刻进入深层思考。
这种久违的轻松观影感受,让人很舒服。
大家看影片的开头,就能定调整部影片的诙谐格调。
电影一开始,我们的男主角,巴基斯坦裔的库米尔,一位脱口秀演员上台表演。
表演的节目是自黑自己的家乡巴基斯坦,库米尔说:我们家乡巴基斯坦和美国没什么两样,当然我指的是棒球,不过我们的棒球加了香料(观众笑)。
我们家乡需要祷告,不多,一天就五次而已(观众笑)。
我们也看《霹雳游戏》(爆红美剧),只是比美国人晚一点,我现在也就看到第二集(观众笑)。
开头短短几句话,就奠定了影片富有弹性的基调。
之后男女主人公邂逅,相恋,看起来都是那么平淡自然,他们当然也知道互相之间有着在宗教文化家庭的差异,但对于思想开放的两位小年轻来说,显然他们想得太简单。
而影片的转折点也从女主患上一种奇怪的大病,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拉回到一种超脱宗教文化的状态,进入到生死的审视。
虽然影片从两位普通男女视角着手,但男女主角之间背负着却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实,以及生死之间的考验。
所以呀,二流电影拍爱情,一流电影拍爱和情。
看过电影的很多人会好奇,到底女主角患上了一种什么病,要死要活,看上去很危险,但到了影片最后,其实屁事没有。
这当然一来是讽刺美国现今的医疗体系,二来也是暗喻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
女主这个大病是因为脚踝扭到,而间接开启了身体机能的抵御,然后患上了一种奇怪的大病。
脚踝受伤,在古希腊的故事中,本来寓意就不简单。
看过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特洛伊》都知道,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基里斯,在最后被敌人射中脚踝死掉。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英雄人物,他一出生就被海神母亲,抓住脚踝放到冥河去浸泡,于是拥有刀枪不入的身体,但由于母亲抓住的脚踝没有得到冥河水的浸泡,所以脚踝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弱点。
《大病》的女主由于脚踝受伤引发的大病,虽然不知道是否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大聪胡思乱想,但无独有偶造成的联想,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暗喻了女主坚韧不拔,即使之前遭遇一场离婚,也能重新乐观向上,但对于这次的恋爱,女主在和男主分手后,脚踝的伤引发了一场大病,暗示着男主其实就是女主唯一的弱点,也是女主唯一的真爱。
作为一部美国电影,特别是作为一部小众的,小投资的美国电影。
《大病》的冲突点是新颖的,剧本是扎实的,表演是认可的。
值得推荐大家一看。
但是,大聪又要转折了。
眼尖的观众都能看出,大聪一直在强调,这是一部美国电影。
这里并不是指影片是由好莱坞出品,美国人出演,美国人投资的表层美国电影。
而是指影片是从纯正美国普世价值观视角出发的美国片。
换句话解释吧,看《大病》的时候,让大聪想起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其中的《推手》和《喜宴》。
《大病》虽然是今年不可多得的黑马电影,但是比起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大聪认为,还有一些距离。
《大病》虽然能看到导演见缝插针去阐述一些价值观,宗教不同产生的矛盾,以及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
但都蜻蜓点水,不去深挖,这是导演的用意,并无好坏之分。
这里只是想阐述视角,导演用一种美国正视的价值观,去看待所有世间的不同。
这一点,大聪不太认可。
认真审视这部电影的话,确实,影片在告诉我们,你融入了美国,你加入了美国国籍,你就应该做一个free country(自由国家)要做的事情。
比如解放自己,比如不用祷告你不想祷告的宗教,比如不用担忧自己的身世,不用顾忌自己的肤色,不用忌讳自己家庭的枷锁。
但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
这些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很多人说,你有看到结尾吗,现实中的他们结婚了呢。
没错,正因为他们的特殊的爱情,所以拍成了电影,这种爱情故事能拍成电影,说明这个是特例不是吗。
当然,大聪是从大格局来看待宗教文化的差异,那就是:并不是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要向着美国那套价值观看齐,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沉淀已久的文化传统。
当这种文化传统遇到美式文化传统的时候,真正遭遇了什么,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什么,如果影片能从中映射,这才是高明的做法。
正如李安的《喜宴》最后,父亲对着安检高举双手,这不正暗示着文化观念的冲突,在现实中只能一声叹息吗?!
美国视角下的《大病》,觉得全世界都病得不轻,但是殊不知,这不是病的问题,是角度问题。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爱不容易,所以爱才这么伟大”
剧情虽不是大起大落,也可谓一波三折,本以为二人就此分道,但是最后几分钟,女孩来到了剧场,他们又重回初遇的场景,令人心向神往,同时唏嘘自己没有如此好的运气。
片中多个场景让人涌泪,因为与自己的经历有着些许相似。
认定一个人或许不难,但好运气未必眷顾每个人,毕竟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这般深情,遭遇创痛之后还会选择原谅另一方,很有可能她们已经悄悄在心底埋下了一颗诸如分手日期这样的定时炸弹,只等你行差踏错,她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将你扫地出门,而不会陷自己于不义之地。
我们都喜欢初遇的美好,虽然嘴上说着不要再见,但是相见的冲动和渴望是山海所不能阻隔,尤其是遇到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会话也显得趣味十足。
文化交融也是一个特色,新时代下的青年们不顾旧俗,希望找到自己的信仰和生命的归宿,一句“我们死了足足19个人”在令人啼笑皆非之余,也展现了男孩的社会历史视角,引人深思。
我喜欢如女孩那般可爱又睿智的元气型女孩,但是在我生命里烙下印痕的女孩,是瘦削的、幼稚而无情的,虽然她笑起来很可爱,但是她并没有那般深情,或许是因为她的嘴唇并没有电影里的女孩那般丰满罢了,我们可以投诸全部的爱意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请务必厘清,哪个人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就好像女孩的爸爸说,如果你想知道你是否值得与一个女人共度余生,背着她偷次腥就知道了,如果你出轨之后,内心倍感煎熬,那就对了。
在最好的年华里,我给出了最好的爱,无怨无悔,只是遗憾遇人不淑,我多希望自己能遇到如片中女生那般温厚善良,睿智而又多情的女子,或许我曾遇到过,但我在错误的人身上滥用了忠贞,以至于我永远的失去了那些花儿,他们都是天使,而彼时的我是恶魔。
我也曾执迷一时,就像男孩在第一次离开女孩后,还会用惯用伎俩去和别的女孩聊骚,对于自己所失去事物的重要性浑然不知,直到自己意识到她的重要时,往往为时已晚。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那只是一段恋情,后来才发现,那是一生。
退去爱情的衣裳,其内核实际是信任与责任感。
信任又包括相信和守信,我们得无条件相信对方,又要对自己做过的承诺严格践行。
责任感则是信任的延伸,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吵闹分歧在所难免,得学会合理管控,而不是一争吵就想,是不是不合适,是不是该换人了。
影片中的男孩女孩在见面的第一天就上了床,在近半年内就经历了争吵,生离死别和复合,而他们的第一天,我用了近半年时间来完成,他们的生离死别我也用了近半年时间来完成,而他们的复合,我却始终没有完成。
我喜欢他们之间那种甜蜜和惺惺相惜,因为我不曾有,也喜欢女孩背着男孩偷偷为他做家乡菜的情节,因为我不曾有如此福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有着比男生更深沉而执着的爱,但我没他运气好,因为我的女孩不曾回来,我对她远比片中男孩对女孩好的多得多,但是我们错过了。
后来我释怀的时候在想,或许这也不怪她,只是我对她好的方式不是她想要的那种,没遇对人罢了。
如果把爱情比做一场游戏,她的退出,未尝不是给正确选手的入场增加机会?
我不会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来结尾,毕竟诗歌并非我长项,我喜欢用眼泪洒满整个篇章,抑或整个屏幕,这才算做是对于人类文明一路艰进,社会历史的颠覆以及人皆困扰的一种写真,不是所有人最后都会手握幸福,我虽血肉之躯,但绝不会苟且于世,我得毅然前行,即便看不到一丝光明,也要向着认定的方向踽踽独行,我相信我的路上一定会有真风景,只是我日前贪玩,错过半晌罢了。
在大制作商业化轰炸影院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着手拍这样接地气的小成本电影,是一件多么值得影迷庆祝的事情。
这部在今年一月圣丹斯电影节上亮相的独立影片,用短小精悍的体量,展示出一副时下多元文化催生出的独特景象,也呈现着东西方文化摩擦,进而迸发出的一种奇妙观感。
整部电影有着轻松愉悦的氛围,鲜活生动的人物,还有意味深长的主旨,让观众看罢久久回味,会心一笑。
电影探讨的这也许是一场难以治愈的“大病”电影的男主人公Kumail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喜剧脱口秀演员,他从小就跟随父母移民来到美国生活。
在一次演出后,他结识了一位美国女孩Emily,两人在你来我往数次交集中确立了恋人关系。
然而,这份关系经历着远比想象中要多得多的考验。
Kumail家里传统穆斯林观念自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当Emily因为肺部感染细菌后昏迷住院时,事情变的更加复杂,Kumail既着急于Emily的病情,又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面对Emily父母这样一对典型的白人夫妻。
电影的戏剧矛盾就这样展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即是本片的男主演Kumail Nanjiani,很多人知道他应该是这几年很火的那部美剧《硅谷》。
而《大病》这部电影的故事是根据他和自己妻子的真实经历改编,他自己以少数族裔的身份以及这份独特经历,给这部影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渥细节保障,也就使这部电影看起来格外自然流畅。
两位主角的表演生动自然,让人信服由于Kumail本身就是喜剧脱口秀演员,所以全片的笑点接连不断,整片的风格格外轻松诙谐。
但这份轻松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在探讨东西方民族价值观上的诸多不同与共性。
虽说Kumail是巴基斯坦裔,但从小就在美国成长的他,不但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而且生活中接触的人多为白人,除了每次回家与家里人聚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一派西人的方式,他甚至连穆斯林每天的朝拜都已经放弃,放到华人世界,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ABC。
正是Kumail这样角色的定位,让他在整部电影里起到了纽带的作用:他既要接受自己父母传统的文化思想与行为方式,又要与找到让女友及女友爸妈习惯的方式,从而接受自己。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妙义所在,两个家庭的背景、文化、以及三观虽有诸多差异,但在面对家庭的时候,Kumail会因为不能失去父母的爱而与女主争吵,女主的爸妈会为了给女儿治病而手忙脚乱。
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就算有再多不同,面对“爱”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天下父母对儿女的爱从来都是一样的电影后半段,Kumail与自己爸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
其间反映出的,是当代移民,特别是东方移民家庭的诸多通病。
Kumail的父母和大多中国父母一样,有一套固有的思维方式,他们强迫自己的孩子相亲,并希望儿子跟自己族裔的女人结婚,他们还希望自己的儿子做诸如律师这样“体面”的工作。
但Kumail此刻喊出了那个困惑自己(或代表移民二代)许久的问题,这也似乎是很多移民家庭都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要带我来美国?
” 没错,Kumail的爸妈事事都一成不变的保持着巴基斯坦相对保守的做法,他们忽视了自己的儿子自小就是在西方的开放式文化里成长的事实。
这也就造成了Kumail在面对自己父母与自己生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矛盾,在他看来,既然要一成不变的遵循巴基斯坦的一切,为什么要移民来美国呢?
我不禁想到自己在北美生活多年,最常听到的中国上一代移民说到自己移民的理由:我是为了孩子。
可就我自己见识到的移民二代,他们很多人并没有与父母关系十分融洽,甚至有一些并非认同自己华人的身份,他们更多时候是秉持着西方世界个人主义价值观来处理事情,父辈们所谓的那个“为了孩子”的理由,换来的似乎是牺牲自己与孩子的互相了解与沟通。
这部电影,就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反映了这个事实。
就像电影的名字“大病”,我想这其中的“病”并非单指女主角肺部的感染,它同时也是不同族裔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阻碍。
更多的,这场“大病”似乎是在暗指移民家庭中父辈与子辈在认知上的极大不同与冲突。
东方家庭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惊人的相似这部电影用最简单的叙事结构,在两个小时的时长里,描绘了一副移民国度里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故事里的人物间虽有冲突,但每个人都善良可爱,鲜活生动。
影片层出不穷的笑料,让本应该更强烈的画面,拍出了一翻清新脱俗之势。
电影的最后,男主在纽约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当某晚他在台上讲段子的时候,台下传来女主的欢呼,这个欢呼与两人第一次相遇时的场景一模一样,于是男主决定开一个与第一次相遇时同样的玩笑,两人仿佛回到了最初。
这时两人脸上露出的笑容,不再是相识伊始的生涩,而是久别重逢后的灿烂。
至此,观众也会被这一路暖心到底的情节感动,让人忍不住红着眼眶,跟着主角浅浅一笑。
如果只有两个小时,你该如何描述爱情的样子?
我觉得是,3分甜蜜,3分真挚,和4分的冲突完后的马上和解。
爱情是日常,爱情是烟火气磨不灭的嘴角一抹微笑。
不洒狗血。
最爱的情景喜剧How I Met Your Mother不厌其烦地讲了建筑师男主百转千回越挫越勇,遇到真爱,其实是和自己完美主义设想和解的故事。
如果说建筑师男主那种眼怀深情无药可救的浪漫主义是如何吓退女生的经典教科书,那么这部剧《The Big Sick》的核心则是,爱情,大概就是一个个毫不费力的瞬间让你的防线土崩瓦解。
1. 爱情,是明明可以轻易戳穿套路但是愿意在套路中眼波流转。
男主在酒吧用巴基斯坦的乌尔度语套路女主的名字。
男主带女主回自己的公寓,一进门便提议在气垫床上看电影。
然而这并没有走上一夜情的套路,因为女主和男主在完事之后像两个孩子似的讨论起了自己高中时候的样子。
2. 爱情,是在送喜欢的人回家时在后视镜中偷看对方的表情,看到对方犹豫的时候绝不勉强的故作轻松。
女主不想仓促开始一段关系。
男主则小心试探着对方,不想因为表现出一丝粘人而失去主动性而故作潇洒,然后在潇洒后立刻现原形地多次邀约。
3. 爱情,是在睁眼能把瞎话说成情话的争取之后,毫不费力的有人接招。
原来最好的爱情是你为半夜想要出门上厕所而发飙,而对方愿意出门陪你和含情脉脉地看着释放完便意的你。
原来最好的爱情是在对方半开玩笑地想要结束关系后保证不打电话联系,一秒钟后楚楚可怜地在门外说门外好冷,然后毫不费力地继续缠绵。
其实男主已经在Silicon Valley里大放异彩,可我并不认识他。
仅仅是这一部剧,让我意识到,描写爱情,是可以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
两个家庭两代人对于爱情的理解,三种轨迹,其实殊途同归。
这部片在两个小时内穿插了追求梦想的怯懦,不敢反抗家庭却又最终走出自我认同的那一步的成长,爱情作为线索。
男女主人公作为影片的编剧,两人都非常有喜剧天分,满片的笑点和包袱后,是两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自嘲和理性地解读。
男主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脱口秀演员,和一堆好友每天在酒吧演出,同时做着Uber的司机兼职,接送着不同的人,在舞台上讲着并不怎么搞笑的巴基斯坦裔的美式脱口秀段子。
常常演砸,但是想到回到家要被自己虽然是移民但是仍然是传统穆斯林的老妈套路安排相亲,追求自己的脱口秀事业一直是男主内心坚持的抗争。
本色出演自己的Kumail很好的诠释了第二代移民的身份焦虑,在美食快餐和消费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与上一代之间的存在巨大的文化信仰的鸿沟。
电影围绕穆斯林移民家庭的描写几乎集中在饭桌上。
和李安镜头下的中国饭桌一样,开场的一餐饭,便把一个保守穆斯林家庭的移民背景和非常写实的烟火气给勾勒出来。
一个喜欢装酷的穆斯林老爸想要表现自己对于美国社交文化的融入态度,提到了自己黑了男主表弟的Facebook和tumblr账号,“你知道你表弟和白人女孩他们同居后生了一个孩子并取名Da’Ve吗?
” 男主无奈地吐槽,(OS虽然你们不认同可是人家已经结婚了),而且老爸,名字明明是大卫(Dave,美国名)好吗?
男主老妈以为自己很高明地给男主安排相亲。
哎,我来看看是谁上门拜访来了,哦,这家姑娘正好路过我们家,随便坐坐。
影片用流水的巴基斯坦穆斯林妹子的梗轻松地勾勒出一个想要对抗父母但是又深爱自己传统式家庭的矛盾挣扎的二代移民的“汉堡包式”男主。
好的剧本是有节制和有节奏地安排包袱,而不是肆意安排咆哮式的对白。
被安排相亲对中东姑娘每个都面容精致,然而被安排这件事本身让男主因为对制度性和合理性的存疑,而对容貌失去了兴趣。
你在我眼里终究只是个可以被放入盒子里的美人相片,而我喜欢的,是那个活蹦乱跳的和我在沙发上打滚的人儿啊。
影片借其中一个因相亲疲惫不堪的穆斯林美女之口说出了爱情和相亲的一墙之隔:好想遇到一个人,这样我就可以结束被相亲的生活,喘口气了。
男主应该在想,可是爱情难道不是,你恰好遇到了一个人,爱起来是如此轻松,以至于变成一种如刷牙洗脸和每日呼吸的习惯吗?
影片在超市一幕后转入女主意外生病的第二段落。
然而后半程,在排除那些不确信,挣脱那些病症,最后不落俗套地回到你身边的真实的美好,是爱情真正的模样。
剧情铺垫了几次反转,反套路反狗血,让人质疑写出国产剧的大量脱离现实的剧情套路的编剧们,大概是没有真正爱过吧。
最后,全片男女主和两个家庭,演技爆表。
大爱两对父母。
女主老爸是美国出名的脱口秀演员和电视剧《人人都爱雷蒙德》的主演,女主老妈是奥斯卡的最佳女主,男主老爸是宝莱坞的一代传奇。
哦,女主不是男主的真实老婆,但是也是写出《恋恋书中人》的编剧兼演员新秀。
这样的卡司,不看一下吗?
我可是连着看了三遍。
(文/杨时旸)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一次痛彻心扉的决心,一段有关文化冲突和自由选择的拷问,从叙事结构和设定上讲,作为一部喜剧,《大病》似乎并没有什么新鲜,人们都能想到的桥段,悬念,冲突和团圆的结尾,但是它凭借着密集,俏皮,时而满是尖刺时而充满自嘲的台词,把一段爱情喜剧拓展了维度。
一个巴基斯坦移民男孩库梅尔爱上了一个美国姑娘艾米丽,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是灵魂伴侣,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障碍并不是男孩儿窘迫的经济处境,而是男孩原生家庭的压力和独特的族群文化。
巴基斯坦的文化中仍然严格执行着包办婚姻。
男孩不得不一次次在家庭聚餐的饭桌上应付妈妈介绍而来的女孩。
他已经美国化了,但是他的家庭没有,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公民,但却不想以和家庭断绝关系作为代价。
女孩发现了一切,哭闹着分手。
原本应该就此分道扬镳,但女孩的突然入院意外把男孩儿拉回了身边。
这个故事有趣之处在于,库梅尔的职业以及女孩的昏迷状态本身既是情节本身的安排,又同时担任着某种象征意象的作用。
更有趣的是,这个故事改编自男主角本人的真实经历。
这个因为美剧《硅谷》被人们熟识的演员把自己的真实名字和经历一起搬上了银幕。
作为一个脱口秀演员,库梅尔的行为和生活态度与家人对他的期盼截然相悖,“我父母心中是有一个排名,医生,工程师,律师,省略上百个职业,恐怖分子,以及最后才是喜剧演员。
”,他在台上这样自嘲——在那样一个移民家庭的价值观中,他们期盼的是稳定和体面,但他依靠逗人发笑赖以谋生,而且竟然还要自由恋爱,这几乎算得上忤逆。
男孩的自我选择意味着动荡,自由,探索,以及放松和快乐——这一切都是标准的美国式的象征。
这已经奠定了一层悬念,一个已经彻底美国化的第二代移民,和他的仍然抱持着原生文化和习俗的父母之间,注定会爆发不可调和的矛盾。
只不过,长久以来,爆发被男孩用柔和的方式一次次延后了。
从这个角度去看,《大病》写的是个人化的故事,但却已经足以延展成为更广阔的,整体意义上的一个人群对文化隔阂和自由选择困境的描摹。
而女孩的昏迷,不只是病理意义上的,更是精神意义上的暂时“下线”,给库梅尔造成了一个短暂的极端环境,让他思索对于未来的选择,伴随着女孩的康复和醒来,库梅尔本身也经历了一次觉醒。
显然,这个故事有关爱情,勇敢和决断,更多的还涉及了隔阂,冲突和跨越障碍,有人简单粗暴地归纳,库梅尔是个渣男,因为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未想过如何认真对待一段感情,而是一次次和喜欢的女孩发生肉体关系,继而得过且过,在原生家庭的压力和对真正自由生活的向往之间首鼠两端。
但这种道德性的批评是肤浅的,一边是血亲和家人一边是寻求自我的本能,他两次崩溃时的呐喊其实更有力量,一次他对女孩说,“我是和1400多年的传统斗争”,另一次,他质问父母,“如果你们不想让我过上美国的生活,那为什么要带我移民到这里。
为什么明明生活在美国,却假装自己还在巴基斯坦?
”这不只是这一个男孩的困惑,也是众多移民的心声,他们抵达了自由之地,却依然困在自己执拗的文化里。
那或许是面对陌生,纷繁,多元世界的一种应激反应,越可以自由选择却越想缩回熟悉的躯壳,寻求熟稔带来的独特安全感。
他无法割断原生家庭,更无法放弃自己的未来。
这种困境,相较于粗暴的批评,更需要同情和悲悯。
这故事中的文化冲突,不只这一个,还有很多都犹如小小的暗礁般存在着,女孩的母亲对他打开心扉说起自己年轻时恋爱史,她出身军人家庭,而如今的丈夫曾经的男友却连汽车都不会修。
对于她来说,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隔阂同样需要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911造成的心理芥蒂,饭桌上偶尔的谈起以及舞台下的起哄和冒犯,所以说,无论任何一个时代,环境之下,隔阂永远不会自然消失,它需要被正视和化解,懦弱的等待和搁置不解决任何问题。
其实,到了女孩的妈妈在舞台下为库梅尔拔刀相助的时候,一切就都明了了。
与其说,男孩在默默陪伴着昏迷中的女孩,不如说,库梅尔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在给自己诊疗。
他目睹了女孩一场身体上的大病,却治愈了自己心理层面的大病。
颠簸之后的平顺,敌对之后的拥抱,爱情超越了曾经的争吵,亲情战胜了传统和文化的桎梏,结尾的小小团圆都来之不易,一切隔阂都来自于人性之中的暗礁,解决这一切的方法也都潜藏在人性深处。
只看你是否愿意付出代价,坚韧、执着、不逃避地处理那一切。
换成我,会更喜欢包办的那几个对象,或者女主的妈妈也行。这片子实在无聊……
啊,被胡子眼镜遮住脸的爸爸是雷蒙德。
不喜欢里面的所有演员。
杂乱无章,好难看
改编自真人真事,但总觉得像是发生在美国的日式纯爱故事。对比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力,男主对于情感的控制力让人羡慕。幽默正是片子的最大魅力所在,幽默但又并不冷漠,这让故事总是处于既积极又消极的状态。如果电影也像人一样有性格,那这部电影一定是温柔的,非常棒的观影体验。A-
很久没有这样格局小巧,内核接地气的独立小品面世了。东西方文化与家庭观的差异,本应该是一派更强烈的画面,却被这部电影在接连不断的幽默风趣里拍出了一翻清新脱俗之势。一路暖心到底的情节和结局,更是让人忍不住红着眼眶会心一笑。
get不到点,看得很腻歪,两个演员也缺乏魅力。。。#别人都说好我也不懂好难过#
爱是真的需要勇气
一场大病,面对自我,正视现实,进行补救,北上重来,爱情继续。还是典型的纽约风格,不过加了点穆斯林梗 PS.想起了《平淡无奇的孩子》 7.0
網飛,其實劇本一開始設定頗吸引人,但後來覺得有點無趣,應該說人生就是沒爆點吧,但還好是個很好的結局。
本子是个好本子,有点像trainwreck:同是喜剧脱口秀演员出身,亲身经历改编,台词以讽刺为主,讲的是个寻爱的故事。但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是,我一直没从男主的演技中看出他爱女主来,总觉得他有点无所谓的样子,当他的这种无所谓在幽默时还挺好笑的,但用来演爱情戏就非常让人出戏。
男主的半自传体爱情小品,由和白人妻子相识相恋到结合的波折过程,引发了不同种族文化、不同家庭背景教育下的讨论与碰撞,掺杂着个人的梦想,极其具有私人情感,因此它传递出来的一切情感也显得那么真实动人。
又尬又可爱!
喜欢男主爸爸以及会变魔术的相亲姑娘
1月看的,补记
A片有时也有韩剧病,其实对病情没必要安排得那么夸张
片头看到Apatow Productions,预感不妙,果然……
典型的美国生活面面观题材。总之憋了一周多的负能量被释放了,哭了个痛快
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我以为是部喜剧结果一直在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