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述说了哲学、人生和人性,年轻人看不懂,因为他们不懂哲学。
中年人看了会激动和惶恐,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阅历。
老人看了会痛哭流涕,因为他们经历过这样的精神巅峰时代。
剧中重点强调了信仰的力量,剧中零碎角落里总结了信仰的培养组织形式,就是我党的工作模式,很大胆也很细致!
信仰其实也可以说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哲学影响人类总是很深远。
孔子等人已经几千年了,但他们的哲学思想依然影响了很多人,亚里士多德等人也几千年,西方依然沿用他们的思想。
剧中随便一个人的思想水平都比我们大部分人高。
每一句台词都值得推敲,每一个人物思想的变化都符合身份个性特征,每一次冲突让人看到人性与思想的碰撞。
我想起小学时课文里毛主席说要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那时老师说不要总想着吃喝玩乐,要努力学习。
现在来看老师的解释还不够哲学。
哲学所谓脱离低级趣味,是要将灵魂和肉体分开,追求灵魂思想的境界。
这部电视剧加深了我对于建国初期共产党的理解和认知,理解了那时候人民的感情,理解我们开国领导人是多么不易。
第二是看到了人生的起伏。
有个战犯说到自己开始被蒋先云看中,后来结婚发现需要钱,就没有走共产党的道路。
有的人说不要后悔,当年黄埔过去那么多人,你看现在剩下几个,也许你早就没命了。
特别到最后,蔡的夫人因贫困自杀,杜的儿子也是自杀。
然后到百度上一搜这些人的情况,我看到了人生百态。
所谓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第三,人性的弱点。
剧中多次触及人性的底线,开始王英光默默发现了害死自己妻子的仇人,那刻眼神犹如深渊,那是恨意,表情却平静如死水,那是思想的克制。
只有一瞬,让人难忘。
不像现在电视剧表现的戏剧性,却有些那个时代人物该有的深度,符合人物的身份。
后来来了几个特务的战犯,人性体现的更加明显。
刘安国的角色也非常人性化。
总结,战犯经过改造学习,最后达到一定思想认知水平,都被释放了。
这如果只是一部小说,我会说这是理想主义者的臆想。
这是一段历史,基本就是还原了那段历史,让人想到曾经,不禁战栗。
现在有人看,会说这是洗脑。
这不是洗脑。
这是发现美好的思想,人们会自动选择他。
孔子当年为什么会有弟子三千,因为人们选择了他;毛的思想当时为什么影响那么广,因为人们相信他。
哲学思想的影响就是这样,现在的人们用着孔子的思想,也不会说自己被洗脑了,因为我们相信这是正确的思想。
也许几千年后的人们引用毛的思想,也不会再提洗脑这回事了。
第9集,25min医务室主任和叶立三对话:热爱清洁的人也热爱生命。
热爱清洁的人,对生命的质量更加讲究。
第10集,25min王耀武讲不败之道第11集,4.30min杜聿明得知被老蒋甩锅,猛男落泪.jpg(不是第12集,32min,王耀武写对联: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横批:全都来了第15集,31min沈醉起哄,王耀武宋希濂读诗第21集,8min30,小梁护士出发去朝鲜战场,功德林学员们向她敬礼第23集,42min20,王耀武骂康泽第26集,2min20,康泽“拍马屁”11min,所长哄黄维,17min32,陈瑞章写家书第30集,38min20,所长拟蔡守元治疗方案第33集,21min10,黄维要研发永动机第37集,20min35,王耀武再骂康泽第39集,14min,跟溥仪见面 。
前几集所长跟学员的精彩辩论忘了记在哪儿,充满着智慧,所长太能说了。
剧本好、台词水平高、演员大面积戏好,群像戏精彩,以至于不知道该表扬谁,道具是认真做的,连男配给女友的手绘画册都展示出来,不知道这些道具做了多长时间。
吃饭是真吃饭,表演才艺是真表演才艺,踩缝纫机是真踩缝纫机。
种草了演王耀武的赵恒煊,演得那个丝滑,两次骂康泽给我看爽了😂。
本剧最初是想看沈醉损人,结果很少,还是得读他回忆录。
特别特别推荐,有说演的跟史实不一样的,首先我不知道它跟史实是不是真的不一样,其次我只想看故事,故事精彩就行了。
《特赦1959》功德林一个特殊的学校。
前身为监狱,但是gcd却把它作为一个特殊学校,改造战犯思想,尊重关爱学员,待遇伙食好。
如果现在监狱能这么深刻改变罪犯思想,脱胎换骨,造福人类就好 了。
剧中主演历史人物:1王陵基,功德林唯一上将,川省主席,风流将军和小蒋抢女人,撩富家女分钱,将花15万银两买的假文物献给国家,由杜聿明刮胡子,王耀武帮忙。
2杜聿明,全国指挥,一身病被治愈,儿子传说被老蒋逼死,女儿嫁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结发妻子钟相见。
会裁缝。
1959特赦。
3王耀武,封疆大吏,山东省主席,晋升最快,明白人,杀方志敏,毛主席的话“功是功,过是过”,学员队队长,会做生意,1959特赦。
“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全都来了”。
“历史的洪流中,涤荡而下者,何止是泥沙草木”4陈长婕,与投诚领导傅作义,同心不同,绝食被杜建时劝,沈醉开导和,与领导碰面命冰释前嫌,学习马列最好。
5宋希廉,和陈赓关系好。
大渡河,杀di秋白。
6邱行湘,邱老虎,忠实效仿的“小蒋”,木工劳动小组失火,和郑庭芨一起照顾住院的杜聿明。
7曾扩情,老特务,十三太保,周恩来黄埔军校师秘书。
8郑庭芨,鹰犬将军,海南将军家庭,出狱前所长笑眯眯,和邱行湘一起照顾生病的杜聿明。
离婚妻子。
9杨伯涛,周振强,卢俊泉10康泽,中常委,复兴社,11沈醉,与周徐二人被关白公馆,招待宋希廉,安慰陈长婕,李仙洲,12周养浩,气晕蔡守元,哭,捡黄维关于美军撕掉材料,13徐明举,睡,图书室说黄维反动。
14黄维,固执留胡子,研究永动机,写诗,碾庄之战陈瑞章,刘安国,叶立三虚构了。
还涉及何应钦和陈诚,军统戴笠,廖耀湘,胡宗南,张灵甫,吴化文。
李白指,李宗仁和白崇禧。
常胜将军张治中,程潜,郑洞国。
陈赓,傅作义,罗瑞卿,徐䂜会战,锦西会战,枣庄事件1949到1959,各区战犯分别羁押,送的功德林,基本保障衣食住,健康锻炼,新中国建设,炒面支持抗美援朝,学习马列,探视,劳动小组,实习参观,特赦。
课外知识,八宝山公寓,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记者。
原以为晚出去的黄维躲过了文化大革命是幸运的,早早出去的王耀武却文化大革命遭醉,老婆也跑了。
杜聿明的大儿子自杀死了,女儿嫁了杨振宁。
总结。
抗美援朝的解放军夜晚赶路,冻死,只能吃炒面,白刃战,令人感动;gmd将军功德林会面比开会来的更多,好笑;军事系统,政工系统,特务系统,学习劳动表现争高低,好玩。
gcd和gmd,对比,有点楚汉相争;真实人物大国情怀和创作人物王英光小家情感对比(虽然我大部分跳过儿女情长)。
以前对近代史喜欢不上来,其实历史都是相似的,也有新的特点。
优秀新颖影视作品。
作为电视剧而不是纪录片,我觉得可以打四星,拍的总体还是挺好的,认真地探讨了国民度内战时期的问题,当然是特定角度。
每一个人物特征都很鲜明,尤其是王耀武,黄维和虚构的叶立三。
当然,难免一些主旋律剧的特定俗套,比如最后周总理见黄埔学生那段,我觉得处理得不是特别好。
但总体来说,这部剧比之前那部讲日本战犯的同题材电视剧《战犯》高了一个档次。
但是,我觉得梁护士这个角色,是全剧最大败笔。
让头条骗来的…→_→旋律还是那样,也不知道那段历史有多少水分…这位叶立三的形象典型没肃立起来,尖锐问题也被怼的哑口无言,显得还是过于宣传…“封建的晚清时期,饭也吃不饱的,衣服是没有穿的,到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百姓还是愚昧,饭还是吃不饱,衣服还是没有穿,共和在这个时期是下不了地方的,蒋介石时期的中华民国,国家是亲美的,独裁专制,共和已经荡然无存,从清朝到民国,省委一直是动荡不安的,战争是不断的,经济是不能独立的,外交是没有的,就一直到今天的政府,仍然是党国,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封建的,专制的清朝被推翻后,民众本不知民主是何物,民众启蒙更是无从谈起。
眼下之急,却是民主,面对外敌虎视眈眈,唤醒民族又刻不容缓,民主不是不好,但是在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里,在一个从来没有过共和的国家里,匆忙的共和,表面的民主,却诞生了袁世凯,蒋介石等独裁者,这些人无一例外没把中国变成强国,一个想做皇帝,一个想做独裁者,这就是使得中国民众的思想开始变得极端起来,要么推崇独裁者,要么变得激进的反抗,社会也好,不例外的就会变成两极化。
而共产主义,一个激进的空想主义,刚好符合的种种特征,在中国的土地上才会传播如此迅速,这就为社会两极买下了伏笔,也为普世价值的失去奠定了基础。
”好像是小崔说的?
忘了…
39集电视剧连续剧《特赦1959》,是由董亚春执导,张铎、奚望领衔主演,曹克难、高一玮、赵恒煊、肖荣生联袂主演的年代剧 。
该剧讲述了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特赦共释放反革命罪犯和刑事罪犯12082名、战犯33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该剧于2019年7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入围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集中关押。
其中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黄维等人。
起初他们对共产党的改造政策采取抗拒的态度。
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他们的灵魂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毛主席肯定了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将领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
功德林的战犯如沐春风深受感动,开始主动交待自己的历史和罪行。
1959年国庆前夕,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了对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争罪犯的特赦令。
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了特赦书。
这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1949年被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1959年被共产党在心灵上征服。
剧中的几个情节记忆深刻。
1、刚开始,这些战犯认为自己会被随时处决,惶惶不安。
1956年3月14日在全国政协常委二届19次扩大会议上。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的原则。
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如果把他们杀了,他只能解一时之愤,不利于解放台湾。
后来,管理所内,对战犯称学员,学员之间互称同学。
以进一步营造学习改造的氛围。
2、从开始的管理员佩戴枪械到不佩戴,让战犯们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心理暗示。
3、由于这些战犯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指挥过与解放军的重大战役,让他们自己交流作战经验,从而分析为什么会败给共产党。
4、他们写材料时,开始,这些人只说指挥了哪些对共产党军队内战的情况。
但后来要求他们不仅要写内战,还要写抗战,使得这些国民党高级战犯深受感动。
因为国民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杜聿明在国民党时,留下了很多病症,曾请求去美国治病,但蒋介石没有同意,继续让他带兵作战。
被俘后,发现他身患胃溃疡、肺结核、肾结核和脊椎炎等多种疾病。
管理所专门为他特制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使他能够舒适地安眠入睡。
他身患最难治疗的肺结核,需要一种特效链霉素。
周总理得知后,下令有关部门到香港采购抗生素。
这让杜聿明非常感激。
6、当学员借口伙食不好向管理所方面提出抗议,认为想吃一顿红烧肉而不得,这就是虐待,不符合共产党宣传的战犯政策。
管理人员带他到官兵饭堂,让他亲眼见识官兵们的伙食,其伙食水平远不如他们。
7、1950年抗美援朝时,部分学员感觉国民党一定会打到东北,反动大陆,便蠢蠢欲动。
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法战胜武器装备精良的美国及联军。
但后来,朝鲜战场上不断传来胜利捷报,才把他们的嚣张气焰打下去。
以至于后来几位学员还把自己对美国指挥官的作战经验写成报告,供党中央参考。
被党中央充分肯定,并发送给抗美援朝前线指挥官。
8、为学员去找家属,派人去香港寻找。
有一位在台湾的夫人,辗转来到功德林探监。
战犯家属探视功德林的消息被报道后,在海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应。
9、监狱允许学员根据自己特长,成立兴趣小组,例如:邱行湘的木工小组,杜聿明的缝纫小组。
当王维提出要研究永动机时,也答应了。
10、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信的机会。
不久后,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组织国民党在押战犯集体外出,去了抚顺、上海、南京等地,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情况。
让他们看到新中国建设的日新月异。
让曾经顽固不化的黄维,都承认在人道主义待遇方面和管理方面,对方无可挑剔,值得学习。
195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发布特赦令。
第一条就是: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关押已满十年,而确已改恶从善的,予以释放。
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发出通知。
要求按照特赦的条件,列出战犯名单,逐个审查审批。
关于特赦哪些战犯,也有很多插曲。
范汉杰原来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中,但在广泛听取政协委员意见时,被否定了。
次年,还是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才作为第二批特赦战犯。
周总理对第一批特赦的战犯,也深思熟虑。
因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
在台湾的蒋介石加紧了反动宣传。
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进行抹黑,肆意污蔑中共中央对战犯的改造政策。
周总理认为,此时,如特赦一名与蒋介石有着亲密关系的嫡系人员,对于揭穿蒋介石的谎言,瓦解敌人的阵营,有着重大意义。
于是就有了周振强,他是浙江诸暨人,曾任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副官。
是蒋介石身边极为信任的浙江老家亲戚之一。
最终,在1959年12月份,国民党被特赦的战犯有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等10位首要战犯在内的共30人。
在特赦现场,杜聿明似乎完全没有料到读出第一个名字是自己,旁边管理员提醒,他才如梦方醒,上前几步。
作为特赦战犯代表讲话时,杜聿明声泪俱下。
党和毛主席对我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给予特赦,我无限感激。
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成为新人,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遭受狂风暴雨的阻碍,生死以至,绝不反顾。
让杜聿明对蒋介石势不两立的有很多事情,其中杜聿明儿子在美国留学,原来蒋介石对老国军的家眷是有经济补贴,但后来他突然取消了给战犯的补贴,使得杜聿明儿子的3000美元学费无法着落,在美国自杀了。
所以,当杜聿明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时,蒋介石邀请杨振宁去台湾,杜聿明请人转告其坚决不要去台湾。
在《国家记忆》-一九五九特赦电视片中,都是真实人物出现。
郑庭笈的女儿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家属代表发言。
据说,当时通知了一些家属,但想来或者能来的家属寥寥无几。
特赦国民党战犯中,许多人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以及文史专员。
还有一批人被安排为地方政协委员、常委,不少人员通过书籍、广播、撰写、会务等各种方式传播共产党的伟业,影响深远。
郑庭笈在《从战犯到公民》一书中写到:此刻我好像从血雨腥风走来,蹒跚地走到荆棘小路的尽头,终于看到了康庄大道。
从1959年开始,新中国开始执行对战犯的特赦工作,规定劳动改造已满十年、切实改恶从善者予以释放。
至1966年止,我国先后一共执行了六次战犯的特赦工作。
文革开始时暂停,直到1974年底,毛主席专门作出特别批示:有一批国军战犯已经关了20年了,别关着了,符合程序,能放就都放了吧,让他们恢复自由,到社会上也能继续改造嘛。
1975年,在党和国家的指示下,新中国确定执行最后一批战犯特赦工作,但公安部提交上来的战犯特赦名单却重点标出了13个人,称他们暂时还不能释放。
但毛主席阅后却再次做出特别批示:都放了,不要强迫人家进行改造,那样不好,而且释放战犯的时候,我们要开欢送会,请人吃饭,发给他们100元钱,好好生活。
公安部收到毛主席的批示后,所有成员都表示非常惊讶,也全都被毛主席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深深折服。
1975年3月17日,全国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在二次会议中,详细讨论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联合给出的指示精神和建议,最终决议:特赦目前在押的所有国军战犯,并给予新中国公民权利。
这批特赦的国军战犯一共有293人,其中有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分别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虏的国军12兵团司令长官黄维、国军中将军长刘镇湘以及国军特务中将文强。
1960年7月,周总理、陈毅宴请来中国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邀请杜聿明作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杜是中国战区中缅战场的指挥官,彼此闻名,互相倾慕。
席间,英国元帅问他:“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我都送给他了。
”陈毅却摇摇头,笑道:“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
”事后,杜聿明说:“这当然是说笑话,真正说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因为国民党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这方面我有切肤之痛,在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就像过去机械化部队的战车,留在泥泞道路上的车辙……” 周总理多次把特赦的国民党战犯请到西花厅,因为这里好多人都是他曾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学生。
在凤凰卫视 “《冷暖人生》-最后的国民党战犯蔡省三” 中,蔡省三曾是蒋经国“赣南派”的心腹人物。
1949年,和共产党打游击,被俘于弋阳。
1956年到1975年的20年间,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改造。
但特赦后,他想回台湾,但不被允许入台。
1991年12月,台湾作家联谊会邀请蔡省三以“自由作家”的身份访台,并要求他不公开露面,不发表言论、演说。
总之,一部《大决战》,连看了《特赦1959》,进一步了解了国民党战俘的改造过程,补课特别有收获。
所以说,看剧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思考。
挺好的电视剧,昨天去参观了陈云纪念馆,非常感慨。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思想工作真的是做到实处做到心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党能够获取最终的胜利,骄傲。
社会发展必然造成阶级固化,固化到极点必然造成社会重组,党在历史的关键点选择拥抱社会的大多数——群众,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让那些被束缚的人看到了希望,人民选择了党,历史也就选择了党。
各位国民党的将领,能够在功德林改造,是不幸也是万幸。
不幸在于没有退守台湾,成为了阶下囚。
幸也是在于,可以从纸醉金迷的幻觉中超脱出来,走进现实的基层,去了解中国广大百姓的疾苦,认清楚当时的中国。
今天,阶级固化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考验着我们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执政方针,最近看到新闻,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说明社会的不平等不充分还是广泛存在的。
希望各位可以警醒,不要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自己努力、理所应当、顺理成章,搞清楚今天的良好宏观态势是谁在维系,搞清楚自己要承担的社会义务。
破冰——是的;忽略——在的;遮掩——有的;那你了解这段事实吗?你足够客观吗?
请问,功在何,过在何?
你认为这段历史的战犯问题与改造战犯,是全然的功?
还是全然都是过?
然后——提出问题,Q:全部是事实吗?
A:不是,不尽然是事实,有文学创作的虚构人物部分;也有素材的选取,不深入,或不选用;——存在吗,详略问题与现实原因考虑,还有史料问题;自然是有的。
Q:全部不是事实吗?A:也不是,难道因为现实的经济政治等问题,现在展现的历史是无法挣扎的,被任人打扮了吗?
那么本剧拍摄出来,即这部剧不存在任何史实?
或者不要隐隐约约的,就直白点,这部剧全然是因为现实的某些需要,展示的是被编辑的历史,历史是个被强奸的小姑娘。
因为过审问题与现实需要,文学虚构-艺术作品的加工,略过了,或如何没展现出全部史实——不假,该是有的。
那么就是这不可说的方向是错的?
那其论的是本剧的史实选取,还是自己的偏见呢?那么我要问了——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那你怎么有“非胜利者”的渠道了解失败者的呢?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不假,通常,失败者没有机会记录历史;前朝的事,必然是本朝修的——这是官史,即“二十四史”加清史稿,云云。
失败者纵然修史,由于其客观最后的失败结局,其影响力,也必然没有胜利者撰写的历史影响力大了。
而且,史料的公布,无论胜利者也好,失败者也罢;都是能公布史料的,这做不了假。
——而且历史是在变的,历史也不等于是事实;历史亦然存在错的地方,无论哪个方面(含倾向)发现与书写。
毫无疑问,事实一般是这样;而且,也确实是这样。
逻辑是存在问题,认为问题更多;因而没有问题者,也有问题了。
是的,现实存在很多问题,直白点,官僚,贪污腐化,特权,现在关于曾经的历史问题目前的定论争论与批判,还有不能言的部分;胜利者的忽略问题,那么忽略了哪些?
胜利者不关注问题,那么以上的问题是全然的被忽略?
——胜利者是遮掩与略过了问题,还是的确是黑白颠倒了问题?
功是功,过是过。
存在的事实能被全部一笔勾销吗?
而且,存在的事实还是客观存在的吗?
我想是的。
事实就在那,是或选择性失明呢,还是厌恶选择性失明,但却同样的选择性失明的——全盘否定呢?
还是功是功,过是过?
战犯,生活,改造,功德林;或抗拒或接受,事实都在那,功德林的历史也在那;本剧也在那,展示了也好,没展示也罢;问题有,事实也有;而且要功其功,过其过。
最后附短评: 想了又想,说的多还是少,隐晦还是直白粗俗,讽刺还是歌颂; 一句话足以,功是功,过是过。
这句话展现的道理,想想吧。
劝告:不顾、不知、双标事实的人,不管立场,都是可耻的、无耻的愚蠢的失败者。
N年前沪上某高校喜迎新校区建成,如此盛事自然少不了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列下知名校友。
尽管血缘不算很近,沪上法律系那几个老牌的其实托院系调整和后期法律系的关停的福,大家彼此追根溯源都差不多,比如圣约翰大家都沾点边,上海学院就是上海法科大学前身就是上海法学院,倒可以算是这所高校的前身;其实也有异议,因为若干年后沪上某知名高校曾在上海法学院的地界设立分校,之后就并入了上海大学,总之就是一本烂帐。
言归正传,喜迎新校区建成,于是洋洋洒洒追忆了民国期间的诸多校友,翻档案列了不少,大概是周养浩本名实在是太普通,没有记忆点,加之当年对这些人也不是资料很多,也被列了上去;幸好当年互联网也已经比较常见,谷歌还能用,再加上本身也是文科类院校,再怎么不济也有人知道军统三剑客,后来定稿里当然没有周养浩……其实进了功德林,连知名校友都当不上这也是赤果果的歧视,周养浩本人长的没有剧中那么阴险,学业也相当不错,搁现在也能混个政法系统公务员做做,当然进京有点难,现在和国难时的平台自然不一样,继续老本行可能性也很大。
不客气的说,比现在他的绝大多数校友们好得多。
他和沈醉徐远举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说了,从他最后替tg骂了段克文来看,他还是很有原则一人,沈醉这人反倒可能人品上是有亏的。
我相信他们当年都有救亡图存的想法,但是时势也好信仰也好个人利益也好,他们最终没有实现他们投笔从戎的最终目的。
或者因他们的失败而达到了他们的奋斗目标,这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戏谑
10年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帮人民顽固的敌人发生的彻底的改造,也让大家对于功德林这个很神秘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做了解密。
电视剧有两条主线,一是战犯们改造进步的过程,从刚开始的认为必死,到发现还有生机,到投机取巧,到真正思想认识,到发生了由内到外的改造,到最终获得了新生。
当然,他们当中也是分层分级的,有些最终的顽固者是一直到1975年才释放,电视剧也是做了一些还原的。
另外一条线,是主角王光英的成长,包括他对这些战犯们的认识,包括对仇人的态度,到最后发自心底的愿意帮助,到自己思想上的提升;包括他和梁东芳的爱情,因为有旧伤,他是抗拒的,结果梁东芳去苏联学习,到最终给他根治,最终接受和小梁在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片的政治素质是很高的,全片子关于对很多马列毛泽东思想的解读,都是很有高度的,应该有政研室高人在帮助指导,很多大段的台词都值得广大党员的学习。
那些对叶立三、陈瑞章未能第一批释放耿耿于怀的,大可不必,因为本身这就是虚构的任务,的确不在第一批名单的,总不能去虚构那个主席令吧。
看完后我又开始去读沈醉的那本回忆录了。
真有人把这个当史实资料看?这就一部制作水平的宣传片啊。
主要内容都用在了虚构人物身上,有点失望。
是以前没看过的题材,挺好的。了解了更多历史,很崇拜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胸怀与魄力,国人都在努力使自己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振奋和感动。
挺无语,虚构的人物太多就没意思了,看了决战之后来看这部剧的,真的是太失望了。
这些战犯性格不同,最终的命运和结局也不同。黄维的人品确实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品,王耀武却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黄维直到1975年才最后一批释放,但得以安享晚年,在两岸都受到尊重。王耀武是第一批特赦的,但却死于文革。人生一世,与其投机取巧,不如坦坦荡荡,虽历遍风浪,而心中无愧。 又大又穷又乱人口又多,治理这样一个国家真不容易。 主席确实是一代伟人,他的人生境界太高了。 第19集关于朝鲜战争的讨论很深刻。中国人民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也是巨大的战争潜力。 陈瑞章的夫人挺漂亮也挺有气质的。 给老蔡治病那一段真是体现了医者仁心! 最后,杜聿明等发自内心的喊出了: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对男主特别无感,叙事方式过于单一了。成王败寇的逻辑。
……说了算
这是我奶给我强烈推荐的
第一集那个记者给我就看吐了
奶奶看的时候瞄了一眼。。。
成王败寇
请尊重历史
作品力求重现近70年前的一段重要历史,主要历史事实得到尊重,对实名人物的经历与心理刻画基本依据本人和其他当时亲身经历了战犯改造的回忆。虽然对虚构人物的塑造仍有缺憾(例如女护士长和胖记者),仍值得给四星半。
爷爷国产剧
此片唯一的遗憾是需要跳过那些乱七八糟的男男女女
脸谱化,不真实
垃圾片,看了一集,看不下去。有人说没看过沈醉的回忆录不能评价,我看过,说两句。这片假的厉害,台词漏洞多,还济南战役把华东华北连成一块,这个时候淮海还没打吧,怎么连?还有这些哪是被俘虏的将军,演员顶多村霸水平。
正派人物演技有问题,央视八点,总体过关,主旋律剧,难得
放假在家陪爸爸看了不少,这批人在阅览室讨论朝鲜战争那段给我留下了超级深刻的印象。这批人1949年被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于1959年在心灵上被彻底降服。编剧和导演做过不少工作,沈醉等人的回忆录读的很透彻,很精确的刻画出了战犯们一步步心理的变化过程。军统与军队之间、国共之间、国军内部之间的明暗矛盾,战犯之间、战犯和管教之间在心理上的拉锯,都得到了很恰当的展现。
隋炀帝被李二说成了暴君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