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评论认为只是部闷骚电影。
但我却认为是部“修正主义”电影,我看到了对个人理想的彻底尊重、米国青年追求自由、独立的代价,很明显导演的政治水平更高,提到了波尔布特,但结尾却用了卡扎菲的头像而非金正日,有意识弱化了小女孩的象征。
估摸看过的人对剧中出现过的流浪汉角色都感到困惑,刚开始我也同样觉得莫名其妙,以为是Brian结的仇,但显然与剧情不搭,也完全没交待,后来以为是导演的无厘头搞怪这样一个角色,是不是有什么寓意?
流浪汉在剧中总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Brian从朋友实验室出来街上,遭到流浪汉的袭击;第二次是Brian在父亲家晚上遭到流浪汉的枪击;第三次Brian出席Happy及家人的晚餐,流浪汉隔着窗户望着布莱恩并竖起了中指;第四次Brian来开哈里特公寓后,与流浪汉搏斗,并捅死了流浪汉。
也就是这次我才开始有所怀疑,流浪汉或许只是Brian的想象,因为被捅死的流浪汉突然消失了。
直到最后Brian的母亲和Happy在天台耐人寻味的对话,再联系到Brian的性格,我更加肯定流浪汉是根本不存在的。
Brian父亲晚年52岁才与妻子生下Brian,对于童年的Brian拥有如此高龄更像爷爷奶奶的父母亲,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他或许很想要对像模像样的爸爸妈妈,情感上的缺失造成他敏感内向的性格(影片开始实验室里有抑郁症的小白鼠应该也是一种象征),从而脑袋里的阴暗面创造出流浪汉这样一个无家可归有暴力倾向的角色。
显然,这个怪物对年已28的Brian的身心仍然一直在造成伤害,从Brian一开始对流浪汉的态度和受伤后对别人撒的谎来看,Brian应该也是明白流浪汉只是他的假想。
另一方面,现实中的Brian善良纯真,他一直想领养一个小孩,或许也是为了想通过自己来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父亲”角色。
而Happy的出现,才真正开始让Brian敞开心扉,流浪汉第三次对他的鄙夷第四次被他杀死应该意味着有过爱情经历的Brian终于鼓起勇气抛弃抑郁去面对生活。
但之所以叫猜想,是因为如果严格从逻辑上讲,这种说法就没法成立了,显然Brian的老板和Happy都看到了他身上的伤(不过貌似也只有他俩看到),或许导演的用意就是为了营造这种意犹未尽的效果,故意把故事说的含含糊糊暧昧不清,搭配着带点空灵诡异的背景音乐,让观影者有种奇妙诡秘的体验。
如果是的话,我觉得他成功了。
题外话,zooey还是那么正点从看到她的第一部片子《flakes》一直到这一部,无论是她做女主还是女配,都没法不让人注意,那种古灵精怪俏皮带点优雅的调调实在太迷人了。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没有点缀,只有逃避这种片最公式化的地方在于尽管女主角的古怪各有各不同但共同点都是主动要求和刚认识的男主角上床,这处也是本片让人最不爽的部分,更何况女主角是佐伊丹斯切尔演的。
片中两个家庭的部分倒是亮点所在,冲突和回归平静的过程还算好看,结尾也不像其他同类片那样颓废了。
0721又看了一遍《不可思议》。
看到了更多的内容。
选一两个片段说说。
开头布莱恩问黑人店员是“怎么搞掂华尔街那家伙的”,回答说“我卖了5张床给他”的店员以为这是布莱恩在向他取经,他不算吹嘘的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总结说:“你能把收音机卖给聋子,只要你肯倾听。
”其中还提到那个买了5张单价14000美元的家伙才28岁,与布莱恩同龄,这同样可以认为是有意味的。
顺便说一句,我曾经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倾听,对于听很多人是不在意的,所以好些时候看起来是交谈,其实不过是各说各的。
这时乐儿的爸带着娘娘腔手下过来买床。
他趾高气扬的大老板样让布莱恩不太高兴,他递广告过去想让大老板自己看,被拒绝了,接着提出“如果你有什么特殊要求,我会马上过来帮忙”,也没被允许。
这部分其实是想表明,布莱恩与人交往中的温和、友善,他的乐于助人,不是出于以营销为谋生方式的他的功利考虑,而是他这个人的本性。
作为有个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大学同学的布莱恩,可以说还不太关心赚钱,有维持他简单生活的收入就可以了。
要说明的是,这在美国不算是不可思议的事;在中国也渐渐有一些了。
生活是什么?
诚如乐儿的大胖子老爹面对5年换了5个职业的女儿时无可奈何说的:“但是不管你需要什么,我都会支持你”,因为“这是你的人生,如你所愿”。
对于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想领养一个中国孩子,以及大学毕业后游手好闲,布莱恩的老爸和其他家庭成员,哪怕不能理解,也都是持无条件支持和放纵的态度。
为人父母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在中国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乐儿等其他店员下班回家后醒过来——这是有依据的判断,她不仅仅是以富家女或者靓女的身份显得任性的追问布莱恩,我从常识上猜测她是在布莱恩回答她的“你准备养多久”后,开始对布莱恩另眼相看并有心与他发展关系,因为遣词用句一贯模棱两可的布莱恩回答说“差不多一辈子”,这对父母离异缺乏安全感的乐儿具有很大吸引力,当然布莱恩的工作是差了一点,但是他的性情好,长得也挺好,两人站在一起不会觉得丢脸。
等到领养中国孩子不再是梦想时,布莱恩大为惊愕,以致不能再感受到其他情绪。
乐儿也很惊讶,但她与布莱恩的关系一下子有了具体和现实的前景,她不得不仔细考虑。
她选择退缩。
布莱恩等到她外出回来问她为什么爽约时,她打开冰箱拿出了一大瓶伏特加,只从旁边拿出了一个杯子。
开头我以为她是想提出分手前壮壮胆,但是装满了伏特加的酒杯是递给布莱恩的,作为一个有主见和敢做敢为的美国女子,经过这些天的煎熬,下定决心后她有能力去承担和面对。
布莱恩如她意料的那样需要连喝2杯伏特加才能接受分手的事实,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一点都没拖泥带水。
善解人意的布莱恩知道领养的小孩对乐儿来说必定是很难接受的,并且如乐儿意识到的,他是个内心骄傲的男孩,这也就是乐儿追出去责问“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吗”的原因。
但是在乐儿心中布莱恩的份量又加重了,她又陷入到选择当中。
乐儿再次做出选择毫无疑问是布莱恩用双手小心翼翼的牵出梅的那一瞬间。
对将来未知的恐惧消除了,哦,原来在她和他之间是多了这么一个小东西。
倒不是乐儿有多喜欢梅,与布莱恩父母刚见到梅就想抱起来不同,布莱恩回身去拿变压器时,乐儿面对向她蹒跚走来的梅简直是手足无措。
她对第一次见的梅还谈不上有多少感情,我认为是布莱恩对待梅的方式让她进一步爱上了他,以致假话一再升级,愿意接受他生活中的其他事物。
布莱恩的父母和兄长见到梅的那一瞬间让人动容。
这部不起眼的电影中有不少让人动容的时刻。
在国外的影片中更容易也更真切的碰得到这种时刻。
不仅是专业水平问题,还在于整个意识形态。
不在于人种,而是为只要是人的所有人所共有和共通的。
因此很久以前我就超越了国界,不限于地域去认识和感知别人,去自我认识和感知自己。
当前很多人之所以狭隘偏执,简化的说,就是平时不看有点份量的外国电影、外国小说。
好些时候我很想对一些人说,狭隘偏执是很丑陋的,请你注意点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不过我这个要求是太高了一点,因此我从来没有这样对人说过。
为这部电影我破一次例吧。
这部片子只是在学校没有事情在悠悠鸟上随便下的,打开一看竟然有Zoe,立马就想看,看着看着,貌似有点儿小文艺,冲着男主角的那张忧郁脸,但是Happy的老爸还挺有意思的,Zoe似乎总是扮演这样可爱的,直接的女孩儿,好像就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
大爱的其实,和不掺一丝杂质的蓝眼睛。
值得一说的是里面的流浪汉形象,搞得好有悬念的,我一直想看后面会怎样。
个人他是Brian心理不安的外在表达,他虽然一直知道他想要领养一个中国小孩,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应该和Happy一样,没有真正的爱过一个人,或者太过理想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一种懦弱忧郁的表现。
当他真正遭受Happy的婉拒的时候,他终于用杀掉了那个流浪汉,某种程度上战胜了自己。
片中有很多细节的东西可以再仔细推敲,比如Happy专门穿的那件中式服装(出现了两次,我认为是专门的,说明从一开始,他们两个就互相吸引。
两个人都没有现实社会中的浮华,虚伪,即使Happy开始表现的很古怪,Brain也并没有什么惊讶、诧异、害怕的表现,一直很自然,仿佛人人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而Happy只听Brain讲了一次他希望领养小孩的事情,就记住了心了,她也是对他有好感的吧)另外,这部片子不光可以理解为一个爱情片,这也是一个社会片。
他们都来自的decent的家庭,但他们的家庭又都那么的与众不同,一个是父母的老儿子,两个哥哥单身的哥哥,另一个父母离异,完全得不到母亲应有的关注,而他们又都那么的敏感。。。
you're weird and I am kind of weird,both of us insist on something.But in the end ,everything gets back to normal.
看完和summer的500天,才知道Zooey Deshanel是识骨寻踪女主角的妹妹,两人长得确实很像,所以搜到这部影片来看。
很不喜欢zooey在两部电影里饰演的这种不靠谱女郎的性格,本身有点灵气的zooey居然被不知是导演还是自己发掘成了这个鬼样子,真是的。
本来挺好的姑娘,干吗老演这种角色这种电影。
不知在哪看到的一点评论促使我看这部电影,或许也是因为女主角Zooey令我着迷的缘故吧。
看到她时总会让我想起梅格瑞恩抑或苏菲玛索,那双眼睛尤为神似。
电影里的台词挺有趣,但是看到Happy对Bryan说那句I'm a hooker时,突然一汗,心想这妞还真开得起玩笑。
直到那句do you have any interest in having sex with me从Happy口中非常认真的说出来时,就连我也突然爱上她了,不是因为这句开放的话,而是觉得这样直率坦诚的性格太讨人喜欢了,有谁会拒绝这样一个精灵般的女孩提出的任何要求呢?
原以为“不可思议”的就是这个女孩,后来发现整部电影出处都有“不可思议”的场景,会让人惊讶,但是剧中的人们却表现得很淡定,或许他们明白,生活中的不可思议是很正常的,没有不可思议的事情才叫不可思议。
Bryan的母亲说他从小到大一直一帆风顺,而这看似平静的表面却有不平静的内心。
就像很多有抑郁症的人一样,他们表面平静温和,实际上内心纠结挣扎,所以才会出现那个流浪汉。
或许Bryan不喜欢太沉闷压抑的生活,他才会假想出一个敌人,与自己搏斗,享受痛的快感,所以他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Happy,因为这样很新鲜很刺激。
低调的性格和简单的头脑使得他不去抗争生活的压抑平淡,只能在假想世界中天人交战,当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时,他依然不懂得拒绝,就像电影里那只7号小白鼠,所以就算他在想象中斗争着,却每每认输,放弃抵抗。
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流浪汉在最后被他干掉了,因为他懂得了拒绝,拒绝了Happy的挽留,他终于肯狠下心做出决定,他杀死了流浪汉的同时,也杀死了另一个自己。
至于为什么Happy听到Bryan有个孩子时为什么会吐,我个人觉得,或许是她一直是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好不容易突然想认真谈一场恋爱,却突然出现了个“第三者”,而且,孩子意味着家庭和责任,这是她从未有感受过的,这突如其来的事情让她不知所措,于是让她恶心乃至逃避,并且将一切弄得一团糟。
好吧,这部电影叫不可思议,那就不要用合理来理解它,就像Bryan的母亲说的那样,nothing's normal.
看海报以为是宝贝计划一类的搞笑电影,我被骗了寂寞的城市,忧郁的年轻人,无厘头的被打,无厘头的冷枪,弄得我好几次都想关掉这部电影。
坚持着看完了,虽然还是有很多出不懂,比如女主角为什么怀孕了一样的呕吐,比如男主角为什么遭了冷枪(难道这也是想象出来的?
),而且最后女主角的主意也变得太快了,上一秒还说要走,下一秒又说不走了。
大概会很快忘掉的电影,沉闷中国小女孩是唯一的亮点,真的!
好久没有看过好的电影了 这个就是我对好电影的标准 对人物的心理描述够真实还够写意 平静下有波澜一切都那么合理 因为人人都是怪人最后那段他们在黑暗的桌前的对话 竟让我穿越时空般想起n年前看《我的爱达荷》里在篝火前的那番话 是一些神圣的时刻 是一些少之又少的珍贵的时刻 是就一些人与人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沟通而做出的奋力之争的时刻 又或者不用说话 用意念表达出来
不可思议 选中的应该是内种买鱼专门吃鱼眼睛的诡异观众群体。
饰演胖爹女儿的zooey延续了其楞怪灵的特点,诠释了美帝资本主义富家千金的角色。
很多人像我一样纠结于流浪汉的存在是否画蛇添足。
我倒是觉得双重人格跟情节上的中规中矩的展开互相存在差异过大,不像搏击俱乐部似的那样照顾观众,有点儿一厢情愿的感觉。
最后费尽周折地玩完花样效果不佳,搞得又没人同情不伦不类。
然后就是男猪脚挨枪子儿的情节了。
这要是真的那流浪汉就是真的,可最后流浪汉化为乌有了,那挨枪子儿就是假的,可落伍高龄老爸在林子里也听到枪声卧倒了。
唉什么情节设计,厚道地交代清楚哪儿有那么难。
不可思议了、。?
好。。。。。平。。。。。淡。。。。。啊。。。。。
催眠
养眼而已,胖子很可爱~
老了,看不动闷片了。。。
Zooey很漂亮
life is not easy for everyone,so take it seay,it's no big deal
我只是想要內個叫400克還是多少克的床墊。左一姐姐不可思議地依舊左臉有點癱。
cliche
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不可思议!
能看完这部电影,已经不可思议了。要想看懂,更加不可思议。
喜欢zoe怪调调电影
因为zooey所以4星
故事裡面充斥的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實是我們習慣性的把正常看做不正常,不正常得看做正常了嗎?至少電影幽默得不膚淺,而且我覺得更像一齣實驗性的舞台劇。
alone
zooey和奇怪哥哥凑一块怪怪的- -
烂得不可思议。
为了男女主演,我消化不良了
姑娘你真好看,之前看你叫summer,这次叫happy><
啊 看完了评论我才发现这片子原来深意还不少自己看的话 真是有点看不懂啊 失败一记
为了zo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