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个老婆,住个大房子,养一条狗,生一群孩子,还有两辆汽车,这是当年新东方课堂上某老师描绘过的美国生活。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讲课的哥们儿其实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要命的是人家有理想啊。
看这部电影是冲着安妮斯顿去的,同预想的差不多,演技有进步,但并不是主角,在电影事业上夺取奥斯卡的距离似乎依旧遥远,这其实是一部讲述“我”和狗狗的故事,那条性格奔放的狗才是主角。
看别人的影评,说是感动的哭了,因为故事朴实无华,但似乎又处处充满了平淡生活的感动。
一家人在Marley葬礼上的表现煽情到了极点,有一瞬间,眼泪真的就要完成使命了,但心里琢磨琢磨又不对味,与狗狗朝夕相处,有深厚的感情容易理解,但影片的表现似乎是这种感情甚至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人顿生无限悲哀。
一个资深的新闻从业人员,就可以住带游泳池的大房子,可以负担三个孩子的费用,还有可以养活全职太太的生活,以及两部汽车,这就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让人心生羡慕,又忍不住妒忌,人出生就是不平等的,有人可以住在那么如画的海边别墅,而非洲穷苦人甚至还喝不上一口干净的饮用水,更为不平的是,这种差距,是很多人一生都无力改变的。
共同住在一个地球,面临着迥异的生活图景,一家人可以为狗而落泪,但还有很多人为生存而焦虑。
美国人也许是占有了太多的资源,普通的中产阶级都住上了那么宽敞、豪华的别墅,突然想起之前看过有人对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评论,所谓次贷危机,就是你没有付出那么多劳动,或者你付出的劳动根本就没有那大的价值,但是你还要住豪宅,更直白点,就是你不想劳动但还贪图享受,结果就产生了泡沫。
通过电影的方式,顺着时间的脉络,夹杂着生活片段的叙述,并以此来表现生活的平淡和真谛,是对电影讲述能力的巨大考验,妄图在不到两个小时的胶片时间内展现跨越很多年的生活的真实面目和生命体验的累积,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当你占有着不平等的资源,过着富足的生活,身在福中还刻意表现生活的平淡,对一条狗郑重其事的大发怜悯和哀悼时,突然就感觉这个场景透着无可救药的伪善和堕落。
一直以来都想要养一条狗,再加上Jennifer是主角,促成了我下载这部电影,一路欢笑流泪地过了两个小时。
我似乎天生就对狗没有免疫力,每次看到它们的眼睛我就感觉整个人都绵软了下来,好像跟它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成为了一个更好、更善良的人。
不得不承认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以为就和我之前看的很多好莱坞制作的商业片没什么两样,除了主角养眼以外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只是让我在吃饭的时候拿来解闷的调剂品。
其实这种想法一直没有改变,直到我看到Marley跑到海里,随后其他狗狗也一起飞奔过去的情景,突然觉得之前的抑郁一扫而空,生活的压力、夫妻间因为照看孩子而发生的摩擦都在Marley的奔跑里消失了,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Marley的核心地位,他不是Crogans生活的调剂品,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也许调皮得有点过头,但Crogans用包容的心欣然接受了他的缺点,事后想想,这和亲人、爱人之间的相处其实是一样的啊。
我们只有包容并且欣赏彼此,才能有爱地相处下去不是么。
随后的部分,是每条狗、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生命的终结。
看着Marley慢慢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用掉了桌上剩下的抽纸,同时在心里想着,也许我混乱的作息并不是我至今没有养狗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觉得自己承受不了看着长大的伙伴先于我离去,我太弱,没有勇气去经历已经预知了结果的事情。
就在我以为电影要在悲伤中结束的时候,我听到了这样的一席话:"一只狗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聪明还是愚笨、机智还是笨拙,用你的真心去爱他,他也会像你爱他一样去爱你,茫茫人海,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
大千世界,有几个人会让你觉得珍贵、纯真和亲密无间?
多少人能够让你觉得自己无与伦比?
"豁然开朗。
流浪狗也好,家养狗也好,他们的生命长度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他们过完生命的方式。
你是愿意看着他们在街上流浪呢,还是愿意把他们带回家里,和你互相陪伴着走过那美好的十年呢?
你是愿意因为害怕结局而不去经历呢,还是坦然地接受现实并且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呢?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确定,从我们成为狗狗的主人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不遗余力地爱我们了,而我们要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与他一起经历生命这场美妙的旅程。
好久没有正经静下心来好好看看电影了,但还是贪得无厌的从这边那边拷来一部部安在电脑里直到硬盘开始报警,于是闲来无事,决定看一部电影,权当是清理电脑的硬盘空间。
本想选一部简单轻松的电影聊以解闷,这样可以不必过多的思考也不必为之写个影评,于是挑了这部马利与我,没想到,却在看完的一刹那,特别想写点什么。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总能看到以动物为主角的书或者电影,刚开始还以为马利不过又是这一潮流中的一个,也许会像咕咕是只猫那样了无生趣,也许会喜剧一点,而且煽情从来只是日本人的强项而不是美国人的。
但结果证明我想错了,应该说,低估这部电影了。
网上流传着太多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了,当我们看着这些爱心泛滥的时候不免也会有点审美疲劳,狗狗总是那么呆,猫猫总是爱睡觉,事实上当我看见小马利在农场里趴在安妮斯顿身上的时候,我也以为马利不过还是一样的普通。
但这部电影似乎并不打算让你爱心泛滥起来,马利不是一只好狗,应该说不是一只人所认为的好狗,他几乎无法驯服,他不听话,他怕雷电但是给他阳光他极度灿烂,他喝马桶里的水,偷看保姆洗澡,下海拉屎撒尿,顶翻教官,他几乎无恶不作,他就是世界上最坏的狗。
我们又被美国人的幽默玩了,海报上那只可爱的小狗其实是个恶棍,其实这部片子并不想让你觉得这是一只可爱的狗,其实狗狗并不是卖点,尽管他是主角,而且名字也上了片名。
这部电影的卖点是什么,其实还是温馨,但是并不是靠轻巧的配乐和动物们的作秀来换取爱心泛滥的温馨,而是好好的讲一个故事,讲一个贯穿将近二十年的极为普通的故事来换取深有同感的温馨。
一对年轻夫妇,找工作买房子养着一条讨厌的狗。
日子一天一天过,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好小有成就,房子换成了更好的,车子换成了更好的,迎来了怀孕,流产,新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妻子辞职,操劳,怒从中来,误会,吵架,和解,工作迎来瓶颈,跳槽,新生,寻找年轻,狗长大依旧讨厌,狗离开了,生活依旧。
这就是电影在讲述的故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一切发生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里上演着和即将上演着,导演几乎毫无技巧的就让所有观众产生一种极为熟悉并且深有同感的温馨,这是电影的力量,源泉是共鸣,尽管看似简单,但是真的要让绝大多数人乃至所有人都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共鸣,实际上是一件很高难度的事情。
原来这部电影并不是像题目一样讲了一条狗和一个人的几件趣事,而是在讲述一个家庭的成长和发展,两个人如何从年轻步入中年,如何变老又如何寻找年轻,如何好好的生活,所以这仍然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而不是狗,狗的出现会让这个家庭更丰满,会让电影更轻松,会让反思更深刻。
如何反思深刻,在片尾得以升华了,因为马利死了。
死这个东西活着的人都没试过,但是都看过,看完之后无非两种,更加恐惧或者更加释然,后者居多,往往人们总是通过见证死亡来得到珍惜生命的幡然醒悟,不管是真实的还是电影里的。
马利死了,当安葬之后,金色的夕阳斜射在森林中,欧文站起身回家,他看到了活着的马利在和安妮斯顿跳舞,当然只是幻想,他还看到老婆和孩子们在家里等他,这才是真实。
他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使你感到唯一纯洁和特别?
有多少人能够使你感到出众?
(How many people can make you feel rare and pure and special? How many people can make you feel….extraordinary?)尽管电影并未给出一个答案而且就此戛然而止,但是答案已经在电影里说的很清楚了:只有家人能使你感到唯一纯洁和特别。
只有家人能够使你感到出众。
尽管马利的最后离开了,但是这个家仍然完整仍然幸福。
这时候的闪回会让你想起,也许马利并没有那么糟糕,他曾经等着生病的孩子回家,他曾经帮忙咬坏纸箱让主人及时去医院生产,他的那些糗事那些胡闹看起来那样的率真,而他临死时候的顽强和安详却又同样的令人感动。
当他已经逝去,一切都不重要,一切回忆都是美好,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的爱上马利,导演很高明,他不需要让马利显得很可爱也一样可以让观众喜欢它。
马利真是幸运。
很多人总是想要寻找生活的意义,试图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轰轰烈烈好让它看起来没有被虚度,但实际上,生活的意义就是活着,活在这些幸福开心不满失落挣扎之中,坚强的走下去,即便是平平凡凡但并不妨碍生的伟大。
能好好的过好生活其实并不易,越是孜孜以求的不知满足,反而会失去很多,即便这些东西根本不曾得到过。
于是,想起了我家的小猫萌萌,一只银豹猫,他像极了马利,一只世界上最讨厌的猫。
就算猫不如狗亲人,但是这家伙疏远人也太厉害了,几乎从不和人有什么亲昵举动,如果心情好会在被人抚摸下巴的时候仰头表示满足,用呼噜声象征性的表示一下赞赏。
不理人却谄媚的很,在喂饭的时候会极度屁颠屁颠,而且吃食没了会放下身段来要,吃食到手立马翻脸不认人。
成天在屋里踱着猫步,无限渴望着屋外的生活,除了睡觉之外就是吃以及折腾,与人打架其乐无穷,爱咬人,抓人,无恶不作,十恶不赦。
像个小战士,特别无畏,尽管透着无知。
以为做完手术就老实,结果做手术那天不仅伤了大夫,而且成为第一个能挣脱脖环的小猫。
像马利一样,手术之后和以前一样,一样讨厌,一样差劲。
尽管如此,还是给他买好的猫粮,买窝,买猫砂,好好对他然后看着他对你置之不理。
电影里说,你对狗狗真心他会给你他的真心。
我觉得有道理,但是却从来没觉得萌萌对我们有什么真心。
萌萌还年轻的很,估计还有的折腾,不过我却不需要等到他死去的那天才来怀念他的好。
只记得有一次,当女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在嚎啕大哭的时候,萌萌居然有史以来第一次坐在那里安静的看着而且凑了上来。
后来,我就知道了,动物不傻,他们其实什么都懂。
说起来,把宠物看成儿子没完没了的宠着挺没意思的,但是好好养一只宠物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人其实可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人从兽来,可已好久不兽性大发了。
看看在麻醉还没醒的时候就拼命爬起来的猫,就好像看到了生命力的不自主流动。
说了这么多,只是因为马利让我想起了这只猫。
而这只猫,一岁了。
分两天看完了Marley and me。
最初想看这个片子,仅仅因为Jennifer Aniston。
昨天看完上半部分,甚至都没有继续的欲望。
甚至再想,同样都经历了离婚的洗礼,Aniston为何依旧和从前一样,Nicole Kidman却是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看完了下半部分,也终于能够理解。
Aniston或许缺乏出类拔萃的天赋,适合本色出演,无论是《老友记》中的Rachel,还是《Marley and me》里面的Jenny,展示的感觉都是Aniston最真实的一面。
不过,这不重要。
这部电影就是要以这么没有节奏的节奏叙述生活。
新婚时的轻松、无虑、希望,增添家庭成员带来的失措、疲倦,人到中年婚姻的迷失与困境……这部片子只不过以很平和的调子给我们展开了生活的样子。
生活中的迷惘、厌倦,但基调依旧是温馨的。
生命中终有离别,但底色是爱的。
这或许应该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吧?
影片中有几句话,很喜欢:- Jenny的原话不记得了,但大意是:选择了,虽然比想象的艰难、或者更早,但选择了,所以不后悔。
- 婚姻是要来修补的,不是用来毁灭的。
- 我们的生活是在任何有我们在的地方。
Marley是贯穿故事或者家庭史的拉布拉多。
一只绝对不让人省心的狗狗。
在整部影片中,他似乎永远都是在搞各种破坏活动,咬一切存在的东西。
但这并不妨碍Marley成为这一家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就像小王子中的玫瑰和狐狸,驯服了我们的心,变得与众不同。
生命一定要学会离别。
从有记忆的那一刻起,生活中的人、物、事,会慢慢离开你的身体,抽取生命中的一根丝,但在心里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
借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不一定有多精彩,但依旧带来淡淡的感动。
首先,不要被这个简单的电影名字误导了,其实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宠物电影。
与《零下八度》、《导盲犬小Q》那样的片子很不一样——所以在类似影片推荐里,我没有写上一部有关宠物的电影。
是的,这部电影里没有忠狗救主,没有狗狗大战坏boss,甚至没有刻意去描写主人与狗之间是如何的亲密无间。
这倒正是我喜欢本片的地方。
影片实际是一部家庭电影,有关如何建立家庭,如何在事业、家庭之间取舍,那只叫马利的拉布拉多犬,其实只是把主人公生活贯穿起来的一个符号:找一个心爱的人,生几个可爱的孩子,养一条漂亮的大狗,拥有一处大房子,做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不就是标准的美国梦么。
也许正是这种平淡是真,这种对美国梦简单平实的描述,才能让这么部不大的片子拿下了1.5亿美元的北美票房。
如果仅仅是为这条拉布拉多犬最后的离去而感动,那其实大可不必看这部片子,想必《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这类更能让你哭得稀里哗啦。
影片的男主角在结婚之后,不希望妻子马上进行她想要一个孩子的计划,于是听从朋友的劝说养了一条狗狗。
说到底,这个男人还是处在“孩童”的心态中:他的梦想是做个出色的记者,满世界跑,与危险作伴,写出轰动的报道来。
然而事实却是他无意间成为了写情感絮语的专栏作家——多亏马利这条被称作是世界上头号坏狗的家伙,让他的生活有了丰富的色彩。
这家伙因为扑倒了相信“狗性本善”的训练师而被开除出狗校,气走了号称喜欢狗的看家小姑娘;一打雷下雨就不停地狂叫;带它出去居然差点跳出车窗……随着这只淘气“恶”犬的长大,孩子一个个降生,主人公陷入了一种混乱生活的恐慌,他担心自己被困在这种生活里,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和自己老婆吵架,差点下决心送走马利;于是换了地方,换了工作,换了房子——但仍然感觉不对,做了记者却又怀念起可以自由发挥的专栏作家时光。
生活这事儿,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象中的光鲜漂亮很可能只是个幻境——就像马利这家伙,带来了如此多的麻烦,却最终让你明白它仍然是一条真正可爱的狗,值得与之相伴一生。
主人公在不断折腾之后,终于消停了,释然了,成熟了。
马利也老了,它不再闹人,甚至几次独自跑出去,长久地躺在树下,平静等待着那个时刻的来临。
当结尾主人公带着年老的马利去看医生,一人一狗坐在金黄的原野上,远处有美丽的夕阳、间或一两个骑车的路人,你会觉得他们是一个家庭,一对儿朋友——不管有怎样的生老病死、沉浮变换,有家人、朋友和一条狗,这就是最完美的生活。
对了,喜欢《穿Prada的魔鬼》的朋友一定要看看本片,因为都是一个导演的作品,同样具有流畅、有趣、清新的风格,不时带着点讽刺或者小幽默。
还有就是欧文•威尔森和安妮斯顿表现得都很不错,虽然还是本色演出。
安妮斯顿在片子里很显老了,倒是很符合影片那种真切的感觉。
这部电影不是关于一条狗,是关于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妈妈爸爸的婚姻,爸爸妈妈的事业,妈妈的流产,孩子的出生,妈妈繁忙的家务活,爸爸的中年危机,马利的离去。
这个家庭总是那么闹哄哄,暖烘烘,那么的实在和平凡,那里却是最动人的地方,是间full house。
马利是条狗狗,也是他们家的一员,夫妇两的第一个孩子。
外国很多夫妇在决定养育子女前都喜欢养狗,看看自己是否能承担起生儿育女的责任,所以狗狗就是他们的孩子。
马利是个有“小儿多动症”的可爱的孩子,他很爱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总是给自己的父母带来众多难题,但大家总是宠着他,对他无限包容,尊重他的个性发展。
他也作为家庭的一员经历这个家庭的笑与泪,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爸爸每天下班后都会静静地坐在车子里透过窗户看着自己温暖的家,影片透过这个窗户来展示每个阶段的主题,镜头十分动人:那里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狗狗和孩子们,那是一幅又一幅美丽和谐的画。
当然这幅画有时也会因为家庭遇到波折而变得冷清。
之前就一直打算力荐朋友们看这部电影,因为事忙没有时间写博,也没有时间跟别人聊天。
结果这个“推荐”一直悬在心里。
我只告诉了她们,我看了一些东西,改变了某些“人生观”。
并不言重,我看了《马利与我》后的的确确改变了对人生与婚姻的一些看法。
到了这个年龄开始经常和朋友们聊起一些婚姻的话题,其实很多都显得如此的荒诞,而且互相误导,那一切一切的条件很无力亦很没说服力,其实最幸福还是嫁给自己喜欢的人。
婚姻其实是非常讲求义气的一件事,没有情何来义?
我们有时只是被短暂的不理想或困境蒙蔽双眼,我只想告诫姐妹们别无情无义地出嫁。
看完这部电影后心中忽然腾起一种想法: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组织一个家庭是比沐浴阳光更要温暖幸福的事。
(这句或许是我在公众场合说过的最肉麻的话)
宣扬family value的标准米国中产阶级家庭片. 所谓宣扬family value就是在告诉你你必须把你的家庭建设成这个歇斯底里、外人看着都烦、并且把你绑得死死的无聊的存在, 并且不断粗暴地给你洗脑说这个家是对你来说是异常珍贵的你要爱它珍惜它。
除了狗狗可爱以外一切都很无聊, 他们的家庭生活简直烦人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我大概在三十分钟以后就开始不断地想怎么还没完.还有小孩真是恐怖的东西.
这是第一部写的影评,一直喜欢短评,在有限的字数里表达自己对一部片子的感受,似乎方便快捷。
现在看来,是不是太方便以至于压缩了自己的感情。
最近几年似乎关于人与狗狗的文艺片增多,超级催泪弹如《和狗狗的十个约定》《忠犬八公的故事》等,都只闻其名,不敢见其真身。
怕哭点低的自己情难自已,内心深处更怕的是动摇自己想养一只狗狗的想法。
这部片子看下来,并不让人觉得有多煽情,平凡的夫妻养了一只过动症的拉布拉多犬Marlery,在养育它的过程中又迎来了三个BB的诞生,只是狗狗的寿命天生注定会早早离去,所以影片的最后不可避免的是主角一家送走Marlery。
有闺蜜说只喜欢大狗狗,我则大小不拘,看了这部片子,要提醒她大狗狗适合两个人一起养,不然娇小如她体力可得加强。
不过倒有一种冲动,想以后养只大狗狗,陪着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小孩,那种画面让人很有感觉,仿佛多了一个孩子。
我们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成长,童年似乎寂寞很多。
影片中有个镜头是Marlery有一晚与小儿子同榻而眠,另一个镜头则是客厅中Marlery陪小公主一起在地毯上玩耍,我想就是这几个镜头让我明白了我闺蜜的感受,这样的大狗狗不仅是伴,更是一种安全感。
爱是互相的,正是Marlery和主角一家十多年的陪伴,才有这部影片的产生,真实的故事更加让人在冬日里觉得温暖。
这部片子很适合我现在想要寻找的心情和状态,多感受下这世间的温暖和爱意,才有勇气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寒冷。。。
其实我一直很关注这种题材的片子,因为喜欢动物。
可是老实说,这部片子真的抓不住我的心。
我承认到最后我是很敷衍的才把这个片好不容易看完的,所以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老年马利离开那段感情,和以前看导盲犬小Q 比起来,我的眼泪真的是不能比。
可见这是多么打了折扣的抒情,不地道的抒情。
本身我是一个养狗的人,我很喜欢狗还有其他很多动物。
我想一个爱动物的人一定会有个善良的心,但是这不应该是纵容。
片子中的马利其实是可悲的,作为一条宠物犬,他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
最起码我知道拉布拉多犬的性格一般会被说成是性情温和、聪明听话、容易训练、活泼好动、忠实主人、服从性高的狗狗,但是这些和这部片子中的马利却完全没有丝毫关联。
这是一个根本不会养狗的家庭,但是片子中却不站在这个角度叙述,而是将马利描绘成本身就是恶魔的形象,仿佛和教育无关。
这样的一条狗如何让人喜欢??
我家的任何一个宝宝和马利比起都是乖得不得了的天使。
爱狗的同学们可能看的时候会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这分明是一直家养狗的悲剧。
这样一条宠物狗没有被抛弃或者什么的真的已经很奇迹了。
从这点来看,片中的夫妻俩是多么的不负责任,是你们把一条原本驯良的狗狗惯成现在这副恶魔的样子。
所以后面发生的那些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抛开这些,单纯来看这部片子,感觉画面很旧,安妮斯顿的演出也毫无闪亮之处。
真的很平淡。
开头算是轻喜剧吧,还不是特别喜人的那种。
后面对生活繁杂的刻画不够深入,滞留于角色的自导自演,而不能够将生活情节很好的烘托出来,好像只是两个人拌嘴,生气而已,没有什麽内容。
总之,我慕名而来,却非常失望。
这部片真的不怎么样,要看,去看小说好了。
这是一部关于狗的电影,但更多的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
题目中的问题出现在影片结尾男主角的旁白,它的答案其实很清楚,亲人就是那个永远认为你无可替代的人。
Marley对于主角一家早已超过一只宠物的意义,它是家的组成部分,它是亲人。
狗狗不会在乎你是贫穷还是富有,疾病或是健康,它看重的只是你对它的好,只要你全心全意对它,它会奉献自己的一切。
而这也是亲人会做的,亲人是这世界上永不会遗弃你的人。
影片通过描述Marley从进入主角的家庭到离去的十来年时间里主角一家的生活和变化,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家庭的建立、成长的过程,也把婚姻由爱情支撑到变为亲情粘合的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它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男人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
可以说,这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电影。
我没有养过宠物,爸妈不允许,不过看了片子,我强烈希望将来能有这样一个伙伴伴随我成长成熟。
吸引我的是年幼的马利,长大后的它,是疯狗。
That‘s a true dog!That's a realy life!
在hachi面前这只狗狗就是浮云啊浮云。但是挺可爱。不过如果我喂了只这种狗我要疯
虽然不如原著,但改编得也还可以。主角从Marley变成了Me,讲述的是男人的成长。
How many people can make you feel rare and pure and special? How many people can make you feel extraordinary
呃。。。。。看不下去
让狗来演最后狗死了这种剧叫做“狗血剧”...
电影本身和专栏一样流水帐,但这种生活真令人向往啊
可能是对于狗没有太多热爱,觉得最后的话有些矫作
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是怎样成长起来的。。。狗狗还是很可爱的~扮演大儿子的正太很不错!其实我想说最后那段话有点说教意味,巴特,圣诞档期咯,总是要让辛苦了一年的老美放松一下温馨幸福一下的吧~
1. “狗用不着名车,豪宅,或高级服务,它不会在乎你有没有钱,聪明还是笨。只要你爱它,它就会爱你。请问茫茫人海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2.For Rachel Green
看时记得备好纸巾 关于动物的片难逃眼泪
三星半 结尾看的我眼泪华华的
粗糙
书已经够烂了,电影更烂..
应该是很温馨的家庭题材,但有些单薄,不是很感人。本人注意的多倒是詹妮弗·安妮斯顿怎么看都不可爱了。还有今天看的《睡前故事》里的柯特妮·考克斯,两人都是老友记里出来的,看起来都老了好多似的……
导演想象力枯竭,拿着猫猫狗狗的题材来安慰自己没灵感的事实
生活有的时候也会像玛丽一样折腾人,但它毕竟是一场宴席……或者说是生命中出现的人们给予的礼物。这话说来纠结。但是我宁愿有你这么一只会闹的狗
狗狗电影永远是我的死穴 不应该晚上看 明天起来眼睛肯定是肿的 咋个见人?!!
电影片尾的那段台词写的真好,“一只狗可能不如别墅,名车,名牌服装那样值钱,可是,它不论你的贫穷、富裕、聪明或是笨拙,只要你付出你的真心,它就会用它的真情来回报你。试问,茫茫人海中,有几人能做到?”这是一部很温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