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

Ágora,风暴佳人(台),穹苍下的女神(港),时间之雾,阿果拉,Mists of Time,Agora

主演:蕾切尔·薇兹,麦克思·明格拉,奥斯卡·伊萨克,阿什拉弗·格尼姆,鲁珀特·伊文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马耳他,保加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09

《城市广场》剧照

城市广场 剧照 NO.1城市广场 剧照 NO.2城市广场 剧照 NO.3城市广场 剧照 NO.4城市广场 剧照 NO.5城市广场 剧照 NO.6城市广场 剧照 NO.13城市广场 剧照 NO.14城市广场 剧照 NO.15城市广场 剧照 NO.16城市广场 剧照 NO.17城市广场 剧照 NO.18城市广场 剧照 NO.19城市广场 剧照 NO.20

《城市广场》剧情介绍

城市广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在亚历山大港,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娅(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为弟子们授课。奥利斯蒂斯(奥斯卡·伊撒克 Oscar Isaac 饰)对她频频示爱,甚至在剧院大胆表白;奴隶达乌斯(麦克思·明格拉 Max Minghella 饰)也对她颇有好感,但因身份卑微无法启口。与此同时,基督教徒宣扬的自由,让达乌斯的信仰开始动摇,此举令他遭受鞭刑,是希帕提娅为他疗伤,抚慰了他的心灵。时局动荡,在多神教的挑动下发生暴乱,基督教转而取得优势,双方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对峙。后来,接到了罗马统治者的号令,让多神教撤出图书馆,允许基督教徒进入,于是一场残酷的浩劫开始了…… 本片为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片,取景地为马耳他的里卡所里堡,这里曾是《角斗士》和《特洛伊》拍摄地。希帕提娅原定由妮可·基德曼出演,但因其在《黄金罗盘》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医生们真爱不死第一季最美的安排给我翅膀初音岛D.C.ifOVA律政狂鲨第二季西域冒险记之神秘镜超人和露易丝第四季冰封:重生之门工作的她秦香莲花咲舞无法沉默万物理论我的人间烟火机械篮球要钱不要命医龙再见的延续潜入兄妹特殊诈欺特命搜查官人狼游戏:走失伊甸青年将军高约胡同里的阳光我的掌门女友第二季绣春刀:诛邪鸣鸟不飞OVA杀人者的难堪某科学的一方通行赛马女孩津沽奇谭1:暗城杀机天然子结构

《城市广场》长篇影评

 1 ) 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

《约翰福音》云:我出生就是给真理做见证的。

这种口吻今天再也见不到了。

当然,其实当年的哲学家们也不遑多让,他们也决不缺少也从来这种为真理做见证的勇气。

亚里士多德直接了当地宣布他心中理想的人应该是:“他又必须是爱憎分明的,因为隐藏起来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关怀真理不如关怀别人的想法如何——乃是懦夫的一部分。

”他的另一句名言更为我们所熟知:他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不过,或许很多人更愿意赞同彼拉多的说法。

圣经里面耶稣说:“凡出于真理的人,就听我的声音。

”彼拉多反问一句:“真理是什么呢?

”怀疑主义作为一种严谨的学派已经不复存在,可是倾向它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可是还有什么比这句反问更有力:真理是什么呢?

是啊,真理是什么呢?

圣经里面说,谁自认自己是无罪的,谁就举起石头。

可是电影里面的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举起了他们石头,砸向他们心目中的罪人。

当他们都以圣经为至高无上的时候,他们还可以以此为权威来做,所能做的仅仅是对此做不同的阐释。

可是,倘若对手举起的是《可兰经》呢,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更加赤裸裸地相撞时,那又什么是真理呢?

我们往往害怕那些自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那些人有着太多的狂热和不宽容,这个时代不需要狂热,某些东西必然是错的:暴力、屠杀、迫害……真理必然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英语里面说 a lie,但是却说 the Truth.比如,Hypatia 的真理是知识,是真,而基督徒们的真理是天国,是十字架。

当两种都不容退让的至高无上的真理相撞时,那么则只能是弱者在肉体上被屈服。

在思想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种学说是会屈服而认输,总是支持他们的人死光了之后,然后才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说服对手几乎从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比如,作为反偶像崇拜的基督徒们,面对偶像崇拜的埃及诸神,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去嘲笑,容忍是一种罪恶;而作为埃及异教崇拜者,他们的侮辱当然更不可接受。

那么,我们的神要求我们去杀死你们,那是不是十足的正当呢?

再再比如,基督徒们自己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的。

为三位一体问题而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电影里的这位迫害 Hypatia 的亚历山大城主教 Cyril,在历史上跟另一位君士坦丁堡主教 Nestorius 就闹翻了,后者被宣布为异端。

到后来他们争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也许近乎无聊。

例如,圣子和圣父是同质还是类质的?

耶稣身边的光是受造的还是非受造的?

圣灵也来自圣子吗?

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兴味索然,可是这些在当年可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

不过,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曾经那么锐气的年代啊,相比今天,倒是政治正确成了不能碰的最高真理。

确实,在真理问题上不容任何退步……尤其是拯救这样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倘若真神存在,也许他也不见得会赞同今天的宽容。

因为,宗教宽容也许只是一个政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神学的问题。

至少,宽容对于真理并不是一个终极的回答,而只是一个妥协的答案。

可是,每个人都真的不曾屈服么?

Davus 在扼死 Hypatia 的时候,也许他是在为自己的过错而弥补自己的良心吧?

可是,他是清楚知道 Hypatia 是无罪的,那么此时他的良心又在何处呢?

为什么不愿意听从良心的召唤宣布 Hypatia 是无罪的呢?

他害怕的是什么?

是基督徒兄弟们的责骂么?

当面临帝国的迫害和屠刀的时候,殉道者们有着十足的勇气,因为他们失去的是生命,赢得的是褒奖乃至于封圣。

可是,当面对自己人的认同的时候,他们依然还能有着十足的勇气么?

倘若每个人真的倾听他们的真理的话,真的以至于血流成河么?

 2 ) Davus的悲剧~

在那个奴隶制的年代,大多数奴隶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已被刻上奴隶的烙印,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在拔高一个人物,虽然影片没有交待,但是我倒愿意这么想想一下Davus从小生长在Hypatia家庭,从小伴随着相对而言算是对他不错的Hypatia,没有人刻意为他戴上奴隶思想的枷锁。

然而这并非福气,正如Hypatia后来所说,我必须怀疑,所以她从小也是如此成长的,在这宽松环境里成长的Davus思想也相对独立自由一些。

所以当他那份爱弥散开来时,他会矛盾而压抑,普通的奴隶大概直接会用习惯性思维扼杀掉自己的感情,但是Davus不会,他只会痛苦。

因为爱情的痛苦他开始想获得平等的地位,或许不敢奢望得到Hypatia的爱,但他至少可以去爱她。

然而平等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开始思考,为什么?

越思考越是动摇了那些生而为奴隶的理由。

Hypatia再是智者思想还是带有时代的烙印,片中她几次把奴隶当作低劣的比较物,从Davus那深受伤害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更是受到煎熬的,他连爱她的资格都没有而这时基督教给了他一丝光芒,或许他根本不关心这些教义,信奉的理由只有一个,给与他自由与平等,他不再是犹太教民的奴隶。

而当他获得地位上的平等时,一方面拉近了自己与Hypatia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生而为人所获得平等自由的解脱。

我始终觉得Davus是个巨大的悲剧,Hypatia可以为自己坚持的东西而死,但是有些人却活在夹缝中,恨无法干脆,爱不得彻底当最后他亲手了解Hypatia的生命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不仅仅为所爱的人,也为了自己,看得我也潸然泪下了

 3 ) 你往何处去?——电影《城市广场(Agora)》观后感

希帕提娅(Hypatia,公元350年与370年间-415年),西方古代著名的女性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活跃于罗马帝国晚期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

据说拉斐尔名画《雅典学园》中的那位白衣女子便是她。

希帕提娅的父亲及导师席昂(Theon),是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最后一位名传史册的数学家。

大约在公元400年时,希帕提娅凭借卓越的学识成为了亚历山大城柏拉图学派的领袖。

她除了进行个人的研究之外,也热心于教学,其声名之大既招来了外国热切求知的学子,也引来了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

虽然她本人的著作全都亡佚,但她智慧的形象却得由同时代人的记载而流传千载。

与之一同流传的还有关于她美貌的传说,以及悲剧性的死亡。

《城市广场(Agora)》正是一部以希帕提娅为主角并着力刻画其悲剧结局的西班牙电影。

Agora是一个希腊词,直译为城市广场。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广场是公民聚集议事之所,因此agora含有公共政治空间的意义。

在影片中,正是聚集在城市广场上的狂热群众最终导致了作为希腊文明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与希帕提娅的毁灭。

影片以Agora为题,其意大概就在于此。

电影所展现的是亚历山大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社会图景,其中群众的狂热源于迅猛发展的基督教信仰。

自草创以来持续几个世纪的迫害并没有瓦解基督教,反而不断刺激了其时而松弛的神经并帮助其克服了内部的分裂。

到了四世纪晚期,罗马帝国原来的国家宗教多神教日薄西山奄奄一息,而基督教却如旭日东升大有席卷帝国之势。

最后一位信仰多神教的罗马皇帝尤利安于公元363年死于波斯战场,而狄奥多西大帝终于在380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异教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以及希帕提娅所教授的哲学,难以见容于宗教激情日渐高涨的基督教信众。

尽管希帕提娅的学生中不乏著名的基督徒(比如后来成为托珞麦斯地方主教的辛奈西斯Synesius),但狂热的群众从不愿屈服于逻辑,更何况她对埃及总督欧瑞斯提斯(Orestes)(在影片中他是希帕提娅的学生与爱慕者)的影响已成为主教西里尔(Cyril)扩张自己势力的障碍。

于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终被摧毁,而希帕提娅也难逃暴民的毒手。

影片主线围绕希帕提娅的活动展开,主要包括她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及对宗教狂热(无论是多神教的,还是基督教的)的抵制。

在其中还穿插了她以月经布断然拒绝求爱者的著名传说,在影片中后来成为总督的欧瑞斯提斯充当了这位失败的求爱者。

影片的另一线索则围绕虚构人物达乌斯展开。

达乌斯是希帕提娅家的奴隶,一直偷偷地崇拜并爱慕着女主人,然而奴隶身份是他难以逾越的鸿沟。

与此同时,宣扬兄弟之爱的基督教逐渐吸引了他(这也正是基督教在下层群众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爱情与信仰的冲突,他终于选择了信仰。

然而,基督教信仰带给他自由的同时,也将他卷入不断的宗教仇杀。

当他对信仰日益困惑之时,他得知下一个谋杀的目标就是希帕提娅。

尽管他试图拯救她,但最后还是无能为力。

除此之外,达乌斯对希帕提娅的默默爱慕也与欧瑞斯提斯咄咄逼人的求爱形成对比。

影片以希帕提娅与达乌斯的两条线索彼此呼应,展现了剧变时代人们所遭遇的心灵冲突与现实困境。

从故事梗概来看,剧情发展理应颇富张力,然而实际观影的感受却并非如此,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影片情节稍显破碎、矛盾冲突缺乏力度。

贯穿影片始终的理性与宗教狂热的矛盾本应是影片主线的推动力量,然而电影中描绘希帕提娅探索地心说的部分虽然本身的铺垫及推进都很完整,却游离于主要矛盾的发展之外。

于是,电影一进入到希帕提娅进行科学探索的相关段落就好似进入了世外桃源,情节的时钟便静止不动了。

至于影片副线,其主要的问题则在于矛盾冲突缺乏力度。

影片中,无论是达乌斯的奴隶身份给他带来的痛苦,还是基督教兄弟之爱对他的吸引力,虽然都有所表现,但总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而且,希帕提娅对他的关心与欣赏,实际上也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影片所给他设置的抉择的困难。

这些问题使得影片对他命运的安排显得过于刻意,而且也削弱了他内心冲突本该具有的强度。

另外,影片通过他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他对希帕提娅的爱慕甚至还不如欧瑞提斯,毕竟欧瑞提斯还在西里尔面对面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下拒绝背叛希帕提娅,而达乌斯所做的却只是帮助她痛快地死去。

电影着力表现的是基督教信徒的狂热与希帕提娅及其代表的理性的冲突,然而对此矛盾的刻画却未必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要知道,希腊哲学并非完全与宗教信仰无涉,亚历山大图书馆本身即承担着多神教的宗教职能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影片开始图书馆中举行的祭祀仪式也反映了这一点),而希帕提娅所属的哲学流派也很可能是富于神秘主义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希帕提娅所秉持的理性很难说没有摻杂宗教信仰的成分。

然而影片在对希帕提娅形象的刻画中回避了她对多神教信仰的态度,特别是后来她对辛奈西斯的表白——“我必须怀疑”——几乎使她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当然,电影并非历史著作,简化矛盾有时也有助于突出主题与人物,不过如果充分描绘现实矛盾的复杂性也可能为电影带来更加丰富、深刻的意义。

尽管希帕提娅的理性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理性,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希帕提娅与基督教狂热的对立完全理解为两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恐怕也简化了问题。

这种理解等于完全否认了现代理性的历史根源,并且也无法改变对希帕提娅所施加的暴行的恶劣性质。

关于希帕提娅的死,历史记载远比电影中的安排更加惨烈残酷。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关于希帕提娅有如下叙述:“数学家席昂之女希帕提娅,受其父学说启蒙,她以渊博的评注,精准完备地阐释阿波罗尼奥斯与丢番图的理论;她也在雅典与亚历山大城公开讲授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

这位谦逊的处子颜如春花初绽,却有成熟智慧,她拒绝情人的求爱,全心教导自己的门徒。

最荣耀、最显赫的大人物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访这位女哲人。

而西里尔以忌妒之眼,盯视她讲学处门前云集的冠盖车马、随从奴隶。

于是在基督徒间谣言悄悄散开,他们说席昂之女是罗马官方与大主教之间握手言和的唯一绊脚石。

这块绊脚石很快就被移开了,在一个致命的日子里,在四旬斋的神圣斋期里,希帕提娅被从她的两轮车中扯出,衣物给撕得稀烂,一路拖到教堂,并遭礼拜朗诵士彼得(Peter the reader)、一群蛮人与残忍的狂热分子们,以徒手毫无人性地屠戮致死,尖锐的蚌壳将她的肉从骨上刮下,还在颤抖的断肢则被投入火中。

正义的调查与惩罚最后因适时奉上的礼物而作罢,但希帕提娅的谋杀案,已在亚历山大的西里尔的人格与信仰上,印下无法拭除的污点。

” (转引自维基百科“希帕提娅”中文词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此类谋杀尚被视作可耻的罪行。

不幸的是,当基督教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支配地位,对异端的残酷暴行也成了值得赞美的举动。

事实上,到了公元七世纪,教会人士关于希帕提娅的记载便已然将她描绘成了巫婆样的人物,并将对她的谋杀视为“摧毁了亚历山大城中偶像崇拜最后的余毒”(转引自维基百科“希帕提娅”中文词条)。

自然,宗教本身从不能杀人,但狂热的宗教信徒却可以。

也不止是狂热的宗教信徒,很多打着“真理”、“科学”旗号的理论的狂热追随者同样在历史上犯下过累累罪行。

他们的狂热源自对所信仰对象的轻率肯定,这种轻率因而也轻松的肯定封闭了他们的思想,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现成的解释而拒绝怀疑,更甚于此的是,他们不仅自己拒绝怀疑而且敌视一切异议。

于是乎,初衷再美好的宗教、理论,也难免种下龙种收获跳蚤。

尽管如此,对于背负沉重的现实生活的人们,形形色色真真伪伪的信仰依然以其种种许诺种种诱惑吸引着他们。

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著名小说《你往何处去》描写了在基督教横遭迫害的时代主人公艰难地追寻信仰的故事,其书名正仿佛坚定信仰对迷途羔羊发出的呼唤。

可是,迷途羔羊们要小心,当坚定信仰必需血腥来彰显,你也应该问它一句:你往何处去?

 4 ) 所谓悲剧

Agora,西班牙Goya奖上,这部电影大出风头。

初看预告片,以为这又是一部被古典主义外表包装的俗烂的英雄美人故事,看过以后才发现,自己几乎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一)这个故事里,女人终于不再是历史的配角。

Hypatia,她不是海伦,即使挑起一场史书上浓墨重彩的战争也不过是胜利者用来炫耀的战利品。

她是一个真正征服了男人的女人,用智慧,用学识,用思想,但讽刺的是——她最后还是要死于被她征服的男人之手,即使以爱的名义。

当战场上的男人可以用一场壮烈的死被纪念时,不输于任何斗士的她却只能被剥光衣服,屈辱的死去。

男人,在他们无法从精神上征服一个伟大的女性灵魂时,他们永远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羞辱自己的对手。

有罪的不是她的学识,而是她的性别,是她高于男人的智慧。

女人不该有思想,女人是这个世界的附属,于是Cyril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判她的罪过——因为这写在了基督教的经典上。

呵呵,经典!

男人就只剩下这样的武器来挽回自己的颜面了么?

曾经敬重她的学生因此而背叛了她,曾经的爱慕者因此而无法再保护她,一切却只是因为写在一本书籍上的几行可笑的字句。

Hypatia,她所信仰的书籍所传承下来的智慧和思想,这一次却终结了她的生命。

这,算不算一个更大的反讽?

和许多历史上智慧的女性一样,她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一个女人。

(二)人类每天都在制造着不同的荒诞,忙碌的为世界划分各种集团。

男人,女人;基督徒,穆斯林;有神论者,无神论者;黑人,白人……而集团与集团之间则永远重复着征服、打压、屠杀、侵略、毁灭的主题。

一个信仰抹杀另一个,一个种族奴役另一个,人类的历史,说白了不过如此。

即使到我们自诩为已高度进化了的今天,人这种生物的本性依然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进化。

战争仍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进行,大国仍然可以决定小国的生死,极端XX组织——不管是以宗教还是动物保护为名——仍然在强制性的向人们倾销他们的思想。

不论如何粉饰,这个世界,骨子里就容纳不下多元。

我相信所有神被创造出来的时刻都是出于善意,但我也相信所有的善意最后必将被恶意利用。

宗教从最初的心灵慰藉到最后的政治武器,往往要背离了创始者的初衷。

《Agora》里,基督教与异教的冲突一如既往地是矛盾的导火线所在。

当Davus把面包分给信仰基督教的穷苦人们,当他第一次在这个宗教身上看到了平等和关爱,他的喜悦是真诚的。

然而,当狂热的基督信徒占领并毁灭曾经的讲堂,当那些代表着文明和智慧的书稿与模型被付诸一炬,分享了破坏者狂热的他却无法拥有相同的喜悦。

一个精神世界的建立却伴随着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消亡,心灵的一块地方被填满,另一块却只能重新陷入空虚。

于是当人们问他天和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答案了然于心的他却只能模棱两可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有上帝才能解答。

”也许他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但当两种信仰已势成水火,他仍然徘徊在两极之间无从选择。

无法回应自己内心的他最后还是没有挺身而出拯救Hypatia,但他也不能绝对的忠于宗教,选择了私下帮助她更快的解脱于痛苦。

我相信,做这一切的时候,他所感到的不是懦弱的痛苦,只是更为深刻的迷茫。

但这种迷茫已经决定了他终将成为两种信仰的叛徒,终生背负更为沉重的心灵枷锁——所有的从前化为乌有,所有的未来已成苍白。

当你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毫无保留的相信,这,是否也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谁说宗教是为了救人?

谁又说神爱众生?

就像电影里所描绘的画面一样,那些原本应该成为和平和进步的指导思想却带来杀戮和疯狂,带来愚昧和倒退,这是谁的错?

明明看到一切已经背离了初衷,我们却仍然不肯放弃信仰,因为我们孱弱,我们不敢奉自己为神,我们需要崇拜别人来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而这便必然给了别人以煽动和蒙蔽的借口,那么当错已酿成有罪的人又该是谁?

也许,错的不是宗教,而是这种东西注定与人类本身气场不合——人类的悲剧,莫过于此。

 5 ) Hypatia。【 勇敢的 让人想哭】

Hypatia,世界公认的第一位女数学家。

Hypatia,古希腊文明的最后一位智者。

当她坚定在政府议会庭,对着众多质疑她的人,说出:“我信仰哲学。

”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就落了下来。

就算是现在,当人类所谓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今时今日,又有多少人可以避开沉默螺旋中的上升气旋,而毫不犹豫地表达出自己的信仰,而这样的信仰还是,哲学。

我想说,在我看来,Hypatia的光环,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如若这样,我们也就陷入了男权社会下的思维定势。

因此,我把这光环,定义为:坚守。

坚守信仰,坚守原则,坚守一个人作为真正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尊严。

然后,我才又接着去想,去思考,为什么让这光环穿越时空历史的,竟然是一位女性。

强大的男子们,去了哪儿?

是的,我们无法否认,这世界上仍有许许多多的男性也同Hypatia一样,有自己的坚守。

可,真当沉浸在影片中,注视着Hypatia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我会发现内心的感动与怜惜,是如此的不可抑止,超越一切的比较。

看来,虽然有了意识,但我们还是无法跳出成见对人的影响。

我们还是无法,走出那样的固定思维:她是一个女人。

在基督教之前的许多宗教中,女性神是广受追捧的对象。

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也有过许多关于这一点的叙述。

因此,我们才会在影片中,看到Hypatia为学生授课,看到有如此多的人敬仰她,爱慕她。

这是在一种意识形态下人们所作出的正常反应。

优秀之人,定受喜爱。

然而,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态。

Hypatia被当做了巫女,妖孽,一个对上帝不敬的罪人。

或许,这并不是基督教义的本意。

只是别有用心之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的邪恶伎俩,毕竟,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

但是,历史一轮一轮重演,悲剧的色彩从古希腊延续至今,我们真的找不到方法解决吗?

我开始同意这样的观点了:不是基督教杀死了Hypatia,而是历史。

当一种文明开始衰落,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坚定,也无力回天。

尤其是当宗教和政治互为战友,真理只有被牺牲。

如同,这个将哲学作为自己一生信仰的女人,Hypatia。

有人说,Hypatia之死,是古典世界里的最后一场悲剧。

但想想,欧洲从13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和现世多种所谓新古典主义的兴起,算不算也是对Hypatia精神的一种缅怀和安慰呢?

尽管,人人都知道,它们的出现总是和经济与政治紧密相联的。

不管如何,从今以后,我的人生里,又多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值得记忆了。

她的名字就是,Hypatia。

勇敢的,让人想哭。

 6 ) 基督升起、古希腊精神的落下

《城市广场》的故事好似由女主角希帕提娅的命运开展到死亡徐徐进行,实则,就如我们看到的这个电影的史诗性远远高于女主角的个人命运一样,希帕提亚无论在千年以前的真实人生,还是在电影中,也都是男人互相角力外的一个微渺的,不相干的看客。

如同《城市广场》这个名字本身代表的是一种古希腊思辩精神一样,希帕提亚命运的衰弱是古希腊精神的落下,当然在罗马,这样的精神早就衰弱了,从亚历山大到君士坦丁的六个半世纪里,罗马社会的团结既不是靠哲学,也不是靠古代的忠诚,而是靠强力,更后来则是依靠着行政机构的强力,才获得保障,罗马的构成中从来不靠哲学,而是罗马军队、罗马道路、罗马法和罗马管理,这个强大的中央集权里,从没有罗马哲学的地位。

电影中当希帕提亚的一句“我相信哲学”遭来群攻的嘲笑时,哲学已经落幕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自由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并不是凭空消失了的。

罗素这样分析过,他认为那些赋予宗教色彩的观念,获得了重要性,而那些更为理性主义色彩的观念则因为他们不再符合时代精神,被人抛弃了,而“后来的异教徒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整理了希腊的传统,使它终于能被吸收到基督教的教义中来。

”希帕提亚连接着一个即将到来的,在西方长达几个世纪的基督教高度统一的世界,一个主观主义彻底遭到封杀的时代。

在那时,神性远远高于人性,个人对上帝的责任远比他对自己和国家的责任更为重要。

而最重要的是,希帕提亚代表的哲学精神成了从遥远的教廷传来的单声部的虚渺声音。

 7 ) 作为Christian,看得很窝心

1)看得很窝心,因此分了三次才看完。

我一向不喜欢历史,因此对jd教的历史也并不了解,也不是很有兴趣了解。

但我知道他们做过一些残忍的事,比此片有过之无不及,现在看来想必都很不可理喻。

退一步,其实各个教派都做过。

太愚昧了,对信仰的理解和做法,太愚昧了。

很多时候,他们真的没有活出“爱”,不知道或者忘记了“上帝就是爱”。

以Christ的名杀人,真的愚昧,辱没了神。

……但神使一切发生,又让我觉得只能闭嘴。

那时候还有奴隶制,人命如草芥。

人本思想是10个世纪以后了。

很多事情说到底,都是相对的。

我也无力评说。

2)好愚昧,真的。

尤其当达乌斯反思自己无法原谅(他人,犹太人),而Jesus在十字架上原谅了他们。

然后那个男的说:“你是谁,居然能和God比?

”真的太愚昧了,难道圣经没有教导说要学像Christ吗?

学习Christ的原谅和赦免之心,居然也被批评,还能怎样更愚昧呢???

!赦免和爱是无限的。

倒没必要反Christianity, 因为这并不是Christianity,这是religion。

真正的信徒信的是纯粹的教义,是信,是爱,而不是“宗教”。

“宗教”给“belief/Christianity”徒增了太多属于“人”的东西。

人又愚昧又诡诈,经文可以被曲解;带语境的话,去语境解读,何其诡诈。

人的自由意志,人对意义的赋予,有千万种可能。

还有选择性解读一些内容,不看另一些内容:难道忘记了那一段吗?

有一群人要用石头砸死一个不洁的女人,Jesus说:“你们之中谁没有罪的,可以先用石头砸她”,然后人都走掉了。

然后Jesus说:走吧,我也不定你的罪,以后不要再犯罪。

这也是《圣经》记载的Jesus生平事迹啊。

岂不比保罗书信内容更直接更有力吗?

3)Christianity对科学的解释据我所知,圣经里并没有直接讲过天文物理,《创世纪》极其简略,我不知道为什么以前的Christian解读为“地球为中心”“地球是平的”之类的,其实圣经什么也没说啊!

为什么要把人类有限的理解强加到神的话里呢?

然后再以宗教的名义迫害科学家,简直不可理喻。

现在,尴尬不尴尬?

圣经本身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人心,人愿意那样解释、这样理解,还固执己见,还以信仰之名。

4)电影中,我感觉提督那个小伙子——奥利斯蒂斯,很不错。

①聪明,两次启发到Hypatia;②持守对Hypatia的爱,即便Hypatia拒绝了他,仍然不记恨,仍然保护她、守着她;③而且注重兄弟情感;④面对逼迫,不妥协,有魄力,很男人。

5)Hypatia。

对真理的执着值得敬佩。

如果让我说,人命要紧,暂退一步是更好的选择:不让爱自己的人伤心;自己还可以留得青山在,继续科研;还可以平息争端。

她的死法我觉得不算死得其所。

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宛若一只小蚂蚁。

6)达乌斯,这个男孩子有一些单纯的善良,是当时人类认知有限的牺牲品,在时代和环境的裹挟中,他几乎没得选择。

 8 )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

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病场,问题在于怎么应对它。

……本文偶有虚写,不缚实情。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文=空语因明唯有哲学,带来自由的正义,却总有人被奴役,甚至被,虚浮的哲学奴役。

——《哲学悲剧集》页七

在哲学所遇到的悲剧遭遇中,希帕蒂亚之死要比苏格拉底之死可悲得多。

如果说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哲学寓言,那么希帕蒂亚之死则铭刻了文明的顽疾。

他们都是由于不信世俗秩序中的神灵,并且被认为蛊惑人们的想法,而被谋害的。

苏格拉底被审判,因为被认为不信城邦的神,而被判死刑。

至少,苏格拉底可以申辩,审判是按照文明的方式,按照当时的程序正义来进行的。

而且那些污蔑苏格拉底的人,后来遭到了报复。

然而,希帕蒂亚之死,却是被残忍的基督徒们,以野蛮的方式杀害的——据说她的头发被硬生生地拔掉,皮肉被刮去,残骸被侮辱。

而且那些进行残忍谋杀的基督徒们并没有被报复。

相反,那些信徒更可能觉得自己在进行一场圣战。

现在,基督徒们漫布世界,甚至占领了历史纪年。

恰似抗争之人面对着命运的诡计,哲学理智沉浮在历史的雾霾中。

《城市广场》讲述了希帕蒂亚被谋害的过程。

虽然这个电影故事不能被当做历史纪录片来看,部分情节作了简化和浪漫化处理,但是它展现的精神还是可靠的。

它展现着,希帕蒂亚的哲学精神;它展现着文明与野蛮交织的历史精神,在希帕蒂亚之死事件中,由偏执的宗教信仰驱动的群民(基督徒们)的疯狂,对理智文明的破坏。

除了世俗情感的线索外,该影片主要由两条情节线索构成,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哲学中获得的慰藉,她对哲学-科学的热情,在哲学-科学研究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历史尘暴中的脆弱,她在与偏执的基督教信仰对抗中的惨败,以至于惨死。

其实,世俗情感的线索也已经渗透在这两方面线索里了。

【哲学的慰藉】 影片《城市广场》从宏阔而静谧的太空开始,希帕蒂亚在课堂上讲述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虽然影片开始的希帕蒂亚讲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但她实际上是个著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她进行天文观测和数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更加重视地球-经验秩序,柏拉图主义更加重视天文-数学秩序,恰似拉斐尔在《雅典学院》里绘画的那样,柏拉图以手指天,亚里士多德用手覆地。

它们之间看似冲突,实际上是互补融贯的。

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天体按照完美的圆周运动运转,而地球上的事物则被各自的自然位置所“牵引”。

柏拉图主义认为人间事物是不完美的,应该用数学或理型去认识太空和现实。

与静谧的太空相比,人世则显得纷乱而吵杂。

哲学-科学的起源就在对太空-人世的沉思,太空的有序运转是自然的理智的体现,自然的理智为人世的纷争提供了参照。

人世总归是缺陷的,而哲学在沉思中发现了理智的完美。

甚至可以说,对应沉思中的完美精神而言,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患有精神缺陷症,世界就是巨大的精神病场。

哲学是一种理智疗法,为在人世纷杂中苦恼的人提供疗愈或慰藉。

在某种意义上,基督教和其它某些超越民族的宗教,其中蕴含的精神里也有类似的看法,将尘世看作精神缺陷场,为信徒提供慰藉。

然而,哲学的慰藉与宗教的慰藉有很大的区别,哲学的理智有更优越的生命力,哲学不会给某些人编撰出来的神怪故事提供专断的权威,哲学也不会纠结应该怎么处理某个先知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关联。

在《城市广场》故事的历史背景中,关于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关联的争论是引发纷乱的原因,而这并非只是信仰上理解差异的冲突,更是为获得世俗权力而进行的争端。

与宗教相比,哲学更具包容,但不会包容蒙昧。

这大概也是宗教能获得更大权力的缘故之一,让人盲从,奉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在哲学的开端,哲学理智就已经批评人神同形同性论的看法,但是宗教神话和世俗的融洽并不是哲学所反对的。

哲学中往往也会陈述神,但那往往是自然理智的象征。

在影片《城市广场》中可以看到,希帕蒂亚的学生中既有基督徒也有异教徒,他们通过分享柏拉图主义的理智而融洽相处。

《城市广场》给出一种感觉,似乎希帕蒂亚只是个教师,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偶尔通过自己和执政官的友谊去发表看法。

不过实际上,希帕蒂亚是个公共知识分子。

根据当时的编史作家的叙述,希帕蒂亚也会在亚历山大城的城市广场上向任何有兴趣的听众宣讲哲学。

当时的亚历山大城是一个混杂许多种信仰的城市,如果没有共同理解的思想基础,难免会有冲突。

而哲学就可以在基督徒和异教徒之间提供可理解的思想基础。

向公众宣讲哲学可以被看作是维系民众秩序的一种努力。

然而,这种努力与权力欲或权谋相比是非常脆弱的。

既然一个哲学家在给社会带来和谐的努力中遭到了阻碍,那么就在哲学中获得慰藉。

这类似“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

但不同的是,“独善其身”缺乏哲学精神。

在哲学中沉思,学习和创作为希帕蒂亚带来了难以被剥夺的哲学慰藉。

唯有哲学让这个思想者体会到了自由,让她成为自己。

希帕蒂亚为此舍弃了世俗的情爱,终生单身,因为与哲学理智相比,处在尘世中身体是不完美的。

希帕蒂亚不仅自己用哲学的慰藉舍弃情爱的慰藉,也教育她的学生,去意识到哲学慰藉超越情爱慰藉的地方。

这表现在《城市广场》中,希帕蒂亚拒绝学生求爱的过程。

求爱是情爱慰藉所引发的冲动。

对此,希帕蒂亚先是比较含蓄地拒绝了他,让这个学生转向对音乐的爱。

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中,音乐是自然的数学式和谐的体现。

这个学生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个建议的含义,于是改用演奏音乐向希帕蒂亚求爱。

对此,希帕蒂亚则采取了直接的方式,去拒绝求爱者。

希帕蒂亚给了这位求爱者一块血布,它象征身体的不和谐或不完美或不洁净,以此提醒那个学生要追求和谐而完美的理智,而不是不和谐而不洁的身体。

《城市广场》可能是意识到去表达身体的不洁,带有类似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并且和现代的意识形态不照应,可能会引起误解,故而对这段话表现得比较含蓄。

只是让他追寻真正的和谐。

希帕蒂亚所处的五世纪,正是古典文明终结,基督教文明开始主导地中海文明的时代。

希帕蒂亚试图用哲学传播思想的和谐,试图照亮哲学灯塔,但在时间的迷雾中,只能是失败的。

那些身体的欲望都难以得到满足,更没接受过多少教育的基督徒,根本难以领会哲学式的和谐,他们已经沉迷于一神教信仰里幻想式的应许。

于是,他们推倒毁坏异教徒的神像,烧毁撕毁异教徒的典籍,有《圣经》就够了。

然而,对于古希腊哲人而言,《圣经》是野蛮人的记载。

《圣经》并不是什么神的启示,而是不同的记录者和幻想家们写成的故事汇编和伦理准则。

其中充斥了虚构和矛盾,因此后来人可以从《圣经》里摘取几段话,进行符合当时情境的解释,就会看起来合理了。

即便如此,尤其《新约圣经》更多地是文学或伦理内容,它不会告诉信徒们地球是圆的,也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数学实在,不会告诉他们圆锥曲线论。

不过明确的是,中世纪知识分子所领会的《圣经》,和文盲所领会的《圣经》是显著不同的。

没有写进基督教教义中的内容,是不能胡乱说的。

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在《城市广场》中,当一个不了解古典文明的基督教信徒宣称“地球是平的”之类的看法时,曾经跟随希帕蒂亚的男奴虽然知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但也不会告诉这些信徒,如何用目的论来解释地球可以是圆的。

几百年后,基督教会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和天体运转的解释,并且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不再属于理智,而属于信仰了。

与独裁的宗教不同,宽容的哲学会按照理智去修正理论。

《城市广场》虚构了希帕蒂亚反思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理论,发现行星运转的椭圆轨道理论的过程。

影片中的希帕蒂亚,在领悟到太阳中心论的可行性和行星的椭圆轨道后,满眼泪光地目视太阳的升起,满怀欣慰。

她走出了束缚着灵魂的洞穴,哲学理智像太阳那样明朗,又神秘;似乎永远难以企及,又在不经意间显现。

实际上,希帕蒂亚没有什么思想成果流传于世,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轨道的过程也没有那么简单。

然而,这个情节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希帕蒂亚自己了。

它以虚构而合理的科学成就,让对极端宗教之野蛮的谴责变得直达星空。

如果没有极端宗教对文明的破坏,很可能科学发现会提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这个情节也让哲学的慰藉,可以在太空中俯视尘世的疯狂。

然而,就算她并非貌美,也没有思想成就,希帕蒂亚也更具精神意义。

希帕蒂亚的悲剧之感动,不应该是由于她的美丽或她的科学成就,而是她在哲学的慰藉中所获得那种和谐。

【历史的雾霾】抛开哲学的慰藉,唯有历史的雾霾。

希帕蒂亚之死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她自己了,甚至已经遮蔽了她自己。

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古典文明秩序的衰亡;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宗教的邪恶,或极端宗教的邪恶;也有看法不看重她的死,而看重由她的死所导致的她的名气,可以从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中看到女性主义的主张或知识分子的价值。

影片《城市广场》比较偏重的历史意义是展现极端宗教的邪恶。

影片里的基督徒的衣服更像当代的极端主义恐怖分子,而不是古代的信徒。

不过对于很多无神论者而言,这丝毫不会减少对古代基督教之疯狂和极端的厌恶。

从现代早期开始,希帕蒂亚之死就被无神论者用来谴责和批评基督教体制了。

可是基督教已经渗透进了历史,甚至在信徒的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并仍然掌握着某种现实。

然而,疯狂并不限于基督教,或其中的极端思想,而在于人们建立秩序的时候所附带的那种野蛮。

希帕蒂亚并没有要求现实必须纯粹,我们也不应该要求历史能够纯粹。

 9 ) 宗教的另一面

《城市广场》:宗教的另一面电影是个悲剧,古埃及女科学家希帕提娅,热心探索科学真理,在简陋的条件下,探索“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得出椭圆形轨道的结论。

但是即便她有博大的胸襟,曾经保护信奉基督教的奴隶,放下了基督徒奴隶杀害父亲的仇恨;即便她培养了大批把握了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大权才俊;即便她与世无争,甚至抛弃爱情婚姻,无牵无挂地保存经典,探讨真理。

最终,却被基督教徒当作异教徒、巫女,扒光衣服用石头活活砸死(片中是先被自己的学生活活扼死,然后再被砸死,估计这只是个美好的艺术处理),甚至尸体残缺不全,留下的部分被拖去游街,焚烧。

我虽无法把《圣经》记清楚,但是记忆中,对信仰他神,崇拜偶像愤怒的耶和华也没有以此刑罚来对待异教徒;只记载着从耶稣从众人手中救出要被砸死的妓女。

而这些所谓的基督教徒居然做出了这样的事。

很明显,我们看到了宗教的另一面。

那就是,宗教信徒,宗教领袖不一定能够代表宗教,但是却一定代表着某个阶层的势力,某个欲望的团体。

很明显,宗教在扩张的阶段,需要的不是仁慈的教宗,而是赤裸裸的野心家;需要的不是虔诚的信徒,而是狂热的匪徒。

就像资本的原始积累一样,宗教势力在扩张阶段充满着血腥,充满着暴力,充满着人类最野蛮的行径。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主教西瑞尔,他一出现,就主动与传统的埃及多神教派产生冲突,自己冲过炭火,然后又把对方的代言人,扔进火堆中(我们知道那不是一回事,而且无关信仰,把他扔火堆里,他也得烧伤)。

而且还当众嘲笑讽刺对方的神明。

西瑞尔狠狠地利用了罗马军队和奴隶主的势力的衰退,以及借助底层奴隶和大量无食果腹的难民的“人多势众”。

因为挑衅,使得掌握宗教和智慧的代表基地“亚历山大图书馆”被迫出手相向,组织队伍试图镇压基督徒。

当然,衰微的贵族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螳臂当车,很快他们就被如海似潮的基督教徒团团包围起来。

赶紧跑来支援的罗马军队也根本无法控制局面,猎户区省的君主和最高行政长官只能妥协:我最近了解到在亚历山大城发生的大事,特此宣布并命令大家,这些起义者(指被基督徒困住的多神教徒)将会得到保护,而作为我宽宏大量的交换,起义者必须马上离开神殿和图书馆,同时允许基督徒进入并处理掉所有卷轴,按其心意。

想想,这个阶段,虽然西瑞尔主动挑衅,但是作为统治者奴隶主的盘剥,导致民愤四起,最终借助基督教,凝心聚力,成功反叛还可以理解。

但是下一个阶段就开始荒唐起来。

那些多神教徒,看到代表自己宗教信仰的图书馆和神庙——亚历山大图书馆里的神像和典籍被毁,自然倒向基督教,而且很多聪明的贵族,包括希帕提娅的学生们,都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都信仰了基督教。

所以,他们利用自己的血统和智慧很快地掌握了政治、宗教的大权。

希帕提娅的学生兼追求者俄瑞斯忒斯成为了亚历山大城的总督,辛奈西斯成为昔兰尼的主教。

但是,西瑞尔接下来却开始对付另一班人:犹太教徒。

准确说,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是大有渊源的,甚至如片中所言:耶稣也是犹太人。

但是,基督教徒开始挑衅犹太教徒。

就如片中所言,西瑞尔的追随者居然趁着安息日(犹太教徒不能使用任何工具)知道他们无法自卫,就冲进剧院,用石头砸他们。

但是已经身为基督教徒的俄瑞斯忒斯也无法为犹太教徒出头,于是犹太教徒设计借“失火”之名,引诱基督教的基督教圣战士进入陷阱,然后用石头把他们砸死。

当然,这样又给了基督教徒血洗犹太教徒的借口,他们不分男女老少,受到基督教徒的屠戮,幸存者开始逃亡。

这样西瑞尔就彻底地让基督教垄断了当地信仰。

问题是,他还不满足,因为他知道希帕提娅的学生们,这些所谓的“基督教徒”,还追随着最后一个多神教徒(当然,我们知道希帕提娅更多的是信奉真理和科学)。

于是,他又当众引用典籍(很明显,不是出自《圣经》):从保罗写给提摩太的第一封信开始读:我愿男人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无忿怒,无争论;又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只要有善行。

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他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这是上帝之言,阿门。

当耶稣把自己的神圣遗产,托付给他的十二门徒时,他自己非常了解这些,全是男人,没有一个女人。

但是我知道亚历山大有些人,他们仰慕某个女人并且对她的话言听计从。

哲学家希帕蒂亚这个女人曾公然表示过,她对上帝的不忠,她是个女巫。

官员们你们现在应该全部信奉基督,这是上帝之言,在圣经面前下跪,并接受真理吧。

很明显,他在逼迫关键人物——辛奈西斯和俄瑞斯忒斯。

辛奈西斯识相地保持沉默,而俄瑞斯忒斯却坚决不下跪。

甚至俄瑞斯忒斯还试图拉拢辛奈西斯一起对付西瑞尔。

但是辛奈西斯指出了他的问题:他只是在宣读《圣经》,有多少女人可以对你发号施令,多少个?

你仰慕的同时,又能听你倾诉的女人有几个?

只有一个,只有一个——《圣经》《圣经》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在他的手中,兄弟你还不明白吗?

你不明白你那样做是在众人面前侮辱上帝吗?

我们知道西瑞尔的确是“牵强附合”,的确是“歪解曲解”,但俄瑞斯忒斯本质上是真的敬佩热爱希帕提娅超过信仰《圣经》,他只是为了政治生涯而曲线救国。

但是,即使他坚持保护希帕提娅,最终也无法保护到她。

甚至在希帕提娅被处决后,俄瑞斯特斯被永久性的放逐,而西瑞尔则掌握了亚历山大的大权。

不久之后,西瑞尔被封为圣徒、教会圣士。

当然,我们会想,犹太教和基督教为什么不能和谐共处呢?

因为,即使耶稣的教诲本身是宽恕,也没有包容。

所以,对宗教仇杀感到失望的基督教徒(原来也是希帕提娅的学生、奴隶)达乌斯,对兄弟们诉说:我曾被宽恕过,但现在我无法宽恕别人。

兄弟问:宽恕谁?

犹太人吗?

达乌斯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宽恕了他们。

兄弟对他说:耶稣是上帝,只有他才有这种宽容心,你怎么敢拿自己跟上帝相提并论,兄弟。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世界上,估计只有中国文化才能够制造宗教和民族的和谐。

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更多的是宗教令人恐惧的一面。

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一面。

就像我们会说科学技术到底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的问题,关键取决于科学技术在谁的手里一样。

如果在西瑞尔这样的野心家和阴谋家手里,科学技术就是潘多拉的盒子。

16.10.2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绝对理性

 10 )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觉得别人写的这个标题很美,借来用用先说信仰再一次想到那句话:信仰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的去做同一件事,而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是绝不能做的!!!

有信仰是让人有自己的精神依托,而不是让人把自己的信仰凌驾于其他的信仰之上。

自由和尊重是多么平凡的词,但是在任何一个时期里却都那么珍贵的遥不可及。

什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自由和尊重更深刻的根植到每个人的思想中去。

无关乎政治无关乎政府。

再说说愛情Orestes在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奔放的对她表达愛意,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他的愛是愛上了她的躯体和外在,并没有愛上她的内心和思想。

当Orestes在课堂上漫不经心的质疑地心说的时候,她的眼睛亮了第一次被他短暂的吸引了。

因为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思想了。

当屠杀异教徒的暴行威胁到她的课堂图书馆和学生的时候,Oreste守护在她和他的基督徒同学的前面说“谁敢伤害我的兄弟,我的剑就将刺穿他的胸膛”。

这种捍卫平等的行为第二次吸引了Hypatia。

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信仰了。

后来他以自己提督的身份守护和保护着她和她的研究。

可他的心驻足在她的精神边缘不再深入了,所以她的曾有的短暂的愛意也驻足了。

终究他的政治抱负和追求战胜了他的愛,虽然他痛苦他绝望,但看吧,这终究是男人对待愛情的态度。

Davus最初应该只是对待女主人的忠诚和敬仰,当Hypatia在课堂上说“我们是兄弟要团结,这里没有异教徒之分,没有奴隶”的时候,Davus的心给出去了。

他觉得这个女人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尊重。

当他把食物分给穷人的时候他是真诚的被基督教打动了,因为他感觉到了分享和平等的快乐,这正是Hypatia所表现的,他深深的愛上了她。

而她在看到他制作的地心模型的时候,她的心被牵动了一下。

可在图书馆被毁灭他只想着保护她的时候,她却因为他不保护书而愤怒气急之下咒骂他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奴隶。

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他对刚刚萌芽的自由平等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看到基督徒丢弃了最初的分享和平等的初衷,越来越迷失在暴虐中他迷茫了回去找她,希望她能再次给他指引。

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她的钦慕,可伤害最深的却是自己。

他继续放逐和迷失自己。

直到他自己明晰了追求和信仰他再一次去找她的时候,是想保护她和她的追求。

可是他能为她做的却只能是让她安静的死去。

愛情是个什么东西?!!!

年少时以为就是对方嘴角那一抹温柔的笑意,就可以把完整的心融化在那笑意里…………现在觉得当你的思想能被另外一个思想窥视进来 当你发现另外一个个体和你在同一个荒原,用同样的方式放逐 那时你的心灵能和另外一颗心灵用同样的频率跳动的欣喜的感觉吧???!

《城市广场》短评

节奏也太慢了吧 。。。两个钟的戏四十分钟看完

9分钟前
  • Tao
  • 较差

是好电影可是我看不太懂,有点不是很理解~

1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信仰真可怕

15分钟前
  • 七月
  • 推荐

信仰与理想对抗时,你忠于哪个?

19分钟前
  • 龙肥不buy
  • 推荐

焚书、宗教的发展 、图书馆、玩宗教与被宗教玩

23分钟前
  • 你真是.ape
  • 推荐

建筑五颗星

24分钟前
  • 郭在宥
  • 较差

这故事原型只能雷公这个级别来拍。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剧本改写导演都没有能力驾驭这种史诗级的剧本,高潮戏一场强奸更是愣得不行。把一位柏拉图学派先哲写成首创日心说只能说明编剧像大部分网文作者一样没文化,更是错过了一个绝佳的讽刺:哪怕希帕提亚的科学居然是一种被证否的理论,那思想的权力就不该被捍卫了吗?

27分钟前
  • GangGPT
  • 较差

探寻人类科学起源的史诗巨作,希帕提娅的一生让人叹为观止——野蛮的文明取代先进的文明,然后变得先进,然后又被野蛮的文明取代,这就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螺旋,希腊看罗马,罗马看基督教,基督教看伊斯兰教,现在还没有结果——我党的起步阶段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如此相似,我们究竟是党派还是宗教?

32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力荐

因为RW,我不后悔....知道这样一个人物传记,我觉得值得!

35分钟前
  • 杯麵
  • 还行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的时候还热泪盈眶了一阵~~

38分钟前
  • 江声走
  • 还行

主题不明确

43分钟前
  • 较差

压抑,基督教是最排外的宗教之一

46分钟前
  • 吉吉吉Ray
  • 较差

不喜欢

51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较差

宗教让人强大 也让人野蛮

56分钟前
  • Létranger
  • 还行

阿曼巴09年作品,有些空洞

57分钟前
  • 小乖很淡定
  • 还行

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过这种所有一切都如此脑残且令人厌恶的片子了.

1小时前
  • gershom
  • 很差

视觉史诗,叙述平庸。Rupert Evans前半段波波头好萌啊

1小时前
  • 竹或子
  • 还行

现在的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的先贤靠生命取得的啊蕾切尔薇兹还是漂亮的只不过她演才女有些不符

1小时前
  • 南瑾
  • 较差

宗教纷争,谁与争锋。原谅我从来都不知道hypatia是谁

1小时前
  • Letitia
  • 还行

Is it sending an anti-Christian message or just me?The whole film was so disturbing n the ppl were twisted, what a horrible era!

1小时前
  • sarah🇺🇦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