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赛飞从越剧演员变成影视剧演员有其幸运之处,当然也是一部部作品呈现出来的。
这部剧里重新演了一回越剧演员,听说拍的时候她非常用心且入魔,网上搜一下看看。
看了之后的确如此。
一个为戏而生的女人,但也因此毁了一个家。
丈夫出家;大儿子替妹妹报仇把人打残坐了六年牢;二儿子性格懦弱,在团里一个大他十多岁的女演员同居生活在一起,虽然继承了母亲的衣钵,但觉悟始终不够;小妹妹未婚先孕,哥哥将对方打残,致使精神崩溃,一辈子就在那个地方了;母亲自己癌症晚期,这个家四分五裂,境况非常凄惨。
她拖着病体带着愧疚来老家看看两个儿子,新戏首演抢了女主的份儿,主要是示范给二儿子的女友看,大儿子被人跟踪自己豁出性命去杀人,安心地在医院里停止了呼吸,她这是在赎罪。
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舞台,而对家的欠缺她无法弥补。
何赛飞这部剧里的素颜挺“吓人”的,完全不化妆的情况下她其实蛮老的,哈哈!
当然了,也是因为角色的关系。
不过她入戏蛮深的,这个角色倒要为她点个赞,拿到了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
一場純淨的心靈之旅。
懺悔、救贖、寬恕、解脫。
母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妹之間、兄弟之間、戀人之間、夫妻之間、同事之間,一個個的糾纏,一段段的因果,塵封的往事,在一幕幕如幻如夢的回憶中被徐徐揭開,那個當年風華正茂,追求藝術,妄向外求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向這個世界求得一份諒解,如同一個火球,放入一塊堅冰,三尺之寒,被一點點消融。
追月的嫦娥,當她如願以償地飛到廣寒宮,碧海青天夜夜心,面對浩瀚的的星河,才發現世上最難面對的是孤獨,才了悟世上最難得的是真情。
生命總會落幕,如同一場戲,臺上的風光,恰恰反襯出帷幕低垂後的落寞。
沒有了真情真愛,無限風光,也祇不過是一場獨自面對的淒涼。
地上的人在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而天上的人,卻在月影中徘徊,不知世上已千年,而那份愛,此刻去了何方。
一切都去如一場幻夢,唯有真心的懺悔,能洗清我們無量無明的罪過,能證明我們曾在這個世間,真實地活過。
心安了,便回家了。
整个片子观感非常糟糕。
片中大量用特写,会让很多人消失,也会使对话节奏落入一种很奇怪的节奏。
比如在夏生带着秋生见妈妈的那场戏,夏生不仅没说几句话,甚至完全消失了一般,同时明明是在争吵可是由于要用特写所以每个人真的可谓都是长篇大论才轮到下一位说话呀。
这场戏的调度也非常奇怪,夏生一站起来秋生就坐下,实在很做作,同时妈妈走回去的时候,哥俩一动不动啊,也是让人感觉很奇怪。
另外有些剧情也是非常奇怪,比如突然的下药,比如突然的出情绪,突然的煽情。
其实我觉得非常奇怪的是片中对他们童年的叙事是断片的从小时候直接就跳到大学了,这里面会导致观众完全无意识到底妈妈是怎么缺位的,因为他们小时候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这里也会导致观众带入产生障碍。
另外整个片子的剧情有点过于狗血和老套了,无论是两个时代的老板对演员的“欺负”,还是突然撞见要杀儿子的对话都略显狗血和俗套。
同样俗套的还有最后的落脚点,居然还是落在了她要做个好妈妈,我觉得多少有些俗套了。
所有回忆都用舞台呈现这个点还蛮有趣的。
2024-3-9看
没有舞台与角儿,就没有“不疯魔不成活”的人戏合一。
没有何赛飞,就没有《追月》让人印象深刻的重要所在。
《追月》展示出华美绸缎下的千疮百孔,让戏剧形式超越了舞台,在所谓艺术的疯魔追求之下,失落与修补情感的重生过程。
戚老师在用最后的力量吊着内心的一口气,回光返照的奋力开出人生最后的一朵昙花。
之于舞台与生活,带着决意赴死的毅然决然。
这个人物真的太有趣了,之于演员能演到这样一个角色简直是太幸福的一件事。
何赛飞用自己几十年的戏曲功底,与人物内心情绪状况的拿捏,让这斑驳美丽的灵魂,变成了追月嫦娥最灵动的倩影。
我真的太喜欢“戚老师饭堂教戏”的那一段了,一代女伶的压抑与释放,在走台过场抑扬顿挫的声调之中,鲜活到不行!
何赛飞的表演特别收放自如,在对于自我压着的情感之中,在对于艺术高傲释放的状态之中,让这女人“疯魔”的诱因与化解,都成为比台上还精彩的人间悲喜剧。
最好的何赛飞,让人过目的优秀表演,是《追月》最亮眼的所在。
春节档之后才是影坛混战。
3月14日,《周处除三害》上映14天,票房已经破4.3亿。
檀健次和张婧仪的《被我弄丢的你》上映7天,票房也已经即将1.28亿。
在另一侧,让何赛飞摘得金鸡奖“影后”殊荣的《追月》同样上映7天,票房一路踉跄总算到了97万,院线的排片占比已经只有0.2%。
让专业电影评审们认可的绝佳表演如今票房遇冷,惹人感慨。
在3月档的电影里,40岁的阮经天演活了坏男孩的救赎之路,60岁的何赛飞第一次当上电影大女主,则开启了坏女人的银幕之路,都是特别,境遇却全然不同。
C位上的“坏女人”《追月》的女主角叫戚老师,导演乔梁找到何赛飞来出演戚老师这个角色时,她是拒绝的,因为觉得人物起伏太大,表演过程中吃不住。
乔梁用了五个半小时说服何赛飞,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说这部戏讲的是越剧演员,于是她硬着头皮也接了下来。
这几年,何赛飞从来都将越剧演员身份放在第一位。
所以,她没有理由再拒绝乔梁。
哪怕何赛飞一早就知道《追月》剧组很拮据,不同于电视剧里拎着马家稀有皮的阔太们合影拼站位,这个戏里的一只普皮大尺寸马家包,还得靠她拿出压箱底的私人物品,但也得拼一把。
站在投资方的角度,小众的戏曲题材显然不如偶像大腕们的大片,《追月》在票房上一早就没被看好,能开机拍摄也纯靠倔强和创作者的一腔热情,甚至连戚老师的服装都是何赛飞自己的私服。
《追月》也是何赛飞直到60岁的第一个电影大女主,可是故事里的戚老师并没有让她在女主的位置上被编剧开金手指,让“坏女人”站上C位。
戚老师为多开几台戏,能多演几次女主角,她会以帮丈夫实现梦想为由出轨投资方。
为了在舞台上站稳C位,孩子也和她分居两地,因为她的冷落而成长坎坷。
对丈夫情感不忠,作为母亲,她对孩子没有太多温暖。
憋闷的夏夜,她用零花钱当饵,让儿子们站着给她扇风,直到自己在微风徐徐下美梦一场,把自己的许诺忘得干干净净,成了孩子们的成长阴影。
与丈夫分开,戚老师对孩子也相当冷淡,娃娃们全靠野蛮生长。
对于自己的荒唐,戚老师哭诉自己只是一个女演员的无奈,她不过是希望丈夫的剧本能照入现实。
左右都是为了丈夫好。
她能强行自洽,但儿子们却心结难消,以至于她后期病重时也被苛待。
这是她应得的。
对家人尚且如此,戚老师面对她的对手,更有手段。
原本已经退居幕后当上指导老师,但她依然觊觎女主角的位置,私下挑拨女二号给原本的女一号下药,然后踩准时机毛遂自荐登台站稳C位,行云流水的抢戏并不遮掩痕迹,暗处冷箭让蔡根花宝贝怒目却难言。
戚老师不是好妈妈,她不择手段、满腹野心,符合影视里常见的“坏女人”定义。
但她是《逐月》的女主角,也是个好演员。
她在食堂里给后辈说戏,一句台词都能演出好几层次的情绪,每一个细微表情都要到位,这是她的自我要求。
抢戏演了女主,她哪怕已有病痛,却仍把每一幕都演得淋漓尽致,没人看到她已经湿透的戏服。
灯光褪去后,她疼得眼泪直流,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这是夙愿完成的复杂心情。
戚老师在舞台上总让人想起《甄嬛传》里的华妃,哪怕只有一口气,她也要撑起台前的花团锦簇。
这个人物的复杂,让吴越在观影后直呼看到头皮发麻。
戚老师有心计、执拗还冷漠,但这样的演员是真实的,从职业的线条来看,她只认戏比天大,她想要更大的舞台,哪里有错呢?
《黑天鹅》让很多人感慨娜塔莉.波特曼的痴狂,那《追月》的何赛飞就展示了戏曲演员的极致。
60岁成了电影女主,60岁摘下金鸡奖“影后”殊荣,60岁的何赛飞也展露了女主角也可以是只为自己而忘乎所有的“坏女人”,而她真的演活了这个人物的偏执和自我,有瑕疵但合理。
比起各种纯爱系女主,《追月》里能让“坏女人”当主线,上映7天,97万的票房是真的惹人唏嘘。
就连剧组的社交平台也晒出很多观众表示在当地找不到观影场次的抱怨,周迅、黄轩、赵丽颖、倪妮、张小斐等众多演员也纷纷支持,最终并未换来排片的爆发。
剧组目前也只是发出来表示抱歉,显得束手无策。
戚老师算是筱燕秋的升级版从《追月》上映后,一些看过的观众质疑剧组太拮据,整个拍摄质感都并不能比肩同期的大片和文艺片,同时电影的后半段,戚老师突然性情扭转极力保护儿子也被指突兀,不够合情理。
也有人质疑,这部电影总有曾经《青衣》的影子,戚老师的痴狂和曾经的筱燕秋如出一辙。
还有人说,戚老师不过是跨过岁月和性别的程蝶衣。
但是,没有人质疑何赛飞演的不好。
戚老师是个很复杂的人物,比起筱燕秋和程蝶衣,同样都是戏曲舞台上的角儿,她更极致。
徐帆饰演的筱燕秋半生渴望登台演嫦娥,可她对于付彪饰演的面瓜,即便心里不爱,也不会身体上不忠。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半生为戏痴狂,认定说好的一生少一分、一秒都是不纯粹。
戚老师为了能演女主角,她可以豁出去,连自己的孩子都能不管不顾。
她的感情世界没有固定男主角,舞台是唯一的寄托。
两个儿子长大后,她有愧疚,但情愫也并不如平常母亲那样浓烈。
面对功成名就的大儿子,她会拎着昂贵的包,强撑起倔强,语气里多了柔软。
面对性格温软的小儿子,她的态度强势,毫不遮掩内心的贤妻。
身为一个母亲,她对于两个儿子的打量也带着纵横名利场积累成习惯的市侩。
何赛飞一直说,她最初不喜欢戚老师这个人物,因为她无法理解一个母亲为什么会不管自己的孩子,但后来越演越能理解。
恰是因此,戚老师有别于筱燕秋,也有别于程蝶衣,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走出过舞台。
即便在她人生的最后时刻,已经掉光头发的她依然会在意自己是不是美丽。
这就是她给自己的定位,一个女演员的自我修养,她并不只为婚姻而生,不全为子女而生,只为自己。
戚老师很“坏”,因为她不合寻常认知的情理,但只作为一个女演员,她又怎能算坏?
看完《追月》,才会懂何赛飞为啥能赢过惠英红的《我爱你》,拿下金鸡奖的“影后”。
因为这个人物的转折、层次以及设定,近年来的影坛都不曾有过。
哪怕最终呈现的作品不够精致,但从人物的丰满到表演的细腻,都可以盖过缺点。
说真的,樱桃也不知道下一个如此极致且“坏”得合理的女主角会在何处诞生,出演她的演员是否又能演得细腻入微。
何赛飞和戚老师的不可复制2023年末,何赛飞凭借《追月》在金鸡奖夺下“影后”而成了全场最大的意外。
2024年3月,这部承载光环的电影上映7天,票房却卡在97万,也成了意外。
比起烂片票房惨败惹人叫好,但《追月》的票房失利惹人感触。
这些年,凭借口碑逆转票房的作品不在少数,从《百鸟朝凤》到《第二十条》,这些作品的逆袭成为佳话。
有一说一,《追月》的品质呈现不如前几部,画面不够理想,渲染调色都略显粗糙,无可挑剔的是何赛飞的表演。
冥冥之中,总觉得她和戚老师让人难以切分。
作为戏曲演员,她的半生都献给舞台,也为了支撑戏曲梦而跨界去拍影视。
从《大红灯笼高高挂》、《风月》一路演到《大宅门》,佳作里频繁现身的她能得到的角色却都是泼辣又风情的角色。
何赛飞在《追月》之前没有演过电影大女主,但是外界却总认为她一直是女主,这就是演员资深的气场。
因为她在每个角色都能抓到记忆点,面对巩俐、斯琴高娃这样的对手,她的气场也从未被盖住。
从业务能力上来说,何赛飞和戚老师是共通的,所以她能拿捏这个人物在舞台上的爆发力。
她也能切身体会到这个女演员的为戏疯狂,因此《追月》的戏里,戚老师给后辈讲戏而入微,戏外的何赛飞为了一个发型可以反复细抠,在她看来:“事情不做好是不可以的”。
戏外的何赛飞和丈夫杨楠感情融洽,两人结婚十年后迎来儿子出生,至今从未暂停演出。
丈夫支持她在舞台上完成梦想,也支持她所有的决定。
所以,何赛飞即便在影视圈闯出名堂,坚持把精力转回戏曲舞台,丈夫也绝对认同。
为了基层的戏曲演员,她在戏曲比赛上忍不住飙泪,直呼这样的戏曲艺术家基本生存都难以得到保障,这才是外界该看到的。
戚老师的痴狂,何赛飞也有,但她更幸运,也更圆融。
这些独一份的相似和不似,都成就了不可复制的戚老师。
虽然这个人物已让何赛飞头顶“影后”光环,可是这个不可再生式的人物在票房遇冷,总会令人为其疼惜。
毕竟,戏里的戚老师那么拼尽全力站上舞台,最终却并没有机会被更多观众看到,这对于演员来说,这也早已超出了她能做的范畴。
票房遇冷已然成为定局,所幸,人物能让人动容,也算是另一种
影評人:清涼电影《追月》由何赛飞、袁文康主演,乔梁导演,影片改编自作家艾伟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过往》,主演何赛飞凭借此片获得了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电影以戏曲为题材,全片用杭州话演绎,多了一份地域风情,为吴语艺术再添一部佳作。
电影讲述越剧名伶戚老师(何赛飞饰演)一生为艺术奉献,在艺术与家庭这两者之间徘徊与纠缠,一心追逐戏曲的戚老师为了艺术牺牲了家庭,与孩子们的关系愈发紧张,已成名的她多年后回到故乡,希望在临终前看一眼子女,挽回她年轻时的错误,然而一切并非她所想。
影片中的戚老师是事业成功的女性,年轻时通过丈夫写的剧本《追月》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同时她也是经营家庭的失败者。
女性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电影将这个古老的问题又一次提了出来,这也是现代社会很多女性面临的问题。
回到故乡的戚老师,已知自己身患绝症,住在二儿子夏生家里,性格软弱的夏生在当地的剧团工作,与大自己很多岁的女友相恋,夏生的这种恋母情结也因母亲过早离开而发生,夏生继承了母亲的衣钵,为戏曲忙前忙后,为了排练一出好戏,不仅台下勤于练习,还要硬着头皮去饭局上拉投资,一边是对艺术的严格要求,一边是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他渐渐理解了母亲当年面临的困境,也深知艺术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天赋和运气。
在这一点上,戚老师很清楚,三个子女里老大秋生是最有可能在艺术这条路上做出成绩的人,她从小带领他走入越剧之门,让他磨练技艺,上台表演,可惜秋生并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走上艺术这条路,后来为了三妹的事,秋生进了监狱,出狱后他从头再起,放下戏曲,投入商界,做得风生水起。
同时对母亲的怨恨也深深地埋在了心里,大儿子秋生无法原谅母亲当年的错误,他深夜质问母亲,在他眼里母亲是贪慕虚名,满嘴谎言的女人,觉得父亲失踪完全是母亲的责任,他的恨意绵绵无绝期。
原生家庭的问题让子女三人备感痛苦,电影中矛盾的集合点——戚老师并没有为此停下追逐艺术的脚步,为了戏曲“不疯魔不成活”,她甚至抢走了夏生的女友女主角的角色,自己穿戴衣冠上台表演。
很显然,戚老师绝不是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在家庭之外,她还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她深知自己的才能需要更大的舞台去展现,也因此会有牺牲。
导演在片中深刻地探讨了女性作为母亲面临的家庭与事业的两难,传统社会里母亲的角色是近于完美女性的化身,然而想和男性一样在职场上拼杀出一条路并非易事,事业成功的女性受到来自社会的苛责反而更多。
戚老师没有受困于现实,而是冲破一切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枷锁,敢于迈出脚步,探寻遥远未知的前路,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对人生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不断尝试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成果的戚老师,体现了女性的勇敢和坚毅。
导演试图用电影传达出这个社会里不一样的女性样貌,让观众看到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
当何赛飞穿上戏装,演绎《追月》里偷吃了灵药飞天的嫦娥时,她眼波流转唱着“空悔恨,碧海青天,夜夜凡尘心……”我仿佛又看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梅珊、《大宅门》里的杨久红、《太太万岁》里的陈思珍、《色戒》里打麻将的萧太太……每一个走位、眼神、抬手之间都很到位,何赛飞的演技有着很强的爆发力,自带江南水乡的气质,柔和中有一丝犀利。
越剧演员出身的何赛飞非常鲜活地演绎了影片中的越剧名伶,让我们感受到了好演员的魅力,那个追月的嫦娥,也并非全是悔恨,凡尘从此过,艺术已圆满。
文章已發表在「北京文藝評論」和「北京電影家協會」
国内少有的,以中年女性作为主角的电影,不止展现她母亲和妻子的身份,而是聚焦于她自己的事业和爱情。
非常与时俱进的表达!
我永远会被戏曲故事打动,像《霸王别姬》《进京城》《柳浪闻莺》《青衣》……我会感动于戏曲演员对表演极致的追求,尽管有的人已经垂垂老矣,但耗费心力排练“上台”“当主角”的执念,总能戳到我心里。
而该片和过往同题材项目相比,最不同的点是,它着重强调了“女”演员的不易,讲述了女演员在奔赴事业时,会遇到源源不断的捷径诱惑,年龄的歧视,还可能会因“重事业、忽略家庭”而被人诟病不像个好母亲,(但如果是父亲忙于事业不归家,就不会受到如此严重的诟病)总的来说,电影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常年缺席家庭的女人,背后的苦衷。
电影把她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演员,妈妈,或妻子。
片子很妙的一点是,所有闪回都用了“舞台”的形式去呈现,模糊了戏曲和现实的界限,更让人觉得,女主角的人生经历,好似一出大戏。
近几年,很少看到有人能用这么认真的态度,去拍一部戏曲题材的电影。
他们可能早做好了亏本的准备,但是那种认真付出的精神让我很钦佩,也很羡慕,我总觉得,如果我这一生能产出一部口碑佳作,即使赔钱,也值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很美的,越剧的唱腔、身段、眼神,自带一种凄婉的美。
而那种跨越时代遗留下来的“古朴感”,总会因距离产生美,那是一种厚重且珍贵的,濒临落幕的遗憾美。
电影中的空镜数量非常多,但是不局限于场景切换之间。
在人物娓娓道来的台词中,也会插入空镜,多半是水波纹和江浙一带的风景,很有新意。
缓缓流淌的波纹映衬出了人物心境,给影片增加了一抹诗意。
剧本非常扎实,人物塑造饱满,让我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女主的塑造不必多说,她身上有不少缺点,但正是这些缺点,这些鲜活的东西,让人物更加真实立体。
另外,我非常喜欢女配庄凌凌这个角色,善良、爽利、泼辣、能屈能伸。
她和二儿子的感情戏,也刻画得非常细腻动人。
何赛飞老师,以及二儿子和庄凌凌的表演,都非常细腻动人,相比之下主角袁文康欠缺不少。
何赛飞的金鸡影后真的实至名归。
但很可惜的是,始终不知道女主角的姓名,只知道大家都叫她【戚老师】。
她应该拥有自己的名字,不是吗?
还很遗憾的一点是,女主角的女儿不幸成了疯子,也有女主的责任,片中却看不到她对女儿的一句道歉。
尽管已经展现了她的愧疚和悔恨,但没有母女和解的情节,就导致女儿的角色沦为了一个工具人。
最后在海边撒骨灰的情节,我觉得女儿是应该出现的,尽管她可能坐着轮椅,仍然痴傻着,但也需要出现,因为她也是女主的孩子,也是需要被展现的女性角色。
我看过导演之前的作品《老闺蜜》,它也是关于中年女性群像的故事,让我觉得导演很有潜力,敢于挑战新题材,也愿意为中年女性发声,书写和记录她们的生活。
电影的质量已经很不错了,走心,真诚,希望导演能继续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食堂讲戏】与【现场指导】两段好到太超过了(果然在映后谈里导演说这些很多都依赖于何赛飞的即兴创作);用舞台剧的方式讲前史的idea不错;何赛飞老师的细腻表演果然抗住了大量特写:六组空境里,几乎伸沁到水里的那片树枝最有味道。
但《御带花》的“好”很是浮于表面流于口号(毕竟连导演自己都说不清楚这个故事的完整版究竟是什么样子),根据现在的蛛丝马迹,女主开场人设与故事环境令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婚约还相爱不知是否会发展为《刘巧儿》,但应该是个悲剧走向,毕竟戚老师读的时候满眼泪光。
没有落实这个故事太可惜了,令戏中戏的互文性大打折扣。
狗血是近四十年来的大多数所谓现实主义小说家的通病,但好在戚老师这个人物立住了(哪怕其他人差不多全都是工具人)。
本片写戏曲演员而非越剧演员(只是正好何赛飞老师是越剧演员),年代也颇架空,地域倒凭借着方言接上了地气。
“杀人自首”之后太拖沓。
珍惜化疗妆可以用来宣发,不必拍那么两大段戏。
不过何赛飞老师确实努力,本片宣传戏曲,也算是功德一件。
PS:领衔主演应该是夏生的。
这个番位也算是映照了现实。
金鸡奖影后,越剧演员童年女神何赛飞老师,关于传统戏曲越剧的作品,方言,上述的每一个点都是我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看完之后我也发自内心地觉得它没有辜负我对上述一切的元素和作为一部女性题材家庭题材的电影的期待。
一生只会演戏的女演员和失职的母亲,是编剧也是脆弱到要躲起来的父亲,强势的获得最多爱也呈现最多恨的哥哥,延续了父母的职业生涯却不受关注的弟弟,因为家庭因素疯了的妹妹,比弟弟大许多却一直陪伴他的同事女友……在这样的一家人里,我看到了一个既传统又不传统的家庭,也看到了人的挣扎和家庭对于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影响。
“哥哥像妈妈,有韧性,弟弟和妹妹想爸爸,心肠好但脆弱”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就突然很受到触动,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人可以扮演好这一生所有的角色,母亲的韧性让她成了好演员,哥哥也靠着这个即使犯过事儿也赚了钱,但他俩也是最爱彼此也最恨彼此的,情感在他们身上好像很极端也很鲜明;而脆弱的三个人好像没人责怪她们她们也原谅了一切,却也因此受到自我伤害,无法成功甚至无法好好生活。
我喜欢这样的角色,立体真实,他们用最符合现实的模样去讨论着亲情和事业。
这部电影绝对是靠好演员撑起的片子,在影片的表现上我认为演员>导演>其他工种。
不只是表演太精湛的何赛飞老师,每一位演员都接住了戏,也都把人物刻画的非常精彩。
每一滴划过的眼泪,戏曲中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位老师细腻到手势和步伐,都让我感受到了角色的生动。
而会拍空镜的导演也确实深的我心,太多水的镜头,配合着何赛飞老师的独白,既是产生戏曲的水乡也是流动的情感和活跃的女性。
影片设计的很好的部分就是利用了很多戏去展示回忆,很特别同时契合主题,有艺术创意,很喜欢。
唯一觉得有遗憾的就是美术,从片头其实就看出这部影片的美术不是主要投入的部门,实景很多,画面很美,但同时就凸显出弟弟的家搭的非常不好,很刻意的的道具,为了颜色配起来的小电器和柜子不真实也不美观,饭桌后一圈空空的柜子,很不搭。
私以为美术的作用该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润物细无声,这个家是我觉得很跳脱的部分。
电影排片非常少,但完成度和演员的表演都值得一个高分。
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支持艺术电影,戏曲需要关注和保护,在家庭角色和事业角色中两难挣扎的女性也值得更多的目光和支持。
这部片子一看就知道是有小说原著的,何赛飞凭此获奖也是实至名归的国产片有此探索,比如闪回时的远景舞台剧情景再现等等,甚好甚好戚老师身上的多面性,再正常不过了,你们为何如此苛刻呢?
“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就扔第一块石头”,那妇人好彩不是生活在我阗朝上国,不然,在夫子说出那句话后,仍会被石块瞬间砸成肉泥!
失踪的父亲,在庙里的一幕,像极了弘一大师当年,日籍妻子找去,大师说:世间已无李叔同,灯下只立弘一矣都是命,都是业
新梦 何赛飞绝了,夏生好像黄磊,舞台戏和空镜头有意思,只是最后一段感觉有些牵强和拖拉。
北电老师会拍电影的好少
非常纯粹的电影,第一次感受到了越剧的魅力。何赛飞在银幕上老去出场的那一刻应该被写进影史。忽略后半段的剧情和合理化的忘年恋,真的是一部非常有张力的作品。
同讲越剧,本片与《柳浪闻莺》优缺互补,《柳》是立足“电影”,镜头画面考究但剧本和戏曲业务内容不扎实;《追》是舞台为本,不但戏中戏闪回不突兀,排练拍的入木三分,文本和角色也更好。不过本片剧本只成了一半,电影以恋母情结的两种面相贯穿,夏生恋在外,秋生恋在里,“越剧”本身也成为“恋母”的意象,戏里是女儿哭亡父,戏外是母亲哭三儿。何赛飞的表演人戏难分,但秋生才更具当代意义和层次,编导刻画了一个拒绝承认自身“女性化气质”的有毒男儿,无论是通过打人下死手的男性气质自证还是送香水、唱花旦,内里还是无法面对自己与母亲的联系。不过剧本自三人吵架后就开始走下坡,编导处理强情节明显没有文戏来的得心应手,结尾也很落俗。样板房式的美术、电视电影规格,影片终究败在生活质感,加上本身的舞台属性,更拉远了和观众的距离。
追月有那么重要么!虚无缥缈,华而不实!
从故事到表演 每一秒都在刻意营造
太拖沓
如果不是何赛飞的金鸡奖,我是怎么也不会注意到这部电影。
何赛飞得奖早就实至名归,但片子拍得稀烂😂讲戏全片精华,何赛飞第一次看剧本时所有表情递进简直精彩绝伦。然而这个片的结构有大问题,后半部分特别冗长,即使有何赛飞我也不耐烦至极。这个故事真正的男主角其实是大儿子,戏眼全在大儿子身上,他其实是这个故事的关键,然而演得特别生硬,叙述主角又放在了二儿子身上,然而二儿子并没有带起整个故事。所有情节解释都靠人物自己坐在那说说说…这些其实都是技术上的毛病,但这个故事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女主人公就不能一辈子为戏疯魔?明明讲戏时就是朝这个节奏走的,但最后结尾还是陷入为没有做好一个妻子母亲而抱恨而亡的结局。所以叙事上的问题不是大问题这是可以修正的,但如果立意在最开始时歪掉了,这片也就歪掉了。这片只值两颗星,第三颗星给的是何赛飞。
家人是真爱玩
节奏明显是往戏曲上靠的,剧本上做了一个戏里戏外互文的双层结构,但剧本本身不够好,很多冲突都有点刻意,其实镜头语言和更显得刻意,这种超宽画幅的镜头是不是稍微再退远一点会更好?不然很多动作稍微一动就出画面了,而这片子又有很多唱戏的长镜头,表演都被裁切了……还有很多很明显的框架式构图,或者镜头虚化过于明显的地方,这些都是好的镜头语言,但如果电影重在叙事上,那这些构图和拍摄技巧就会显得突兀,破坏了片子的整体感。好的地方么,不得不说何赛飞的表演真的是充满魅力。
尚未公映便先声夺人,金鸡最佳女主被淡出公众视野许久的何赛飞一举夺魁,这条热搜一度让我非常渴望看到成片!但看完我只想说:“这样老气横秋的视听语言也配叫电影?您要不直接出个何赛飞cut呢?”戚老师在食堂给凌凌讲戏时旁若无人的疯魔状态毫不夸张的讲,可以进教科书了……6.5/10
夏生你是要好好控制了,向老师比你大不少看着都比你年轻很多,你看你皮肤又不保养,身材也松松垮垮。秋生哭戏烂得我替他尴尬。不过他的眼神总是向我透露着禁断之恋🤭是的我喜欢。杀人太扯了。不过超喜欢戚老师这个角色。
我觉得评论电影本身已经不重要了,我愿意把所有的分数都给何老师。这部电影就像那副让嫦娥奔月的灵药,那部精彩绝伦的“追月”剧本,那些被伤害并最终谅解自己的子女和同事。它是一份礼物!因为这位一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不疯魔不成活,嫉恶如仇,不惜冒着被封杀的后果,为底层的艺人大声疾呼的何赛飞女士,她配得上~
剧情稍微有点狗血,但何赛飞老师的表演太精彩了,绝对值回票价!
除了何赛飞的表演,看不出来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是啥。
何赛飞solo的月亮与六便士…后半突然变成了戚老师对丈夫情深意重+悬疑动作,非常迷惑。印象最深的是戚老师刚进夏生家就批评他的妆面,还有几场指导演出的戏。和儿子们之间的互动更像是骨科自助()尤其秋生,深夜独自看《追月》录像什么的也太()。如果能停留在戚老师代演的舞台结束时刻我觉得会很好。
……绍兴提喻法
服,何赛飞老师这座金鸡奖摘得举重若轻,剧作复杂度有野心,全家不普通的设定很是高明,闪回手法设计新颖
好久没看过表演如此混乱的影片了,一部电影里集齐4种演法也是绝了:何赛飞的大荧幕式、袁文康的玛丽苏电视剧式、一众配角的纯戏曲式,以及男主的普法栏目剧式,可谓一堆菜鸡,不中用啊。导演是想创作一部现实情境的元戏曲电影,然而除了主角何赛飞都理解不了,更何况这糟糕的单元剧水平的剪辑完全是火上浇油,都指责女主精神病,我看是除了女主都是精神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