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了爆了!
又爆了!
代表国产电视剧工艺最高水准的正午阳光,来了!
去年年末,开分9.4的《大江大河2》直接空降2020国剧第一。
今年开年,又祭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王炸献礼大剧。
不仅收视破2,评分也从开分9.1涨到9.2,坐上神坛就不下去,更将今年高分好剧的门槛一拉到顶。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部——
作为一部国家广电总局亲自下场指导的献礼剧,本剧享受了五星联播的至尊待遇。
戏台搭得这么大,容不得一丝闪失。
主旋律难拍,命题作文难写,一不小心,假大空的帽子就会戴起来,于是,正午阳光祭出了拍正剧从未失手定海神针,孔笙导演。
看这战功赫赫的辉煌的履历,悬着的心已然放进肚子里。
这也是孔导时隔三年再执导筒,而且有了《大江大河》在先,拍起这种时代剧更是手到擒来。
作为一部描绘当代农村题材的脱贫攻坚剧,本剧没有反派,最大的敌人就是——贫穷。
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西海固山区。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降水极少,交通闭塞,粮食作物匮乏、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恶劣到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穷到什么地步?
穷到七成人都吃不饱饭;穷到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
穷到冬天为了挖山头仅剩的一点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头破血流;穷到把女儿嫁出去,只为了换一头驴和一口水窖;穷得颠覆想象、穷得震撼三观、穷得击穿下限。
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政府制定了“吊庄移民”的政策,把老百姓从山里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平原地区,原有耕地不变再另外给予相应的土地,就好像将村庄直接“吊”过来一样。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时值上世纪90年代初,一穷二白,两手空空。
当时可没有什么鳞次栉比改建好的乡镇独栋小别野只待您拎包入住。
村干部鼓励村民的强有力手段唯有——画饼。
可远饼顶不了近饿呀。
“吊庄移民”的落脚点玉泉营虽说是平原,但戈壁荒滩、没水没电,除了隔三差五的沙尘暴真心要啥啥没有,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涌泉村先期派遣的7个吊庄户,刚到没几天就因为受不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全都跑回去了。
男主马德福,刚从农校毕业,19岁的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追回那些跑回来的同村乡亲们。
提起“吊庄”,跑回来的村民个个怨声载道,血泪控诉——
“蚊子多”、“风沙大”、“吃不饱”。
家里虽然穷,但好歹有间房子有块地,总比那大漠孤烟强。
吊庄户的移民工作刚一开展就面临着异常之大的阻力。
但年纪轻轻的马德福就是不信邪, 这个读过书、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愣头青身上有着西北汉子不服输的韧劲儿。
马德福从小生长在涌泉村,村里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和外面的差距有多大,这些他都看在眼里。
他坚信“政府不可能不管咱”,也是打心底里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最关键,对贫穷他深恶痛绝,有着切肤之痛。
心上人水花,被她爹嫁到临村换牲口水窖。
德福和水花是青梅竹马,水花头脑机灵比德福学习还好,但家里穷得叮当响上完初中就辍学。
她也想走出大山、改变现状。
知道她爹要为了彩礼把她嫁(卖)出去,她也曾反抗过、抗争过。
于是,水花逃上了离家的火车。
婚礼当天不见人,男方家属上门就把她爹给打了, 放不下父亲的水花只能回家,认了命。
这段戏最打动我的,是德福和水花在火车上相遇的画面。
德福没办法像偶像剧里那样横刀立马、抢亲私奔。
他只能摸遍口袋,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嘱咐她:你照顾好自己。
热依扎这场笑中带泪的哭戏,和黄轩层次复杂的苦笑……绝了。
水花走了又回来了。
水花终究还是嫁给别人了。
最后的结局,终究还是意难平。
而德福在村上的事儿,还得接着干。
他跟村领导一起跑断了腿又磨破了嘴,一家一户做工作。
总算打开了吊庄移民的局面。
脱贫攻坚的任务何其艰巨,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他的工作没有一天是轻松的。
玉泉营没水没电,想通电,必须得满60户,但村里只有59户,德福只能去电站软磨硬泡。
找完组长找所长、找完所长找局长,来来回回跑了五六天才盼来一点转机……
想给作物浇水,就得一车一车从临村往回拉,好不容易联系到了临村扬水站,但水费贵得离谱。
千方百计跟村民一起凑齐了,但站长收完钱就是不放水……每一个我们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在剧中都前所未有的艰难。
主任口中美好的未来,看似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马德福也曾有过怀疑。
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默默坚持、负重前行,最后终于盼到了一丝曙光。
1996年9月,党中央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宁夏扶贫工作。
要在西海固的吊庄移民村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名字就叫——
闽(福建)宁(宁夏)村寄宿着山(宁夏)海(福建)情。
望眼欲穿的未来,真的来了。
福建省不仅为闽宁镇带来了项目和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
闽宁镇的气候特别适合发展大棚种植蘑菇。
但之前没有过种植先例,村民们对先期2000元的投资也望而却步。
又一道难关摆在了马德福面前……一路走来,观众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
主创们将其具象化,用极尽真实的刻画让人物从那个年代活过来,让观众进到那个年代去。
导演为了尽力还原人物面貌和风土人情,特意挑选了西北籍演员来演绎,那一口方言太对味儿了,台词全是戏。
(up强烈建议大家观看原音版)。
开拍后,整个剧组扎根宁夏,不仅从衣食用行各方面融入当地生活,住的地方更是经历了从地窝子到土坯房,完全按照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来一步步升级改造。
这种从无到有的全方位重度沉浸式体验,给每位演员都带来了刻骨铭心的感受。
年代感往往是营造真实感的第一道门槛,主创死扣服化道等各种小细节。
通过全方位的写实能力,让观众无障碍地入戏。
装洗衣粉的易拉罐、没有弹性的尼龙袜。
这些一闪而过的画面无不凝结着主创无孔不入的心血。
最绝的是剧中有大棚种菇的桥段,剧组就在当地真真正正的种出了一大棚的蘑菇。
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可以开办全套的种菇培训班。
但归根结底,本剧的成功,离不开走心的故事和演员的演技。
剧本的展开相当紧凑,情节引人入胜。
一个扶贫正剧居然拍出了升级打怪的张力。
而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扎实,每一个人物的行为都有多条动因交叠铺垫,水花拖家带口走了七天七夜,从西海固横跨400多公里走到玉泉营的段落。
没有胡乱的强硬煽情,情绪的暴发都是水到渠成。
看到这的时候很难不受触动,很难不被高满堂老师和孔导把控力所折服。
关键剧中还有很多这种看似非常戏剧的桥段,但其实都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发生过。
演员演戏的时候更是不顾形象,一个个灰头土脸、蓬头垢面、破马张飞。
就像刚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演员脸上的晒伤、手上的茧子等等都非常真实,祖峰这大油头一看就得至少一个星期没有洗。
为了拍摄在大棚中奋力种田的片段,化肥袋子直接就往女主热依扎的身上套,不仅上面残留着尿素,道具师还不忘往上摸粪肥。
高级的戏,总是高级在氛围感。
他们在用身体发肤来塑造这种氛围感。
这也是为什么,正午阳光能把一个通常只会出现在新闻联播中的题材,拍出艺术质感。
他们让我们看到,原来脱贫攻坚这四个字,也能诗意得像是——
一幅,荡漾理想主义浪漫又蕴含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
正午阳光用创作告诉我们: 国产剧的真正水准,扛得下所有冷僻粗粝的选题。
而这剧里的所有故事所有人、所有山水所有路。
也都在一顿一挫地说着: 只要根须扎得进三尺厚, 飞沙黄土也拔得出万千生机。
你们瞧啊!
这,就是中国。
嫌弃配音的普通话版,可以转去看原声方言版。
乡土风味的方言搭配极为用心的服化道,非常接地气。
热评中有个无脑黑,说什么剧中老是“福建宁夏”听着好像宁夏自治区是福建的一个市,水花明明都跑了怎么还莫名其妙的回来结婚,以及质疑剧中说水花被迫结婚后跟那个后来死掉的男的(安永福)过得还不错是在宣扬包办婚姻云云。
首先,人这剧讲的是90年代福建对宁夏的扶贫事业进行对口援助的故事,提“福建宁夏”完全没毛病。
其次,水花之所以跑了又回来,是因为她爹收了安永福嫁彩礼,她走了以后她爹没钱赔给人家,她不回来嫁给安永福,她爹会被人打死;剧中说水花婚后过得还不错,是因为安永福对她好,因为没有婚前许诺的水窖都一直竭力在挖,哪门子宣扬了包办婚姻?
莫不是在这位的眼中,包办婚姻的一定就是惨,自由恋爱的就一定幸福?
能别这么“很傻很天真”吗?
关于水花婚姻的情节,明明是为了真实表现那时候贫困山村切实存在的问题,更何况,截至刚刚播放完的第6集,安永福都只是因塌方致残,不知道这位哪只眼睛看到人死了?
就这都没看明白怎么好意思瞎咧咧打差评的?
真要挑毛病,那就是90年代(剧中是96年),一线工人的工资能有七八百?
有人评论说彼时沿海经济高速发展,七八百的工资很正常,特地查找了相关资料,参见下面两张图,分别是福建省福州市和北京市的历年社会评论工资表。
需要注意的是表格表示的是“平均工资”,而剧中七八百说的是一线工人的工资,符不符合逻辑正不正常自己体会。
福建省福州市历年最低工资及福建省福州市社会平均工资表
北京市1990-2013历年社会平均工资
黄轩在这部扶贫剧里饰演一个基层干部,精湛演技到位地体现剧情里吊庄基层干部,克服不断出现的种种困难,为了村民能过上好的生活,不惧艰难,响应政策让村民们吊庄移民而做出努力。
作为演员也是深深体会了一把吊装移民的艰苦日子,在他演的19岁马得福,更是能从他眼睛里看见一个善良纯朴少年得福,没有半点违和,黄轩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秀演员👍
直白一点讲:《山海情》明显是一部烂尾的剧。
纵观《山海情》全剧,可以说只有前16集还是逻辑和智商在线的(如果严格点,卖蘑菇的单元结束后,这剧基本就开始走向失控),而到了后面三分之一,连基本的叙事线性都顾不上了,导致虎头蛇尾、草草收尾,要说没有刷分、控评的手段,它何德何能能与那些创编完整的剧作来比较?
如果不是拉了一大堆名角来客串(甚至包括正午热播年度强作大江大河的主角),搞戈壁滩红毯秀,正午阳光但凡有点底气的戏,用得着搞成一个电视剧春晚么?
关于《山海情》的创作背景和难度,已经有很多的报道来解释,这里就不赘述了,要说优点,那也是相当突出的,在剧作的前半部分,正午阳光所擅长的服化道结合主要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呈现出了非常高光的群像演出,而且所有的剧情进展都严丝合缝紧扣着闽宁合作扶贫的主线,即使有一些小小的瑕疵,都不足为外人道。
然而剧情走完了福建农学教授帮助吊庄新移民脱贫的单元结束之后,情况就发生重大变化,闽宁协作扶贫的主题开始成为背景板(白校长单元中,年轻人被组织去福建打工成为了一个负面线索),最后几乎完全消失在后续的剧情和故事中。
从卖蘑菇的故事结束,基本上剧作才开始确立了单元剧的格局,但之后剧作的表现则反映出作为单元剧,编剧在创作和叙事线性上的各种捉襟见肘,先是福建帮扶元素的退场,虽然全剧确立了以马得福为首的涌泉村年轻一代作为叙事主体,但是白校长单元结束后,人物线性就发生了断篇,马得福的婚姻和家庭突然出现,家庭的人物也是全新出场,马得福成为镇干部的身份也是突然出现,相关的人物也是全新出场,只有依靠水旺这个角色稍微线性逻辑完整而维系着故事发展,而张树成书记的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简直不可理喻到毫无理由,毫无线索,毫无依托,以至于整个剧作最终草草收场,甚是遗憾。
其实承认因为时间紧张和命题因素对剧作的创作造成明显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山海情》在宣发上借用了粉圈营销的模式,推动流量而赢得关注,也不是啥可耻的事情,但作品的品质确实存在问题,坦诚一点其实更能加分,何必非得强行尬吹,玩得跟虾族一般,这就未免给创作者的付出丢人现眼了。
谁还记得苏大强?
在儿子和女儿之间闹事情,搬弄是非,只为压抑一辈子的自己能够任性一回。
看剧的时候,实在有点招人恨。
可是没想到的是,结尾居然反转了,失去记忆的苏大强,露出他柔软的一面。
为女儿收藏起曾经的课本来。
原来之前的不讲道理和他的老年痴呆的病症有些关系。
再看时下热门剧《山海情》中的李大有,似乎很有点苏大强的调调。
在乡民中年纪最大,却最不按常理出牌,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
带头和村干部作对。
马得福带着大家移民,他带头逃回家阻碍村里工作。
村里开始种蘑菇希望发财致富,他先是在旁边冷嘲热讽不肯参与。
后来看赚钱了,又赶紧跟风盖大棚。
一看蘑菇卖不出去起哄怪领导瞎指挥,烧大棚还要回家,责怪村支书和福建专家鼓动大家冒风险。
眼前利益一点不吃亏,一旦有风险,立马甩锅责怪他人包括自己的儿子。
这样的人,虽然年长却很难受人尊敬。
简直是村里的搅屎棍。
这样的搅屎棍角色,居然挺招人稀罕,甚至是一个典型形象,为啥?
1 人物够真实“大有叔,你在村里年纪最大,事情最多,你怎么回事嘛”最近的一集《山海情》,脾气好的马得福书记也忍不住对李大有发脾气了。
蘑菇卖不出去,李大有心里急,就和书记闹和教授闹,还是没办法。
只能干着急。
最后和儿子吵得不可开交,儿子原本不同意他卖菇。
最后干脆就发狠去福建打工挣钱。
他伤心的不行觉得,菇也没指望,儿子也跑了,咋办?
一把火烧了自己贷款2000元盖的大棚。
吵着闹着要回涌泉村。
这可把为了帮村民卖菇焦头烂额的马得福气坏了,他夹在想要政绩的县长和讨要说法的村民当中,正着急上火呢见到李大有就直接说,你怎么年纪最大还不懂事?
李大有上去就用鞋子要抽书记,县长来了也不肯罢休,“我教育我侄子呢”闹腾不闹腾,不讲理,好冲动,老小孩的样子?
剧里的马得福还有一些追求进步的村民,看着大有叔就着急。
可是这样的人物太真实了,生活中不就有这样的搅屎棍么?
别人冲锋陷阵,他在旁冷嘲热讽,看到有好处了,赶紧冲上来。
一旦出问题立马就找别人背锅责怪。
嗨,要说哭笑不得,还不是因为这个人物太熟悉了。
2 真实人物的背后是他可悲的处境李大有很自私,只顾着自己不管村里的大局。
其实,这样的人在农村不在少数,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马得福,李水花,还有白校长那样,心底无私又有大局观。
人生有不同境遇,生活也有千万种,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性格。
甚至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李大有的缺点如此明显,又真实可信。
在一个常年穷苦的地方,对于粮食的看重是毫无疑问的,只有吃饱饭了才能有更远的想法更高尚的精神。
马得福读过农校,白老师学问很好,水花也爱读书。
他们有自己更高的情操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农村更多的也许是李大有这样的人。
的确会让人嫌弃。
需要带领大家冲锋陷阵的时候躲在后面,需要负责任的时候推得一干二净。
“这样当爹的,贷款造菇棚,买拖拉机都是儿子的名字,咋说呢”这是得宝代替大有儿子埋怨他爹的话。
简直就是坑儿子的爹,不仅不为村里负责任,连儿子都可以甩锅。
为啥他会有这样的性格?
一个是穷怕了,只肯相信眼见为实的粮食包括背后的利益。
二个是生活太苦了,文化又不够看不到远处的景色。
三个老婆听他的纵容惯了,成了一个不懂事的爹。
当一个地方的人穷到粮食吃不饱,水电成问题的时候,更容易看眼前的利益。
李大有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真实是因为,贫穷真的会让人短视和崩溃。
李大有崩溃烧大棚,让人好气又好笑。
气他不争气,又觉得他可怜。
就好像之前的苏大强一样。
3 搅屎棍也有可爱有趣的地方如果只是招人嫌,那也不会深入人心。
李大有也有他可爱之处。
恨的时候让人牙痒痒,可爱的时候又让人哭笑不得。
最反对种菇的是他,因为要贷款不肯冒风险。
看到得宝挣钱了,背着手在旁边看得心痒痒。
人家都在问得宝咋挣钱。
他偷偷摸了几头菇带回家尝味道。
这举动活脱脱一个有点小聪明的村里老汉。
见他抓起菇扔进锅里,网友们着急,大有叔你怎么不洗呢,里面有粪肥。
他嘴巴嚼着蘑菇,说没啥味道么,咋卖那么多钱。
吵着要儿子也贷款买菇。
小聪明会闹腾。
看着无奈又好笑。
会吵闹也有好处。
村里通水成问题的时候。
他和马得福一起去找领导想办法。
马得福来文的,有理有节说情况。
大有叔不管不顾直接说农民的痛点,没有水,麦子是农民的命。
那可怎么活。
那紧张,情深意切,也带动的马得福说痛点实在话。
难怪嫌弃他的马得福也不得不说大有书种地还是一把好手,也是真心疼庄稼。
敢说真话也是一个优点。
4 正面人物反面教材,说人话就能打动人无论是爱闹腾的苏大强,还是敢和县长叫板的李大有。
因为说人话,够真实,就算有缺点也能打动人。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总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正面人物并不完美,总有自己的毛病,比如马得福事业上尽心尽力,感情上却并不敢承担。
比如得宝在一开始冲动带动其他人离家出走。
就算是看着很美好的水花,对他人也许尽了责任,牺牲了自己。
但对自己却不能说不委屈,是不是有点软弱和违心呢?
李大有,在剧中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剧中的县长为了形象工程不肯好好为村里想办法。
还有水站站长拖延时间发水,都是有一些问题的反面人物。
但是,就目前来看,李大有可能会反转,他在争取水源的时候也冲在前面,被马得福的承担感动也是口是心非的感动。
苦也罢,自私也罢,最后还是和大家在一起作战。
这也是一个反面人物的逆袭和正面力量吧。
至于县长和站长,他们只要能够帮助村里,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人性是复杂的,扶贫工作因地制宜更是多面复杂的。
在复杂的工作中展现复杂的人性,这样才更真实可信。
李大有这样丰富多面的性格,就算是搅屎棍也能打动人,就因为他太真实了,就活在身边。
让人信服的角色才能打动人心。
写在后面说到扮演李大有的老戏骨尤勇智,演技简直绝了。
谁能想到这个蛮不讲理的农村老汉,居然是经常扮演一身正气的警察,官员,还是历史剧中的大将军。
他的形象几乎就是现实中的西北老农民形象,太鲜活了。
也许这就是人物本身的魅力和演员的实力吧。
追剧的时候,最简单就是代入里面的人物,想想自己。
我们都向往像水花一样美好,像马得福一样无私,像得宝一样成长,却可能生活中更像是李大有,自己认为常有理,却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搅屎棍。
心里也是很委屈的。
不过,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甚至承认带给身边人的麻烦,迎头赶上。
不管怎样,真实活过就好,你说呢?
说真的,李大有真是够幸运的,年纪一大把还可以获得那么真实随性,哭哭笑笑的。
还不是家里人宠着他,身边人给他面子。
虽然招人烦,但真的很真性情了,像个老小孩。
也因此才让人情有可原,同情他,毕竟他没有真心想要害人。
今日话题生活中,你如何应对李大有这样的人?
@怡姐话电影,热经典冷思考,探秘天地众生。
我是宁夏永宁县的女子,我喜欢孔笙导演和正午阳光,感谢你们真实的把我们宁夏闽宁镇拍的如此美好,过去远远比这困难!
我们在西海固要想上学,早上四点起床翻过大山中午吃的是家长给煮的洋芋,晚上翻山回家天都黑了!
全家追着看这部电视剧,我和妈妈哭了好几次,谢谢政府!
谢谢孔笙导演!
最后谢谢福建的同胞,谢谢你们培养了林占嬉这样的教授,让我们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让我明白了只要勤劳就有收货,我们再也不是穷乡僻壤出刁民的那类人!
这应该是我印象里看过的第一部扶贫电视剧。
也因为这部电视剧,我了解了那段九十年代初在黄土地上的吊庄户历史。
这部剧没有任何的假大空,每个角色都是落到实处地刻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看这部剧一开始就要静下心来看的,慢慢看进去之后,就会共情于这些奔波在扶贫线上的人们。
这部剧以群戏带动情节,所有角色的演技没有一个是拉垮的。
灰头土脸的他们,眼神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盼。
我个人非常喜欢热依扎饰演的水花,这个角色拥有我心目中村落姑娘最美好质朴的品质,有担当有情义,勤俭持家,勤奋好学,真的非常动人。
热依扎贡献了非常接地气的精湛演技。
(说一个有趣的事,这里面的女性角色,几乎都是通达事理,奋进能干的美好女性。
)其他角色也太多闪光点,阵容尤其强大,一群电影咖在这部电视剧里各显神通,他们的言谈举止,让我完全信服在那片遥远的戈壁滩上,曾经鲜活地存在着这群筑梦之人。
这些可爱的人物们,脚踏实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去拥抱属于闽宁村脱贫致富的明天。
看到后面,我真的是不断为欢呼声而感动,而开心。
看着他们成长,真的开始体会到老一辈人辛苦奋斗闯荡出来的一番天地,回望之时感慨万千的豪情。
我向来是不屑看这种歌功颂德的乡土剧的。
有老同学极力推荐:有部方言版的《山海情》,你去看看,五分钟就行。
昨天下午闲来无事打开,没想到五分钟后一发不可收,一口气看到了最新一集,中间没有进行任何做家务、拖拉or倍速。
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因为这张伟光正风格的海报错过这部剧。
都不需要评价演员的表演了,因为没有弱点。
老一辈演员个个都是熟人,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尤勇,在我印象里他一直是演那种警察或大佬的,这一次演了一个山沟沟里的有点无赖的村民,活灵活现的。
年轻一代演员表演也不逊色,黄轩是这个穷山沟里走出的大学生村官,回来之后带领大家搬家脱离贫困。
热依扎是当年差点和他私奔的女同学水花,第一集就被迫嫁给了一个陌生人。
每次热依扎流眼泪的时候好多观众都跟着流泪。
不过这部戏和爱情其实没什么关系,主线讲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人生。
剧本很简洁,脉络清晰,有大纲文的感觉。
如果你喜欢看基建爽文,这部戏很适合,它主要是讲一群人从山沟沟里迁徙到银川附近的戈壁平原上从头开始建立自己新家园。
这中间要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都在黄轩扮演的马得福这个村官的协助下一步步的克服了。
当水花拖着板车,上面放着残疾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女儿,步行7天7夜,扛过了沙尘暴,在破晓时分来到戈壁平原迁徙点的时候,我和马得福都恨不得又哭又笑的。
马得福可能是因为终于凑够了60户人家能帮村上通电了,我就是纯粹的为这位没有被生活善待的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部戏好就好在,它在刻画整体政策性伟光正的氛围之余,用很多小细节展现了90年代宁夏的生活现状,编剧在微博披露的下面这些细节,在电视里都有体现。
热扎依扮演的水花就是这个被换的女儿。
这部戏还体现出来了那种农耕文明下的氏族社会里的乡情,一家有难万家帮的氛围。
矛盾也是有的,但农村同乡人之间那种淳朴的感情是在冷漠的现代城市社会里很难感受到的。
可能这也是这部戏能如此吸引人的原因。
在水花一个人拖着一家人一无所有的来到戈壁滩的时候,全村人携手帮她们家盖起了房子,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绵延几千年不绝的秘密。
目前在腾讯视频更新到了第9集,建议大家收看。
from 基地看戏
吼秦腔就是这么来的,说话嗓门大,吼来吼去,这不是用力过猛,是当地人就这么说。
弹幕一群00后和南方人喷,说不真实,假,用力过猛。
你们知道中国西北的农村真实就是这样吗?
别说九十年代了,00年代甘肃很多农村也是这样的呀。
这剧真的良心好剧,服化道太真实了,场景太真实了。
剧情紧凑不拖沓,也没有高大全不违和。
我是剧中拴闷的饰演者,我出生于七十年代。
在我的记忆中,寒假回陕西农村老家最好吃的就是油泼辣椒夹馍,或者是一把大勺伸进灶火里,拉动几下风箱,等油烧滚了后拿出来炝葱花,然后葱花油用来拌扯面,那叫一个香啊!
暑假吃的东西就多了,门前地里随手拽一把辣椒,在手心里放点盐粒,吃一口辣椒蘸盐再咬一口馍,细密的汗珠一下子就从鼻尖冒出来。
等天一擦黑就迫不及待的约上小伙伴,拿着罐头瓶去树上摸知了,回家把摸到的知了倒在盆里用盐水腌一宿,清早刚睁眼就让大人捞出来油炸了吃,那个油香味到现在都忘不了。
唯一就是吃水麻烦,要把河里的水担回家倒进大瓮里,舀水的时候一定要轻舀慢起,不然泥汤子就泛起来把水搅浑了。
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那个时代的生活就称作艰苦,但在我看来,童年时代就是一份纯真美好的回忆!
可是,在《山海情》剧中所讲述的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别说辣椒蘸盐就馍了,你能一天把洋芋吃饱都算是好日子了!
九二年入伍后,下部队演出路过西海固地区,装着灯光音响道具的大卡车开锅了。
我提着桶去老乡家借水,等我沿着山羊道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时,军装已经成了土黄色,军胶鞋彻底踩进蹚土里看不见了。
眼前这处称之为房屋的建筑你要远看的话,完全和整个黄土坡混为一色,从一个门洞里钻出一个皱巴巴的老人家,一见我就露着黄黄的门牙笑着问“来了”,当我说明来意,老人面露难色的从柴堆里刨出几个黑蛋蛋放进我拎着的桶里说“莫水咧,拿上几个烤洋芋路上吃”这是我第一次对西海固地区的记忆。
再后来就是每次只要我们的车开过一道山路,那迎着大太阳的山梁上,总有一群光屁股小孩卷起漫天飞起的黄土跟着我们的车跑着、喊着!
直到去年夏天有幸参与《山海情》的创作时,我从剧本中、从吊庄移民的当地人口中才得知,当年给我洋芋的老人家可能一天也喝不上一碗水,哪里来的一桶水借给我,还有那山梁上跑着的光屁股小孩,那不是图凉快,而是根本就没裤子穿。
在我们开机拍摄当天就有一场我和得福、大有哥、五蹲的戏,我骑着自行车从远处来喊大有哥他们赶紧带上人去救杨三,因为要水和水站的人打起来被人家把杨三扣下了。
拍这场戏的过程中我会时不时的脑子里就蹦出来当兵路过西海固的画面,以至于这场戏拍了我骑自行车来的镜头后,孔笙导演说我有表演的痕迹,不真实,特别是说话的喘气节奏过于频繁,为此又重新拍了一遍,当时我没敢给导演说我是脑袋里开小差了!
但从这场戏后,我在每一场拍摄中都全神贯注的把剧中人和自己尽最大可能的贴合,按照导演要求的“真实”完成了整个拴闷角色的塑造!
《山海情》现在有这么大的反响,我想其中部分原因:一是所有的故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二是导演要求全体创作人员完全写实的去还原这段历史;三是看过的观众朋友在剧中都寻找到自己的过往或是理解了上一辈的不容易,这才是真实的共鸣!
昨儿吃饭,陪我妈看了一集山海情,深深的感觉,我国那些演技不错的演员们,能不能用心去演绎角色?而不是毫无感情的秀演技!!!观众真的无法共情!!
真怀疑是乡村爱情故事,两星吧
演员阵容还可以了,但不喜欢这个题材,剧情也一般,设计的笑点其实也不是特别搞笑,到哪都在说方言,改个名字叫全国各地方言集锦好了,看了一些后来弃了,突然收音机里听说9.4分了?
三分打给方言。没看懂为啥能有这么高分。
节奏缓慢,演技尴尬。黄轩就算了,演啥都那样,普遍用力过猛,张嘉译也是,表演痕迹太重了,不适合自己的角色还是别接了,丝毫没有代入感,
表演都好 尤勇最佳 最后一集是高级黑吗?精准扶贫 扶出了一个当地精英团体 编剧估计是《平凡的世界》铁粉 把路遥吃得很透呢
根本就不值这么高的分,不说前面21集前后对不上,22集突然冒出来个妹妹得花是什么鬼,为了强行塞闫妮女儿进来?23集更离谱了,一群小屁孩跟博士后回来的得花去找乡愁?大人也没脑的来一通乱七八糟的乡情?剧里真的很多前后对不上,而且小人物都没有交代前后,突然打下酱油那种,一点节奏感没有,剧情里很多村民的鼓动来的莫名其妙,不符合实际!目前就想起来这么多,想起来再吐槽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吧。要说布景细节,对比下以前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地下交通站,这屋里墙上地上空得一眼就看出来是搭的景;就算是血色浪漫里陕北那段也远超这个剧了吧。要说情节就是各种人为矛盾,反而削弱了劳动人民真正可贵的东西。要说演技,全剧唯一到位的只有大有叔了。只能说占了同行太差及政治正确的光。现实情况一定是比这等水平的剧精彩100倍的。
扶贫剧中的精品,但扶贫剧,终归是扶贫剧,摆脱不了任务剧的腥臭味。黄轩和热依扎演得不错,但仍停留在“演”的层面,饰演得宝的白宇帆才是浑然天成,令人眼前一亮。“大有叔”也是加分项,黄觉好差!
目前看绝对是2020年最好的剧,可是再看评论区,伤心透了,因为普通话版评分太伤了(大家帮忙顶一下,到前面让进来的人都看到,别看了普通话版又来打底分)
黄觉……插刀教最嘴硬成员
吹喇叭 抬轿子
窝头吃多咧,咥个白面馍就以为是山珍海味呢么……
你可以永远相信正午阳光!!
很烂尾
整体质感没得说 剧情也吸引人看下去 场景真实得我都口渴了……
我是西北人啊,看的时候就觉得那些人自己真的都见过。张嘉译演的西北老汉的形象太真实了。还有麦苗笑起来露出八颗牙齿的笑真的只在西北见过。
後面太垮感覺在趕進度記流水帳,許多角色淪為工具人。結合背景來看許多台詞鏡頭伏筆頗深,只是表面太拉垮了,草灰蛇線也失去了意義。男主完全沒演出內裡的變化,只是演員適合角色而已。時長可以再短一點,直接把幾筆提出來拍成電影就夠了(-_-)片頭尾美術好評,題字依舊看了好久(☆_☆)
方方面面都不太行
看来我和各位在所谓“现实性”上有不同意见。写实不是仅仅停留在场景服饰道具语言之上,“写实”也不代表不可以有人物情节的虚构,而是创作者能否透过观察、思索及想象进入到人物事件的本质。编剧借助一个中层干部形象批评了“形式主义”,但对造成形式主义的缘由避重就轻。女性人物都很美好善良,但这种美好是建立在异性恋男性文化视角之上。短评无法展开,但我想我作为一个男性都能看得出来的话,聪明的女人怎么可能想不到呢。扶贫工作不易,多给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