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个一心回归大自然的愣头青背包客,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最后他死了,阿拉斯加的森林并没有接受他,这些他追求的东西,和他曾不屑的东西一样,放弃了他。
所以他死了,因为没有食物。
多么讽刺,信誓旦旦的精神追求,灵魂超脱,他看再多的托尔斯泰,杰克伦敦,梭罗都无济于事,在由核酸、蛋白质和水构成的蛋白体队伍前,他输的一塌糊涂。
我觉得心酸。
这种心酸更多的是因为,是的,我们的确被放弃了。
从出生,被子宫,被母体放弃,被义务教育放弃,被未成年人保护法放弃,我们进入社会,浑浑噩噩的挤着地铁,有人给吵吵闹闹,像个小树苗高的孩子让座,你或许不甘的想着,自己也曾干干净净,被所有人呵护,每个人都是善意的眼神,而不是现在,你失去了一切特权。
不过,我们会变老,皱着一张都不忍照镜子的脸,呼吸艰难的变老,然后整个世界又变了,又会有人给你让座,或许还参杂同情,避嫌,你无所谓了,坐在那,面目表情。
这是我身体里悲观主义的一生。
曾经的经历,从幼儿,到年少,再到成年,直到高高抛起那难看死的学士帽,蠢到家的硕士服颜色,PHD遥遥无期,我想我和那个愣头青一样,不,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一样,短暂的迷惑,冲动,占据了理性的半边脑子,但很遗憾,我的只是一时半会,很快就放弃了挣扎,选择了快捷有效的方式。
就像你某天突然想换个口味,不要在赛百味的店员面前第一百零一次说出意大利经典,谢谢。
然后你想了很久,中餐,泰国菜,土豆粉,烤串,肉夹馍等等等,最后你还是去了十二点三十五分的赛百味,准时推开门,店员微笑着看着你,就像一直在等你,他仿佛是这个世界最懂你的人,你别无去处。
只好妥协,妥协于原有的路线。
这种妥协并非不勇敢,是宁愿,是甘愿。
过去所有的习惯都聚在一起,眼睁睁的看着我们成为了一个不变的人。
不悲不喜,我也认识不少朋友,死飞党,背包客,发誓住遍所有姑娘家沙发的阿良哥,由南向北,再陆袭全球的观光摄影师,他们看起来真是年轻啊。
而我们更多的人,二十刚出头,就死了。
扔掉毕业照,驾照,结婚照,只留一张大头贴,咧着嘴哈哈笑,长着青春痘,修坏了的眉毛,将它黏在一头鲸的额头,让它去,替我去我未去过的海,替我掠夺,替我休憩,替我找到另一半,希望它漂亮,勇敢。
“我理解他在做什么,他花了四年时间,履行荒诞乏味的责任,完成大学学业。
现在他终于解放了,离开那个充满幻象,脆弱不堪,父母管教,物欲横流的世界,离开那些阻碍他体验真实存在的东西。
”“我觉得职业是二十世纪最可悲的发明,我不想要它。
”而他现在快乐吗。
当我住在陌生的旅店,劣质的音箱,万青的歌。
撕开夜幕和喑哑的平原,越过淡季森林和电。
在愿望的最后一个季节,记起我曾身藏利刃。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他说孩子去和昨天和解吧,就像我们从前那样。
无法和解,人是孤独的废物。
看见电影里的克里斯,扮演者是八五年生人的埃米尔赫斯基,天哪,他简直是另一个版本年轻的里昂那多,浓眉,一脸无辜的性感。
蓝色大背包,空水壶,棕色的靴子,他消失在公路上,沉迷于山川湖海,陌生的美味苹果,他都忍不住赞美。
他就是超级流浪者。
自己取得名字,酷吧。
他遇见一对上了年纪的嬉皮客,简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废话,每个人都有故事。
他们告别。
他偶尔会打工,不穿袜子做着汉堡,南达科他州,满脸黢黑的收麦子,开着车,真酷,农场里粗声粗气的韦恩是个好人,祝他今后越狱成功。
然后他们告别。
科罗拉多河,穿越大峡谷,没有戴安全帽的危险漂流者,他成功了,遇见一对可爱的情侣,他们热情又奔放,还请他吃了一个热狗。
然后他们告别。
墨西哥,很糟糕。
搭车并不顺利,他还有很多生存技能需要学习。
再向北,叫荣的老头,他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废话,每个人都有故事。
他最终到达阿拉斯加。
德纳利峰,神奇巴士。
“两年来,他行走在这片土地上。
没有电话,没有泳池,没有宠物,没有香烟,无拘无束。
一个极端主义人,一个追逐美的旅人,脚下的路就是他的家。
消灭虚伪的存在,胜利实现灵魂革命的终极一役。
不再受俗世毒噬,他遁世而逸,独自行走在路上,隐没在荒野中。
”他的故事结束了,就像他给自己刻在木牌上的这段话。
过度赞美我吧,希望你觉得我是个了不起的人。
我孤独,我极端,我小心翼翼,我爱慕虚荣,我求生,我寻死,但愿我能俯瞰自己放任的一生,不需要看管,不需要认同。
这又不是什么高尚艰难的心愿,只是一个人心里的念头罢了。
如果我这么想,我就会这么去做。
你可以说我自私,但不能说我愚蠢。
谁规定就那样过一生。
也许我会荒唐的死掉,但请你记住,我心甘情愿。
趟过一条河,折一段树枝,跟着马群小跑,看见清晨的鹿,严肃的猫头鹰,这个世界所有陌生的爱意,敌意,都存在,而他有幸成为一份子。
我想他是快乐的。
在我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就在想它的影评应该起个什么名字。
一开始,我想,应该叫“原来我应该去放逐”。
在我还不知道它的结局的时候。
看了一半,我开始看豆瓣的影评,再回过头来看电影,我想,应该叫“我一直都原谅着”。
而最后,我知道,这不是一部关于旅行的电影。
不是在歌颂追求野性或自由。
不是在赞叹沿途的浪漫与美景。
这部片子很无奈。
超级旅行家不是一个驴友。
他其实很不爽。
他一路都在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他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他只是想要走。
是为逃避。
为自虐。
为报复。
我有时候也很不爽。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能放纵自己去报复。
我曾经看到一个帖子,说一个女孩因为小时候有一个第三者抢走了她爸爸于是她长大后就处心积虑报复了那个女人。
看得我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然而对于我,那已经是最大的放纵了。
我舍不得。
我根本舍不得报复。
对谁都舍不得。
我有时候就他妈的不明白,为什么我就那么理性。
为什么我就知道一切都是合理的。
为什么我相信所有对于我的伤害都是我应得的。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往西北跑的路上,遇到一个一天到晚在外面跑的大朋友。
他说他老婆也一天到晚在外面跑。
他说他儿子跟外公外婆住。
他说他儿子很独立,才十岁就能一个人坐地铁在穿越整个上海。
我告诉他,就算你儿子很独立,什么都能自己做,但是他心里或许还是希望你们能多陪陪他。
我家从来不开伙,我多少年没有跟我爸妈坐在家里吃过饭。
于是现在有个人给我做饭吃我都会感动好半天。
然而大朋友并不理解。
他说,我儿子会自己做饭啊。
我摇摇头,叹叹气。
我告诉他,我也很独立。
我12岁的时候一个人跑去火车站买了张火车票跑去了另一个城市。
因为我爸妈老吵架于是我就走了。
我已经不记得那时候的确切心情了。
离家出走,为什么呢。
我只知道我并没有打算不回来。
是以为等我回来一切就都会改变了他们就不会吵了?
当然,什么都没有改变。
什么都不会改变。
直到我去上大学,再回来,依然什么都没有改变。
我倒是惊异,为什么我会以为应该有所改变。
电影里,超级旅行家的爸爸妈妈在打架,妈妈大声地喊着,孩子们,快过来!
你爸爸打我了!
你爸爸在打我!
我真不想矫情,我真的早就不想矫情了。
但是这些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看到大年初一一个10岁的孩子一个人关着房门坐在地板上哭泣,哭累了就自己写日记。
房门外的客厅里,是爸爸妈妈高亢的争吵,夹杂着拍桌子砸椅子,嘶喊,斗殴。
持续着,持续着。
在大年初一的夜晚,或许持续到大年初二。
所以呢?
所以我就应该去放逐,就应该离家出走把自己饿死在荒野上?
我很幸福了,我一直对自己说。
至少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还能跟家人平静地在饭店吃一顿年夜饭。
在那一个夜晚,我看到饭店门外的街上,一个看上去不足5岁的孩子追在一个女人的身后哭喊着“妈妈”。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沉默的低头匆匆跟着的男人。
孩子的哭声撕心裂肺。
女人突然停下脚步,回头抱起孩子,没有看男人一眼,转身继续快步向前走去。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幕,那孩子懵懂而悲痛的声音,在1998年除夕,体育场的对面。
为什么。
为什么。
他不能原谅,他一直不能原谅。
否则他不会在别人问到他的家人的时候说他已经没有家人了。
但是,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呢。
到底有什么是不合理的。
他们爱吵就去吵,他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但是你们他妈的为什么不离婚?
或许离了婚,再去建一个家庭,还能让我们看到爱情的存在。
而你们这样牵绊着,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我们每一日每一日,看到人世间最丑陋的谎言与背叛?
还是一生的折磨与伤害?
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人对人要那么坏。
我的父母,他们为什么要对彼此你们坏。
老人说,孩子在父母面前,有时候会变得很残忍。
到底谁更残忍,我不知道。
这世上太多矫情的故事。
女孩发现爸爸有个私生女,于是为爸爸不再那么爱自己大吵大闹。
我想要的是什么。
所谓父亲,一直理所当然地带我跟他的女人以及孩子在一起玩,从小到大,换了一个又一个,一直如此,多么理所当然。
而我要多么的懂事,多么多么的懂事,才能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他们,才能在他抛下我,并且在之后告诉我他跟他的女人和她的孩子玩得多开心的时候不歇斯底里。
最矫情的话,我只能说我很累。
因为所有的伤害,我都觉得合理。
我不能矫情,不能流泪,不能放逐,不能报复。
我会离开,我终于是要离开了,离开得远远的。
在这最后一个春节,你们仍然争吵。
而我,看着电视上播放着的那些因为雪灾滞留在火车站回不了家的人们,淡淡地说:你知道吗,明年,或许我就在他们之中。
眼泪,流下。
不是我本意。
但我不会消失。
你们知道吗。
我还是多么地心疼你们。
我不会忘记我离家出走到了另一个城市被人发现后打电话给爸爸那一刻他焦急的声音。
“你就在那里等我,不要走,千万不要走……要走我们一起走,走到北京上海,我们一起,再也不回来了……你一定要等我啊……”我永远记得小学毕业那一年,因为所谓的“划学区”于是妈妈到处求人求了一个暑假才能让我上个好初中。
后来回小学看老师,老师感动地告诉我炎炎的夏天,妈妈天天都在到处为我奔波,甚至曾经看到我妈妈因为找不到关系而一个人坐在我的小学校园里无助地抹眼泪…… 旅行家的妈妈在睡梦中惊醒,苍老了的爸爸哭倒在马路上。
你们知道我再不会这样。
我一直原谅,我真的一直都原谅。
没有仇恨。
才会有爱。
但你们哪里理解呢。
其实我知道,你们是爱我的,是不是。
你们尽力了。
你们是不是也知道,我是爱你们的。
我走到哪里,都尽力,不让你们担心。
我尽力。
他在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的时候,在那讲台上的一跃,看来还只是个孩子。
青春洋溢的脸,阳光下闪着金子一样色彩的头发,似乎能让人嗅到空气中的甘甜。
他是那种标志的blond男孩儿,眼神清澈地,掩盖了他的孤独。
真的,在他的眼神中,我看不到孤独,也看不到对于远方的渴望,尽管他一直走着。
我不是在批驳电影角色的选拔,而是,在读那本电影改编而来的书时,你真的会感受到那种彻底的孤独。
十年之前,三毛行走于撒哈拉沙漠。
哭泣的骆驼,她说,她也不知道远方有什么,她只是一直感受着那样一种强烈的召唤。
去远方,去远方,不断踏上旅程。
我从来都没有相信她跟荷西的感情是她所描写的样子。
女人,既善于幻想又习惯攀比,没有女人喜欢在别人面前展露自己不幸福的伤口。
但三毛的行走,跟这里的男主角并不一样。
她太不彻底,又太虚幻了一些。
男主角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故事交代的背景,对他伤害最大的是他父母的情人关系,他父亲之前有个妻子,而他根本就没有跟另外一个女人离婚。
这也就造成了主角和妹妹的“私生子”困境。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类似的经历,我一直觉得这种困境是他自己加给自己的。
生活本来可以轻松一些的吧。
我其实也不过是说风凉话,很多事情,我们自己根本说服不了自己的,就是这样。
他毕业后利用暑假的时间成功走出亲人和朋友的视线。
他抛弃自己的汽车,烧掉所有的钞票,只身一人,行走,一直行走。
那个粮仓的老板,那两位路上的中年人,那在河边体味自然的情侣,那个偶遇的有着甜美嗓音的16岁少女,那个想要收养他的老人,还有那在家中一直期待的妹妹、爸爸妈妈,都成了他生命中名副其实的过客。
相遇了,分离了;再相遇便是惊喜,不再相见亦没什么难过。
自己都放下了,还有什么其他放不下的吗?
中国古人总提出世或者入世,还是有些圆滑的提法,太过关注自己的得失,也不见得是好事。
前些天电视中一个十几岁的美国高中女生说,“我觉得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人类没有理由觉得自己比他们高一等”,这句话让我有些感慨。
玛雅预言的2012年世界末日,如果真的发生,我也不会奇怪,人类对这个世界做出太多不堪了。
做了对不起自然的事还好,这种过程并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空间,我们依然禁锢着自己。
所以主角要去自然中寻找自由和真实。
皑皑雪山,林间的清风,沙漠的辽阔还有真切地感受水流的力量。
他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坚强,而是感受坚强。
一个人走着,不知道下一步也不惶恐,这才是真的高境界。
他说,我什么都不想要。
但是大米告急的时候,林间动物都不见的时候,春水冲断了他的桥时,那只巨大的熊走过他枯瘦的身躯时,他还会说什么都不想要吗?
大家都是孩子,任性着,追逐者自我。
余老师说,做人不需要太过有个性;然而,我去除了性格中的那一部分,我还成其为我吗?
所以,认真的人才会去固守,固守了才会寂寞。
于是,为了不去时时刻刻体会这种痛感,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彻底离开。
寂寞是可以杀人的。
好在,他还有一个能够多少体会他心思的妹妹,尽管这种体会中也有犹疑和不彻底,至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有时候还是在想,如果当时他打了那个电话,如果春水没有冲垮那座桥,接下来他的旅途中会发生什么。
继续行走,然后再有不同的故事?
还是像他许诺的,去找那个老人,那个姑娘?
在路上。
走进荒野,他终于等来春天,却没能走出春天。
生物机体最后的挣扎,惨不忍睹。
他的父亲委顿于地的哭泣,还是让我落泪了。
尽管我看到了他眼中,最后见到的天使之光,尽管他最终不再称自己为“superstramper”……无非是选择,谁知道对错?
选了,自己负责便是了;只是,请给我真实。
1。
有些人,秀优越感的方式,就是鄙视。
鄙视规则,鄙视社会,鄙视传统的做法,鄙视旧的东西。
仿佛这样,他们就自动凌驾于别人之上。
相对着守规则的人,社会中正常的一员,他们自觉着有着至高无上的道德和智商的优越感。
我只想说,攻击者并不自动比被攻击者更优秀。
挑战规则也不自动代表你就很棒棒。
与众不同并不等于鹤立鸡群。
即使是鹤,也未必比鸡强。
2。
装模作样地鄙视这个社会的一切和这个社会的一切成员,却又主动地和这个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文艺青年的伪善。
有种你别用美元啊,打工干吗?
有种你自制弓箭啊,用什么猎枪?
求什么救?
你不是自信满满地打算0装备野外生存吗?
看见小鹿就不忍杀死母鹿。
被你杀死的那头鹿就没有家人吗?
一面烧掉钱,一面又在大学疯狂选修与贫困非洲有关的课程?
你那么有爱心,去为非洲贫困儿童做点什么啊?
在野外独居有什么意义?
烧钱只是为了感动自己吧?
3。
拒绝和人接近。
吉他少女,想要收养他的老人,吉普赛couple,大家都对他充满善意,可他总是在别人接近他时把别人推开。
家庭环境是一个原因。
那为什么他妹妹没有变成他这样的装逼犯?
丝毫没有同理心,责任心。
完全不考虑家人的感受。
父母即使不对,至少能做到出走前说一声断绝关系?
在麦当劳打工,就是不遵守规则,不穿袜子。
这样就很牛逼了么?
甚至对大自然也没有同理心。
一厢情愿地为大自然的“自由”,“无羁绊”而泪流满面感动自己。
但大自然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也是无情的,谁在它面前装逼,它就盘谁。
最后毒死饿死真是大快人心。
看着一群文艺装逼犯为这样一部脑壳崩坏的电影而高潮,冷眼旁观的我只能默默告诉自己,珍爱生命,远离圣母文艺青年。
《荒野生存》非常好看的电影,好久没看到这么棒的电影了,从昨晚激动到今早。
刻意的没看任何人的评论,只想写写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想。
《荒野生存》,一个22岁大学毕业的男生,在即将面对随之而来的美好人生前景时,却选择了一条别样的人生道路——走入荒野(into the wild),损毁了自己的身份证、驾驶证,一切能证明自己社会属性的证照,同时将自己的全部积蓄24000美元捐赠给世界饥饿组织,用来慈善,抛弃了自己的车,并给自己起了个新的名字——超级流浪者,开始了他的流浪人生旅程。
在旅途中他不但领略了各种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同时他也不停地在思考,思考人生是什么,思考幸福是什么,他的漂泊之旅也是一场人生的思考之旅。
西恩·潘作为《荒野生存》的导演,将此片拍摄的行云流水,各种美景充斥其间,传达了自然、野性、自由的气息,看完后只觉得,是男人就该有这份去打自然中闯荡的情怀,去探索自然的神秘,去历练出征服自然的勇气,即使为此付出生命。
电影的最后,告诉人们《荒野生存》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这个超级流浪者最后的确是因为去阿拉斯加荒芜地探险而付出生命代价,直到生命终结时他终于领悟到“幸福是分享”,而这层用生命代价参透的领悟对于其本人来说无法再去实现,只能给后人去参考与评说。
看到这样的结局,我一直在想,对于一个这样有勇气的人来说这样的死亡对他来说到底是不是好的?
电影后半段有过他想重返人类社会的意愿,但是无奈被水所困,以至最后误食有毒食物致其丧命,我想超级流浪者在最后的想法应该是遗憾的,他的流浪可能是一时对自我的放逐与探寻,获得体悟后他终会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活中取得平衡,而不是真正的人生还没开始,就要面对死亡,那他的探寻除了给后人带来意义外对他本人便没了意义。
当然,从艺术的角度说,我觉得流浪者的死亡或许成了必然,他最终实现了自己寄身于自然的梦想,且是永恒。
记得以前看过杨澜写的《凭海临风》,多次提到要让她的孩子成长中多亲近自然,“人类最友好、最亲密的朋友就是自然”,这种观点一直都影响着我。
现代社会是被钢筋水泥包围的社会,但是人却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创造,也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大自然对于人来说是本质需要的,如何处理好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我觉得现代人需要考量与平衡,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平衡点,当然,每个人的生活观、价值观都有区别,于我,更认同人要多亲近自然的观点,也在自己的闲暇之余努力践行着,利用假期更多的行走在路上,穿梭于山水间,这也是《荒野生存》极其对我胃口的原因。
虽然,我做的没有《荒野生存》男主角那样纯粹,但是我觉得这是我目前能做到的最好平衡。
《荒野生存》这部电影,除了有好看的风景,好听的配乐,更棒的是它对生命进行了探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曾经一度,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也这样迷惑过,用了整个大学的时间思考着这些问题,看很多书,问朋友他们对于生命的看法,不停的思考来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一度的迷惑让我沮丧到极点,抑郁而不可自拔,但是,现在来看,我觉得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回忆起来并不是痛苦的,相反是美好的,因为经过了那段痛苦的思考,我人生之后的道路走得更为清晰而坚定,我知道自己需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是什么样的,虽然用言语无法准确表述,但是我的心是有方向的。
《荒野生存》的这部分让我共鸣很强,我的青春中也同男主角一样渴望通过不停的探索获得心灵的平静,甚至不惜是肉体上的磨练,电影中的人帮我实现了自己青春时想做而没敢做的尝试。
最后,说一下《荒野生存》中男主人公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观点。
在男主人公的流浪旅途中他遇到的最后一个朋友是一位失去妻子与爱子的老人,老人脱离社会,一心在自己的小工作室中进行着皮革雕刻,大半辈子的光阴都是这样的周而复始,即使想出去旅行也因为怕错过订单而不敢成行,人生乏味而充满畏惧。
对于老人的人生,24岁的超级流浪者却不敢认同,鼓励老人改变现实生活的同时,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他说:“你到底要逃避什么?
你必须得重新融入社会,走出那寂寞的房子,走出你的小工作室,重新上路!
你还要活很长时间,你必须给自己的生活方式来个大改变,人要靠体验新事物来保持活力,但你看看自己,一个固执的老头子,屁股都不挪窝。
如果你认为人生的快乐源于人际关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上帝将快乐赐给世间万物,快乐无处不在,我们能从任何事物中体验快乐,我们要做的是改变看待事物的方法。
”是的,多半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改变看待事物的方法,快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看你是否想抓住并拥有它。
以上的文字送给我挚爱的这部电影,希望有更多热爱生活的人能看到这部电影,我觉得,这是一部可以启迪人生的电影,希望更多人能够分享。
幸福是分享。
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生活被理智所统治,人生的可能性则被摧毁——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这电影居然把我看哭了,一天内我看了两遍。
然后这个故事让我不断想到海子。
我想我始终还是个很自私的人,不管我看多么悲惨多么凄美多么感人的家庭故事爱情故事导盲犬电影我都很少有眼泪。
当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我经常问自己,我离这个城市到底有多远。
三年以后,我的结论仍然是,太远。
因为当你置身于这个城市,你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你所有的开心悲伤思念和爱,都会那么轻易的就被淹没,没有任何形而上的东西,容不下唯心的脑袋,有时候你几乎不能感受到世界,但却能觉它千万的难。
“……那是永无止尽的灰雾城市,让人觉得时间凝滞,所有轻微的、沉重的伤感都不打算结束;一切残喘的、化痈的恶疾也不会致命,只是拖着,形成巨大的漩涡,昨天比前天好一点点,今天比昨天坏一些些罢。
有人在堆满腐物的沼泽里,洒了几滴灵液,以至于枯朽比鲜嫩的青春拥有更顽强的存在意志。
”“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生活被理智所统治,人生的可能性则被摧毁”我认识的人里啊,有谁能两眼放光地和我讨论这句话?
我想起我暑假回农村,雷雨过后我站在山腰上,看到傍晚的水稻田里成群飞舞的萤火虫,我闭上眼睛,能闻到香甜的空气,感受到山与树的血脉流入你的身体。
除了大喊一声然后开始流泪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我想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的场景。
在一块能和自己共鸣的土地上看到让你产生巨大的存在感的景色。
你在它里面。
时间的流淌,星空的旋转,自然在渐渐地悄悄地新陈代谢。
无论多么渺小,你也能感觉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
我想这根本和梦想和逃避和愤世嫉俗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你作为一个人最初的最原始的对于自然的爱对于人生的不羁。
这真的是很屌很屌的一种品格,在古代我们称之为逸士之风。
很可悲的是在很多城市里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或许能在去旅游的时候才能偶尔懂得和感受到,我们以为在阳台养只鸟在沙发抱抱猫在小区溜溜狗就是自然就是生命,以为在网上声讨虐待动物就是爱,其实只是为了填补自己心里对于一些东西的空缺,我们愿意给宠物穿衣服买药买高价的口粮,却没有捐过一件衣服给福利院的孤儿没有捐过一件本书给希望小学的孩子。
我们开着车逛着街溜着狗享受着现代文明却没有想象过这样的生活要牺牲多少棵树多少个野生的生命。
我真的害怕自己也终究被淹没在这种生活中。
我有问过自己,有没有这种可怕的勇气,丢掉沉重的肮脏的美好的纠缠的所有的理智和累赘,烧掉。
去求一种生活或者一段自己也无法定义的旅行,好似《搏击会》里说的“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ing 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ing. ”无论你多么富有多么平穷或者多么悲伤多么愤怒,你竭尽所能独自骑上一辆摩托车,眼睛里有从未有过的光。
然后一路向北方前进。
如果让我选出发前三样最想丢掉东西,我会从背包里拿出爱情,不必要的同情心,还有害怕孤独的敏感和脆弱。
冬天的时候我一直和我东北的同学说我想去大兴安岭,可是他说,如果我冬天去,要等到开春才能回来,因为我会被冻住在那里,然后开春冰雪融化我才能活过来。
我想我有生之年一定要一个人去一次我能扛住的最冷的地方,然后站在一个高地上面,闭上眼睛。
我想我的人生就圆满了。
我想去芬兰。
我想对比北极的荒野和南岭的稻田赋予我的存在感。
“请往下走,直下到那永远孤寂的世界中去”——艾略特
其实本片台词是一大亮点,句句经典,以下更甚……I actually try not to be found. I'm gonna be all the way out there, all the way fucking out there.Just on my own.You know, about getting out of this sick society. -
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流浪的梦想,即使在城市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在被文明驯化和金钱腐蚀的现实。
这是很久以来,看完之后令我难过的电影。
情绪一点一点累积,沉默一点一点堆砌,或许以为等来的是一个鲜花烂漫的结局,却没有想到,如此黑暗。
更没有想到,这个黑色的结局没有给我们太多的答案。
它只是展示了一段现实,或许并不代表流浪的起因是家庭之不幸,或许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或许。
我悲伤的情绪很久没有缓和下来,即使它接近两个半小时的长度。
它给了我们流浪的路程,那些你能想像的各种遭遇和经历,牧场的场主,一对行走中寻找儿子的情侣,一对疯狂游戏的青年,一个即将发生爱情的姑娘,还有一个行将老去却被感动的白发皮匠。
这一切都与克里斯托弗发生羁绊,只是他从未理会。
为了躲避,为了自由,为了印证内心寻求幸福,那就是阿拉斯加的荒野生存。
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抛弃文明社会的一切,走向荒野。
多么简单的故事结构,多么真实的生活事件,却为何在一路的温暖走过之后,带给我们最强烈的残酷?
这是一个真实事件,好莱坞的坏男人西恩潘,为了把这个事件搬上银幕等待了十年。
其实,里面涉及到的隐私和不堪的过往,对于我们毫无意义。
但是,我们能够真实感触到的就是那个孩子他有我们没有或者已经失去的东西,那就是“奋不顾身”。
为了自由奋不顾身,为了理想奋不顾身,为了实践奋不顾身,为了自己所追逐的一切奋不顾身。
我们没有了,丢失了,再也找不到了。
被这个社会的文明碎片彻底击碎了,划伤了。
多么可悲的时代,有了多么可悲的我们。
只是,在电影不断的延展过程中,那个男孩的思绪不断的延续和改变。
在日记本中不断记载自己的感触,却越来越回到起点。
从开始的兴奋到孤独,到无能为力,到最后的领悟。
影片以生长周期作为章节划分,不断的通过倒叙来相互切换不同的思想状态。
那个男孩有一只神器的笔,和左手,写出自己的真实的感受。
原来幸福,就是与人分享。
这就是临终前的领悟。
一个义无反顾,抛开家庭,面对众人众多的友善建议而不顾的“超级流浪”,最后找到了生命的原点。
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是那条河挡住了他的回头路,是没有猎物令他身体憔悴,是误食毒草令他接近死亡,是那种狂热,让他一去不复返。
我痛恨这结局,它太现实。
我们经历太多没有回头路的旅程,我们经历了,我们想回去,可时间冷冷的拒绝了我们。
你错过的爱情,错过的家庭,你错过的发财机会,你错过的某段人生。
它是一辆列车快速驶过,而我们却不知道自己原来就是乘客。
电影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把Alex当成了一个不太专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阿拉斯加连冲锋衣裤、太阳镜和“沟太死”的高帮鞋都没有,居然还要好心的司机赠予一双涉水的胶皮靴子。
各种举动类似于一次自发的野外求生训练。
至于他离家出走的行为,在电影还没有给我们足够的解释之前,权且先当作一种年轻人渴望“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式”冲动。
毕竟,这种事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并不新鲜,“流浪”也算是有历史和现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人有钱有闲到了一定程度,多多少少都会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的意义,甚至通过各种形式奋起的反抗一下,这也没什么稀奇。
随后又发现,Alex的很多举动在固执己见的时候却又稍显幼稚,比如在拒绝父母提出要为他买一辆新车时,过于强烈的反对,不要就不要,干嘛疯子似的重复那么多遍things,things,things;比如在弃车徒步的开始,烧掉了手头剩余的现金,而后他在旅途中的遭遇也证明他并非不需要那些钱,而是一种急于跟过去撇清、留给自己一个干净起点的心态使然。
这让我觉得虽然Alex的生活轨迹里没有提到一丝一毫的音乐元素,但却是切切实实符合着“摇滚精神”:要的东西也许没那么明确,即使明确也因为过于理想化而变得脆弱不堪,可是不想要的、反对的、急于划清界限的那些却永远那么旗帜鲜明。
对于离开和流浪的解读,无外乎追寻和逃避。
Alex自己的言行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他皈依的生活方式是忠于自己内心诉求的一种追寻。
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种自由的人生,即使不知道它的终点在哪里;而与此同时妹妹的旁白则告诉我们,不管用怎样与众不同的人生哲学掩饰下的出走永远都有逃避的嫌疑,父母之间情感不和谐的阴影时时刻刻笼罩在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头,于是Alex用这样一种单边的武断的不希望被打扰的出走行为将噩梦的感觉甩给了他的父母。
即使我们不把这当成有意的报复,即使我们不把道德的准绳拉得太高,当我们看到Alex的父亲颓然崩塌在马路中间老泪纵横的时候,当我们看到Alex的母亲一次次从梦魇里惊醒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究竟谁对谁的伤害更大一些?
一个人的自由有多可贵?
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可有些快乐的确是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一个人自由自我的同时,往往有另外一些人被默默的囚禁在提心吊胆之中。
Alex的信仰是:“快乐不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帝将快乐放置于我们周围每一件事当中,人们灵魂的精髓来源于新的经历”。
这话没错,只是不能绝对化,任何事物一旦被绝对化,即使不走向灭亡,也必然导致偏颇或者谬误。
在Alex“泛物质化”的眼光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过是——甚至还不如——这一路上的浮光掠影,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并无关联,自然情感化,情感物质化,并且自由绝对化,于是再真诚的情感也无法打动并且软化那种挣脱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连同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一并,被他反对并抛弃了。
在Alex沿途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虽然看似偶然而杂乱,实则基本上涵盖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全部类别:Jan和Rainey殷勤的友情,Tracy送上门的爱情,Ron给予他的亲情。
可是这一切统统被Alex礼貌又断然的拒绝了,我不明白,这样一个看似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为什么从来没有反思和怀疑过?
在整个流浪的过程里,这些偶然发生擦肩而过的情感关系,即使不能完全扭转Alex那种摒弃了人的因素的,对“绝对自然”和“野性呼唤”的执着的追求和回应,至少也应该让他重新去审视自己过于笃信的人生哲学。
一个人的自由能有多大?
也许真的大不过他试图逃离的心魔。
与错误的观念相比,偏执的坚持貌似正确的东西,更可能让人走上一条不归路。
河对岸那顶Jan送给Alex的彩色毛线帽子再也拿不回来了,如果那帽子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一面的话,这场景似乎隐喻着Alex自绝于人民的下场。
最后的最后,已经皮包骨头的Alex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纸上写下,“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快乐拿出来分享,才是真的快乐)”,这话真的没错,即使不经历这么九九八十一难也知道这话没错。
可是Alex在最后的时刻真的快乐么?
如果真的快乐的话,为什么镜头闪回的不是那些栉风沐雨日出日落,不是他曾经路过的草原山川河流和海洋,而是父母那遥不可及的温暖怀抱?
如果真的像Alex相信的那样,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又有什么分享的必要?
如果人要不断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获得全新的体验,那小命儿都没了还体验个屁呢?
谁也不知道Alex最后的两行泪水是恐惧、悔恨、还是分享了快乐之后功德圆满的激动和成就感?
还是Ron留给他那句“when you forgive,you love(懂得原谅,才会有爱)”终于起了作用,让他在最后时刻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
来自【蚌病生珠】 http://caotieou.com/?p=340豆瓣九点地址:http://9.douban.com/subject/9114912/
他毕业了不找工作不读研,反倒出去玩,看看,他死了吧?
他出去玩还不跟家里说,还保密,看看,他死了吧?
他出去玩还总是自己一个人,连个朋友都没有,看看,他死了吧?
他放着姑娘不好好搭理,反倒出去玩,看看,他死了吧?
他不仅不孝顺父母,而且仇视爹妈,看看,他死了吧?
他不好好学地理,居然不知道春天积雪融化河水上涨,看看,他死了吧?
他不好好学植物学知识,乱吃青草,看看,他死了吧?
他他他他,他还烧钱!
所以,他必死无疑。
他出去玩产生了多少恶劣后果。
首先,害人。
爸爸妈妈整天魂不守舍,弹吉他的姑娘小鹿乱撞心神不宁,老大爷的生活也被他打乱,想当爷爷而不得。
其次,害动物。
非得大冬天进山,杀了多少小动物,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吃点素多好。
那么大一头鹿够你全家吃一年了,最后怎么样,臭了吧,长蛆了吧,喂狼了吧,双手捧着心脏的时候不觉得罪恶吗?
最后,害己,他死了吧?
这就叫“作死”。
结尾很狗血,很有教育意义。
如果他死的执迷不悟一点,死的至死不渝一点,我还痛快一点。
可他死的时候居然悟了,居然明白幼儿园小朋友都明白的“分享”了。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吵架,多多关爱下一代,教会孩子时时事事都要请示汇报,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最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懂事后,就要每周陪同孩子观摩此影片,确保警钟长鸣,让孩子了解一个人出去疯跑还不打招呼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最后他死了吧,至死都躺在那辆破房车里,不是要Into the wild 吗?
一个矫情的片子,恕我不能苟同~人类社会本身也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它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原则从本质上也丝毫没有超出自然界之外。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遇到的困难在自然界只会平行转移,也因此不存在一个脱离人类社会之外的美好自然界等待我们去逃逸其中,人的问题只能自我面对和解决。
对这部片喜欢与否,基本取决于观众对于片中“自由”价值观内核的认同感。虽视听层面很容易感染人,但就立意而言,只局限于用一种蛮横的方式去对抗生活,本质上与离家出走并无两样。
矫情自负的男青年在童年阴影的折磨下选择了放逐自己到野外来企图验证自己的信仰很真理自己的行为很牛B。。好吧,其实放逐和逃避真的是个老话题,选择了孤独不代表头上就顶着了金光圈
人生就是一程,去社会去荒野都是一程,休想在这短短一程开悟上帝的谜题。上帝造谜题不是为了让你解开的,他只是为了让你活的看似有意义而已。别试图有意义,去趟阿拉斯加或者西藏就想找到意义,纯属吹牛逼。多活几年,上帝造人不容易,别给上帝添麻烦。
All you need is the courage to face death, to abandon the sick society for going into the wild..But all I love is the world as it is, not the nature, not the wild but the world with humans,the world itself.
IMHO这家伙只是个被现实社会抛弃自我排斥妄想逃出人类大丛林的一个弱比而已 老潘反而把他描绘成了基色死.克莱斯特 到处传道授业解惑 美国人一看哇基色死耶 个个开始捧臭脚舔屁股 一往宗教上带 这事儿就收不住了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各种矫情小清新啥的 美山美水啥的 还是可以用来装下B的
为导演本人的清醒客观赞一个,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容易陷入物质与精神孰轻孰重的口水仗当中了,好在他只是想着冷静的叙述好故事,把争论留给了观众。当然,他并非没有态度,逃离也好追寻也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探寻意义的过程。国家地理级别的摄影实在加分太多,看完让人想去阿拉斯加。
“他和解了,只是落水,中毒了,回不来了。他并不叛逆,只是死在成长的路上了而已。他并不是异类,每个人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有人选择去山林,有人选择去书本,有人选择去酒精里。有人走出来了,有人没有走出来,仅此而已。”
大山里长大的我,始终无法理解城市人的登山探险行为,我们山里人,从来不在深山过夜,吃饱了没事挑战大山就是作死,是缺乏对大山起码的敬畏,所以电影一开头,我就想把男主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一铲子拍死,用旅游来逃离自己的痛苦,没问题,但别打着爱自然的旗号,自然不需要你爱,自然需要你尊重
很多年之前已经看过了,看不懂那种意境。just not my type, but it doesn't mean this is not a good movie..
因为家庭原因而逃避了整个社会文明,最后饿死在里森林里。也许他自己得到解脱了,但他却自始至终都给他的父亲给他的亲人以惩罚,虽然电影最后描述到他想到回到文明社会中去,但季流阻挡了去路。这么一来,他的死反而是他自己酿成的~该惋惜还是该赞许?如果要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来颂扬的话,那他的动机却是那么的私人化和不纯粹,可惜了。。。
你牛逼梆梆的把钱都你妈能点了,那你那包儿里那么鼓装着你妈什么更有用的东西呢??就这自然科学知识为13的顺鸟还你妈流浪呢,浪你爸个B啊!现在电影都怎么了?!惩善扬恶是么?!
【0】这不仅仅是意淫的程度了,是无止无尽配合最后的真人真事改编形成真正的剧作正反打的极致脑残片。放弃哈佛法学院,放弃优渥的小资家庭,放弃爱你的女友,只为追求你漫无目的的人生哲理,停留在意淫就可以了,还拍出来狠狠恶心一遍。公路片混搭点风光摄影和搞点煽情孤独的音乐,纯纯有病且脑残的自我感动。完全不能理解,共情,认可这个电影的分毫。只可能是西恩潘没日没夜肛交福茂,福茂告诉他这么拍的。
无法拒绝自己内心的人真是伟大又可怜
fucking suspicious but seriously fanscinating as nature could comfort
如果有幸福的家庭,有爱人,仍然要选择逃离呢?像《碧海蓝天》,像《然情岁月》,像影响片中提到的杰克伦敦小说《荒野的呼喊》中的巴克。最终克里斯托弗并没有成为人类中的异数,他还是渴望回归,渴望分享,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1 这根本就不是个适合影像化的故事。重点是心路历程,然而自嗨能拍么。所以只好不断加入路遇的人物制造看点,可这样,不就正与男主抛弃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坚持相背离了么 2 分是综合分,要是单评判主人公行径,我给一星。理想主义很可爱,但我不喜欢这一种。它太含糊,会被我看成无目的逃避
像是电影里那对父母拍出来的,对人物缺乏理解,却充满了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刻奇且不自知,正面例子应该是《加布里埃尔与群山》。
一个傻逼青年的幼稚故事:脆弱的人总想通过形式上的强悍来证明自己。还有,他为什么看镜头说话,还和镜头做鬼脸?这很荒诞啊。他白痴一样的表情让我很替他尴尬。
男主身上有一股傻气,就人类进化到现在这步,有人说我想从头进化起。他是很好运的活了下来,因为他不是去fight with什么,他的行为就是两个字 等死哪怕他说梭罗,从他的眼里我只看出了他记性很好这都能背下来其实男主对人类的态度是积极的,在他的预设里,人类最本真的样子是善,所以他因自己父母这样的人的恶而痛苦,与他短暂交流的那些嬉皮士似的人也是善,但这也是因为这种交流的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