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种态度。。。
不懂摇滚的说。。。
摇滚就是反摇滚。。。
非hardcore。。。
悬在中间,nowhere。。。
伪君子的摇滚不在此地。。。
只是因为Jack Black 。。。
kids的摇滚还是不一样。。。
没有感到真正的激情。。
kids能懂多少的摇滚???
即使我们的伪摇滚又能懂多少。。。
重在参与。
今天在电影频道巧合的看完了这样一部电影。
关于失落,关于梦想,更多的也许是关于摇滚,关于我们最爱的音乐。
我想我会和很多人一样,看片时疯狂的大笑,笑着笑着却在结尾哭了起来,一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动,我想每个怀抱有音乐梦想的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他能让你找回最初怀抱梦想时的感动,因为似乎有人代替你完成了梦想,哪怕他们只是群孩子,你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想想对自己说那要是是自己多好啊,要是那老师是我的老师该有多好,那不就是我之前想要做的事么,可惜没有伙伴,没有老大,我们仍一事无成,音乐终究只能给我们带来寂寞,却不像电影里那么让人感动和欣喜。
是的,也许很多人都嘲笑,甚至侮辱他,说他们唱歌简直像发了神经,但我能明白,那就是摇滚,不管唱的是否好,是否宇宙无敌,摇滚需要的是一种状态,一种不怕失败,打不死的精神,我想他们做到了,他们最后也成功了。
我喜欢那音乐老师的几句话,他说一场出色的演出能改变全世界。
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次机会。
此外那群小朋友真的很勇敢,他们今后还有无限的机会,可那老师没有了,他们却义无反顾的帮助他实现了一个这样的愿望,那时他们还只是小学生而已。
所以很让人感动。
想不到林克莱特2003年拍了这部电影,在我搜寻他的影片时没发现。
这是我看过的拍的非常好的关于摇滚乐的电影,导演和演员生动,准确的解释了摇滚精神的内核。
落魄的摇滚乐手杜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混进名校做了代课老师,本意想混几个代课工资交房租,却一不小心把这个名校班级的学生培养成了一个成功的摇滚乐队。
这是个简单,理想,大团圆的故事,情节也难免落入俗套,但通往结果的过程中,杜威生动的,身体力行的阐释了摇滚精神,摇滚精神包括:1.反抗大人物,反抗强权;2.真诚,直抒胸臆,表达你生活中的愤怒。
他一直在践行这些摇滚价值观,和人(也是以前一起玩音乐的朋友,但已经“改邪归正”)合租的狭小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摇滚唱片,他熟知地上地下,古往今来的知名摇滚乐队的每一首歌,每一个角色,贝斯手怎么耍酷,主音吉他如何疯狂的摇动胳膊,每个摇滚乐队的闪光点以及每首歌曲的特点(你学习一下这首歌里的鼓点,你去好好听听这首了的solo,这首歌里的和声唱的最好你学习一下),但同时,他不名一文,已经欠租半年,还被自己创建的乐队踢出局。
他被自己组建的乐队踢出局是因为其它队友更想达到的目标是比赛获奖,成名在望,飞黄腾达。
而他还是理想主义的摇滚客,骂队友的歌词虚情假意简直就是垃圾。
“你们都是垃圾,我找你们来是你们的幸运,你们竟然把我踢出局,傻逼,你们会后悔的!
”他又成了光杆儿司令,但头脑中关于摇滚乐的理想与被踢出局的愤怒让他快要爆炸了,他迅速写出了一首表达自己愤怒的歌,非常带劲儿,他开始四处找人组建新的乐队。
这时他和合租室友女友关于欠租的矛盾也大爆发了,他不得不弄到一笔钱交租,合租友人是代课老师,这天他收到电话找代课老师,于是走投无路的杜威,灵机一动接下了这个活儿。
这个小学是当地知名私校,家长对学校要求很高,学费也很高,他只是想混混工资,所以什么都不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学生上音乐课--众所周知,名校的音乐课就是交响乐团,有人弹钢琴,大提琴,古典吉他,吹管儿。
他看了之后又灵机一动,何不就地取材,组个摇滚乐队,于是他把古典吉他手叫上来,递给他一把电吉他,很快他就上手了。
把弹钢琴的孩子(亚裔)叫上来让他负责keyboard,拉大提琴的负责贝司,随便试了几个唱歌的弄上来做和声,一个乐队就这么组成了。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迅速给学生普及了摇滚乐知识,排练了几首歌。
去参加了比赛,最后他们的乐队没有获奖,但得到了观众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是杜威对摇滚精神的践行,他教给学生,摇滚精神就是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的胆量,讲完对学生说,我对你们而言就是大人物,来,试试反抗我。
于是班上一个比较叛逆的孩子率先开始:你是个混蛋。
接着别的同学也陆续骂出来直到最内向的亚裔同学骂:你又胖又丑,是个loser。
他大鼓掌,对了,同学们,记住这种感觉,这就是摇滚精神。
接下来他告诉学生,摇滚乐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怒,来,说出令你们愤怒的事,一个同学说:做家务,他马上拨动和弦唱出几句:我讨厌做家务,那让我疯狂。
另一个说:bully,他也立刻唱出来。
这正是摇滚乐的精神。
摇滚乐一定要看着像二逼吗?
其实并不是,一个学生在参加彩排时看到一堆纹身夹克的乐手被深深的吸引了,乐手带他到车上打牌。
杜威找到他告诉他,那些不是真正的摇滚乐手,他们只是装模做样。
杜威是个胖子,没有纹身,也不穿夹克,但他玩起音乐来那种激情无人能及,他的创作能力也是。
同时,他尊重乐队里的每个人,他真诚的问一个学生:我能不能在这儿加段SOLO,我感觉来了。
这就是他教给学生的摇滚精神: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表达你的愤怒,同时,真诚,不要装模做样,尊重每一个乐队成员的意见。
我觉得年轻人对摇滚乐会有天生的热爱,因为你在那青春的年纪,已经长大成人,但世界不属于你这个校园里的青头仔,世界属于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你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你空有一腔抱负却毫无机会实现,你愤世嫉俗,对一个理想的,平等公正友爱的美好世界充满了向往。
但身边全是假恶丑各种装模做样,小人步步高升,君子默默无闻。
又或者,你爱的姑娘不爱你,姑娘爱的是傻逼。
这时,摇滚乐给你你要的一切。
抚慰你青春热血的心意难平。
这种精神会渗入你的血液,你未必会成为摇滚乐手,但你可以终生保有这种难得的精神,它在你血液里流淌,当你人到中年,被生活的重担操的万念俱灰,对什么都不再有兴趣,摇滚精神让你重新回到那叛逆的岁月,虽然你不会再叛逆,但它能擦去生活的锈迹,让人再次闪亮。
男主角的表演力真的超强,影片的中间和末尾用了两个长镜头,足足大概5分钟的时间,就光靠他一个人把他对摇滚的热情都表现出来了.看完后还是很感动的,最后的时候,当他没有拿到奖品,反而他的学生却看的很开,对次已经不重要,就像成绩,星级同样不重要,只要在摇滚舞台上倾注所有,最后他们得到了全场的安可.
一直标榜自己是个摇滚的粉,但是看了这部rock片,还是觉得看不懂。
一、自我对于“老大”say no的勇气,是不是要在成长经验中积累呢?
有些时候这种愤怒和发泄,我以为是自发,而不是他启。
对于摇滚,这样一个狂野又浪漫,堕落又糜烂的音乐形式,乖乖牌们永远是观望且艳羡,释放天性,但是天性是不是对于天然本性的自我追寻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要自启而非他发。
二、自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摇滚梦,每个人都有偷鸡摸狗一般寻找摇滚的旅程,当我们唱着红旗下的蛋唱着姐姐唱着黑色的梦,唱着麦田的守望者唱着海阔天空唱着雁栖湖的时候,是不是都是独自攀爬在一堆堆的黑色音乐里,独自享受独自伤心。
所以我以为,摇滚不是讲别人强行从古典音乐里拉出来,教几个POSS,摆几个干嚎,亦或在适当的时候跳下场子。
摇滚的真正精神是反叛,是对抗,是一个人在永远的战斗,不言败。
摇滚注定是孤独的,大众的摇滚,要么流行,要么被打压。
全民的觉醒,往往在某些人眼里意味着危险重重。
所以,摇滚只能小众,而且只能自我寻找。
三、如果道歉能解决一切,还要警察做神马即便是喜剧,即便喜剧里情节可以夸张可以戏谑也可以人物肆虐,但正统的我仍不得不思考,教师是做神马的。
如果老师以一种强行的姿态洗空你所有获得知识的机会和可能,这样的一种霸道算不算强权?
这样的用音乐,仅仅是摇滚来代替科学和人文的态度是不是独裁?
这样用愤怒和咆哮去撕破文明丑陋外衣的形式,算不算暴力?
在孩童时代,真善美的存在是必要的。
公共社会,秩序和角色的遵守更是重要的。
我们可以在the school of rock里面笑,却不能笑其中的种种真实。
影片的最后是皆大欢喜,但若这种欺骗可以看做善意,这样的胡闹可以得到谅解,这样的目中无他可以解读为轻喜剧,我只能说,如果道歉可以解决一切,还要警察做神马?!
总得来说《摇滚学校》剧情还是很百老汇——除了个别几部,剧情都是欢乐是主基调,有一点点的小挫折,然后美好的结局,管他合理不合理。
剧情没法推敲的,硬要推敲只能负分滚粗。
男主一天到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白吃白喝住在发小家;在知道需要交房租的情况下,上班还迟到,还抢占发小的工作机会,不告诉发小的情况下顶替他去上班,而发小甚至有可能因此被吊销教师资格证;去顶替别人工作还不好好工作,叫小孩儿去参加音乐比赛,不是因为看出来孩子们心里有各种问题需要宣泄,需要跟家人沟通,而是因为自己想去参加,后面顺带解决的这些问题;出了问题被发现,不主动承担问题,自己跑了,留校长解决。
发小的女友说的非常正确:就是垃圾中的垃圾。
但是小孩子和发小就是可以原谅他,接受他。
校长还袒护他,还顺便拥有了爱情,以后的工作问题也解决了。
最不能接受的是,全剧最正常的发小女友,居然还被警察警告:这是在浪费警力。
宝贝们,要是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人,真的请一定报警。
总之一句话,剧情是屎。
音乐方面太过于专业,我不会点评,只能说挺好听。
最喜欢的是校长唱的那首,现场恋爱!
而且之前上课唱的应该是花腔吧,也很好听(应该是莫扎特的吧)。
演员都表演的很好,小演员们都太厉害了,开始表演之前,广播还专门说一下小演员都是真的自己在表演,太可爱了。
最后去比赛的那截,都看到下面的乐队都站起来在看小演员们表演。
大小演员们都很酷!!!
大爱校长,声音太太太太太好听惹!
然后居然还有录像时间,我快感动哭了,我看过的百老汇里,这是最大方的了。
我不懂音乐,至今也搞不懂摇滚的定义是什么。
看到片中JB抱着个电吉他,声嘶力竭地对着麦克风又摇又跳,到后来躺到地上打滚,我终于明白:哦,这就是摇滚。
之前看过张北海写的《美国:八个故事》,其中就专门讲到摇滚乐。
摇滚源自黑人,发自小城孟菲斯。
中国没有摇滚的环境和土壤,为数不多的摇滚人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这一点,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惊人的相似。
影片中,即便是在起源地美国,摇滚也被家长们视作洪水猛兽,看成不务正业。
JB是个极端疯狂而又执着的摇滚人,疯狂到除了摇滚就没有任何的谋生手段,而太过疯狂的他就连同样玩摇滚的队友都不堪忍受。
最后,他在一群孩子的帮助下成功逆袭,这么完美的结局,已然变成了童话故事。
JB这个死胖子在影片中的表现实在是很赞,尤其是玩摇滚的时候,观众只有一个念头:他就是摇滚,摇滚就是他。
没有对摇滚的热爱不可能表现得如此完美。
后来得知现实生活中的JB本来就是一个摇滚人。
怪不得……我不是那个摇滚年代的人,可是当我听到那激昂而狂野的摇滚响起,却发现自己的大腿不知何时早已情不自禁地跟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有节奏地抖动起来……
很少看喜剧片,尤其好莱坞的,感觉大部分编剧脑死亡。
今年压根没看几部喜剧,只是英语课上老师放了几部喜剧我跟着乐了乐。
前些日子看了《海盗电台》,暂且不说它跟摇滚有啥联系,总之那种没心没肺的态度感染了我,也感动了我。
《摇滚校园》也是这样,里面孩子们学摇滚的场景这是让我乐得屁颠屁颠的。
喜剧嘛,就是图个乐,可是看了很多恶评说啥伪摇啥的,我就不懂了。
挺好的喜剧非要拿来较真,真没劲呀。
真是笑开了花,这就够了
超搞笑的电影搞摇滚要从娃娃抓起,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觉男主角挺强的,虽然很胖,但唱歌唱的蛮好的一定要看哦呵呵
School of Rock摇滚学校是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看了不少遍了.总结一下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些小小原因.1导演Richard Linklater 此人也导演过另一部我超喜欢的电影Before Sunset,如果两部电影都看过的话应该发现这两部电影太不同了,能都游刃有余应该就是所谓才华的东西吧.2男主角Jack Black 居然有这么让我欣赏的人.一个重金属乐队的吉他手,同时还是一个天才的喜剧演员,生活中他的两个角色都做得完美.3女主角Joan Cusack 好演员,有内涵.她是John Cusack的姐姐,他们姐弟和Jack Black,Catherine Zeta Jones,Tim Robbins一起出演的High Fidelity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4一群超可爱的小孩.Speechless,只有佩服casting director的过人眼力,每个小孩都那么适合他们演的角色.5编剧 Mike White 他是该片的作者,作为一个有过人才华的著名编剧,同时也是一个著名演员,在这个电影里也演Ned,演得真好,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居然和Jack Black一起创作了影片中许多歌曲,原来他也是个摇滚音乐人.6电影插曲 我佩服导演编剧等人的音乐品位,在电影里,我听到了the Clash的Stay free,Romanes的Do you remember rock'n roll radio,这里面是重金属乐队Kiss翻唱的版本,还有Cream乐队的Sunshine of your love(Eric Clapton在这个乐队时的歌),The doors的touch me,AC/DC的back in black,the Who的Substitute,Metallica的the wait,Romanes的my brain is hanging upside down,还有就不一一举了,我在里面至少还听到了led zeppelin,velvet underground,david bowie等的一些经典歌,呵呵,里面唯一的一个女声的插曲就是我blog的前两篇提到的我最欣赏的三个女声之一的Stevie Nicks,是她的经典歌edge of seventeen.这个电影里的所有插曲,都是很老的歌,它们也唤回了我大学时代听这些音乐的美好回忆.7无数的细节,我无法一一列举,太多了,太多的只有真正热爱摇滚乐的人才能会心一笑的小细节,大多数台词其实都有可以让人笑或感动或思考的力量,整个电影没有一句废话,我觉得这是一部拍给我们看的电影.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Jack Black和Mike White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看我们自己.8我从头笑到了尾.
这种电影能拍成这程度已经成功了~
看到这海报我都要笑……
RL也拍过这么商业的片子呢,核心还是非常正能量主旋律的。但也不是盲目励志,比如作曲的那个吉他男孩,之前是正统地学古典乐的。跟很多乐队的作曲一样,看似天赋异禀的草根,其实都是学院派出生,这叫半路还俗。
有时候就是关于演员。
jack black~~~~~
摇滚是个严肃的事业!
什麽是搖滾 它不是單純的瘋狂叛逆 而是一種精神 為生命呐喊的精神。
一路开挂是挺爽,但是逻辑问题太明显。主角也太主观,怎么能让这么多人为你一个人的梦想陪葬
昨夜CCTV6的晚餐,还是有点意思的
女班长好可爱啊,像徐若瑄,又让我想到小时候的程康妮,那种家境颇丰、爱交朋友的爽朗女孩子
女贝司范儿够正
没什么意思,跟a boat that rock比差远了···这就是耳鼻青年和文艺青年的区别吧···
孩子们永远能给人最大的震撼~
Richard Linklater终于遇到了一个真正喜欢聊摇滚的话痨
小孩子还真是不适合学摇滚啊
除了烂还是烂
awful
摇滚无极限,小鬼也疯狂。
大英帝国就是牛逼啊!我初二的时候历史老师懒得上课就给我们放这个电影说受受真正的教育!她还说她最喜欢的乐队是Nightwish,当年作为一个清新朋克脑残粉我就沸腾了…………
我不懂摇滚~但也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