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义大道)从《黎明之后》到《潜伏》,谍战剧迎来了一个高峰。
观众爱看谍战剧,一方面是演员的演技炉火纯青,如吴秀波、孙红雷,都把主要角色演绎得酣畅淋漓,性格特点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就是剧中情节的跌宕起伏、波澜转折,尤其是敌我之间的斗力斗智,权谋应变,加之敌人内部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还有官场斗争、派系林立,都让人看后欲罢不能。
不过,电视剧毕竟是演戏,矛盾冲突也都是戏剧化的,而真实的“隐蔽战线”上的斗争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电影《一号目标》便为我们揭示了那个年代,情报工作者的一些真实生存状态。
而这些真实经历,其实一点都不比编出来的故事逊色。
电影《一号目标》讲述的是在解放战争的内战前夕,国共双方在南京谈判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事,当时的国内局势变幻莫测,国共双方既有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也有各个战场上的打打停停。
对于中共的谈判代表团,国民党的保密局等特务组织实施了全程监控。
就在百密一疏中,一个代表团遗失的笔记本暴露了在即将赴美培训的38 人军事精英团队中有中共的卧底。
于是,国共双方在如何找出卧底和如何保护卧底之间展开了拉锯战……在这个过程中,又因为有美国的插手让情况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三方各种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美国方面一方面奉行“中立”态度,但时不时的也会提点作为“盟友”的国民党方面,而保密局的特务们则化装潜伏,跟踪盯梢,用的全是下三滥的低级手段。
再看中共方面,则非常会利用官方关系或者外交渠道来巧妙的处理遭遇到的棘手问题。
比如通过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向调停人马歇尔传话,比如通过京剧《蒋干盗书》暗示马歇尔不要做“偷鸡不成反蚀米”的曹操,这些开诚布公的处理方法最终让蒋勤勤扮演的女特务吕一然都不由得敬佩万分。
当然,之所以说《一号目标》这部电影非常真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真实的再现了中共卧底、有着“龙潭三杰”后三杰之首这一称号的熊向晖同志在这段时间的真实经历。
作为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同志一直都是我军在敌军内部埋下的“暗桩”。
同时,他也是赴美培训的精英中的一员。
因为笔记本丢失,他极有可能暴露,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代表团通过各种方式通知试用非常巧妙的手段联系到了熊向晖,并巧妙的安排他躲开了搜索,离开南京避到上海观察局势的变化。
最终,在未婚妻的掩护和我方的努力下,熊向晖不仅没有暴露,而且还得到了更大的赏识,他的婚礼,“太子”蒋经国亲自出席,让保密局的人再也不敢动查他的念头。
这其中,无论是熊向晖和“胡公”之间的对话,还是他与胡宗南、蒋经国之间的相交,其实都是在真实的档案中有所记载的。
在这部电影,鲜活的还原了以熊向晖为代表的中共卧底在国民党军内部的生存状况,真实的反映了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斗争、权力斗争,正因为这些斗争的存在,利用各方面的势力平衡,熊向晖同志才得以保全自己,并且源源不断的为党、为陕甘宁根据地提供可靠的情报,以至于历史上连首长都称赞熊向晖“一个人就抵的上几个师”。
相比“余则成”们,真正的情报战更加血腥残酷,也更加危机四伏,所以看过之后,无论是谁,都会对革命先贤们的付出,情不自禁的心生敬佩。
周是个老狐狸,而熊在周面前就像个天真的孩子。
马歇尔则是国共都在利用的工具,胡宗南批评熊的接任者不淡定时可见胡很重视熊,而熊的表现,着实让我怀疑这个机要秘书是否真的那么靠谱,想起办事“稳”的崔叔。
办事要么是喝茶吃饭的桌子上,要么就是在交际舞会上?
周恩来的藏叶子计划时的背景音乐搞什么鬼?
怎么是德军的the mass?话说你美国大使馆🇺🇸有没有认识的人?
喜欢女特工蒋勤勤:“一号目标身边没有小角色”大学时计划横扫二战将军传记的,这个任务没有完成,显然马歇尔就是漏网之一,对这个人物很感兴趣,以及他的笔记本。
文/公元1874《一号目标》片如其名,电影里,所有的角色都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而这目标,在影片里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处于24小时被监视跟踪的共产党首长,另一个则是国民党千方百计想挖出来的“卧底”。
电影把背景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彼时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中国即将迈向新的一页,但却因国共两党之争,而处于滑向内斗的战争边缘。
两个党派内的有识之士都想将中国拉回正轨,因此在1946年开始“国共和谈”。
对于主战派和主和派,国共和谈期间少不了明争暗斗,当权的既得利益者和在野派的野心,都在这段和谈里轮番登场。
2009年的《建国大业》,曾经以正面、主旋律再加明星扎堆的方式去叙述了这段历史,而《一号目标》则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故事要更加戏剧化。
电影开场,前往南京与国民政府和谈的周恩来,意外地在飞机上掉落了自己的笔记本,当中纪录着与南京地下党接头的事宜;将周恩来定位一号目标重点监控的军统特务,则通过这本笔记知道了南京有地下党。
可是,谁才是真正的地下党呢?
尤其处在当时正准备将三十八名大有前途的年轻军官送往美国进修的前夕,而这地下党,就在这38名军官当中。
围绕着一号目标所展开的猫鼠游戏,电影在紧张的气氛里有条不紊地推进。
蒋勤勤扮演的军统女特务,冷峻严厉,一丝不苟,她奉命执行上峰的指令,全天候应付“一号目标”,却在监视他的过程里,逐渐被他的人格所打动。
当然,若故事真的滑向反派就此倒戈,那也未免太过荒唐,但周恩来以及那一辈老无产阶级革命人士,是真的怀揣着信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他们身上有后来人不曾有的人格魅力,这一点其实令人钦佩。
而影片里最有趣的,还是将周恩来曾经的“身份”讲述出来。
大部分人认识周恩来,都是他在建国之后的总理、外交部长身份,不过他更重要的身份是中共情报机关的创建者,在建国前,整个中共的地下秘密情报网络,他一直是领导人。
电影里的熊向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可他更是周恩来于抗战初期布置在胡宗南身边的闲棋冷子,非到关键时刻不轻易使用。
胡宗南和蒋介石制定军事计划后,都会交给熊向晖去电报给各军区将领,而谁会料到,熊向晖这个被胡宗南深深信任、委以重任的年轻人,竟然早就向共党投诚?
而向熊向晖这样的卧底,在国民党里不在少数,纵使蒋介石明知内部有鬼,数次发动清党进行内部清查,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终亦是无果,甚至丢了江山。
周恩来的这段历史,在影片里进行了侧写,如同电影当中军统特务跟丢了周恩来的座驾之后,戏里的特务头子训斥手下的对白那样,你们跟伍豪,那是班门弄斧!
而伍豪这个令特务闻风丧胆的名字,就是周恩来早年的化名。
就连周总理的特务生涯都鲜为人知,熊向晖这样的人物亦在历史里没站在耀眼的位置,更多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也在历史长河里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在建国后难以说清自己当年的处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一号目标》将熊向晖的事迹拍摄出来,而更多为新中国的建成立下汗马功劳的无名英雄,又何时才会被大众所知悉呢?
“谍战”一直都是近些年的影视剧热点题材,但也是极为难拍的题材,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并不多,《一号目标》这部电影制作精良的谍战电影,在悬疑上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本片涉及到共产党、国民党还有美国军方的众多大人物,从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到蒋介石、宋美龄、胡宗南等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皆在影片里登场,这场风云波诡的谍战也影响到当时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的走向。
故事发生在1946年解放战争前的南京,国共两党正处于和谈的最后时期,究竟中国是否会进入内战,整个民族是否要自相残杀,此刻正处在十字路口至上,而影片中的熊向晖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龙潭三杰“后三杰”之首,在抗日期间和解放战争初期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特殊贡献,毛泽东曾称赞熊向晖“一人可以顶几个师”。
《一号目标》表现了他众多传奇事迹的一个特殊而又最危险的阶段。
影片从一开始就悬疑丛生,不得不说,蒋勤勤在这部电影里是最为出彩的一个角色,她所演的女特工吕一然,智慧漂亮、精明干练、气质独特,是情节不断推进发展的关键人物。
近些年蒋勤勤因为结婚生子,而很少出现在大银幕上,这次华丽的回归,也让喜欢她的观众们欣喜不已,并不是因为她是大明星而这么说,因为只有演得符合角色,为角色大加分的演员才是好演员,明星的光环是建立在对于角色淋漓尽致的诠释之上的。
导演翟俊杰擅长拍战争巨制,这次和儿子翟小兴联合执导这部《一号目标》,则把悬疑性做到了极致,这也是影片颇具商业元素的重要一点。
在真相层层剥开之前,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局,国民党情报部门布下的天罗地网也让观众对“一号目标”捏了一把冷汗,谍战戏最吸引人的也是命悬一线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在影院里看时,每一个线索都意味着潜伏人员的生与死,还有整个大计划的成败,那种随时会“翻盘”的可能,让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
如果国家对于谍战类型影片能够给予更大的审查空间,我想这种类型片会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谍战戏是要忠于历史,但同样吸引眼球的是能够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呈现在大银幕上,《一号目标》已经走出了很不错的一步,革命前辈们,尤其是地下阵线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也许可以更多的解密给公众,当年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着他们并不为人知的身影在后面,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优秀的谍战戏能够拍出来,我想我肯定会买票来支持的。
将背景设置在解放战争年代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跳脱不出老三样:抗战、内战、主旋律。
《一号目标》的时代背景也是放在了解放战争年代,主演蒋勤勤和刘小锋也都是抗战片里的常客,但有一点特别的是,在监制一栏赫然打着陈国富三个字。
也正是他的名字吸引我走进影院,从09年的《风声》至今,时隔五年,陈国富再次参与谍战题材,自然让人期待。
100分钟无尿点影片由蒋勤勤饰演的特工吕一然布置监视任务开始,“24小时不间断监视,不许漏掉任何一个细节”,突出了监视对象的对象和任务的紧张,而从这一刻开始,影片的镜头就一直是随着监视、跟踪和情报获取推进,情节、逻辑环环相扣,任何一处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剧情脱节,可以说,这是一部100分钟无尿点的电影。
多数描述战争的作品喜欢抓大不抓小,将镜头着眼在两军对垒,领导人运筹帷幄上,尽管能获得恢弘的场面和大气磅礴的气质,但难免缺少新意。
《一号目标》则恰恰相反,“一号目标”被严密监视、记录情报的笔记本不慎丢失、38位赴美军官里安插的卧底,这三个看似无关大局的细节,通过监视与反监视、跟踪和反跟踪,以及国、共、美三方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串联起来,扩大为左右内战结局走向的关键一步棋。
影片刻意回避了传统战争片的场面描写,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死一兵一卒、不开一枪一炮,却看的人周身发冷、汗毛直立。
和《风声》的困室之斗相比,《一号目标》在人物的设定上上升了很高的一个层面,拍摄场景也更为自由,风格也积极、阳光了许多,应该算是陈国富在谍战题材上的又一得意之作。
视角独特《一号目标》以国军对共军的首长监视展开,对国共双方的描绘也同步展开,没有特别的倾向于某一方,美方也被摆在了从中调停的位置,马歇尔在核心人物“首长”的计谋左右下,成了身份尴尬的和事老,对人物的刻画亦极力摆脱主旋律电影惯有的正义、煽情路数,“首长”的角色定位让人意外,化身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最牛特工。
成功的角色塑造影片在角色塑造上也很特别,完全被剧情推着走,在这个过程中让观众完成了对人物从陌生到熟悉,和一般的战争片人物频繁出场不同,《一号目标》重要角色就那么几个,通过双方较力成功的完成了角色塑造。
个人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是“首长”巧妙安排自己和马歇尔欣赏京剧“蒋干盗书”,通过计中计,化解了安插在国军卧底的危机;另外一处是孙茜和蒋勤勤的餐桌pk,一个处之泰然,一个急攻进切,而在特殊年代的两场革命婚礼没有可以煽情,但正是这种轻松幽默,反倒能带给观众真切的感动。
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到结尾请蒋勤勤吃饭,通过蒋勤勤敬畏的目光,“首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个性跃然而出,比主观的描述更能让人找到认同感。
最有趣的是,片尾临别之际,二人目光交汇,首长穿着一袭黑色皮衣,用手扶礼帽示意的那个剪影,联系到之前他跳探戈舞的画面,不得不说,这确实是经典银幕形象的一次全新塑造。
文/满囤儿谍战中“禁止色诱敌方”这样限制已经在电视剧领域开始实施了,那么电影圈里的谍战是否也会遭遇越来越严的审查呢?
如果真的是三大限横行,那么恐怕这部翟俊杰和翟小兴执导,蒋勤勤、刘小锋、孙茜主演的《一号目标》将成为华语谍战片中最后一个精品了。
很难想象对方什么“低下”手段都不用,还能被谍的敌人得多么摧残观众的智商。
面对《一号目标》,让我们回想到了《风声》的快感,只好且看且珍惜。
不较真儿的观众可以把《一号目标》看做是《潜伏》的电影版。
片中一样有革命伉俪、英雄红颜。
几位明星演员为谍战风云中的情感戏加分不少。
已经有三年没在大银幕上看见蒋勤勤了,她这次婚后复出的第一个亮相,便酷酷地下达了“24小时不间断监视,不许漏掉任何一个细节”的指示。
那些人妻控、熟女控、女王控、姐姐控们,此时多半要浮想联翩,甚至心甘情愿成为那个被监视的目标了吧。
从乐坛杀入影坛后反而越走越顺的张瑶,与谍战剧常客刘小锋携手饰演了卧底夫妻,是本片区别于残酷刑罚类谍战片的亮点。
热衷救助流浪狗狗的槿汐姑姑孙茜也加入到这场谍战漩涡中,更是温暖与养眼齐齐看涨。
《一号目标》取景于南京梅园民国建筑群、浦口火车站、南京1912建筑群等大量南京留存的民国建筑,再加上服装、化妆、道具的精心,成功营造了华语片中一流的年代感。
每一幅画面都在提醒着观众那个错综复杂的年代,那个国、共、美三方角力,斗智斗勇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里,英雄不是最耀眼的,面皮和人心很少是一模一样的。
监视&跟踪--获取情报--被假信息迷惑--再获取新的情报,周而复始,环环相扣后才能小步推进。
谁是一号目标?
他究竟有什么通天的本领,惹来这么多人下如此大的功夫去挖?
这个谜团在巧妙的剧情设计和讲述手法下,牢牢地抓着观众的注意力不放,越滚越大地一口气冲向了终点。
本片有两位导演,一个是从军艺戏剧系毕业后在八一厂任职的翟俊杰,一个是以演员出道后转型导演的翟小兴,而后者是前者过往作品中的御用。
可以说这两个人既有丰富的合作经验所催生出的默契,又有不同成长环境带来的观念互补。
细节严谨、精神层面积极坚韧,都是翟俊杰的传统;国军视角切入、浪漫幽默见缝插针,都是翟小兴的创新。
京剧戏外戏、餐桌上暗涌、披着别样外衣的婚礼、探戈舞与剪影的首尾呼应,都是《一号目标》留给观众品味的创造性段落。
也许广电总局对谍战内容的审查会越来越严,内地影院内的谍战类型片会越来越少。
但是,从《一号目标》中我们看到了华语影人对谍战题材的喜爱和才情。
相信无论外界如何限制,谍战片还是会闯出一条自己的生存之道吧。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标题是调侃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倒不是我喜欢生搬硬套或耍滑头,而是真心觉得,这两部片之间确实存在多处相似。
上世纪东西方的冷战,尤其是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柏林墙高高耸立的那一段时期,是美苏间谍较量的高峰时段,是世界谍报活动的黄金年代。
我一直认为,我国从抗日战争结束,到国共撕破脸皮兵戎相见之间那短暂的和平时期,是堪比冷战、书写谍战故事的绝佳背景。
近十年来,我认真看完的国产剧只有一部《潜伏》,其主要情节就大致集中在这个时期。
可惜这段日子太短,否则以国人对政治智谋的钟爱程度,华语文学界肯定能出几个勒卡雷,陆德伦,克兰西这样的间谍小说巨匠。
言归正传,看《一号目标》时,我脑海里不断闪过《锅匠》的画面。
那部电影我看了两部,又参照了原著才大致搞懂来龙去脉。
两部电影在很多方面,大有“同父异母”之嫌。
情节均是围绕一个内鬼展开,那边圆场管人叫“鼹鼠”,咱们叫他“暗桩”;两个故事的立场正好颠倒,《锅匠》是要找内鬼,本片则是保护内鬼不暴露;周恩来就是圆场的乔治•史迈利,吕一然就是苏俄特务头子卡拉;故事起因也大致相同,都是某个大人物犯了错,人家是老总判断失误,导致布达佩斯传递情报失利,特工人员被害,本片是周恩来在美军飞机遗失一本笔记,导致暗桩身份的蛛丝马迹泄露给美方和国民党,而且两片的内鬼都是一桩旧案的主要嫌疑犯之一;史迈利设圈套,逮住鼹鼠,吕一然也布陷阱,但被周恩来和手下智破,无功折返,两片结尾都以从容不迫、和风细雨的姿态宣告胜利。
这两部电影,都是把迷你剧的容量浓缩到一部电影,副作用就是理解障碍。
《锅匠》的晦涩相信看过的朋友都有体会,《一号目标》也很考验理解力,半年多的时间跨度,超过10个主要角色,全在100多分钟里说清,整体而言算得上有条不紊,聚精会神的话,不难跟上,但也只能说清,做不到说透。
角色出场时,也没法遵循常规的戏剧套路,用对白、文件等手法自然而然带出姓名背景,要像老版《三国演义》一样不断出字幕。
笔者这互联网泡出来的一代,要不是对民国史略有了解,根本来不及阅读那些竖排的字,也许年长一些的观众会有亲切感。
影片转场很多,极少有超过一分钟的场景,还有多处将两三个阵营交叉剪辑的片段,都给人仓促之感,不够时间深入地体验情绪。
戏剧冲突来不及深入时,常常借助配乐来助推一把,影院里不时轰然作响,比昨天看《X战警》还爆发。
当然,归根到底,本片和西方谍战片还是有根本上的区别。
开头烫金的立体大字一出来,配上那常伴红色经典的音乐,就知道这不是《听风者》那种浪漫主义戏说,而是我国特色——主旋律。
如今的主旋律比样板戏年代时髦了不少,除了拍摄手法更商业,还加入许多含蓄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标志意识形态上的悄然转变。
可以举片中的仪式为例子,有两场婚礼,共产党的中式和国民党的西式,婚礼是礼仪和文化的展示,象征意味非常强烈,影片是国共双方在美国调停之下的博弈,表面上,国民党的风俗更接近美国的西方文化,赢得胜利的盘面更大,但细看,马歇尔将军对京剧赞不绝口,并据此改变战略,而周恩来娴熟的交谊舞、对自助餐的热爱,则在说明,共产党骨子里比国民党更能认清局面,也更有资格赢得未来,在这里,只能替蒋公道一声惋惜了。
(文/方聿南)
青春万岁,,小花,西安事变,林则徐,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知音,双雄会,乌鸦与麻雀,烈火中永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英雄虎胆,海魂,董存瑞战火中青春,英雄儿女,上甘岭,建党伟业张思德,停战以后红孩子,风筝,少年彭德怀,东山学堂,白求恩大夫,粮食,地下尖兵,锦上添花,洪湖赤卫队,啊摇篮,火烧圆明园,神鞭,红旗谱,这些轰动一时的经典都遭到恶意刷分,他们害怕下一代看到这些经典,否则他们睡不着觉
根本想不到的内容,原来《一号目标》是红色谍战片。
太绝美了,一个伟人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看过许多有关领袖的电影,都是神化和做作的,虚的东西太多,摆出来的太多。
该片则不然,超凡的演技,把一个伟人用淡青的勾勒,恢弘地烘托了出来,于平凡之中见巍峨。
伟人的眼、伟人的面、伟人的言,没有刻意去拔高,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妈妈、姐姐般的轻柔暖爱,化得你骨软筋酥,忍不住热泪喷涌......。
周恩来,一个唯一令国共两党敌我双方都肃然起敬、恭之为圣的英豪,其力透于智和善,是大智大善,两阵中再无二人取代,旷世古今。
贤达分两类,能与仁。
能,令人服,常见于屈其威,口服。
仁,令人服,常见于折其善,心服。
对周公,后辈我服于五体投地。
如果你刚好兜里有点钱和刚好有点时间,就请带着朝圣的心,看看吧。
欢迎大家参加影评,一定要写自己的啊。
看完《一号目标》,感觉是国产谍战片又提升了一个台阶,敢于揭秘历史,并进行商业化类型化的演义,给历史人物和事件注入现代的情感、思维方式,甚至重新解读信仰和价值观。
对于那些已经尘封于历史的谍战往事,其中的热血与惨烈,黑暗与光明,都不是单一的存在,难以言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难以言说的真实情境,《一号目标》也有值得让喜欢军事、历史或间谍史的朋友们珍藏的理由,当国、共、美,三方势力的微妙关系,高层人物之间的谋略博弈,中层特工的机关算尽、生死斗法,底层特工的命运流离,多层次的折射出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其实关于1946年那一段变幻笼罩在南京城上空的历史风云,现代人应该不会太过陌生,那些存在于纸面上的记载或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已经非常丰富且详尽,对于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特工机构、名牌间谍,都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号目标》最大的一点突破也就是打通了历史与故事的隔阂,在真正的历史时空中演义特工情报战,而不是打着历史事件的幌子在虚构的枝节上继续添枝加叶。
影片首次这发生在1946年的一段谍战往事搬上大银幕,背负的压力不小,好在幕后高手与台前众星的倾力创作,在华丽的历史布景上,演绎出惊险奇曲又悬念迭起的谍战大戏,并且把谍战题材的真实与虚拟的比例改写到一个未曾有过的地步,当蒋介石、蒋经国,美国的马歇尔将军,以及当时中共高层首长形象出现在这场谍战中,并对胜负形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国产谍战片也首次得以揭开(而不是噫想)历史的神秘一角。
《一号目标》中刘小锋饰演的熊向晖是中国谍战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影片故事便是取材自他的亲身亲历,他丢失了笔记本很可能暴露身份,造成严重后果,为了解决危机,中共代表团布下奇兵妙计,与国民党的特工组织展开惊险的周旋,最终化险为夷,熊向晖同志没有暴露,还因为“太子爷”蒋经国亲自出席了他的婚礼,让保密局的人打消了对他的怀疑。
由笔记本遗失那一刻起,所有的角色都像被充分调动出巨大的悬念,美艳与果断并存的特工女汉子蒋勤勤、青春俏丽不失谍女机智的孙茜、情感丰富温婉动人的张瑶,三大美女轮翻出彩,特别是蒋勤勤与孙茜的餐桌对峙,风格碰撞成为难得的亮点。
非常值得肯定的是,陈国富继《风声》之后再次接手谍战片,其商业水准的驾驭能力,以及翟小兴、翟俊杰这一对技术高超的父子导演,重量级的幕后阵容,给《一号目标》带来了非一般的扎实和凝炼,全片几乎没有多余的费笔,无论奢华但凝重的历史景相,还是性格饱满又深藏真实心境的诸多角色,谍场斗法。
周恩来赴南京梅园飞机途中掉落一本笔记本 上有渗透在国民党中卧底熊向晖地址 本被交到负责协调国共的美军手中 国民党保密局奉命监视周 熊等38人将要去美深造 如熊不去就等于是卧底 周用蒋干盗书的策略 让手下见了20几位即将去美的国军 美军及国军误以为是策反于是取消了对熊的怀疑 内战爆发
好看
绝对的主旋律电影。但是全程都没什么看点,整部影片下来,影院里睡倒了90%的人,虽然这是通宵电影场。
只为看蒋勤勤
国共之间,美国来调停。南京梅园,一号目标周恩来将军。国共之间互相监视。强人身边无弱者。
周总理还是很有个人魅力的~
挺好看的,蒋勤勤好美
基本是符合史实的
三星全给周总理,跟电影没关系。
六号
我觉得很好看啊
够味。
很好的题材,但是没有编剧好,特型演员化妆太明显了。
👌
其实整个片子就是看咱的总理如何睿智,如何大气!这种影片,美化自己物是肯定的!缺点就是把敌人看得太简单了!基本都是这个调调!好在是表现咱们敬爱的周总理,一想起就让人感动!
看完熊向晖自己的回忆来看……emmm,仿佛所有人物都被强行降智了。周做着周不会做的事,熊叫着当时不叫的名字,胡宗南戴着胡不会戴的勋章略表,盯梢只离一个车身那么远,知道被盯梢了下饭馆还特意找个靠窗的位子方便特务监视,平行剪辑强行高潮尴尬,“吃饱撑的”233 自助餐那段把周演得太婆妈了……英文字幕:“蒋介石”Jiangjieshi、“多加一块钱”one kuai extra。推荐熊向晖自己写的书,历史比电影有趣多了。2017-05-01想看
电影拍得还算能看,不过能不能注意一下细节啊?开场第一个镜头就出错:总理搬去梅园是1946年5月,那么1946年6月改组的“保密局”是怎么冒出来的?
我来看看是不是孙茜
还可以
我是真的觉得好看,没有专业的术语,真真切切觉得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