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影和情书一点点都不搭旮,但是最后这段于一看到“我喜欢你”的那刻还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日本电影情书。
少女少年的爱就是那样像风一样吹过吧~尽管像风一样,没有留下痕迹,但是风吹过留下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
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于一和冰都是很纯粹的人,但是发小的感情一开始其实都没有让他们知道自己喜欢彼此,要不是杨北冰见到了裸体的于一,不知道他俩还能不能意识到hhhh其实如果电影去掉紫薇和雷哥狗血的那条线会更好,因为电影里最动人的是杨北冰毫无保留的爱,如果导演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将电影的感觉表达出来,也不彷是描写90年代的最佳纯爱片。
到现在为止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片了。
虽然不是东北人,但感觉很真实。
很可爱也很有爱。
挺社会的,打架不是一般的青春片里的作打。
有青春的疼痛但也不会去完全的歇斯底里。
看电影时在想,如果电影停在紫薇出车祸之前就结束不也挺好的吗。
最后看到对坐相谈的白宇宙和杨北冰笑笑聊聊,看到当海员的于一的信和微笑,看到桌下刻的字,看到大海,听到于一说"我还是会变成你的少年",觉得这样结尾其实也很好。
从来没有在看一部青春片时多次泪奔到这样。
我其实蛮惊讶的,全程都没有吐槽或嘲笑剧情演技之类的。
我觉得真的很好。
80年代得东北,到处打打杀杀,小到校园暴力,大到黑社会仇杀,小时候感觉只有在电视里出现的情节张大了才发现电视剧里的情节远没有生活中那么精彩!
我,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女孩,从小上子弟校,学校里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拿着大棍子,或者大长片刀到学校来显威风。
一帮人围着一个人打的满脸是血,或者是一帮女生围着一个女生删耳光。
我从来都不觉得他们多厉害,我也没有被打和打人的经历,因为我是个平凡的小女孩!
偶尔有要被人打的时候,也因为我的不害怕,最后不了了之了,是的,就是这个不害怕,救了我好几次,在我后来的生命中也一直保护着我!
我想这是我的家庭留给我的很宝贵的财富吧,面对多么强大对手,我从来没怂过!
这份底气我到今天看了电影才明白是源于我的家庭,正如北冰一样,我想北冰的性格应该是随爸爸吧,那么仗义的男人,那么有担当的男人,即使替别人做了牢,老婆跑了,依然能重新开始,开饭店给女儿攒出国的钱,这就是北冰敢做大哥的底气。
影片刚开始,我一直不理解这么一个小嘎逗女生,怎么这么有勇气,敢和一帮男的打架,直到雷管的出现,看出北冰的家庭不一般了。
最后北冰知道爸爸得到雷管的尊重,是因为爸爸替雷管做了两年的牢,我也终于理解了北冰这样的一个女孩,是完全有可能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杜撰出来的情节!
上学的时候学校也经常有大姐大,大哥大,经常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现在回想起来不过还是男女的这些事情,A喜欢B,B喜欢C,A找人打C,B更不喜欢A了,好像很多这样的故事,披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无非就是心里无法忍受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非要闹来闹去的,其实都是一群可怜的人。
就像于一眼里只有紫薇,为了紫薇差点丢了性命,北冰为了于一差点丢了性命,紫薇为了雷管丢了性命一样,这就是爱情,这就是我们底层人民的全部,爱情大于一切包括生命!
我见证过太多这样的爱情,有圆满的,有破碎的,有跨越几十年还纠缠不清的,也有早早恩断义绝的,电影里只演绎了这种,生活却比这更离奇曲折,我只想说,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看过校园里的暴力,更亲眼看过黑社会的火拼。
在我10岁左右的一个夏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院里玩耍,突然一辆面包车里下来一个穿着一身白西装的男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手里端着一把猎枪,当时我们小伙伴们吓的赶紧跑到一边偷偷看,感觉像是枪战片似的,那个男人把枪对准了一楼,我家旁边的窗户,当时我都吓死了,因为我爸还在家里看电视。
他看了一会儿,可能是里面没有人,就上车走了。
后来我们听大人说,挨着我们家窗户那家新搬来的人是道上混的,后来被打折了一条腿,那个穿白西服的帅哥好像叫刘威,那个男人在后来的某年被枪决了,杀了好几个人,上了报纸头条新闻,我只想说他比黄觉帅多了,哈哈哈哈,我写这么一大堆,只想给那些觉得电影胡编乱造的人看看,世界真的很大,我们能看到人生太有限了,底层人民也有爱情,而且爱情往往是他们的全部,为了爱可以放弃生命的那种!
我生长在社会的最底层,看着周围的人打打杀杀,进监狱,出监狱,有的人混成了大哥开始做生意,更多的人混的不好,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大房子,没有稳定的收入,同时他们又有北冰和于一这样令人动容的爱情,为了你我可以牺牲自己,谁能说他们的人生不精彩?
北冰一个人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能给她拿出钱逃离那个地方的爸爸,可是更多的人没有爸爸,或者只有一个像于一家那样下岗的摆地摊的家庭,他最好的去处也只有远走他乡了。
以前总想不通那些人为什么为了爱打打杀杀,现在人到中年也终于理解了,我身边的那群可爱的人,他们打打杀杀,他们爱恨情仇,他们重情重义,没有对于错,没有应该与不应该,生长在那个环境,作为个人能改变的真的有限,我想如果再早一点出生,我上了离家最近的那个打架斗殴的学校,我想我也许会是北冰一样的女孩。
可是没有如果,我在东北那个比谁狠的年代,还是一个小女孩,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那些大人的爱恨情仇,看着他们老去,抹去了棱角,我注定是个平凡的人,平凡的家庭妇女,没有作家的天分,只能在看完电影后有感而发,写些有的没的话,缅怀一下那些逝去的青春!
有段时间拒绝看这样的电影,觉得是太过浮夸的彰显“青春”,有时候是因为过了那个年龄段,有时候又是因为正当年却没有影片那么轰轰烈烈而不屑。
但回过头想想,影片不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吗,不管什么主题,为了突出强调那样一个“点”,各种渲染,各种放大,让观众去感受,去思考。
剧情吗,半真半假,真不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体会,是感觉。
就像今天的青春,呼啸而过,那回想自己的日子,不泡吧,不打架,也没有什么纯真美好的校园恋情,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平淡到不能再平淡,但之于我们自己来讲,也许总有一天会说一句:“我年轻的时候……”那便是我们的青春吧,他还是不一样的,和懵懂的少女比,和成熟的女人比,那么所以,谁的青春,不是呼啸而过……所以我不会埋怨自己,为什么没在最应该好好学习的那三年那么作,那么不求上进,最后却又伤痕累累,青春吗,谁说平淡到不能再平淡,虽然那些人都变成了再也不见,但经历过的永远是经历过的……
杨北冰,骨子里的讲义气,男孩子气,细腻,偏成熟。
于一,有点幼稚,另一种方式的讲义气,后知后觉,冲动。
紫薇,早熟,临危不乱,骨子里是一个小女孩,渴望安全感。
管哥,人在江湖一开始身有己后来也变得身不由己,心狠手辣,自身利益在首位,有点义气在不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前提下。
无论看哪个故事,都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杨北冰的爸爸把钥匙借给了徒弟雷管,雷管把东西偷了跑了,大家只知道她爸爸是管钥匙的人,于是坐了牢,老婆离开了,女儿怨恨自己。
不可说,很多事情没法从当事人嘴里说出来,是事实,只是一旦从当事人嘴里讲出,就变得像是在找借口。
有些话只能借由旁人的嘴说出,才能达到最大的谅解,才能消除最大的误解。
那如果旁人不说呢,要不当事人心大无所谓,要不当事人家人心大无所谓,要不就一直为其所累,不过是个人的选择,虽然其中有命运的成分(所谓命运,就是不确定性)。
紫薇长得有味道,小混混挑事儿,不服,被强奸,事情被曝光后,被嘲笑指指点点,遇到了一个江湖人,给了自己安全感,但江湖人身不由己,跟了江湖人也一样,一次意外,车祸死亡。
还有那个男混混,一开始和杨北冰杠,后来喜欢上她,一开始只是那股劲儿的吸引,后来杨北冰救了他一次,不再是单纯的喜欢,是珍惜一个人,所以不会再随意开玩笑,不会再讲我追你这样的话,只是在告别的时候,和杨北冰讲,以后不要自己打架了,你说一声,我这帮小弟都会帮你,我和他们说过了。
还有小心问的那句,我可以抱你一下吗。
那个怀抱,俩个人都在哭,两个人都在忍着不哭,是真的舍不得,也是真的要离开,是真的珍惜,也是真的不可以。
杨北冰和紫薇后来成为好朋友,强奸的事情被曝光后,杨北冰去找紫薇,她随意找话题从紫薇借磁带,紫薇抱住她,那个拥抱,是感谢有你,被抱的那个人,也感觉到了温暖和力量。
好朋友是互相懂得,给予温暖,是不问过去, 是相信,是给自己力量。
紫薇离开时留下的那句话“珍惜对方,忘了我”,想哭。
杨北冰和于一是好朋友,从小一起长大。
杨北冰一直在护着于一,于一胆小,打架不行,但也在用其他方式帮杨北冰。
杨北冰喜欢于一,于一不知道,后来于一也喜欢上杨北冰了,但没发现,后来他发现了杨北冰在他课桌下刻的字,才发现才明白他们对对方的喜欢。
可错过了时机。
其实也不算错过,根本没有对的时机。
上一个时机上表白无用,因为那个时候女喜欢男,男不喜欢女或没发现自己喜欢女。
下一个时机开不了口,各自都知道互相的喜欢,但已经失去了在一起的理由和意愿。
一起拥有的回忆太灰色了,应该各自开始新的生活。
彼此真实相拥过,活过。
其实,我是很爱看国产片的,因为不用看字幕;但是我也很怕看国产片,尤其是国产青春片,因为百分之九十都是打着青春疼痛的旗号,大行狗血俗套之事,反正怎么疼痛怎么来嘛。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开始的,青春片怎么就和疼痛挂上勾了呢,好像没有堕胎、车祸、出国之类各种生离死别的情节就不配谈青春了……唉,望天!
公道地说,这片子前近一个小时还是挺有意思的,女主这种爱打架的大姐头人设也很不落俗套,服装布景什么的也都很还原九十年代,可惜剧情还没过半,也就是女二出场后,整片朝着狗血路上一路狂奔,什么打架、车祸、出国一个不落,甚至还大胆加入了黑社会、强奸这样骇人的情节,简直将青春疼痛进阶到了一个新的纪元……我都无法形容自己看到女二被人贴大字报时,男主冲去“小香港”迪厅放火时,以及女二终于还是被车撞死了时,等等此类情节时的心情,犹如好端端地吃着一个苹果,却发现除了表皮那一层,内里全是烂的┭┮﹏┭┮ 当然,这片子还是有很多比较惊喜的地方,最惊喜的可能就是几个主演的演技了,女主和女二我都很喜欢,尤其是女主,表演松弛自然,娴熟老练。
所以我觉得挺可惜的,片子里几个青年演员都不错,却是搭配了这么做作的内容。
我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国的导演们这么热衷于拍青春的疼痛呢?
就不能拍些普通人的正常青春吗?
还是说如果从普通学校生活入手,他们就什么故事都不会讲了?
所以就一个劲地拍一些非典型个例?
毕竟,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的青少年生活也就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除了做题做得眼睛疼,真没什么疼的了……说真的,所以这些所谓的青春疼痛片很难让观众有代入感,太为了戏剧而戏剧了,剧情假的很明显。
我真心期待有一天,能有一部描写普通青少年学生生活的片子,就像很久以前那部《十七岁不哭》那样,很真实,很有代入感,看着剧中人仿佛能找到自己,而不会觉得自己只拥有过一个假的青春期。
触动的不是电影的情节,而是平平淡淡如同微风吹过不留痕迹的青春,虽风起风过没有一点痕迹,却有真实的感觉难以放下。
青春都是拿来挥霍,最后再拿来回忆。
如今的自己不在年少,但还是被另类的青春波动的泪流满面。
结尾于一没有去到香港,没有可以和冰在一块,却选择了去做一名船员,像麦哲伦那样环游世界,这是他的青春梦。
他追上了自己的梦却丢了喜欢的人。
冰没有如同愿望那般和于一在一起,永远在一起,最后的她选择了出国留学然后在香港成为白领,最终抓到的只有一份工作,丢失了梦却最终找到了于一对他的情。
他们互相都喜欢着对方,却无法在一起了,因为他们丢失了青春,失去了在一起的时机。
有时一个人躺在草坪上纠结,为何青春抓不住,却还要那般轰轰烈烈,会有那么纯洁不掺杂生活的“我喜欢你”,明明最终要失去,最终不能活成青春里自己的样子,却还是会在青春里义无反顾,那时的自己好真。
如果可以,只想做那个不懂大人世界,不懂生活的少年。
最终时间推着他们成长,冰终于理解那句话,“有时候大人的世界小孩不懂”,她也成为大人,有时候长大只是突然的事情,假小子的冰也会给父亲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面对喜欢自己要离开的男孩也有眼泪,不再那么决绝的拒绝。
看到那个本子的时候眼泪已经夺眶而出,青春单纯的只是把我有的都给你。
紫薇并没有逃脱命运,但遇到了真心喜欢的管哥,想和他平平淡淡的活下去,于一再错失时机后才意识到对冰的情感,他们都面对生活没有骄傲下去,把自己融入了生活,即使美如他们的青春,也留有遗憾。
二十多岁男生最穷的时候,却也是女生最美的年纪。
我能遇到自己真心喜欢的女生不是遗憾而是自己的幸运。
喜欢的那个人会永远都在我心里。
我喜欢你,贯穿整个青春。
你一直在我的世界里。
该片讲述了一段东北重工业背景下的另类“东北女黑帮”残酷青春故事。
90年代末的老东北,技工学校的少女帮派头目杨北冰,在追求自己的发小于一的过程中,偶然认识了来历成谜的情敌紫薇;三人在不打不相识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也逐渐接触到成人社会中,一幕又一幕令人触目惊心的伤痛与无奈。
它的故事背景,设立在中国东北,年代极为特殊。
它的原著小说,被称为青春版《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
八九十年代的东北。
技校二年级女孩杨北冰意气风发,仗义行事,带着一群小姐妹四处干架。
故事的开头就是杨北冰带着“手下们”风风火火地准备打架。
在一次为姐妹出头的时候,杨北冰气冲冲地跑进男澡堂子,丝毫不顾形象的和人家大打出手,小姑娘一个人当然打不过一群男人,最后是她的发小于一出来替她解除了危机。
连男澡堂都敢闯的她却在于一面前有了害羞的感觉,杨北冰心动了,她悄悄地展开暗示和追求。
杨北冰父母离异,又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她的父亲是理科生,是中国男性常见典型的“爱无能”。
在学校,由于自身的家庭环境(离异,父亲蹲过监狱),她屡遭同学欺凌。
她就像一个野生动物,混社会,打群架,浑噩度日。
于一,让她看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于一爱上了南方女孩紫薇,杨北冰虽然很是生气,却也被紫薇成熟独特的气质所吸引。
白宇宙因为和杨北冰的两次干仗意外喜欢上了这个会打架、爱喝酒的特别女生,继而对其展开了热烈追求
在迪厅打工时,两人目睹了老板雷管杀人的全过程,之后杨北冰又发现紫薇和雷管的亲密关系。
这一切发生的太快,将杨北冰迅速推向了危险边缘,年轻的诱惑还未面对,成人世界的残酷就赤裸裸的展现在她面前,一连串的事情发生,紫薇意外身亡,遍体鳞伤的杨北冰离开东北。
紫薇被雷管的仇人害死后,在紫薇的葬礼上,雷管送来一摞钱。
紫薇的父母,在尸体面前,接过了钱。
多年以后,杨北冰在香港定居,成为一个优质白领。
然而,面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职场生涯,她仍然敢于选择辞职,敢于对这俗世喊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今年国庆档的电影分两类,一类是请影迷看剑气,另一类是请观众泡枸杞。
枸杞还是那个老味道,看剑气的有一部《芳华》突然撤档了,还有一部《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10月5号上映。
剑气这东西相当于电影的锐气,它带着任性和专业;是它的影迷,自然看到剑芒灼灼;不是它的影迷,就会觉得芒刺在背。
很多人因为看不到《芳华》而操心。
其实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受众画像;《芳华》即便上映了,它的影迷不一定是你。
冯小刚讲的这个故事,针对的是对禁锢青春有兴趣、有共鸣的人;文工团里穿着军装爱不到的人,多年后穿上了工装、西装、露背装、豹纹装仍然爱不到。
在这个国庆档,有一部接续了《芳华》的青春史诗,就是《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
它跟《芳华》背景隔了二十年,内核是相同的:都是在商业片手法包裹的个人体验,小人物用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为一个时代献祭。
它跟《芳华》的受众也是重合的,对冯小刚镜头里禁忌年代爱情有感觉的影迷,必然对《呼啸青春》里九十年代气氛有感触。
因为从冯小刚开始到八零后(尤其八五前),是现存最后一批曾经感受过青春如利刃的人。
90后不适合这部电影,还是出门把共享单车挪走吧。
《呼啸青春》故事很容易被轻看,原著小说一度被禁,更说明它自带剑气。
东北小城技校女生杨北冰,是当地不良少女的头头,却深爱着青梅竹马的好学生于一。
转学来的女生紫薇迷倒了于一,也意外获得了杨北冰的好感。
三个人在“小香港”迪厅里寻欢作乐,这个迪厅的老板雷管,既是杨北冰的大哥,也是紫薇的情人。
“小香港”这个名字古意盎然;1997年,内地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叫小香港的暧昧之地。
每个技校也有紫薇这样魅力女生,字迹很差却顾盼风流,校门口总是有豪车等她放学。
每个班级也有杨北冰这样的假小子,跟校门口的混混白宇宙勾肩搭背。
十年之后,小香港败落蒙尘,紫薇死于非命,爱看港片的于一没有来到香港;倒是小混混白宇宙、不良少女杨北冰成了对着维多利亚湾吃凯撒沙拉的人。
《呼啸》的主创没有大明星,不过演技耐看。
我最喜欢的,是“小香港”雅座里的一段情节:雷管带杨北冰、于一两个小屁孩上楼,跟死对头黑社会老大谈判。
对方要雷管交人出来——这个人已经被活埋了,雷管不动声色,让于一从自己口袋里拿烟。
这一片段,四个人演技都在线:于一是懵懂的,给雷管掏烟,没想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枪来,手足无措。
雷管在示威:我的小弟一看就未成年,摸枪出来打死人我也不用坐牢;杨北冰心疼于一,假装自己是个角色,倒了一大杯酒先干为敬,想化解剑拔弩张的气氛;黑社会大佬发觉局面不利,撂下狠话转身走人。
黄觉扮演的雷管很有味道,对杨北冰一开始是掐腮帮子哥哥式的疼爱,然而杨北冰想带紫薇跳出火坑,他也能下得去狠手;紫薇葬礼上,雷管鬓角隐隐透着苍白,一言不发就把对紫薇继父的鄙视、对小屁孩的不耐烦演得丝丝入扣,足够霸气但是没有踩过邪魅的底线。
演杨北冰的卜冠今之前出演过《驴得水》,她在《呼啸》里的节奏感特别好,抱紧紫薇、抱紧白宇宙、抱紧于一之前,她都是耸肩塌腰的假小子神态;一旦拥抱,她像打开了演技开关,瞬间变成温暖、宽容、大气的女孩。
我想每个女生都有一个杨北冰瞬间:耳朵里对那句“大人的事你不懂”烦的要命;后来被人拿枪指着头,才知道自己真的不懂,回身给爸爸做一碗鸡蛋挂面。
如果说这只是一部讲述青春残酷的电影,你就小看了导演韩天。
杨北冰的故事发生在1997,以这个年景为背景,拍摄过两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甲方乙方》和《小武》。
《甲方乙方》献给1997年三十出头的北京富贵闲人葛优,《小武》献给1997年二十多岁的汾阳颓废小偷小武,而《呼啸青春》献给1997年十八九岁的东北少男少女,特别是杨北冰所在的重工业小城,下岗潮刚刚席卷而来。
三部电影接力,展现出从一线城市、西北小镇、东北小城的1997时代图景。
三部1997电影的结尾拼接起来,就是冯小刚、贾樟柯、韩天对这个时代的回应。
《甲方乙方》里葛优说:我一出生,就比一般的孩子老。
《小武》里老警察说,“有个姓胡的小姐呼你,祝你万事如意”。
《呼啸青春》里一群少男少女们在唱:“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这段歌词是罗大佑和张大春两位大神写的,这首歌叫《明天会更好》。
韩天导演给《呼啸青春》的结尾我很不满意,但又觉得很老实:不良少女变成了高级白领,青春期拥抱了那么多人,最后抱紧的就是一份工作。
现在的孩子会以为,这个时代是按部就班一路发展过来的,九十年代是富足时代到来之前的一次深蹲;而只有杨北冰们知道,九十年代曾经是多么忐忑,充斥着动荡和窃窃私语的不安。
1997年的紫薇说:未来我们要骄傲的活着。
而当2007年到来时,命运的兑现不过是杨北冰的一份香港好工作,不过是白宇宙的拆迁暴富和头发稀疏。
真相是,骄傲跟个人无关,骄傲的是这个时代,杨北冰和杨北冰们是九十年代最后一批青春献祭者。
最后,补一句葛优跟杨北冰连麦时的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发布通知当天拣了个冷门时间段看了这部电影,越看越纳闷小小青春片敢提东北下岗潮和东北黑帮较量,在如今的网络监管下如何过审上映的,然后就紧急撤档了,只能算运气佳。
配角的妆容穿着,歌舞厅场景布置,小巷道附近假装看不见老大废马仔的摊点小贩,聚众滋事恋爱打架的学生们,都非常贴合96年三线小城的社会风气。
再循循道来影片中的人物设定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的导致的,也许想表达人民的错处都无处可究,一切都是终极大boss的锅,类似禁片《苏州河》,明讲青春暗示工业发展时期小人物们的沉沦,所以撤档我也没有很惊讶。
青春期孩子的莽撞一根筋完美搭建整个故事,但那的确代表了一些群体的青春期:轴,没怕性,冲动,脑子没有拐弯儿的功能,可能是一种神经发育不健全,非常写实。
和谐美好青春不老描写场最后一段有句台词:“我们这届起就不包分配了,我还以为我们毕业后能分到一个厂子,一起三班倒,一直不分开了呢。
”时刻体现这个终极大boss都是如何影响一代的人生(所以才被禁啊)。
然后剧情就开始往青春剧通俗套路发展了,配角憧憬美好人生时候遭遇车祸身亡,主角报仇反被秒遭遇失散,反派被抓(才能过审),然后略过成长后期响应片名呼啸而过。
故事的最后主角与男朋友的对话: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 “那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
” “我还没想好。
” 呼应青年迷茫期的心理状态,成为我心中唯一寻常又精彩的高分国庆档。
和大多数青春片一样,只有痛没有记忆,
一部没有风花雪月和无病呻吟的青春片,一群不是明星但演技扎实的年轻人,一场有笑有泪的闹剧,一段再也回不去的记忆。从巴比伦到19岁再到本片,李梦真的蛮适合演这种高冷妹子的。而黄觉的扮相和演技真的无可挑剔。
东北 工厂 纪实 愿我们都能凭本心而活。不忘青春记忆。 永远向阳生长。
观影有一种分外熟悉的感觉,如同远古的记忆在一瞬间翻涌而来,前尘往事一一浮现在眼前。我在赴一场青春的约。
男主人公长大后竟然真的去当海员了。这梦想追求的,可真够执着的。我觉得海员这种梦想,就跟飞行员一样,一般都是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抛弃的诶。
想法、题材和故事应该都不错,剧本还是有些地方没想好,有些地方老套了,台词特别不行。另外,演员够努力,但导演还可以把每场戏再磨磨。白宇宙表现反而好。
说不好片中哪个人的选择是对的,杨北冰或者于一或者是紫薇,每个人的选择都与自己的人身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女演员表现都很好。真的是喜欢李梦,喜欢她演这种角色,为她加分!白蓝去了上海,紫薇去了大连,最终她们都会看到大海的💙觉宝还是用了配音,黑帮元素我个人还是不好消化。
李梦是对这类角色有执念吗,表演比女主差太多。升级版少年巴比伦,这种片子太尴尬了,不差不烂,但放到市场上就是炮灰。
现在看的版本应该删减过吧?很多戏来的很突兀啊。
当女猪脚突然抽出一盒我局著名首砖菊之蜜Pablo Honey磁带的时候,不行了,必须加一星!还有点喜欢结尾,本港台讯…不错不错,明天会更好也用得不错,虽然直到现在听到这首歌我想起的都是笛安那本芙蓉如面柳如眉,那个什么时候可以拍成像这个一样的好电影啊~
不咋地
卜冠今是真的丑,演技尴尬。
男女主脑子多少有点大病,本来剧情还想给三星,这脑子绝了,给一星吧就…这不是真正的东北,也不是真正谁的傻逼青春……
好糟糕,整体就是一股“假意浓浓”感…所有的戏剧点和情绪都很做作,都是刻意拼凑的一些点,很多还是编导脑中自我想象的…
怎么回事,有点像。爱情线不明朗,动作类型片。
如果是个电视剧应该能挺好看的吧,卜冠今最好的一部。
九七年的岁月,在东北的岁月,旧时代消逝的岁月,记忆中的印象总是暧昧不明。
前边还凑合后面又落入国产青春片俗套模式
三星半,意料之外竟然挺好看。白宇宙掏出那本电话簿的时候,我不争气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