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罗拉公主》,封面的短发女子清秀冷漠,精致的银色面具握在手中。
奥罗拉公主,曾经爱的昵称,后来血腥复仇的名义。
影片一开始的利器刺杀,鲜血洒满,刺穿手掌,扎入头顶的画面,一下一下那么多的愤怒。
最开始以为女主角是因为有缺失的童年,而心存对社会种种不公平和丑恶的痛恨,采取极端方式来宣泄或维护心里的正义;后来才知道,在怎样的人性残忍、事态冷漠、阴暗不公里她失去了自己六岁的女儿,甚至无法将凶手绳之以法。
“我的女儿,才六岁,清早被人发现丢弃在这里,赤裸着身体,和这些垃圾一起。
而那个人却在医院里接受治疗!
”而当年替报告辩护的律师说的话残酷却现实:法律,是可笑的。
强奸、凶杀、抢劫,这些事情自古就存在。
因为人们界定它们为犯罪,它们才是。
那么,如果法律的公正可以被金钱和权利蒙尘,奥罗拉公主只得自己复仇。
伤害、痛苦,这些都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怎能容忍被轻视和践踏?
哭喊着:爸爸,我怕!
我怕!
几近疯狂的她把自己和女儿恍惚融为一体。
逼出眼泪,能逼出众人内心的良知么?
六岁的小女孩,那样矮小稚弱地迷失在汉城街头,被从出租车赶下后,独自哭泣着穿过漫长的车行隧道。
墙壁有黄色的灯光,身边车川流不息,心里只有无助和恐惧,而那个唯一为她停下的人不是帮助她,而是将她带入死亡。
“她大概1.60米,大眼睛……她看起来很善良。
”身为警察的前夫说。
她确实曾是温婉的女人,带着女儿过甜美安详的生活,长发温柔地束于脑后,笑起来发自内心。
后来,她留短发,仍温柔地笑,甚至更魅惑,却眼神黝黑难辨。
她永远善良,而善良之人的反抗,因为对罪恶的憎恶,自身力气的微薄,更加竭尽全力、不留退路。
映射血色的利刃,她承担了多少痛苦和愤怒,亏欠她的人通通都要偿还。
从这个结果看法律似乎又是公平的了,你是精神病,你杀人了,也不必偿命。
那我们是不是该拍手叫好,法律仍然公平?
我看到的是1.法律有漏洞,在这个漏洞被补上前,漏洞可被重复利用。
可怕的是法律不止一个漏洞,这些漏洞连起来我们称之为灰色地带,这些灰色地带可来回跨越。
2.有能力跨越灰色地带的律师往往很贵,这一条件筛选了普通人很难跨越灰色地带,即法律实际上限制的是大多数人,少数人限制不大甚至一定条件下可视为无物3.近期内没有更好的取代法律的手段曾几何时我听人说过“只要是人造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完美的,因为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法律这个东西诞生于神圣的古罗马,法律诞生之初有这么一条“如果一个人砍断了你的手,那么你也可以选择砍断那个人的手”。
我希望女主生活在神圣的古罗马,我更希望她的女儿没有死,那么也就没那么多人死了
直击人性,这是我在看了影评之后的第一想法,我是看了柳岩的演讲稿之后决定来看看这部折射人性冷漠的影片,我承认我泪点很低,所以在影片后半部分哭成泪人,尤其是在垃圾场上,女主角学着她女儿的声音说出的一字一句,都让人心疼,凶手固然可恨,其他人冷漠的人又何尝不是帮凶,题材很深刻,敢于直击人性最深处的黑暗。
晚上在给女儿织毛衣,因为有点困,换了个电影频道。
我一般只看经典电视剧啊,喜剧片啊,因为泪点低,因为忍不住的融入其中。
这个电影出离了我的愤怒;一切的的恨,悔及泪水都无法改变事实;唯有复仇了。
看完后异常的清醒,泪水流的到处都是;甚至冷静后看影评,都无法平静心绪。
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有其必然的因果。
如果她仔细一些,把孩子交给放心的人;如果那个可恶的小三不是把孩子赶出去而只是锁在屋子里;如果出租车司机出一点点怜悯放在儿童场所或者打个电话;如果。。。。
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这些事这些人都是可以避免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唯有那个最终最坏最恶的人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活着的人,每个人都反思,电影安排 一个天使一样的女孩儿一个只有6岁纯真到只要是个人甚至一般动物都不会为恶的化身,是要加大对比和渲染,冷漠的人太冷漠,如果对比不是那么强烈;我们有意或无意中不也做过司机?
恶妇?
痞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更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啊!
前几天看一篇新闻,一个14、5岁的女孩在玩手机,一男的去抢,女孩反抗,那畜生把女孩拖到无人地后先奸后杀,而后处理尸体把棍子插在尸体衣服上插入水塘,好多天后才被人无意中发现。。。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女孩变成厉鬼也不能解其愤怒啊!
为何有的人为其一已私利就要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
不过这种人已经无法理喻了,说再多也无用,唯有营营苟苟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与人为恶的,也要想一想,独善其身,就不是帮着恶的一方?
每个站着冷静说话的人,或者不出声人的人,甚至从心理上来分析的人,我不想指责什么,我只想说自私是人的天性;可是我们之所以要发展亿亿万年,为的,是让我们不再自私和冷漠,每个人每颗心都如一颗心一样,至少不再弱肉强食,毕竟人已经不再是动物了。
天下所有的家长所有父母,一定一定要教会宝宝别做傻傻的小白兔,一定要懂得危险并且不要让自己的宝贝陷入危险境地,哪怕一点点的可能性也不能有。
最后再来一句,如果是超人,宇宙战士或者大能者,发现了这样的事件,都能把这个社会毁灭。。。
所以这个影片 ,当局者当权者以为能庇护子女的当官者,也看看吧,以及推人,社会根本就是一个恶人横行肮脏虚伪的大染缸!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多么的有必要!
父亲母亲因为痛失挚爱而陷入疯狂,父亲却依然能平静地工作、生活。
他希望能成为牧师,能为失去的女儿祈祷,他把痛失所爱的痛苦、内疚都深埋在心底。
演员演得很平静,但他心里应该波涛起伏。
沉默的男人内心有太多纠结,他是一个警察,女儿却死于非命,凶手抓到了却逃过了惩罚。
面对社会的黑暗、法律的不公,他选择了逃避。
我开始想,女主角的复仇计划也应该包括这个男人,因为他的大意、他的工作第一,间接害死了女儿。
但她没有,也许是因为奥罗拉公主爱爸爸。
影片中反复播放的儿歌,稚气甜美,唱得是对爸爸的爱。
在前妻飞蛾扑火的复仇计划中,父亲终于不再逃避,奥罗拉公主在他心里复活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主张遭受不公的人都要成为凶手,只是现在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现实,有太多令人出离愤怒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希望,法律能够越来越健全,凶手不再逍遥法外,律师不再收受贿赂,奥罗拉公主的父母们能得到最后一丝安慰。
一个人的复仇毕竟是要付出生命地代价的,所谓杀人偿命,而法律不能再让好人受伤。
奥罗拉公主肯定也不希望父母为了个给自己讨公道而死去。
这样的代价太沉重。
受害者应该怎么说这些人呢?
受害者?
但他们同时也是帮凶。
虐待孩子的后母。
蛮横自私的“小三”。
好色狂妄的老板。
小气无情的的哥。
无理霸道的烤肉店老板的儿子。
他们都有缺点,但看起来都罪不至死。
但是,他们的小错误却起了连锁反应,一个又一个的人性弱点,导致了最后凄惨的悲剧。
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都做一件小恶事,加起来就会导致大恶。
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请改变自己,多一份小小的善良
假如你是个家境贫困,老公考借贷开出租车来谋生,你会告诉他让没钱的孩子免费坐车吧吗?
假如你开个烤肉店,辛辛苦苦攒钱让没出息的儿子买辆车,你会告诉他撞了人车要道歉并主动赔偿吗?
假如你和妻子不和,找了个情人去快活,而她不能去要照看别人的孩子,你会支持说:对!
我们风流快活不如小孩子的安全重要!
吗?
假如你花了一辈子的积蓄让儿子念法律,学成律师后你会告诉他,打输官司不挣钱不要紧,重要的是公正!
吗?
冷漠,自私,你没有吗?
为了因此蝴蝶效应而死了个无辜小女孩,你觉得会悔恨自己并自裁谢罪吗?
你该死吗?
觉得以上说法不舒服?
好,换一种说法。
假如枉死的小女孩在天之灵愿意看到母亲沾满血腥并被当警察的父亲铐上送进监狱吗?
假如当警察的父亲因为顾家太多,而忽视工作,造成一个又一个奥罗拉公主的诞生,这也对吗?
观本片开始就感觉有所不适,到结局看到当警察的爸爸继妈妈之后步上复仇之路才明白本片导演的立意就有问题。
同样的复仇<亲切的金子>中的金子看得就淋漓畅快,目标明确。
而<奥罗拉>的母亲却被仇恨蒙上的双眼,一路偏执。
当然,导演将那些小恶之人过于脸谱化也让多数观众感到他们罪当至死。
但真的是这样吗?
想起<老男孩>整个故事就是因为姐姐被人传言怀上自己乱伦之子自杀的幕后Boss怒道:不是我的几吧让她怀孕的,是吴大苏的嘴让她怀的孕!
而造成最后荒诞的结局。
那作为观众的我们,真的同意无论有意无意有一天成为了吴大苏的自己,罪无可恕吗?
突然想起<电锯惊魂>3男主人公有类似的境遇,相比本片,人性的拷问要大大升华不只一点。
或许,大家都觉得女孩的死以及母亲的爱很赚人热泪,但这不是将怒气转嫁他人的理由。
故事从杀死虐待孩子的后妈开始,之后杀死了做二奶的前老板、老板的情夫、出租车司机、烧烤店主的儿子、律师、强奸犯、还有自己。
顺贞丈夫的自裁。
而这一系列死亡的背后是敏娥的被杀。
因为发生车祸,被烧烤店主的儿子纠缠,导致接女儿时间晚了。
前老板忙着约会做美容将6岁的敏娥放在门外。
敏娥给自己的爸爸打电话,爸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女儿,就这样敏娥在街头流浪。
搭载公交车,钱不够,被放在半路上。
遇到无所事事的强奸犯,被杀害丢弃在垃圾场里面。
告上法庭,律师包庇强奸犯,最后以精神病的名义在精神病院疗养。
法律给不了她公正,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解脱。
当最后她杀死强奸犯,自己也自杀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她的内心也很痛苦,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有接到女儿,在女儿死后的1年中,一直生活在自责当中。
她也曾经善良,可是失去女儿的痛苦,强化了复仇的欲望。
这部影片的悬念并不在杀手是谁,而在于为什么杀人。
假如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不那么冷漠,也许敏娥就不会死。
前老板等待顺贞到了之后再去美容院,不要将6岁的孩子单独放在外面;爸爸在接到电话之后赶到女儿身边;出租车司机可以将敏娥送回家,不用在乎钱;烧烤店的儿子不是那么纠缠着耍无赖。
也许顺贞就接上敏娥了,生活还是那样继续下去。
可是生活没有如果,冷漠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我们的社会由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重,冷漠也在我们的内心慢慢滋生。
我们不去过问别人的生活,那些“远亲不如近邻”的邻居也冷漠以对,见面无法say hi,有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们对生活冷漠,生活也以冷漠对待我们。
这部片子还给我另外一个感受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心,可以拿生命去付出。
看到顺贞自裁的时候想到了这个,她太爱敏娥了,在她死后无以为寄,唯有复仇,哪怕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脑海中浮现出《亲爱的》、《失孤》,那些失去孩子之后的寻找的眼神。
父母失去自己的孩子需要承受怎样的痛苦!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2005年的片子,无论是从叙事节奏还是结构上,依然可以打出四颗半星。
每场凶杀案都有一个引子,继母虐待女儿,小三欺辱送外卖的大妈,土豪的花心随性,小吃店老板儿子不务正业,出租车司机对客人的嫌弃不尊重,但直到律师案,我们才为之一惊,原来四位被害者真正的被害原因是这样。
正是这几位环环相扣的不善良才导致小女孩的死亡。
焦点聚集在垃圾场的哭诉,一场模仿女儿的哭诉让无数人为之揪心。
当观众都以为失去女儿之痛,为女儿复仇的母亲变成了一位精神分裂患者后,奥罗拉顺利被送往关押精神有问题的羁押罪犯的场所,然后,她终于亲手结果了那位残暴的凶手。
原来,垃圾场模仿女儿的哭诉是为了向所有人显示自己是有精神问题的,当然,心痛是真的,但目的也是真的。
结尾处,隐晦的表现了警察父亲对律师下手了,弥补了垃圾场律师没有死的遗憾。
完美的复仇终于结束了。
与人为善,善待遇到的每一个人。
这世界自从产生,就从来没有真正的公正,公正只存在于对自己所爱的人。
法律是可笑的,它往往产生于大量的不公正后的集聚爆发,他是建立在大量悲惨故事的背后,建立在弱肉强食的基础上的。
在没有公正的世界,唯有好好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才能够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公正,不要妄图将这建立在健全的法律制度,良好的道德规范上面,面对种种的诱惑,人的兽性往往就会在一瞬间爆发,而造成永久的伤害。
很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影片,不是让我们将自己所承受的伤害全部以极端的手段发泄到别人的身上,但是,不能够将自己的道德底线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就像那个出租车司机一样,仅仅就为了两块钱而将无助的小女孩抛弃;就像那个律师,为了金钱就能够为一个坏人辩护而使得坏人逍遥法外。
他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没有道德的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因为律师的辩护就能够让坏人摆脱法律的严惩,那法律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是保护弱者还是纵容强者?
(本评论包含剧透,请谨慎展开)幼儿园虐童丑闻爆发之际,有女推友提到一部韩国电影《奥罗拉公主》,讲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复仇的故事,连夜找来看了,看完感觉特别复杂。
可以说血腥,暴力,惊悚,但又令人唏嘘。
这电影是个女性导演拍的,身为父母,对情节的理解尤其深刻。
她讲述了一个33岁的单身妈妈,因为一宗小的交通意外,被肇事司机纠缠,迟了去接女儿,电话委托店里同事照看她放学的女儿,该同事是一个老板包养的小三,为了赶时间做美容,把店锁了,让孩子在店门口等妈妈,孩子等了很久妈妈都没来,自己打车回去,但路上因为告诉的士司机不够钱,被司机扔在马路边,夜色渐深,小女孩儿孤单无助,伤心的哭起来,坐在路灯下等妈妈时,被一个路过的富二代变态载上车,奸杀后抛尸垃圾堆填区。
案件很快审结,富二代动用知名律师,制造了精神病例,被判入精神病院。
女孩儿妈妈辞去原来的工作,开始杀人,分别杀了女儿同学的继母(因为女儿告诉她,同学说继母没事儿就打她,她很可怜),出租车司机,小小的刮擦就纠缠她很久导致她迟了接女儿的烧烤店小伙,把女儿关在店外的前同事及其包养人。
每次杀完人,她都会放女儿最喜欢的奥罗拉贴纸在作案现场。
后来,她的警察前夫猜到是她作案,在关键时刻,解救了律师,配合警方抓捕了她。
她被判关入精神病院,前夫去探监时,暗暗把刀片放在《圣经》皮壳里,并暗示她,她拿着刀片在精神病院里杀掉了奸杀女儿逍遥法外的富二代后自尽。
前夫则在外面杀了那个知名律师。
故事并不复杂,甚至给观众漏洞百出的感觉,比如,一个小女孩儿这么容易走丢吗?
警察会不管吗?
为何出租车司机不把她载道目的地再收钱呢?
她难道没有打给前同事并报警积极搜救吗?
其实如果明白导演的用心,这些看似漏洞的情节就变得合理了。
导演其实想说的是,每个普通人的一点点自私的行为,最终累积起来,在时间巧合之下,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可爱的小生命。
显然,这里的每个人都没想到孩子最后会死,甚至包括那个变态富二代,但最后小孩儿死了,她们也都积极的配合警方,拼接出了整个事件,他们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环,而且,他们只是自私而已,并没有犯法。
导演故意利用一些情节把这些人物“丑化”了,例如那个小三儿大声呵斥送外卖迟到的阿婶,并且推掉了叫的外卖。
继母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小女孩儿拳打脚踢,这些情节展示后,女主角的复仇,更多了重替天行道的意味,甚至导演最后安排她的警察前夫对司法系统和信仰(他女儿死后,他准备去做牧师)彻底失望,参与到和前妻一起的复仇行动中。
我说看过后感觉复杂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情理的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纠结。
在程序正义中,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罪不至死,但在情理上,又非常理解这个母亲的怨恨。
她杀每个人时,那些人都是懵懂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尤其是第一个,继母,她觉得自己不过是在管教孩子。
她那自以为是,极度自私的前同事,甚至在整件事发生后一点愧疚之心都没有(她甚至对情夫说,既然要离婚就别要孩子啊,真是麻烦),自私自利的小烧烤店主,就更普通了,在韩国这个社会,他没有对女性的尊重,一点车的刮蹭就对女性粗口连篇,也符合韩国国情。
可能到死他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以为自己只是贪图美色,死在一个疯女人手上。
这位母亲可以连杀几个人也反映了警察的平庸无能(警署内的懈怠,吊儿郎当,也有所表现),她杀那些男人时,除了出租车司机是用电击防狼器,其它的都是利用自己的美色。
可见没人经得起诱惑,尤其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回到程序正义和情理正义这个话题,当司法保障的程序正义和情理正义相去太远时,难免令人产生正义不张,恶人逍遥法外的感觉,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这种背离就越来越远,宗教和法律上都企图让大家相信,恶人遭受的惩罚不是死,而是让他活着饱受折磨,我觉得这难免太天真了。
好人才会受到良心折磨,会感受到良心折磨的人,很少会犯下难以弥补的大罪。
而杀人越货,奸淫幼女的恶人,心如铁石,自私至极,根本不知道有良心这回事,也更不会受到什么精神的折磨,他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死亡,他们希望能够活着,找机会出去,继续作恶。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执行私刑处决是可以理解的。
法律给不了我一个满意的说法,我只好给法律一个说法了。
我曾经看过邱礼涛导演的一部三级片《惊变》,温碧霞,任达华黄子华主演的,当时的宣传是温碧霞唯一一次全裸演出。
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当然不是因为它是部三级片,它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女人用自己的美貌,周旋于绑匪,想图自己家产的老公,老公的小三之间,让这些男人女人互相猜忌,她甚至色诱老公派来的绑匪,让他彻底爱上她,同情她,最后他老公依靠精明的律师脱罪时,绑匪开车直接把他撞死在法庭外,并反复碾压,当然绑匪为自己行为负责,判了终身监禁,她守住了自己家族的产业。
除掉了老公,老公的小三。
期间她的孩子也在争抢中摔到地上死亡,也是从那一刻,她决定把这些人都杀了。
所不同的是,她非常精明的安排了一切,以至于从程序正义上她也没有任何过失,只有黄子华饰演的警察洞察一切,但他并没有说破,甚至暗暗的,他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比警察分析,法庭审判的还要好得多。
他只是暗示了一下温碧霞自己什么都猜到了,挥挥手,目送她自由的离开了。
《奥罗拉公主 》这部电影看到快结束时,我没料到剧情的反转,这个反转令我非常意外和振奋,我甚至希望导演更进一步,让前夫把她保释出来,两人继续生活在一起,像双侠一样,在法律之外,做个替天行道的人间天使。
他妈的人家无意耽搁了时间的人也要杀了,间接影响到的也杀了,我杀你妈比,这种女主第一个该杀!
背景全部采用冷色调,暗示了复仇之路。千万别试图招惹或者激怒一位母亲。
感觉女猪脚好像在那部电影中让我记忆挺深刻的。没想到韩国电影演员那么肯露点。
看过最差的韩国复仇片。前半部分对警察性格的塑造不到位让结尾警察的反转很难让人信服。作为悬疑片,节奏拖沓,作为人性片,形象塑造单薄。
引人不入胜
有点失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中的情感表达会不会太苛刻了一点。本质是个复仇故事。缺点在于,一来警察老公和杀人魔老婆之间的情感处理非常淡,甚至让人感觉这是选角的问题。二来开挂似的杀人魔老婆让人觉得不太真实,除了死法比较猎奇以外。三来主题探讨的内容虽然深刻,但事件和情节的组织不能指向所表达的情感(母爱的伟大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吗?)。四来观众虽然对主人公有一定情感认同,但最大的罪恶指向也没有表明(犯人真的是伪装精神病吗?女儿失踪当天的路人真的都应该死吗?),罪恶的屎盆子不知道往谁脑袋上扣,其实会形成迷惑。
故事还行。演员太差。严正花就一整容失败的脸部扭曲女,文成根根本不知道在演哪部戏。应该多表达一些两个角色之间的心理共鸣和情感联系。文成根演的角色本来可以再刻画得再合理一些。
严正花一直没有火起来真是可惜
《论一部电影是如何做到既破碎又拖沓》
情節略顯單薄,不過在同類片中還算是好看的
杀人技法展现后,乏善可陈。
小女孩可爱死了。
喜欢
韩国拍这种复仇的东西真的还可以。。当然我更喜欢金子。
漂亮的结尾
故事挺无聊的,我们的女主角各种即兴或者有预谋的杀人,场面一般,血腥谈不上,创意还凑合,然后每杀一个人,两位警员就出来装模作样的查一查,结构就这样了。主题的诉求我没看出什么来,或者看出来了也不关心。亮点是几个镜头的处理,当然最大的亮点是女主角有很自然的露点,露点就该这样,自然才好
还行
本来可以讲得很震撼人心的故事,不好意思,除了小姑娘可怜的流浪部分,没能打动我。处处可以看到模仿成功电影手法的痕迹,但又处处差人家太多,尤其垃圾场一场戏,导演是想做大场面?嘈杂混乱让我简直看不下去,还不如留白更能刺痛人心。不推荐。
最后20分钟拨云见日
没有快感,但绝对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