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
Ich war zuhause,我在家但是(台),我当时在家,但……,我当时在家,可是……,我曾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玛伦·艾格特,雅各布·拉萨尔,克拉拉·穆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艾伦·威廉姆斯,依尔卡·泽特,丹尼·科姆林,大卫·史崔梭德,沃尔夫冈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塞尔维亚语言:德语年份:2019
简介:电影讲述一名失踪一个星期的13岁男孩,他受到父亲死亡触发,渴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与死亡和睦共处,但他的母亲与师长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电影于2017年秋季开机,而于2018年4月开始第二波拍摄,于6月杀青。详细 >
我吃掉了什么?亡夫、脚趾还是生活?我恨着那些旁观、循循善诱的驴子,我痛苦时,它们总会劝说“你可以的、放宽心、接纳是有用的”,其实根本不懂我要的是什么。柏林充斥着令人晃眼的冷漠,人终究是孤独的,孩子的拥抱代表什么我不知道,我只能摘下王冠、服毒自尽,留下一段故事也是好的。我死了吗?这片葱郁的雨林是梦吗,哈姆雷特的妹妹是淹死的,我好像比她幸运躺在石板上,远处的是孩子吗,这一切都这么美,可能真的是天堂吧……
这几年的欧洲电影节电影,或者说小一点,Berlin School的几位电影人的作品,又回归到对家庭内部的观照。但叙事被打乱,中间穿插无厘头、不关联的细节,僵死的行为动作和一些关系中的暴力,因果关系被隐去,是反戏剧的。孩子面无表情演绎的哈姆雷特和Mutter与导演在街上对戏剧真实的讨论构成仅仅是表层的互文,这让一切情绪、电影所传递的价值、戏剧性都封存在了密不透风的墙里,只剩大量的留白,其实是蛮激进的表达。
崩溃的女人
感觉还可以呀
柏林补片-夏娜莱克。夏娜莱克已经从对影像虚假的觉知(回避电影中的死亡)发展到对真实的影像呈现(排演状态、对表演的表演),同时依然以声音来主导电影的节奏。情节的展开以场景为单位,未尝不是一种对观影经验的“间离”。
Not my type.
诶?挺好的啊我觉得 虽然有点难懂…
4.5,完全同意PeterCat。在中间一度忘记了声音的存在,意即首尾已藉由强听觉系统形成了通路,然后思考在声音较弱时如何与视觉影像相链接的问题。在哈姆雷特段落,我们看到了布列松主义的演进,一种迟缓的、迟缓到难以辨认的动作分解。
…dein Gefühl geht mich nichts an
有实验精神的电影观众不是其诉求,重在引发思考和讨论,这部作品做到了,那他就是阶段性的成功作品
NYFF2019
十分间离 有点RA的疏离气质 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对话 全然无需情感流动 首尾动物隐喻的呼应和结尾水里的部分很妙 以为是与标题呼应的菲利普的故事 没想到突出的是神经质的母亲
respect...
...aber bitte rede nicht so verkrampft
看到最后突然有点理解导演想表达的的观点了。世界万物都是孤独无法理解彼此的个体,彼此做伴,但都被一种孤独永恒围绕着,有点像锡兰 特别是中间女主与导演大段几乎没有意义并且得不到任何结论的对话(加分),但毕竟还没有达到他的高度。不太喜欢小孩们的哈姆雷特。
我们的电影。请再给彼此多一些时间。
冷静,客观,疏离,留白,像一段平整的呼吸,或一次醒来头晕的午睡。
省略之美。2020.no.?
看完引起极度舒适。
「生存/死亡」(排演《哈姆雷特》),表演与现实的真伪,人和动物的隐喻依旧是熟悉的德式晦涩与电影形式脱离的表达方式,只是编导太过于自我,而角色塑造又过于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