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
გადასვლა,Passage,Crossing,跨到彼岸寻找你(港)
导演:列万·阿金
主演:姆齐亚·阿拉布利,卢卡斯·坎卡瓦,德尼·杜曼利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丹麦,法国,土耳其,格鲁吉亚语言:格鲁吉亚语,土耳其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退休教师来到格鲁吉亚海边小镇,带着家姐的遗愿,为了寻找疏远已久的跨性别侄女。人早已搬走,邻居少年告诉她,侄女去了伊斯坦堡,他知道地址但条件是要同行。教师不情愿地带着少年一同踏上前往土耳其的旅程,两人在伊斯坦堡的跨性别人士社区打转。寻人过程中他们结识了一位为当地弱势社群争取权益的跨性别律师,得她帮忙查探侄女在那里生..详细 >
@Rialto
Istanbul vlog.雖然城市風情拍得十分美,意外的是這竟是金馬影展這幾天看的最輕鬆的電影 (mark一下同天看的消失的條目)
不行 拍这么长还没海报好看 可能前两年会喜欢这样的故事 没有力量 除了结尾的处理(还是很刻意的) 文化处理也用一句伊斯坦布尔是用来消失的给打发了
两个主角搭配比较奇特的公路片,虽说是一老一少,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没有代际的差别。就是两个陌生的人因为一件共同的目标凑在一块,但那些不自觉的扭捏随着旅程的开始却逐渐消失。这些寻人或者找物的电影,最终似乎找到的结果并不重要,而是在这过程中他们是否遇见了能够改变自己内心情绪的东西。而本片最后的成果是找到了那一颗远走他乡的美丽的心。
女主角从五官身材形象到气质,都很像我外婆。一生抬头挺胸有力量的人。结局令人惆怅。
导演在镜头运用和画面构图上下了大功夫,每一帧都美得像一幅画。配乐更是与剧情完.美融.合,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温柔细腻,让人仿佛置身于剧中世界。
导演的上一部长片就非常喜欢,这次依然没让人失望。整部电影是几个边缘人物互相在彼此的生活中不断穿行,淡淡的还是那股人情味。
拍挺好的。但无论是trans生活还是寻亲这两个主题都很难拍出新意了,即使是放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的地缘情况下。略无聊。
加入LBGTQ反而分散了观众注意力
三星半 本来是奔着伊斯坦布尔城市风光看的 整体有打动我的地方 但有些地方剧情有些太过老套
其实这片点出了一个也蛮房间里大象的道理,就是并不是只要两个人同属某个群体就意味着他们肯定认识或者肯定关系好。不过感觉就是为了全剧组公费伊斯坦布尔旅游拍了个片,只进了柏林全景单元不亏。好多熟悉的元素,格鲁吉亚的铁路和伊斯坦布尔的渡轮,chacha和raki。
迷失在伊斯坦布尔
喜欢导演拍的小细节 片尾字幕的两首曲子都听得舍不得走 / 两个月前在Istanbul住了一个晚上 走进了同一个清真寺 / 她说 人们来了Istanbul 就消失了 他们来寻找 又差点迷失 / 楼上的trans姐姐们给她喝土耳其茶 唱歌 她离开时瞥见她们的生活 / 人和人最初又温暖的连接 如一场美梦
2024年10月20日。故事性还是差了点。
每次看到穷人在异国找人都觉得好苦
除了故事比较老套,在手法、表达上均可圈可点,而且是渐入佳境,越来越好。“寻找”是公路片的母题之一,影片同样以寻找切入,将离家出走不被父权接受的跨性别女儿、脱离故土(历史)的退休女老师与当下的躺平青年,三种父权制下的放逐者汇聚起来上路,其实还是“边缘者同盟”之间的互相取暖,电影最猎奇也最核心的部分是伊斯坦布尔的跨性别性工作者生存状况,她们的社群、相濡以沫、理解以及同为放逐者的身份都是影片的意义所在,电影还搞了不少叙诡,最好的一笔莫过于最后女律师、穷小子和女主成为稳定的三角关系的段落,此时此刻,女主眼前的两人:被放逐的儿子与独立求生的跨性别女性,合起来就是她在寻找的那个“人”。电影手法上的优点是不断打破戏剧期待到最后一刻,不同语言的隐喻又构成了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的关系,故事再打磨一下会更好。
伊斯坦布尔与格鲁吉亚的城市漫游 原来人与人是可以互相治愈的 爱是可以跨越语言和代际的
看哭了😭真不错😭
影片的结尾,女人找到了自己妹妹的孩子,虽然没能如愿把他(她)带回格鲁吉亚,甚至陪自己来找人的男青年也决定留在伊斯坦布尔。一共没有几天的相处,包括在这座城市遇到的那些人,影片似乎揭示了两个文化差别不大的邻国间的巨大鸿沟,这种鸿沟同时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在这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里寻找和穿行,但它却没展现这座城市那些为人熟知的风景,有意从视觉上消弭伊斯坦布尔和巴统的差异。
好意难平的结局,在结尾惊讶的张大了嘴巴。导演也在花絮说希望看完电影后对爱的人说说话;现在看完无比的想念家里的长辈,想抱抱他们。惊讶于混音的质量,声音有强烈的指向性,准确的在心理期望的方向响起。这种准确的印象或许反而是声音夸张表达得到的,但是效果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