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过一个节目里面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公共场合,一个男人扇了一个女人一耳光,你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个男人真不是东西”然后第二天,有消息爆出来了,这个男人为什么扇她,是因为这个女人把这个男人怀孕的老婆推倒在地上了,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女的活该”然后第三天,又有消息说,这个女人为什么推孕妇,是因为这个孕妇插队,而且是孕妇先动的手,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孕妇和这男的都不是东西”然后第四天,又有消息说,孕妇为什么要动手,是因为她知道了这个女的有关系,认识里面的工作人员,你又怎么看?
你又会想:“都不是东西”后面的故事不太记得了,总之就是普通民众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只需要一点风向就能倒戈,剧中玛丽反击的那段说的很好,“一个人花了那么多精力,包括规定、规则和各种缩写,深度了解1971年的空军手册……然后会用普通文字处理把它打出来吗?
”这里“他们”只是给了民众一个错误的导向,就能扳倒玛丽的所有真相。
其实,普通人并不关心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关心这个真相好不好玩,能不能成为他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已,真不真相不重要,他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
所以我不轻易相信舆论导向,真相永远只有少数人知道,最近看微博东航失事的有些评论,吵着要知道真相,也不知是真的想要一个真相,还是想要吃一个“瓜”,可能真相大白了,不和他的胃口,又吵着这是个假真相吧,想要一个“真”真相吧。
舆论很可怕,还真相一个清静吧。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
真相,truth!
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一个词。
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不就是为了真相而工作吗。
我想所有从事新闻的人在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堂课应该就是要无论如何找到真相吧。
但是大千世界,利益驱使的社会,真相就算是找到了,你确定你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相吗,too young,too simple! 现在的社会机制里面,所有的真相大部分被掩埋,你看到的不过吃处理过的真相,也有可能是你认为的真相。
我们要的是事实!
真是别再瞎扯淡了,真相已如西风飘,对于所有的社会问题,所有的过去和历史,我们要的是事实和经过,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真相,谁要是再更我说真相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我是真想一口浓痰啐到他的脸上。
Mary Mapes一个人无力抵抗那么多男人的群攻,这更是来自于她无力抵抗她父亲的虐待。
和Rather的深厚情谊无法言表,对于事实的挖掘不遗余力,但是面对布什总统的强大后盾团,弱女子怎能经受得起轮番的质问呢。
Rather虽有对于职业精神的高度守护,但是面对那么多的忠实观众,以及对于Mary Mapes的信任,他就像一个已无力再战的老将,缓缓落下大幕。
当所有人都在追寻真相的时候,一个完整的事实,又是何其的珍贵啊!
评价不高 但我非常喜欢,甚至喜欢过 聚焦,dedicated有时候会迎来大胜利,有时候,会迎来毁灭性灾难。
而且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 so its conspiracy, not you screwed up your job. Admit it, you worked hard and you screwed up, try not to blame anyone else. 不只是新闻业,尊重事实,恰恰是要求你反复求证,不断证伪,Mary努力了,非常努力了,仍然没做到尽善尽美,先入为主未必是唯一的原因,但确实是很重要的原因,从心底里希望文件是真的就会不自觉的忽略negative的证据,偏听偏信,怪诸阴谋,事情的结局过重但不冤枉。
我钦佩这群人调查时的热情,但并不欣赏他们的态度,同情但不惋惜他们的结局。
没想到一个这种题材的片子居然拍成了悬疑谍战片,先是有惊无险大获全胜,接着就被人出卖亡命天涯,三个字"城会玩"。
区别在于,商业悬疑片最后十分钟怎么都该手刃boss,本片是……(剧透可耻),现实总比电影残酷。
本片和好评连连的《聚焦》一卵双生,让你看看不成功则成仁的炮灰是怎样的。
"报道真相需要冒一切的风险",天下大同。
7.8分
片中Mary对Dan的情感很复杂,他是上司、战友,甚至还是父亲。
新闻业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她不幸的童年,在这片天地里她可以和自己完全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自由自在地question anything,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也不过如此。
公众信任你,是因为相信你可以筑起一座抵御政治力量的堡垒,一片捍卫YanLunZY的阵地。
若要细思这个故事中Mary犯错的根源,也许就在于她过于把自己对质疑一切的强烈欲望投入到工作中,还混入了同Dan的感情。
但即使你犯错,也应该让你的受众来惩罚你,而不是政治拷问。
美国总统竞选迫在眉睫,新闻栏目制片人玛丽了解到竞选连任总统的布什履历存在严重问题,由此展开调查和报道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很少看新闻题材类的电影,最近看的一部好像还是很久以前由《西雅图不眠夜》的女主主演的,剧中饰演一位为了追查真相和变态杀手斗智斗勇的女记者,具体电影名字早已忘记,只记得女主的执着和杀手的变态。
真相这部电影看得很纠结。
女主演技真的很赞,我很佩服女主玛丽对待新闻的热情和自我坚持,热爱这种情绪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但却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玛丽太过坚持自我,才会葬送掉自己和整个团队的前程。
她固执地认为人们的焦点出现了偏差,人们更应该关注事件本身,这没错,可她却忽略了求证原本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所以和事件本身同样重要。
作为制片团队和记者,不能受到事件影响力大小的诱惑,而忘了核实所谓的真相,或者忽略原本显而易见的问题。
消息的第一手传达固然重要,消息的准确性却更为重要。
这才是新闻的根本所在,准确。
当一位审查官问玛丽,假如有一位身世显赫的官二代却是完全靠自己的实力进的飞行队,难道没有一点可能吗?
玛丽沉默了很久,我想她应该意识到自己输在哪里了。
将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主观色彩带到工作中,是所有职业都忌讳的,更何况是新闻。
哪怕还有万分之一未能得到认证,都不能被播报。
这应该是每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才对。
看到玛丽她们调侃自己的第一手新闻刚播出时就有其他电视台播报她们电视台播报了一手新闻这件事,想起了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写自己做娱记时的变化过程,一开始总是第一个到达会场,准备问题,希望拿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信息,后来发现即使自己不去也会有同行认真记录,所以只要借笔记就好,最后发现连笔记都不用借,因为同行一定会做出这期节目,而你只需收集她们的节目,重新编辑一下即可。
这样的变化让我有种莫名的无奈。
看着国内常常有轰动一时吸人眼球的“热点新闻”,过后却总会出现澄清前面是假新闻的报道出现,真的有种无力感。
没有实证就没有发言权,那么这些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热点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真的只是信息发布的门坎太低了吗?
记不清是龙应台还是谁说过,很多作家在用词造句方面越来越随意,有时甚至是相反意义的词语被用在了对立的语境中,这种状况的出现归根究底是不求甚解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自那以后,再遇上对含义模棱两可的字词,总会先去查证,我害怕成为那个不负责任,误导他人的人。
Mary Mapes和Dan Rather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失败者,物证收集过程过于草率,Dan也丝毫不过问证据来源,这个报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步步皆错。
漠视取证过程的可靠性,是行业大忌,他们最后也因此各自断送了自己在新闻业的前途,Dan近乎耻辱般地终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新闻主持生涯,而Mary则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可是这仅仅是个关于失败者理应遭唾弃的故事么,至少片中的保守派调查组希望如此。
Mary如同笼中困兽一般承受着挑战布什家族的代价——被质疑是否是民主党阵营的喉舌,被质疑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质,甚至被拷问道德……小布什在越战期间究竟有无逃过兵役,与CBS是否负责任地报道两者之间是separate issues——为了制造大新闻而无视职业规范的人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个故事中的“胜利者”们同样也应该尊重这个事实。
然而谁让事出大选最关键的节骨眼上,你做了有利于对方阵营的错事,为了自保我就要在政治上毁灭你,这就是两党制选举的残酷逻辑。
片中Mary对Dan的情感很复杂,他是上司、战友,甚至还是父亲。
新闻业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她不幸的童年,在这片天地里她可以和自己完全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自由自在地question anything,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也不过如此。
公众信任你,是因为相信你可以筑起一座抵御政治力量的堡垒,一片捍卫YanLunZY的阵地。
若要细思这个故事中Mary犯错的根源,也许就在于她过于把自己对质疑一切的强烈欲望投入到工作中,还混入了同Dan的感情。
但即使你犯错,也应该让你的受众来惩罚你,而不是政治拷问。
为失败者提供舞台,让观众看到失败者往往是好人;个人的失败往往也是大环境的失败;失败者有权保留最后一片领地来存放尊严,这正是悲剧这一表现形式的目的。
很欣慰地看到影片并没有把Dan和Mary以及他们的团队视为英雄,而是悲剧式的退场。
在Mary挽回自己和Dan的战斗中,来自保守派的压力不仅仅让他们看不到希望,甚至让公众忘记了继续去追问小布什那充满疑点的服役记录,对真相的探究最后淹没在对细枝末节的考据中。
这种不允许任何质疑的无形压迫感,化为Mary的同事Mike在CBS总部绝望的呐喊:QUESTION ANYTHING, that's what you're supposed to do!在今天这个大报纷纷停刊而转向朋友圈网文新媒体的年代里,这句话更像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墓志铭。
在美国大选魔幻事件频现的当下刷到这部片子,还挺有感触的。
虽然小布什比起川普真的算是个decent person了,但是看到快结尾时,审查组老大问女主角有没有可能你口中的享有特权的年轻人就是靠自己的能力进入国家警卫队的呢?
我跟女主完全一致的想法:NO,尽管作为一个普罗大众即使再酸柠檬也得承认这个世界上出身优越的人里有靠自己的努力变得更优秀的人,但我真不认为小布什是其中一员。
当年他退任时超多学者认为他是失败的总统,不过跟大统领比起来,我竟然还怀念起小树丛用脸接笔、躲鞋、听到911消息后懵懂表情的画面了……另外,十几年前的记者等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认真详实地调查确认,媒体承担着尊重新闻事实和维护正义的责任,挖掘真相过程中的瑕疵都会被放大。
反观被自媒体逐渐影响的当下,一条新闻不经过几个反转都不正常,越来越多为吸引眼球而编造的故事消耗着大众的热情,但愿未来至少还能有几家权威媒体机构能保持传统不被裹挟吧。
P. S. 片中让人觉得温情的一幕是尽管女主角之前忙于工作,夫妻感情趋于紧张,但当她面临困境时无需求助,她的丈夫会站出来保护她、支持她~
电影《真相》与《聚焦》应该是15年最受瞩目的两部新闻题材电影。
一直认为新闻题材的电影是比较难拍的。
首先,电影必须终于新闻事实,所以对导演和编剧而言,对于所拍摄的个别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需要进行严谨的收集和考察。
其次,新闻事实更多是生活化的,是平淡的。
不像虚构类或者史诗类的题材,可以通过大场面来推动情节发展,刺激观众感官。
新闻题材电影更多地是通过细节、片段,一步一步整合最后得出整个事件的真相。
而这一个过程如果放在电影里,可能会是一个冗长的桥段。
只要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所以这是非常考验整个创作团队对叙事桥段的把握能力的。
最后,就是电影的深度。
深度对于商业类电影来说也许就是“拯救世界”、“爱情至上”之类的比较简单的主题。
但对于新闻类电影题材来说,因为由于特定的新闻事件所牵扯出的经济、政治、种族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网,而注定决定了它的叙事表达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因为要拍出深度,拍出记者笔下的世间百态,所以就需要编剧和导演极具匠心的编排和架构,演员精湛演技的支撑,才能使这类型的电影在有故事内容的前提下,展示出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面;在叙事中,夹叙夹议地与观众进行探讨与交流。
由于自己是新闻专业毕业,所以对于这一类型电影,关注度还是比较多的。
几乎大部分的新闻电影都是在探讨记者应该怎么做新闻,如何发挥记者的社会价值从而发挥其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力。
但每一次的探讨都会让我深感新闻这个行业的不易。
在市场为导向的今天,如何在保证点击量的前提下,还能顾及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与新闻价值,真的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也许硬新闻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就像电影《真相》里Dan 对Mary的那段感叹一样: “唐休威在1968年开始做《60分钟》时,收视率直线上升。
老天,那时候真爽!
民众真的在收看新闻,大家真的关心新闻。
我们也找得到方式呈现新闻。
Mary,当时我在场,在他们发现新闻能赚钱的时候我在场。
不久他们觉得晚间新闻需要赚钱,为什么晨间新闻不能赚更多钱呢?
采访生存比赛者比采访大屠杀的生还者更有广告赚头。
不久后,我们连自己做得新闻都不播了,因为太花钱了,我们直接花钱请别人做,然后照稿念,做做样子就好了。
” 现在还在做硬新闻,真正行使社会监督职责的记者是越来越少了。
因为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你可能会因为做一则新闻而得罪一大批人,而这也是与市场为导向的许多媒体机构,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作为“第四阶层”的媒体的监督职能在哪?
那份新闻人的坚守与职责在哪?
难道真的要被经济洪流和社会压力所吞没淘汰吗?
《真相》与《聚焦》这两部电影给了观众两个不同的答案。
《真相》更像是感叹,感叹新闻行业中的某些应该保存的优良传统在流失。
《聚焦》像是在证明,那份新闻人的坚守还在,对“真相”的渴望还在,那份意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还在。
但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还是存在差异的。
《聚焦》就《真相》而言,更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体现,所以最后荣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实至名归。
《聚焦》的侧重点在于一个社会事件——“神职人员虐童丑闻”,尽管在报道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也是阻碍重重,但是这个新闻事件所折射出的是一个潜伏在美国社会很多年的一个“毒瘤”。
这是一个强权机构对弱势群体的一次霸道地欺凌,而这种欺凌尽然是被这个社会所默许的,并且隐藏了这么多年,受害者遍布社会各个阶层。
这个事件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就越发地反证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
《聚焦》的这篇报道不只是针对某一个阶层的某一个行为,更是在揭发一个被强权打压影响下,社会多个阶层共同出现的问题。
而且《聚焦》的记者团队是严谨地,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跟踪报道这起事件,以大量的事实来证实了这则事件的可靠性,而这才是一个好新闻所具备的,经得起时间推敲,并能深深撼动读者的灵魂。
相比《真相》里Mary团队所报道的小布什一个避免越战的“偷懒”行为而言,前者好像更能体现新闻记者所赋予的社会职责,而后者则更像是为了“搏出位”而刻意找的话题。
后者的影响力最多可能会左右一下选民的投票结果,多了一则关于小布什的花边新闻,然后成为快餐文化很快就被忘记。
但是巧妙地就是,本来是一则可能热度几天就过去的新闻,却因为一个输入法的不严谨,而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政治立场、阴谋论、媒体职业道德讨论的大混战。
在影片最后,那个审议团的老人问Mary,她是否相信那些高官富商的小孩是通过自己的实力进入国家警卫队的时候,她的回答是“NO”也就间接地证明了这则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阶级偏见的,尽管它可能是事实,但是它的社会意义仅仅在于对于权利高层腐败的一次不成功地试探。
而其实,在Mary心里,也许她觉得这是一次正义地对社会不公平的一次呼喊,因为事实上就她自己的命运而言,她就是被她的父亲所不公平地对待的;而且她对一些新闻证据处理的不严谨也反映出来Mary本人对这则新闻的企图心并非在于还原事实或者反映事实,更像是对自己个人观点的论证,一个私人行为。
这其实在新闻报道上是不被提倡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新闻企图心”。
这是一个中性词,一方面用来形容那些有着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对社会诸多“敏感话题”、“敏感事件”大胆追本溯源、明察暗访的行为;一方面也用来形容某些妄图通过制造或者报道“社会敏感话题”而博取眼球、提高自我知名度的部分记者们。
新闻的实质还是客观的反映事实,作为记者我们在选题上的把控要尽量还源于事件本身,而不应该过于主观地通过自我臆断来改变即成的客观事实。
但换句话说,人无完人,又有谁在取舍信息的过程中,完全客观地去判断的呢?
所以关于新闻真相的讨论还会一直继续,关于记者的报道尺度的讨论也会一直继续。
但无论如何,对曾经是新闻专业的我而言,那些在电影里叱咤风云的记者大牛们一直是自己向往的目标。
我觉得我自己总是一直站在这个行业的边缘,凭着浅薄的知识在试着深浅,总觉自己还是少了些做新闻的魄力和敏感度。
现在自己仍处在一个表达自我的阶段——写评论。
说白了,也算是另一种主观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行为吧。
从小我们学的政治正确就是这样 你的观点对了半毛钱用都没有 只有一步步踩点才给你分 那些敢自己做判断的人 才是真勇敢
大魔王演技真是逆天。关于新闻理想,到最后,没有人关心what the point was.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首给新闻人悲壮的赞歌,不如说是一次对新闻人职业操守的鞭策——真相的挖掘,理当建立在真实的证据链基础之上,或许,这部电影本来就是想让我们看到真相后的“真相”。
F.E.A
这部片子吧不好拍,大家去寻找真相,但最后也没有真相,只是主角坚持自己觉得是真的,这是一个新闻从业者应该有的品质吗?我们暂且先不去讨论,在这样的情节点之后,你要表现的是强权压制舆论媒体,新闻理想受到摧残就有些拧巴了,这个再放到一边,没有真相,最后的fight也就是在调查局那里说两句不爽
導演和劇本都不理想。非要搞出點光環和大意義。
Emmm冲着大魔王来的,可是这个题材真的调不起兴趣。既然记者有权利提问,那么公众也有权利对记者提问,凭啥别人提问你你就一副被迫害的样子呢…
有点太直接了 看的没什么意思 不如很多同题材的电影
女神➕一🌟,矫情➖一🌟。
整体比较散不够紧凑张力也不足,尤其后半段感觉收不住。导演拍得太实在,这或许也是传记类影片不可避免的问题。大魔王台词超多,太考验台词功底,写实性的表现更突显了大魔王精彩的表演,尤其最后一场在会议室对问的戏太棒!只是电影最终留给人们思考的比较泛善可陈,或许身处新闻行业的人们更有感触。
大魔王
都拿它跟聚焦比。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所以,没有记录,只有讲述。同样,没有真相,只有文本。
指向性过强,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思了
很怪异的片子
故事很吸引人,剪辑差点意思
这种传记片没什么看头。
太煽情太套路太失败,浪费大好的一个题材。社会问题,真相不能大白并不要紧,不同背景不同利益的人,对待真相的态度,和对待真相的方式,就已经足够精彩。然而,居然被拍成垃圾片,好莱坞一匹奔腾的草泥马。
Truth和Spotlight相比,是另一种沉重。新闻报道讲究客观性,所以才有那么多方的谨慎求证。Bush story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大概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Mapps回答no的时候已经表明了她确实潜意识有一种偏见。但其实不完全了解的人大概也没有资格和立场去judge他们。
剧本不错可惜了制作粗糙
#腾讯视频 1080p#非常薄弱的叙事结构,第一个反转之后开始尿崩(虽然反转也很套路),该有的冲突及案件素材都没好好处理。改成纪录片拍可能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