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法国电影《全职》,背景是在巴黎大罢工情况下,讲述一个单亲母亲的故事。
片中的女主在成为全职太太后,生了两个小孩,后来离婚带着两个小孩一起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自己每天坐火车到巴黎上班,具体工作为五星级酒店的客房部经理。
自己上班时就把小孩托付给邻居老太太照看。
每个月的收入加上前夫的赡养费刚好够生活,还房贷。
日子虽然忙碌,但还过得去。
只是时间久了,生活总是会出现问题。
“前夫”好几个月不付赡养费,巴黎大罢工导致交通停运,女主找不到来回通勤的车,总是迟到,面临即将被辞退的命运。
加上身上的钱财也逐渐耗尽。
(像房贷、生活费更是没有着落)想找一份新的工作呢,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也是异常的困难。
面对这些繁琐且现实的压力,女主在崩溃的边缘不断徘徊。
看完本片后,你会发现故事很简单,却拍的很真实。
单亲妈妈通勤、上班、找工作、带孩子这种平常琐事,在导演刻意的快节奏镜头下,依旧让观众看的很是紧张不安乏累。
片中狂奔的背影,呼啸的列车,堵塞的城市,拥挤的人群。
每一样到昭示着罢工浪潮所带来的影响。
每当女主被影响的时候,她只能无力地呼喊,但是却无济于事,该发生的事情依然发生,该面对的事情也依然面对。
于是她只能为了生活,放弃追求更好的工作方式,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选择了不得不选择的工作。
要知道,人生的崩溃从来都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件件事情的叠加。
最近几年看的《小偷家族》和这部《全职》,也包括寄生虫等,常常让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农村还是要比城市好上一些……我出生于农村,家里有个两三亩地,不管怎样,在村里也还有个宅基地,有个住房。
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总也不至于没饭吃,也总不至于没有住的地方……当然,这得益于新中国的土地分配政策。
但如果你生在城市,又是完全的无产阶级,那么当金融危机来临,失业潮来临,这种下跌真的是完全没有止境的……话说回来,农村又究竟为中国的失业问题提供了多么巨大的缓冲呢?
由于本片主人公设定和前阵子大火的电影《好东西》非常类似,不自觉就将两者联系起来。
略作对比之后,发现非常有趣。
茱莉,单亲妈妈,全职工作,住在巴黎郊外,每天眼睛一睁就开始争分夺秒地打仗:叫孩子起床,做早饭,送孩子,跑步去赶火车上班。
作为酒店服务员领班,一到岗就马不停蹄开始干活,忙活一天,再赶火车回家,照顾俩孩子上床睡觉。
生活没有一丝空隙,累得自己在浴缸里都能睡着。
人物关系:俩孩子;前夫:不管孩子,从未出现,不付抚养费;邻居:老太太,茱莉忙的时候帮忙照顾孩子,虽然口头偶有抱怨,但心地善良;同事:同为酒店服务员,正常关系;感情:一瞬间怦然心动的对象是有妇之夫,双方只是点头之交;朋友:有好朋友,但她忙得喘不过气,没时间来往。
故事:由于交通大罢工,茱莉竭尽全力仍然顾此失彼,连续上班迟到,接娃迟到,被酒店辞退,经济捉襟见肘,但她最终找到了新工作。
在生活重担密不透风的压迫之下,似乎她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但只要略想一想,然后呢?
这可是一份压力更大,更需要加班的工作!
《好东西》的主人公王铁梅,单亲妈妈,全职工作,住上海市中心最好的洋房,走路上班,孩子上学走路,工作似乎可忙可不忙,都是手到擒来的活儿,偶尔下班晚一点,孩子也能轻易找到人来照顾,从来不会因为工作和孩子顾此失彼。
有空去酒吧,有空谈恋爱,虽然人设是普通工薪阶层,但是钱从来不是问题。
人物关系:一个孩子,人小鬼大,语出惊人;前夫:鸡贼,作,想吃软饭,但人品性不赖,一心想复合,特别顾孩子;邻居:年轻美女,居家工作,偶尔演出,有钱有闲,恋爱脑,特别顾孩子;同事:特别佩服铁梅,基本是铁梅在指点江山;感情:多才多艺的乐队年轻鼓手一心追求铁梅;朋友:邻居成了好朋友,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老友记的即视感;故事:王铁梅离婚,搬家找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新的追求者出现,前夫时时纠缠,与邻居渐成好友,帮她感情成长的同时,自己也接受了新的爱情,女儿也逐渐长大,做了自己的选择。
两厢对比,明显感到《全职》是写实的,一切都源自生活。
主人公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都那么写实,虽然导演将之进行了一些极致化,将故事放在了交通大罢工期间,增强了紧迫感,但一切的底色仍是真实的。
它展现了单亲妈妈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种种困难:经济困难;心理脆弱;育儿能力不足;社会偏见;情感缺失;社交孤立等。
视听语言上,影片几乎抽离了所有诗意:茱莉的公寓永远笼罩在冷灰色调中,急促的电子音效和手持跟拍制造出纪录片般的压迫感,使得整部影片更像是单亲妈妈生存纪实。
而《好东西》是架空现实的,它将一切现实浪漫化。
铁梅这个单亲妈妈经济独立,心理强大,时间自由,有充足的时间教育孩子,有好姐妹支持,还有两个男人时时刻刻为她雄竞……在满足所有这一切的条件下,影片再辅以暖色的灯光,碎片化的小品式叙事,小资化的情节内容,酒吧啦,乐队啦,打造了一个女性乌托邦。
如果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源于导演对生活的想象。
这是一部小清新爱情电影,而绝不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
在欧洲生活十几年了,女主的生活环境也是蛮熟悉的,巴黎不能代表法国,但算是一个缩影,简单谈谈几点个人感想:1 公共服务和整体服务的不可靠:三天两头的大罢工,虽然剧中罢工的几天是一个极端情况,但我们也可以想象,就算没有罢工,女主这样忙碌的生活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
没有像国内那样的托儿所,保姆、阿姨也不是那么好找,而且非常贵。
热水器坏了没法找人来修:太贵,车坏了也是。
2. 居住环境很一般:剧中展示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还是很现实的,巴黎房价很贵,市中心租房也小,她住在离市区比较远的联排房,条件也不是很好,可以看见浴室、厨房的陈旧,设备都是很一般的,就这样条件的,她也是欠了很多房贷。
3. 市区的五星级酒店陈旧不奢华但非常昂贵:所谓市区的高标准的五星级酒店,也看起来非常一般,甚至陈旧、老气,其实欧洲大城市的五星级酒店也就这样,和国内大城市的高级别酒店的基础设施没法比,软硬件都是。
4. 高峰期交通的人挤人。
不是只有国内大城市才那样子,欧洲大城市高峰期也是。
5. 欧洲老牌福利国家的福利,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那些想象在法国生三个孩子都不用上班就吃福利就行的,现实可不是这样。
这边人都知道,养一个两个孩子其实是最费钱费力的,尤其是一男一女,什么都得自己买,自己干。
三个以上才算“沾点福利的便宜”。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了生活疲于奔波的女主,但是从中说明了什么呢?
女主已经很努力了,但工作还是不达标,对孩子也是照顾不过来,我在想,“原罪”到底是什么?
如果女主是单身无娃,情况会怎么样?
她会在巴黎市中心租一个她口中的“狗窝”,至少能负担起,没房贷,至少可以做好她酒店的工作,不至于被炒掉,业余也可以申请工作,更充分的准备面试,不必捉襟见肘。
而且,她根本不会离开职场,根本不会有4年的职场空白,虽然前一个公司倒闭了,但是再找工作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她仍会有一份体面的、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样,她就可以在郊区物色一处房子,正常还贷,业余时间充充电,找找对象,过上正常体面的生活。
如果女主有对象,情况会怎么样?
如果是个靠谱的男人,他们也许在市中心租一间小公寓,两人付房租也不算负担,除了上述单身情况以外,家里还有男人帮着修热水器修车,两人也可以在郊区共同买一套大一些的房子,组建家庭,过上正常中产的生活。
所以,是什么造成了女主今日的捉襟见肘?
我觉得是两个孩子,还有不负责任的前夫。
所以啊,不要随便和男人生孩子,真的不要随便要孩子。
女主的情况其实非常真实,我见过的欧洲单身带娃的女人就是这样,可能还不如她呢,因为导演还是仁慈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至少女主还有几分姿色,还有周围男人愿意帮忙、献殷勤,至少女主的两个孩子还算乖巧可爱,还不是两个熊孩子,至少女主的邻居老奶奶还愿意帮点忙,虽然也不情愿,但换了谁谁愿意呢?
至少女主还是经济学硕士,至少她还是个法国人...而现实呢?
现实比电影可能更惨:单身女带娃,是个移民,法语不是特别好,长相也没有女主这么有紫色(毕竟人家是演员啊),身材多半已经发福,邻居没有老奶奶帮忙反而是一帮更穷的移民,孩子是熊孩子更添麻烦,自己又没什么学历,周围也没男人献殷勤....作为作品,导演还是要留给观众希望的。
经过女主的不懈努力,她最终得到了那份高薪工作。
现实中,恐怕...所以我在知乎看到很多讨论去父留子的女性,打着女性独立的旗号,应该来看看这个。
国内的大环境可能还不如这个呢,至少法国还是福利国家,她还不至于露宿街头。
当然,如果女方娘家特别强大,有钱有人可能出力,那另当别论。
但是,女人要孩子,还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啊!
从BnF自习出来,男朋友说:不如我们去看场电影吧~看到海报上熟悉的演员面孔,Dix Pourcent剧中的Noémie~再加上电影À plein temps似乎聚焦的是在职单身妈妈,我们毫不犹豫地选了20:05的这一场。
电影通过皮肤、身体、脸庞的微观镜头捕捉开场。
但并不旖旎,随之而来是早晨闹钟响起的那声心惊。
对于女主Julie来说,这不是可以按掉再睡5分钟的闹钟,而是吹响一天战争的号角。
Julie需要在出门前安顿好两个孩子的早餐、自己洗漱完毕(似乎还泡了个澡?
);接着把两个孩子送到邻居老奶奶家照看,跟公共交通SNCF斗智斗勇、争取准点到达巴黎上班。
Julie是一家高档酒店的领班,她手脚麻利、吃苦耐劳;面对最恶心的客房打扫也面不改色。
辛苦了一天之后,又是九曲十八弯回到外省,接孩子回家、哄睡……然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
比起翻译成“全职”,我认为À plein temps翻译成“全天”更为合适。
电影以“天”为单位,每声闹钟标志着新的一天劳碌。
Julie的每一天都看得我难受、感同身受。
疲于生计、疲于奔命、疲于为孩子们坚持下去…巴黎高昂的房价让很多打工人选择在外省住一个更大更舒适性价比更高的房子,每天火车通勤。
而不负责任的生物学父亲一走了之,让Julie没有喘息的时间,只能每天求爷爷告奶奶地请别人帮忙送孩子上学。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她也没有放弃改变生活的机会;她想尽办法跟同事换班、请酒店门卫帮忙叫taxi,来赢得去参加面试的时间。
最让我泪流不止的是,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尽力准备孩子的生日派对……也许你会奇怪,这样一个工作普通、生活平平的单身妈妈,怎么还会认识有钱的朋友、参加她的派对?
Julie的市场专员面试透露了答案:她也是经济学研究生毕业的高材生,也曾是任市场部经理的社会精英。
从光鲜亮丽的白领到在职单身妈妈,可想而知中间发生了什么——因婚育而辞职。
好在电影的戛然而止结局终于让我们松了一口气,她拿到了市场专员的新工作、她的“每天”可能会过得轻松一点,了吧?
走出电影院,脑子里嗡嗡地只有一句话:不要为了任何男人放弃你的人生。
先写到这里,
经济学硕士学历又怎么样,当初为了爱,为了孩子居住的舒适,选择了郊区,可是,一旦成为单亲母亲,从不出现只有语音留言的前夫,紧逼的银行贷款电话,无力再帮忙看孩的邻居老太,丢掉那份与专业无关仅是五星酒店客服领班又远又累的工作,都象压死女主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至于每次女主在pos机刷卡前,在急驰的火车月台,我都差点以为她会放弃。
但即使满脸泪水,也要用粉底遮挡,即使屡投屡败,也要再修改自己的简历,调低期望转向能够温饱的工作,即使捉襟见肘,也会满足儿子的生日party愿望,想尽办法买来硕大的蹦床礼物,即使在女友的大house,在宾客们的杯光斛影中,她也会拒绝递上来的那杯,我不能喝,我要带孩子们回家。
只是在面对儿子同学爸爸善意的帮助,一不小心真情流露了脆弱💋 所以,她的名字是《全职单亲妈妈》,那个替她受罪早被开除的实习生同样也是。
根据波伏娃的论述,女性的悲苦命运是被重复生命(生育)的使命所束缚,这是永远逃不脱的内在性。
😓
1.女主靠近电车的时候都会站得离轨道很近。
第1次是在电影前半段的时候,当时就感到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第2次是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当时背景声提示请你站得离轨道远一些,但是女主站在了轨道上,那个时候她没有了工作,联系不上老公,银行存款为负。
列车开来的声音逼近,但这个时候镜头突然切换,切换的非常突然,就变成了女主带着孩子们开车,然后紧接着就是接到了入职的电话。
背景声音是游乐园的那种梦幻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只是一种手法。
我们再回想一下剧情的铺垫,1.女主之前有一次睡了半天的觉期间手机是断电的。
所以有没有可能承诺给他打电话的人是在这个期间给他打过电话,但是没有人接就放弃了呢?
否则为什么要铺垫这个剧情呢?
2.面试的时候,对方有明确提出过,你住的离公司太远了,我们这个工作是经常需要加班的,你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通勤的问题我很担心。
之后对方就表示出了不友好的态度。
根据我的看法,这个就是面试的时候故意找茬儿,根本的原因前面已经表示了,我对你有两个孩子而且住的太远这一点心有顾虑。
3.女主打电话给那家公司的时候,人事明确说了,所有需要招聘的人已经接到电话了。
国际大公司的流程都是通用的,负责通知的是人事,这种事情是不会出错的。
所以我是认为最后女主接到的电话,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就像少年派那样。
让残酷不那么赤裸。
2. 很多人把这个电影看成一次发泄,我也是一样的,女主的经历可以说每一样我都走过,只是程度没有那么严重过罢了。
但还是可以看看导演并不只是发泄,还是有思考,有铺垫一些细节。
女主的朋友跟女主说,你喝醉的样子很有趣。
女主看到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帮他修好了热水器,就亲了他。
明明已经累得半死了,而且家里平时也没人照顾孩子,她还是买了一个蹦床,又难组装,又有危险隐患。
邻居老奶奶有暗示说,福利机构可以过来接走孩子,但是女主觉得这是一件天塌了的事情。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她可以放弃责任去自杀。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可以看出女主的性格,就是非常的浪漫,不计后果。
她热爱美好的一切,鲜花、孩子的笑声、耸入云端的写字楼、被阳光照耀的前途。
她却不能接受用手去擦洗客人的粪便。
她追求绝对化的美好,不肯面对现实。
不自量力。
全凭感觉去概括现实,缺少理性的分析。
这种绝对的浪漫主义,被生活的现实打得一败涂地。
就像是一个幼稚的孩子,穿着蓬蓬纱裙,摔了个狗啃泥。
和背景中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相呼应,形成了绝妙的讽刺。
导演想要抨击的或许就是这种幼稚的浪漫主义。
它将许多家庭送上断头台,却还被歌颂、被吹捧、被披上画面的外衣。
所以女孩的父母,从小要教会女孩儿的世故和打算,太重要了。
养育孩子的过程只不过是把我们身上的缺点无限倍的放大罢了。
不管怎么样是一个好电影,为什么我现在找不到打星星的地方,这个是5星。
影片中的母亲,离异,经济学硕士毕业,做过销售经理,虽然没有具体交代,但可以推测是为了照顾孩子换成了酒店清扫领班的工作。
正值巴黎工人罢工,把这位母亲本就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弄得一团糟。
地铁停运,造成跨城通勤的她无法按时上下班,她逐渐对于兼顾工作与孩子开始力不从心。
但她依然硬抗着通勤,安排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累得在浴缸中睡去再惊醒,接下来又是第二天重复而疲惫的日子。
帮忙照顾孩子的保姆问,为什么不在本地工作,非要去那么远的巴黎上班?
母亲回答到,我还是喜欢管理人的工作。
是的,从她工作时的谈吐举止看得出来,她的决策力、沟通能力还有安排工作的能力是绝对拿得出手的。
可是这些的前提是,在城市里的一切包括交通在内都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当工人罢工导致交通不便、保姆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需要占用工作时间去面试新工作、孩子意外受伤、信用卡透支冻结、联系不上前夫无法拿到赡养费……这些事情一起发生的时候,母亲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她无法凭一己之力让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更不可能维持自己心态的稳定。
她需要一个后援,需要家人的支持。
是的,孩子本不应该由她一个人负责照料,但现在只有她一个人扛着。
她孤注一掷的在漩涡中挣扎,最终,她的工作也因为多次迟到早退而失去。
就如同她的同事说的那样,建议她可以搬到巴黎住。
她说,不想住在狗窝里。
——搬到巴黎意味着高昂的房租和极小的住房空间,对于“家”的定义,对于孩子应该在什么地方成长,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绝不让步。
这是她的价值观。
哪怕再困难,也没有舍弃这个郊区的大房子,她不要舍弃厨具齐全的厨房,不要舍弃可以放下蹦床的院子,不要舍弃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独立卧室。
她极力维持着孩子们的生活空间,极力平衡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哪怕已经连轴转,没办法回家只能住糟糕的旅社,也要在隔天给孩子庆祝生日,叫来他的伙伴们陪他度过,留下美好回忆。
她能做的已经超出一个母亲的极限,她扮演了很多角色。
她是超人。
失去工作后她,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被强制按停。
她开始有时间接孩子上下学,开始可以抱着孩子沉沉睡去不用顾及闹钟。
但生活不允许她停下,所谓手停口停。
她立刻去当地的超市递交自己的简历,准备应聘收银员的工作。
编辑简历时,她刻意消去了自己的经济学硕士的专业背景。
看得出来她已经做好了在本地工作的准备。
就在她对之前参加巴黎那家著名销售公司的面试结果不抱希望,决定融入本地的生活节奏时,接到了面试官的电话通知,她被录用了。
陪着孩子们来儿童乐园游玩的她,伴着身后响起的游乐设施的欢快音乐,听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喜极而泣。
生活有了转机,她重新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她也能得到维持生活的报酬,孩子们的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看似一切都好转,但不禁为她捏一把汗——新工作她要怎样保住呢?
在大罢工的背景下,在她如此割裂的跨城通勤的现状里。
我想这位母亲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环境的改变,还有面对自己所做选择的代价。
最后想说的是,单身母亲需要更多社会福利保障的支持,尤其是她们在努力追求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情况下。
她们身兼数职,需要更多后援,需要更多支持。
窒息大概是生活的常态。
我还记得那个被拜托帮忙刷卡的新人,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样遭受着生活的压力,经理本想帮她,但她连这次工作机会也失去了。
经理还有一句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想清理有钱人的大便,那就换个工作”。
停不下来的步子配上紧张着急的音乐,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看影片开头时无数次想起妈妈,早上起很早准备早餐,中午骑着小电车回来给我们做午饭再去上班,下午放学回来我熬好汤热了馒头等妈妈回家炒菜。
后来,妈妈就有些抑郁了,可那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妈妈需要不停地吃药,中药西药从不间断,吃了安眠药也会睡不着的程度。
印象里,“爸”约等于无。
前段时间从别人那里听到,爸爸感慨,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这么大了?
结尾的电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再想想,会好多少呢?
依然要赶车,依然要带孩子,甚至以后连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少了,不过是从一个坑挪到了另一个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工资多了,以后也许不至于连零食都“断供”。
在这儿,我们也许还要多一重房贷或是房租的压力。
根本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恐婚更多恐惧的是婚后骤增的经济压力和一地的鸡毛蒜皮吧。
毕竟单身时,吃饱喝足就是全家不饿;一旦结婚,好一点的家庭幸福,只要筹备好育儿;但凡不太好,时常吵架真的能够耗费掉所有的精力。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就更加可怕。
现实即压抑。
《À plein temps》真实到欲哭无泪,恐怖却疲心乏力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恐怖惊悚片,把正宗纯熟的生活苦难塞到每个观影人的嘴里,可大多数人都选择细嚼慢咽早已习以为常,不过是生活常态。
看完开头争分夺秒的几分钟就已被深深至郁,剪辑如此紧凑,跳转如此急促,很可能就因为多喘了一口气、少跑了一步,这一切看似平和的生活就要瞬间崩溃,一个单身母亲要照顾孩子同时兼顾工作的紧绷状态被拍出来搬到荧幕上原来具有这样巨大的心理冲击力。
简单质朴的画面响起往往只会在特工电影里主人公们执行“不可能的”任务时才会出现的紧张配乐,追求幸福生活,甚至都不奢求富足,也何尝不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只是这个特工没那么多高科技设备,也没有高智商同辈,更没有可供选择的后备,唯一的出路唯有奔跑,追赶上那即将启程的列车,马上就要罢工的计程车。
好不容易爬上了车,才发现原来一车人都是生活特工,无不疲于日日奔波、苦于夜夜难眠。
生活从不怜悯他人,好在人却懂得互相搀扶。
邻里的出手相助对于处在窒息边缘的我们显得尤其珍贵,感激之余也容不得慢下脚步,只能在人挤人的城轨上用闭眼捕获转瞬即逝的暂停。
最后的最后,被好工作幸运录取的泪,开心苦涩都不过是开启了另一场只允许赢的角斗赛、只可以冲的马拉松。
被泪与汗模糊了的双眼看不清这恐怖的生活,只有哭着干下去的幸存者才有资格硬挤笑容,佯装轻松,而输了的人只会孤独的死去,无人问津。
非常压抑的片子,前面大量的特写,快速地切换镜头,完全把观众带入了这个完全没有喘息时间的妈妈的生活里。在她现在的生活,她刻意去隐瞒自己曾经的工作,经济学的硕士,在面试的时候还是伪装成全职妈妈,或许就像那个新来的女孩要伪装成是自己的爸爸帮忙带孩子吧。压抑,毫无希望贯穿全片,但结尾确实那样充满希望,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或许这一点希望不仅是给女主的也是给在片中不断升级的罢工运动的吧。 2024-7-26看
工作辛苦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因为一场罢工导致的公共交通瘫痪,而变成了与时间赛跑的追逐者,中间经历了下班回不了家,因为翘班去面试别的工作害的别人被解雇,给小孩过生日,向前夫追抚养费...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忙碌,故事有点流水性质,结局有点刻意地追求好的结局,因为面试官工作交接的问题,导致自己的录用产生了误会,但最后还是顺利通过,成为市场调研经理,一切都迎刃而解。
女性焦虑、婚育劝退。人物满分、一帧不多。看得惊恐症都要犯了
看完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女主人生所走的每一步,这难道不是她自己选择的生活吗?这么虚高的评分,都是单亲妈妈给打的分吗?还是想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我们去拯救呢?
我怎么看到的尽是贪婪.命不好又什么都想要的话路自然要难走一些.
罢工引起的公共交通瘫痪贯穿全片,成为表面上女主生活艰难的最大难题。其实女性尤其是母亲身份还有一直不接电话的伴侣才是。
用商业惊悚片模式的镜头语言拍文艺片是失效的。全片紧绷感由始至终,于是叙事平庸没有节奏,没有任何意外的叙事,看着很累。
累死我了
不生孩子屁事没有,甚至看到罢工还有点兴奋。
经济学硕士又怎样?一抓一大把,为了讨生活,该低头则低头,厚着脸皮,求爷爷告奶奶。这才像现实中的人,为工作奔忙,感到绝望时,连哭都没有时间,麻木从头到脚,多说一句话都累,没有力气发火,明明一无所成,却忙得停不下来,闹钟一醒,周而复始,陷入循环。
惊艳戛纳的高分新片?不管拍的有多好,我就是不喜欢,莫非导演是想让观众有代入感,用情绪渲染、镜头晃动、令人焦虑的音乐故意折磨观众,来体会女主的无奈、焦虑与崩溃吗?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松了一口气,真是很差的观影感受。
结局很不喜欢
【4.0】催命不休的闹钟开启炼狱的一天,疲于奔命的生活是肩上的重担,戴起千副面孔去笑对人生的洪流,放空无尽忧虑去享受跃动的美好。没有出口的迷宫只有徘徊的绝望,没有答案的迷题只有悬停的问号,机器般连轴的运转逐渐踏入坍缩的世界,无声的悲鸣是泪水悄然落下伤却从心口溃烂。疾驰而过的列车把混乱繁杂的一切掩盖,欲盖弥彰的接受所有的馈赠与掠夺。再没有比这更恐怖与窒息的存在,生命的陨落只在死亡时才会戛然而止……
单亲全职妈妈太难太难了,看得我焦虑症要犯了,父亲的角色总是缺失不管哪一国都是.71/100
只为奔波苦,女性更无极
她的时间由闹铃统计,受交通工具影响,经识别卡认证,被消费数字支配。她的人生像缠在一起的鞋带,接触不良的热水器,水泄不通的车道,无人接听的信箱。要让罢工的轻轨搭载巨大的野心,要从垃圾桶里掏出储存的尊严。她在没有快乐的儿童乐园哭了出来,只因收到了继续奔跑的指令,跳上没有安全网的蹦床。
压抑 毫无美感
差不多,挺感动的,就是有点不喜欢看
导演通过跟拍镜头以及不断在前景快速移动的人影,将急迫感推到极致。影片的困境看似是游行造成的交通瘫痪,但绝非一部批判左派的电影,这也是本片的亮点,正是女主不受保障的工作成为了游行的必要性。但影片似乎也掉入到某种此类电影的范式中,最终的反转也早已可预料到,那份终于释怀的心情减弱了不少。
看多了国产片那种特别夸张、堆砌热点话题的电影,再看这种看似平淡却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电影突然都有点不习惯了。看着像是反罢工的电影😂 罢工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太大了,反而丝毫不影响那些手握权力的上层阶级。其实要不是罢工的影响,感觉女主的生活也还可以,就是真的太累了。想到xhs上很多拍自己每天通勤两三小时的vlog,也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哎,生活太苦了。BGM也是让人好紧张好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