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的复仇

Mom,复仇阿妈(港),母亲的告白(台)

主演:希里黛玉,阿克夏耶·坎纳,萨佳·阿里,阿德南·西德奎,纳瓦祖丁·席迪圭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年份:2017

《一个母亲的复仇》剧照

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2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3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4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5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6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3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4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5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6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7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8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9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20

《一个母亲的复仇》剧情介绍

一个母亲的复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艾莉亚(萨佳·阿里 饰)在一次派对活动后遭到强暴,面对凿凿证据,四名罪犯却被法庭判为无罪。艾莉亚的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 饰)伤心欲绝,在走投无路后愤然决定亲手为女儿寻求正义。一场高能高智商的复仇大戏拉开序幕。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偷蒙拐骗同妻俱乐部第一季生死绝境火花游戏缘:出云新娘科学怪鱼真情玫瑰索玛花开佔有姜西同班绯闻超凡战队燃烧猜火车2D战科学小怪蛋毁灭战士琼和约翰等待绽放阿辛正传干物妹!小埋OAD2靓丽人生第一季一块大红布背叛色,戒没有怜悯的世界阿妈太棒了喧嚣新七侠五义之屠龙案朋友也上床

《一个母亲的复仇》长篇影评

 1 ) 血性与侠气

又是一部印度片,水平中等以上,只能再次感叹:阿三真是电影圈里良心之作的代表影片讲述了一个原本文质彬彬做老师的母亲,为了替女儿复仇,实施高智商犯罪的故事。

影片照旧调侃法律的不公、警察等国家机器的无能,照旧宣扬个人主义:对法律绝望因而自己动手复仇的母亲、好心帮忙的私家侦探,还有对制度失望,让母亲亲手解决最后一个罪犯的警察。

从法律上来说,影片中的三个主要角色都难逃指控:母亲涉嫌杀人、私家侦探是从犯、警察默许杀人,而偏偏是这三个在法律上作为“罪犯”的人,赚走了我们的同情心,我们期待看到母亲的快意恩仇,很紧张警察可能会坏了她的好事,我们的心其实没有站在法律一边,我们跟罪犯站到了一起。

为什么?

因为法律失效了,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失效,意味着社会失去了底线。

影片中女儿晚上出去参加聚会时被人轮奸、暴打,最后被认为断气才抛尸到下水道中。

可法庭审判时,罪犯通过种种手段,居然被无罪释放,反倒是怒不可遏的父亲因为打人而被关了起来,天理何在?

事情到这地步,母亲展现出了强大的能量。

她让侦探刺探四个罪犯的消息,然后自己动手解决这四个坏蛋,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她残酷、睿智、冷静,哪有一点儿课堂上的文雅气质?

我们同情女儿的遭遇,愤慨于罪犯逍遥法外,自然而然的会赞同母亲的“为爱复仇”。

感情层面上,无论身处何地,作为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儿武侠情结,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都住过快意恩仇的大侠,出了这么残暴的事情,家人受到这么严重的伤害,罪犯居然毫发无损,如何说的过去?

理智层面上,生活中有太多法律不彰的案例,由于种种原因,你把不公诉诸法律的时候,会面临门槛高、过程复杂、执行难等情况。

现实中不公的案例,会让你对法律没有足够的信心,因而你愿意相信影片中的不公是真实存在的;你不信任国家机器,当然要为个人的反抗击节叫好。

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文明和法制当然是好的,随意伤害别人、私自剥夺别人的生命肯定不对;对犯罪的惩治,需要专门的机构,要遵循严格的流程,要在社会上宣示,以警示世人。

可如果法律不公,社会失去了底线,作为受害者,我们怎么做?

做那个坚持sf二十多年的nsb的母亲?

有时候可能是以暴制暴来更有效果,也更痛快些。

之前每年回老家都能听到村子里的欺凌事件,有些事情令人发指,肯定够刑事犯罪,可人们一方面对法律不信任,宁愿相信坏人“上面有人”而不诉诸法律;另一方面,内心的恐惧让他们丧失了反抗的勇气,他们觉得坏人什么都敢干,干了之后也能“兜得住”;这样,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坏人气焰越来越嚣张,受到伤害的人越来越低声下气。

长此以往,社会风气肯定越来越差,还不如重拾“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以暴制暴”这些朴素理念,让人们多些江湖侠气,在法律不彰之处奋起反抗,这样方能维护公平和正义。

诚然,我们愿意走在文明和法制的道路上;此外,但愿我们也不要丢了血性和侠气

 2 ) 看影评和看强奸犯一样恶心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钱不多也可以(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90918/过程中三次泣不成声。

这世上没人能像妈妈一样能尽数体会到自己的痛苦和屈辱,她没有选择,选择是需要理性与考量的,当有人做出伤害我的事情的时候,她什么选择都没有了。

我没打算要个孩子,可是我想假如我有孩子,或者我的妈妈遭遇了那样的事情,我也会这么做,我比女主还不如,我根本没法绸缪,就特么整把菜刀,堵住就砍了。

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从有人伤害她们那一刻,为了让那些人体会到一样甚至加倍的痛苦的复仇,就是我剩下来的人生的全部意义了。

去他妈的。

非常难过,最后女主举起枪浑身颤抖着对着最后一个她要处理的强奸她女儿的罪犯时,被警察拦住,劝她不要这样,他告诉她警方已经找到证据了,可以将罪犯绳之以法了。

而女主放下枪,一边发抖一边哭着说:“以后还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我简直要崩溃了。

更崩溃的是回来以后刷影评。

我看片太少审美能力低下,还理解肤浅,没有想到,这样的片子,大家居然还在批评它的艺术性差,没让各位看官满意、看爽,甚至还推荐对这种题材感兴趣的去看一看同类型其它款。

制作人想要传达的愤怒和悲痛全都入不了豆瓣的技术达人们的眼,他们理性尖锐、阅片无数,拥有上帝视角,他们只觉得剧情冗长、手法肤浅、配乐鸡肋,甚至觉得母女深情狗血。

点进去大部分都是男的在说这样的话。

他们既不是什么人的女儿,也不会成为什么人的母亲,他们好像没有感情。

有点恶心。

 3 ) 人物细节和希里黛玉的演技,撑起了这部印度犯罪片!

印度宝莱坞女皇,希里黛玉的遗作《一个母亲的复仇》,在母亲节上映,口碑却一落千丈。

豆瓣评分6.7。

这部电影以2012年震惊印度和国际的德里黑公交案为素材。

讲述了少女阿丽娅在一场派对上被几个青壮男子绑走,最后,被发现在臭水沟里,浑身是血。

母亲(希里黛玉 饰)找了她一晚上,最终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母亲的心,是颤抖的。

“你的女儿遭到了强奸。

崩溃影片的宣传是“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为爱开挂”。

可以想见,法律并未给阿丽娅以公正。

到哪儿都有权钱欺压。

韩国的《熔炉》,西班牙的《看不见的陌生人》,如今,又多了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脱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母亲雇了私家侦探,开始暗地里复仇。

这位母亲,的确开挂了。

印度电影擅长营造氛围,点燃情绪。

却常常在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上,企图蒙混过关。

《一个母亲的复仇》有着吸引人眼球的话题,犀利的角度,和顶级的女演员。

希里黛玉燃爆中国市场原本很容易。

却最终败在了最关键的,母亲的复仇手法,和警察的破案过程上。

把罪犯一阉割后,就那么扔在了家门口,不怕罪犯报警?

幸好他自己摔死了。

死得正当时啊用苹果籽毒死罪犯二,嫁祸给罪犯三。

这原本是一波复杂的操作。

影片却仅仅用一个伪造的犯罪现场了事——在罪犯三的家里,撒上切好的苹果,在电脑上留下查询制毒的浏览记录。

母亲潜入罪犯三的家,用他家的水果刀切好苹果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警察丝毫不怀疑,反而满意地道:“这是最证据确凿的一桩案子了。

”全程忽略监控和指纹。

更粗糙的是,阿丽娅作为受害者,上电视居然不打马赛克。

阿丽娅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受害者,真的好吗?

如果我是母亲,非拆了电视台不可。

阿丽娅一辈子的阴影当然,这部印度片明显不在乎这些细节。

它的重点,不是怎样复仇,而是“复仇”本身。

母亲与私家侦探接头一个弱女子,一个正派的人民教师,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生生成为女儿最后的屏障的?

这,才是影片的重点。

我承人,印度电影在人物转变的细节处理上,水平的确很高。

与粗制滥造的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形成了截然反差。

为母则刚比如,看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女儿,母亲浑身颤抖,极度惊恐。

前脚还在法庭上毫无还击之力。

后脚就站起来,独当一面。

母亲对罪犯:“你每天都会为此感到后悔。

”但这转变仍有过程。

母亲去找私家侦探时,仍是犹豫的。

拿着对方的名片,却谎称走错了地方,要退出去。

母亲和片中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

所不同的是,父亲一直在寻求法律帮助。

而母亲,早早认清了现实,选择了“私了”。

坚毅的侧颜她成为了女儿最后的屏障,而不是父亲。

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女人比男人更加通透、坚毅。

男人比女人更具有社会性,这源于传统家庭分工。

男人更需要,也更看重融入社会,而女人更注重家庭。

因此,在家庭成员遇到伤害时,女人反应比男人更强烈。

母亲:“我失去了她”当母亲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她的形象也彻底转变了。

那一幕,母亲穿过鲜红的布匹,如同从风里走来。

浑身洒满金光。

她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伟岸。

在地铁站,她与侦探对话时,镜头是仰视的。

尤其是侦探说话时。

那段对话是这样的:母亲:“上帝是不可能无处不在的。

”侦探:“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所以,拍侦探的仰视镜头,实际上是在衬托母爱的伟大。

结局,母亲干掉最后一个罪犯。

之前利索干掉三人的她,面对最后一个罪犯,居然下不去手。

这里的处理值得一提。

一方面,之前干掉三人,均非面对面。

此时一下子面对侵犯过女儿的暴徒,多种情绪齐齐上涌。

愤怒、憎恨、悲伤、痛苦。

“你怎么敢碰我的女儿”另一方面,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她仍然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她曾经说过:“做是错误的,不做也是不对的,在不对和错误之间,该如何选择呢?

”她选择了错误。

不直面罪犯的脸,她尚能压制住内心的负罪感。

如今罪犯的脸近在眼前,她难以下手。

这也再次证明,母爱之伟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希里黛玉的演技成就了这段高潮。

她的手是颤抖的,声音变了调,脸是扭曲的。

完全演出了一个母亲,快要决堤的情绪,和骨子里的憎恨。

而母亲开枪的原因,亦意味深远。

躲在树林里的女儿轻轻唤了一声:“妈妈。

阿丽娅母亲一下子清醒,镇定地扣下了扳机。

因为,这一声“妈妈”提醒了母亲,身为母亲的职责。

那就是,保护女儿。

为了保护女儿,母亲可以抛弃自身安危、恐惧,甚至是信仰。

再一次感叹母爱之伟大。

为母则刚。

这样分析下来,我觉得应该给这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加一颗星,评分达到7.0。

毕竟,人物细节真的很好。

希里黛玉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而这,是她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最后,放一张希里黛玉年轻时的照片,她永远活在电影里。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4 ) 我已经被弹幕和豆瓣评论惊得说不出话

看完这部电影,本来想来打个分留个言,结果看到一些冷漠的评论,跟观影全程看到的一些责怪并诅咒受害者的弹幕一样震惊。

那些被电影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震撼和感动到的情绪也被压了下去。

我不知道说什么了,只希望所有男的,还有生了儿子的家庭,都来看看这个母亲的复仇。

女孩子穿什么,晚上出去玩,去派对,跟朋友蹦迪跳舞,原本就没有错,是男人们要谨记举头三尺有神明,是这个社会没有创造安全的环境和健全清明的法律,才是错,才需要反省!

 5 ) 希里黛玉饰演的复仇母亲

宝莱坞是仅次于好莱坞的全球影视基地,是印度国家名片之一。

宝莱坞一年生产1600-2000部电影,远逾好莱坞的300-500部。

产量太多,质量就难以保证。

2017年7月7日上映的剧情片《一个母亲的复仇》就是其中之一,俊男(比如阿德南·西德奎饰演的父亲阿南德)美女(戴维琪母女)、色彩表现、表达技巧(比如以停车换座表现轮奸过程)、主题曲动听可谓优点,但噪点多多(让逻辑为剧情让路)、歌舞与剧情违和(歌舞给严肃话题加入很多诙谐戏谑成分,降低了电影批判力,所幸该片歌舞还不至于停不下来忘了剧情)、冗长拖沓(时长146分钟)是其缺点,这些缺点也是很多印度电影的缺点,结果导致印度电影比较雷同的印象。

电影讲述少女艾莉亚(萨佳·阿里饰)被轮奸后,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饰)为她报仇的故事,电影主题实际上是一段对话——侦探:要相信神明。

戴维琪:上帝不能无处不在。

侦探说: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电影改编自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但为迎合印度国情、民情和本土观众的落后观念,不惜贬低受害人,比如任性、性感等等,使得轮奸似有某种合理性。

主演希里黛玉是印度国宝级女星,来自贫苦家庭,曾获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奖、一座特别奖,在宝莱坞堪称传奇,被视为“印度电影的高级女祭司”“女版阿米尔·汗”。

在《一个母亲的复仇》中,年过50的她颜值已逝,但将一个母亲的爱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因此荣获印度第65届国家电影最佳女主角奖及特别奖。

2018年2月24日,她因心脏骤停在迪拜逝世,享年54岁。

为感谢她对印度电影及社会的贡献,印度政府给予她国葬规格,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为她送行。

 6 ) 后母的复仇真的绝了

这部影片还不错 女儿被男生强奸 还被扔到水里 我觉得后母的这个复仇方式也没有错 毕竟强奸对于女生来说可能是个一辈子抹不去的阴影 希望大家对女生多一点尊重 有人说这个复仇方式残忍 但如果是你的女儿被人强奸你还会这么说吗?

你恨不得把那个人大卸八块吧 所以只能说你们没能共鸣

 7 ) 当正义得不到伸张,纯粹的复仇就成了唯一的正义。

此片改编自印度德里黑公交案,少女被多人强奸致死,情节恶劣,影响印度立法。

令人气愤的是强奸犯毫无悔意,甚至强奸犯的律师在辩护时说“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一个巴掌拍不响…她应该安静地乖乖被强奸(这样就不会殒命)”。

这个国家的司法执法真的如同闹着玩。

倒是改编后的电影充满快意恩仇的酣畅,电影里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宣布无罪释放犯罪人,受害者的母亲对司法者失去信心后,与侦探联手做局逐一消灭强奸犯们。

当司法机关的审判不符合程序正义,只能靠一个母亲的复仇让女儿释怀。

以暴制暴当然违背了法律的保障机能,但却符合人的道德原则,我不认为这样做不妥。

 8 ) 敢拍

电影时长将近两个半小时,没有快进任何一个片段,憋着尿看完的。

被里面的一句话感动到,“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这句话说的很在理。

女主艾莉亚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走出来,继母戴维琪的出现让她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情人节那天参加了同学组织的农场party,没想到成为女主一生的噩梦———遭到强暴。

打了一个多月的官司,凶手竟然被法庭判为无罪,很是无语。

孤立无援的继母戴维琪只能求助私家侦探,靠一己之力惩罚罪犯。

对第一个罪犯的惩罚是“没收作案工具” ,罪犯尿尿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那个东西没啦,被惊吓到后摔死在厕所。

(ps:戴维琪是教生物的,自然对切除,麻醉十分在行,给她点赞);对第二个罪犯的惩罚是让他中毒身亡(ps:用大量苹果核制造出氰化物),并嫁祸给他的表弟(第三个罪犯),让他入狱。

继母戴维琪在和第四个罪犯搏斗时,一旁的女儿艾莉亚才得知这些罪犯都是继母惩罚的,于是心中所有的节都打开了,原来继母真的很爱她,终于喊出了一句“妈妈”,然后继母义无反顾的枪杀罪犯有时候警察和法庭什么都做不了,让罪犯逍遥法外,如果不做出一些行动,历史可能还会重演。

不提倡也不反对用暴力,因为当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亲人身边时,我们无法坐视不管,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9 ) 柔弱母亲化身复仇女神,《一个母亲的复仇》更多的是思考···

神明并不是一直都在!

所以,才有了母亲。

母亲节本应该看一些轻松一点,温情一点的片子。

但是,离家在外的游子、感情含蓄的中国孩子,向来都是不怎么会跟父母表达感情。

所以,中国本来是没有母亲节或父亲节这样的纪念日的。

虽然,大家越来越接受国际上一些情感宣泄的方式,对于父母,还是习惯在朋友圈或者信息上传递祝福。

那么,这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多少有点不应景。

不过,也不妨碍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被很多人讨论,并记住。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震惊全球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

2012年12月,年仅23岁的德里医学实习生登上了那辆罪恶公交车,期间遭遇5人轮奸殴打,而司机一直袖手旁观。

令人发指的是,几名恶霸将棍子插入女孩的下体,导致多脏器损坏,甚至肠子都被拉出体外。

本片其实2017年7月就已经在印度上映,而关于当年的案子,直到2018年才由印度最高法院宣判,其中4人死刑,1人自杀(巴士司机),1人释放(案发时的未成年人)。

和电影中不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受害女孩,在医院抢救13天,最终含恨离世。

而这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最终将一群暴徒送进监狱并付出生命的代价。

只是,等来这个结果花了6年时间。

而这6年,还有无数的花季少女,被暴徒残忍侵害并夺去生命。

罪恶并没有因为一次审判而消失。

正如电影里女主戴维琪说的,还会有很多这样的事发生。

她对警察说,然而,你们什么也做不了。

的确,在印度的社会中,对于强奸犯罪行为,无论是社会还是法律,都存在漏洞或者宽松的态度。

影片中,因为参加农场聚会期间拒绝了追求自己的同学,18岁的女孩艾丽娅被同学等4人扣押并轮奸虐待,最后奄奄一息被扔在臭水沟里。

当艾丽娅的继母戴维琪来到警察局寻求帮助时,警察们的态度是,这样的事情太正常,也有可能是女孩子跟男孩子出去玩了,只是不想让她知道,毕竟那天是情人节。

他们让戴维琪回家等消息。

而,就在那几个小时里,艾丽娅遭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摧残。

本来是一个证据确凿的案子,加上艾丽娅的口供,却在法庭上经过三十多天的辩论,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而判定4人无罪。

这其中,最大的理由,竟然是艾丽娅当天酒精含量高,很可能是神志不清醒,所以口供不可信。

所以,这样一起案件,可以完全忽略客观发生的事实,而去主观寻求依托受害者的证据支持。

2012年的印度黑公交案,司机说过一句话: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责任更大。

因为体面的女孩,不会9点以后还在外面闲逛。

而其中一名强奸罪犯说,她就不应该反抗,应该安静接受被强奸。

女性,在印度的地位是低到尘埃。

在电影里,因为不接受自己在情人节期间的求爱,男同学觉得大失面子,伙同表哥还有另一个有前科的朋友,一起绑架了艾丽娅。

绑架过程中,现场一名保安不是过去解救女孩子,而是帮助3人一同犯罪。

在他们的眼中,情人节出来的人,就是默认要接受求爱。

而接受求爱,就一定是和一个男人上床。

反抗,就是不懂得尊重男性。

况且,法律也并没有那么严格,即使犯了罪,自己也完全可以有理由开脱。

片中有一个场景,女孩父亲因不满4名歹徒被法庭判决罪名不成立,而在法庭上揍了其中一名罪犯。

这一幕被审判长看到了,下令将其逮捕,理由是藐视法庭。

很可笑的是,之前接手女孩被轮奸一案,在得到女孩口供之后,亲自抓捕了4名罪犯的警官,这一刻却又反过来抓受害者的父亲。

作为女孩继母戴维琪愤怒地对警察说,强奸犯最终被无罪释放,而因为打了强奸犯一拳,就要被抓起来。

这个社会真可笑,你们什么也做不了。

对此,警官其实也深知自己的无奈,就像戴维琪任职的学校,最后无罪释放的男同学重新回到学校上学,就像之前的案件没有发生一样。

校长的回答是,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来上学,法院判决了他无罪,他没有办法。

如果强行阻止孩子上学,家长会起诉学校。

这就是现实。

受害者竟然成了要承担所有痛苦后果的人,而施暴者可以堂而皇之回归生活。

即使警察知道这群施暴者的罪行,在没有证据将他们绳之以法的过程中,警察做不了什么。

即使校长同情受害女孩的遭遇,也知道施暴学生的罪恶,他也没办法对抗。

加之社会对女孩的天然歧视,认为女性所有的受伤都是自作自受。

这样的强奸案才会屡禁不止,更加不会从深层次触及人们的内心。

就像警察在逮捕其中一名罪犯时,一路上挤满了看客,而罪犯的母亲一直试图阻拦警察的行为,并且呼喊:凭什么带走他,他又没有犯罪。

当然,这部片子对于人性和社会制度根源的剖析并不怎么深刻,几名罪犯的行为和心理都只是一带而过,有时候甚至会带点滑稽。

不像《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律师的奔走呼吁和无奈咆哮,有医生的心知肚明和暂避锋芒,还有舆论的搅弄风云甚至是个人的善恶抉择。

《一个母亲的复仇》,如同片名一样,更多的是从一个母亲的角色出发,表达母亲对儿女的爱。

所以,其实本片的故事情节可以不是这次轮奸案,可以是任何一件突发事件。

这么说来,似乎观众的愤怒情绪又可以少一点。

女主戴维琪是受害女孩艾丽娅的继母,本片给她们的设定,如同一般的继母和女儿一样,天然不和。

只是相比起来,18岁的艾丽娅更像是无理取闹,她看起来是舍不得母亲,对父亲忘记母亲迎娶新老婆的事,耿耿于怀。

而对于这个继母,毫无好感。

即使她性格温柔,体贴,是人民教师,也热心公益,但只要她一说话,自己就毫无食欲。

当灾难发生之后,戴维琪夫妇被法律和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对付这群恶霸。

而女儿本来受伤的心灵,因为罪犯最终被释放,而始终无法走出这个心结,把自己困在屋子里。

走投无路的戴维琪,最终开始铤而走险,尝试过开车撞死施暴男同学,却因为意外而放弃。

这时候,她想起了当初第一次去警察局报警时遇到的侦探先生,也有一个女儿的他理解戴维琪心中的痛,于是答应帮助戴维琪搜集4个人的资料,为她复仇做准备。

虽然不是亲生母亲,戴维琪在片中的表现,却超越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这里要归功于女主的演技。

片中有几场戏是体现女主的胆小:1、女主去警察局寻求帮助,第一次遇到侦探,因为不了解,所以她显得不知所措,与对方时时保持距离和警惕。

2、女主尝试撞击男同学时,内心是紧张和恐惧的,呼吸急促,连大货车开过来都没注意导致了车祸。

3、最后一个罪犯找上门来时,丈夫生死未卜,为了解除女儿艾丽娅的危险,她被吓到却又主动拖延对方的行动。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戴维琪的几场戏,都表现出了作为女性本就应该有的恐惧。

她并不是天生的杀手,但是,为了女儿,她可以变得坚强和勇敢。

至于她对其他3人复仇的戏份,其实漏洞蛮多,以她的行为,会留下诸多证据,却还是一次又一次躲过法律追踪。

最后竟然是一副眼镜出卖了她。

正如上面所说,这部片子对人性的探索不够深入,母亲的复仇也只是依托对女儿的情感弥补的一种宣泄。

戴维琪作为继母,与女儿之间的感情没有基础,总是面临奔溃。

其实,这种奔溃又都是女儿造成的,自己其实一直试图做一个好母亲。

所以,最后当女儿知道原来是她帮忙解决了其他几个暴徒时,她们之间的情感瞬间和解。

也正是这场戏,因为艾丽娅终于叫了她一声妈妈。

她情绪奔溃,将子弹全部射向了最后一个罪犯。

这场戏很容易让人想起《七宗罪》中,皮特持枪对着冷静的罪犯的场景。

皮特的愤怒、纠结、遗憾等情绪爆发出来,顺带着把那场戏要突出的剧情给抒发出来了。

但是,戴维琪的那几声枪响,却恰恰把本片的核心给丢弃了。

虽然,那几发子弹射向了罪犯,是每一个观众心中所想,但这不是游戏,也不是法庭宣判。

我们面对镜头上的意淫,恰恰让这部片子对于整个强奸案的烘托显得毫无意义。

特别是,警察还在旁边递了枪并鼓励戴维琪开枪射杀罪犯,这种剧情除了教唆犯罪或者让观众爽,对这个剧情来说,纯属鸡肋。

有时候,一部片子抑的作用,远远大于扬!

越是无奈,越是让人觉得神经被人痛击,也越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那场当众处罚罪犯的戏,如果只是一声背景枪响,或者只是母女相拥哭泣,而警察还未赶到的开放戏,或许,我们对本片那场强奸戏所引发的社会意义,将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最后只剩下母女和解的大团圆戏。

不过,总的来说,这部片子所触及的背景,值得我们深究。

我说的不是母女情感,而是社会对女性的视角和思想。

这一点,似乎有很多国家做的比印度好,但是,不代表完全杜绝。

片中母亲戴维琪和侦探有过一次交流。

侦探说,要相信神明。

戴维琪说,但是神明并不是一直都在。

侦探说,所以,才有了母亲。

那如果,神明和母亲都不在呢?

歹徒说,打电话给你妈妈,这种挑衅,谁能解救她们。

-END-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来自:石墨社(smshe189)

 10 ) 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复仇者联盟”故事(5月12日晚更新)

这个后妈替女儿复仇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很爽,得道者多助,复仇者找到联盟,但是只要稍微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故事太过简单粗暴。

1.第一个被惩罚的酒鬼坏人自己“封口”了这个男人弱小又醉酒,被两个女人劫持也算合理,对他处以宫刑(估计是布坊那位大姐操刀),也是很解气的惩罚。

然而,这个活口毕竟可以报警、提供线索,是个会导致女老师暴露的潜在威胁,怎么办呢?

天公有眼,这坏人直接滑倒脑袋撞阀门上死了。

2.片中印度警察办案都不动脑的女老师提取苹果里的氯化氢毒害肌肉男坏人,然后栽赃给中学生生坏人,做法有二:一个是在中学生家里提取苹果籽,一个是用中学生电脑查询作案方法。

警察们看到这样证据乐坏啦,一口认定中学生就是嫌疑人,哪怕安给他的作案动机太牵强。

然而,只要仔细看看,就能发现电脑系统时间和自己手机、手表时间不一样,只要有点怀疑精神,就会想到这么精心地谋划犯罪还把苹果留在家里是多么不合理。

3.号称自己很专业的私家侦探没看出哪里专业第一,他应该意识到,随着四个坏人逐一被惩罚,警察会怀疑是小女孩家人蓄意报复,那女老师迟早会被警察盯上,他没有,被警察发现了。

第二,他跟踪坏人应该小心谨慎,起码换个衣服换个车吧,他没有,被坏人发现了。

第三,被前科坏人发现后,他在抵赖不奏效后,就特别有英雄气概地刺激对方,说女老师会报仇的,然后挨了枪子。

这子弹可能是躲不过的,可是至少可以套话,让前科男人亲口承认他们四个对小女孩做了无耻的事情。

这样眼镜摄像机录下来后,可以作为证据让真相大白,指控活下来的中学生坏人。

但是侦探没有。

第四,侦探和女老师通话时,明明看到前科坏人来了,可以告之女老师自己已经暴露、要注意安全。

但是他没有。

4.马修警官立场转变太快他发现女老师遗留在中学生坏人家里的眼镜后,主动告之女老师,等找到证据会逮捕她,好一个义正言辞。

他发现侦探和女老师私下谋划,把侦探逮到警局,还威胁将棒子伺候,怎么看都是女老师复仇路上的绊脚石。

可是当影片最后女老师持枪面对前科坏人犹豫不决时,他竟然主动怂恿女老师用自己的枪实施私行。

这个立场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一点没看出来。

5.女老师背着家里报仇,却给侦探留座机号码(此处按豆友提醒,在存疑的情况下去掉“家中”二字)第一,侦探打座机给女老师,可能会导致她丈夫的察觉。

第二,前科坏人正是通过回拨这个电话号码,确定了侦探在帮女老师。

第三,女老师如果留个手机号,着急出门旅游也可以保持联系(偷偷发短信也行)。

即使坏人用侦探的电话打过来,她也不会傻到自报家门。

要不是看到主题深刻,这剧情真想给两星了。

5.11晚更新针对一些豆友的留言,我在此集中说几点1.一部电影不能因为主题高大上,就可以在情节方面为所欲为。

即使主题正确,也不能弥补逻辑的漏洞,不能解释剧情的不合理,不能掩盖故事的简单粗暴。

2.本电影说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但是还原度有多大?

从我网上查找的介绍看,故事情节、背景、人物命运真的非常不一样。

根据百度资料显示,影片《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印度德里“黑公交”案,此案中受害者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

电影在印度上映的同年,印度最高法院下达了终审判决,对四名罪犯判处死刑。

但是直到今天,罪犯仍被关押在监狱并未执行死刑,参与犯罪的一名未成年人甚至已于2015年被释放。

我下面简单截个图,是百度百科印度“黑公交”案的第一段,大家自己可以详细查询一下。

3.针对一些情节,我提出了自己的改编思路,在回复留言时有详细讲解。

至于我的版本好不好,大家能不能接受,其实不那么重要,至少我在质疑别人的同时给出了我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只会否定。

4.有豆友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但是过于苛刻,那我们看看这剧是怎么宣传自己的。

影片简介标榜“高能高智商”,有些媒体、影评还用了“完美犯罪”的字眼。

对于这么“自信”的电影和多方“抬轿子”的宣传,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剧情。

5.12晚更新希望来本文留言的豆友就事论事,就电影说电影,理性讨论。

★那些过来搞人身攻击的人★,说我杠精、肤浅、喷子,建议查下杠精是什么意思。

杠精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人不对事”。

讽刺、弯酸不会显得很高尚,既然如此喜欢本片,有来怼我的时间还不如去写影评12345列出来,好好赞美一番,帮电影拉拉分,并体现下自己的水平和内涵。

另外,做人不能双标,不能像某网友那样一方面说我肤浅、只会找错误、只停留在表面上,另一方面她自己就可以给《流浪地球》一星(怼我的某网友这样做的,不是我),理由是“故事根本经不起推敲,逻辑混乱”。

截自某说我肤浅的豆友的主页,她给流浪地球一星自己都是个看重剧情的人,就没必要对我冷嘲热讽。

《一个母亲的复仇》短评

在社会议题方面缺乏深度,在叙事节奏上又缺乏快感。好题材、差导演的典型案例。经典台词:神保佑不了所有人,所以创造了母亲。

10分钟前
  • 温存Weather
  • 还行

能理解为何把如此沉重的现实问题拍成类型片,影片本身并没有太多社会表达,更多是情绪出口。剧本有问题,节奏把控有问题,人设都很单薄。三小时的时长类型元素其实蛮少的。又因为三分钟就能猜到几乎全部脉络,我其实没有太投入。那段变性者的设定我觉得蛮有意思的,瞬间就想到阿莫多瓦。

13分钟前
  • 吉髙
  • 较差

“上帝并非无处不在......” “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希里黛玉的表现就俩字儿:惊艳~!!!!!!

14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力荐

为母则刚,但是剧情实在不行啊,为了“母亲”多加一颗星。

17分钟前
  • peipakoa
  • 推荐

一个继母的复仇,这样全心全意为你好的继母恐怕打着灯笼也难找第二个,电影很长,不觉得沉闷但结尾比较仓促,警察的态度前后变化得太快,反转生硬,本来觉得女儿在得知继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后继母也会放下武器让法律来制裁最后一个凶手,谁知此后的剧情却打破套路,女儿终于动情地喊出妈妈后,让此前一直犹豫不决要不要开枪的继母好像得到了力量一样,连发数枪将恶人击毙

21分钟前
  • 玫瑰水母
  • 还行

剧情略显拖沓,爽片不爽,有太多的逻辑漏洞啦!多一星为伟大的母爱!

26分钟前
  • deepblue1821
  • 还行

结合最近的印度女医生和各种新闻,印度这些男的真的不配叫人

30分钟前
  • 灃湮。紀。南城
  • 推荐

怎么说呢,能看吧,拍的不好,就是一个复仇的警匪片。打着“新德里公交强奸案”的噱头,却把被害人变成了娇惯叛逆的富家千金,而施暴者不过是几个受气包。片子中该展现的细节没有,大环境的背景介绍也缺失。像是一个漏洞百出,且语句不通的小段。

34分钟前
  • 灰橙
  • 较差

虽然还是很狗血很夸张,但爱恨交织的复仇剧还是可以看的。

39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虽然略冗长略突兀但是看得很爽。微博一年到头除了明星的屎尿屁就是些阴间的新闻,法律被官老爷们玩弄于股掌之中,上热搜的只是冰山一角,更何况那些被压下去话都不准说的。王照蔚事件调查10天了屁也没有。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见过周围人得到报应吗?”,希望下面的回答都能被拍成大爽片

44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好弱智的剧本,还污名了受害者(酒吧/深夜/派对/饮酒),但是印度人很会拍电影,电影很好看… 希里黛玉演技好好哦

49分钟前
  • 🥥
  • 还行

原真实事件绝对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但这个片子没有试图去挖,仅仅是个复仇故事,母亲在爱的驱使下战无不胜,说实在的看不看都可以。怀念一下女主。

51分钟前
  • 晚照听花落
  • 还行

6.0/10 总体感觉是对不起真实发生的事件……不过包场的感觉太爽了。 无锡德信影城保利广场店 19/05/17

56分钟前
  • 人皮動物
  • 还行

其实这电影是可以达到行业一般水准的,也就是6分,但问题是,它作为一个商业片却背离了普世价值观,营造出了一种迷幻。就比如,你怎么才能由后妈转正呢,杀人就行了,女儿被性侵后的创伤如何解决呢,杀人就行了。法律的漏洞,政府的无能怎么办,杀人就行了。

1小时前
  • 风尘
  • 较差

电影后面有些地方略显冗长,但整体也算是一部出色的片子。母亲的复仇看得大快人心,可离开电影,回到现实,这样的事情,却从来不曾停止发生过,需时刻警钟长鸣,或许这就是这类电影的价值所在吧。杨晨的母亲配得相当出彩,是整个配音版的灵魂,可谓撑起了国语版的质量。其余角色也相辅相成,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勇敢生活
  • 推荐

这部电影看弹幕和看强奸犯一样让人恶心“穿成这样活该”“这么小就知道出去浪了”excuse me?不是长得漂亮穿得好看就必须要遭罪的好吗人均受害者有罪论?电影中女孩没死可是现实中已经死了啊 生活又不是电影 希望世界少点禽兽吧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1小时前
  • CHARLOTTE
  • 推荐

网文既视感

1小时前
  • 小橙Haruka
  • 较差

女主演技不错,剧情bug很多

1小时前
  • tcv
  • 还行

故事题材加分,控诉政府的冷漠,法官的判决好气,支持妈妈高智商复仇,前半段铺垫一小时,后半段复仇略仓猝,心痛侦探3分钟,结局不是太满意,但必须推荐这部印度好电影。

1小时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太扯了。杀人剧情真是漏洞百出。

1小时前
  • soldier crab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