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

Ender's Game,宇宙生还战:安达的战争游戏(港),战争游戏(台)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哈里森·福特,海莉·斯坦菲尔德,阿比盖尔·布雷斯林,本·金斯利,维奥拉·戴维斯,阿拉米斯·奈特,莫伊塞斯·阿里亚斯,吉米·贾克斯·平查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安德的游戏》剧照

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2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3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4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5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6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3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4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5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6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7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8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9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20

《安德的游戏》剧情介绍

安德的游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并不遥远的未来,来自外星系的异星蜓入侵地球,造成超过一千万人死亡。危难时刻,勇敢的队长瑞克汉姆阻挡了侵略者扩张的步伐。利用这有限宝贵的时间,地球人致力寻找具有极高天赋的少年加以训练培养,以期他们能够成为挫败外星入侵者的领袖人物。身形瘦小、神色忧郁但目光无比坚定的安德·维京(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正是这群少年中的一员,他也是国际舰队寄予厚望并重点培养的对象。经过数轮严苛的考评,安德的潜质得到战斗学校的指挥官格拉夫上校(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饰)的肯定,他被上校带到了位于轨道空间站上的战斗学校,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未来的英雄迎来新一轮的磨练…… 本片根据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原作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新星半人马被爱的人黑帮大佬和平梦这个保安有点彪2庇护在我死前一周Ghost重生:假面骑士Specter十三个原因第三季孩子不坏爱哭鬼的奇迹杀戮都市:O毫无意义初代吸血鬼第一季牧野诡事之金豹子坂本日常你与我和我我从哪里来燃烧黑狐之绝地营救万岁毒窝乐高史酷比:沙滩狂欢派对侏罗纪进攻真情假爱爱笑种梦室之东北佳人我们只知道这些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超级英雄美猴王——齐天儿你是我眼中的山川和海洋

《安德的游戏》长篇影评

 1 ) 安德的战争哲学

电影总结阐述的是整个故事的点睛之笔。

也许电影没有小说能表达更多,但是让它已经表达的更加精炼,而且更针对性。

看得出作品有意对整个地球国家局势有所暗喻。

关于已经发生的二战,和之后冷战时期的暗喻。

因为文中,最后一篇,讲述安德拯救了地球,却无法回到故乡,因为有个华沙组织要杀了他(我猜因为那个大鼻子俄罗斯孩子的事故)。

他的哥哥幕后控制了联盟政府(美)。

他那个暴力聪明的哥哥。

会保护他但更多为了利用他。

i had a brother。

had?

have。

他一定恨不得他哥哥已经死去。

论点:整个剧一直在讨论的话题是,一个人(国家)持有武器不动声色,他是你的敌人么?

如果他先动手,你该放倒他?

然后推辞说,是他先动手的么?

他是想攻击你,还是想从你的攻击保护自己?

安德早起通过的人格测试,安德与同学的冲突,都是关于这个题目。

如果有人对你先动手,你如何反应。

教官满意的答复就是,放倒他!

而女教官比较关心安德的同情心,安德早先通过了她的测试。

后来女教官被辞退,导致了最后灭绝性的悲剧。

其实哥哥和姐姐,一个太暴力,一个太软弱。

安德是二者的平衡,他才是正确的,关于他对教官灭绝性攻击策略的反驳,他对虫族的同情心。

但是同时他用武力捍卫了自己的种族。

故事里三个孩子比喻了三种关于战争的态度。

因为安德是平衡完美的孩子,所以关于战争,他做出任何决定都是从客观角度正确的。

故事将安德塑造成人类的英雄,正在宣扬这样一种对待人类世界战争应如何处理的态度,捍卫自己的同时保持同理心,去了解你的敌人,爱你的敌人。

而你的敌人,有时候也能转变,成为你最好的伙伴,这正是安德招了伯纳德的原因。

愧疚:安德对误杀的孩子充满了愧疚,他很伤心到无法继续游戏。

就像虫后最后对安德所说(文中):我们的屠杀不是故意的,当我们了解之后,我们没有打算再次入侵。

我们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直到碰到了你们,但我们绝没有想到那些不能接收别人思想的个体生物也是有智慧的生命。

我们怎么会知道?

我们本来是可以和平相处的,相信我们,相信我们,相信我们。

但是,安德的愧疚和虫后的愧疚不同,安德的优势遭到孩子妒忌,其他孩子先动手安德有力反击捍卫,导致其他孩子死伤。

安德是强势的一方,安德胜利了很愧疚。

但冲突不是他发起的。

而虫后!

她为了地球资源先发起入侵,导致人类差点灭绝,若不是一个人类英雄出现,人类死伤会更多,甚至灭绝!

关键是,虫后被击败后,发现自己是弱势的一方,开始安静的为了自卫而武装。

如果虫后一次侵入成功,她知道自己是强势的一方,将把人类当低等生命对待!

在我看来,这是她想来地球捏软柿子,不想“软”柿子坚硬无比!

(听起来和某国二战的行为很像吧。

)虫子说:“我们本来是可以和平相处的,相信我们,相信我们,相信我们。

”有人说,强调就是否定。

重复三次!

这句话可信度,和安德拆掉监视器时候,医生说:“一点都不会疼!”一样不能相信。

我想,如果虫族真的有优势过人类的智慧,他们能用思想交流,他们为何不能控制人口呢?

结局:这一次,安德的反击和以往和孩子们打架一样,坚强有力的捍卫和导师欺骗性的愤怒刺激下,导致了对方灭绝。

而和虫后交流之后,他表示他不能让虫族繁衍后代,那样会让人类再次陷入战争。

最后很多年过去了,“安德常常带着一个干瘪的白色虫茧,寻找着一处乐园让母后苏醒,让她的子孙后代和平地繁殖、成长。

他一直在久久搜寻着。

-end”故事最微妙的就是,用了孩子打架和游戏,反例讥讽了战争的起始幼稚和错误。

战争究竟是种族群体性的主观意愿,还是领导者任性愤怒的暴力错误,一旦有人走出一小步冲突,对方将迈出一大步回应,一步跨过一步,至死方休。

两个孩子打架,不小心死了一个。

11岁安德的游戏,灭绝了一个星球。

(自杀式声东击西战略也很犀利。

 2 ) 安德•维京,我心中的英雄

文/青何,ENFP(激励者)序言:这部电影我是哽咽着看完的,它激活了我心中太多的情感和英雄原型。

这是乐观的太空科幻史诗,我的爱。

科幻小说中,我最爱太空史诗。

太空史诗中,我最爱乐观的。

在我心中,这代表:希望的星光永不灭。

故事:50年前几艘航母组成的虫族舰队入侵地球,人类的防御力量几乎被摧毁。

危机关头,马泽•雷汉驾驶一架战斗机撞向其中一艘虫族航母,核爆了这艘异星战舰。

至此,人类在异星战争中获得了第一场胜利。

从那天开始,地球史无前例的联合了起来,飞跃式的发展。

人类组建了联合的太空作战部,建造并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远程舰队。

由于过去人类从未有过太空战争,因此50年来,指挥学院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孩子,来培养他们,期望他们成为新一代太空作战的指挥官,以适应陌生太空战争。

安德是他们最有潜力的候选人,也是最后一个。

安德(Ender),终结者。

人格类型偏好为ENFP(激励者),有着深沉的爱和坚强的意志。

这是领袖的气势,也是英雄的情怀。

安德家中有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和安德,兄长是ENTP比较暴力,被学院淘汰;姐姐是INFP比较感性,也被学院淘汰;安德ENFP在兄长的暴力和姐姐疼爱下,平衡了暴力和感性。

这是领袖(leader)的素养,在美国人挑选军事指挥人员的过程中,情感和思维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评估指标。

《安德的游戏》所处时代背景的设定下,家庭不能要第三个孩子,但是学院太需要高智商的孩子来赢取这场针对虫族的战争了,因此要求高智商的安德的父母再产一子,也就是安德。

这让感情丰富的安德觉得自己有些多余,在兄长的压迫下,他或多或少也有些自卑。

然而正是这些因素,促成安德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超凡的能力。

安德的姐姐和父母则给予他深沉的爱,这滋养了安德心中爱。

正是复杂的情景:优越的基因、富裕的家庭、父母的期望、兄长的暴力、姐姐的疼爱、自身的使命,这些元素融合到一起,铸造了安德。

经过培训学院的训练,安德完成了他的个性化发展之旅:偏好直觉,也锻炼感觉;偏好情感,也锻炼思维。

偏好外倾,也发展内倾。

偏好感知,也发展判断。

清晰的分层,同时又完美的结合,这融合是英雄的产生,也是神性的诞生。

拥有超凡能力的ENFP(激励者)安德,在他周围凝聚起了一个忠诚的核心团队,团结、奋进。

是的,安德成长成了可以和马泽•雷汉并肩的英雄般领袖(leader)。

人类,这意志坚定的物种,势必将横扫一切,虫族的蚁后(leader)预测到了这些。

由于虫族在生理构成上没有声带,所以虫族的末代领袖(Leader)通过心理游戏,通过无意识的梦境与他交流。

在虫族入侵地球50年之后,人类的远征舰队将要抵达虫族母星所在星系,安德的团队仓促前往曾经被虫族占领的小行星殖民地。

远征舰队的指挥所就坐落于此。

在这里,安德见到了马泽•雷汉,人类的英雄。

他了解虫族的思想,在模拟对战中负责设计虫族的战略和战术。

在这里安德将和众多指挥官们一起模拟对虫族的战争,毕业之后就可以真正的指挥人类的远征舰队。

最后一场模拟对战是的虫族母星。

毫无悬念的,安德又赢了!

然而一切都不是模拟,不是游戏, 他们每次指挥的就是真实的舰队。

每艘航母的陨落就有许多人失去生命。

同时失去生命的,是虫族的整个种族。

众生平等的价值观深植安德内心。

将一个物种灭绝的行为,在安德看来不可接受,更何况这行为出自自己之手。

在几近绝望的时候,安德突然意识到虫族或许是通过意识来直接跟自己交流,之前玩的心理游戏和梦境,就是融合了自己、计算机、虫族的思想。

在心理游戏中的最后一个场景是被火流星摧毁的虫族巢穴的遗迹,安德顾不上指挥所外小行星稀薄的大气,闯入这个遗迹。

万幸,还有最后一个蚁后的卵在废墟中。

安德见到了末代的蚁后,承诺会将带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勇敢、坚毅、爱,这些最优秀的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安德,天选之人,既是人类的领袖(leader),是虫族领袖(leader)的拯救者,也是两个种族第一次沟通的使者。

作为荣誉舰队司令的安德,行动不再受到限制,他带着虫族最后的希望之卵,驾驶一艘星舰航向拯救之路。

影评:在这旅途中,强大、毁灭和拯救之路上,安德得以成长。

黑暗的阴影是进化所带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杀戮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中,然而无穷的创造力和活力也源自于此。

禁锢阴影,同时也会禁锢人类的未来。

人类必将发现自己内心的阴暗,伴随它,理解它,驯化它;然后得以升华,才能追寻光明和希望。

黑暗、人间和光明,在一个人身上可以流畅的融合。

能量在人类的结构中得以涌动,神性就可以诞生。

如果更多的人经历这些阶段,作为整体的人类也因此必将更有希望。

因为有我们,乐观的行动派。

我们将张开双臂,迎接未知挑战,得以超越极限。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强大的存在。

终:在我所能看到的未来中,有各种可能性,为最糟的结果做好准备,向最棒的结果努力进发。

 3 ) 关于电影里缺少的原著关键信息

【一.为什么只有安德能领导摧毁虫族的决战】书里有这样一段对话,发生在安德知道最后决战的真相后,大意如下:格拉夫:“没错,我们欺骗了你,这是整个计划的关键。

我们必须拥有这样一个指挥官,他同情虫族,才可能像虫族一样思考,才可能理解并预料其行动。

而必须充满激情,才能服众,与下属结合成完美的机器,但具有这种同情心的人不可能成为我们要的杀手,无法不计一切代价取得胜利。

如果你知道真相,你将不可能成功。

而如果你是知道真相而又愿意采取行动的人,又不可能对虫族了解如此之深。

”马泽.雷汉:“必须有一个孩子来完成,你的反应快,而我们太小心翼翼了。

每个知道战争危害的正直的人都不可能全身心投入那样的战斗,但你不知道,你年轻,聪明,可以为游戏胜利不计后果。

这是你出生的目的。

”...............这段对话是作者对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做出的最有力的补足。

在这场由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发生的战争中,最有效最合理的解决方法未必是最符合情理的。

安德处在极为特殊的位置,并非如电影里简单的表现的那样仅仅是安德战术层面超人,甚至凌驾在人类智力上而成为救世主。

如果说安德在战术上超越了整个人类之力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他的特殊正是在于他是孩子,是可以被欺骗的,他仍然可以被作为成人的工具来操纵。

上面两个成人的回答很清楚了,安德仅仅是被视为一个工具,刘慈欣《赡养人类》里有句话,瞄准谁,与枪无关。

枪再好使,也是被动的,判断何时及如何发挥作用的的,是出枪的人。

安德的各方面素质,是被更有智慧的成人精心设计和引导的结果,他仅仅是作为一支好枪而存在。

两个大人也毫不避讳的对安德承认了这一点安德的战术能力被培养到成人达标的水平后,由于其作为孩童所拥有的如对话提到的各方面特性,这样来一个线性规划,在这场异族战争里他就是唯一的最优化的选择,纯粹的战术能力更强的成人也是无法替代。

当然书可以简化战斗过程,电影无法这样。

不管怎么说,就情节走向来说这样的解释不仅仅是自圆其说,也同样是对安德之前所有生活的一个冷酷的总结。

这个故事的戏剧性也就达到了深化。

【二.安德的自责以及最后的选择】同《黑暗森林》颇有类似,在这个宇宙里,造成这场星际灭族战争原因的根本也是因为双方生物学基础的巨大差异。

虫族是蜂群思维的智慧生命,虫族的士兵(类似兵蚁)没有独立意识,它们本质上只是一种财产,是虫后肢体和感官的延伸物。

所以虫族难以理解人类的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不可取代的生命。

它们摧毁一艘人类的飞船也并不知道它们等于杀死了上千个独立的意识。

所以指望它们理解人性是几乎不可能的。

对于安德来说,人类的灾难并非仅仅源自虫族的罪孽,而是源自双方的无法相互理解,无法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结果。

而对于人类决策层来说,正是因为虫族难以理解人性,更难以接受人类的道德。

所以将它们彻底绝杀是对人类的未来最负责任选择,这是生存竞争,宇宙中任何生命都有的权利,胜者也不是罪人。

两种理念都是可以理解的,读者的思考空间也就增加了一个维度,不再是简单的一条线上的善恶二分法。

而作者希望给这个故事以光明的结局,他的设定中留下了和解的一线可能,至少双方的交流是能实现的,尽管得突破巨大的鸿沟。

在书的结尾,那个虫族精心重建的游戏场景中。

安德从最后一个虫后那得到了虫族的原谅与和解的意愿。

安德渴望弥补自己绝杀对方文明的事实,但也同样明白现在就复活那个虫后的话,它的千万个子孙后代仍然是人类的噩梦,”如果我让你苏醒,我们将不得不再次杀了你们“。

安德的选择只有一个,带走虫茧并流放自己。

在接近光速中跨越漫长的时间与空间,直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让这个种族重生,在这期间,安德将会把虫族的故事在人类中流传下去,”也许他们会原谅你,就像你们原谅我一样。

“在这几千年里,他成为了死者的代言人,这是后话。

电影中尽管提及却并没有详细展开这一点。

使安德的选择显得十分突兀与情绪化。

作者卡德相信文学作品具有的巨大的教化意义,给人以向善的力量。

书中的人类与虫族的故事也许可以理解为对人类社会自身的某种极端的隐喻。

正是在极端的条件下,珍贵的事物才会被放大和凸现出来。

【三.关于游戏(仅个人的理解)】这本书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现在的很多事物在那时仍然是一种前瞻。

科技最本质就是让人更有效率的实现某个目的的方式,这必然导致了我们能以越来越简单的方式改变十分重要的事情。

网络能让人敲几下键盘就永久性留下自己随口的一句话,几万人几百万人同时这样做,形成的舆论足以左右一个人甚至一大群人的命运。

人们以娱乐的态度围观别人的事情,敲几下键盘就能参与其中。

你看,有时我们摧毁了一个人,像游戏一样简单。

而在误杀平民新闻中从未退场的美国无人机,操作上和游戏完全没有任何分别了,操作员看着屏幕上的红点蓝点,按一下手柄,红点消失了,任务结束了。

操作员感受不到导弹划破空气的呼啸,感受不到爆炸剧烈的闪光,感受不到人体撕裂的血雨,一切都像游戏一样简洁明了。

安德最后的决战也是一样,可以像游戏一样指挥层完全由孩子们驾驭。

简单的让人对事件本质产生错觉,连回味的机会都无法留下,还有不少如彼得和华伦蒂参与政治之类的情节表现了相同的意思。

有趣的技术预见,也是这本书在科幻史留名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这部电影缺乏导演应有的野心,导演只是做到了还原书里的场景,当然这也足够赢得科幻爱好者们的尊重了。

但是大众认为它像儿童电影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这个故事如果仅有表层的情节的话显然会变得相当幼稚和牵强附会。

文字和影像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所以改编有时更像是翻译,翻译的准则是信达雅,而在电影改编里,这三者重要性应该是升序排列的,电影最重要的是留住书中的内涵,气质和情怀,电影完全可以再创作和书中不同的情节来达到相同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很难,只有《指环王》等少数作品成功了。

这次的改编虽然不是完全理想,但至少人物和场景都还原的很精致,对于文字也是种很大的补足,主创的诚意是值得肯定的,这本书内容很多,肯定还有不少书里的亮点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希望能抛砖引玉了。

 4 ) 止战之殇

作为一个非原著党,本片对我来说是又一部光看片名完全摸不着头脑的科幻动作大片。

最早听说时,第一个反应是“游戏”这两个字快取代“崛起”成为好莱坞片名的新高频词汇了。

后来随着剧照、预告片的慢慢曝光,期待值开始慢慢累积起来。

去年看的那部片名也带着“游戏”字样的电影,第一眼看是《大逃杀》,第二眼再看就变成了《小时代》。

所以初看本片时也有点警惕,担心他会不会又是一部面向青少年的苏片。

随着剧情推进,悬着的心逐渐放下,虽然主角也是一路通过虎躯一震散发出的王霸之气折服众人,但最起码他没有矫情的圣母心设定,对待来犯者的那种冷静又冷酷的处理手段很对我胃口。

剧情的转折点是在澡堂事件之后。

男子公共浴室向来是非多。

獐头鼠目的马利德本想在浴室里用肥皂偷袭安德,结果却是搬起肥皂来打滑了自己的脚,不慎摔坏了脑壳。

经此一事,主角安德整个人都变得不好了。

片头那句“当我了解我的敌人后我也会爱戴他”与这里的情节对应上了。

虽然略显突兀,但却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我想大家生活中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某人因某事得罪了自己,自己恨不得杀了他泄愤。

可是这么想着想着,就觉得因为这点事就杀了对方似乎有点过分,再想想又会觉得其实对方也有难处,继续想下去,甚至会有点为了对方的处境而生出一股伤感的情绪。

男性年少时都怀有英雄梦,觉得凭借强横的本事赏善罚恶是一件无比快意的事,但真正亲身执行这种活动的人所承担的心理压力恐怕会远远超过释放暴力所带来的快感。

误伤马利德只是安德悲剧的开始,他内心由此时起出现裂痕,而这逐渐扩大的裂痕在最终大战后终于扩展到使其内心崩溃的程度。

Ender, 听上去就像terminator一样,是一个终结者的存在。

我想安德应该一直也把终结这场战争作为自己天赋的使命。

我猜他内心深处曾经也幻想过一劳永逸的解决掉所有虫族这种极端手段,就像最近一段时间颇受争议的美国脱口秀节目里那个小孩子想出的帮美国还债的办法一样,“把他们全干掉”确实是一个听上去既有趣又便捷的办法。

但是真到了执行时,那个关键的决定却不是那么容易下的。

人或是其他智慧生命最了不起的一点其实是在于其身上蕴藏的无限“可能性”,当我们站到敌人的立场去想时,之所以会觉得对敌人居然也产生了“爱”的感觉,其实是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内心去模拟和延展了对方身上的那种可能性,并为这种可能性感到振奋。

当背负重大使命者作出杀伐的决断时,其实就是在亲手切断这种可能性,而片中安德做的,恰恰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毁灭了几十亿个包含着这种可能性的个体——虽然他们的智慧形式与人类完全不同,但其身上蕴藏的可能性仍然值得敬畏。

扮演安德的小演员Asa无论形象还是演技都颇值得称道。

无论是前面面对各路来犯者的冷酷、指挥作战时的自信与强势,还是最后得知真相的崩溃,Asa的演绎都很到位。

其实我觉得最后安德的表现就算再夸张一些,比如呕吐或者晕厥,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对于主角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一下子知道如此残酷的事实一定会将其内心瞬间击溃。

如果说我对主演有什么不满的话,那就是Asa发育的实在太快,短短两年已经如此高大,如果是身材再较小一点的演员,也许主角的身份与遭遇之间那种对比会更强烈。

其他演员方面,两位大叔我倒没有觉得太出彩。

印象比较深刻的就一处,就是众人第一次去对战训练室那里,体验结束后,格拉夫上校一招手众人纷纷朝门口飘去,当时的感觉是韩索罗跟随自己的小舅子多年勤学苦练,终于也掌握了原力的使用方法(又或者是他手上戴的戒指一样的东西其实是从满大人那儿撸过来的?

)。

另外主角的好基友比恩,初看觉得这个小男孩长得挺一般,可是看到后面觉得他笑起来还是挺萌的,看完后一查发现原来还是去年蝙蝠侠3里那个偷了苹果后被猫女救下的小男孩儿。

今年的另一部最初听说片名时完全摸不着头脑的非续集科幻动作大片是《环太平洋》。

我对这两部电影从无感到期待到乘兴而至尽兴而回的整个体验都是一样的,当然,对两部电影票房失利的遗憾之情也是一样的。

相比之下,本片的处境可以说是比《环》更凄惨百倍,后者最起码靠着侥幸还没被美国的天才少年们[哔]光的天朝观众们勉强保本;而本片已经完全没希望同步引进人傻钱多的天朝,就算最终能在天朝上映,也绝对会被到时候铺天盖地的高清资源给轰至扑街。

 5 ) 安德的缺陷(写得有些急,只能写成12345了)

1、原著的科幻内核是“战斗模拟室”,包括安德训练的场所和最后的指挥场所。

这是小说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景。

“战斗模拟室”是一个有些老旧的科幻内核,即使在1985年的美国也是这样。

好在原著并不是一部靠技术细节取胜的硬科幻,而是一部软科幻作品。

卡德也不是靠“战斗模拟室”这个概念获得双奖的。

小说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主角安德在一个构筑的社会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安德的人性挣扎和成长;二是关于智慧种族间冲突中反应的道德问题,或说“超道德”问题。

这两个重点有机地结合在安德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面对这些问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这些都在安德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中有体现,也成为小说中费笔墨最多的地方。

所以,改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学语言有效地转变为电影语言。

2、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两处关键位置的突兀。

首先,安德重伤邦苏后,他极为悔恨,退出太空舰队,回到地球。

格拉夫领着安德的姐姐劝说安德回归。

一个热情的拥抱后,安德留下一行眼泪,重返太空。

电影进行到这里,差不多是中段的位置。

按照好莱坞的套路,这里是主角经历重大挫折的阶段,此后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原来的轨迹,主角卷土重来。

可是在电影中,安德并没有卷土重来之感,似乎也不能算经历重大挫折。

而没有挫折就没有转折,也难以体现剧本的层级和丰富。

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原因,是电影主创删减了很多安德的内心独白和相关描写,而又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那些安德独白仅仅成为一个剧作意义上的“阐释段落”,起到解释剧情的作用,而对安德内心活动塑造的帮助很小。

另,影片删减了几个重要的环节的戏份——安德对彼得的复杂感情,以及对姐姐的爱。

这里多说一句,原著中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了安德对姐姐的感情,并有一些姐姐出场的段落,已经足够清楚明白;而电影用安德发给姐姐的电子邮件来串起他和姐姐的感情,起到的情感效果却不大。

这就是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区别。

然后说彼得,彼得的作用不仅是构建安德的仇恨,更重要的其实是构建安德的柔软。

电影删去了柔软这部分,从一开场就着力于安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难怪电影中安德痛打邦苏后出现愧疚感时显得不那么自然、姐姐一个拥抱的力量就使安德重返太空显得有些生硬。

原著中安德多次的自问、反问般的思考在电影中不见踪影,这样,安德的成长就显出一种“跳跃式”的怪诞。

3、第二处关键位置的突兀是临近结尾的高潮,安德有些”背叛“的意味,他独自完成和虫族的交流。

基于上面说的理由,由于电影的前期铺垫没有做好,安德此刻的行为有一丝脱离人类之感。

小说做的更好,是因为卡德的描写使安德成为一个英雄,一个使者,他的”反人类“情感正是他身上最具人味的部分。

电影就差了几个档次,安德变得有些符号化,成为了类似《阿凡达》中美军司令的人——可人家卡梅隆聪明啊,电影的主角就TM是外星人,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站在”相反视角“表现人性的基调,美军司令便只是一个反派丑角形象,无可厚非;再者人家是配角——而安德是主角啊,主角不能这样处理啊。

没有大量的内心戏份,主角的行为就没有说服力啊。

阿凡达里有多少主角逐渐爱上纳美世界的细节啊,可《安德的游戏》电影只有一个小游戏体现啊。

水平比卡梅隆差不止一点点啊。

4、上面说的主要是戏份问题,其实改编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问题。

小说中的战斗模拟室根本不算个事,只是一个外壳,一个形式,但变成影像就会遇到挑战,作为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不得不大力展现战斗模拟室的外观,同时还得让1985年的旧内核变成2014年的新玩意。

而这点似乎真的挺难。

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了,对于这类技术细节实在有些疲劳。

5、总的说来,《安德的游戏》有两大缺陷,一是戏份轻重缓急的分配问题,涉及到剧作;二是影像如何凸显小说的精华,这很大程度上是调度问题。

电影做得还算及格,有不少漂亮的安德面部特写,巴特菲尔德的面部”微相学“表演也十分出色,但摄影风格很成问题,均衡构图实在是多了点,而且导演没有充分利用画外空间——傻了吧,那场午餐时间学员纷纷离开伯纳德投靠安德的调度挺失败的,一看就有些糙。

个人认为电影应该摈弃过于静止的机位,多一些手持或是摇镜头,否则太死板了。

再看看那场黑人中士登场的段落,毫无新意——不过话说回来,有《全金属外壳》开场戏的珠玉在前,也难为加文胡德了。

6、说到这里,结论似乎很明显,原著好像更适合走文艺科幻片路线。。。。。。

 6 ) 原著是啥我没看过、但我只想谈谈电影。当我想起电影除了吐槽还能做什么。

我对电影的要求不高、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剧本、那至少演员要选好、或者场面要给足。

但是安德给我的感觉是,剧本和演员都让我觉得实在太牵强。

首先说剧本,我没看过原著,不知道电影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情节,以至于整个剧本让我感觉是个初中生写的小学生作文。

前半部分影片讲述了男主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名指挥官。

首先,入学条件是你得会打架。

你说我会反击别人正当防卫,这还不够牛逼。

那么好,入学之后呢。

我的感觉是,间接展示一个人的牛逼可以通过直接表现别人的傻比,还有呢,反正我做什么都有校长顶我。

对于这样的学生,最后能当上指挥官,我只想说尼玛这后台是有多硬。

然后说演员。

总之就是鸡肋二字。

我喜欢看老戏骨狂飙演技过足戏瘾,也喜欢看俊男美女大秀身才赏心悦目。

而电影里呢。

毛都没有。

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到底该看什么。

男主身材一般,长相一般,演技也一般。

其实呢,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充满期待的,毕竟一开始就有人说这电影是多么多么的牛逼。

所以我一定觉得电影的结尾肯定是个冰天雪地365度吊渣天神逆转。

但是尼玛、它有么、有么、么。

不说了,上班去鸟。

 7 ) 100 安德的游戏:挺好的一个故事,讲残了

如果此片没有原著,根据画面和故事性可给此片打3星可惜的是,此片的原著精彩万分,在电影表现成这样,只好给2星至2星半了-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注定要失色,虽然在没好编剧的前提下,失色只是程度问题,但是,此片显然失色太多了。

原著讲的是,安德被从温柔姐姐、残暴哥哥的家庭生活中拽入士兵培训,在各个长官设计、关注下克服各种不合理训练,终成长为合格队长,带领原本一盘散沙的小伙伴们在与虫族对抗中取胜,然后根据与虫族女王的意念交流,将虫族种子带到其他星球,在星际中做生命代言人。

影片基本描述了原故事,却缺少了原著的细腻,没表现出安德的天才之处(比如为啥只有安德在游戏中遇见了巨人),也没表现出情节的递进关系(比如为啥突然安德队伍要打别人N个队伍),更没突出故事最经典的设定(游戏中指挥,现实中真实战斗),只是在画面上多炫了一把,标准的2星有余、3星不足片。。。

 8 ) 引人深思

在观看《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之后,让我对战争有了一定的深思以及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顾虑,在战争与生存之间人与虫的对立是一定必须存在的吗,和平共处难道不行么,战争或许是无奈之下,对资源掠夺的一种手段,可是不同的种族之间就不能有更好地解决方法吗,甚至与欺骗。

故事讲述了为了抵抗外星虫族的攻击,人类成立了国际舰队,并在孩子们的身上安装了监视器,最后一名叫安德鲁·安德·维京的小男孩被选入到学校培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上校开始训练安德,使其变成一个领导力极强的指挥官,安德从小是一个很善良的男孩,有着温馨的家庭,可是在这是非的世界中,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家人,他也立志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之指挥官,在哥哥与同学的冷嘲热讽以及孤立之中,他发挥出了更加出色的作战能力,指挥能力。

在一众优秀的学员中同样展现出了杰出的天份。

机智、同情心和卓越的战术运用都让他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在零重力战斗教室里进行的激光训练也都证明他拥有非常出色的战术及体能。

还挺不错的。

 9 ) 系列书

Ender's Gam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41072/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69459/Speaker for the Dead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884114/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71212/Xenocide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57409/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7681/Children of the Mind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78214/Ender's Shadow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78213/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18437/Shadow Puppets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26817/First Meetings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93380/Shadow of the Giant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26699/A War of Gifts: An Ender Story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587710/Ender in Exil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75036/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724366/Shadows in Flight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913838/Earth Unawar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156738/Earth Afir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017932/Earth Awakens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177215/Shadows Alive (forthcoming, originally planned as part of "Shadows in Flight")【?

英 http://iask.sina.com.cn/u/3228973073/ish?folderid=1319113

 10 ) 虫族“侵略”我们不是本意!人族才像个精神病患者。转~

小时候看的四川出版社的科幻世界增刊,翻译版本的安德系列,所以剧情已经不是很清晰了,不过最近看了电影后稍微记起来一些轮廓,简单说说我的理解,顺便给只看过电影的人些基础理解。

虫子思维:虫族和蚂蚁一样(这个在当初80年代算是科幻文学里外星文明设定的主流之一),只有虫后是有智慧的,工蚁只相当于一个智慧生命的一个细胞,死活是不会被在意的。

人族:不用介绍了。

第一次人虫战争: 虫族发现人类,派出舰队过来和人族“打招呼”,造成数千万人族个体死亡。

这在虫族看来是正常的,任何智慧可以接受的。

就像两个蚁群相遇了,工蚁兵蚁发生争斗,产生伤亡,然后两个智慧(蚁群)理解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势力范围,伤亡是不会被在意。

两个人初次见面,打招呼,握手,拥抱表示“你好”,会有人在意这些动作造成了自己或对方死了多少细胞吗?

人族重视作为“人”的个体,所以不能接受这个伤亡,认为是被侵略,于是干掉了一个虫后。

相当于两个人打招呼,一个人很重视自己的每个细胞,被握了个手死掉几千个细胞后,一刀捅死了对方。

然后虫族收到这种反应后,开始反思:人族这种智慧为什么会在乎那么渺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个体的死活呢(对面那群人怎么那么敏感,握个手死几个细胞就把对方捅死了?

)然后尝试换种方式和人类交流。

于是有了那个游戏变异。

而人族出于恐惧(对面群家伙再来和我握手,弄死我大部分细胞,甚至杀了我怎么办?

他们是来杀我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杀光!

于是就有了远征队。

小说主要就是表达两种不同文明相遇,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可能性:也许外星文明出于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的不同,它们看起来很友好的一个动作也许就恰好是我们认为罪大恶极的一个行为呢?

电影剧情很跳,但是基本把小说最想表达的做出来了.(这点就把星河舰队甩开一条街去了=w=)。

不过由于电影只有2个半小时,很多小说内容需要旁白一样解释地方很难简单的表述出来,反而会让第一次看的人莫名其妙:为什么安德那么心慈手软同情虫族?

因为小说想说的就是:虫族“侵略”我们不是本意!

50年前它们只是过来打个招呼,然后我们就把他们全家杀了!

我们才像个精神病患者。

《安德的游戏》短评

不爱科幻,不玩游戏,so,真心对这个故事和画面无感。

8分钟前
  • 玉藻前烬
  • 较差

la vie est un jeux

12分钟前
  • 弄臣
  • 还行

这情节这主角,知道孩子们放寒假了?

17分钟前
  • Arrhyth
  • 较差

哈里森·福特饰演的教官在结尾对安德说:“胜利是最重要的。”安德则回答:“胜利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这句点睛之笔告诉我们,影片塑造的不是一般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安德面对游戏的态度,在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中,格外有价值。 IMAX2D绝对是享受!不过原著宏大的内容浓缩成一集显得虎头蛇尾的

18分钟前
  • 熊猫
  • 推荐

纯粹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片子可看,才去选择了安德的游戏。作为一个非科幻迷来说,第一次有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赶快买本原著小说来读的冲动。仅此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20分钟前
  • 庄晓渊
  • 力荐

额啊!!!!

22分钟前
  • 星月日
  • 推荐

强化了很商业性的实体部分,弱化了最经典的感性部分,总体还是挺好的,演员们也表现的不错,总觉得男猪脚应该更忧郁一些,拿书来看看

26分钟前
  • 胸口碎大石
  • 推荐

听说小说不错,不过电影是够一般的了 ,前后脱节 最后的拔高我擦。。。一切都是游戏,模拟杀人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拟 这是个问题,小手一抖核弹出手哦也!

28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在战争中,势必要摧毁对方的有生力量。但是如果一劳永逸的把对方灭族了,那是正义的,还是恐怖主义呢?一个年轻人要思考的问题,我想多少智者都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解决办法。杀一个族的是残忍,那杀多少是个度?合理合法是以什么为度?

32分钟前
  • IRA
  • 推荐

第一讨厌所有以小孩子为主角的电影 第二 我看睡着了

35分钟前
  • 皮皮哟
  • 很差

没看过原著,只谈电影。主角和配角形象都立不起来,故事平淡,虫族最后才露真容,妥妥的拍续集的节奏,不看好!

39分钟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还行

原著党的噩梦,非原著党的恶梦。

44分钟前
  • 双一
  • 较差

中庸无趣

47分钟前
  • 乔大路
  • 较差

没看过原著,作为非科幻迷我觉得这片子已经拍得很不错了,ender的扮演者也演得不错,很是惊讶Hailee这姑娘竟然是96年的!还有Abigail Breslin这个阳光小美女已经长这么大了!科幻片还是只有美国人能拍,其他国家都hold不住。戏里面很喜欢ender和姐姐在湖上的那段戏。

52分钟前
  • 柳媚花娇
  • 推荐

外国版巴拉拉小魔仙

56分钟前
  • lucky me
  • 较差

从剧情到人物导演暗示地不能再明显(作为“潜意识”象征的哥哥露了一次脸就消失了不禁让人怀疑他的存在与否),顺着看下来没有波澜不惊。太空战和人类统帅的选择太过儿戏,得,看片名吧,这就是一游戏。给片中那个心理游戏的画面加颗星,期待可以做成真的游戏。。求不登陆PS或X-box,给PSV点活路。

60分钟前
  • 猫苦艾。
  • 推荐

拍成这个上气不接下气不知节奏和铺垫为何物的傻逼玩意儿,不如永远都不要拍。从此加文·胡德一生黑。

1小时前
  • 胤祥
  • 很差

对人性的拷问部分涉及过少,不过谁在乎呢。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完全。。值回票价

1小时前
  • Chain
  • 推荐

特效少一点电影会不会更好看?

1小时前
  • 岡崎体操
  • 还行

作为一部将主角设定为天才的电影,它在表现力上毫无说服性,安德的才能只停留在了哈里森·福特的赞叹中,仓促的故事更是令人难以忍受,但是不错的视觉效果还是使它成为了华丽的电子管捆扎物。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电影很难勾起观众对于续集的期待,临时的激动会随即消失。

1小时前
  • 韩伯愚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