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都青年

富都青年,Abang Adik

主演:吴慷仁,陈泽耀,邓金煌,林宣妤,周雪婷,博朗·帕拉雷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马来语,汉语普通话,粤语,英语,闽南语,手语年份:2023

《富都青年》剧照

富都青年 剧照 NO.1富都青年 剧照 NO.2富都青年 剧照 NO.3富都青年 剧照 NO.4富都青年 剧照 NO.5富都青年 剧照 NO.6富都青年 剧照 NO.13富都青年 剧照 NO.14富都青年 剧照 NO.15富都青年 剧照 NO.16富都青年 剧照 NO.17富都青年 剧照 NO.18富都青年 剧照 NO.19富都青年 剧照 NO.20

《富都青年》剧情介绍

富都青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没有公民身份证的阿邦和阿迪,在混杂外劳聚居的富都老社区里苟且偷生。他们无法享有一般国民福利,无法申请护照,连银行户头也开不了。哥哥阿邦天生哑巴,任劳任怨也认命,只求一份安定生活,弟弟阿迪则不甘向命运低头,从而违法贩卖假证件,他一心只想赚到钱就带着哥哥离开这个厌恶的地方。原本就过着不平等生活的两人,因为社工佳恩的热心,并自愿协助追查原生父母和出生证明的数据,但她的好意却导致一场意外发生,同时也让阿邦跟阿迪再次陷入水深火热的命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黑请闭眼吕布与貂蝉雪崩笼子里的女孩妖夜凶灵前任4:英年早婚心之烙印第一季财产我不害怕八犬传:东方八犬异闻我们是你的朋友野良神OAD1洁癖男子青山君流氓督察2绿茵与金子改编剧本麦克维其实我是等爱回家最后一支舞十字路口3:群众的正义渡念师三个女人一个「因」我的教师生涯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恐龙战队:战士永恒白色强人一个坠入爱河的人~司汤达的恋爱论~文姬归汉奥兰多·布鲁姆:边缘行走

《富都青年》长篇影评

 1 ) “我想死”

B站UP主食贫道有一个视频系列叫“南洋大宝鉴”,主要针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当下的境况做调查研究。

最近有一期拍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主要生活着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各为社区,相当割裂。

华人地位随着近些年的国际变化和种族融合,已经逐渐脱离“猪仔”污名,印度人则是鄙视链的底层,传说中的“黑帮份子”。

不过底层之下更有底层,这就是《富都青年》。

“富都”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的一个区域,这里是外籍劳工的聚集地,他们来自东南亚各个贫穷国家,没有身份,就像老鼠一样生活着这座繁华城市的角落里。

吴慷仁饰演的哥哥阿邦和弟弟阿迪就是这样的“老鼠”,他们并无血缘关系,两个孤苦无依的可怜人恰巧碰到,相伴成长,为了生存他们什么都干,黑中介、打零工、出卖身体.....阿邦在菜市场斩鸡时,阿迪正在努力做鸭。

原本哥俩想的是总有一天能办身份证堂堂正正在“富都”活下去,但一场意外浇灭了所有可能。

也就是这个转折点,整部电影的内核发生了质的变化,再也不是什么白富美社工帮扶底层兄弟的治愈片,而是两个阶层之间鸿沟永远无法抹平的纯致郁片。

同时导演似乎完全推翻了之前同类型题材的温情风格,家境优渥的社工改变了底层老鼠的人生,大家携手走进新生活,在他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虚构的幻想。

所以本片里的社工在中途因一个异常荒谬的意外死去了,两兄弟也并不是什么身在底层心存敬畏的良善之辈,他们几十年来东躲西藏,焦虑和不安如同鬼影缠绕心头,精神早已被折磨的奄奄一息。

一个强奸未遂,一个失手杀人,人性的明媚和幽暗同时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猎奇大尺度是这部电影的表层,看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种窒息和沉默。

这种窒息感并不是因为剧情本身或者吴慷仁完全燃烧自己的表演,而是你很难想象,此时此刻有那么一些地方,还生活着完全没有未来没有希望没有爱,只有彻彻底底绝望的群体。

“富都青年”们没办法自救,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救他们,他们就这样麻木地苟活着,任生活消磨掉最后的希望,直到最后才说出一句“我想死”,震撼程度真的很难形容。

所以《富都青年》能上内地院线还是很让我惊讶的,因为它如此轻易地能够影射现实,比如同期的《野孩子》,大家的命运如此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只能说,既然能上,还是推荐看一看,搭配食贫道的专题视频,会更明白当下世界在发生什么。

即便我们什么也不能做,看一看,也总是好的。

 2 ) 富都青年(2023)

1、富都青年(2023)有兩個拍攝天空的畫面具備完美的意象性。

一是「暮靄沉沉楚天闊」的鬱悶——哥哥揭開弟弟不法勾當,兄弟大吵一架,隔天晦澀陰鬱的天空中有烏鴉的斜影。

二是「南有喬木,不可休思」的無奈——犯罪的兩人想逃到天涯海角,在朗朗烈日之下,在無葉的枯枝之下,無法遮蔭,無地休憩,無處可藏。

這兩幅遠景畫面於電影劇情而言,是很完美的一次情景交融與意象凝結。

圖一是「暮靄沉沉楚天闊」的鬱悶心情,圖二是「南有喬木,不可休思」的無奈絕境。

2、賞耳光,是電影中反覆出現的意象。

阿迪被馬來西亞的警察和當地惡棍各打了一個耳光,這種剝削的行徑被學習下來,後來慌亂之間,阿迪也打了女社工一個耳光——人民暴力與破壞性的塑造上行下效,其來有自。

可是這些耳光,又和阿迪犯錯時,阿邦打他的耳光不一樣,因為那種耳光是具有教育意義的,裡面藏著愛的訊息,一如:祈禱(La prière,2018)裡,老修女打了男主角兩個耳光,表示策勵;烽火樂園(Pájaros de papel,2010)中,馬戲團員在餐桌上打了孤兒的手,意謂收養和教養;爸媽不在家(2013)中,保母給了孩子一個巴掌,教育孩子不可以把生死當作玩笑,都是一樣的意思。

3、阿邦沒有告訴阿迪屋內的真相——這種在妥當時機下「模糊性」的處理,才是電影與編劇的特點,豐厚了人物心理的複雜性與可能性。

模糊性的處理可以讓電影具有討論空間,設若阿邦直白的向阿迪承認,反而餘韻盡失。

其實作為導演也無須解釋這一點,因為電影通常是這樣精心設計的,模糊性本是電影製作中常用的一種處理手段,就像法國影評人評論洪常秀的電影在異國(다른나라에서,2012)一片,其中伊莎貝雨蓓突然對著牛哞哞叫時,說:「這種不明所以的行為,通常會讓我們對人物好奇,豐富人物的性格。

」而伊莎貝雨蓓更是在冷酷祭典(La cérémonie,1995)中,獲得評委以「絕佳模糊性的演繹表現」為理由,授以威尼斯最佳女主角獎項。

4、阿迪鑄下大錯與阿邦逃亡時,阿迪問哥哥:「以前做錯事時,你都打我耳光,這次怎麼不打了?

」阿迪當然做錯事情了(這點要牢記,不因阿邦加工就可推諉),可是承攬了這個錯誤的是阿邦(所謂承攬,是從弟弟請求哥哥善後開始的一系列過程,直至阿邦失手加工殺死女社工,以及最後懲以刑責——其實以失血程度,女社工本無可存活)。

捲入這件事情的阿邦「一時間(指獲悉凶殺到坐監臨刑這段時間)不知道如何解決」,原因是:A、這段時間沉浸在自我的深沉的罪咎、懊悔和慌亂中。

B、這段時間所憂慮,是該帶著阿迪竊負而逃而終身訢然(共同逍遙),還是自己與阿迪劃清界線自首(獨自承擔「一切」),這裡要注意,他心中的自首並非僅僅承擔該承擔的部分,更包含了阿迪的肇始和前端實行,他心中沒有罪責劃分的概念,不是釐清哪些你做的而哪些我做的,而是「都是我做的」——如若告知弟弟,女孩是自己加工而亡,也不過換來弟弟同歸於盡(共同承擔),而以阿邦愛護阿迪的心來說,一起投案的選項是不可能的。

C、作為大哥,一直以來都是阿迪的保護和示範,必須維持住弟弟心中標竿的模樣(這一點很幽微,必須明辨,不同於維護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與人設而僅「阿迪」一人),因為沒有什麼比一個人失去心中理型世界和價值更具摧毀性的。

D、畢竟無端被捲入凶殺案,阿邦也要調適對阿迪的埋怨——是的,沒有一絲埋怨,那就是聖人了。

為了不讓阿迪罪行曝光而死死掩住女孩的口鼻、壓抑女孩反應,和之前為了阿迪而拾起棍棒來對抗,狀態截然不同,因為這一次事件的嚴肅性和嚴重程度已超越了一個努力活下去可憐底層人物的承受範圍。

自己一心為了阿迪而有的舉動,怎麼就反噬自己,讓自己成了惡魔了?

這時候他是有些怨懟在裡面的,所以在公車上,他才問阿迪:「說好只是偷雞蛋,你為什麼要放火?

」品味這句話,其中有他的不忍、溺愛、縱容、包庇和底線。

現在,底線已然揭露,可他對阿迪仍然有著像母親一樣的無盡包容,至終都沒有說出內心的埋怨,如要怨,只怨命運,一如他在監獄中對法師詢問而歸結於對命運的控訴,此乃阿邦之最高積怨。

5、事情發生得很快,阿邦的腦袋嗡嗡作響,所以他在休息站下了公車,聽不見弟弟的聲聲呼喚,這時,他把一瓶水往嘴裡灌,意謂把眼淚往心裡吞——阿邦自知有罪,知道他跌入犯罪的漩渦無法脫身,他用雙手接下了這樁從天上掉下的凶殺案,即使身體有些遲疑,稍晚才走入警局,但他內心一直盤算著自首認罪,而這些其實和他有沒有、該不該、要不要告訴阿迪屋內後續發生的事情無必然關係,基於前述因由,他甚至無暇顧及。

對於這一件意外和犯罪情事真的冷靜下來,那已經是關進監獄,獨囚於室很久後,終於夢見女孩,那一刻才算真正直截的面對了。

而冷靜下來的他,再回頭梳理事件,告知他人細節,實屬沒有意義,何況阿迪已然改頭換面,這樣的結局令人甚是欣慰的,再強加說明,不過是風吹春水,亂掀波瀾罷了。

很多人對於「愛」秉持非常爆裂的態度,直來直往,鮮少心理層次上細膩的體會和處理,自然認定阿迪不知真相是受欺於阿邦,而非備受呵護於阿邦。

6、屋舍破舊僅堪用,物質匱乏而局限,可是笑聲從未間斷,這是前半部電影令人難忘的地方。

 3 ) 吴慷仁的三场监狱手语戏,演得到底好在哪?

《富都青年》里的吴慷仁,确实是演技封神了。

据说他等了15年,才等来这部《富都青年》。

全片几乎无台词+手语表演,也演出了底层人极致的痛苦和兄弟间的情感。

电影讲一对没有身份证的兄弟,在底层艰难求生,愿意为彼此赴汤蹈火的犯罪情感故事。

主人公哥哥阿邦和弟弟阿迪生活在富都,四处躲藏,苟且偷生。

阿迪的非法行为,最终导致他失手s人,为了保护弟弟,阿邦选择替他顶罪入yu。

这一转折点彻底改变了阿邦和阿迪的命运,也将他们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阿邦自首入狱后,一共接受了三次探视,这三次也就是吴慷仁的表演封神瞬间。

第一次探视,阿迪无法理解哥哥为何要为他顶罪,不愿让他独自面对没有哥哥的未来。

或许正是这种难以言喻的依恋,让他从嫉妒缅甸妹,到拒绝相认生父,最终失手伤人。

他只想留住哥哥,因为对他来说,“我没有爸爸只有你”。

然而,心如死灰的阿邦早已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断水断粮,感觉自己像蝼蚁般渺小。

他摘下助听器,留下「你不是我的兄弟,我也不是你的,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话,不再理会弟弟的质问,转身离去。

第二次典狱长请来一位大师为阿邦做心理疏导,希望能够唤醒他对生活的希望。

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能通过手势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痛苦。

《富都青年》中,阿邦与大师的对话是影片中最为精彩和震撼的高能片段之一,展现了阿邦内心深处的绝望和对生命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于底层劳工的冷漠和忽视。

阿邦一开始并不配合大师,他咆哮着用手势比划着,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绝望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

大师面对阿邦的质问,只能按照程式化的方式,询问阿邦是否吃饱,是否需要家人探视。

他问大师:“为什么我会出生在这……为什么我没有父母……”他渴望能够发出声音,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但他却只能通过手势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大师试图用空洞的说教来安慰阿邦,告诉他要“好好活着”,但阿邦却无法接受。

阿邦在大师面前彻底爆发,他咆哮着用手势比划着,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绝望和对社会的愤怒。

他质问大师:“你懂不懂我的痛苦?

你懂不懂我为什么想要死?

”他的手势越来越激烈,情绪越来越激动,从嘴巴模仿吼出了含混不清的三次:我想死!看着吴慷仁面部抽搐、涕泗横流的封神演绎,让看到这里的的人感到一身悲凉,不觉间湿了眼眶。

第三次探视是在生命的最后三天,阿邦即将被执行死刑。

阿迪身穿哥哥送的蓝色衬衫,这件衬衫象征着阿邦曾经为弟弟付出的一切,是他为弟弟托举出光明未来的象征。

而阿迪的衬衫上布满了拙劣的补丁,就像他小心翼翼地修补着过去的错误和遗憾。

阿邦打开餐盒,里面是两枚水煮蛋,这是兄弟俩多年来的秘密仪式,象征着他们的亲情和陪伴。

然而,这次敲击鸡蛋的声音却让阿迪感到痛彻心扉,因为这是最后一次,他们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一起生活了。

导演也提过,鸡蛋的存在,是因为它是穷人唯一的营养品。

阿邦的悲剧,是整个马来西亚外籍劳工的缩影。

像影片中社工佳恩所说的那样,马来西亚政府为了吸引廉价劳动力,高举着人道主义精神的旗帜,假意地“欢迎”劳工的到来。

这部电影反映的问题也存在现在的许多城市里,在这些大城市的角落里,也同样聚集着无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务工人员,像清洁工、服务员、建筑工等,他们支撑着城市的运转,但却总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的境遇虽然没有本片中表现出的外劳一样凄惨,但也同样需要被我们去看见,去倾听。

 4 ) 较差

破剧本把吴慷仁的演技浪费得一干二净,前半段除了主线外都无聊,弟弟天天到处惹事,是真的气死人。

兄弟俩决裂到和好这段戏完全没用,既多余又显得套路,完全可以删掉。

外国人说几句我们还会找你的,就没了下文。

后半段也没好到哪去,女社工明明都开始收拾东西走人了,那个没用弟弟却说什么还不走是吧??

是真的奇葩。

弟弟以为自己杀人了,既然还能在大巴上睡着,心理素质想必也是非常强。

女社工是哥哥不小心杀掉的完全没想到,后面30分钟还行。

摄影和音乐都很不错,不过剧本实在套路,整部电影看下来都很平淡,要不是吴慷仁的演技,电影可能连6分都没有。

 5 ) 富都青年们的原罪就一个字——穷

生活在富都里的人都带着原罪,那就是穷。

因为穷而被轻视、被鄙视、被无视。

富都青年们在城市的边缘里苦苦挣扎,在社会的阴影里东躲西藏,幸福的人生是不存在的,美好的未来干脆就是个笑话。

他们活得那么卑微,像蝼蚁、蟑螂、苍蝇、臭虫……什么都像,却唯独不像人。

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知道。

影片里失语的聋哑人阿邦也不知道。

也许正因为不知道,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当阿邦声泪俱下地喊出那三个字的时候,会那样地振聋发聩,让人心痛!

导演长片处女作加一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底层边缘人群加一星,影片有想法有表达有态度有诚意加一星,一众配角尤其是吴慷仁的表演再加一星,四颗星,推荐观看。

多说一句吴慷仁,看过他的表演就知道,这次的金马影帝的确是实至名归。

他的表演太顶了,最后那几场戏一度让我想起了《小偷家族》的安藤樱。

有这样的好演员是影迷之幸。

像这样的好电影和电影人再多点吧,更多地为那些失语的人们发声。

 6 ) 短评(加长版)

并不好看。

从社工被杀这个时间节点来划线,电影前后简直割裂得不能再割裂了。

前面是那种庶民电影,偷渡客、个体户老板、黑户(工)、异装、嫖客共同组成了马来西亚底层边缘群体的人生百态,尤其是搭配上吴慷仁优秀的演技,很不错。

可惜后面搞了一堆所谓的救赎、呐喊、释然,就过分了。

先不说阿邦隐瞒真相让弟弟近乎后半辈子全程背负失手杀人的内心罪责和负担算不算伦理道德层面对他的二次伤害,就单说社工佳恩及其家属被冷漠地置于一个完全的客体来对待,这个视角的缺失就不能另人接受。

不夸张地说,后面的这些内容完全就只是为了炫技,而且仅仅只是抬高了演员的表演,营造了一堆moment而已;电影拍摄层面的提升,不多。

PS:误入国语普通话配音场,但好在本片当中有大段手语,违和感没那么重,尚且能接受。

PPS:能被引进,并且阵仗这么大是因为搭上了环大陆犯罪片的东风了吧。

2024年第16部院线片。

6/10。

 7 ) 披着困难人群的俗套情感剧情

电影初衷其实挺好的,位于马来西亚的黑户人群,为了留在这个城市而东奔西窜,四处躲藏,为了活着而去四处谋生赚钱,电影前一部分其实还挺好的,亲如兄弟的俩人互相帮助,聋哑哥哥一直在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

但是离谱的就是社工小姐姐好心帮弟弟找到生父从而让他有正式身份证,好心却没有好下场,弟弟失手打伤,后面的剧情就是很俗套的狗血,哥哥保护弟弟去自首入狱,哥哥处理现场时候把醒来的社工捂死了,也是醉了!

还好吴慷仁的演技在线,最后跟大师那场无声激情戏,还说出了六个字,哭戏绝了!

 8 ) 《富都青年》离马华文学的距离还有多远?

作为移民文化产物,马华文学一直离不开关于“离散”的母题,历史的渊源让马华作家们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回顾,继承了现实主义表达,而地理和语言上的流动赋予马华文学一种异化而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对传统叙事的打破。

同样地,“离散”也是马华电影的表达核心,通过关注马来西亚背景下的华人生存状态,展开对身份与历史的诘问。

《富都青年》作为一部后离散时代的作品,已经剥去沉重的历史感,对当下关注的迫切性让这部马华作品显得非典型,然而这样的现实力度却有着更加直击人心的力量。

——莉莉猫

文:郑欣晴编辑:莉莉猫责编:朱学振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富都(Pudu)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片区域,是底层劳工、无身份人士、难民等边缘人群的聚集地。

因为火灾失去父母及出生证明的阿邦和被父亲抛弃没有身份的阿迪,作为无身份人士生活在其中。

阿邦与阿迪,即马来语Abang-哥哥,Adik-弟弟,替代了他们不存在的名字。

影片通过聚焦兄弟二人的生活,透视着整个马来西亚沉默的底层社会。

流徙和身份的寻找,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电影中的主题,《富都青年》也沿袭了这一特征。

但与大部分马华电影不同,《富都青年》并不只局限于华人社群,而是站远了一些,使片中的非华人不再成为“故事的街景”,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马来西亚。

如台湾媒体所说,《富都青年》是“一部典型的马来西亚电影、非典型的马华作品”。

1寻找的和早已失去的从故事本身来看,阿邦和阿迪一直在寻觅一个合法公民的身份。

阿迪因为社工帮他联系到了亲生父亲,一度可能获得身份。

在他去拍摄证件照时,穿着哥哥送给他的蓝色衬衫。

马来西亚公民身份证是蓝色的,而红色没有完整公民权。

蓝衬衫代表着阿邦对弟弟阿迪获得身份,或者说获得“正常的人生”的期盼。

然而这件期盼的蓝衬衫在被追打时扯破,最后被缝补好,穿着它去监狱见了哥哥临刑的最后一面。

而哥哥阿邦,除了自己赤裸的生命本身,其他东西一概失去,直到影片的最后,生命作为最后一样所有物消失。

在法律和社会中,他的身份从未存在过,甚至到了监狱里才拥有自己的身份——在对法师打手语“我连身份都没有”时,他指向了自己蓝紫色囚服上的号码牌。

被社会排斥的人,因为被判处死刑而进入了社会划分的群体中,然而这种短暂的“身份”也随着绞刑索,同最后挂在衣架上的丝巾一起消逝了。

一种本不存在的巨大空虚。

2双重的失声影片中阿邦被设定为聋哑人,代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失声。

整个边缘人群长期处于一种无声状态之中,控诉和反驳只能回响在群体内部。

正因为如此,沉默的反问变得更加有力量,所有压抑和被剥夺的都在阿邦的自白中爆发,所有的情绪都由他个人之口诉说。

吴慷仁的表演使阿邦的狱中诘问成为了电影的情绪高潮。

影片叙事上的薄弱和人物塑造的明显不足让人无法忽略,但表演和手语内容的结合使无声的语言变得极具力量。

这段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情绪由克制到难以自抑,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绝望显得更加沉重。

阿邦临刑前与开照法师对话,从“但我得不到”到“我,没有未来”直至作为聋哑人模糊发出的“我想死”,是边缘人能发出的,比之前任何一段有声台词都更响的控诉。

阿邦对法师说话,也在对法师代表的宗教和宇宙诘问。

诘问过后就如阿邦打过的代表死亡的手语——掌心向上而后向下翻转,向下,向下,一切都消失了。

3后离散时代的马华电影长久以来的马华独立电影被归类为“大荒与蜂鸟”,“大荒”指对某一事物追寻又徒劳无功的个体宿命,而“蜂鸟”指以小击大,追溯被遮蔽的历史创伤。

《富都青年》作为“非典型马华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城市中的大荒”。

虽然影片的母题是身份,但剧情更像是对马华电影传统离散叙事的挑战。

影片的两个主角都是华人,但对身份的追寻不再执着于祖籍地的情感连结,而是更加偏向自己在移居地的本土身份,与其他族群共生,并面临着同样的身份问题。

与后离散时代马华文学“离岛风格”和“拉美风格”不同,马华电影显然更偏向现实主义。

《富都青年》是一种新尝试,但如何使每个角色都“在场”,也许是马华电影需要被持续搅动的课题。

走出雨林,然后呢?

 9 ) 【以制片人的视角】2024厦槟双栖艺术影展映后Q&A梳理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想从制片人的角度问一下,因为(《富都青年》)也是算是 2023 最重要的马来西亚影片之一,那么如何让慷仁进入剧组中?

这个过程是什么样?

张炜珍(制片人):就是说演员为什么会用的一个台湾的演员,然后到马来西亚去拍片?

跟大家介绍一下,也跟老师报告一下。

就是说我跟导演在过去合作的案子,其实我们就是因为马来西亚的中文的电影的市场极小,那么所以一个比较好去跟另外一个市场做连接的方式,就是说我们扩大那个合作的契机跟缘分,所以我们那个时候最早我们开始做《分贝人生》的时候,我们就跟张艾嘉——张姐合作,请她去演一个马来西亚的妈妈。

所以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在很早之前就有做过这样的一个尝试。

那当然,因为当那个时候张姐就是完全让我们觉得说,哇专业的演员其实真的不分哪个地区都可以驾驭这个角色,那当然胆子就大了。

然后又拍了一个马来西亚的电影。

那其实所以后来到《富都青年》的时候,应该说我们不是第一次就是这样。

那为什么会是他呢?

这个其实有一个小故事的,就是说我们最早也是带这个案子去参加一个创投会,创投会就得做简报,简报就得放一个人物参考的形象,那个时候导演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慷仁,他的形象样子挺像这个故事里面的哥哥阿邦,那我们就在我们的简报里面就放了一个形象参考。

不晓得大家知道一部电影叫《狂徒》吗?

《狂徒》的监制那个时候听了我们的这个案子之后,竟然比我们还早就立马打电话给慷仁,然后就说慷仁你知道吗,我刚听了一个案子,当时什么什么什么说完之后,所以其实蛮有趣的,其实我们好紧张,因为反而是说我们吓到了,因为我们其实还没ready,因为创投会有时候就是一个概念,然后还很前面,但是其实很早的时候慷仁就知道这个故事。

反而是说他就想说有一天他突然间有空了,他就打电话联系上导演,他说导演,我可以跟你约一下吗?

那个时候导演超紧张的,就问我说我要去还是不要去?

要不要去,就是也挺忐忑的。

那当然还是去了,去了之后双方就是双向奔赴,就觉得就是他了,所以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缘分。

Question:吴慷仁为了这个片子也牺牲了蛮多,这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就飞达马来西亚,然后瘦身、晒黑等等的一系列的故事。

张炜珍(制片人):因为其实如果常常关注他演戏,他应该就是常常会把自己逼的各种挑战。

他来演的时候其实有两个很大的挑战的。

第一个我觉得是瘦,前面的瘦其实还好,但是那个监狱里面的那个瘦,其实在故事里面那个监狱,最后大家看的应该是有时间差的,就是他原来就已经干干黑黑瘦瘦,那最后到要判刑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总拍摄天数就二十几天,我们最后只有三天的时间给他,他必须在三天里面瘦七公斤。

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挑战的,因为前面的时候其实有一些时间让他开始准备,就是拍摄到一半,三天时间,然后他要进到最后被判刑的时候三天瘦 7 公斤,他是怎么做的?

他其实在还没进入那个状况的时候,他已经开始。

就是他拍这档戏,他几乎不太吃东西的,他都不能吃,所以我们每次就是到了饭点的时间的时候,你就会看他就是走的远远的,然后我们都要很安静的吃,总不能一直在他面前吃东西。

到最后那三天的时候他是断食,而且是咖啡断食法。

那当然,其实我不晓得现场有没有朋友是有这种瘦身的经验的心情,所以他那个时候的最后那个状态,之前他就跟我们说了,希望最后那几天他心情会很糟,他希望我们完全就是离开他,省得等一下,他给我们有一些不愉快,那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那当然那三天的时候,他还是进入一个很极致的时候。

我某一天我也突然间说我也跟你拼了,那你能瘦我也能瘦,我就陪你,我就试着做这件事情。

结果各位我一天我就投降了,我就胃痛了,所以我后来真的非常的佩服他,他真的在瘦的这个部分,他是黑咖啡断食三天瘦 7 公斤。

Question:我们知道王礼霖现在是导演,但是他其实是一个蛮有经验也有很多作品的制片人和经纪人,那么是什么一个契机他要开始转型做导演?

张炜珍(制片人):我觉得其实他想做导演这个事情,我们是在参加了一个创投会之后的隔天的早上,然后我们就两个坐着,他突然间问我一句话,他说我当导演好吗?

我是第一个知道他要当导演,因为我们合作很多年了,然后我想了一下,我就跟他说,好。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其实他当监制的时候,每一个案子的原创原型,每个案子的概念都是他的。

我们的案子其实不太是那个导演的,都是他脑袋里面蹦出一个想法,他说我想拍这个,以前就是这样,然后我们就去找的最合适的一个编剧什么之类,所以我知道他其实一直处在一个他有故事,他有他的一个主题的东西在。

我一直觉得他心里面要讲的那个东西,你不让他讲,他一个创作者你不让他表达那是很难的。

所以我那天就说,好,那你就拍,你就当导演。

所以我觉得我是最不意外他导演的这一件事情,因为我觉得每个导演就是内心里面其实就有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命题,他强烈的想要表达。

Question:如何选择拍摄地方和场所?

如何和主题进行结合?

张炜珍(制片人):关于这个场景,其实是这样的,我们最早就已经知道它是实景,真的有富都这个地方,它就在吉隆坡的一个市中心,就等于说可能在最重要的城市上海或者北京里面就有一个地方住着很多社会低下层的人,所以其实这个地方很明确。

那我们那个时候其实有两个地方在选择,一个就是富都,还有另外一个地方。

但是后来我们觉得这个富都的那个反讽的那个讽刺的意味比较高。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看片名的时候,“富都”,你就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富有的都市、富裕的都市,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才对,但其实它这个地方的名字以前叫做半山巴,所以你就知道那个感觉了,半山巴就是蛮荒凉的,那后来不都是因为它这个地方的马来名字就叫做budu,然后它就是音译过来就是官方证明为富都。

那富都这个地方在吉隆坡是这样的,吉隆坡早期的时候应该说我们华人从中国这边就是下南洋被带到那边去的时候,其实马来西亚的历史就是印度人割交。

那华人就去挖矿跟做生意,其实富都在早年的时候,应该是我们的祖先都在那边生活,然后它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一个最繁华的地方,但是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之后,那华人就已经迁移离开这个地方了。

所以它留下了很多华人的痕迹,不管是建筑、食物什么之类的,但是里面住着的已经慢慢的就变成说是很多的忆移工,然后还有很多外地没有身份证的人,那还有就是诸如此类很多很辛苦的人们,然后就开始住在一个地方。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它就像是一个一颗心脏,一颗很老的心脏,但是它就在这个很命脉的地方,在那个缓缓的跳动跟最后的那个残存。

我觉得富都给我的感受是这个样子的。

Question:有两个小问题,我其实很想了解这个片子在当地的反馈怎么样。

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有没有真实的人物原型?

张炜珍(制片人):我们(在马来西亚)已经上映了。

应该说超出我们想象的好,因为我们在不是那个农历过年的期间,我们已经做出了就是贺岁档的那个票房,应该是这样子说。

那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当初我知道那个我们有一些政府的官员,马来西亚当地的,还有就是那些警察局长要去看片的时候,其实我那个时候我在国外,我知道他们开始有这些场次,我小紧张了一下。

但是我没想到他们都给予这部片大量的肯定。

应该说其实如果你细看的话,我们并没有很强的想要批判或者控诉,我们没有在做这件事情。

我们只是说那个制度就长这个样子,那我们就让大家看到他们所面对的真实的他们的辛苦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在马来西亚我们也蛮讶异的,很多的不管是来自官方的,然后有关单位的政策法律的,还有就是警局的,他们来看片之后,他们都给予这部片高度的支持肯定,我们也得到了马来西亚的影视局的主席(的肯定),他们就觉得说我们应该继续拍这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其实社会都是进步的。

我觉得人的心其实都是暖的,只是说很多时候是不是有人出来开始说为他们来做一些发声?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发声它未必能够立即的反映在这个制度上面,可以做怎样的一个调整,但是至少他们知道我们都有看到了。

这是回答第一道。

第二道,有非常多的真实人物在里面,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它是非常多人的真实的故事。

我先说慷仁老师非常的认真,慷仁老师还有我们的监制心洁他们对于这个人物的设立的那个过程是做的非常多,必须带他们去拜访很多人,让他们知道说这些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里面有一个三个小女孩就是差点要去跳楼的那件事情,是真人真事,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事情,然后我们把他们放到电影里去。

Question:为什么两兄弟华人没有身份证?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很好理解的。

在马来西亚来说,你只要不是合法的婚姻生出来的小孩,那孩子就没有身份。

我举例,因为马来西亚其实有非常多的那个移工来自很多的周边的国家,那很多移工,也许他们跟当地的人在合法婚姻以外生了的小孩,那只要没有去报户口,他其实就没有身份证了。

那当然还有一些就是外劳跟外劳之间生下的小孩,其实也有可能没有身份证。

或者是你的父母当初在结婚的时候,只要没有去报户口的话,基本上就没有这个身份,其实这个情况还蛮多的。

Question:我会觉得这是通过这么一个一直在帮助他们的女人,一个社工来去导致后续一系列的这个改变,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就是会设置说是佳恩这样一个一直帮助他们的一个社工的一个死亡来去做一些改变。

一般是通过误杀另外一个坏人,而不是说一个好人。

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是这么设计的?

张炜珍(制片人):我们其实在其他的地方上映之后,有蛮多人很愤怒,然后甚至我有一些朋友也会特别私信我说佳恩怎么可以死呢?

其实我回答这一题的时候可能未必是你想听的,但是我必须很真诚的跟你说我们真实在创作上面的想法。

我想回问的是,好人就不会死吗?

我因为我们在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它不是蓄意的,它是一场的意外,如果你细看的话,它本意不是真的要对她做出什么,他是希望她离开。

因为他一直在跟她说“我找到你的爸爸了”那一段的,当然这个是暗藏那一个爸爸是他不想认的,所以其实前面有铺了几次,他挺抗拒用这个方式跟他爸爸相认去得到那个身份的。

所以其实他是想要叫她离开,你要是再不离开的话,你要小心。

所以后来的时候才会有这场意外。

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好人会不会发生意外。

有时候其实你的本意是好的,你反而遭到不测,这是很真实的一个情况,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当然我们在做这部片的时候,我们就让这场意外发生。

这个没有谁真的很希望她这样,但是现实的世界中它就有可能发生。

所以这个是我的回答,我不晓得这样有没有回答到。

很抱歉,但这个就是我们其实想传达的某一个议题。

那我再补充,你可以真的都不用原谅,就是这个弟弟,因为我相信他也不会原谅他自己,所以他最后的时候其实他做了很大的一个改变,他这一生可能都需要背负这个东西,然后带着“哥哥希望他活下去”这样去活着。

但是他的活着其实应该不会是很坦然的那种方式,你可以不要原谅他。

Question: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它首先是一个马来西亚跟台湾地区合作的一个片子,然后又涉及到一些移工的问题,所以我还挺好奇:您觉得在就是在制作这边电影过程中让您觉得比较大的最大的一个挑战是什么?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我们最大的挑战好像不是发生在演员的这个部分,因为你里面看到的就是片里面有大量的很多的外籍的移工,他们真的是外劳,但是他们合法。

我要说我没有去找非法或者滞留的外劳。

因为他们的真实面貌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找他们来拍这个片的时候,我们还要跟他们协调他们的工作,然后就看到他们真的挺累的,他们可能工厂刚下班,然后又得来配合我们拍摄。

其实他们不用太大的调整,因为他们就是素人演员,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所以其实我觉得我们(在演员部分)没有太大的难题。

你看到前面赏巴掌的那个坏人的那个大哥,那个他是马来西亚的马来影帝,他就是一个专业的演员,然后那个煮咖喱的那一个有对白的,他也是一个演员。

除了这几个演员,其他都是素人,我们的难度应该是要去协调他们的工作。

但是他们真的非常的令我们敬佩,他们非常非常的专业。

我这个案子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在这个部分,而是一开始我们打算拍这样的一部电影的时候,在筹资的上面跟其实是很辛苦的,应该是那个部分。

Question:我想问的就是弟弟在那个逃亡的时候跟哥哥说我很怕这件事情。

他后面有知道,其实哥哥不是为他去负罪这件事情吗?

张炜珍(制片人):我先讲他很怕的这一个点,他是真怕。

因为我就像回到前面,他那个时候不是蓄意的,这是一场意外,他做错的事情,但是他本意不是要真的要去伤害她,只是他非常的希望她离开那个地方。

然后像弟弟这样的一个孩子,我相信我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的这个成长,他所经历的事情导致他可能在当下的时候他是这个反应的,所以那个时候他是真怕。

后来的时候,当然其实到了律师所的时候他有去谈,那就已经有告诉他那个证据,其实就知道哥哥真的就是有做那件事情。

这个问题是这样子的,因为他应该前面有好几个小事件,我们都看到他很抗拒,尤其是他听到找到他的爸爸的时候,他很抗拒。

他当然办身份证这件事情只要他的爸爸出来,因为他爸爸如果是有马来西亚的国籍,他是马来西亚的公民,他出来说这个孩子是我的,那可能他就有机会拿到(身份证)了。

但是因为他的背景是一个被弃养的小孩,当年的时候他的爸爸就没有认他,所以他没有原谅这件事情,所以当然以他的角度来说,他可能有他自己以为更好的方式可以取得身份证的,所以他会去做很多的坏事,他尝试要找赚钱,他尝试要去买假身份,他有这样的一个企图,所以应该是说他觉得他有其他的方式的话,那他就不会想要见到当年弃养他的这个父亲。

Question:他们(阿邦和阿迪)是否有一种跨越亲情的那种情感?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导演本身一直想拍的东西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有可能就是真的会为对方牺牲,或者跟对方的相依为命吗?

我觉得导演在很多场的时候,他一直在提的就是人最纯粹的这种爱,尤其在疫情的这段时间,我们很多人都经历了一些事情,那这个事情是什么支撑我们可以去面对人生很多的苦难,其实很多时候导演会希望大家心里面有个爱,不管那个人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这样子,但这是一种扶持。

那我回答第二题就是说他们之间有那种情愫吗?

我们在剧本出来的时候曾经也跟导演讨论过这题,包括我们的监制问过导演,你有要跨过那条线吗?

那我可以跟大家透露,我们没有要跨过那条线,导演的选择是没有的。

但是当然我们也听到有一些人跟我们说,真实男生兄弟怎么可能这样?

因为我们知道电影就是导演本身(透过)他的眼睛,他看的这个世界,他看的人。

那我只能说这个是他觉得会有这样的一个兄弟,这个是他的解读,他觉得会有这么温柔的兄弟,可能有时候我们就觉得,哇太温柔了,我们受不了。

但是这个就是导演的一个选择,但是我们本质上面我们并没有要去做一些跨性别还是说有一些其他情愫的电影,我们没有。

 10 ) 电影提出问题,现实给出答案

马来西亚的“富都”,富有之都,叫着令人向往的名字,其中藏污纳垢的灰色地带,却让人望而却步。

《富都青年》的故事,就在揭开平淡生活的暗流涌动中展开。

看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是“险象环生”。

主人公都是没有身份证的“黑户”,这意味着什么?

没有合法合规的工作,没有最基础的保障,甚至没有作为人“存在的证明”……哥哥阿邦做着最廉价的劳动力,菜市的黑工,工地上最不起眼的搬砖工人。

弟弟阿迪投机取巧,帮着偷渡,要应付警察随时的突袭,还要为没有保障的“工资”忍受拳打脚踢。

在这里,从楼上跳下来的人不在少数,裂开的头骨刚触地,声音不算清脆,像老了的西瓜慢慢裂开,流出的汁水是不堪重负的,最后的血泪。

按照大多数的电影情节,应该有一个人来“救赎”他们,然后正义得到伸张,邪恶最终被铲除。

于是社工佳恩的出现就不意外了,我想,这就是编剧安排的“救赎”。

亲切的粤语,纯白的衬衫,没沾过灰的脸颊:佳恩是富都的例外。

她无疑是善良的,和两个主角不同,她是最普世意义上的“好人”。

为了素昧平生的两兄弟和四个无辜的小孩,可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只为了帮他们找到身份证,逃离这里,或者最不济的,也可以得到生命权的保障。

佳恩的出现好像一种希望的指引,仿佛只要等着,等着就好了,苦难终究会结束。

但故事的转折马上来了,就是佳恩的死。

如果仅仅当做电影的转折点来看的话,这个反转实在是不那么吊人胃口,看到事情的发生就能想到结局。

但“佳恩”这个角色的死亡,恰恰为开始对“这是一部常规商业片”的印象翻案。

或许你要说,编剧是怎么搞的,她可是好人!

是哥俩以及其他孩子唯一的希望!

难道这是编剧个人的恶趣味?

非也。

或许你没办法接受佳恩的死,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这却是最贴合人性的剧情安排,这甚至不是对现实的夸大。

没有人标榜着“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虽说我们希望如此,但实在太过理想主义,生活是难变得完满的,这从影片的开头我们就知道。

如果我们再度深入了解一下角色呢?

事情的起因是佳恩找到了阿迪的亲生父亲。

站在观众的角度,佳恩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救阿迪于水火,他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稳定的生活,什么也没有;而佳恩一直积极致力于帮助他找到父母,诚如所言“找到半死啊”。

阿迪的行为显得太怪异和不近人情了,别人已经帮忙到了这种程度,就算不感谢也不该施以暴力。

但阿迪的身份是什么?

从小被抛弃的孤儿。

唯一的亲人是聋哑人的哥哥阿邦。

电影的前期阿迪就一直不愿接受佳恩的帮助,对他而言,阿邦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有了身份证,那么他们就切切实实变成两种人了。

黑户的生活要躲躲藏藏,居民虽不富裕也可光明正大。

佳恩的讯息在那一刻,不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自由,而代表了分离。

阿迪不爱任何人,除了哥哥。

从小被抛弃在路边,只有好心的聋哑人哥哥养他到大,父亲的角色对他来说意味着抵触与恐惧。

佳恩坚持“做对的事”,却没有考虑到两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她来说只是去拿回身份证而已,但是却没考虑到阿迪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望而却步。

刚进入兄弟二人的屋子,提出“可以去拿回身份证”的时候阿迪已经表示了抗拒,佳恩却不肯放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越界”呢?

或许你又要说了,阿迪只要呵斥佳恩走就可以,为什么这里非要设计阿迪去扒她的衣服,两人互相缠斗导致意外的情节呢,看起来只是无妄之灾?

还有阿邦的处理,用手捂住佳恩的嘴,窒息是必然的。

他一直标榜自己要做“好人”这难道不是和人物形象的冲突吗?

在阿迪眼里,这或许是一个可以让佳恩再也不来“帮他”的方法。

至于阿邦,他确实是个好人,但这一点建立在他还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人的前提下。

眼前的现状是:生命里最重要的弟弟把社工在自己家里打的近乎死亡,门外是不知情的工友,她出声他会发现的。

场面实在太混乱了——人在危险的情况下下意识的会尽量减小自己的利益损失,这是本能。

在阿邦眼里,阿迪就是他最不能割舍的弟弟。

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他们只是在做那一刻他们能做的事。

这不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就不要去做好人,毕竟片子里“好人无好报”。

文学作品在一些时候可以成为宣扬道德的工具,但这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我们要清楚的是:艺术负责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文学作品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只用日常人们熟悉的道德方式评判它的好坏,我们当然可以因为佳恩的死亡感到愤怒,但是也要反思:为什么这是最好的安排。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反映,时代更迭,地域重复,长久以来从高处俯视最底层的阶级都太容易了,再深的水面都是平静的,但阴暗面永远存在。

所以,当丑恶的事实真正摆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才更难以接受,更有冲击力;你可以控诉,可以不原谅,但是不能不接受现实。

《富都青年》短评

从意外打死社工开始就知道这部电影救不回来了。

4分钟前
  • 夏日里的猫
  • 较差

刚刚去过马来西亚,但几天的讲学很难真正了解该国的实际。此片让我知道了在马来的人要获得公民权的困难所在:“根据马来西亚法律规定,未婚状态下出生的子女,国籍随母亲,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大马男性与外籍女性在未进行结婚注册下的出生的子女无法取得马来西亚国籍,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是任何国家的公民,无法办银行卡,无法考驾照,无法正常出境,只能靠打零工为生。”本片就是讲述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一对兄弟的悲剧。长期做制片人转行做导演之处女作,也算不错了,只是煽情手法用得有点过多,缺少节制;台湾男演员吴慷仁的表演很棒,值得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桂冠。

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不喜欢这么我行我素、只为自己爽——美其名曰”追求艺术“——的电影,是,飙演技、显摆主创的”思想深度“,但,就是没为观众考虑:人家花钱买票来看这是图个啥?能得到啥?

8分钟前
  • 故园遥望
  • 还行

底层群众的失语状态,没有身份,无认同感,金马影帝的片子往往评分都很低,大陆退出以后竞争力明显变小。

9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金鸡影展# 那个关键性的转折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狗血化之后已经干扰到了表达,前后讲得不再是同一件事,剧作就这么一路垮塌下去。一些群体也因而沦为了符号,很可惜。不过吴慷仁真好啊,最喜欢的其实是下车买水那段的表演,整个人都在发光。三颗星全部给他。

10分钟前
  • 维恩B
  • 还行

3.53.5 吳慷仁確實演得蠻好 不說話真沒有那麼over,監獄自我獨白那段演的好但實話說沒有touch我,實在是因為對白太太太「畫龍點睛」,反而幾場兄弟戲我都很感動。女社工死了之後戲劇上升但卻難看了,越drama越體會不到沒有IC的寸步難行。以及不喜歡ending弟弟去和親生父親「和解」的部分,前面沒有解釋原因,然後耗盡整部戲推到的兄弟情最後非要和親爸和解,導演Q&A說希望是用愛來延續,我不買賬。

12分钟前
  • 胖珊儿
  • 还行

命如蝼蚁的众生相

15分钟前
  • 鹅城五保户
  • 还行

后半段急转直下

16分钟前
  • 马可new仔
  • 较差

8分。为吴慷仁的封帝演技加一分!阿邦是多么善良多么勤劳的一个人啊,但因为是黑户,又是聋哑人,被生活折磨得多难受…不过他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给周围人以阳光,和他做朋友多开心呀!却因为弟弟阿迪的一时冲动酿成悲剧……他对生活的全部委屈在面对神父时崩溃,让我不住地落泪,为什么生活总是不公,对待好人那么苛刻?阿邦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活着却看不到希望。

17分钟前
  • ||:da da da:||
  • 推荐

2.4 吴慷仁的表演好亮眼阿,眼睛里总是亮的,映出白色的光源,眼睛就没有干过。

19分钟前
  • Pincent
  • 较差

剧本过度糟糕。最不能忍的是在血迹里献花的特写。虽是影帝,表演其实还是过了。

23分钟前
  • 神仙鱼
  • 很差

剧本有硬伤,吴慷仁的演技也挽救不了

28分钟前
  • 倪永孝
  • 还行

导演在片子里呈现的就是一种既然我请了吴慷仁那就是要人尽其用的态度。必然会有公众号聊这片时大力夸赞吴慷仁的表演,但我确实是无感。因为演员应该是和整个片子相辅相成的,当片子都是一种垮塌的样子,你再去夸赞演员的演技就是一件特别没劲的事儿。

29分钟前
  • 蜜獾
  • 较差

影城好歹毒,为什么要排国语版啊配音听的我真想死(幸好吴慷仁是手语),事实证明,电影的核心文本有问题,制作上看起来再成熟(摄影布景都蛮不错)带来的依旧会是一塌糊涂的观感。开头部分描绘市井的拥挤与脏乱,轮番换工进行作业,被克扣劳动成果,被追被抓,现实的生活困境一目了然,黏糊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两人间的兄弟情。剧情的一整个开展都是磨叽的,有小动作但感受不到深感情,性格差异制造了单一的包容和依赖。在移民议题上只看到了法律不完善导致的各种恶果,却没有展现出任何对条文与制度的批判,反倒是用最傻最笨拙最卑劣的手段进行“激情”犯罪,对一位拿热脸贴冷屁股的大好人女护工,然后还要来个两极反转心理上双向救赎。哪怕最后二十分钟吴慷仁贡献出的封神演技(眼神/面部表情/身体抖动/手语组合)依旧无法拯救电影的疲软发力与无趣…

31分钟前
  • 1900
  • 很差

2.4@台北國賓長春|劇本可以更好,吳慷仁值得。

36分钟前
  • 零時未芬梨道上
  • 推荐

虽说是句玩笑话,但也许给阿邦看中岛美嘉的《老娘想死》live也许真的会有用。

38分钟前
  • 宇智耀耕
  • 推荐

在一个算不上美好的社会环境里,有人还在千方百计谋求一个身份,不求发展,只为了生存

40分钟前
  • 雲 波
  • 推荐

电影院花一百为东南亚同胞哭得稀里哗啦回到家花四千请个菲佣给我 006 心安理得

45分钟前
  • 喝哩绯
  • 很差

#17th FIRST#只有吴慷仁值得。

47分钟前
  • 阿飞
  • 较差

阿邦演的太好了,把低层人的无奈,绝望演的入木三分,直接提高了影片的档次,其他人输的不冤,遗憾剧本不太行不然直接封神

51分钟前
  • lvq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