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le Rider http://www.whaleriderthemovie.com/start.html凌晨的时候,连日来萦绕脑际的情景被电影再现。
一应一和如同梦魇成真。
表层翻滚不息的大海,沉入水底又完全是另幅景象。
Lisa Gerrard的音乐总是同鲸一起出现。
它们的声音,海水的声音,偶尔上浮的大小气泡的声音,混杂在同一时间,让人流泪。
这种场景,仿佛最遥远的圣音,却似乎一直就在心底。
只待重现。
被光线穿透的海水,被海水虑析的光线源。
鲸类黑色皮肤上斑驳不定的光纹,鲸类黑色皮肤上海洋生物附吸成的凸起。
这里,变幻与静默是同生的。
暗绿的海藻翻飞如蝶,象征酋长身份的雕纹鲸牙落在藻丛中时隐时现。
涨潮来临,瘦小的女孩子亲吻巨鲸,然后骑上它的脊背,引导鲸群离开浅水区重返海洋。
人与鲸的身影在浪涛中一同起伏。
女孩回首望向遥远岸边惊愕担忧的族人长辈,转而仰脸看卷云间散下的天光,轻声而清晰:“我不怕死……”身下的鲸听懂了似的一头扎向深处。
波浪的声音消失了,海风的声音也消失了,耳膜堵上了水,短而卷的黑发被水流梳后,脸颊鼓鼓,女孩屈腿俯贴在大鲸的脊背上。
单薄的灰色毛衣裹着身体。
“我出生在一个酋长世家,我们的祖先来到这片土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它们听到了大地的哭泣声”《Whale Rider》。
New Zealand。
鲸骑士。
新西兰。
海,这个星球上所有生命起源的地方。
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具有生物学特征的活体:蓝皮肤的海巨人有着古老而饱满的生命,不息的原始生命律动。
鲸,习性神秘使万物渺小的极致存在。
它迁徙、歌唱、选择性自杀、孤独地沉潜于没有其他哺乳动物生活的汪洋中。
它灵魂之中强大的“彼岸”感令人震撼和尊重。
而这种震撼与尊重的尽头就是神话与崇拜。
我国古代将骑鲸比喻为游仙:如“云霄昼下鹿,东海远骑鲸。
”在新西兰罗托鲁阿的毛利族中更流传着“骑鲸人”的神话传说。
《鲸骑士》讲述了一个毛利小女孩在不被期待中成长,以智慧、勇气、领导力解救搁浅鲸鱼,打破酋长由男性垄断的传统和灾星的宿命,成为酋长继承人的故事。
影片中爷孙之间的情感充满矛盾冲突。
作为爷爷,柯洛疼爱这个聪慧的孙女派凯亚;可作为寻找带领族人跨越困境的继承者的酋长,他想要的只有长子,长子的长子。
当柯洛得知大儿子决定定居德国潜心艺术,他对派凯亚的失望变成了怨气。
他拒绝去学校接派凯亚,并决定教授族中男孩传统,以选出优秀继承者。
派凯亚不在其列。
敏感的派凯亚因爷爷的绝情备受伤害,但她理解爷爷的责任与苦衷。
心疼孙女的奶奶,让她去跟叔叔学习传统技艺。
原来拥有酋长品格却不被期待的,并不只有她一人。
“想拥有鲸牙就必须拥有鲸的嘴巴来容纳它”。
如果说酋长继承人的考核让柯洛失望,那么面对搁浅鲸群的无效营救让柯洛绝望。
而在众人即将放弃之时,骑鲸人力挽狂澜。
鲸背上的派凯亚,无惧无畏,将生死献于爱与信仰。
当奶奶将鲸牙交给柯洛时,他终于明白,派凯亚才是他苦苦寻找的。
固执的他懊悔到:“我真是一只刚会飞的雏鸟。
”柯洛打破世袭制度寻找酋长继承人的做法显示了他对振兴部族文化的公心,这种品格派凯亚身上的表现是对爷爷的理解。
而派凯亚冲破性别歧视的使命感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影片将神话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信仰与偏见、责任与亲情多种冲突交织缠绕,让人忘记虚构和真实的边界,借由发生在毛利族的故事反省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讲故事不是目的,借故事铺展的毛利族生活图卷才是电影人记录、传播、延续文化多样性的使命。
而这种使命感的紧迫感充分体现在柯洛对部族文化没落的焦虑中。
一千多年前划舟的毛利人从哈瓦基追逐着鲸鱼发现了太平洋深处的新西兰岛,从此毛利人有了仙境一般的家园,而海神唐加罗瓦的孩子鲸鱼成为了他们原始信仰中的主角。
影片中柯洛教授的泰阿哈是毛利人的一种近身格斗术,武器一般以硬木或鲸骨制成。
泰阿哈战矛既象征高级阶层勇士的权力和地位,又是毛利人生活中远洋航海的船桨。
泰阿哈格斗配合的表情——如毛利脸谱木雕般伸舌瞠目,意在表现强悍与自信。
但从自然界设计原理推测,恰恰暴露出尚还幼小的原始初民对万事万物由衷而深刻的恐惧。
相对地,体积庞大的鲸鱼却有着小到不可思议的眼睛。
这正是强大生物不需要对这个世界时刻警觉的体现,无需警惕暗算。
它们这种松弛的淡漠足以让人心生向往与崇拜。
另一个传统活动:哈咔舞,动作、拍打配以叫嚷和哼声的团体歌舞。
因为毛利歌舞神话起源与祈愿初衷,让毛利音乐拥有一种穿越原始,与祖先、海神对话的力量与怀想。
而现实世界中,海神之子鲸鱼也是天才的歌唱家,它可以轻松跨越8个八度。
我们能够听到它们纯净的高音,但它们更多超低音频的私语,是超越我们听觉能力的神秘。
因而,毛利部族的自然崇拜与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建立在对海洋以及广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之上的,是因为深谙自身力量的局限、所以紧紧团结一致共生共存的智慧之道。
自然之广袤,真理之无边。
巨鲸尚且以谦逊姿态诞生、以宁静方式逝去、以微小生物为食、以宽阔音域歌唱,我们又怎敢妄自尊大。
也许谦恭、怀悯、团结才是传承之光吧。
初看这部电影应该是在两千零七年前后,合着比初恋的初恋还要隐秘的情绪。
虽然印象深刻,但却一直束之高阁,几年后,我借用宫泽贤治的智慧,写下永诀之朝,和驭鲸而去的Paikea一同沉入暗潮深海。
再近一些,我听到吉田洁的生灵祭,顿时泣不成声,少女抓住岩石质感的肌肤离去的背影又聚焦在心口。
所以当因为某个契机再次拾起这颗遗珠,我决定好好为它写点什么。
当然,同时也为了我一直以来的念念不忘,不为回响。
就景别来说,我觉得大远景和远景居多,也最容易出离开思想,表现神秘袤远的部族文化是再好不过了。
关于祖孙和父子的长镜头和中景也很值得玩味,对错,传承。
这个关于现代毛利人的传说,Niki给的答卷我是肯定的。
佩(凯莎·卡斯特-休伊斯 Keisha Castle-Hughes饰)是新西兰海岸上古老部落的酋长孙女。
母亲曾经诞下龙凤胎,但不幸她和男婴都死去了,心灰意冷的父亲远走他方,剩下孤女佩给祖父母抚养成人。
奶奶非常疼爱佩,而酋长寇罗(拉维里·帕拉特恩Rawiri Paratene饰)却一度认为孙女是不祥之人。
现今更令寇罗头痛的是继承人的问题。
这个部落的有着严格的信条:继承人必须是男性。
而眼看自己的儿子无法继承家业,寇罗万分苦恼。
他从族人中间选出壮健男子,希望可以培养成为领袖,结果很不如意。
而他的孙女佩,却在练习各式武艺,一心要接过爷爷的担子。
寇罗却执意遵从族人规条,不允许女性当上领袖位置。
直到一条鲸鱼搁浅在此处的海岸,事情才开始峰回路转。
佩凭着出色的勇气和能力,让爷爷改变了决定。
©豆瓣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问过千万遍,再问千万遍。
这里汇集好多美丽的传说和未来的神话!
看过这个平易近人的片子,让我不禁想起宫崎峻《风之谷》中的少女娜乌西卡。
吸引我去看这部片子的有四点原因:一个遥远神秘的新西兰东海岸的毛利人与现在社会的碰撞,可以满足自己探索面临遗失的文明的猎奇心理和思考。
一个质朴的本色小演员的精彩演绎和诠释,往往越真实的越感染。
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的提名,是故事,还是她的神奇?
大海的故事总是让人充满遐想,象卢克贝松的《碧海蓝天》 亚历杭德罗《我心似海》凯文·科斯特纳《未来水世界》。
还有就是特别想看小演员会不会真的骑着鲸出现。
看过后就像围在壁火前听奶奶讲了一个温馨的故事。
故事的主线简单明朗。
小女孩犹如一朵逐渐绽放的纯洁的花朵,有着勇敢的心。
爷爷的信守和固执。
但爷爷和孙女之间的爱..压抑而真实。
奶奶的疼爱,叔叔和“婶婶”的关心,爸爸的不舍,是亲情的包围。
这里的所有人的温心暖意和平静,皆因为有着良好的风俗传统和一颗颗善良的心。
神明的召唤,空灵的歌声,吸引着我去感受大海里的宁静和神秘,仿佛骑在鲸背上,时时扑面而来的涌动的海水,坚定而执着而简单的生命。
很好的片子。
温馨,细腻,静谧中总是泛起执着和坚毅,那种拧巴,那种不服输,以及对即将消失的文化捍卫,像极了她的爷爷。
这是让我觉得,最不同于成年角色扮演的电影原因。
当你真正品味这部电影时,会发现,每个角色都是不经意间闪烁着光芒;她的父亲,在痛失亲人和父亲威逼之下,依然决然给她取名“派凯亚”,展示了一个父亲对于孩子最平等的爱:她就是我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儿,她都是我最爱的孩子;她的叔叔,也许一个角色的光环,只有从别人口中娓娓道来才能闪耀着光芒。
当奶奶给小派出点子,提到叔叔曾是棍术冠军时,这个只在片头闪现的角色,原来也有这样不凡的经历;当爷爷抚摸着搁浅的鲸鱼,告诉他的儿子,坚信劳累一晚的族人,会继续拯救鲸鱼时,我看到了每个毛利族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默默担当,原来是那么的不平凡!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认同感,存在感及其它 ——《鲸骑士(Whale Raider)》如是说 总觉得往往看如此的励志片,时间长了是忆不起那些只能说所谓的、代表着旧传统的顽固的反面人物的。
《鲸骑士》亦如既往,即使那位酋长爷爷Koro是真正的男一号,我仍不会觉得这角色本身有任何除了象征旧思想外的任何令人印象深刻之处。
我想往往就是那样,最终老人含着泪水点了点头,之所谓化腐朽为玉帛的Good End。
这世上又有这样一种影片,就缺乏这样一种角色。
一群年轻人东张西望,高谈阔论,酒吧宴会招摇过市而光天化日无所遁形,那里终究不会出现那样一位严厉而刻薄的老者,在字幕出现前一分钟用欣慰的目光宣告他们的成熟。
我们称之为青春片。
总有迷茫,当跋山涉水所到达的目的地只是荒凉的戈壁中一块常春的绿洲,你又如何能够判断那是否梦中的海市蜃楼?
既非位列仙班,所谓存在感,仅仅是那一汪甘甜的泉水润喉,或是树荫下徐徐的微风洗面能够带来的么?
回家的路上有一个玻璃门的门市部,门内常伏着一只近5英尺高的大狗,雪白的毛色。
只要我走近,它就会大声叫唤。
我不会介意那本能后的敌意。
它吠着,我存在着,我摘下轰鸣的耳机,自怜地想。
“Somehow I experienced my time as a postponement of my life, but eventually I realized that this is my life.”《疯狂二十年华(Kicking and Screaming)》妙语连珠的对白中未必起眼的一句布道, 出自酒保同学Chet之口。
这和另一句对白成为了我将此角落中的独立作品收入My Top20的理由,而我的批注是“三年后若这电影还在我的Top20,便说明我已经是一个失败者了”。
只有共鸣,没有认同感的影片,预示的只是一些不堪入目的回忆…… 但使说《鲸骑士》中也如此般地只有一个背弃传统的父亲和一个跨越传统女儿,而并没有一位祖父。
让背景中的信仰去如同毛利人的村落那样被现代文明所吞没,我们依然可以在银幕中看到两个鲜活的人格,理解着,并不理解着,终究径直殊途,或许同样可以完成一种思想上的升华。
但作为一部励志片,志在何方,却总归还是需要一个交待。
如同我所亲见的蒙古边陲,羊岛上的毛利人部落业已走上了现代文明的道路,唯有祀堂房顶上那座颇为卡通化的鲸与骑士的图腾默默地呼吸着部落那古老的传说与歌谣。
中老年妇女们在一边玩牌一边吸烟,酋长的长子因无法忍受丧妻和重复劳动离家出走,次子亦远离传统接受现代文明的诱惑,更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歧视。
第一次归来的父亲漫不经心的言语中那神秘而遥远的欧陆风情似在无情地压抑着属于远古的最后一丝信仰。
然而,当电影的主题需要一份积极,结局就不会是从虚无主义逃生的迷失或是类似法国大革命失败后的沉沦。
我们必须看到女孩达成所愿,我们必须看到有一位老人含着泪水点头,我们必须看到一份真正震撼的认同感…… 此时方可意识到,祖父Koro的角色,是观众最终得到的感受最初的给予者。
女孩接受了母亲临终喊出的那个神圣的名字。
瓜瓜坠地的Paikea出生即面对了一个男尊女卑思想严重的隔代家庭,母亲难产去世,父亲离家出走,更令其酋长祖父心生不满的是其胞弟的夭折。
祖孙之间的隔膜就从没因会心的快乐而出现任何缝隙。
终于一次族会表演上小小的失误,使Koro找到了废弃其部落酋长继承人身份的借口。
励志的故事就此铺开。
至于个中的艰辛所积聚的感动,是要到鲸背上的女孩缓缓没入水面的那一刻一并绽放的。
女孩从来没有失去过目标,她颂出的祷文自然而美妙,仿佛回应的是灵魂深处的召唤;女孩的父亲或许从来就没有过目标,寻求艺术的道路或许只是他逃避的借口,面对世俗的诱惑,或许正是那些才华使他无法成熟地面对自己的责任,于是,无法认同父亲的同时得不到自己父亲认同的Porourangi选择了离去。
或许这又是一部歌颂女性意志的影片,父亲的不成熟以及祖父的顽固不化使处处散发着人格光辉的坚强女孩Paikea的形象格外耀眼。
或许《鲸骑士》算不上有着一个妙不可言的剧情,又或许仅是在讲述今日毛利人自己的故事,抹上了一笔浓香的传奇味道,作为励志片又仿佛多了些宿命论的色彩。
然,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民族认同感。
从巨鲸的回应,到父亲的归来,再到整个部落传统的回归,Paikea所证明的,是一个女孩身上勇士的血脉。
影片的最终,Paikea得到了那份来之不易的认同感,而父亲也找回了那份象征着归宿的存在感。
一个民族,古老偏僻的民族,在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开始觉醒并延续着…… 反复聆听着标题画面背景中女孩那稚嫩的声音吟诵的祷文,不得不去羡慕。
浩瀚都市,茫茫人海,信仰缺失,传统殆尽的拜金的今天,认同感简直就是一种上天的恩赐。
为了日复一日地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终要付出多少,放弃多少?
何时得到,何时付出,又何时要放弃?
我们再无法仅仅是为了一种传统,放下一切隔阂,号呼着祖辈流传下来的号子同舟共济。
和平年代,当那艘尚未完成的桨船依然孤独地架在岸边,那些本应持桨的人们,迷茫无措着。
我一直无法说服自己关于Paikea的父亲的选择,当认同感缺失,可以如此独立而豪迈地走下去,若是放到另一部影片,这究竟又是幼稚还是魄力的体现?
对于我们,我们更需要的是哪一种的励志?
当然,每个年轻人都有艘尚未完成的船,一艘心中的船,他们或曾坚信可以乘着它冲开一切风浪。
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也无论天赋,或是才华。
只要那艘船本身的龙骨刚强而坚韧,只要有人在船身刻琢精美的纹理,只要有人在船艏安置好破浪的雕像…… 只要有人告诉你:相信我,你一直都是最棒的水手!
一个小小的想法。
【鲸骑士】里,让我影响最深的是那股绳子。
Old Paka 在修理小船的马达的时候,给Paikea看的那股用来发动马达的绳子。
绳子很粗,由许多细小的绳子组成。
粗绳本身好比是Old Paka所在的这个毛利民族。
而那些小细绳,可以比作毛利民族的族人。
Old Paka,Paikea的爸爸和Paikea代表了毛利民族的延续。
绳子断了,就好像Paikea的爸爸因为对Old Paka的顽固不化的失望而离开了他的民族。
但Paikea却努力地将断掉的绳子接起来并且成功地用它发动了马达。
Paikea是毛利民族的希望。
即使重新接上的绳子不再像原来那样平整光滑,但它的精神却依旧还在。
Paikea给毛利民族注入了新的力量,而让这个看似断掉的绳子重新凝结在了一起。
影片的结尾那艘总在黑暗和孤独中的方舟最终完成了,换上了鲜亮的色彩,被那群又重新拾起了自己信仰的人们使向大海,一叶孤舟,一群团结的人,一个前进的方向。
海的那头是什么?
没人能回答。
但,信仰就是这样。
只要相信固结,相信方向,相信美好的存在和信仰本身的力量,就不会畏惧,不会迷失,不会让关爱的人失望。
Paikea迷失在海上。。。
而我们却迷失在了现代丛林中。
我们依然呼唤先人的拯救,拯救我们已经自由却日渐空虚的精神。
而作为其中孤独的守望者,领袖已经无法团结没有统一生存目的的族人。
就连自己的儿子,也在追求更自由更新异的生活与自己南辕北辙。
儿孙辈更是没有人愿意去接触传统,就像传说让人觉得可笑。
分裂慢慢的展开。
而派相信,她愿意做一切遵从传统信仰的事,努力的去做好一个酋长的职责。
只有拥有一颗单纯的心、相信他、相信他所说的故事,愿意用自己意愿去与世界接触的人才愿意看到别人的痛苦,愿意为了他去尝试。
只是传统的也并非都是好,默守成规固然稳定,却无法解决世界抛出的所有问题。
个性与共体的矛盾是如此不可为传统让步。
于是固有信仰的守护者只能依靠即成的经验比较对错。
直到派呼唤了鲸,痛苦与分裂也随之而来。
当所有问题达到等待解决的极限,结果呼之欲出。
派看着痛苦与绝望,想起那些传说和柯帕,只欠一些勇气.....近乎奇迹一样事情超越了一般人的经验和能力时,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依赖,如果这种相信以暗示的心理效果反作用于自身,使人获得力量而产生实际能力上的自我超越。
最后结局是完美的,信仰的回归、家庭的再造、爱的理解。
都是如此动人。
即使现实依旧很残酷,但有了这样的精神,没什么是需要惧怕的,就像那条船,团结的人只是出海,不捕渔、不靠岸、目的不明,空荡的海面。
就像我们的社会将使向何处?
没人知道,如果不知道目的,我们只能靠经验和想像力,以及团抱精神、一起去相信、一起行动。
套用那句经典的:是我拯救了鲸,还是鲸在精神上拯救了我们?
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是the chosen one,该怎么办?
我之所以对新西兰这么向往,多半拜这部电影所赐
全球化潮流下部落民族在统一流行与坠入异域审美中的文化挣扎,以唯心的万物有灵论的认知传达展现自然、神秘之美。但在人物弧线中的励志脉络与亲情和解中,最终以一个打破禁忌、再次复现文化意识的仪式结尾下,其选拔酋长的“现代性”更新虽神启式的表现了当代对于性别要求放松,可内里依旧是一个谋求父权体制承认,以期获得在此逻辑下肯定的故事,特别在文化本身源自父权血脉传承的情况下。因此,感人亲情、原始文化在女性主义解读中都成为外为包装、实为禁锢的设置。更为有趣的是,面对父亲带其离开,生活中走向西方引领的现代生活,可要消泯其自身文化;爷爷则冷漠拒绝,但有亲近自然的机会时,坚定选择在文化上站位的同时,还坚强的拥抱了爷爷,这一不是父亲身份,但更为确凿的身处父权位置的人。自然主义表达上更迷人,《阿凡达2》的根源原来在这。
现代文明让毛利人房上最后的图腾都在走卡通路线。人们总在不断地同化中迷失自我。
凡是煽情的都是傻片——这片其实还可以。。。
当然,每个年轻人都有艘尚未完成的船,一艘心中的船,他们或曾坚信可以乘着它冲开一切风浪。
片子麻麻地,小女孩长得有点像周迅
算是看世界观影吧。
用现代毛利部落的传统矛盾来表现的女性电影 全片的叙事 表演 节奏都比较寡淡 最后女孩骑在鲸鱼上的几个镜头很不错 但镜头语言的设计比较一般 最后重男轻女的矛盾还是要以超现实的“证明”来解决 姑且不论政治正确 仅仅从电影出发 对女性争取权利的表现也相对一般 父母的缺席也直接导致全片的冲突过于简练 想要拍好一部“毛利电影” 拍出澳洲土著的神秘色彩 恐怕还是需要一位土生土长的毛利导演才可以 政治立场鲜明的尼奇卡洛 最终的呈现还是比较流水线的
小女孩的成长过程
1 几乎就不是电影,和《风之谷》类似的问题,但要差得多。这两个片子都应该变成一个15分钟可以翻完的漫画或15分钟短片。内容只有15分钟,硬生生搞两个小时,里面没有任何细节,人物只是棋子(根本不是活人)。观感痛苦:就像把一张邮票那么小的贴画,放到IMAX影院的屏幕,再搞一个3d效果,不仅是“没必要”,主要是难看,还是糊的。2 主题也和《风之谷》挺像,不管是男英雄还是女英雄都是傻逼。这都哪一年了还在搞英雄叙事?关键是故事讲得太有问题了,以“女性”“毛利人”来搞政治正确,但我咋觉得是反效果?3 新西兰的艺术真的好差,作为新西兰、毛利人、鲸鱼脑残粉我都看不下去。(墨尔本真的有鲸鱼搁浅了,现在是小红书打卡地,还有人带了个露营椅坐沙滩上与鲸鱼尸体合影。咋不喝个红酒?)
整体还是不错 有那么一点点拖 让我不太喜欢~和《碧海蓝天》有点像~整体画面很惹人爱~
一幅关于毛利族群体生活的画像,每次鲸出现时,都美得如童话般。这不是一部女权电影,而是一部女性电影,小女主表现太厉害了。
很平静的电影,在毛利人的部落,根深蒂固男尊女卑思想,一个女孩用她的执着和努力改变传统。母亲的离去,父亲的逃避和缺失没有让这个女孩低落,反而让她更努力的获得祖父和族人的认可。如果连自己都不认同自己,那其他人也不能认同你。
好美,不知道鲸鱼搁浅那一段是怎么拍的
不得不怀疑它高分的原因是因为毛利人比中国人少。
一个非凡浪漫的故事,女孩儿骑在鲸鱼背上游向深海的画面美极了,让人想起了《海洋之歌》中的海豹精灵。这是一个关于性别认同的故事,却没有一点时下女权主义的戾气,情节在爱与美之间徐徐展开,最后女孩成了部落骑士,游子也回归故乡,导演最终把毛利人的部落缔造成了一个童话般绚丽的世界。
拍得很傳奇,女孩蠻有感覺的。
在去Milford Sound的大巴上毛利导游推荐的,果然很好看。
那是對網絡還不癡迷的我從學校借回來的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