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弧慢球

Eephus,慢速魔球,小便球

主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韦恩·戴蒙德,基思·威廉姆斯·理查兹,康纳·马克思,格雷戈里·法拉特克,基思·普尔森,小大卫·托雷斯,保罗·坎达里安,西奥多·布卢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高弧慢球》剧照

高弧慢球 剧照 NO.1高弧慢球 剧照 NO.2高弧慢球 剧照 NO.3高弧慢球 剧照 NO.4高弧慢球 剧照 NO.5高弧慢球 剧照 NO.6高弧慢球 剧照 NO.13高弧慢球 剧照 NO.14高弧慢球 剧照 NO.15高弧慢球 剧照 NO.16高弧慢球 剧照 NO.17高弧慢球 剧照 NO.18高弧慢球 剧照 NO.19高弧慢球 剧照 NO.20

《高弧慢球》长篇影评

《高弧慢球》短评

被导演某次访谈中提及对“棒球运动与时间”的理解诈骗来,冒雨一个多小时赶到五棵松耀莱,结果是这么个说话电影与字面意思的“时间”。我北影节第一场年年遭报应。

6分钟前
  • 饭就不吃了
  • 较差

4.0/10 没有观感。生态绝佳,但是真的没有观感。不如拍成纪录片

8分钟前
  • 达达
  • 较差

如果让我来拍,片名就叫《龙七对》,取景四川成都,讲述了一间常去的茶馆闭店之前一群人通宵打川麻到天亮的故事。

13分钟前
  • Hannya
  • 较差

#HIIFF

18分钟前
  • 大华dahua04
  • 力荐

进入节奏太慢了!四十分钟以后才能看最后一场比赛像一个高弧慢球那样发生了 看上去永远不会落地。 这种离别在人的一生中总有发生 观众看起来除了感伤之外也很难有什么共情 “老男人”的浪漫也有点恶心。 拍摄有很多亮眼的点 北影节以后能不能不从别的电影节嘴里捡剩饭了?

23分钟前
  • 车墩子不好叫
  • 还行

7.5。卡森·倫德用令人心碎的幽默感娓娓道來一場似乎無法結束的比賽、一群熱愛運動的男人、一種暖意與寒意交織的鄉愁。他的電影中有著複雜的群像調度和《不散》級別的封閉時空拆解重組置換,節奏如同棒球賽事一般在漫長的蓄力與短瞬的爆發之間張弛有度。隨著夜幕降臨,球賽的可見性被真正抹去,代之以《等待戈多》式提純的、無盡的時間消磨過程。

26分钟前
  • Orpheus+
  • 推荐

如此松弛!美国文化的缅怀与重建。场面调度相当具有创意,从早到晚的球赛,场景/空间相当之多(太有想象力了!) HIIFF 导演映后回答相当清晰直接,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口语上……

28分钟前
  • Somnus
  • 力荐

不懂棒球真的看不懂一点,能看出来导演的群像戏调度是牛逼的,但这个导演拍的东西我真的get不到一点。

29分钟前
  • 羽流焰
  • 还行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深影国际影城 4# 接续在《最后一场电影》之后仅半小时的转场,产生了奇妙的连接,这个《最后一场棒球赛》的故事,节奏散淡,每个角色都在认真却笨拙地参加这场漫长如马拉松的球赛,棒球规则的理解门槛并没有过于影响观影的体验,舒缓的节奏反倒是在这种略显随意的调度中,共情这些三教九流的中老年男人那种痴痴的投入和坚持,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让你会心一笑,从天亮打到天黑只能借助车灯照明,想起年幼时的黄昏,在学校操场上踢球到夜幕降临,到家长来寻人回家吃饭却满是不舍,或许对运动就是有这种纯粹的着迷,连输赢都变得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明天,就再也回不到这里来了。就像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期货死人,面对时间,大家谁都是终将会输的失败者,只有放下输赢去享受过程,才能获得哪怕一时半会儿的乐趣。

34分钟前
  • 洛梦蝶
  • 推荐

某种程度的放空电影。虽然讲的是棒球比赛,而且比赛也不能说完全不激烈,但整体的状态还是非常松、慢与放空的感觉。背后则是伤感、落寞以及挽歌。情绪真的非常到位了。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6.5/10 尚可 #HIIFF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整体节奏相当缓慢,并且剧情也没有特别多跌宕起伏的点,说实话看的是有一点困。不过影片的故事设定、人物形象设计,还有想要表达的主题都还是蛮不错的。导演在映后交流的时候也提到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他们对自己童年生活逝去的一种回忆,他认为棒球文化现在也是一种正在逐渐衰弱的文化,这部电影也表达了对棒球文化衰落的悲哀。并且本片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反派设定:时间。按照从早上到晚上一场比赛的叙事来进行,里面的主角都是在与时间做斗争,他们都不想赢,只想继续打下去,但最后终究太阳还是落了下来,比赛还是结束了。里面的演员也是提前在一起培养感情,然后电影里面才有了那么多的垃圾话,这里导演还提到在他们生长的新英格兰地区由于清教徒文化的影响,男人之间只能通过垃圾话的方式来表达。

43分钟前
  • Elvick
  • 还行

最初是被海报吸引。很像那种美国短篇小说的电影,情节不那么重要,传达出的氛围才是重点,有时候让我想起凯莉·莱卡特。时间在流逝,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否打出了那个“高弧慢球”,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PS我觉得导演很适合拍恐怖片。

44分钟前
  • 门儿包
  • 推荐

IFF Boston Fall Focus,非常和文本互指的体验,一进厅居然坐满了,甚至有reserve,而且明显是球迷而不是迷影那种受众,怀疑是拍摄的球队相关人士,前半段是不是就会有人大笑或者大喊Bravo,到最后还是有人Bravo鼓掌。电影把人带入一场运动之中,我们在场,我们跌倒,我们无法停下,直到车灯远去。

45分钟前
  • Phos
  • 推荐

8.3分,用客观冷静的长镜头去展现即将逝去的棒球场上,大腹便便的中年人们该如何享受最后一天的棒球时光。去建构一个流逝在球场空间之中的时间,我们静心窥视着他们的热爱,直至最后,夜深人静,人走茶凉,听着最后棒球员那句“我们该何去何从?”,凝视着他走出画面,“一、二、三、四。。。”,配乐一出,便已感动凝噎。即使对棒球运动无感,但精神是相通的,类比一位影迷,对电影院的消逝的无奈,说是电影版的《不散》,完全同意😭

50分钟前
  • Kraven
  • 推荐

3.5,好像世界末日般的,在一个空间的终末之中,比赛假装以一种极为正常的方式运行,连同那些收音机以及棒球文化构成的对于“美国”的想象,两支业余的球队的对抗成为了一种表演/守夜,Eephus是一种咒语,当它出现之后不久,影片的基调开始发生转变,离开的人们并没有说再见,而是永远消失在了这个宇宙的边缘。卡森·伦德继承了林奇式的,《双峰镇》的世界观神髓:进入黑夜也是理性的表演逐渐消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变得反常的过程,人们开始有意延长日光以继续滞留在球场。Omnes在政治上或许支持左派,但是《高弧慢球》所召唤的,引起美国蓝领乡愁的怪核图像却与特朗普的情动策略若何一契,特别是进入夜晚,当失去的美国文化的另一支——V8肌肉车们——被动员起来,模拟日光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照亮了赛场。

55分钟前
  • 千砂
  • 还行

这些时间是如何开始,在无从了解的规则下一切继续。默契的沉默中,骤然结束。缓慢的时间一瞬,还记得舍不得的无意义午后。

60分钟前
  • 103检票小哥
  • 还行

披萨、啤酒,家人、兄弟,棒球场、学校,落日、车灯。老炮儿(棒球版)(平淡版)不算喜欢,也绝不讨厌。

1小时前
  • hlses0
  • 还行

时间的“民主化”,打破比赛时间,使其成为每个人的时间(可以再激进一些)。嘁嘁喳喳的老男人,Altman式去中心化声景的复兴。多段对于运动电影的Parody,场边的大段演讲,“最后一投”,最终都归于孤寂,不仅孤寂午后,孤寂一天。老爷车列成弧线,计分员飞上太空。

1小时前
  • Lies of Lies
  • 力荐

还可以,不过还是可以再提高一点的

1小时前
  • 萍儿
  • 很差

+ 比起米勒角的圣诞夜更喜欢这部

1小时前
  • 逃生箱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