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的《艾米莉亚·佩雷斯》以一场荒诞的性别转变故事为外壳,撕开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社会权力的深层博弈。
影片中那句贯穿始终的台词——“你可以改变你的身体,但不能改变你的灵魂”——既是主角艾米莉亚·佩雷斯的自我剖白,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命题。
当一名墨西哥毒枭通过变性手术“重生”为女性,试图以新身份洗白过往、回归家庭时,这场看似颠覆性的蜕变,最终却成为一场关于灵魂是否真能逃离原罪的哲学拷问。
身体的革命与权力的悖论影片以歌舞片的狂欢形式开场,毒枭艾米莉亚在律师的协助下伪造死亡、完成变性手术,并摇身变为慈善家。
这场身体的“革命”看似是性别自由的胜利,实则暗藏权力的诡计。
导演通过夸张的舞蹈编排与高饱和色调,将艾米莉亚的转变塑造成一场盛大的表演:她以女性身份重新掌控家庭与事业,甚至通过慈善活动赢得社会认可。
然而,这种表面的“新生”本质上是另一种权力的延续——她用男性黑帮时期的暴力逻辑,在女性身份下继续支配他人。
正如墨西哥学者奥斯瓦尔多·萨瓦拉所批评的,影片揭露了拉美社会暴力的结构性矛盾:个体的身份转换无法消解系统性压迫,反而可能成为权力游戏的遮羞布。
灵魂的“不可变性”与身份的双重枷锁 艾米莉亚的悲剧性在于,她试图通过改变身体来重塑灵魂,但最终发现灵魂的“不可变性”并非源于性别,而是根植于社会与历史的烙印。
影片中,她以女性身份回归家庭后,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与对妻子的情感操控,依然延续了毒枭时期的控制欲。
歌舞段落中,她身着华服高歌“我已重生”,但镜头的频繁切换却暴露了她眼神中的犹疑与恐惧。
这种割裂感指向一个残酷的真相:社会对跨性别者的接纳往往建立在对其“纯洁性”的想象上,而艾米莉亚的过往罪行让这种想象彻底崩塌。
正如主演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在争议漩涡中的遭遇——她以跨性别身份获得赞誉,却因种族歧视言论被舆论反噬——电影内外共同印证了身份政治的脆弱性。
荒诞叙事下的社会隐喻导演欧迪亚用近乎癫狂的荒诞手法,将墨西哥的毒品暴力、性别议题与美国的文化霸权杂糅成一出黑色寓言。
影片中,艾米莉亚的变性计划被包装成“自我救赎”,但其成功依赖的仍是黑帮资本与法律漏洞;她以女性身份组织的慈善活动,本质上是对暴力的“洗白”。
这种反讽揭示了身份政治的局限性:当“改变身体”成为一种工具而非觉醒,它反而可能沦为权力结构的共谋。
墨西哥观众对影片的愤怒,恰恰源于其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个体的道德选择,忽视了美国枪支泛滥与毒品需求对拉美暴力的推波助澜。
这种“灵魂不可变”的宿命感,实则是结构性压迫的隐喻。
结语:自由与桎梏的永恒辩证《艾米莉亚·佩雷斯》最终以悲剧收场:艾米莉亚的新生因旧世界的反扑而毁灭,她的灵魂始终困在身体与社会的夹缝中。
这句“你可以改变你的身体,但不能改变你的灵魂”的台词,既是对跨性别者身份认同困境的深刻描摹,也是对权力机制的尖锐批判。
当身体成为战场,灵魂的归属便不再是个体的私事,而是整个社会的镜鉴。
影片的争议性正在于此——它撕开了多元叙事的温情面纱,暴露出身份政治背后更复杂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悖论。
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言:“荒谬的不是变性,而是我们总以为改变身体就能逃出命运。
”
特朗普刚说完“从今以后,美国只有男人和女人。
”,奥斯卡就拿出提名短名单对“变性”课题大加赞赏,明显是硬刚。
粗犷大汉变成女人,父亲变成姑姑,毒枭老大变成公益人道组织英雄。
就像转了一世。
模式似曾相识,想起了当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我这是忍着多大的恶心看完这部影片,容易么我!
以追逐深处灵魂来支撑变性,以英雄主义粉饰变性的合理性,剧情故事虽然能说得圆,但用来为那些变性者正名却太过牵强。
因为他们仅仅只是想从男人变成女人,或者从女人变成男人,修改的是身体,满足的是自己,何以承担得起对人类发展的损害。
也是最新的消息称“拜登”与好莱坞艺人经纪公司签约,看样子是要继续与宣扬女权的好莱坞统一战线。
其实还是应该支持特朗普的,因为美国的文化输出影响力实在太厉害。
就连联合国都在宣扬应该支持尊重各种性别甚至变性,应该说误导世界误导人类了。
对于天生两性或者特殊性的,确实应该在生活中给予平等看待。
但如果鼓励同性恋和变性发展壮大,人类前途堪忧。
特朗普当然是为美国自己,但美国容易影响世界,特朗普阻止了美国,美国不带头变性,也就有助于阻止世界进一步变性。
之前看新闻特朗普似乎有意改变好莱坞,看看今后4年会发生什么,是好莱坞被特朗普变性还是顽强地在特朗普时代坚持自我。
看完这部影片,我又想起了“曼宁泄密”事件与他的变性问题。
曼宁泄密打击的是五角大楼,而奥巴马时期恰好要限制美国的海外战争,五角大楼是首先要削弱的。
会不会是曼宁本身有变性需求,然后被奥巴马找到,要求他泄密打击五角大楼,然后奥巴马在任期最后对曼宁特赦并以支持其变性手术作为回报。
奥巴马既打击了五角大楼又拿变性做了一番性别种族宣传,一举两得的手段在奥巴马时期不止一例。
这是不是美国种族斗争的一部分?
需要考究的是美国的变性人群里,白人是否占多数?
类似影片中,黑人协助移民少数族裔或者白人去做变性手术。
如果宣扬扩张,更多人去变性,是否有扰乱美国种族结构的效果。
这次如果奥斯卡把最佳女主角给了本片主演,那显然是要硬刚。
而据说最近爆出了关于这部影片的一些丑闻,像是要打击这种可能性。
看看奥斯卡最后如何选择。
一部与现实脱节的好电影——《艾米莉亚·佩雷斯》
微信公众号 | 添糖陌影(欢迎关注 )2025年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在即,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的《艾米莉亚·佩雷斯》以13项提名呈领跑之姿,一举超越《卧虎藏龙》和《罗马》成为获提名最多的非英语电影。
不同于《卧虎藏龙》《罗马》《寄生虫》这几部在奥斯卡大放异彩的高口碑非英语电影,《艾米莉亚·佩雷斯》虽然在戛纳收获了评审团的高度认可,但在登录院线后,公众口碑始终堪忧——截至撰稿之日,豆瓣评分6.3分,IMDb评分5.0分,MTC评分70分,烂番茄新鲜度72%,总体颇为惨淡。
是什么让这部由法国导演执导的戛纳系西班牙语电影能在颁奖季大杀四方?
大家给出的答案无非是“政治正确”四个字——《艾米莉亚·佩雷斯》堪称平权社会议题大拼盘,性别议题、LGBT、边境失踪问题、第三世界问题、社会权力问题轮番上演,让学院会员们应接不暇、高潮连连。
《艾米莉亚·佩雷斯》讲述了一个毒枭头目决定金盆洗手并变性隐居的奇情故事。
主视角从黑人女律师丽塔身上展开,她工作能力强却未受重用,并对当下帮助罪犯洗脱罪名的工作颇有不满。
一日庭审后,她意外获得了毒枭头目马尼塔斯的委任——马尼塔斯厌倦了毒枭的罪恶生活,他梦想着通过变性手术变成女人,从此金盆洗手、成为自己。
在巨额酬金的诱惑下,丽塔欣然接受了和自己一样正处于认知失调困境中的毒枭的工作,很快为他寻找到了外科医生完成手术,并帮助她在瑞士安顿并不知情家人,料理好各种琐事。
马尼塔斯摇身一变成为艾米莉亚·佩雷斯,丽塔也得以财富自由,步入事业和生活的上升快车道。
四年后艾米莉亚·佩雷斯的突然造访再一次改变了丽塔的生活。
原来,她无法忘怀家人,终于在丽塔的帮助下以马尼塔斯远房表妹的身份将妻子和两个子女接来与自己同住。
重启人生的艾米莉亚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决心弃恶从善、拨乱反正。
她和丽塔一起,借助过去大毒枭身份而获得资源,成立了非盈利慈善组织,开始帮助寻找那些在美墨边境失踪的人——大多数人已被杀手杀害,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为的是给予尚在人间的家人以慰藉。
艾米莉亚和丽塔成为了知名的新闻人物,她们衷心地满足于帮助弱者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艾米莉亚更与一位受众女性坠入爱河。
然而,同样已另结新欢的妻子决定要带走两个孩子去开启新生活。
这让艾米莉亚无法接受,强烈的控制欲在她心中不断膨胀,而蒙在鼓里的妻子也开始痛恨这位莫名其妙左右自己生活的表亲,一切终于朝着彻底失控的方向而去......显然,《艾米莉亚·佩雷斯》的剧情简直是“神展开”,每一个段落都朝着意想不到的走向发展,并也随之引入越来越丰富的社会议题。
导演通过艾米莉亚·佩雷斯这个人物植入的表达意图十分鲜明且直白,但他确然借助这样的一个故事完成了他的意图,剧情虽然乍一看“离大谱”,却全然并未偏离围绕跨性别主人公艾米莉亚展开的框架——它的故事看上去很荒诞,但大方向却又合乎情理;电影的叙事风格很疯癫,但当我接纳了它以后,却又从中品味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至于电影堆砌的各项社会议题表达,当然不能说有多么深刻,可这些神奇组合在一起的表达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了这部电影被拍摄出来、被持续讨论的价值基础。
抛开注定充满争议的表达与剧作层面,《艾米莉亚·佩雷斯》在视听层面的优秀不容忽视。
导演运用丰富的景别构图保证了电影镜头的灵动与“好看”,以明快多变的剪辑手段保障了段落篇章内不错的节奏感。
作为歌舞类型片,电影中的歌舞段落编排优秀,歌曲与配乐的整体风格充满了都市感与现代性,时刻在营造着或迷离或危险的氛围感,大量的快节奏、不间断的半说唱设计带来了一种近似于ASMR的体验——观众一面被引导关注杂乱纷扰的现代社会,一面则为主要角色的自白所牵引,不知觉间一同坠入她们的精神世界。
观看《艾米莉亚·佩雷斯》之初我并未给予这部电影任何正面的期待,更多只是把它当做奥斯卡大热门的任务去观看,并在内心中暗含了对其“政治正确大拼盘”的潜在的批判意图。
可在看完后,我承认我已被其创造的如此疯癫但独特的审美体验所吸引。
有时“政治正确”四个字本身也会成为一种偏见,在评判文艺作品的时候,很多人不可避免地囿于“某某电影纯粹是政治正确而获奖”的狭隘成见,而忽视了电影本身存在的亮点,以“现成观念”替代“自主思考”,无疑是一种遗憾。
一、跨性别演员的选角与争议 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的“本色出演”饰演毒枭变性为艾米莉亚的演员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Karla Sofía Gascón)本人是跨性别女性。
她此前以男性身份(原名Carlos Gascón)活跃于西班牙和墨西哥影坛,并与妻子育有一女。
她的个人经历与角色高度重合,成为戛纳电影节首位跨性别影后。
争议点:尽管表演受认可,她因未完成生殖器手术且法律性别仍为男性,获奖后引发舆论质疑。
此外,其过往涉及种族歧视、宗教歧视的争议言论被曝光,导致剧组与其切割。
“四黄蛋影后”的特殊安排戛纳电影节将最佳女演员奖同时颁给四位主演(卡拉、佐伊·索尔达娜、赛琳娜·戈麦斯、阿德里安娜·帕兹),理由是“共同构成女性情谊的完整叙事”。
但实际戏份分配不均,配角阿德里安娜仅出场几分钟,被质疑是政治正确妥协。
二、文化真实性与口音争议 “非墨西哥制造”的墨西哥故事尽管剧情设定在墨西哥,影片全程于法国巴黎郊外摄影棚拍摄。
导演雅克·欧迪亚(Jacques Audiard)承认对墨西哥文化仅基于刻板印象创作,例如毒枭、仙人掌和亡灵节符号化呈现。
声音团队不得不通过音效库模拟墨西哥城市场景,被批评缺乏真实临场感。
语言与口音问题 赛琳娜·戈麦斯:因西班牙语不流利,其角色设定被改为“美籍墨西哥裔”,台词经多次调整仍显生硬。
佐伊·索尔达娜:多米尼加裔背景的西班牙语口音被墨西哥观众认为“不够地道”。
导演的语言障碍:欧迪亚本人不会西班牙语,剧本由法语撰写后翻译,导致演员对白呈现“法式西语”风格。
三、歌舞元素的挑战与突破 佐伊·索尔达娜的舞蹈回归佐伊为饰演律师丽塔,时隔20年重拾舞蹈功底。
片中长达57分钟的歌舞段落需平衡演唱、舞蹈与表演,被《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赞为“职业生涯最大突破”。
音乐与叙事的融合实验声音团队创新采用“说唱结合”(parlé-chanté)技术,模糊对白与歌曲的界限。
例如用卡车引擎声增强节奏感,或将市场环境音与多普勒效应结合,营造虚实交织的魔幻氛围。
四、导演的创作争议 类型化叙事与议题拼贴影片融合犯罪、家庭伦理、性别认同、歌舞等元素,但被批评对社会议题(如墨西哥失踪案、跨性别群体困境)的探讨流于表面。
例如艾米莉亚成立慈善组织的剧情被指“圣化跨性别者”,与现实中的暴力边缘化形成反差。
棚拍决策的利弊导演坚持棚拍以强化“歌剧式宏大感”,却牺牲了墨西哥本土文化细节的真实性。
例如搭建的市场场景依赖音效库合成,被墨西哥观众嘲讽为“法式墨西哥”。
《艾米莉亚·佩雷斯》的拍摄花絮揭示了艺术创作在跨文化、跨性别议题上的复杂挑战。
从选角争议到文化真实性质疑,影片的场外风波甚至比剧情更具戏剧性,成为观察当代电影政治正确与艺术价值博弈的典型案例。
奥斯卡提名数量领先的《毒王女人梦》,着实一言难尽。
设定、题材和要素有新鲜度,叙事和拍摄手法乏善可陈,作为歌舞片,歌曲实在不好听,编排也谈不上新颖,除了律师rita在慈善晚宴的那一场戏观感不错(但也不算有创意)。
故事概括即《重生之黑帮毒老大金盆洗手只为圆儿时女人梦,而彻底重启人生后因缘际会被触动去赎罪几成圣母,但最终因太爱孩子而被前妻绑架误杀》。
影片的对立象征符号要素非常多,且互为映射因果,值得探讨深挖的内容其实很多,但也因为要交代的剧情内容量很大,过于浓缩得仿佛开了五倍速叙事,让对立要素和命题都停在很浅显的层面,来不及玩味就推进,歌舞片再来点tiktok的卡点节奏,观众不会中途离场,但看完也只想说,猎奇,狗血,就这?
于是烂番茄和豆瓣达成一致,给一个不能显示不懂戛纳但实在不能昧良心的评分,中外网友握手达成一致[握手]奈飞的全球化又赢了一次
我喜欢片中对跨性别人群的关注,用唱段揭示艾米莉亚的内心痛苦与坚定抉择,让我在奇情故事中触摸到真实的血泪与渴望;也喜欢结局类似“耶稣受难”的割下手指包裹上纱布,制作成类似“圣母”的圣像,一路高歌游行,巧妙化用了墨西哥亡灵节的传统。
不喜欢的是导演的投机,题材仿佛冲着得奖去的,叠加许多buff:大女主、LGBT、女性互助、第三世界、阶级鸿沟,宴会上律师飒爽的高歌和舞步构成对富人阶级虚伪面目的讽刺,像极了《方形》中的人形“大猩猩”跃上派对桌头,成为充满观赏性的仪式性攻击场面,明显是投戛纳评审所好。
片中还充斥着各种刻板印象,爱财的拉丁裔女律师、墨西哥毒枭和帮派火并、到泰国咨询变性手术等等,导演的法国身份让他以一种刻奇的视角讲述故事,现出一种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简化策略。
此类符号的堆砌,也可以说是为了迎合戛纳对“第三世界奇观”的审美期待。
倘若没有歌舞形式,这部片估计是能是个充满奇情的b级片。
歌舞段落像是为观众造梦,虽然这个梦并不是那么美好,但也打消了观众深究剧情的念头。
歌舞形式像是导演和观众达成的协议,“我都上歌舞了,还管什么剧情,听就完事了。
”但是有些歌舞实在是谈不上好听,可以理解导演编排不是冲着好听去的,主要是为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性格,为人物量身打造。
但这种恶魔低语式的唱法,实在没有令我产生特别显著的生理享受,看罢也难有找原声带来听的冲动。
同是歌舞+犯罪(黑帮),《芝加哥》充满舞台感的歌舞就令我爱不释手,直接折服于感官的愉悦感;同是歌舞+少数群体,《魔法坏女巫》的唱段也会让我起鸡皮疙瘩。
歌舞品质的好坏还是会影响我对整部片的喜爱程度。
我觉得艾米莉亚是一个很丰满的人物,似乎有着双重人格,“毒枭”人格起到保护“圣母”人格的作用。
前半生,她生在“猪圈”,她不得不比周围的人更狠,带上社会性的人格面具,用坚强的一面保护柔软的真实自己;后半生,她决定为自己而活,瞒下所有人,秘密进行了变性手术,谋划了假死。
虽然去地狱走了一遭,但是她觉得一切都值得,手术成功后她才真正活在阳光里,脸上才真正有了笑意。
但是,她斩不断的情感是对亲骨肉的爱,于是委托律师将孩子接来与自己同住,可以说是一手诱发了与妻子的矛盾,最终导致命丧黄泉。
她通过创办“微光”NGO,表面说的是为人们送去希望,干的却是寻找尸体,让家属死心的事。
艾米莉亚真正帮助的其实只有她后来的同性伴侣,宣告了家暴男的死亡,让她不用终日活在提心吊胆里。
于是,她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甚至结尾成为唱赞歌的角色。
《狗神》也有酷儿色彩,男主在狗圈中长大,成为drag queen,结尾也是极富宗教意味的死。
也让我疑惑个体觉醒是否必然依附于毁灭?
“酷儿”是另类的身份认同,也是生活态度的抉择与坚守。
同性恋群体本身是少数,跨性别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但倘若总由“他者”来讲述,难免猎奇。
倘若LGBT群体能更多地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为自己代言和发声,展现出的生态也会更加自然和健康,而不是题材先行式的命题作文。
无疑,“被看见”是重要的,但是“被误读”也是需要避免的。
“男性气概”是杀伐果断,充满决断力的一面,而“女性气质”是坚韧包容,充满共情力的一面。
艾米莉亚没有追究妻子的出轨,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平和接受了这个真相;而当妻子说要带走孩子时,仿佛触及了她的逆鳞,她马上展现出凶狠的一面,甚至派人威胁妻子的皮条客,最终招致被绑架和杀生之祸。
性别气质是流动的,而不是固有的标签。
影片通过跨性别的主角设置,让观众看到性别气质的扮演性。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极管,中间的灰色地带才是人性的复杂幽微之处。
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拥有“女性气质”和“男性气概”,只是各自的比例不同,在具体情境中占据上风者也不同,所以构成了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就像片中的女律师,同时拥有执行事务的高效与滴水不漏、爱财与不择手段、体贴互助;妻子的角色,也同时拥有追求性愉悦和幡然醒悟后的果决与勇敢。
在我看来,影片主题还是揭示父权制和资本对个体人性的荼毒,或规训或压抑,使千人一面,都戴着面具生活。
影片鼓励每个人活出真实的自己,像尼采所说的,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
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勇敢坚毅地抉择,执着地坚守,创造自我的意义。
電影開頭廿分鐘我仲懶懶閒一邊食爆谷一邊諗💭 點解Zoe會係拎女配角,呢齣嘢係咪改做歌舞劇好啲,拍成電影真係好怪雞。
到手術前夕,我已經😲將爆谷擺埋一邊,哦,原來女主角係呢度。
我buy嘅。
Karla演技真係好好,但係一個毒梟變性後突然良心發現做公益事業幫助被毒品搞到家破人亡的遺屬(婦孺)再同受助者(疑受家暴的遺孀)談一場少女般的戀愛,未免太過理想化的幻海奇情。
而且做男人,佢係一個boss, 做女人,佢都要做queen. 都幾toxic masculine喎導演🙂 而到最后佢對前妻真情剖白(諗舊時)… omg!! 雖然Emilia的歌詞多次強調一半他一半她好似好掙扎矛盾,但實際上佢從心理到生理都係既是他亦是她,不存在half&half, 根本應驗了醫生的看法。
雖然披著LGBTQ的皮,事實還是父權得很,載歌載舞的熱鬧也掩蓋不了。
聽著西班牙文追韓文字幕係有少少壓力🥲
如果把“跨性别”这个被导演当成玄幻/童话/猎奇元素的东西拿掉,把这片看成一个黑老大想金盆洗手改头换面的故事,就讲得好了吗?
这电影推进剧情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叙事以外什么都用上了。
台词脑控法——黑老大一键话疗,在没有任何前期铺垫的情况下黑老大说什么别人信什么,医生能因为被女主间接话疗两句就舍身闯黑社会龙潭。
你要说剧情里他说得多么感天动地,也考虑下观众的心情,观众凭什么全盘接受?
以及医生提到跨性别各种问题是为了让对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一拍脑门,但电影要把他置于无情不懂性别认知障碍之苦的对立面,所以医生只要被女主黑老大含泪诉苦就瞬间理解了,毕竟作为一个跨性别医生,他从来没了解过任何一个跨性别者的心里苦,这非常合理情绪跳楼机——黑老大老婆,同样前期没戏份没铺垫性格,表现得像个普通杂役,然后被接到变性黑老大那里,零帧起手开始叛逆歌舞多么痛恨当黑帮的女人不自由,关键是Selena Gomez演得像个叛逆teenager,观感极其割裂。
诸如此类,医生,律师,黑老大,每个人的情绪都是垂直狂跳耳膜爆破弹——歌真是难听得要死重头戏:人生切割术——请问黑老大为什么不需要任何前期铺垫,就能让观众接受他洗心革面了?
在电影开头,放一段黑老大童年被社会逼迫着强硬的片段,或是一个他在杀人时内心纠结的镜头,也能让观感稍微舒服一点,不然全程靠台词脑控观众?
想问——如果黑老大本性善良,那观众该怎么接受黑老大过去的暴行?
如果黑老大是被父权社会blabla规训的,为何不铺垫来表现这一点?
如果黑老大是心境改变了,为何不描述改变的过程?
如果黑老大是跨女后瞬间拥有了天生爱人的能力,那这部电影是拍给激女看的吗?
打个比方,假如有一部电影,开场无任何铺垫就讲述一个曾经家暴强奸卷钱跑路的前夫突然洗心革面了找律师说我要补偿前妻你帮我找到她,过一会律师没去找就直接掏刀威胁再不找我弄死你。
看到这你只会白眼狂翻,而不是泪目道:“天哪,这电影真是讲出了我们离婚男人的困境”so,这部电影有做任何努力让你理解前因后果再基于情节对黑老大这个角色共情吗?
no,这是一部乘着LGBT+东风搞诈骗,让本身对电影中各种元素有了解有兴趣的人对着一些符号化却没有上下文逻辑没有灵魂的情节惊呼“天呐这根本就是我”的短视频网剧型电影
电影从“收彩电,冰箱,电视机”这样生活化的唱腔开场,并通过律师的自述式的诉讼词将观众带入到这个故事之中,胜诉后她收到了一个看似略为荒诞的雇佣:把贩毒老大从老大变性成女人。
一代毒枭转生成为了艾米莉亚.佩雷斯,电影就围绕着这么具有戏剧张力的角色开展开来。
电影使用了一个类似《疤面煞星》毒贩老大,却赋予了一颗女性般柔软的内心,将两个极具差异化的部分赋予给一个角色,从而探索变性同志的内心世界,这种认同差异和性格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感受。
随着身份的转变电影从前半段的类犯罪片,转为了家庭题材,再次将话题回归到了家庭关系中,以及失去原来身份的自己再次面对爱人和孩子时的不舍和后悔,进一步去探究毒贩洗白后的内心转变。
作为一部音乐电影,电影是少见的不使用百老汇式音乐剧为模板而诞生的,电影的歌曲不像百老汇式的激昂优美,歌曲更多才总融入对话式的表现方式和自我倾诉式的呢喃都具备了独特的风格,是音乐剧类型中少见的创新题材。
《医生和律师》的对话和孩子想念父亲的《爸爸》无不让人感到动容,宴会厅上指责政客和毒枭的舞蹈也很有张力。
当然电影也并非尽善尽美,首先电影对于艾米莉亚为什么想要成为女性这样更加深入人性的话题仍然缺乏讨论,以及成为女性后的迷茫和身份认同也仅仅使用了一首歌曲去简述。
再者后半段的音乐元素也极具减少,使得更加像是一部犯罪电影,而非音乐犯罪电影,音乐元素未在除了自述和对话两个场景外尝试新的突破。
最后电影的结尾还是保留传统毒枭片狗血的结局,收尾略显仓促,虽然借鉴了《边境杀手》的部分元素,但仍然显得十分仓促。
不知道在结尾以更多的家庭元素替代犯罪元素是否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然女主角佳思科恩的表演也十分精彩,因为其本身就身为一位变性人事,其对于角色的状态和情感能够完美的处理,出于其精彩的表演和其极具buff的身份,今年的最佳女主角怕是概率不小。
最终评分:7.68分,传统的毒枭电影配上性别转变和音乐元素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值得一看。
"改变身体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灵魂,改变灵魂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一切。
"身体、灵魂、社会这一循环往复的命题,构成了影片的核心叙事逻辑。
马尼塔斯对女性身份的渴望,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性别认同范畴,而是一场寻求自我救赎的带有“仪式性”的转变。
曾做为毒枭的人生中,他的生活里充斥着暴力、杀戮与不公,男性身份成为他的枷锁,而女性身份则象征着逃离与重生。
变性手术让身体层面的转变变得痛苦但神圣。
同样是以身体层面的新生作为叙事,《某种物质》更专注于女性本身,《艾米莉亚·佩雷斯》则把个体身份认同、性别议题、个体与集体变革、底层社会问题等等,都囊括进了这部作品当中。
马尼塔斯成功转变为艾米莉亚·佩雷斯后,身体层面的转变带来了更深层的灵魂觉醒。
作为新生的女性,艾米莉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墨西哥社会中长期存在。
却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毒品泛滥和人口失踪问题。
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意味着性别身份的跨越,更代表着社会阶层认知的突破。
得知杰西的背叛,艾米莉亚并未做声,而当她要把孩子带走时,艾米莉亚的“母性”亦或是内心深处父权的雄性权威立即凸显出来。
艾米莉亚身上的“母性”与“父权”之间的冲突,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现实——性别身份的转变是否能够等同于社会的彻底重构?
后续的绑架、碰撞、觉醒,直至毁灭,依旧是非常传统的男性思维下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用暴力结束暴力。
绕了一大圈之后,还是脱离了女性的内核。
…不知道想干嘛,歌舞其实也不怎么好听
黑帮大佬要变性,算是给国内的短剧开辟了新赛道。
30至42分钟短短12分钟之内至少出现了四次fade transition,足见这个处处奇情、充满着神展开的故事只能靠种种生硬的断裂来推动。疏于歌舞片视听调度的欧迪亚把歌舞段落也当成了这种断裂的一部分,他对类型的理解还停留在浅薄的“歌以咏志”阶段。直到最后影片彻底沦为《回家的诱惑》,双重身分的爱人、复仇的前任,真相大白后玉石俱焚。如此抓马的情节令最后的圣母颂显得十分吊诡,那些本值得分析的性别与身份话语被纷乱的情债遮蔽,究竟人们在纪念Emilia什么?怕是连欧迪亚自己也不太清楚吧。
官方译名《毒王女人梦》更抓马。
3.5/5,看完立刻收藏原声大碟的程度,中间慈善晚宴的歌词过于适配某地的现实了。不过这么强的歌舞表现,依然觉得前面安排有些紧凑了,以及最后的转折有些突兀
雅克·欧迪亚对犯罪枪战题材炉火纯青的技巧,与墨西哥黑帮、LGBTQ、唱跳歌舞完美邂逅,叙事节奏极尽丝滑。很多导演单单使用其中某一种元素,就可能处理得混乱不堪,而欧迪亚则将全部高度融合,无论从类型片还是作者导演角度都张力十足。影片对女性遭遇的探讨进入另一个维度,变性后所要面对的两性世界不平会更加严重。佐伊·索尔达纳西语英语唱跳火力全开,充满银幕魅力的女演员。
好惊喜,没想到现在能够看到更为新颖的跨性别表达。不再像之前的同类型电影关注的仅仅是跨性别本身以及因此所导致的心理问题,雅克·欧迪亚看到了跨性别者的幸福,Karla演出了从男性到女性,从Manitas到Emilia,寻找到自我后,面对社会的释然,如此之真诚的快乐是全片感人之处的一部分。Rita没有遵从大众的意志完成女性的使命,身为职业女性又无法完全施展天赋,只能在肮脏的交易场中打转。Jessi被婚姻所带来的隐形监狱所囚禁,丈夫通过强制的手段和爱情,实现了缺席的在场,更为有趣的是,Emilia以姑姑的身份进驻家庭后,爱情当中的看与被看,又充分证明了改变性别,不会改变内在,Manitas性格中的偏执仍旧存在。欧迪亚还利用多类型叙事,延展至墨西哥本土的毒品暴力,让角色以女性身份驾驭大男子主义的环境,如此气质上的冲撞都充满了戏剧性张力。
局部还是喜欢的。歌舞段落是激昂的、愤怒的、痛苦的自白,至少在前半段用来表达“性别”的三个层面以及与之相关的转换,是能够打动我的角色切片,即便是这样一个故事,观感上仍是愉悦的。但越往后反而抓马混乱得有些拉不回来了,歌舞的加入也逐渐失衡丧失了魅力。我知道四个角色都代表着艾米莉亚的诞生,然而依然不是太懂四黄蛋是怎么给出来的……
+.5
混乱、奇情、狗血…性别流动、身份认知、各种类型片元素杂糅在一起,观感不得不说奇特,看得人很high。似乎有点明白戛纳四黄蛋影后的用意,影片里的四个女性角色其实拼凑成了一个完整的女人,一个睿智、感性、敢爱、敢恨、自爱、自艾的女人。你甚至可以说她一个凌驾于性别之上的人。
一整个大锅炖,将多种元素,毒枭、变性、歌舞、同性、改邪归正等不和谐地融于一炉,并还以过于狗血降智的情节力求博得观众感动,编剧水平简直不能再低。除去应和了当今人口失踪的国际热门话题外,(这种应和甚至也是以一种过于刻意生硬的方式),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自然也看不到值得获奖,甚至值得一看的成分
感觉歌舞水平拉低了这电影立意 比预期好很多 打满分是因为觉得分有点过于刷低了 摄影和画面处理还可以更好 剧情上后期逐渐崩坏。也许很多顺直并不能get到里面的某些东西 想到了近期特朗普剔除tq和排插姐在格莱美上展现的小镇酷儿
为傻脸而来
西班牙语的歌舞片段挺带感的,剧情也是真的很狗血,但比起俗套还是略偏精彩一些。要说为啥会给四星,可能是因为还是能感受到一些生命力的存在吧
没看明白怎么就集体戛纳影后了
当成为女性变为性本善的召唤,世界因“新女性”而有了变好的趋势,而依附/沉湎男权的女性却最终令它毁灭?对用尽了力气和手段的欧迪亚仍然提不起好感,歌舞类型的嵌入除叙事取巧外的必要性可以打个问号,执行层面也只记住了索尔达娜的卖力。
这部电影想探讨的东西是没看出来,但这届戛纳的评选标准倒是看出来了:女性、美洲土地、政治辩论、身份认……
十三项奥斯卡提名,艾米莉亚·佩雷兹这个角色已经可以比肩阿甘,教父,辛德勒了,改过自新的前毒枭,为百姓寻找"失踪人口"的圣人,一个好姑姑兼好爸爸,最重要是她可以做自己,简直太伟大了!可事实上,这片愚蠢至极,影评人内部把它评选成年度最佳,毕竟乍一看政治挺正确的,噱头十足,然而推出后连胯性别人群都在吐槽本片,墨西哥人更是感觉受到了侮辱!故事除了变性外也没什么新意了,但足够吸引我看下去,只是每次听到角色们把正常对话的台词变成歌词还唱得巨难听时,我都很想关电视,本片根本没必要做成音乐剧,简直是对耳朵的折磨。我也不懂影片的意义何在,想要传递什么信息,看完只同情艾米莉亚的前妻,太作孽。加斯柯恩的表演倒是很好,每个演员都没问题,摄影制作方面也属上乘,只是拍了个空壳。p.s. 我连包皮都不敢割,更别提变性了,
人物失去魅力
融合多种类型元素的歌舞片,音乐唱腔都是激昂的、强节奏的,基本遵循当代歌舞片创作范式。夸张、惊悚的情节,再加上是部西语片,很容易想到阿莫多瓦。但演唱场面调度过于普通,像是一般的演唱会影像,从视听上几乎没有亮点可言。故事更是缺少内在的意涵和张力,它表面是激烈的,骨子里却很保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