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S STRONGLY RECOMMEND想引用《半生缘》里的那句话: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姐姐,你的初恋是再也回不去了。
没错,世界变了,错就错在,你没变。
她喜欢神经质地拔头发,把一块头皮都拔秃了;没事儿就穿着Hello Kitty的睡衣,半醉半醒五迷三道;把小资的clubman当碰碰车开,不清洗也不维修;宠物狗随时揣在包里带着,可是一忙了就忘记带他撒尿;越是碰见像便捷旅馆里接待员那样暴屌的人越要对屌到底;不化妆的时候像个刚从实验室里逃出来的生化人;只要一打扮就要全副武装由内到外从戴假发到涂脚趾甲油;有个跟她一样脱线的女人当姐妹一起吃着三明治吐嘈;脚蹬着Chanel的经典黑白鞋身穿着真丝衬衫嘴里骂着FUCK YOU;大老远回到老家了宁愿住在酒店也不回家,直到被老妈开车跟踪抓个正着;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家胖胖珍藏的威士忌一口闷了再说,喝酒跟猪八戒吃寿桃一样食不知味只为买醉;嫉妒前男友的现老婆一点都不掩盖真情实感,冷嘲热讽要给情敌难堪;自己被自己的爆发丢尽颜面然后仓皇而逃,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然后就钻到了胖胖的怀里…… 这个脱线姑娘当真非常脱线,尤其是她拍着胸脯子发表夺走人夫的壮烈誓言时那种神圣无畏和她跟胖胖坐在车里像个精神病患者一样大笑的那两段,真是笑死人了,虽然是够神经,却也够天真,于是也够可爱,难怪胖胖明知她精神分裂道德败坏,还是把她当成女神甘做她一时急用的备用轮胎。
这个已经奔四的怀春少女从小到大都是被宠坏了的芭比娃娃,除了20岁那年流产了前男友的宝宝 ── 或许她是不幸的,但是在别人眼中她却是比常人幸运的,就像胖胖的妹妹说的,您这身段儿,这金发,这眉眼儿,这两笔刷子,这闯荡江湖的熊心豹子胆儿,我们都比不上你啊!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幸运,她从小被父母宠着在中学做校花泡男生欺负屌丝童鞋,已经霸道得逞惯了,一个或大或小的打击,对她来说,也是不能咽下这口气的重磅炸弹。
可是普通人呢,普通人习惯了被不断的刺激和否定,一次又一次向现实投降,从早到晚地为满足别人的眼光过日子,所以大家抗击打能力强,就像胖胖和前男友的老婆,一个委曲求全,一个忍辱负重,在他们的宽容忍让面前,芭比就被无情地对照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婴儿心智大龄青年。
她自私,她可恶,她无耻,她是我们每一个人。
只是我们没有她那股子霸气和不知道哪儿来的自信心,能够彻彻底底劝服自己前男友的老婆才是真正的小三,而她自己才是他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女淫!
这种豪情加壮志和无厘头自信真是不可思议,令人折服!
有本事这样自欺欺人,活着也挺美的。
颓废就颓废,混蛋就混蛋,反正一场丢人闹剧之后,我女神还是好汉一条!
胖胖妹妹说的特别好,完全符合霸王姐姐的精神分裂气质,点醒我们一众人,原来就是因为有一众像妹妹这样的神棍粉丝,才成就了我们的脱线女王!
Charlize Theron演的太好了,张弛有度,爆发力强,自从有了《女魔头》,扮丑已经变成她的特技,超级喜欢她在片中的多个桥段,碉堡。
1.算上juno里的Jason Bateman,这是JR第3部关于"幼稚的成年人"的电影了,哥们该换点题材了.2.很帅的剪辑还在,卡带播放时转动的轮子,女主角做足浴修指甲的快剪.3.同为不婚族,男的就是整洁清爽干练的克鲁尼,女的就刻意把妆容往憔悴里整,性别歧视啊...女主角设定为37,减少7岁的话就可以拍爱情喜剧(my best friend's wedding),这年龄就只能拍讽刺喜剧,人生残酷啊.真相是,30岁的时候任性观众会共鸣会感动,快40了还任性,观众就只能表示同情了.4.塞隆扮相总让我想到maria bello,白羊的,也是火相.好像这个角色设定就应该是火相.Diablo Cody双子的,这种刻薄剧好像就应该是双子写的.5.pw好像有晒黑,胡子拉碴的造型很hot!6.Patton Oswalt应该是从tara那边跟过来的吧,虽然角色是个伪弯男,其实也差不多,驾轻就熟.上回看访问,哥们下部戏是正牌弯男,期待.我很喜欢这个胖子.7.和前两部比,电影的感觉小了点,压缩下更像个showtime的pilot.或者是我有tara后遗症?话说塞隆的角色不就是tara的妹妹吗?都是老梗,编剧有点偷懒啊.
说实话我一点不喜欢这部电影,要不是这部电影的场景是我曾经居住过、在那里发生过很多事的Minnesoda,什么都看着眼熟,我根本就想半途弃了。
我不fan导演,一定要和《朱诺》比较的话只能说这部也是很写实的电影。
但是《朱诺》里年轻的主角们有成长、有希望,而《Young Adult》里的Mavis仿佛人格就定格在高中,完全没有成长的轨迹,甚至看得到她前途一如既往的阴霾。
Mavis高中时是个漂亮、popular而目中无人的prome queen。
即使到了37岁,她重回故里,她的人际圈格局也一点没有变——爱慕她仰视她的男女同学们(宅男Max和他妹妹Sandra),以及厌恶她的小众女生们(Nipple Confusion乐队的人)。
而Mavis的为人20年来也没有改变,她不记得卑微的储物柜就在她隔壁的Max,不记得悄悄送给她米花糖的Sandra,鄙视前男友的老婆Beth以及Beth的朋友们。
她甚至鄙视自己生长的城镇,对自己的父母也没有感情。
父母还留着她和前夫的结婚照,并且两人都夸赞她前夫是个好人,由此可见人格有问题的是谁了。
Mercury镇的一切在她的世界观里只是拖她后腿的破烂摊子。
她眼里只有自己的high school sweet heart - Buddy。
即使对Buddy她也是一厢情愿又居高临下的认为自己是在将他从Mercury的“无趣生活”中拯救出来。
20年了,女主的人格缺钙症状一点没有改变。
影片的结尾,在Buddy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在全镇人面前出了丑,甚至无助的委身于当年自己看都不屑看一眼的Max,本以为女主会不会有什么顿悟有什么进化。
当她帮Sandra倒咖啡,两人坐下谈心的时候,我真这么以为,等待着剧情的高潮。
结果Sandra一开口我就无奈的笑崩了——那简直就是高中的queen bitch和一心巴结queen好挤进侍女队伍的可怜女生的组合再现。
Mavis在小说结尾里让以Buddy为原型的男主人翁死了,正如她最终放弃了回收Buddy。
这也是女主唯一的改变了。
当她故意跟旅馆前台作对,叼着甜甜圈、煞有其事的开着小破车离开的时候,旁白念着她小说的结尾——高中毕业的女主奔向新的成人生活,仿佛女主也大彻大悟驶向新的人生一样。
但事实如何,只能由观众自己猜想了。
我个人认为,按照她全剧的表现,她只不过继续回到城市里去过自以为是的生活了。
这部剧之所以能引起美国70后的共鸣是因为它如实反映了那一代人从青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轨迹。
剧中的经典台词“Everyone gets old, not everyone grows up”恐怕不仅仅适用于Mavis,也适用于很多看这部电影的美国观众。
同时,何谓grow up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像Buddy那样成家立业、安稳过着负责任的生活是否就是grow up了呢?
中国的大多数人,尤其我们的父母一辈,肯定是这么认为的,然而“叛逆”的我们呢?
同样是叛逆的一代的美国70后呢?
恐怕未必。
然而在遁入平凡的婚姻和肆无忌惮混日子之间是否还有别的grew up选择呢?
大概就是这一点引起了美国70后的无尽反思。
也正是这一点让我想起《女太监》中Germaine指出的资本主义打破传统家庭结构、促生了核心家庭,又迫使男性家长囿于为维护家庭安定而沦为工作的机械。
作者也没有解决之道。
当然这有点扯远了,毕竟Buddy和Beth的生活还不止于此,甚至Beth是个怀有宽厚胸怀还很有趣的女性。
然而这可能就是Mavis眼中无聊婚姻生活的标准模式。
然而Mavis又不是女性主义者,她对此种婚姻的态度并不是批判,而是厌恶同时又向往,从她在baby naming聚会上的自爆就可以得知。
Mavis代表的是美国70后中试图逃避作为grwon-up adult的责任,又无法找到其它理想生活模式的迷茫的一批人。
豆瓣上很多评论都基于对剧情甚至女主生活的共鸣,对我而言,我实在找不出自己跟这个完全不同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女主角有什么可以共鸣的地方,正如当时在Minneapolis生活时感觉到的和那里70后80后深深的代沟一样。
以前不理解别人所说的一夜长大。
成熟和变老是完全两个概念。
小的时候,幻想王子,公主的惬意童话。
幻想着完美的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别人炫耀对于自己的迷恋。
再大一点,自以为现实,有个不那么帅,但是视我为掌上明珠,任由我各种拳打脚踢,刁蛮任性的人。
结果才发现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一种交换,虽然现实里我们谁都没有直接的说出来。
之后又给自己说,有个人帮自己把世俗的一切,那些市侩的眼神。
繁琐的人生,粗俗的生活都远离自己。
对方最好给自己建造一个城堡,好让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不堪,以及一切丑陋的本性都隔绝开来。
结果才发现,那是说辫子姑娘,那个为她建造城堡的却是巫婆。
女主角和残疾的男人躺在床上。
那个时候并不是你最好的时候。
而我最好的时候,你却看都没有看我过我一眼。
这里的人又肥又蠢,而你美丽又成功。
成熟是个什么鬼?
我常常这么问自己,实在没法喜欢上这么城府的一个词,成熟与不成熟的界线是什么?
好像你活到了那么一天,你就和前一天不同了,我们为什么要去改变自己,然后让自己看上去一副老成而世故的样子呢?
电影中的女主角在大多数人眼里肯定是不成熟的,三十好几了的一个离婚女人,跑回老家去搅乱前男友的生活,为的是想证明自己依然魅力犹存,依然是昔日的那个校花,最后却狗血的和那个当年她嘲笑的瘸子上床了。
有不少人看到这里,肯定会说:这都是些什么鬼啊!!
确实,这不是一部让人开怀大笑,也不是什么romantic的电影,整部电影我看到的都是一个女loser的荒诞生活。
,但不知怎么的看到得竟然全是自己的影子。
26岁已经不是什么年轻的年纪了,目前单身又失业,没有什么比这一切都更糟糕了的,毫无疑问我在别人眼里是totally的loser,或许他们会在心里想:这个丫头这辈子完了,她不会再好了。
此刻的我真的很害怕变成电影里的查理斯塞隆,我也想着和一个相识多年的人再续前缘,我依然幻想着童话故事的结局。
我妈总和我说,很多你曾经一直想要的事也许到你得到的那天你会发现一切根本就和想象的不一样,你会发现你曾经义无反顾爱的人或许你根本没有那么爱他,你一直想做的事也没有你想得那么容易就能做到。
她也许可能说对了,但也许错了,我20岁想做的事到了今天依然想做,并且因为自己在20岁的不坚持而更加懊恼。
我始终坚信,如果一个人想做一件事,还是要去尝试,对于你垂涎已久的,你最好要去试吃一次,不然空留一个念想横亘于心不是件让人痛快的事。
剧中女主固然做了在别人看来特别无脑的事,但并不是无意义的事,如果按存在既是合理这个原理去看待的话,那它就是有意义的。
以前不理解别人所说的一夜长大。
成熟和变老是完全两个概念。
小的时候,幻想王子,公主的惬意童话。
幻想着完美的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别人炫耀对于自己的迷恋。
再大一点,自以为现实,有个不那么帅,但是视我为掌上明珠,任由我各种拳打脚踢,刁蛮任性的人。
结果才发现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一种交换,虽然现实里我们谁都没有直接的说出来。
之后又给自己说,有个人帮自己把世俗的一切,那些市侩的眼神。
繁琐的人生,粗俗的生活都远离自己。
对方最好给自己建造一个城堡,好让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不堪,以及一切丑陋的本性都隔绝开来。
结果才发现,那是说辫子姑娘,那个为她建造城堡的却是巫婆。
女主角和残疾的男人躺在床上。
那个时候并不是你最好的时候。
而我最好的时候,你却看都没有看我过我一眼。
这里的人又肥又蠢,而你美丽又成功。
剧情真棒!
短短的九十分钟内,将一个女人刻薄恶毒高傲空虚梳理得层次丰富情感细腻。
都是常态的生活和流水线日子,可贵就在于生活之外的辛辣的讽刺和狠毒的现实都鱼贯而出。
那么最悲哀的就是,当你老了,而你却还没有长大。
女主角在片中的表演自然而精湛。
成长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破茧。
曾经的光鲜或是落寞,与之无关。
喜欢片中音乐的歌曲。
看完《在云端》,我就知道自己会看这个导演之后的每一部片子。
估计有同感的人不会少,升级为好莱坞新希望的贾森雷特曼的每一丝动态都被同步到千里之外,拉来《朱诺》黄金搭档的《青少年》更是立项起就被视为颁奖季的热门。
但雷声大雨点小,上映前万众期待,而后却哑了,不但票房上没什么作为,更被“等待冠名剧院”拒之门外。
这是什么缘故呢?
看过之后我还是没有答案。
影片一直弥漫着萧条沮丧和遗憾,荒诞压抑而又忧伤,对于一个不再年轻却还没老到不在意年纪的女生来说,出现在这样一部电影里的确适合她早过了美貌的巅峰却还不甘心向岁月告饶的状态。
美女总是有特权的,再失意也会遇到“生来就是爱她这类女生的男人”;但芳华不再的佳人就像元气大伤的高手,不论当年多么风光,如今也难免平添许多烦恼。
不装高尚,我想相当多人像我一样,没兴趣看别人春风得意,但出乖露丑就另说了。
如果拍过五关斩六将,充其量多一部女版《春天不是读书天》,但失荆州走麦城,就成了《杯酒人生》。
当然本片并不会像《杯》那样讲许多道理,生活本来就没那么容易被一两件事改变。
片名“青少年”表面指主人公捉刀的系列小说,但想必也指重游故地,企图从自己最辉煌的青少年时期夺回羁旅失去的重心的尝试。
美女也难事事顺遂,人生往往劳而无功。
当然了,办蠢事却经常要付出代价;她已经过了容貌拯救一切的年纪,却还没老到学会反躬自省。
故垒萧萧,前路茫茫,她是归人,也是过客。
尴尬,很尴尬,比预想的还要尴尬,当一个年近40的单身女人野心勃勃的回到念中学时呆过的镇子上企图夺回刚刚喜得爱女的前男友未遂当众撒泼后和曾经嘲笑过的胖子滚了床单时,你还能想的到别的什么比这个还尴尬?
《青少年》,一个生机勃勃的名字下藏着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故事。
《青少年》太有教育意义了,它告诉我们每一个在屏幕面前无比尴尬的人,尤其是刚刚对着《阳光姐妹淘》痛哭流涕的我这样一个道理:旧日同窗欢乐重聚首顺便同旧情人再续前缘这种桥段只是个童话,而有首歌早就唱过了:“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都是骗人的。
”全都是骗人的啊,《阳光姐妹淘》、《神奇牛仔裤》、《重返十七岁》,那些蓝天绿树明眸皓齿白衫蓝裙,那些假模假样的释怀和对未来的希望,全都是骗人的,真正的结局是,生活它是一坨屎,它就永远都是一坨屎,你可以抬起头来缓口气,但你终究还是要扎回那一坨屎之中去。
影片的开头,当披头散发的麦维斯灌下一大口可乐时,全片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基调就已经奠定了,她的生活就是那一口可乐,甜蜜的气泡是自欺欺人的幻觉,广告做得再怎么美好,它也就是一口没营养致发胖的糖水而已。
同样的,鱼尾纹和眼袋永远不会因为妆容的精致而有所减少,生活更不曾因为他人的眼光而有所改变,真正令人不快乐的,其实是一颗对待生活冰冷麻木的内心。
麦维斯这个角色是分裂的,对苍老的那一半来说,生活早已味同嚼蜡,她对她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所谓的“他人事”不感兴趣,这样直接导致了生活圈子的不断缩小,小到只能在超市偷听别人的对话来润色自己的小说,小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只能展现给一部手机一只狗和一台电脑,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的生活是仅仅围着这三样东西团团转的呢?
预告片里有句话说的很好:每个人都在长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变得成熟。
那么对于麦维斯来说,她的另一半则是幼稚,彻头彻尾的幼稚。
她留恋旧日的时光,那时她有她自己的圈子,是圈子里的“美发皇后”,很多人喜欢她追求她,而她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孤单,知道有一天,她周围的同学们全都长大了。
当你的前男友传给你一张他女儿的初生照的时候你会怎样想?
觉得他是在平庸的生活中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是怎样的大脑回路才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啊!
偏偏麦维斯就是这样想的,而且无比坚定,所以她风尘仆仆的回到水星镇,浓妆艳抹的去勾引毫无防备的前男友。
这种无组织无纪律无准备的挖墙脚行动,我简直已经无法对她表示谴责了,傻姑娘,别再做梦了,他的生活并不是不幸福,没有选择你的日子也并不表示他就是在受苦,他看上去累坏了是因为他爱他的妻子和女儿并且向尽最大的努力为她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他没有在深夜无眠的时候想起你,更没有背着妻子偷偷的打飞机,傻姑娘,别再做梦了,请相信,没有你,他也一样过的很好。
曾经热衷的乐队多么傻,曾经引以为傲的外套多么丑,曾经在学校的风光日子背后,有多少人目露凶光的骂着你“bitch and whore”,现实可真是残酷啊,尤其是对于麦维斯这样一个老女孩。
所有人都在长大、结婚、生子,只有她还流连于她的“皇后时代”,这样一种流连,说好听一点是对旧日时光的铭记和怀念,说难听一点,不过是一个剩女在忘我的顾影自怜。
麦维斯觉得巴迪很可怜,是因为她自己很可怜,她觉得贝丝不快乐,是因为她自己不快乐,她也亲口承认了:“我想要快乐,可真的很难,但对于别人来说,又似乎那么简单。
”她想要取代贝丝的位置夺回巴迪,其实是想要夺回一段生活,可是如果不能放弃自我和偏执,在光鲜的生活磨到最后都会成为一条裹脚布。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念叨了这么多年,总算是明白了它的含义。
影片开头麦维斯从一个男人身边坐起来,收拾行李投奔自以为是的新生活,影片的结尾,她依然是从另一个男人身边坐起来,收拾行李,投奔回曾经“旧”现在“新”的生活。
在她眼里,贝丝很cool,她有自己的孩子、家庭和事业,她组织自己的乐队,为她所爱的男人高歌一曲。
但是,在水星镇的女孩眼里,麦维斯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那个很cool的人——住在很酷的公寓里,有名,漂亮,seems really nice。
究竟什么是好的生活?
好的生活永远在别处。
导演贾森雷德曼曾经执导过《朱诺》,其实《青少年》和《朱诺》是一张纸牌的正反两面,朱诺是小小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成熟的灵魂,而麦维斯则是成熟的外表掩盖了幼稚的事实,但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很明显,那就是直接、有趣,处处都透露出导演的那股子聪明劲儿,经过《女魔头》历练的沙丽斯塞隆演起麦维斯这样一个小奸小恶的角色来毫无压力,多亏了她才使得这样一部主人公各种不讨喜的电影看上去并不难看。
影片最后,有一句话非常的能够击中我:“对于水星镇的人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无关紧要,因为他们一文不名。
”我们的快乐再快乐,我们的痛苦再痛苦,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我们一文不名。
我们总是觉着自己已经长大,但是又隐约渴望回到小时候的那种万事无忧。
成长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并不是结婚了,工作了,成家了就代表你长大了。
尤其是我们这一代总是赶着进度的去完成人生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小时候被赶着读书,然后赶着大学,然后又赶着工作,二十七八又被赶着结婚,然后我们这群人赶着赶着就麻木了,以为人生应当如此,只是在各种不一样的人生出现的时候,怀念过去的自己,虽然长着一脸胡须,内心却惦记着青春痘时期的吉他,不安且幼稚。
查理兹塞隆演这种大龄狼狈女总觉得沾不上边,虽然是卡蒂特意为她量身打造的剧本,而且查理兹塞隆也的确演得不错,不管是邋遢的服装和下垂的胸也无法让人忽略掉她精致又略带刚硬的长相,那种精致气场一旦华丽起来就跳出这种设定了。
其实塞隆演的角色很简单,高中是一个类似贱女孩中那样的坏公主的角色,有着得意而辉煌的高中生活,毕业后一人独身在大城市里消耗成为大龄脾气女,只是多年的城市生活似乎并没有让她成长,于是各种细节镜头揭示着塞隆邋遢颓废的生活状况:毫无目标的生活,颓废的得过且过,看着别人安定的人生,突然觉得自己在失去的东西越来越多,开始恐慌,然后又希望用通过寻找辉煌过去来掩盖这样的不安的恐慌,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自我认识,得罪了全家乡的人,最后还画龙点睛的依靠一个胖宅男和掐媚的宅男妹妹的话语来打败自己的挫败感,重新拾起信心生活下去。
好像她经历了一场感悟一般,其实本质上却没有改变,她依旧是那个自私而没长大的孩子,嘲笑着别人的平庸掩饰着自己的恐慌,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
可笑的是,查理兹塞隆在离开家乡的时候,这种还故作矫情的面对撞坏的车,life,im coming。
这片让我想起老男孩,老男孩说的是那些成为坚持梦想的成年人,这部电影可以解释成用幼稚的态度过着生活的孩子,只有年龄是老的,人却没有成长。
反过来想,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了,老爸总是当我是孩子,两周一个电话问近况,见面就唠叨个不停,我却还是嫌弃不已。
生活随性而至,然后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微博上都只是聊着自己的话题,说着自己的事情。
遇见生活狼狈的时候就放大忧伤,开心的时候就是各种炫耀人生精彩,不想回家乡也没有和儿时同学有过多联系,一个人生活,也就只是简单的顾着自己,没有切实的梦想也没有完整的人生想法,耗着年岁,混着生活。
编剧瞄准的就是这样一种人,半成熟过渡期的孩子,自我自私不安分,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变化以后,每个人的观念会各种延伸,不管是角度还是想法,会逐渐的露出峥嵘的尖角,提醒着彼此应该保持的距离。
也正是这样的后校园时代里,更加刺激我们心中各种各样往日的回忆。
回忆一旦袭来,各种伤感继踵而至,在黑白回忆里那些离去的人,坚持的人,逐渐着色成现实的摸样,在恍然察觉各种变化。
风华正茂,青春飞扬这样的老土的字眼里,生硬的代表了我们一段纯粹客观上的时间,彼情彼景,都完好的矗立在那里,每次回忆一次就如同上了一层漆,最后变成绛色的摸样,好吧,反正,生活都是自己的事情,至少我们都需要不停的审视自己,让自己在自己眼里变的更加好。
总的来说就是失败女想回头勾引家庭和睦的前男友结果失败again的故事,如此悲催居然在结尾莫名其妙的励志了起来!!
“人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所有人都会长大。” 我简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好嘛!(虽然塞隆比咱漂亮多了) 还有这个责任心好男人让我对Patrick Wilson的迷恋又深一层,叔您太帅了!以后就找您这样的!
loser
朱诺、在云端导演的首部烂片,这剧本烂得要死,想不明白雷特曼会容忍它,并且拍了它。我得说,这片要换个导演拍指不定有多烂。
很有意思的题材,有时候拥有的太多,反倒会把心思都放在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上。
现在真心不爱看这种片子 ps烂番茄的评分这么高?
从未成长,延续脑残刻薄的处事之道,反省不过是将过错推诿给落后萧颓的家乡,逃回到依旧loser的嚣攘城市中。模棱两可似贬实褒,在价值观上实在不敢恭维。
【人人都会变老,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长大】这个影片宣传语已经把全片都说透了。就像女主人公一直在写的高中生校园小说一样,她自己也始终没有从那时的生活走出来。刻薄、自私、随性妄为,同时也让人觉得有些可怜。塞隆的宅女与马特的技术宅都是心理未成年的表征,怀旧的老歌也成为暗示。永远活不出来。
似乎看到在云端的影子,但是没有在云端的神韵。女主从头到尾都是一副大城市过来当第三者的清高女性,但是结尾将一切打破之后,不禁让人对她产生同情,同样需要温暖,最后以坚强的姿态开始人生新的篇章!与在云端最后的回归一样,转了一圈,最后依旧是自己。
既然影片是出自《Juno》导演与编剧之手,虽未必佳作,但影片意义一定富有哲理。影片内容很现实,想必很多人都有此情况。而我觉得女主角对出生地的cynical情感跟自己颇像,所以,我可以以她片中的故事,不能说作为警戒吧,总之能提醒自己些什么。
与其说是“人人都会变老,却不是人人都会长大”,不如说是“心比天高,高不成低不就,自作孽”。通篇的指向不明褒贬不明,更是微妙。谁人眼里,别人不幸福?谁人眼里,别人又会很幸福?不过是一句“生活,我来了”,然后继续扛下去。
她以為那是一首只屬於他們兩個人的歌,其實根本不是。她說他認識的是最好的我。嗯,我喜歡這個勝於朱諾。Highschool is never over. 另,塞隆為甚麼表情那麼像阿妹。
治愈悲伤的最强良药就是打一炮
这编剧太狠了,以至于我对结尾处女主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也觉得无感、怀疑。不过有时生活可能就这样,已经触底了,糟到不能再糟,所以反而豁然开朗,处于居间就不大好,因为你总觉得能找回昔日光芒,所以要打破这层虚妄!
好忧伤的电影,活在过去的女屌丝。
每个Midwest的小镇都是一模一样的! 以外发现, 我和Charlize的门牙是一模一样的! 这下不用想去弄Braces了.
我爱Jason reitman,也爱塞隆,但这就是低配版《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吧
靠,好大的两个创可贴....
看不下去,不是我的菜&无力吐槽
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讲得如此恶心也挺难为导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