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6天

3096 Tage,3096 惊世拐带(港),3096天:囚室少女,3096 Days

主演:安东尼娅·坎贝尔-休斯,杰米斯·巴特勒,托尔·林德哈特,崔娜·蒂虹,迪尔巴拉·莫洛伊,罗兰·维斯内克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3096天》剧照

3096天 剧照 NO.13096天 剧照 NO.23096天 剧照 NO.33096天 剧照 NO.43096天 剧照 NO.53096天 剧照 NO.63096天 剧照 NO.133096天 剧照 NO.143096天 剧照 NO.153096天 剧照 NO.163096天 剧照 NO.173096天 剧照 NO.183096天 剧照 NO.193096天 剧照 NO.20

《3096天》剧情介绍

3096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1998年震惊世界的真实事件改编。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卡姆普什在被绑架和囚禁八年多之后终于逃出生天,之后娜塔莎出版了自传《3096》讲述了这段可怕的过去。1998年年仅10岁的奥地利女孩娜塔莎遭人绑架沦为性奴,自此一直遭关押达8年。绑架者最初4年始终将她关在屋中,后来逐步放松警惕,但大多数时依旧与世隔绝,在她心中从未放弃过追求自由的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飞虎之雷霆极战如意妮娜的一切风云九州2蜂蜜与四叶草来福大酒店勇往直前卡丁赛车王哈莉·奎茵第三季IDOIDO精灵宝可梦:时拉比穿越时空的相遇奥利不见了吵闹鬼日记4月的你,角宿星嘉人本色盲杀马医蜜蜂与远雷蝶变计划青涩夏日钱的战争情定大饭店死亡空间:坍塌我在翁布里亚的房子普通女人警官之妻甜蜜之家:重生刺夜阿波罗18号格罗姆少校:游戏

《3096天》长篇影评

 1 ) 囚禁的《3096》天

囚禁的《3096》天根据1998年震惊世界的真实事件改编。

那一年一个奥地利女孩被绑架,并囚禁!

2006年8月,她终于逃脱。

整整3096天!

-更多图片,现实生活中的主角,请看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273129-1-1.html电影也是根据自传改编。

娜塔莎.坎普許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七日出生於維也納,並在十歲時被綁架,為近年來遭綁受困最久的受害者之一,直到二○○六年才又獲得自由。

在她逃走的那一天,綁架她的匪徒沃夫幹.普利克洛皮以衝撞火車的方式自殺。

本書是她自述被綁架八年多來的苦難生活。

現年二十二歲的娜塔莎仍住在維也納,並繼續完成她的學業。

片中主演,在导演的指引下,确实将原著人物漫长的心路演绎出了很多,很多,让人在111分钟中感受到那3096天的长,3096天的慢!

至于真实的女孩自己是否可以被旁观者冠以斯德哥尔摩症,这些旁观者津津乐道的字眼呢?

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自传者自己所言吧!

我自己感受到的一点是:现代社会中,电视这个东西,真的是起到了很多言传身教的作用!

 2 ) 3096天|被拐十年,漫长回家路

看起来,这是个老外“打拐”的故事,但仔细体会,貌似和《亲爱的》之类“拐卖”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咱这边的“余华英”们,已经将“拐卖”做成了产业,对孩子而言,这是“无差别”的攻击,几乎所有孩子都处在“危险”边缘,现在的家长,哪个敢上下学不接送?

这样的“耗费精力”,无非是避免那可能只是1%的不幸,因为,即便在“统计学家”眼中的1%,对于家庭而言,那也是100%的灾难。

一个国家的文明,无论如何鼓吹,如果不能让老百姓体会到安全感,那都是扯淡。

而老外那边,没经过什么“科学调查”,反正影视作品里头出现的,都不是“产业”,作案者,不是变态就是变态,不同的是变态各有不同,有人喜欢“养成”,有人喜欢杀人。

故事里头的女孩儿,遇到的是一个“养成派”。

对于孩子的失踪,感觉老外和咱这边区别不大。

一开始搞得热热闹闹,恨不得把“人民利益”放到至高地位。

但一番调监控下来,发现没什么线索,如果再继续,那就得花“大力气”时,除非这小孩是什么“皇亲国戚”(当然,皇亲国戚怎么可能会没人看呢),否则就开始“支支吾吾”了。

这次的小孩,也是个“没背景”的,叔叔们查了几天,在“官方发言”中就开始了“支支吾吾”,具体可参看当年轰轰烈烈的“胡某”。

变态和自己的老妈,相当淡定的看电视。

对于老妈的个人评价,变态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反驳。

这大概也是变态的“背景画像”,一个长时间被“管制”的家伙,内心里头大概无比渴望“管一管”,这个和一个无比讨厌贪官的家伙一旦上台,贪得比谁都厉害大概是一个道理。

这段时间,女孩儿和变态是有一段“极限拉扯”的,信息量其实还蛮大的,起因,无非是女孩洗发多用了一点洗发水。

当然,其实变态所谓“要赎金”的理由,只是在瞎扯。

但是,利用“资本”来进行“伤害”,绝对不是变态的专利。

嗯……或许,就是“变态”的专利,小老百姓面对降息、加息、涨价,只能逆来顺受吧。

一个美好的家庭,从此破碎。

虽然,这个“美好”,大概也就存在在家庭成员的回忆里头。

故事开始,这个家庭大概就破碎了,不着调的老爸带着孩子去酒吧喝酒喝晚了,回来老妈埋怨了一顿,第二天母子俩生气,就没有送孩子上学,结果当天就出了事儿。

一转眼半年就过去了。

事情大概是没有任何进展,叔叔们大概也就偃旗息鼓。

最好的理由,那就是“我们多忙啊”,一直盯着这个,别的事儿都不要做吗。

四年过去,女孩已经长成了“大人”。

该来的,自然而然来了。

因为这个理由,女孩得到了一次“淋浴的机会”。

当然,这次“上来”淋浴,是在变态全程监控下完成了。

虽然有福利,但相信你完全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或许,当年的“集中营”就是这样吧,组创选角,选这样一个骨瘦如柴的女孩儿,相当震撼。

不过,这次淋浴的副作用,大概是女孩的长头发被变态的奶奶发现了。

人家奶奶,只想“催婚”,看到家里有女孩的长头发,压根没多想,但从此女孩只能光头。

圣诞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女孩的外婆,替外孙女编织的衣服,还是记忆里头的样子。

女孩的妈妈,还在为那天没有自己送孩子上学而以泪洗面。

一个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这带给家庭的伤痛,大概已经没有人记得。

而这个圣诞节,变态也“格外开恩”。

该来的都来了。

女孩慢慢长大,大概是到了青春期了。

青春期的女孩,家长都未必搞定,变态,也未必。

女孩,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这么长的“陪伴”,大概让变态产生了一定的错觉,觉得女孩已经完全“驯服”,他,已经开始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但是,变态大概是想得太美了。

虽然在“房事”上,女孩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抗拒,但对于“自由”,女孩可从来没有放弃。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为了“缓解”女孩的抗拒,变态也是给了女孩“机会”。

当女孩有机会“陪变态出去走走”时,可以看得出来,女孩内心对那些我们身边“普通幸福”的无比渴望。

只是,身在“普通幸福”中的我们,大概从来没有珍惜。

或许,这就是当下新新人类“精神痛苦”的根源吧,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把欲望当成梦想。

在这次滑雪过程中,女孩终于鼓起勇气求助,但是可惜,求助对象是个老外,此刻,感慨“没多学一门外语”已经书到用时方恨少。

一直到3096,变态已经放松了警惕,女孩终于鼓起勇气,成功逃脱。

久违的叔叔,终于到了露脸的时候。

这些,大概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一家人终于能够重新团聚。

那个变态,在看到女孩逃跑后,没有像余华英之流冥顽不灵,而是选择了自我了断。

从这个方面来说,老外在“拐卖”这方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利益驱动,只是个案,而在咱这边,有利益驱动,已经习以为然。

那帮以“破坏家庭”为手段的“拐”十恶不赦,死有余辜。

但,屡禁不绝,就不是这些家伙的问题了吧。

 3 ) 《3096天》剧情梗概

影片描写的是女主人公娜塔莎在10岁时被坏人抓走并非法囚禁沦为性奴3096天的故事。

娜塔莎出生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父亲经常去酒吧酗酒,母亲对她的管教十分严格,不喜欢她与父亲接触。

在一次与母亲的争吵后娜塔莎一个人离开家里,不幸被坏人掠走,从此走进了8年多的噩梦……这个坏人是一个十足的变态狂,在一次不经意的时候看到了娜塔莎的微笑,从此开始预谋并实施对女孩儿的囚禁。

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自己的房子下面秘密挖了一间密室,并装上了必要的生活设施。

在女孩儿去学校的路上他将她抓到车里面打晕拉到了这个密室。

他很少给她吃东西,并让她做重体力的劳动,就是为了让娜塔莎失去逃走的力气,每当娜塔莎有不听他话的时候,他还对她实施暴力,娜塔莎经常遍体鳞伤。

在娜塔莎第一次来月经成人以后,变态狂强迫娜塔莎与他住在一起并对她实施性侵。

他不准娜塔莎在房间内穿着内衣,变态程度令人发指。

女主人公受尽了变态狂的折磨,但从未失去对自由的渴望,哪怕是只有灵魂的自由。

在几次强烈的要求下她获得了短暂的去户外的时间,在一次滑雪的时候她对陌生人的求助失败后被打得半死,在尝试自杀后又被暴打……她用卫生纸记下了这一切……变态狂曾无数次的对娜塔莎说“服从我,服从我,服从我……”,而娜塔莎却对他说“我们中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

娜塔莎的灵魂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变态者控制。

在娜塔莎被囚禁的第3096天,变态狂维持不了生活决定卖车,他让娜塔莎在院子里面的车里打扫车的卫生,娜塔莎趁变态狂打电话的时候终于逃了出来。

变态狂知道娜塔莎逃走后,卧轨自杀了。

“我们中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这个人是娜塔莎。

整个影片大部分镜头是在一个狭小的密室内,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变态狂的种种行为令人愤怒,即使女孩儿逃出来后也无法让人感到一丝愉悦,她经历的这3096天告诉人们,犯罪是多么恐怖,自由是多么宝贵。

(这是应聘兼职写手要求写的剧情简介,不然不会看这种电影,太压抑了。

遗憾自己没有被录用,把文字贴到豆瓣上吧,也算没白写.....)

 4 ) ZT地下室里的秘密3096天的背后

2006年,18岁的奥地利女孩娜塔莎。

坎普什在被绑架禁锢八年后逃离魔窟,与家人重聚。

然而,女儿归来的欣喜在父亲路德维希,科赫的心中没能持续多久。

绑架犯和参与调查警官的离奇身亡,是否存在一个逍遥法外的帮凶、女儿为何对绑架者充满依恋……无数疑点令这位慈父久久不能释怀。

他想拨开层层疑云,找到绑架案背后的真相。

父亲的执着或许会引发新一轮的案件调查,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女儿,但他坚信,只有真相大白于天下,女儿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救。

  1998年的娜塔莎绑架案曾轰动奥地利,年仅10岁的女孩娜塔莎·坎普什在步行上学的路上被人带走。

2006年8月23日下午,娜塔莎逃脱获救,声称多年来自己都被关在一个狭小的地下室里,娜塔莎的突然现身再一次震惊全国。

谢天谢地,绝望的八年过去,女儿终于回家了。

喜极而泣的科赫在警察局外对记者说。

我们的生活再一次有了意义。

”  执着的父亲  2012年,现年57岁的科赫坐在维也纳市中心的律师事务所中,对于那份来之不易但转瞬即逝的喜悅之情,他不知从何说起。

在女儿失踪的八年里,虽然警方早巳结案,所有人都认为娜塔莎已经死了,只有科赫依然坚信女儿尚在人世。

他找遍了奥地利,还将搜索范围扩大到境外,为了雇佣私人侦探,他用光了当面包师赚来的所有积蓄。

多年来,娜塔莎的卧室仍然维持原状,父亲还保留着她儿时的玩具。

目前身体欠佳的科赫表示,女儿已经不是原来的女儿,他们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娜塔莎目前独自住在一间公寓中很少出门。

一个月才与父亲通几次电话,似乎没什么朋友。

科赫说,娜塔莎虽然回来了,但我们的痛苦丝毫未减。

事隔多年,案件的疑点比当初还多,作为父亲,我不能容许这种状态持续下去。

  科赫认为,女儿被连篇的谎话所蛊惑,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年来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应该对此负责。

今年3月,科赫提起民事诉讼,控告绑架者沃尔夫冈,普利克洛皮尔生前惟一的朋友——恩斯特,霍尔茨阿普费尔知情并协同绑架娜塔莎。

恩斯特否认了他的指控。

其律师曼弗雷德,艾耐德特称。

科赫只是对未立案调查就结案这个结果心有不甘。

  科赫说,自从首次与女儿在警察局会面后,几个月来娜塔莎一直在一群强势的维也纳精神科医生、律师团和公关专家的控制下,几乎与外界隔绝。

这些人阻止他和妻子看望女儿,还规定要第三方在场时才允许他们见面。

“我不知道他们给她灌输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秘密交易,我只知道,当女儿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后,我们想加倍去爱她时,有人却将我们生生地分离。

对于这些人的动机和目的,我深表怀疑。

  娜塔莎声名大噪  在律师团队和媒体的包装下,娜塔莎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很快从受害者变成了不屈不挠的女英雄。

她的经历被人大肆渲染,成为了一些人牟利的工具。

这些人还扬言,未经他们许可,任何人透露半点案情都要被起诉。

娜塔莎就是一座尚待发掘的金矿。

就在娜塔莎回归两周后,全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抢购她的采访实录。

报道中的娜塔莎有着下畏邪恶、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品质支撑她度过了八年非人的生活。

世界再一次为娜塔莎而震惊。

虽然她拒绝谈论与沃尔夫冈是否存在“亲密”关系,但公众都认定沃尔夫冈,这个离群索居、木讷的40几岁男人对娜塔莎实施过性侵犯。

2010年,以娜塔莎之名出版的畅销书《3096天》详细记述了她的这段经历以及她与绑架者的离奇关系。

就在不久前,一部改编自该书,投资近500万英镑的电影刚刚投入拍摄。

  然而,有关娜塔莎绑架案的报道并不能令奥地利本国国民信服,案件中存在的诸多疑点很难令人视而不见。

直到前任奧地利最高法院院长约翰,热舒特介入该案,向奧地利议会递交了份50页的卷宗,议会委员会才开始考虑是否重新立案调查。

重新调查将有希望拨开层层迷雾:绑架者沃尔夫冈有无同谋?沃尔夫冈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有组织的恋童癖犯罪集团?娜塔莎是否怀过孕,生下沃尔夫冈的孩子?

沃尔夫冈确实是在娜塔莎逃走后自杀身亡,还是有人想让他噤声而谋杀了他?

检方、警方和政府究竟有没有合谋掩盖真相,甚至谋害了追查此案的警探?  疑点分析:  一、克罗尔警探之死  约翰,热舒特曾是奥地利颇负盛名的一位法学家,成为高法院长前曾做过16年的检察官。

2009年,热舒特年过七旬,打算退休安享晚年,可2010年7月,热舒特曾经的同事,追查娜塔莎绑架案三年的奧伯斯特·克罗尔警官离奇死亡,热舒特的神经再一次绷紧。

克罗尔警官被发现死在自家阳台上,头部中枪,一击致命,在其尸体附近发现了他的配枪,警方将死因定为自杀。

  奥伯斯特死后不久,他的弟弟卡尔,克罗尔找到了热舒特。

交给他一个木制手提箱,里面装有他哥哥生前收集的、与娜塔莎案件有关的重要证物,包括一些神秘的照片和档案,以及奥伯斯特的一本日记。

卡尔告诉热舒特,奥伯斯特死前10天曾对他说,有人警告他不要再调查此案,但他仍在秘密调查看。

卡尔对官方所谓的哥哥死于自杀这个说法毫不认同。

事实上,奥伯斯特的死因疑点重重。

起初警方说他用左手拿枪射中左侧太阳穴毙命,当质疑声说奥伯斯特是右顺手时,警方又改称,他是用双手握枪击中左太阳穴——这个说法完全不合常理,令人啼笑皆非。

卡尔进一步表示,接受过警训的警务人员,尤其是他哥哥这种凶杀案警官,非常清楚自杀的最好办法是饮弹自尽,枪击太阳穴的生还机率非常高,最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

  更可疑的是,奧伯斯特最近的一本日记莫名失踪,他一直在调查维也纳的恋童癖和性虐癖集团,沃尔夫冈为该组织成员,奥伯斯特查到奥地利政府高层及商界名流也牵涉在内。

奥伯斯特对此案之所以格外关注,缘于他自己也有个女儿。

他认为这些恶棍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但此案的高度敏感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危险性,他必须独立开展调查。

期间他发现,有人曾潜入他家翻看他的记录。

卡尔说当警方得知他手中有一些哥哥的遗物。

包括一支6GB的U盘时。

竟对他逮捕审讯,索要其中信息。

度假中的热舒特听闻这一切决定不能再任由事件发展下去。

“如果检方高层对一个以正常专业手法查案的警探橫加干涉,施加压力致其死亡,我岂能坐视不理,安然入?

热舒特随后便向议会递交了那份卷宗。

  二、恩斯特是否是绑架犯沃尔夫冈的同谋?  娜塔莎归来后一直坚称自己被沃尔夫冈一人绑架监禁八年,但奥伯斯特生前的调查记录显示,娜塔莎首次被警方问及沃尔夫冈是否有同党时,她的答案是“我不知道名字”。

而一位名叫伊什塔尔的女孩坚持说。

当年她亲眼目睹娜塔莎是被两个男人带走的。

针对供词的出入,热舒特进行了分析——她们二人谁更有可能在说谎:站在街对面的伊什塔尔根本不认识娜塔莎,她何苦杜撰出另一个绑架者呢?

而对于本案的受害者娜塔莎来说,说谎的原因则不止一个。

首先,她或许受到另一个逍遥法外的绑架者的威胁: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斯德哥尔摩症侯群(又称人质综合症,即受害者对犯罪者产生情愫,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在作祟——由于与这二人相处多年产生感情,其中一个已死,她不希望给另一个带来麻烦。

热舒特说,从一开始,检控方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依据确凿可靠的证词,确认存在两名绑架犯。

  从调查初期开始,恩斯特就有着不小的嫌疑,他既是沃尔夫冈惟一的朋友,也是他的商业伙伴。

他们的交情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

他们曾合买了一套公寓,沃尔夫冈死后,房子由恩斯特继承,恩斯特的姐姐自称只与沃尔夫冈见过一次面,却秘密地将沃葬在了自己家族的墓园里。

她还帮忙办理法律手续为沃的母亲改了名字。

  三、恋童癖犯罪集团是否存在?  审查委员会认为,此案是否牵涉个恋童癖团伙也是进行深入调查的原因之一。

娜塔莎的供词显示,1998年她刚被绑架不久。

沃曾说要带她去树林,把她转交给其他人。

来到树林后,沃尔夫冈打了很多电话,最后告诉她,他们不会来了。

热舒特猜测,某个环节或许出了问题,娜塔莎才没有落入那些人的手里。

  四、恩斯特的供述及沃尔夫冈的死因  恩斯特与沃尔夫冈曾经来往甚密,娜塔莎被软禁期间,他多次被目击者看到出现在沃的家中,他也承认去过沃的车库,而车库下方就是娜塔莎被关的地窖。

虽然恩斯特说自己从没见过娜塔莎,但有证人证明见过他们仨在一起。

2006年8月,娜塔莎得救后不久,恩斯特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开承认自己见过娜塔莎,那是在事发一个多月前。

在沃尔夫冈家的客厅里,自己见到了沃口中的朋友。

这个“年轻女人”看上去“愉快、开朗”,还跟他打了招呼。

在得知朋友自杀后,恩斯特表现得很惊异。

不相信朋友会是绑架犯。

2009年11月,恩斯特被指控协助沃尔夫冈潜逃,但罪名最终没有成立。

后来恩斯特翻供,说与沃尔夫冈见面时,沃尔夫冈向他承认自己是绑架犯和强奸犯,他请求恩为他补全留给母亲的自杀遗书,沃在遗书上已写好了“妈妈”二字。

然而笔迹专家的鉴定结果表明,“妈妈”二字的笔迹与恩的笔迹完全相符,恩斯特很明显是伪造证据和供词。

热舒特推断,恩斯特作伪证证明沃是自杀的惟一解释就是他实际上死于他杀。

  官方称沃尔夫冈死于卧轨自杀,头和身体被轧成了两半,但无论从现场照片还是亲临停尸房,热舒特都未看到沃的身体有明显伤痕。

尸检报告并未提及尸温,无法确定沃的准确死亡时间,因此不排除有人先杀死了沃尔夫冈,然后铺尸铁轨,制造出自杀的假象。

档案里没有找到发现尸体的铁路工人的口供。

  五、娜塔莎与沃尔夫冈的关系  热舒特完全不相信娜塔莎关于只有一名绑架者的供词,而且已有多个证据表明,娜塔莎与沃的关系绝非她所描述的“绑架者与被绑架者”那么简单。

娜塔莎在沃的花园里帮忙打理花草,他们一起用餐。

外出,一周几次开车去维也纳正在装修的公寓。

警方披露二人至少有13次远途旅行,包括2006年1月二人的滑雪旅行,娜塔莎的衣物和化妆品并未放在那间地下室里,而是在楼上被发现,而地下室不像有人住过,更像是个储藏室。

对于他们是否发生关系,娜塔莎在第一份证词中曾供述。

“她一直是采取主动的那个人”,作为被绑架者,“主动”与绑架犯发生关系根本说不通。

虽然她将沃尔夫冈称为“罪犯”,但她说,“沃尔夫冈对她一直很好”。

恩斯特供认,沃尔夫冈告诉过他,娜塔莎是因为做饭的事二人发生争吵才跑了出去。

听闻沃尔夫冈的死讯,娜塔莎伤心欲绝,她去停尸房看望了他,还为他燃起一根蜡烛。

后来,她买下了自己曾经被囚禁的房子,据说她有时独自去那里过周末。

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正如第一位为她诊断的心理医生判断,娜塔莎患有严重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娜塔莎或许有过沃尔夫冈的孩子。

首次接受身体检查时,她曾问医生,验血是不是能查出有无孕史。

在地下室里还找到了一本怀孕育儿书籍和一缕未证实身份的头发。

对此,娜塔莎的解释是,她对生物学和人体充满兴趣,这些东西与她个人毫无关系。

  在科赫看来,整件事最令他吃惊的是,女儿归来后与自己失去联络的那段时间里,她竟然给恩斯特打了100多个电话。

平均时长四个多小时,最长的超过五个小时。

热舒特希望议会委员会能尽快下令重审此案,委员会主席表示:该案由沃尔夫冈独立犯案的理论已站不住脚,希望能尽快还所有人一个真相。

科赫说,女儿并没有阻止他的追查,虽然起诉恩斯特是对女儿部分供词真实性的质疑,但多年来女儿遭遇不幸这个事实不容质疑,科赫坚信,只有真相大白于天下。

女儿才能真正走出那间地下室。

 5 ) 两个悲剧,或许三个。

胜在平淡。

看之前我好奇过一件事,为什么一个人在被绑架之后,还能活3096天呢?

受害者势必一直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在这种关系上犯人一旦厌倦了,就能直接下杀手。

这不会带给他任何负担,毕竟他早已经是个没有被抓住的罪人了。

所以犯人应该是期待一段长期的关系,尽管在表面上他将娜塔莎监禁、控制,也仍不能改变他在这段情感关系上处于被动地位。

很多猎奇犯罪片在讨论犯人画像的时候,总是将他们刻画得极其反社会,仿佛他们生来就该活在血腥和罪恶中。

只有鲜血和人们的恐惧可以唤起他们的幸福,这或许在短短一两个小时里真的很刺激又博人眼球,可这一点也不人性。

片子通过平淡的对每一天的描述将犯人和娜塔莎的形象刻画极其细致入微。

我相信拍摄出这部片子的人是真的在尽其所能还原整个过程。

犯人对娜塔莎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仅一个笑容就让他耗费大半年为娜塔莎建造容身之所。

在这之前他可能从没想过自己会实施绑架,他可能以为自己是个好人。

那瞬间他脑中大概就满是将娜塔莎独占的欲望,如果让这样的一个人古灵精怪的可爱女孩成为自己的所有物,我一定会过的比现在幸福的多。

于是他实施了计划。

在与娜塔莎的相处过程中,犯人其实真的在认真建立彼此的联系,不像娜塔莎,只是在应付。

当娜塔莎需要一个晚安吻的时候,他真的走回来温柔留下一个晚安吻,而不是认为自己被邀请于是实施强暴,可见犯人自己也对两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矛盾状态,他也没想清楚自己该如何对待娜塔莎,但是他知道他需要她。

正是这样的试探与矛盾为我们买下伏笔,暗示后期犯人不会出现抛弃或杀死娜塔莎的行为,因为娜塔莎并非一个普通的泄欲工具。

在犯人眼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健康长久的相处时间,因为他天生的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在和别的女人贴近时感觉到极度的不适。

而和自己的附属物相处并不会有这种问题。

当然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他喜欢上娜塔莎以后没有正常亲近而是直接绑架的一部分原因,他无法接受失去,无法忍受失败。

绑架相当于“不成功便成仁”的策略,他也确实计划的很周全。

说回来,娜塔莎从他的附属物,也就是一个没有身份的孩子成为了他的恋人和妻子,到这个部分其实已经很清楚了,犯人离不开娜塔莎,已然是一种病态又极致的爱。

而女主角娜塔莎反而可能比我们大部分人争气。

在遭受绑架后没有自怨自艾,反而积极读书,演绎课堂上会出现的老师与学生的剧情,这说明她一直在学习和渴望外界。

经过与犯人的一些相处后她找到了合适的方法,适当给予对方鼓励和正面回应,尽管她对犯人永远不可能产生真的感谢。

这说明她一直没有对“犯人明里暗里的暗示服从于他”妥协,又让自己在危险的关系里明哲保身。

毕竟如果她一整天只会哭,不对犯人的任何互动产生回应,犯人一定会后悔自己这么多的努力而杀了她的。

当两人关系逐渐稳定以后,我想如果是我的话,可能已经会感谢自己可以有看似“家庭美满还能接触外界”的生活了。

娜塔莎一直在让自己清醒,经历过两人的新婚之夜后,她可能是觉得自己居然对这段关系产生了愉悦,于是她决定自杀逃脱。

后期的每一次可以求救的机会溜走,她都会在事后进行反省。

正是这所有的努力让她逃脱了牢笼。

其实我并不喜欢片头和片尾重复强调的那两句台词,“我知道我们之中只有一个人能活着,而这个人是我,不是他。

”这个句子仿佛在暗示我娜塔莎在和犯人进行博弈,而她最终赢了。

但实际上给我感觉更多像是娜塔莎在自我博弈。

犯人从没表达过两人只能活下来一个的意思,他希望的是两人都活下来,幸福的过日子。

不管是娜塔莎死还是他死,最终的结果都是他的死亡。

所以娜塔莎除非自杀,否则是不可能死的。

是娜塔莎自己在进行究竟是直接放弃而死去,还是坚持等待逃脱的机会?

这两者间的选择,绝望感与求生欲的博弈。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给我犯人命运的悲凉感。

他太爱娜塔莎,所以从一开始的关地下室到后来给她接触社会的机会,最终以为两人能以正常夫妻相处。

甚至在捕捉到娜塔莎可能想向外界求助的时候也没有让她重新呆在地下室,他居然将会威胁自己性命的事情看待的如此轻松。

他沉迷在一个他和娜塔莎共同搭建的梦境里,然而他以为两人都在沉沦,实际上只有他一个人深陷关系的泥潭,最终毁灭。

所以这实际上是属于两人的悲剧。

我不知道娜塔莎最终是如何看待犯人的,但在她询问两名警察“他的情况怎么样了”的时候,他们犹豫了片刻,最终什么也没说。

也许他们知道,这对娜塔莎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消息,甚至可能带来悲伤。

单独相处了八年的人的死亡,怎能无动于衷?

绑架这种行为无可洗地,只是这3096天形成的羁绊也远不只被绑架者与绑架犯这么简单。

我只希望娜塔莎永远不要后悔自己离开那扇门的决定,不要被自己经过八年重新接触这个世界的艰难过程所屈服,不要怀念起这八年的回忆,不要在继犯人自杀后成为游戏的第二个输家。

一个人被监禁虐待了几年,即使出来过活,从此身份也不会是便利商店的常客,粉红色爱好者,女儿,妈妈,而永远是幸存者。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6 ) 补个评

一直认定传记片不用苛责剧情和拍摄手法 可这个真是无法不让我吐槽 看了简介 有种上马提枪 分分钟消化这片子的冲动 想着多久没遇着一部心动的电影 无论如何也要赶紧看完 结果是否是期望太高 拍得极其平凡 就算没看过这本书 也能肯定她的遭遇绝对不仅仅如此。。

如果抱着文艺的心态对待这片 在暴力的时候使用消音使它勉强及格 可这显然不是 或许是男主气质过于文艺 让我恨不起来。。

好吧 和标签一样 为了这沉重的自由 平淡又怎样 我们知道就已经够了 向作者致敬 真够坚强的。。

 7 ) 3096的毅力

看了个悲伤的故事,<3096>许多年前听过报纸电视上的新闻,仅仅几句话而已,于我仅仅是个故事,发生的事件,而于那个女孩是她畸形的八年半的少女时光,充斥着恐吓,饥饿,暴力,性侵.....即使死亡都无法排遣她的伤痛和恐惧。

结局时候那个人渣卧轨自杀了...(这个结局太苍白了)那个男人渣,我只想到上次朋友说的那个词,loser!!!

于生活,命运中的loser,才有那么变态的想法,才会对一个十岁的可爱小女孩下手。

我不禁想到涉及"嫖宿幼女"的那些人渣。

他们又是何种心态作出这样的行为???

而那些涉及"嫖宿幼女"的几乎都是公务员,老师,校长?!

拿着国民的赋税,"嫖宿"国民尚未成年的女儿,你们良心何在??

道德底线何再??

这真是个不好的时代。

悬殊的贫富差距,无知的被洗脑了的愚民,政党、政府、国家的一体专政,付出与收入的极不相称,超出购买能力的物价,充斥着浮夸,贪污,行贿,潜规则,艳照,排除异己,镇压民众,掩埋真相,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言论.....

 8 ) 满足男人变态欲望的片子——少女养成记

半年前看的片子了,突然在收藏里看见,索性来做个短评。

对于这个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有很多地方肯定是收敛的了,在关于拍摄性侵的场景,处理的还是比较委婉,片子完全减弱了女主的身份是”性奴“的突出性,不过,既然是改编那就随你开心好喽。

整片讲述了一件真实案例,一名10岁奥地利女孩放学后遭到绑架,被囚禁在地下室8年之久,8年后在一次机会中逃了出来,犯人卧轨自杀。

拍摄地点基本就是一个地下室和一所房子,局限性很大,让观众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起到渲染情绪,带入情绪的作用。

后期男主居然敢带女主出门滑雪甚至放他在院子里,这也是属于作死了,绑架者是不是把人类的宽容和复仇想的太理所当然看,难不成是真以为自己调教成功了吗,以为自己看的严管的住啊,早知道,人类永远都是向往自由的,不然何来的五大洲四大洋,都是因为探索的欲望 还有一点就是在女主寻求帮助时竟然遇到一个不会说国语的人。。。

稍微有点太狗血(应该是导演故意添加紧张感) 总的来讲,是一部不错的片子,真实案例的噱头永远是这类影片票房的最大保障。

讲述的内容挺容易触发某些群体的共鸣,也.......容易满足一些hentai的养成欲望。

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犯罪肯定是不对的,养成记就YY一下或者Game中满足就好了,生命大好,世界完美,总有办法可以满足这种欲望的嘛,何必用犯罪的方式呢,emmmmm 我说的是通过日本galgame之类的,别想多了。

真实案例本人照片

 9 ) 每个人都是沃尔夫冈

沃尔夫冈和他母亲相处时的场景应该是虚构的,或者是沃尔夫冈讲述给娜塔莎的。

有一位热门评论者完全理解错误。

沃尔夫冈的母亲对他的,不是无微不至的溺爱,沃尔夫冈的母亲是一个偏执的控制狂(最极致的就是催促他赶快喝掉杯中的饮料,好跟刚收下的餐具一起放进洗碗机,并叮嘱他,这个没放满不要开机,而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洗碗机几乎已经放满了,最多还只能放下一两个杯子的空格),所以沃尔夫冈也习得了这种性格,一个自命不凡,而境遇不佳的人,尤其是年轻时曾获得过一些成绩和赞许的人,在成年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之后发展的不顺利,ta们多余的精力和“智慧”将向下寻求能够被控制的事和物。

比如孩子,或者诱拐来的孩子,或者宠物,或者某项专长。

当然这种剩余的“能量”施放在某些无害的专长或兴趣爱好上,是最好的结局。

也许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控制狂偏执狂,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慢慢平衡稀释掉了,还有一部分人用这“过剩”能量,成就了一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哪怕这只是对他自己而言。

可是,也有一种人,他会骂老婆、打小孩,会酗酒、纵欲,甚至绑架他人囚禁强奸幼童,杀人放火...作为一个普通人,以此共勉,作为一个普通的失败者,以此共勉,沃尔夫冈是每个人心中的魔鬼,他总是蠢蠢欲动的。

 10 ) 《3096驚世拐帶》:青春歲月消逝在地牢裡

《3096驚世拐帶》(3096 TAGE)取材至奧地利的一宗真人真事的綁架案件,受害人Natascha Kampusch 在事件後把經歷寫成自傳,而電影是根據書本裡的內容而拍成。

在一九九八年的三月,她在上學的路上被綁架,從此開展了八年多的無光歲月。

少女的青春在地牢裡流逝,他摧毀了她的人生,而她也產生了一些矛盾的想法。

論電影的話,取材上具說服力,奈何只停留在平白的拍攝手法上。

電影依照時序拍攝出這八年多的生活點滴,但基本上只礙於受害人與匪徒之間的關係,至於女孩的家庭在描述方面卻有不足之處,或者多點煽情會更加入戲。

此外,還有社會上是如何的看待這件事,這都是留白的。

電影最主要描述的是女孩的成長與她的那種模稜兩可,她的模稜兩可是可以理解的,生存是首要的大前提。

她要生存就要依賴綁匪為她提供食物與食水,要滿足綁匪要求的。

而不知不覺間,綁匪也很需要她,他的佔有慾強,當女孩逃走後,他也受不了打擊,跳軌自殺。

這宗的綁架案是有預謀的,因為個人的自私、迷戀而浪費了一個女孩的黃金時間。

她在黑暗裡生存與生活、外面的世界對她來說都太陌生,她的衣食住行都交由綁匪控制,只要匪徒不悅,她就有多日沒東西下肚。

而她也明知自己在地下是逃不了,要留下活口就要妥協。

她多次想過逃走,偏偏在匪徒的威權與監視下,她什麼都做不了。

她處於夾縫之中糾纏,她沒有人可以信靠與呼救,但骨子裡她知道她一定要離開。

好不容易,在八年多後的某一日,她終於有機會離開。

受害人的青春獻給了自私的綁匪,而綁匪不斷要受害人服從他,甚至要叫他做「王」。

他是心理變態的,也不懂得自理,三餐也要家人協助處理。

而他難免也是有點強迫症的,例如他有所專用的杯子,對餐桌上的擺設有要求。

女孩的心態也是很複雜的,她就好像是一個雙面人,一方面她知道要離開,另一方面她安於接受綁匪的要求。

她被綁匪馴服了,在缺乏教育和在長期「洗腦」的環境下生活,欠缺了批判思想。

說女孩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有充份的理由的,她開始走進綁匪的內心世界,嘗試了解他的孤獨,開始同情他,甚至獻上身體。

稚女無知。

綁匪也有浪漫的情份,他們之間的相處有時像情侶,也有時特別的殘酷。

一切都是根據綁匪的喜樂無常。

奈何,這部電影只限在表面上的陳述,影像蒼白、平鋪直叙,視角點略有不足,不夠驚世與驚嚇,對心理與人性的批判更是有所欠缺。

對觀眾來說大概感到可惜的是少女的青春與自由就這樣失去,她所牽掛的、她的內心世界全都只流於表面,電影世界是欠缺思維的。

像這裡「禁室培慾」的題材也應該要有引導性,要震撼的,可惜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與叙事只是形式上的,而沒有入到核心,也沒有什麼反思與思考。

有的是展示了一個人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壓力與需要之下,她如何被消失,然後再怎樣再出現。

無疑,這部電影的叙述是欠了高度,但作為一個女孩子卻有一種傷感的感覺。

將心比己,假如要困在這樣的地方,假如有一日突然的消失,會怎樣呢?

或者會像戲中人一樣服從?

或者會選擇了結生命?

或者?

這還是有點警世的。

文/Dorothy

《3096天》短评

我甚至有点心疼那个绑匪了如果他不是那么暴力的话 女孩真的没患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罕见又坚毅啊

7分钟前
  • 哈雷
  • 推荐

沉重的自由

9分钟前
  • 小明的小明
  • 还行

实在是变态和虐心的片…最后8年后的重逢,早已哭干了泪。

14分钟前
  • 阳光の碎片
  • 推荐

没培育出斯德哥尔摩情节只能说你太缺少哪怕是一点性格美感与优雅呢!

18分钟前
  • 蜜兜
  • 较差

Only one will live.

19分钟前
  • Ruby酱
  • 推荐

太过平淡了,即使是最后Natascha重获自由与家人团聚带来的感动也只是源自题材本身。Natascha是个坚强勇敢的姑娘,即使在如此绝境中也能保有自我心存信念(影视作品对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刻画不免让人产生这种境遇下还正常的受害者好不正常的错觉),如此平庸的作品也掩盖不了她的光芒。

20分钟前
  • mOco
  • 还行

结尾你是要闹哪样,要不是因为是真实事件这就一烂片

23分钟前
  • 炙热幽兰
  • 较差

还是有爱

25分钟前
  • 邮差
  • 还行

只是简单的把书本还原,并没有拍出太触动人内心的东西

30分钟前
  • 了不起的贾家明
  • 较差

来的不震撼。整个故事和关系都留于表面。所以。唉。很遗憾。

34分钟前
  • 安东金氏
  • 还行

这姑娘情商不要太高啊!

38分钟前
  • dadasuperman
  • 推荐

觉得略平淡了一些,真真就只是记了些流水账而已,难道德国人含蓄至此?

41分钟前
  • 阿舟
  • 较差

剧情太慢了 要睡着了 = =

46分钟前
  • anboli
  • 还行

小姑娘演得很好,结尾太匆忙了噻……

47分钟前
  • 抹小茶kid
  • 还行

说实话,没有表现出来很多东西,我觉得看书可能更好一点,不过还是挺不错的,挺好看的。沃尔冈夫,小女孩微微,男的温柔和粗暴,女孩的逃生,对于表现这一个事件和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人和心理上的变态情感,我很能理解也觉得挺可。

52分钟前
  • 早睡早起
  • 推荐

单就电影来说 拍的真的一般 但这个事件真的。。。。

54分钟前
  • SHIT
  • 还行

很凄惨的故事啊,竟然还是真实改编的。

57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还行

真实故事,女主被变态关8年真心不容易,实在太坚强,要是我8天都熬不到就去死了。。

59分钟前
  • 小池希文
  • 推荐

好厉害的真实中的小女孩。拍得很真,演员演的很到位,但总觉得当事人的情绪欠铺垫,不过这也许就是真实的感觉,因为男主死了,没有对话

1小时前
  • 素葵
  • 推荐

真实事件本就不应尝试太多深度 这也并非美式悬疑改编 实话实说 就目前电影版而言 尽管导演尽力再现 仍有不小简化和偏颇嫌疑 或许拍成纪录片模式反而更适合些 片中娜塔莎并不似有斯德哥尔摩表现 沃尔夫冈的温柔和粗暴 人格障碍的部分亦未很好表现 娜塔莎的情绪过于碎片化 整体性欠缺 但为小女孩演出加分

1小时前
  • 文泽尔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