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骨头》我看到一个小时左右,已经有些觉得索然无味,继续把后面的看完,简直是有些尴尬了。
首先,视角的讲述者钟华的父母,母亲是文工团与孙和陈三角恋的,但是父亲是从哪出来的?
怎么又是特工?
监视?
为什么要监视?
后面因枪被抓?
为什么被抓?
合作,为什么合作?
合作的目的还有表征是怎样的?
这些都是疑问,父亲似乎是跟前面三角恋毫无关系,只是后期突然出来并且争吵的一个男人。
而前面一开始的三角恋还有歌与舞,并且都被开除的内容,与后面到底有啥关系?
就像是凭空放置在前面的,电影整个碎的,割裂的。
如果说文工团那一段是为了突出妈妈追求美,那,那也太牵强了,那一段的高潮就是那个舞,那种压抑而不能说的同性暗恋,倪虹洁在里面只是三分之一,不在重心点上,结果后面就以她为主,并且跟一个冒出来的男人结了婚,生下了“我”,并开始讲述关于“和解”的故事。
和解啥呀?
和解你爸因为莫名其妙的监视你妈,并且不着家,最后还抢孩子的时候,结果被你妈妈拿特制枪打掉了一个蛋?
并且后面的剧情走向是你爸睾丸癌了,你为了钱去捧一个老板的情人,最后睡了人家情人。
而你爸从医院跑出来了,整天跟一群纤夫混在一起,要给自己设计一个葬礼,最后还脱光了露出屁股蛋跳进河里。
这时候你妈都在北美了,你同母异父的妹妹发来邮件,是你妈说谢谢你。
然后镜头一晃,你妈在那个抢你失败的夜晚拿手枪自杀,没子弹,就拿手枪梆梆往自己头上眼睛上撞,搁那自残。
激烈到,痛苦到,奇怪的程度。
最后你妈开始唱英文歌,镜头滑过她脸上的皱纹和伤痕。
这话说给你听,你觉得合理吗?
再加上黑客,病毒,网络,警察,收钱的记者,我的天,这,这是在拍电影吗?
全是概念,全都没有前因后果,后面搭起那个唱歌的台子,唱那几句,差点把我唱过去了 。
什么“第一是健康……”之类的歌词,你看起来顶多二十岁出头 ,唱的歌都是四五十岁朋友圈老男人中年感悟。
还有那个一直在扭的萌萌,还扭出眼泪了,说“以前我讨厌我自己,现在我开始喜欢我自己了”,我真的,真的,不说了。
从整个电影情节框架上来看,很碎,感觉一直在切画面,而且挺乱的,不知道每个场面到底是想传达什么意思,我感觉我没有看到那种“对应”或者“互照”,就是觉得别别扭扭的乏味,故事穿不起来老是让人纳闷。
单说倪虹洁。
倪虹洁长了一张随时打算为爱疯狂的脸,而且还不是好疯,不是狂喜,是注定了要撕心裂肺的绝望,是一张预备痛苦的脸。
我一开始想用“苦情”这两个字来形容她的脸,可是她看起来又不安分,脸上有一种神经质的专注。
她用枪托往自己头上砸的那个场景,我觉得简直太过惨烈。
如果别的女人心碎,可能是无力的哭泣。
她心碎,她就会鼓起奇怪的力量专门用于毁掉自己,所以我说她似乎长了一张预备痛苦的脸。
之前在看她武林外传演祝无双的时候,我就发现,她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的贤惠的,似乎天生就要做少妇的气质,似乎一生下来就是女人,一个踏踏实实,专门把日子往好处过的女人。
她携带着这种少妇温良贤惠的气质,所以在她脸上出现一种神经质的疯狂,在她预备痛苦的时刻,就让我感到一种悚然的痛苦。
就好像是把老实人逼疯了的那种痛苦。
似乎她在新婚之夜受到打击那样,在温良的幸福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就开始面对惨烈的景象,在那种情况下疯了的状态。
我在看她的蓝色骨头里的状态,我脑海里一直在浮现一个词“发疯的女人”,这个词渐渐凝成某一类的印象,好像在我们的社会,在我们的历史中,一直都有一类这样发疯的女人。
这种气质其实和文艺青年是有相通之处的,那种极端,那种情绪的巨大波澜,甚至那种强烈自我毁灭的欲望,那种对于所爱理想化的不可跌落,甚至有一点神经质的个人气质,都是有点像的。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就是电影文工团的部分,我很钟情于这种三角恋,正在我的点上。
他们三个人的感情全部都是错位的,压抑的,痛苦的,不得的。
我一直觉得电影和小说中很多感情的好看之处就在于它压抑之后带来的张力。
暗恋的深刻之处也许就在于“我没有一次开口说过我爱你,可是我在心里已经说了一千次”,是“我从来没有开口说过我爱你,可是我的头发丝,我的血液,我的衣角,我的手指,全部都在说我爱你。
”孙宏对于陈东的暗恋,就是体现在喊他起床,把手指探进他的后腰,让手指逾矩,一点一点推入进去,摸索进去,那一刻感受会分外鲜明,对方的皮肤,对方的气息,对方脊背上那根骨头,对方衣料擦过手背。
那一刻是多么的惊心动魄,多么的缠绵入骨,多么的隐晦而激烈,孙宏肯定知道。
这种接触会是一天之中的狂喜时刻,泯灭了所有压抑带来的沉默。
假如手指会说话,手指本来就会说话。
就体现在拿过暗恋他的女孩给他那张纸,故意用陈东讨好她而送给她的那只贵重的钢笔,他接过,然后说一句“你是用这支笔写的?
”,就是这种感觉,对方的一丝一毫全是情思,全都珍贵,哪怕是钢笔里的墨水。
就体现在天天给陈东洗衣服,这是不说话的,心绪,这是不为人知的,幸福。
最后他跳了那支舞,在雨水里倒下,翻起,又倒下,翻起,他脱下那个红色的上衣,在那个上扬的动作中紧紧的蒙住自己的脸。
他是一个人独舞,这份感情也只能一个人独舞。
所让我惊讶的是水,激流而下的水,就那样流过他的身体溅起水花,我感到情欲扑面而来。
我感到情欲扑面而来。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的剧情故事泄露,可能影响观看】近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取得了票房进步,但在电影审查上,尺度标准却一再倒退。
单说文革题材,谢晋一拨人完成反思后,及至《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和《活着》等几座高峰,突然就消失绝迹了。
那之后,涉及文革的内容经常以几行字幕出现。
十年浩劫开始了……文革结束了……诸如此类。
直到过去这一年,前有冯小刚的发言,后有张艺谋的归来,文革题材似乎渐渐有了破冰之势。
而在我看来,崔健的首作长片《蓝色骨头》,意图实现得最好、影像价值最大的也正是文革段落。
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蓝色骨头》放映的是剪辑完成的版本,可能与将来的公映版有所出入,崔健解释说是“密钥问题”。
单就这个版本而言,《蓝色骨头》无疑是部有力量的新人作品。
借用朋友的评价,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崔健居然还相信一首歌、一部电影能唤醒迷失的中国人,他试图与历史对话,跟记忆和解。
《蓝色骨头》是崔健之前写过的一首歌,它在电影里面出现了多个版本,有文革版有英文版。
在我个人看来,作为一首需要反复萦绕的主题曲,它多少还是有些压不住场。
曲子旋律不说,年轻的我唱的那个版本,未免有些过于愤世嫉俗,完全就是大白话和大道理,缺少直刺的力量,也没有了回味的空间。
歌不好,自然影响了影像存在的意义,尤其是这么一部需要情感奔涌的电影。
唯一的华彩,大概就是文革段落的《迷失的季节》。
在这个段落,施堰萍(我母亲)、陈东、孙宏的三人关系大概只有十来分钟,却是这电影予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画面直接、情感流畅、叙事利落。
例如孙宏第一次出现是被团长介绍相亲,第二次出现是给陈东洗衣服,他的性取向无需赘言。
《迷失的季节》初啼之际,施堰萍演唱,陈东弹琴,孙宏伴舞。
电影从真实空间神奇地滑入到了舞台空间,又转回到现实当中。
伴随着施堰萍的释放、陈东的渴慕和孙宏的压抑,声音、画面、电影情绪以及演员的表演结合得极其完美,浑然一体。
该段落充斥着饱和的、古旧的绿色,加上触目惊心的红色,瘆人得厉害。
对好事者来说,也是之前微博上热议的细节,电影里面直接出现了林立果和林彪,揭秘了复杂的红色摇滚历史。
然而,《蓝色骨头》并没有提供绝对客观的历史真相,恰相反,整部电影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年轻的我追溯起父母辈的往事,时空穿梭跳跃,相当的随意和主观,艺术而感性。
对我来说,影片有令人震惊的一幕:为了让文革记忆离开脑海,女主人公选择了恐怖的自残方式,不可理喻但又无比直接。
《蓝色骨头》给出了以下几组有趣的对比:枪与音乐(中国摇滚乐)、性压抑(三人关系和父母的错误结合)与性冲动(现代部分)、父亲的寻找与我的表演、过去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后者无一例外取代了前者,寻找着共处的平衡。
这部电影努力构建着过去和现在的平行蒙太奇,尽管不甚成功和圆满,但在当下寻求与历史政治的用心意图上,《蓝色骨头》的思维宽广度和大胆程度在所谓的龙标片里面前所未见。
只可惜,相比文革部分的完整,现代部分似乎承受不起这样的历史重压,顾此失彼,跟剪辑一样,失之可惜——也有人说,剪辑已经很努力地在拯救这部电影。
《蓝色骨头》的缺陷,主要集中在现代部分。
篇幅最多的年轻的我,演员一看就是洗不掉的学生气,缺乏真实感。
要他充当深居简出的文艺老炮,实在勉为其难。
而且从时间跨度上,如果“我”是文革那辈人,年纪上早就该步入中年了,而不是片中的惨绿少年模样。
崔健还耗费大量台词来讲解对黑客、网络病毒以及记者收红包现象的看法,无奈,他真是上一辈的人了。
太过表面不说,对网络和黑客的理解,更像是过于简单抽象的概念,功能原理跟《全民目击》的U盘差不多,站不住脚。
放置到电影当中,频繁打断观影体验不说,事实上也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格调。
所以,《蓝色骨头》这部电影,看的还是关于政治性的摇滚乐,就像崔健带给所有中国人的震撼回忆一样。
时间流逝,在毒品一般的回忆中,电影不断抛出与性有关的冲击画面,颇为大胆,而在构建一个完整但却繁复的时空大格局上,崔健尝试营造对位呼应,但最终效果显然还有待提高。
有人也许要说,《蓝色骨头》说的都不是当代人的事了,然而,就如同很多人以为文革早过去了,可在电影空间里,它依然就像不曾存在过。
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多的电影和电影人来切入这一领域,毕竟,里面埋藏了太多的震撼故事。
过往总以性感形象出现的倪虹洁,她在《蓝色骨头》有不俗表现。
还有黄轩,他在娄烨《推拿》里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在这部电影依然是灵气乍现。
当然了,就如同很多人夸奖的那段舞蹈,如果真是一部MV,它也绝对完美。
【北京青年报(见报有删减) http://youth.ynet.com/3.1/1407/04/9133905.html】
直说,这不是一个标准的电影,好像把音乐舞台剧推进大银幕里,隔上了一层。
于是给我的感觉很奇怪。
很多情节的细节像是硬塞进去的,八成是崔健非要念叨一下自己心里某些很在意的点。
这样做伤害了整个电影的效果。
崔健可能是按耐不住得到话语权的激动吧,贪心了。
当然,如果他的初衷就不是要拍一个“好电影”,那也无所谓。
有几个细节很有意思第一,男主角让女歌手跳一段,然后看得很爽。
说明男主角还是很懂男女作乐的。
没什么道德感的流氓。
第二,男主角问女歌手,那次跳舞为什么哭了,女主角便打开心扉诉说灵魂,结果被男主角突然打断。
这就是没人性,对他人毫无体谅。
男主角不会爱。
第三,男主角伏在女歌手身上射精时,那张脸的表情,说实在的,完全不是男人射精该有的样子。
当然,那时候他是“处男”,可是谁知道呢?
暂且不说这个没影的设定,就说那奇怪的“射精脸”,咬牙切齿的,好像被人在后背抽了一鞭子。
闭着眼睛射精的男人,我怀疑其与性交对象的互动强度。
我又要得到这个结论:男主角不会爱。
第四,男主角的父母是那个样子的,他怎么会懂得爱呢?
他怎么能有健康的与人相处的能力呢?
展开说,崔健的歌,是中国第一。
好比王小波之于同时代的同行,甚至好比鲁迅之于同时代的同行(类比,只是类比)。
但是,这么多年了,崔健的音乐无论如何进化,最突出的特点一直是“力量”、“激情”、“抒愤”、“爱情”、“生命第一”。
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他又抒发不完的“愤”呢?
还有,为什么崔健一直执着于流行歌曲呢?
他为什么不搞搞交响乐呢?
一个人怎么能一直满足于流行歌曲这种档次的审美活动呢?
崔健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耐心呢?
他执着在了什么地方呢?
他的心不是是卡在了什么关节处?
他的人生历程,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进步呢?
他会不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书呢?
天天一遍又一遍听流行歌曲,就算它再好听,谁又受得了呢?
我受不了,我的音乐欣赏必然以巴赫、古琴、或者某些光怪陆离的原始状声音为进阶。
崔健的歌,越来听着越累。
《给你一点颜色》第一首《城市纤夫》,也许是中国流行歌曲自9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创作。
而专辑里的其他作品,就又在探索中撤回了一个数量级的程度。
当然,自然是比之前的更好。
结语,作为将崔健视作中国第一的一个听众,作为自认为极其能体味他要传达的情感,并且能强烈触摸到他精神局限所在的人,我建议崔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看书和反思自己上。
19岁谈的男朋友最喜欢的片子是“Lost in translation”,他喜欢豆瓣一篇影评的标题“寂寞是寂寞者的身份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座右铭”。
19岁听不明白呢,今日似乎明白了。
今日一个人去看这个片。
片子说"孤独是穿越时光的途径"。
我被击中了。
我朋友昨天跟我说人一辈子是自己跟自己相处。
可惜我比较2B,好像最近才了解这个事实。
前25年是不懂得怎么跟孤单相处的,后面才开始渐渐明白……第一次看到一部电影这么直白的去描述和父母的关系、那种GAP。
不知道崔健和父母的关系怎么样。
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去直面这个羞赧受伤的话题。
萌萌以前并不喜欢自己,后来认识了钟华开始喜欢自己了。
我感到困惑,那我喜不喜欢自己呢?
有时候似乎很喜欢,有时候似乎很不满意。
用朋友的话说,干嘛跟自己那么过不去呢。
施堰萍是一朵骄傲的花。
女人还是好强一点好,有重生的机会。
虽然比较drama,但是我信她可以。
人长大,就是认识需求,解决需求。
人长大,就是认清孤独、享受孤独。
对崔健的新片《蓝色骨头》一点都不看好,恰好之前听萨顶顶唱的他词曲的一首歌,其中拧巴的唱法是崔健独有的。
但崔健唱合适,一个走飘渺路线的歌手分分钟叫人难受。
崔健这一批人,其实有着很大的优越感,当然可以走在大众前头发声,也多少是他那批人混不吝的性格体现。
他们混的时候自命顽主,有点忧患意识的时候便指点江山,他们是一群上街散步的人中走在前头敢砸车点火出动静的那几个。
他们肆无忌惮的同时,顺手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国拉开过一个小口子,追怀往昔,有滚滚长江水大浪淘尽英雄的意味,但如今,说真的,大江东去,沉船侧畔。
除了说两句老子当年还能如何。
就比如王朔也不知道当下他究竟还能言说什么的时候,只能说些虚幻的东西不能自拔。
崔健对于过往的缅怀,就显得与当下格格不入。
又如冯小刚一样,他们说《红色娘子军》中短裤与大腿能带给他们性幻想时,这个国家的更多人,在上山下乡中颠簸流离。
他们眼中只有乡野,村妇,绝望,和苦难。
性幻想,也许就是奢侈。
所以以这个角度,去想《阳光灿烂的日子》,忽然想到,这个电影的时代感与真实时代是脱离的,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混乱时代中的世外桃源。
那种军中大院子弟的生活,至少要等到若干年后,到我们这些七零后生长时才普及到民间,所以片中的生活其实与我们能感受到的生活才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无拘无束,缺乏大人管教。
但是免于饥饿,恐惧与动荡。
这在我们周边的上一代,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六零后其实是我们这些七零后的启蒙,是我们小时候动不动就对我们满脸不屑,吆来喝去,甚至揍我们一顿的大哥。
所以,我不看好崔健这部电影。
因为我们走到后来,更好的时代扑面而来,我们不再稀罕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经验,我们懂得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他们。
所以,就像崔健在发布会上呵斥那些烂片盛行但在《锵锵三人行》又肯定自己的音乐当年也是因为有商业价值。
其实价值观是难以统一的。
他们肯定曾经,却鄙视当下。
他们觉得这个时代缺乏心灵,但他们的心灵,却满是失落,怀疑,鄙视与虚妄。
当然,对于一个歌手,转行做到导演,我首先要怀疑的是他的技术问题。
又比如,当年那个牛逼的导演张元。
他说他艺术片的时候,我们不懂也就不敢非议。
当他说信手拈来搞个小菜,尝试一回商业片的时候,就如最近的那部什么有没有种的那部。
说真的,看足十分钟。
便足以颠覆对此人的全部尊敬。
当然,拍那么烂也敢上映,他当然有种。
至于崔健,我甚至没有尝试的一点点兴趣。
不想当导演的歌手不是好厨师。
也有人说道,何苦不给我们的摇滚教父一点信心。
我呵呵而已,也许不看他的电影,还能保留些许尊重。
看了,——就像和当初的女神上床,才发现,她有狐臭!
这是部充满崔健符号的影片,观影时我脑中交织着《江上的母亲》和《1984》的情境,像这样从扭曲时代的狭缝间悲放的恶之花,何止万千?
悲剧二字只是浮浅的描绘,歌与泣又何能触及那万千鲜活的血与肉?
更为可怖的是,它们不是已经绝迹的故事,它们是我们身边的正在蔓延的现实,今日数百位维权律师的遭遇即是明证。
电影本身有不少不足,但题材属于中国电影鲜有,相对于著书立言,电影这种表现形式更难触及敏感的题材,这也是中国难以对黑。
暗的文革时代进行彻底反思的一个现实状况。
与此对比的电影《归来》则完全避重就轻,消费苦难,活脱脱一部智斗失忆症的温馨动人正能量家庭伦理剧,这样的桥段放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皆可,不过是老油条式的世故圆滑。
其不知所云与时代脱节的隔空感更是暗含粉饰,仿佛文革过后就此万物和谐天下太平。
现实中大导演张艺谋俯首帖耳地呈上超生罚款,与其在电影中颂扬的盛世形成了绝妙的呼应,正是这个时代精彩的注脚。
“太可惜,也太可气。
我刚刚看见你。
你是春天的花长在秋天里。
”像是轻啜了一口酒,沉沉的压过舌头,最初是苦涩,夹杂着辛辣,慢慢的好像还有点甜了,细品压根也就没有甜,就是一股子劲儿,有力量,却说不出在哪。
掩盖不住的摇滚气质,无可奈何。
剪辑比较跳跃,剧情却是出奇的完整,完整的像拼凑的而不像这个故事。
这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在w g那个年代的氛围里多么不合时宜,这杯酒中最烈的部分被放到了最前边。
禁忌,压抑,就是那个时代,却不是时代下的人性本身。
痛苦扭曲甚至狰狞的舞姿,合着宛若天籁的歌声,恢宏的背景音乐把个人内心的暗涌澎湃刻画出来。
“你说你愿意,在这迷失的季节里,你还说你愿意…”人性的真,与时代无关,与任何都无关。
故人说人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内心的东西是骗不了人的,也是最能感染人的。
借助现代舞的表现形式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推起了全篇前段的最高潮。
敏感的题材,不知道怎么会过。
年纪太小,没经历过那个时期,也听不懂崔健。
倪虹洁的表演可谓惊艳,再不是曲美那个倪虹洁
曾在 B站看过片段,就是三个人合作的那段舞蹈和歌曲,太惊艳了,看得起鸡皮疙瘩。
陶冶的舞蹈好有张力,似乎每一块肌肉都在跃动,那首歌的穿插也恰到好处,除了舞蹈本身的内涵还有三个人的情感纠缠,既暧昧又荷尔蒙爆棚。
文工团这段很有岁月感(芳华相比就感觉人物造型太范式了),黄轩的样貌特别符合那个年代部队文工团的形象,青春文气。
倪虹洁美得不可言状,但旁白说了在美貌和聪明间她会选择聪明,后来当她自毁容貌重新开始,大概才真正进入到自己追求的精神世界,再回到最初的地方,是否一切释然,与青春的遗憾和解。
父亲这个角色更有戏剧性,赵有亮演起来还蛮豁得出去的,得知癌症晚期干脆出走,在山水间疗愈自己。
尹昉演的儿子很有摇滚味儿,没想到他完全不靠自己的舞蹈优势演了一些令人难忘的角色,比如近期的温柔壳,真是勇于走出舒适圈的狠人。
最后那场演唱会太棒了,蓝色骨头音乐和词都那么崔健,女孩的舞蹈虽然没有陶冶专业竟然很让人感动。
崔健把不同时代的故事用亲情关系串起来,三个人又有不同经历,似乎一辈子不能互相理解和接受。
这就是现实,春天的花开在春天里,却没有遇到真正爱花懂花的人。
杜可风的摄影绝妙,不同的时代感呼之欲出,整部电影看似杂乱却逻辑自洽。
睡前看了《蓝色骨头》,是部好电影。
看的时候却一直出戏,脑子里闪过很多《颐和园》的画面,看着施堰梅,想着余红。
于是又去听了一遍郝蕾的《氧气》,将情感吞吐得如此波澜,容不下一丝暧昧,无论是对信仰还是爱欲本身。
政治向来是情爱的好背景,同样是让人难以抑制的激越,带着腥味,透着血色,丰满而疼痛。
进而怀念起那个年代,仿佛每个深巷角落里都藏着不可言说的禁忌,这些禁忌滋养着我们,成为有记忆的人。
无论是娄烨,还是崔健,都将爱情里决绝的形象定义为女性,似乎在自我面前,肉身反倒轻贱了。
想起母亲曾经说过,当她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一整天都没有出现,后来得知,前一天夜里,这位女班主任独自攀上后山的城墙,跳下身亡,原因是情感问题引起的抑郁症。
人都是擅长悲伤的动物,借着情感的鸩酒,壮起自我摧毁的胆儿,就像施堰梅被生生砸烂的右脸。
印象中我没听过摇滚乐,或者就算听过我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听的是摇滚乐,但说起来又很奇怪,我对摇滚青年的音乐态度却有种自以为是的理解,我感觉他们代表了叛逆和愤怒。
当然,我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聊过摇滚青年和摇滚乐,因为我不感兴趣。
可是邵艺辉给这部电影5星,出于好奇我看了这部电影,通过这部由摇滚大咖指导拍摄的与摇滚乐有关的电影,我终于产生了一点对摇滚乐的理解,我想聊聊我的理解。
原来摇滚不是只有愤怒啊,竟然还特别的积极向上,特别的有劲儿。
然后我想到一位老师对叛逆的理解,她说叛逆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那就是说,摇滚乐其实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后一系列反应的集合。
因为觉醒,所以对传统的束缚感到不快,所以想要打破、想要挣脱,如果抗争的过程不顺利,那就可能引发愤怒,如果愤怒不能解决,那可能引发绝望,但也可能激发另一种向上的力量。
电影中,我最喜欢三个片段,第一段是莲蓬头下的舞蹈,第二段是录音棚内萌萌的舞蹈,第三段是网络直播《蓝色骨头》。
下面讲讲我对这三段的理解和感受。
莲蓬头下的舞蹈:其实我是一个对舞蹈的审美力和理解力不怎么高的人,我平时就不爱看歌舞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这个舞蹈确实让我感觉无比惊艳,无比震撼,无比深刻。
孙洪的舞蹈,他蜷缩的身体表达了压抑、愤怒和委屈,压抑于自己难以启齿的爱,愤怒于施堰萍的出现打破了自己的幸福,委屈于自己没有任何立场和身份向陈东发泄自己的情绪;他颤抖(痉挛)的身体既像要挣脱束缚的一种反抗,又像他和陈东在一起时高潮带来的快感,或者他自己也分不清是挣脱还是沉浸;他的手试图轻轻握住倾泻而下的水柱,当然不是真的握住,他只能将手攥成和水柱一样的大小,让水柱从手中流过,这样就是他和他能有的最亲密的接触。
萌萌的舞蹈:这一段感觉特别妙。
一开始通过钟华对萌萌音乐实力的质疑,观众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只靠色相上位的肤浅女人。
但当萌萌开始跳舞时,她扭动的肩、扭动的腰、扭动的臀都散发着强烈的魅力,没错,是性感的,是魅惑的,或许还看出了一点点色情。
但,这个女人的肤浅是真的,魅惑是真的,舞蹈是真的,不被理解的苦闷是真的,被物化(包装)成一个符号也是真的。
萌萌跳的那么美,但是她却哭了(我不知道孙洪跳舞的时候有没有哭,因为他是全身上下都是水),这会不会代表一种觉醒?!
蓝色骨头:歌词太棒了,每一句都充满力量和哲思。
它说,幸福的三大要素是,高高兴兴的工作,身体健康,拥有爱情。
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听摇滚乐的歌词,原来一点也不愤怒啊,它是在严肃的和大家讨论问题。
我甚至感觉摇滚乐者像一个传教士,或者一个到处传播佛法的禅师,孜孜不倦的给大家带来正念,希望普度众生,哈哈哈,真的,我就是这种感觉。
不能因为唱歌的人表情有点狰狞,吉他弹得有点躁动,歌词过于直白就忽视它充满真善美的内核。
看完电影,虽然我还无法爱上摇滚乐,但我强烈感受到了摇滚乐的力量。
那个年代拍的挺有味道~
果然是文艺青年心头好。崔健这么自我的坚持,说完了自己想说的,爱不爱看不关我的事,这估计是他成为中国摇滚领路人的最根本原因吧。
崔健的骗人意淫ppt。
崔健的摇滚是为了抚慰伤痕
终于看了。有些台词实在写得清醒透彻,比歌好。但电影拍得实在任性,当然你也可以说自由。反正我完全认同于他所描述的那个时空的不能言说性,以及那种“神秘又亲切的恐怖”。
2022年4月15日,一场线上演唱会激起了全国中年人的狂欢,他们跟随着崔健的歌声回首自己的青春和过去,一句「老子根本没变」是多少人想要的状态和初衷。狂欢过后静下心来看了这部崔健自编自导的《蓝色骨头》,里面有太多那个年代的缩影和影射,直白脱俗、毫不拖泥带水,再加上自己的音乐,影像和音乐的双重输出我感受到了鱼和鸟儿终究不能相恋的痛。那个年代和这个时候的崔健从骨子里透出的硬气是相同的,他依旧为时代发声,依旧替「人」呐喊。
隐忍又美丽
真是怕了,可以不要拿写歌的路子拍电影吗。虽然处女作拍成这样还是可圈可点,拍着玩可以,算了,我本来也是路过看一下尹昉的,告辞。
星星是给基友情节哒。
真可惜,真可气,你是春天里的花朵,开在秋天里。阉割致癌的枪与子弹,开出屏幕的时代之车,为自己的棺材拉纤,关于林某的隐藏故事线。诗意独白简单粗暴,甚至于幼稚,可三原色搭配下的摇滚精神全开,还是不能不给五星力荐
甚至都没有故事,情节都像是构成一次音乐演唱会主体的情境展示。叙事碎片化,只是在情境中抽取它的概念价值,而表达又直接干脆,还是很音乐的一个东西。所以真正打动到我的还是最后的演唱部分,前面所有铺陈的东西都是为了它的一场高潮。
真没法看,还是听老崔的歌吧
还是看尹昉。文艺片已经难以看懂了,摇滚歌手拍的文艺片真的更难看懂,跟语文考试考阅读理解似的,全靠自己YY
超预期,当年以为很差,昨晚心血来潮听了崔健演唱会来看。有好几处被震撼到,很好。饱和度极高,特权的绿,摇滚乐,那首诗,莲蓬头掉落后的现代舞。我原来不喜欢自己,现在开始喜欢了。
半场好电影。
拍的什么啊我天,剪辑也不是这么玩的啊,照顾一下老百姓观众行吗?除了同性恋那段有点意思,其他什么啊,后期干脆就MV了,各种印象派各种预告片逻辑,弄不明白。
确定崔健确实是在拍一部电影而不是一种情怀,这一点在跨界导演里是做得很好。好几个镜头有点魔幻主义,父亲与自己尸体相望的一幕甚至让我想起《野草莓》。崔健实在太会同广电打擦边球,镜头节制点到为止又游刃有余,不会有截断感,这一点很赞。音乐反而毫无特点。男主角中二晚期,现代戏属他违和感最强
崔健自己也说我没有导演的专业知识,我只能按我的方式来。这个电影在电影界在主流文化里可能都激不起什么波澜,但老崔按他说的做到了“有话就说,有话就写,并且要彻底。” 这就是一个摇滚乐手自己编剧、导演并且亲自剪辑的还不赖的电影。粉感动!
文革那段真的很喜欢,如果一直是保持这段的水准,真是才华横溢之作。可惜,现代部分的病毒啊红包啊都实在有些low,躁得慌。崔健很努力想去解开历史的结,结果我看到了想看的历史,但打的结还在那,并没有真正释怀
通篇在影射林立果和张宁的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