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的奥利弗是个可怜的孤儿,在教会被欺负,到棺材铺当学徒也被打,最后偷偷离开了棺材铺,徒步七天走到了伦敦,遇到了机灵鬼,带他回到了费金老头那里(一个偷窃小团队,以一群小伙子为主),然后在一次偷窃中遇书店老板为他证明清白这部电影的色调很有意思,到书店老板那里都是有色彩的暖色调(可能代表正义),一旦到了其他具有贬义的场景,色调通常以黑白为主,主要体现就是雾,黑夜,所以有很多点灯的镜头(可能代表邪恶)书店老板是好人,如果奥利弗一开始遇到的好人就是书店老板就好了,也不用吃那么多苦了,在书店老板那里,穿戴贵气,有自己的房间,还有肉吃,还有书读,书店老板和太太也很喜欢他,他长大以后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费金这个人很矛盾,怎么说呢...他很关心奥利弗,但是也派他去做偷窃之事(以偷窃谋生),但是他毕竟在奥利弗初次来伦敦时给他吃住的恩人,教他谋生本领(偷窃),还在奥利弗受重伤之后为他敷药,也没有打过他,饿过他,这点还是挺好的,而且在将死之时,要把自己的全部家当(偷来的)都给他...而奥利弗在他临终前也去看了他,我想这孩子应该对费金有一定的感恩。
但是说到奥利弗,总是觉得这孩子脑子不怎么灵活,没有主观能动性,别人让他干嘛就干嘛,也不懂得反抗。
例如在被要挟进去书店老板家偷窃时,其实进去之后应该有机会藏起来,比如楼梯下,然后大喊救命。
毕竟距离门口那么近,不开又怎样,一溜烟藏到楼梯下,枪也打不道,这样就不会受伤了,可能还能就此解脱。
还有就是比尔在被警察追杀途中,一拉就跟着走,完全不抵抗,有很多机会可以逃掉的,房顶上、中空走廊等地方,稍微踢比尔一脚不就自救成功了吗,而且这算自卫。
整体看下来,人物还是缺少一点魅力。
南希是奥利弗真正的救命恩人,把命都搭出去了。
是她告诉了书店老板实情,让书店老板去报警。
如果她没有做这一步,也不会被比尔打死。
但是正是她这勇敢的告密,奥利弗脱离了苦海,过上了好日子。
她的动机是什么,我猜可能是在奥利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前面有过对费金让她从小偷窃的抱怨,她看到了奥利弗的另一种人生(书店老板一家是真的对他好),而她不愿像费金一样毁掉另一个孩子的人生。
奥利佛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这部影片足以让身处和平时代和幸福生活的我们驻足沉思——在人情冷淡的社会我们的人性是否缺失了些什么?
只有一直坚定善良的本性,才有可能得到正义的眷顾。
孤儿奥利佛的命运无疑是惨不忍睹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遭遇不幸的过程中总意外而及时地得到了救助。
最初是法官看到他稚嫩的脸庞闪着泪光,把他从监管人手中解救出来;然后是奔向伦敦的路途生命垂危之际得到老太太的好心收留和细心照顾;最后是布朗罗绅士的维护和培养,是他摆脱了穷困劳苦的命运。
究其根源,奥利佛得到眷顾并不是偶然,而是他始终带着一颗善良和正义的心,脸上充满了坚定的表情,就连泪水也是那么的清澈、真诚。
现今社会虽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在太平盛世中,却透露出一股股若隐若现的寒气,这寒气给人性的温暖罩上了一层迷雾,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更莫说互爱互助。
和谐环境是难能可贵的,希望本片能够唤醒广大人们温热的心,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正义更和谐。
小奥立弗还真幸运,遇到一个真正的好心的绅士,然而还有成千上万个孤儿院里的孩子呢?
同样本性善良也是孤儿出身的南希,命运可真悲惨。
伟大的狄更斯就是用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善良,鞭笞了邪恶,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对当权者的腐败也作出了有力的控诉。
在影片1948年的版本中,那个善良的老绅士还就是奥立弗的外公,影片还用了不少细节来确认这一点,在奥立弗被那坏蛋逼上屋顶时,老人在下面大喊他将拿五十英磅奖给把奥立弗救下来的人。
这些,在新的一版中都删去了,老人与奥立弗没有血缘关系;从而,老人的形象更为丰满高大,影片的立意也更明确清晰。
导演已经尽力《雾都孤儿》听说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我能想象原著一定有更多关于人性和大量丰富的情节描写,光看名字和海报,本以为会有些“悲壮”气质,不说如《悲惨世界》那般宏大,至少也该有点《偷自行车的人》之独特,可是看完后,当下感受很一般,这与20年前的电影时间无关,它并不是科幻片,观众只是听故事,而且电影的场景服装道具都做的非常好,尤其是伦敦泥泞的道路,弥漫的雾霾,仿佛身临其境,不喜欢这个改编的原因,可能都与导演能力无关,跟波兰斯基导演以往的作品相比绝对没问题,只不过可能是受限于类型与篇幅,印象中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很浅,奥利佛看起来也是傻傻的,一直到最后,他也没有什么成长,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唯一出彩的莫过于费金,至少表演上绝对是影帝级别的呈现!
南希这个姑娘,我个人觉得是全片人物弧光最明显的角色,甚至比收养奥利佛的老头还要多一些勇敢,从出场的成熟老练到最后的人性光辉,善与恶之间徘徊,犹豫,我倒是一直揪着心,绝对不是因为她有一对大凶,只可惜最后被比尔杀了,唉!
说到比尔,如果站在他的立场,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一个心狠手辣的设定,杀南希,杀奥利佛我都不吃惊,穷途末路的歹徒,警察不抓你,老天爷也会收了你!
看完电影,我对原著小说倒是有了一些兴趣,给人想象空间,或者是电视剧也行,肯定可以把每个人物每段遭遇都拍的很丰富,电影的节奏太赶了!
今天看了著名导演波兰斯基2005年拍摄的电影《雾都孤儿》。
观影后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波兰斯基的另一部影片——《德伯家的苔丝》。
两部电影都是文学名著改编,讲的都是英国发生的故事,两部电影的结构与摄影有许多的共同点,而且都可以清楚让人感受到,波兰斯基特有的一种悲悯的气息,从他的影片,可以看出对社会最底层的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同情。
影片直接从Oliver Twist九岁时说起,因为这个年龄是孤儿院的孩子们进入workhouse开始工作的年龄。
在workhouse,Oliver被饥饿的童工们抽中,去向大人们要求更多的吃的,结果是被workhouse赶出,并险些被卖给扫烟囱的;慈善的棺材店的老板Sowerberry先生留下了Oliver,在这里他不用再为食物发愁,但Sowerberry太太及一起工作的稍微年长一点的孩子却看他不顺眼,Oliver只得再次逃亡,逃向伦敦。
初到伦敦的Oliver即被带入了一个盗窃团伙,偶然的机会,喜爱读书的绅士Brownlow先生想要收养Oliver,但那伙人却并不想就此放过他。
波兰斯基的可贵不仅在于他讲述孤儿Oliver的遭遇,更在于他以Oliver为线索,生动刻画了一群底层伦敦人的人生。
Fagin,小偷的首领,贪婪、猥琐的老头,靠教唆一帮小孩偷东西为生,妄想着靠着孩子们偷来的财富度过余生;Nancy,由Fagin养大,幼年当小偷,长大后嫁给Bill,依然干着罪恶的勾当,Fagin一伙能够将Oliver从Brownlow先生那里掳回,就有她的功劳;Dodger,聪明的具有领袖气质的未成年小偷,在伦敦的大街上发现了饿得奄奄一息的Oliver,将他带入Fagin的团伙;Bill,Nancy的丈夫,则是个连Fagin也惧怕的恶徒。
这里没有好人,但偶尔也会有人性的闪光。
Fagin,对Oliver一直都有种怜爱,他给初到伦敦的Oliver提供食物与住处,导演也将其设定为一个略显滑稽甚至可怜的驼背老头形象;Nancy,有着女性本性的善良,并不愿意从事盗窃或其它的罪恶,想要通过拯救Oliver而拯救自己,虽然从来不认可Bill的行为,但对自己的丈夫仍有时充满柔情;Dodger,在大街上发现了Oliver,在与Bill的对抗中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柔弱和勇气;Bill,在询问妻子的尸体是否有人掩埋时流露出了一点点的人性。
这是一帮没有前途的人,不管是彻底的恶徒还是人性尚存,他们都做了恶,他们就像伦敦背街上的老鼠,数量众多,散发着难闻的恶臭,传播着细菌和病毒,偶尔有人性的闪光,但随即就淹没在无数的恶行之中。
Oliver就沦落在这样的生活之中,在workhouse难以生存,在棺材店老板那里无法生存,来到伦敦,生活仍没有多少光明。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任何一点温暖都值得纪念,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他会去看望监狱里的Fagin,拥抱他,就像一个亲人。
Oliver的幸运在于他被Brownlow先生解救,最终逃离了底层的生活,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但其他人呢?
他们对于生活休想抱有任何希望。
恶徒Bill自己绞死了自己,善良的Nancy赔上了性命,Fagin任何情况下都得不到善终,如果不是最后被处以绞刑,迟早也会死在Dodger手上;年少时善良犹存的Dodger长大后不是小偷头领就是恶徒一名。
但那就是Oliver童年时的同类,因此他的脸上,始终带着挥不去的忧伤。
德伯家的苔丝,贵族的姓氏下的穷人的女儿,娇美的容颜只能让她成为富人的情妇;辛勤的劳动只能让全家人在父亲去世后睡在大街上;而那个叫做天使(Angel)的男人,他的爱情仍不能使他原谅她的过去,在婚后弃她于不顾,多年后归来的他,带给她的更不是拯救而是劫难,对无望幸福的向往,使她最后杀人,走向绞刑架。
苔丝也是一朵在灰尘里盛开的花朵,美貌、勤劳与爱情都未能使她脱离悲剧的命运。
波兰斯基用素描一般的电影语言对底层人的人生进行描绘,在灰尘中刻画纯洁,在沼泽里寻找芬芳,没有简单的贬低及谴责,不着痕迹地表现底层人生活的荒谬与无望,及他们身上的人性的善与恶,对他们的命运表达出深沉的悲悯之情。
黑暗的夜空中或许可以看到闪闪的星星,但夜晚注定没有太阳,如果月亮也失去踪迹,仅凭点点星光,如何看清前行的道路。
底层的人生是一片没有边际的沼泽,散发着难闻的气息,暗藏着数不清的危险,偶尔出现人性的光芒也会被淹没的无踪无际,在那里,逃出生天的希望比天空的星光还要暗淡。
影片《雾都孤儿》是由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翻拍的,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一部经典作品。
影片以伦敦为故事背景城市,记叙了孤儿奥利佛的悲惨身世和坎坷的成长历程。
影片开头选取了奥利佛在孤儿院生活的片段作为暗示其受压迫和不平等待遇的引子,后来他当过学徒,经受了难以言喻的艰辛和苦难,后不堪受辱逃离压迫,抵达伦敦后却又误入贼窝,陷入更惊险的境地。
在人性的光辉照耀下,奥利佛得到正义和善良的眷顾,终于获得了安宁和幸福。
观看影片过程中有紧张悲伤也有痛心和怨恨,但最终收获的是欣慰和惊喜。
奥利佛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这部影片足以让身处和平时代和幸福生活的我们驻足沉思。
在人情冷淡的社会中,我们的人性是否缺失了些什么?只有一直坚定善良的本性,才有可能得到正义的眷顾。
孤儿奥利佛的命运无疑是惨不忍睹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遭遇不幸的过程中总意外而及时地得到了救助。
最初是法官看到他稚嫩的脸庞闪着泪光,把他从监管人手中解救出来;然后是奔向伦敦的路途生命垂危之际得到老太太的好心收留和细心照顾;最后是布朗罗绅士的维护和培养,是他摆脱了穷困劳苦的命运。
究其根源,奥利佛得到眷顾并不是偶然,而是他始终带着一颗善良和正义的心,脸上充满了坚定的表情,就连泪水也是那么的清澈、真诚。
影片中不乏善良的化身,正因有这些人物的存在,恶势力更显得无处藏身。
毫无疑问,奥利佛是整部影片中把善良和忠厚诠释的最为完美的人物,除了奥利佛外,老太太、南希和布朗罗绅士都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
其中人物形象塑造最为丰满突出的是南希,虽然她在影片中所占的戏份并不多,但这短短的几幕已足以把一个置身于黑暗却又无可奈何的善良纯洁的南希现于观众眼前。
她出生于苦难,两岁半就开始在恶人费金的指使下帮他偷东西,一直在费金的威胁中成长,虽然她一直被黑暗环境和罪恶笼罩着,但她却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为了维护正义勇于和邪恶作斗争,就算冒着牺牲性命的危险也在所不辞。
对做尽坏事的人来说,行善貌似是不可能的,但南希却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最亮点,她所受的磨难,所目睹的罪恶并没有使她彻底堕落,在这乱世中反而更显现出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影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邪始终是不能胜正的,虽然最后南希还是为正义而牺牲,但正是她纯洁高尚的灵魂唤醒了正义的力量,邪恶最终走向灭亡。
南希的精神得到了回应,她的品质为人性罩上了一层光芒。
现今社会虽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在太平盛世中,却透露出一股股若隐若现的寒气,这寒气给人性的温暖罩上了一层迷雾,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更别说是互爱互助。
和谐环境是难能可贵的,希望本片能够唤醒广大人们温热的心,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正义更和谐。
《雾都孤儿》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本·金斯利、巴内·克拉克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05年9月11日在加拿大上映。
该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不堪虐待的孤儿出走救济院,在流亡街头后又落入邪恶集团之手的故事。
故事情节有点中国版的《三毛流浪记》的感觉。
他的童年和如今在家里像宝贝一样被呵护的孩子截然不同。
奥利弗的童年里只有责骂,打骂和劳作。
他尝遍了人间的无数辛酸(艰苦逃难、误入贼窝,与凶徒为伍......),只不过最后运气还算好,在好人的帮助下获得了幸福。
影片在影像表现的气氛上完全忠实于小说中的氛围 。
片中每一个镜头不仅色彩饱和度非常高,而且还有欧洲油画的质感。
影片的开头结尾都是英国石板画风格的画面,随着情节的推进再渐渐变成真实的场景,给观众以历史画面的感觉,布景、表演、音乐、服装都极具英伦风,油画般的画面很有质感!
还有萌萌的小正太满嘴的英式口音。
男主奥利弗的饰演者巴内·克拉克那双忧郁的眼神,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原著。
影片中所有的角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
正如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在他们的一生中,他们对其他人表现出的同情与善良就像上帝对一切生灵所表现得一样。
”不管命运如何对待你,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拥抱整个世界。
没读过狄更斯的原著,但情节也大略可以想见,应是近于《三毛流浪记》的故事。
不过在我的概念里,以罗曼·波兰斯基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导演,既然要翻拍这样一部已是数次搬上银幕的名著,应当会有新的手法与诠释吧。
但从头看到尾,他都是一丝不苟地按照经典的套路进行铺设安排,风格优雅、笔调凝重,一点也找不到从前那种幽暗另类的痕迹。
不知道他是否是想从愤世嫉俗的青年转型成光风霁月的大师,但如此一来,我这等好猎奇的俗子,却难免要扼腕叹息了。
不过,最后奥立弗探监那一段,我不知道原著是怎样的情况,但总觉得这里有导演自己的想法在内。
作为盗窃团伙的首领,费金从道义上讲当然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能否认他对手下的孩子们有养育之恩,所以他和奥立弗之间有一种共过患难的父子之情。
这涉及到人性和道德之间的取舍,对孩子来说,恐怕是太难了,所以导演也就一笔带过,并没有刻意去启发观众的思考。
当然这完全是一部好片,而且可以把它当作儿童教育片来看待,告诉孩子们如何区分善恶、向往光明。
对经典来说,其中蕴涵的某些精神力量,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题记:已经没有多少人有阅读名著的习惯,那么影像就担当起了这个辅助功能。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需要情色和苟且之事才能吸引观众的,观众需要的是好故事和能够激起人心共鸣的真情实感。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www.a-film.nl/film/poster/RELx550/00001233.jpg[/img] 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是非常适合改编的,《雾都孤儿》里奥利弗的历程是抓得住人性的,一直阴郁的波兰斯基为了拍摄一部适合自己孩子看的电影选择了这本小说,而他要挑战的不是狄更斯而是1948年大卫·里恩版,他选择了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来挑战英国演技派的亚历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从这部已经看不出他风格的“青少年”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爱子之心和日渐平和的心,这种对于世事的坦然是从他的《钢琴师》开始的,他开始宽恕,开始寻找人类共处的可能。
波兰斯基版的《雾都孤儿》很忠于原著,布景和人物都做得很到位,名著的改编片应当尊重原著的精髓,狄更斯的这本小说诞生在济贫法实施后英国,对于底层穷人的悲悯在新版的电影里得到了张扬,费金在新版里的处理是非常有意思的,这样的立意甚至是对应着社会责任的命题,罪犯不再是个体造就的迷失更大程度上是社会缺乏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照形成的,这些小贼让我想到了哈哈街头可怜的少年扒手们,这竟然有着100多年的时差。
少年命运在本片里有些随机性,在一个没有温暖的社会里需要个体力量挡住孩子的堕落是艰难的,只要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就如同骨牌效应。
费金在这里的定位有些暧昧,他诚然是利用流浪儿为他敛财可是并不让人憎恶。
金斯利塑造的这个形象甚至有些值得让人同情,他们的手段不光彩,可是,在救济缺乏的社会,有些冷酷的教养院和孤儿院显然不会让孩子们感到温暖,任何罪孽的产生和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
也可以这么说19世纪的人性还是靠谱的,他们把奥利弗抓回来只是害怕惩罚的严厉,倘若是21世纪奥利弗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在奥利弗去伦敦的路上,有一个他走向晨阳的镜头,这样的温暖在他其他影片里不多见,记得他80年代的影片《苔丝》里的日光代表着生命的终点,他几乎每一部影片都充满了死亡的绝望,只有这部大多数人都很善良,这种善良的背后却是法官、警察的责任迷失。
在奥利弗初次进入贼窝时偷盗游戏和我们的《三毛流浪记》差不多,对于孩子的控制任何团伙都是恩威并施。
当导演选择了善意的立场他的人物刻画必然向这个方向靠,新版的《雾都孤儿》以奥利弗的传奇为叙事主线,有些人物被完全忽略了,南希对于奥利弗的帮助,老贼费金给奥利弗伤口敷药,小贼们的相互帮助这些为了生存苟延残喘的人导演没有简单化处理。
那个最后因为杀害南希而咎由自取的赛克斯导演的视点非常独特,他在杀人之后为了摆脱困境竟然想把忠心耿耿的小狗沉入河里,而挣脱的小狗最终成为了他死亡归宿的致命因素。
这样的设计给了青少年世界一个人需要善意和知恩的信息,这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导演是带着教育目的的。
对于费金导演还是有所同情的,在奥利弗去探监的时候他看到因为死亡恐惧而变疯的时候,奥利弗的泪水里有着导演的悲悯,金斯利在处理角色性格上的丰富性让费金的性格不再简单化,观众对于这个佝偻着背,守财奴式的盗窃团伙首领感到可憎又可怜,特别是他最后在牢狱里的惊恐,让我们想起他刚见奥利弗时候的话,那些珠宝是用来养老的,然而,最终他因为罪孽上了绞架。
波兰斯基的高明在于他没有刻意教化观众而是以善良和邪恶的结果对比来启发观众向善的可能,虽然这部电影十分商业化和好莱坞化,然而对疏于阅读的中国孩子来讲可以接受一次教育,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礼帽教育都有好处。
导演甚至给观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大多数人是善意的,就像那个救助奥利弗的老婆婆,就像那位买书的绅士,正是不断的有人关爱奥利弗才走上了正道。
国外文学名著改编片给我们中国电影人这样的启示,已经没有多少人有阅读名著的习惯,那么影像就担当起了这个辅助功能。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需要情色和苟且之事才能吸引观众的,观众需要的是好故事和能够激起人心共鸣的真情实感。
故事将是读图时代影像的王道。
【附录:影片资料】片名:《雾都孤儿Oliver Twist》2005英国/捷克/法国/意大利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主演:巴尼·克拉克Barney Clark、本·金斯利Ben Kingsley、刘易斯·蔡斯Lewis Chase 级别:PG-13片长:130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4,欣赏性7(转型期作品)2006年4月3日星期一 下午 18时18分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几天以来,哀愁似乎已经占据了这个心急的孩子那双忧郁的眼睛,不管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都笼罩着一层阴云,这种忧愁已经魔术般地烟消云散。
绿叶上的露珠闪出更加晶莹的光泽,微风伴着一支更加美妙的乐曲从绿色的叶片中间飒飒穿过。
连天空本身也好想更蓝更亮了。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境产生的影响,它甚至会波及外界事物的形态。
人们看到天地万物和自己的人类同胞,大叫一切都是那样阴暗、消沉,这并非没有道理,但这种阴暗的颜色只是他们自己带有偏见的眼睛与心灵的反映罢了。
真实的色彩是十分美妙的,需要的是更加清澈的眼光。
”--狄更斯 《雾都孤儿》文学和电影·本身来说其实区别挺大的。
我通常认为文学稍微更胜一筹,文字给人的想象其实并不是电影一定可以拍出来的那样。
所以改编文学作品的影视一直就饱受诟病,原著粉肯定或多或少会对改编的文学影视剧作有些不满,这也是正常的。
改编文学作品的影视存在风险,但总有导演能够把它拍的经典。
其中好评度最高的应该当属《哈利·波特》了,但这次我不评价它,我们来谈一谈狄更斯的著名作品《雾都孤儿》改编成的电影。
接手《雾都孤儿》的是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他最近的新片《我控诉》正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参展呢,目前场刊评分也挺高的。
至于波兰斯基,完全不用担心于他的导演技法。
他特别擅长运用特殊的镜头来塑造画面,给观众强而有力的震撼。
这里提一下波兰斯基对“电影解读”的态度。
他说导演最好没有明确的解释,因为电影要表现的没有“正确答案”,让观众自行探索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波兰斯基对本片声称“弃暗投明”(意思是波兰斯基电影的拍摄风格都挺黑暗的)是为了他的两个孩子,(“我不想让他们像上次那样,看完钢琴师说没有哈利波特好看”)。
但本片如果不加黑暗、阴郁的氛围,怎能还原出19世纪初期的伦敦呢?
我们都知道狄更斯是一个写实作家,写作风格幽默泼辣,又充满感伤的情调。
在揭露社会的丑恶面孔的同时,也有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
我们一起来看看电影《雾都孤儿》里的表现吧。
像一本精装书籍打开页的片头结束后就是灰色调的,灰色的是乌云密布的天空,是潮湿的泥土路面和房子的外墙,也是孤儿们的灰色衣裳。
但一会儿过后,去变得格外的刺眼,那是贵族们金碧辉煌的餐厅。
吃不饱饭的童工所,在长镜头的抽绳过程中夸大了那一群孩子的可怜,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牺牲个体而让大家都吃的饱一点点。
当奥利弗仍受不了饥饿而找管家要一点点吃的时,当我们随着俯拍镜头看着奥利弗用小而略有沙哑的声音说道“please ,sir, need some more”。
这个时候我们会带着怎样的主观色彩去看奥利弗?
这是一个存在于文学和电影的一个共同的思考,他有多可怜,我们就有多么同情小小的奥利弗。
当他被电影中的众多角色欺负,我们唾弃这些恶人,当他别好心人帮助,我们也会为之赞扬。
如果都是善和恶,这样两种人性。
那么人物必定都是过场角色。
在《哈利·波特》里哪个配角让你印象最为深刻,你可能会说是斯内普教授。
但在你看完《雾都孤儿》时,你也许会说是南希、是机灵鬼、或者是费金,他们都有人物弧光。
在电影里,金斯利演的费金确实挺好的,那种外在和内在的丑陋,小人心肠,他恶,但不如比尔。
在奥利弗没有被抓走之前,费金的小破屋可是奥利弗从小到大唯一感受到温暖的地方,这里没有欺凌和侮辱,只有来自底层最最真实的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显而易见的本片坎普风格的片段,就是费金和其他三个小孩“做游戏”(演示如何偷东西)给奥利弗看的时候,像一场滑稽幽默的舞台剧。
虽然这里破旧,门口的小巷在每天的早上都是杂乱不堪的肮脏,但在这里有热的烤肠和暖心的酒,还有像朋友一样的欢声笑语。
当我们看完整部影片的时候,我们也会被导演带入一种关于人的渺小的生命的思考。
也许遇见好心人的奥利弗是幸运的,但那些与奥利弗差不多大小的“小偷”朋友们呢?
他们的人生还长,但要怎么经历呢?
也许就像《双城记》里那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它所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好也有坏。
“so green”这是影片中说奥利弗的话,他真的如此天真可爱,一双纯真的眼睛干净又透亮,而我们的视角其实就在他的那双眼上,看着雾都的社会万象。
《雾都孤儿》能用华丽的场面调度带给你想象的场面,能用镜头语言带给你“阅读”之后的思考。
被其中的一些画面震撼,也被多彩的人物吸引。
这就是一部特别特别棒的文学改编电影。
“欢乐与忧伤交汇在命运之杯里,然而其中绝没有辛酸的眼泪因为就连忧伤本身也已冲淡,又裹在了那样甜蜜、亲切的回忆之中,失去了所有的苦涩,成了一种庄严的快慰”微博:24FILMS_电影胶卷微信:lovefilm知乎/豆瓣/今日头条:24FILMS微信公众号:24FILMS
还可以
如果我有孩子,我保证这将是我和我的孩子共同观看的第一部电影。 《钢琴师》原班人马打造,布拉格拍摄。主人翁OLIVER身上的破烂衣服其实是价值10万欧元的古董。 “哈利·波特”丹尼尔也应征过OLIVER这个角色哦。
狄更斯负责光明的一部分,波兰斯基负责阴郁的一部分,这就是史上最完美的【雾都孤儿】。
RomanPolanski
这……画面拍得还是可以的……
小娃娃的声音真好听。
这个版本的费金很赞,剧情已无力吐槽~~~推荐BBC版本的
3.5 简直看不出波兰斯基的影子。那种毫不掩饰近乎虔诚的恻隐之心是他对待文学经典的态度吗?忍不住想看波版的苔丝和麦克白了。
好失望!!!
我小时侯最爱迪根丝了
波兰斯基的电影怎么总是温吞水一样
波兰斯基啊。。。各种不靠谱
我很好奇为什么比尔抓绳子时小孩不逃走,吓屎了是么?不痛不痒的片子。
有梦想。有信仰。有坚持。的好孩子。有好的结局。
煽情了
没看过原著或其他版本的电影,但这部波兰斯基版的《雾都孤儿》异常好看。好看到就算是十几集的电视剧我也不嫌长。感觉电影太短。风景如诗如画,人物生动鲜明,故事精心迷人。真是一个好电影
真像三毛流浪记啊~~~喜欢那只弃暗投明的狗~~~~~
人性的展现,即使没看过原著,也能深切感受到狄更斯的伟大
油画一样的画面
跟他在电影院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