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往事
Lagaan: 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拉嘎安,荣耀之役(台),逐鹿人生,地税风云
导演:阿素托史·哥瓦力克
主演:阿米尔·汗,格蕾丝·辛,蕾切尔·雪莉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北印度语,英语,阿瓦德语,乌尔都语年份:2001
简介:故事发生在1893年,英国军队入侵印度,驻扎在一个干旱连连的小村庄里。除了要面对尴尬的收成和糟糕的气候,村民们还得应付沉重的苛捐杂税,一时间生活苦不堪言。 罗素(保罗·布莱克索恩 Paul Blackthorne 饰)是英国军队的统领,某日,他找到了村里的青年拉凡(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提出了要..详细 >
撇开歌舞出现的逻辑, 土著女一号的演技绝b比国内什么女演员好多了, 就面部表情和眼神就把嫉妒吃醋之情夸张展现了, 胜利后用了一个广角变形镜头交代了人面部表情,也甚到位。好吧,虽然表演夸张了点就当是印度特色吧
汗叔还是帅帅哒。歌舞太多,为什么每部印度戏都那么多唱唱跳跳的。。。
让我想起了一部中国电影《京都球侠》,一部英国电影《胜利大逃亡》。这好像是世界各民族的通病,意淫历史上得不到的东西,意淫历史上赢不了的胜利。但是也没像印度这样的脸皮厚的,主角不见经传,是因为失败者刻意隐瞒,牛皮厚!
印度良心,我米神
英国爸爸为了在殖民地推广体育文化真是费尽心思…即使是作为观众,我们也能在4个小时的影片中学会板球的规则,真是太好辣。剧情方面如果能向《王牌投手振臂高呼》,不,哪怕是《光辉岁月》学习一下套路就好啦。但,毕竟还有歌舞!
看不下去,没看完,太脸谱了
成功地融合了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变迁,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更深入地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时间对人性影响的主题。影片标题上的那种博大感,似乎给人一种对历史的忠实表现的雄心勃勃的感受,最后就成了一个板球运到推广和简单的爱情故事,用弯弯曲曲的奇峰迭出的故事一样,之间不穿插着歌舞,顿时,使这个电影的现实主义烟消云散了。
3.5看到中间你就能差不多猜出结局,但是呢,还是有想继续看下去的欲望,片子时间有点过长了,缩至3个小时应该不错~
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仪式化本是对霓虹国的刻板印象,但对于掺杂大量歌舞桥段的印度故事片来说也是合适的套路,当中看到跨宗教、种姓等差异的民族主义旗帜虽说教感明显,但阿米尔·汗频繁出演触及这些印度国情问题的影片的胆识还是令人钦佩的。
1,伊利莎白是语言天才。2,结局在影片开始不久便能猜到,而这是因为……3,该片有点点nationalistic 的精神自慰倾向 : 电影中cast了回教徒,印度教徒,锡克教徒,甚至还有dalit,可见其想表达印度作为一个nation整体一致对抗外敌的决心。
想重温,下的片字幕太小
阿米年轻的时候真叫一个帅,除此之外这部片子没有看点。
这个影片骨子里有一种甘地主义的意识,帝国殖民主义和印度本土地方文化之间的冲突,重点没有放在实质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对抗,而是一场球赛,通过它折射了印度人为了一点点赋税方面的权利而作的斗争。这时候,来自殖民主义阵营内部的一位高贵的女性——罗素的妹妹伊莉莎白,因为看不惯哥哥的恃强凌弱,开始站在本土男孩们的立场上,传授他们球赛的基本技巧和规则。如此,影片就一方面在正义和争取权利的角度满足了印度人的诉求,又在对外来英国人的描绘方面,把他们塑造为文明的携带者和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伊莉莎白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实际上暧昧地把民族主义&殖民主义的双重叙事弱化成了一场竞技比赛。
爸爸喜欢看印度片,我跟着看的其中一部。
1.5倍速观看,一般般
2小07分,面对贱民,第一反应都是拒绝与之为伍,鄙视链如此讽刺,在英国人的面前,自身难道不是被鄙视的一端吗?解决的思路是功利性的,为了胜利为了利益,显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恰当的。整个比赛的过程让片子提了一个层面。
印度政治正确歌舞片 时长感人 导演东拼西凑的剧情也真是为难了自己和观众
印度电影都是把半个小时拉成两个小时
前年看了居然没标?刚迷上板球时看的,真的很享受。浓厚的民族情结、个性鲜明的角色,虽然预期主角们会赢但处理得挺好还有个峰回路转。唯一缺点是那个年代的叙事和拍摄技术在今天看来略平淡冗长。
这不是《京都球侠》吗?估计打高分的都是80、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