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勇士》时,还是会被题材扫兴,毕竟中国战争片已经被某些原因“玩”坏,因此是带着一种抗拒的心里去看的,在刚开始时的确如预料的那般,在竹林里“飞行”,枪法精准,指挥官手段精明,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但到后,某些东西开始吸引我,是一种情怀,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
本文就电影而言,不会去讨论关于历史与政治方面,,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史书,《勇士》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凝聚,团结,坚持,希望,所有的词汇凝聚在身后的小板上。
但就电影而言,本片有很大的缺陷性。
虽然强过以往的抗战神剧很多,但还是无法抹除对于红军的单方面赞颂。
在我的见解里,只有将战争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才能表达出战争的艰苦,革命的不易,而影片对于红军战士的牺牲表现不深,甚少。
甚至没有表述牺牲人数的多少来突出战争的艰辛;电影核心不明确,就电影方面,电影核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电影人要表达的意图,但很遗憾,本片的核心不明确,并且情怀严重的阻挡了核心的表达,使得情怀的表达也不突出。
再说电影的效果,使用颜色较为明亮,没有严肃的感觉,不过镜头使用还可以,镜头的转换没有太大的影响本片,但也不是非常出众。
在音乐方面,声音渲染都不高,不够深入,没有为片子增加亮点。
就电影而论,这是一个勉强算是一般的电影,唯一的看点是一丝情怀,表达上算是一般,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电影。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的看法。
第一次在大屏幕上去看长征题材的电影,几度热泪盈眶——精神不灭,勇士长存!
时代需要这样的电影!
电影制作给4分半,半分给这个档期上演的电影院。
十分感谢这些正能量!
万分崇敬先烈勇士们!!
心动不如行动。
电影事业在进步,电影的叙事和表达在日新月异,电影艺术折射出的民族之魂要发扬,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支持!
尽管都是主旋律片,本片在豆瓣的评价明显低于湄公河,但在其他主流平台上却差别不大。
一些不负责的评价,以贬低别人为快,不过是自以为是的短视和无知。
恶语相向的中伤,暴露出的是鄙陋不堪的嘴脸。
鄙人上周10月17日下班后到电影院看了此片,随即写了下文(仅在10人左右的中学同学群里发了一次。
鄙人是今天首次注册登录豆瓣):大家,可考虑一下,去看看《勇士》,国产电影良心巨作,主旋律题材与商业娱乐性结合的大胆尝试、恰当兼顾甚至是完美匹配,绝对不输好莱坞战争大片的视听震撼,所有演员演技在线、个别甚至超水平发挥!
鄙人这些年在境内、境外各种院线影厅阅片甚多,虽审美、审丑水平一般,但仍坚定认为:好莱坞或欧洲韩日台港确实有不少好电影,但国产片当中亦偶有佳作!
好的口碑就应该口口相传,更不用说理当支持用良心面对观众的国产电影(垃圾烂片则另当别论),绝无盲目追捧之意,只是觉得好作品配得上应有的口碑肯定和票房效益,不应该被盲目批评、任意诋毁、恶意中伤!
此文不是什么电影发行方的授意宣传,纯粹个人有感而发!
记住,必须是进电影院欣赏,否则上述观感全无!
1900年,那时候共产党还没诞生。
八国联军在北京以杀人为乐。
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第三个月,570多名中国妇女不堪凌辱选择了集体上吊。
《日本邮报》描述:“联军以杀人取乐竞赛。
法军将中国人追进死胡同,用枪扫射十分钟,直到不留一个活口;英军将中国人赶成一堆,然后用炮轰毙;德军遇到中国人,一律格杀勿论。
枪杀、刺死、绞刑、烧死、棍击、勒死、*无所不用其极,街头到处都是砍下的人头,一些房屋里悬有首级和被枝解的尸体。
”1931年,那时候共产党饱受污蔑和攻击。
日本人拿中国人试验取乐。
国民党统治期间,中国人均寿命始终在35岁以下,中国人被当做牲畜一般任人宰割。
日本鬼子人纯粹是为了取乐,用手术摘除中国受害者的胃和小肠,让受害者不断地吃东西也只能眼睁睁地饿死;砍下中国受害者的手和脚,还用“高明的医术”把手接在小腿上,把脚接在手臂上;把中国受害者的血液抽干注入马血,史料称由此引起的剧烈抽搐和痉挛“连几个壮汉也压制不住”……日本人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1942年,那时候共产党被国民政府围剿,四分五裂的中国饿殍遍野。
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300万人西出潼关逃难。
在逃难者中无数人因为饥饿吞食尸体、易子而食,不仅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数,沿途前行的难民队伍不断遭到各省军阀的驱赶扫射,或者是被日本飞机轰炸,肠肚满地,哀嚎响彻云天,大量的人在饿得只剩皮包骨后挣扎着死去,或者是在伤口感染生蛆灌脓之后撒手人寰。
那时我们的祖辈,是多么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被各省军阀驱来赶去。
1949年,共产党当政,接手一穷二白的中国。
人均寿命38岁。
那一年,中国一片废墟,***水洗一般地贫穷。
城乡几乎找不到完整见着房子,到处是残垣断壁,没有医生、科学家,没有像样的武器,没有汽车、石油和化肥。
钢铁产量才几万吨。
文盲占绝大多数。
整个中国的GDP还不如一个在世界地图上连自己的名字都差一点写不下的小小的比利时。
1959年,共产党执政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44岁。
到那一年,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157项重点工程。
工业化打下了全面基础。
钢产量是过去的几百倍。
之前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和美国人的一场正面战场较量取得胜利,震撼了世界。
我们利用苏联的援助建设自己的石油炼化厂、化肥厂、武器工厂。
但我们要勒紧腰带把粮食送给苏联,换取援助。
在那一年,苏联给了一些筛网,能漏下去的小苹果留给中国人,漏不下去的大苹果给苏联人吃。
1969年,共产党执政二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51岁。
那一年,我们模仿和学习苏联的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引起了苏联的不满。
教会徒弟就要饿死师傅,苏联人深知这一点。
于是中苏开始交恶,边境陈兵百万,数十万苏联坦克随时准备碾过我们父辈的身躯,梦想把刚刚掌握核技术的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而政策的失误,也使国家进入了令人痛心的动荡时期。
尽管这样,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还是保持了惊人的高速度。
1979年,共产党执政三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57岁。
那一年,我们能够自产军舰和坦克。
我们能够发射初级的导弹和氢弹了。
那一年我们有了大庆油田,有了属于自己的化肥厂,有了自己的炼化设备,虽然很原始很简陋,但我们有了拥抱世界的信心。
那一年,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从此走上超高速发展的正确道路,开始创造全球瞩目的发展奇迹。
1989年,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63岁。
那一年,我们虽然在改革开放,但一直拒绝放弃自己的主权,拒绝美国人重提“七块化中国”的论调,因为我们不想回到1942年!
那一年我们第一次被骂成“独裁”,那一年美国军舰开始封锁岛链,力图让我们的父辈屈服。
美国人和苏联一样不愿意中国崛起,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个道理美国人也懂。
那一年,我们没有被迷惑,没有动摇和退缩,坚持走改革开放,但更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999年,共产党执政五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68岁。
那一年,美国撕裂中国的决心到达顶峰,中国必须回到1942年,否则美国人寝食难安。
那一年,我们的大使馆被导弹轰炸,数名同胞粉身碎骨。
那一年,我们的商船被公海拦截,断水断粮,但没有人屈服。
那一年之后不久,英雄王伟驾机撞向了来犯的美国侦察机,化作蓝天下的一缕忠魂……但是我们咬牙坚持度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
英雄的牺牲没有白费。
2009年,共产党执政六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75岁。
那一年,我们的北斗上天,我们的卫星遍布,我们的J20起飞,我们的航母初露峥嵘。
虽然比起美国的七大舰队我们还差得太远,但这却是我们的父辈用百年沧桑、屈辱、磨难、牺牲、不屈、桀骜与血性换来的荣耀辉煌。
除了我们自己犯傻之外,再没有人能将我们摧毁。
只要共产党领导这个国家,任何外国势力都没有办法撼动中国,也不能指望中国摇尾乞怜,成为附庸。
走到今天2017,回望历史这一个个惊魂动魄的历史瞬间,不由得发自内心地思考。
我不知道那是一种的怎么样的精神力量和信仰支撑,才使得他们在如此悲怆的绝境中,牺牲无数先烈,掩埋战友的尸体,前赴后继地战斗,毅然选择了向西方奋起抗争而不是放弃。
那种信仰和力量即便用再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也丝毫不会过分。
你可以说共产党抗日的时候没打过正面战争只是小打小闹,你可以也可以说解放战争是胜利者的自夸是成王败寇的描黑。
平型关是以少欺多人海战争,百团大战是人民群众挖挖铁路小打小闹。
抗美援朝是自作自受自找苦吃。
难道那些无数革命前辈流的鲜血是假的?
你脚底下踩着的土地是假的??
那些大放厥词、不屑甚至否定他们的付出和奋斗的人试想你又是什么东西?他们有信仰他们敢牺牲你算是什么东西?
你可以说电影风格浮夸特效五毛剧情雷人但你越过电影攻击历史这算什么?
没有信仰是改革开放资本主义带过来的金钱至上和唯我主义OK我理解并感同身受,但是某些人急于推倒他们头顶鲜艳的五星红旗下的革命信仰无限抹黑先辈们的鲜血历程我只能对你们说居心叵测的人滚你丫的
要是给月份上一种颜色的话,那么十月就是红色,红色就是十月。
一部鲜明的红色电影排挡在十月,我相信是有意为之的,而且瞄准的很可能就是国庆档!
现在,这14号上的影,和那些能上国庆假期档的电影相比,我们暂且抛开电影质量不提,红色电影并没有在国庆期间上映,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纯粹商业片,只能适应市场吧,尽管多少让人唏嘘...只想吐吐槽,以上。
jaykid
针对一昼夜跑240里(120公里),有人计算平均每小时5公里。
这个5公里/小时的速度其实只是我们“常人”的“步行”速度,根本就谈不上快。
但是,问题不在速度而在耐力上。
常人体力好点的可以连续走3个小时,但要持续24个小时是很难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到:红军不可能是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步行的,而是要远远快于5公里,这样才可以节省几个小时做中途休息或吃饭等。
一昼夜,假设留出6个小时来中途休息或者以慢行的方式来休息。
则是120公里除以18小时就是速度为每小时6.7公里。
如果是在平坦的水泥马路上,这个6.7公里/小时的速度也谈不上有多快,只是相当于是快速步行,还谈不上跑。
但考虑到是山路,还要背负枪支弹药,且连续二十多个小时,能保持这个速度也是可观的。
由此推算,昼夜兼程跑240里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大部分路段应该还要快过6.7公里/小时,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休息或者减速慢行。
加之过去的红军基本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在那个年代的人特别能吃苦,我从我爷爷那一代人的就能猜到红军野战军的体能。
另外,马拉松全程42公里,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130分钟,也就是每小时约20公里的速度。
这跟红军的120公里是完全不同的跑法。
有些人老是按自己养优处尊的思维去评论,总以为不可能。
其实,成功者的成功就在于把看似不可能变成可能。
如同我们看高难度的杂技表演,我们常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可人家就是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漂亮。
刚刚看完,来说几个槽点、亮点、泪点和疑点。
(一)先说槽点1.团长黄开湘演技不如大熊猫。
不错,就是甄嬛传里面的十七爷,曾经那么爱的是果郡王啊,还真是应该在古装里当公子哥。
这部电影里面,东学哥哥表情浮夸,用力太猛,简直就是大把的表情包啊。
当然,角色设定还是硬汉一枚,腿受伤的情况下,也作为团里的灵魂人物,一天之内赶路240里,做出最棒的战略部署。
赢了东学哥哥的那只大熊猫,颜色超正,演技爆表,被枪声吓得一脸懵逼的时候,连眼珠子都有戏。
2.小妹妹角色设定稍显尴尬。
一天之内240里急行军,那么多摸爬滚打的红军战士都因为太累而失去生命,但是这个十三四岁的小妹妹却毫发无损,额,小妹体力真的很棒;最后挥舞五星红旗声嘶力竭大喊“前进”,分分钟出戏;暂且猜测小妹妹角色设定是求一个刚柔并济之道。
(二)再说亮点1.取景美得不能更美。
既有蜀南竹海的大熊猫,又有梅硐竹石林景区的红石滩,还有大渡河的铁索桥和奔腾的江水,更有海螺沟的雪地、冰川、草地和原始森林。
一路上要么竹海,要么红石滩,要么原始森林,雪山也有,险峰也有,环境真的超赞,美得让人心碎。
2.佳伦叔叔又一次俘获我心。
神枪手老余,硬汉一枚,离开中央军留在红军队伍,时刻都在保护别人。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最后关头,为救战友被子弹射中而殒命大渡河,正是由于他的牺牲,电影被推向了新的高潮。
这个角色设定得很成功,这样身怀绝技而又总是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角色,总会博得观影者的好感。
(三)然后是泪点催人泪下的是那个中央军的炮手和红军小弟的故事。
炮手是被红军俘虏的中央军,他发射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指哪打哪。
红军小弟是个可爱的小弟,240里奔袭途中炮手想要放弃的那一刻,他选择背着炮手奔跑,却因为太累,在倒下的一瞬间,就离开了人世。
(四)最后是疑点1.电影中的那只萌萌的大熊猫应该有名字吧,不知来自哪个动物园?
已深深被圈粉。
2.那么多战争片段,比如竹海和原始森林中的枪战,应该是特效吧?
不然好心疼我竹海和我海螺沟。
总的来说,忽略最后两分钟的“红军万岁”之歌,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川西的风景真的太具有吸引力,而且故事节奏紧凑,不拖不抢,有急有缓,也算扣人心弦。
勇士这个题材对我来说很亲切,小时候听过红军爷爷们讲长征时候没有吃的,如何把一条皮带切成小块含在嘴里,不舍得嚼,直到化掉。
影片中不时出现1935年,我会不由得想那个时候的红小鬼会是在哪个战线上。
摇曳的竹林,呼啸而过的子弹,影片从一开始战争场面就很震撼吸引人。
黄团长为救小女孩而负伤。
节奏非常紧凑,扣人心弦。
第一次以小木船在安顺场强渡河的场面很精彩。
湍急河流汹涌翻滚咆哮中悬着一叶小舟,对面是敌人的炮火猛攻,那真的是以血肉之躯去对抗机枪炮弹。
整个影片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个是当小船在敌人的轰炸下?几乎翻覆,战士们都掉入河里。
突然所有的勇士一起从潜伏的河水里站起来机枪扫射,组成一道撼不动的人墙,那个画面让我瞬间感动,勇气无畏坚定的信念置生死于度外。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的存在,才有我们的民族之魂。
另一个场景是在抢夺泸定桥时,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在13根铁索上匍匐爬行,顶着对岸密集的枪林弹雨,桥头的红军战士在黄团长的指挥下一齐开始吹响嘹亮的军号,为战友助威。
悲壮的军号声铺天盖地响彻大河两岸,一时间士气大震,敌军丧胆。
也让我瞬间泪目,飘扬的红旗上布满累累弹孔,可却飘扬在每个人的心头,那才是真正不灭的士魂。
李东学饰演的黄团长虽然话不多,低压的声音却非常有力满含坚忍,的确是红四团的灵魂。
“你在,红四团就在”。
正如一支军队不能没有头脑。
他不能像其他将士一样勇猛地在前面冲锋陷阵,但他身上肩负的是所有士兵的生命和红军的生死存亡。
每一个战友失去生命都痛在他心上,隐含的泪水,沉默的抑郁,内敛的隐忍,责任的担当,李东学演绎的极好,不靠言语,眼神里全是戏,充满情感的感染力,细微的变化打磨得很细腻,分寸的拿捏炉火纯青。
把一个抑郁,隐忍,坚持理想,矛盾而有内在情感张力的黄开湘演绎得入木三分。
当他们以为廖大强死了,却突然看到他回来,每个人的眼神都很动人,眼泛泪花,百感交集,但红军是没有多余的时间诉说感伤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战友倒下了,内心再悲痛却只能一路向前,疾行240里,拿下泸定桥。
在敌军集结之前赶到泸定桥才可能有一线生机,围追堵截中只能前进,没有退路,命悬一线,在此一搏。
山娃子倒在了终点,多少战士跑得累死了,一个个无名的英雄。
曾经是一样年轻的生命,而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全片有两个泪点,一是背着炮兵田生才为了他而死的王冬宇,从此田生才变成了王冬宇,欠他一条命,而真正成为红军战士。
红军真是穷人的军队,除了人什么都没有,可是难道人不是最重要的吗,比起武器装备。
川军集结是骑着马,抬着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红军全靠一双草鞋两条腿,还吃不饱饭。
一夜疾行240里,创造行军史上的奇迹,战胜武器装备精良的川军。
因为他们有精神的力量,勇士的力量,正如黄团长所说,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为了红军的生死存亡,为了整个战争的最终胜利。
他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只许进不许退。
另一个最大的泪点毫无疑问是余振中死的时候,抢渡泸定桥,战士们在13根铁索上爬行,顶着敌军的炮火猛攻,血肉之躯如何对抗枪林弹雨,那真是全靠人的牺牲铺开一条血路,老余为了救战友中了枪,那样勇猛无畏的一个人,无限悲壮英勇地被汹涌的大渡河水吞没,让人洒泪。
当川军把桥对面的木板点燃,13根铁索瞬间变成了13根火链,红军将士依然死死抓住铁链匍匐前进,两岸炮弹不断落入水中飞溅起水浪滔天,汹涌澎湃,有如为战士们奏响的一声声礼炮。
黄团长最终带领红四团飞夺泸定桥,抢渡了大渡河,走向雪山高原,在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役中力挽狂澜。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震撼精彩之中难得的是仍有细腻的情感。
也让我对长征有了更为切实的感受。
我还特别喜欢那些美丽的风景,红河谷,日落金山,攀缘的猿猴,美丽的雪山,还有那片潇潇翠竹。
大渡河水冷刺骨,泸定枪声痛锥心。
赤胆热血又重现,八十年前勇士魂。
作为纪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的上映自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相较于现在五花八门的青春片和动辄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神片,《勇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承对当下信仰缺失的中国社会不啻为一种醍醐灌顶的心灵震撼。
现在的年轻人太需要当年战争岁月中的那种精神信念了,如今的我们之所以能如此安逸自在极尽享受之能事幸福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呼吸自由的空气而不用担心是否还能见到明天的太阳,这全靠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忘我牺牲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也许今天的你我将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苦难中哀鸿遍野。
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忘掉血与火的岁月中勇士们的慷慨悲歌和他们所书写的伟大事迹。
佛教中有“上报四重恩”的偈颂,其中有一条就叫作“国家恩”。
革命先烈为了什么可以不顾一切投入血与火的抗争,不就是为了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兴盛吗?
有些影评人本着高人一筹的思想境界不经意间指摘着内战的大不韪,打着和平主义的旗号反对内战的诸多不仁不义,甚或举出美国和韩国的一些影片作为佐证。
对于这种观点,我并无异议,但凡事都有例外,并不是所有的内战都是非人道的,有些内战是顺势而为,替天行道,比如“辛亥革命”,有些内战则是迫不得已,比如“长征”。
评价一段历史应该客观公正地评判,而不应该站在理想主义的制高点上进行论断。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上来。
影片以1935年5月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著名的真实革命历史事件为原形,基本上真实演绎了当年红军勇士两昼夜行军320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全貌,较之80年代的老版电影《飞夺泸定桥》更加身临其境、震撼人心,加之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推波助澜,各种场面的战斗如丛林伏击战、抢攻战、炮战、群战、对垒战都呈现得格外壮观,不仅子弹横飞清晰可见,甚至浓浓炮火或偷袭的子弹的呼啸都能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看着红军战士在敌人的偷袭下无声倒地,一阵无以抑制的悲哀便油然而生,很多战士没能跑完240里的山路就陆续口吐白沫累死在中途,更何况还有瓢泼的大雨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壮举,也几乎是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每一项都足以载入世界纪录,每一项都值得全世界肃然起敬——这精神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国籍,谨是对勇士发自内心的叹服。
当然,全片的压轴大戏“飞夺泸定桥”也没有辜负观众的祈盼,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天堑奇险的劣势环境、光秃秃的十三根铁索还被敌人据断一根、简陋的武器装备、连绵不断的迫击炮的轰炸和机枪的扫射以及被敌人玉石俱焚点燃的熊熊大火等,都在镜头的切换和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残酷悲壮,宁海强导演的执导能力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白军田生才与小红军的生死兄弟情、藏族小女孩对勇士哥哥的孺慕之情、黄团长与一众战士的革命战友情以及红军战士对过往老百姓的关心帮助等均都刻画得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可以说,《勇士》在整体的拿捏上比之热映的《湄公河行动》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湄公河行动》着重凸显的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么《勇士》则更倾向于为理想而奋斗的高尚信念主义和休戚与共的团结。
影片的最后,李东学不断喃喃重复着“理想”二字,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红军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而“正规军”却屡战屡败不堪一击的原因。
另外,大概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其中有两处细节颇令人玩味,一处是被枪炮吓得瑟瑟发抖的大熊猫,还有一处则是吓得倏忽而逃的金丝猴。
这是影片的创意之所在。
昨天,91岁的袁老去世了。
这个消息一出,举国哀痛。
除了对于袁老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悲痛以及惋惜之外,还有一件事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袁老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去世,可是在当天上午的时候,CGTN就发布袁老已经去世的消息,从纯属乌龙到最后的证实,还是伤了很多网友的心。
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国家利益面前,在道德与法律面前,过快的、流量的时代早已笼络了人心,让那些媒体从业者已经不再关注感性与道德的东西,他们所追求的只不过是更快的信息渠道,更多的流量以及更丰厚多的利益。
不得不说,这是时代的悲哀!
从袁老去世到举国悲痛,我还是感觉到中国的强大的,不止是军事、经济以及科技环节的强大,更加强大的是大家懂得感恩以及忆苦思甜了。
袁老是我们历史书上出现过却仍然在世的人物,从他为人们吃饱饭操碎了心,到网友们制作出各种袁老的表情包用来表达对于袁老的爱意,好像这些事恍如昨天。
如今,他还是离开了我们,在一个还算高寿的年龄。
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通过各种电影以及纪录片来了解这个可爱的爷爷了。
历史永远都是前进的,在走过一片土地,趟过一条河流,爬过一座高山时,这些印记还是存在的,存在于各种光影片段中。
国家的强大,人们的爱国之心,这些都加速了主旋律影片的出现。
还记得童年时,总是听爸妈提起《地道战》、《高山下的花环》、《闪闪的红星》等黑白主旋律影片,当时觉得一点都不好看,黑白的光影,不熟悉的演员,服化道也不精致。
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发觉得这些电影是多么精彩,值得人怀念,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演员谱写了一段又一段不为人知可是又让人印象深刻的战役。
也许我们的爱国情怀正是由于多年的主旋律影片的熏陶。
黑白光影时代早已过去,主旋律影片还是呈井喷的趋势放映着。
人们去到影院并不仅仅是为了爆米花片、爽片了,更多的则是情怀!
说到主旋律影片就不得不说一部好片了!
这部由宁海强执导,于小伟、李东学、聂远、宋佳伦领衔主演的战斗片《勇士》,于2016年10月14日在中国上映。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黄团长率领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越过天险,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阴谋。
从而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并没有渡河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地形非常险峻,军队只能沿着江边的道路行进,而在行进的途中,清军可以在路上几乎任何地点设伏,而一旦设伏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况。
所以石达开要通过这个地方只有快速通过能多快就多快,最忌讳的就是在路上耽误时间。
石达开却因为妃子给自己生了个儿子而大摆筵席三天,而耽误了时间。
反观历史,我们能发现在国共内战时期,红军吸取了教训,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在5月29日凌晨6时前到达泸定桥。
天下大雨,距离长,敌人偷袭阻截,体力不支,这些都不在话下。
一昼夜的奔袭,240里崎岖的山路,相当于三个马拉松的距离,他们做到了。
放在各种条件都较好的今天,专业运动员也不一定能做到,而我们的工农红军做到了。
他们天生就比较厉害吗?
他们都是牛人吗?
他们的精力就是比别人多吗?
并不是,只是因为在当时那样的社会,他们相信毛主席,相信官兵平等,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足以让当时的社会更好,他们就一个劲的向前进。
这种精神不该只是在历 史书上一笔带过,而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世世代代。
《勇士》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演员,也没有刻意煽情,他们只是秉持着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去拍摄。
为了能够走进角色的内心,李东学特意翻看了很多书籍和材料,包括曾任红四军政委的杨成武在晚年所写的回忆录《忆长征》。
宋佳伦在拍摄一个双脚都是倒挂在铁索桥上的镜头,而且还要拉着悬在半空中的战友,因为当时拍摄了很长时间,下来以后他脸上的毛细血管都破裂了,整个脸肿了好几天。
影片在海拔高达4000米的雪山上拍摄,主创人员都遭到了蚊虫的袭击,其中很多人甚至发生了化脓现象,为了不耽误影片拍摄,主创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隐忍,没有任何一个人掉队。
大渡河的成功,夺取泸定桥的成功,倒在路上,倒在终点的战士,都提醒着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强大,全靠我们的爱国情怀在支撑。
没了这个情怀,其他都是虚无的泡沫,一碰就消失。
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多,每到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一大批明星都会参与到这些电影的拍摄中,以彰显“爱国”这两个字的意义,我们不能只是看过就看过了,还应该记得那些祖祖辈辈们打拼守下来的国土,那些人,那些事,都该被记住,并且珍惜现在的日子,这才是主旋律电影的终极意义吧!
《勇士》既有热血激燃的战争场面,又有百里奔袭的艰苦卓绝。
电影开篇与之前发布的惊心动魄,用黑白胶片的质感将人拉回一段对历史记忆的缅怀,颇有忆苦思甜的意味。
看了挺感动的。信念可贵,精神难得。即使卸掉艺术加工,展现在眼前的历史也足够震撼。
#补标
还是把红军精神刻画得肤浅了点
在国产战争片里面算得上精品。相比以往有明显超越。剧情集中紧凑,情节紧张激烈,代入感强,战斗特效逼真。尤其是在总体架构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可以说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在价值观的表达上完胜去年曾经很火的《智取威虎山》。一是对红军战士的革命动机与目标交代清楚,二是表现集体英雄主义而不
只为平衡,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不置于很烂!
把故事毁成这样不知道是自黑还是高端黑 烫头发的林妙可出镜大多超过五秒 与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想不出戏太难了 大概只有两句话是自己的声音
受不了那些没看过就打一星的,给个五星往上拉一拉,虽然有些地方的确蛮雷的。。。。
挺好
怎么还有人在桥上跳了段艺术体操甩上来
让我睡了个好觉
oh no...
无限开挂,无限牛逼。
电影拍的也许合口味也许不合口味,那是艺术问题或技术问题。但为什么因此去瞎喷那段历史和那些英烈?!现在太多的人自作聪明,以己之心之能之德去质疑历史,却又拿不出什么过硬的依据,浅陋之至!
一将功成万骨枯。叙事结构混乱,故事套路深。比被百团大战稍微好点的点是有一群炸裂的荷尔蒙。有种小时候学校组织观影,然后回家写观后作文的错觉。
鋼鋸嶺才是真實的啊⋯⋯這種抗戰神劇⋯⋯
背景音什么鬼!一到外景背景音里就有风xiu~xiu~xiu~的特效,刚开始我还以为会议室的音响出问题了……
就觉得渲染得我党太强大,敌军太无能了点,其实国军也没有那么差的,别的到没什么了,还可以吧。
无聊,不如去看抗日神剧
没看过,先打个五星平衡一下
赚了我不少眼泪啊,电影还是拍的不错的,用了一些商业片的拍戏套路,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