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

Le Concert,非常爱乐乐团(港),交响人生(台),音乐厅,The Concert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 Nazarov,Valeri 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缪缪,利昂尔·阿贝兰斯基,朗齐·贝迪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比利时语言:法语,俄语年份:2009

《音乐会》剧照

音乐会 剧照 NO.1音乐会 剧照 NO.2音乐会 剧照 NO.3音乐会 剧照 NO.4音乐会 剧照 NO.5音乐会 剧照 NO.6音乐会 剧照 NO.13音乐会 剧照 NO.14音乐会 剧照 NO.15音乐会 剧照 NO.16音乐会 剧照 NO.17音乐会 剧照 NO.18音乐会 剧照 NO.19音乐会 剧照 NO.20

《音乐会》剧情介绍

音乐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读心人第五季仙君有劫法图姆双重身份亚特兰大第四季人造天堂杨光的快乐生活之绅士品格九个女仔一只鬼潜入前兄妹プリクエル~PREQUEL~零距离沉默生机夜郎向日葵摔跤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平安之盾她的母亲缪斯米娅的夏天无法拥抱的你第二季天机密令金牌主簿今晚带我回家源生罪黑色尾流末世新途生存直播我的海獭先生归还者的魔法要特别爱情洗牌雅努斯之镜

《音乐会》长篇影评

 1 ) 政治如云烟,音乐恒久远

《音乐会》是一部将政治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影片,这也是一部俄国沧桑加法国幽默的影片,再加上前后30年的时间维度,让影片的立体感顿现。

对于政治所带来的扭曲和变态,只能用常态和理性来回击并加以嘲笑。

对于政治所带来的隔阂和仇恨,只能用人类的共同语言—音乐来弥合与化解。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到勃日列涅夫,从来没有缺乏过政治运动、政治迫害、政治大清洗。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纳粹,极权的丑恶让所有善良的人厌恶。

对于中国人来说,那些匪夷所思的一幕幕迫害,其实并不陌生,非常理解。

文革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被迫害致死?

人性又发生了多大的扭曲?

政治运动造成的迫害和混乱让各种丑恶泛滥。

终于回归常态,中国改革开放了。

终于回归常态,苏联解体了。

然而那些教训、那些伤痕、那些人性的丑恶、那些极权下的暴力不应被麻木地淡忘。

然而这部影片并没有把这些伤痛当做一种“不可承受之重”,它以一种法国式的幽默来尽情嘲讽过去的荒谬时代,让人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音乐是最伟大的语言,它可以瞬间沟通差异最大的人。

当苏俄帝国在西方人的眼里不啻于一个怪物的时候,音乐却可以很快地让鸿沟两边的人沟通、理解和尊重。

尽管俄国暂时贫穷,尽管俄国在20世纪末输给了西方,但俄国还是不能被轻视的,他们有他们的尊严,他们也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

影片中,那个俄国指挥选择了演奏本国的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内心的骄傲,在这群可称为“褴褛”的被迫害的俄国音乐家演奏的音乐中能听到俄国人的骄傲,和俄国人的脊梁。

当乐团、乐团指挥和女音乐家合奏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强音的时候,政治带来的扭曲回归了常态。

当女音乐家最终得知了自己的最终身世的时候,政治带来的人性创伤得到了愈合。

是的,政治如云烟,音乐恒久远。

 2 ) 痴人的电影

高明的作家会把稀松平常的故事主线讲的无比好看比如说,《被侮辱与伤害的》。

私奔被甩这是多么一傻叉的事啊,可陀翁就能讲的催人泪下令人欲罢不能。

又比如说,阿城的《棋王》,把个痴儿棋青写的神情跃然纸上,一盘棋下的惊天地泣鬼神。

还比如说…………/*题外话:从人物塑造上而言,我偶像王小波做的其实并不特别突出。

除了黄金时代的王二龟头血肿和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并没有特别出彩的“人物”。

*/音乐会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不是因为那狗血淋漓的剧情主线,而是因为贯穿全剧的这一股子“痴”气与比较高明的叙事手段。

为共产主义而痴的前克格勃乐团经理,为音乐而痴的指挥菲利普夫与母女二合一小提琴手安娜整部剧的泪点,煽情与唏嘘就是凭借着这充沛的痴子之气成功的感人肺腑令世间万籁俱静唯柴小协独尊。

人物志《1》指挥菲利普夫三十年前,大叔在驶向音乐那全然和谐光辉的过程中被克格勃经理粗暴打断。

克格勃在折了指挥棒,押走犹太裔乐手之后并恶狠狠地对他加了一句,”人民公敌!

”从此,大叔被乐团彻底雪藏身怀绝技无所施展只配在乐团当个清洁工,无奈之下,他三十年来也只能把无法圆梦的苦涩嚼碎了和泪自咽。

唉岂是一个苦字了得。

在巧合之下,他在现任乐团指挥之前看到了巴黎发过来的演出邀请函并私自藏起来企图自组乐团来顶替正牌乐团前往巴黎演出以圆自己三十年前被打断的柴小协之梦。

就是因为这一张演出邀请函,整个喧嚣杂闹滑稽荒唐却催人泪下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指挥菲利普夫是个很类似与《棋王》中王一生的角色,他迷音乐,一有音乐,就什么都忘了。

音乐是他的魂,他的信仰,他生的意义,他至高的快乐。

在世俗生活里,他软弱可欺不擅见风使舵苟且钻营。

被现任乐团指挥呼来喝去,他清贫无比身居陋室妻子为他张罗一切。

可为了音乐,他却敢于庇护犹太裔音乐家不遵政府机器的政令以致被乐团雪藏三十年郁郁不得志而不后悔。

Guskov将这位菲利普夫大叔的性格与表情演绎的相当到位,那文人的柔弱,痴人的坚韧,清洁工的落魄,正式演出的神采奕奕,还有在与安娜交谈时有秘密不能说的内心挣扎等等等等真是……演的我见犹怜啊。。。

《二》前克格勃乐团经理这位大叔是个热烈的爱国者与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个人认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有两个极端,反差巨大一端是极度的粗暴野蛮,而另一端是无匹的精美绝伦。

若指挥菲利普夫乐手安娜,柴可夫斯基成功的将俄式文化中最精致绝伦的诗性一面表达出来。

而克格勃乐团经理及酗酒粗俗的乐手们把俄式的粗暴野蛮也表现的颇为到位。

从中断演出驱逐乐手的粗暴,从打电话跟巴黎谈判的蛮横,我们都能清楚的感觉到前苏联国家机器部件的冰冷坚硬。

但他对党,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热爱是真挚的,是诚恳的,是纯粹的!

在那一系列为党奔波,为信仰执着的片段中,我忽然觉得此人委实可爱啊。

西方电影一般都倾向于无限的谴责体制,而宽恕个人,为个人解脱。

因为平凡个人所做的恶,很大程度上是被体制化后的产物。

这里也是一样,也许这乐团经理在过去迫害过无数犹太裔乐手但他对工作的认真,但对信仰的坚守与对朋友的负责却是令人感到相当可爱的——尤其是那对信仰的真挚守护。

与乐团所有成员不同,这位前KGB到巴黎的梦想原本与音乐无关——他只想去振兴法共重返政坛可最后他竟为了演出的顺利进行,放弃了去法共的演讲而选择了把正牌乐队指挥关在地下室防止他去砸场。

并且说出了一句无神论者共产党员不应该说的话:如果神真的存在,请保佑他们顺利演出吧。

如果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这个角色也就止于死硬共粉罢了,可最后的转变让他更多了一分可爱变得更为丰满,人性的光辉始终大于了意识形态的争战。

与菲利普夫(顺带安娜和他妈二合一)一起,他们完成了电影的催泪主题,音乐,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才是终极和谐。

没有敌对,只有协同努力,一起驶向光辉的完美和谐!

他的角色成功,不在于坚守痴,而在于,最终放下了痴。

《三》安娜及他妈二合一For (i=0; i<=10086; i++)printf ("Mélanie Laurent这妞真好看!

")犹太裔音乐家很惨,他妈在西伯利亚雪中拉空气琴的场景令人动容。。。

这妞的表演太强了,太有气场了,文字不足以描述。

那小脾气,那气质,那眼神……《四》萨沙、犹太父子、吉普赛提琴手这几个是配角的极品,笑料的源泉。

萨沙是落魄指挥的挚友,大提琴强人。

在天然气暴发户大提琴手傻逼的在安娜面前以他音准一塌糊涂的功力演奏差点把人气的吐血转身就走时及时的补上了一小段缠绵悱恻温柔忧郁的舒伯特“Arpeggione”奏鸣曲,并且装成乐团中技术最烂的乐手挽救局面/*题外话,怎么最近电影这么喜欢用巴赫的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啊。

Hangover2中斯坦福小弟拉的是,这里天然气暴发户也是——虽然他是音准极烂发音刺耳版。。。

*/犹太父子小号手也是笑料点儿子是老爹口中的古典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哈哈然后两人在巴黎各种卖鱼子酱中国山寨机音乐会周边产品拿麻袋装钱。。。

导演拿犹太人的经商特性精于赚钱开涮,有点racist, 不过。。

的确蛮搞笑的。。。

吉普赛大哥,也就是乐团的第二小提琴手,拉了几次吉普赛民歌小调,非常好听,这估计就是几百年前的夜店歌吧其实安娜一开始不是很待见他因为那哥们长的黑乎乎一副吉普赛流浪汉的粗俗模样但从欢乐吉普赛小调突然转为难度极大的帕格尼尼随想曲时,安娜也被震住了,果然,学院派不能歧视看轻民间野路子嘛,人家可以以你没见过的指法轻松拿下帕格尼尼!

其实这几个人就是乐团众生的缩影,也许粗俗无礼财迷不拘小节,但确承载这精致绝伦的缪斯魂灵最后:这部电影令人感动的是指挥菲利普夫对于音乐三十年如一日执着的痴是前克格勃经理放下了对共产主义的痴,为朋友,为音乐而守在地下室门前是众乐手们在安娜——音乐灵魂的带领下超脱世俗迸发出炫目的能量用手中的乐器带领观众飞向光辉灿烂无国界无种族无意识形态纷争的终极和谐。

在柴小协中,与缪斯共舞。

很长的题外话:最后大约12分钟的柴小协缩减版是原柴小协部分第一乐章与部分第三乐章共同组成的,而非全曲,全第一乐章或者全第三乐章。

豆瓣上几篇影评都搞错了。

其实柴小协的第二乐章也优美无比,有兴趣的可以去把全曲听一听,柴小协个人首推David Oistrakh的版本发音极棒,对老柴的诗意把握极准,虽然不及海飞兹的快强狠,但觉得比他好听的多。

剧中柴小协为Sarah Nemtanu 罗马尼亚女小提琴家演奏我觉得算是优雅的来也光辉灿烂诗意盎然了只是那堆密集的音阶与斯拉夫民歌调冲起来味道略显不够,老柴那种独有的略带神经质闷骚爆发的汹涌诗情未能够拉的畅快淋漓不过要说到汹涌澎湃略带神经质的煽情诗意,首推是老柴的一钢,老霍版,里赫特的都不行,反正当时我是听到最后魂飞九天感觉拽都拽回不来了。

老柴一生都被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搞的很尴尬,不敢让世人知道但的确又是喜欢男人,所以几首协奏曲作品都浪漫逼人,闷骚无匹,抓准机会情感就汹涌澎湃的如洪水决堤宣泄出来——钢一,或是如小协那样,像伊卡洛斯用蜡粘翅膀般奋力的像太阳飞去,纵然粉身碎骨也要一飞冲天,突破层云到达光辉灿烂的永恒和谐。

反正我当年听的时候,都觉得老柴那时在日内瓦湖畔是不是都想自杀了,写的那么决绝。。。

 3 ) 流散的梦想,重奏他乡厅堂

(其实这是美学课的期中影评作业><……)所有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灵魂还在,梦想就不死。

无论是《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还是《和你在一起》中的刘小春,以及《交响人生》中那一群用苦难为梦想镀金的音乐家们,都让我在艺术的非凡体验中收获了无尽的感动。

而细看《交响人生》,我又觅到了其与众不同之处——它不仅盛赞了艺术,更将一切的情感与苦难、梦想与尊严,镶嵌进充满情感的乐章里,化成了对古典音乐的至高赞美,对极权时代人性之光的集体致敬。

一、音乐之美叔本华曾盛赞音乐的高贵,因其他艺术只能表现意象世界,唯有音乐为意志的外射,它消解了语言而曲尽意蕴。

朱光潜先生也认为“节奏的起伏,音调的宏纤,往往恰合人心的精微的变化。

个人的性格、民族的特征以及时代的精神都可以从音乐中窥出” 。

《交响人生》中贯穿着电影主题的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便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我以为,片中音乐家们对柴可夫斯基的执着与热爱,不单是由于他是谱写了俄罗斯音乐灵魂的古典作曲家,这热爱之中还包含了太多惺惺相惜的成分。

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希望甚至是人类的自由情感颇具真切的理解,并十足地浸润于他的作品之中。

而这些失意的天才音乐家们与柴可夫斯基一样,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苦苦挣扎,心中激荡着对自由的强烈渴求。

因此指挥家安德烈一定要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重新搬上巴黎的音乐厅,不仅是对艺术的崇高致敬,也是对心中不曾泯灭的自由的强烈呼唤。

故而指挥家与演奏者们达成了高度的默契,他们的情感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音乐的美与力量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从而达成一种趋于完美的和谐。

而影片中除了有柴可夫斯基带有极强感染力的协奏曲加入外,还融入了其他古典音乐作品。

在影片的开头,我便听到了莫扎特那首著名的第21号钢琴奏鸣曲中的行板乐章,旋律悠扬,给人以闲适之感。

然而由愚蠢的经理领导的正牌乐团演奏的行板,中规中矩、温温吞吞,更令人窘迫的是,演奏中途,在一旁偷听的安德烈的手机铃声大作,使得演奏更显黯淡。

而我并不太介意莫扎特的音乐被如此对待,因这其实是随着剧情冲突的变化进行的巧妙设置,莫扎特其高贵的音乐地位并未得到质疑和侮辱。

电影巧妙利用了莫扎特音乐中的甜蜜、温吞和与世无争之感,这用于十八世纪王公贵族消遣的乐曲,确与俄罗斯民族精神相悖。

这其中暗含的是对俄罗斯正牌乐团失去了其民族音乐灵魂的讽刺,并与其后安德烈指挥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的正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特有的东斯拉夫民族的刚强力量。

同时,影片在通过音乐渲染主题时,也不忘极力展现音乐本身的美。

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演绎,而即使是影片中一段段短小的插曲也都展现了演奏者技巧的高超。

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办理假护照的吉普赛人绕着女主角的小提琴炫技,他选择的是风格多变、具有高难度的帕格尼尼随想曲,而其跳弓、泛音、和弦及拨弦都令我不由称叹。

而这轻快、幽默的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电影主旋律的沉重,给人以愉悦之感。

二、迷蒙之美影片的另一迷人之处在于它使用了高度的蒙太奇。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安德烈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指挥家,因不愿与乐团的犹太人解除关系而受到前苏联当局的迫害,致使其从事业的巅峰处坠入长达三十年的生活的低谷。

然而他选择留在了剧场,即使是以一个卑微的清洁工的身份。

终于,其偶然在经理办公室发现的一份法国来的传真给了他重拾旧梦的契机。

安德烈冒名接受了演出邀请,寻找着流散在各处的三十年前的那些乐手们,同时寻找着深藏在心中的三十年前未奏完的交响曲。

与此同时,影片展开了另一条线索的平行叙述,女主人公的身世之谜在安德烈对梦想的回溯中一点点被揭开,却始终不用语言详尽地叙述出,而是揉进了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的乐曲里,让我们自行去咀嚼这其中的玄秘。

这样一明一暗的双线叙述模式,不仅使影片内涵得以扩充,同时巧妙地使故事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使一切的叙述恰到好处。

影片始终带领着我们追寻年轻的女主人公的身世,却直至影片末尾也没有女主人公自己揭开身世之谜的任何场景。

相反,影片末尾是长达十七分钟的热情澎湃的演奏,它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女主人公手中的琴弓有力地上下挥动,指间流淌出绝妙的音符;台上知晓一切的指挥家安德烈也将所有激情专注于指挥棒中,在异国他乡点燃三十年前的渴望。

他在年轻的女主人公面前始终欲言又止,表达总是扑朔迷离,然而在这最后的演奏中,他不遗余力地释放着情感,用音乐与女主人公达成了完美的默契。

与此同时,屏幕中的画面开始一张张变换,指挥家安德烈脑中存放的三十年前的场景一点点浮现,然而那些苦难、阴影、喜悦以及恐惧都揉进了音乐之中,我们也在这高度的蒙太奇中,打通了视觉与听觉,获得了双重的美的享受。

三、梦想之美梦想是贯穿整部影片的核心词语,它在影片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其中让我最受震动的是:影片虽然展现的是高贵的音乐艺术,却也歌颂了所有卑微的梦想、卑微的渴望。

那个成了清洁工的指挥家安德烈,那个开救护车的大提琴手,那些臃肿的、已有皱纹的吹管乐的女人们,那对增添了影片幽默感的、一到巴黎就开始做各种买卖的犹太父子,他们或许有岁月无法磨去的音乐天赋,但他们在受到迫害后的生活过得极其卑微,终日奔波操劳只为维持生计。

然而艰难的处境并未撼动他们心目中音乐的高贵地位——灵魂不死,梦想仍在。

尽管影片中不乏这些音乐家到了巴黎之后的粗俗、荒诞行为的描述,也有关于他们性格中贪图小利的风趣体现,但只要音乐一响起,那最纯粹、最深厚的共鸣,仍会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涌起、汇聚,最后一泻千里。

梦想的力量令人震惊,它是无论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都持久伫立的东西,它有着超越时空的张力。

这对于无论是卑微还是高贵、贫穷还是富有的人同样适用。

影片中还有一处场景极为打动我。

三十年前,女主人公的父母伊萨克 和列娅流放西伯利亚,在那冰天雪地之中,小提琴家列娅用手指凭空奏着心中的柴可夫斯基。

她微笑着,不知寒冷,化作大雪中的一尊雕像,美丽圣洁得让人心痛。

列娅也许在直至死亡的演奏中体验到了极致的快乐,因为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是她心目中不变的关于艺术、关于自由的梦想。

伊萨克与列娅是一对苦难而伟大的夫妻,而指挥家安德烈与妻子的生活似乎略显平凡。

的确,在影片的开头,我原以为安德烈的妻子是一个不理解丈夫处境的平庸女人,然而不懂艺术的她却对丈夫说“如果你不去巴黎开音乐会就和你离婚”,这看似粗暴、强硬的言语却让人感动。

她在为丈夫未完成的心愿努力着,她在关键时刻总是为丈夫说话,她尊敬并守护着丈夫的梦想。

影片的最后,这个在电视转播前观看丈夫演奏的平凡女人在哭,她激动的泪水里我们看到的也是对梦想实现后的欣喜,对丈夫重圆旧梦的宽慰。

在屏幕之外的我们,又何尝不为重圆旧梦的音乐家们感到欣喜呢。

那如进行曲般浩浩荡荡前往巴黎机场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每个人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精神,留在他们身后的是圆顶的苏式建筑与不再被提起的苦难,伴随着他们的是永恒的梦想与对自由、对艺术的执着,这些精神与柴可夫斯基的乐曲一道,在三十年后的他乡厅堂久久回响。

 4 ) 《音乐会》

真该叫“俄罗斯人在法兰西的奇遇”。

斯拉夫民族的大喜大悲和法兰西式无厘头杂合而成的一出喜剧。

里面太多对俄罗斯的善意嘲讽:懒散、傲慢、财大气粗、政治遗存……,不过别人应该是有自信接受一切调侃,不知道换做我们还会不会给这部影片打如此高分了。

当然,影片所表现的情感通过电影的表演、剪辑与音乐的无疆界结合,最终一切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5 ) 老柴还是要靠俄国人

泪点低的人自然看什么都会被感动,前面剧团经理默念巴黎的时候就已经催下一滴眼泪。

巴黎有最好的评论和最好的观众,可是他不知道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像那家餐馆一样烟消云散,空留一个党部的架子。

所以看到一群白发的老人,迟暮的美人,身材肿胀的大叔大婶们拎着乐器在红场聚集,配上磅礴的音乐和告别,简直错觉到他们不是去巴黎开音乐会而是上战场,给俄罗斯人好好地挣个脸回来,老柴还是要靠俄国人,法国人靠边站吧。

暴发户是真爱音乐(其实人家经商头脑一流,法语爆好),小提琴手什么都能搞定,三周护照加八天签证,给点钱在机场就可以瞬间盖个戳让你通关,艺术家们像梁山好汉一样怒吼着要餐费,转身去扒分拉都拉不回,以上都是笑料,让观众放松下别转台。

Aleksei Guskov怯怯的小眼神才最勾人,讲的法国话也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

大叔见Anne的时候,慢慢地说什么je vous baisse chaleureusement,其实只是亲了下手背嘛。

闺女说我不是Lea的时候Aleksei Guskov伤心得要哭出来了快,还要用力克制,因为他答应不说出秘密。

他演指挥真的像指挥,没有像打鸡血一样,我相信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有音乐素养的人,他是俄国人嘛。

Rien est claire, rien jamais, etait claire...Vous demandez parole,mais parole traitre, parole sale, seulement music encore belle...music pas vouloire partir de nous...最后20分钟巨煽情无比,落泪也不是我的错,连续20分钟长段落拍concert现场,闪回一次次托高情绪,这片子最好的一点是音乐不用付版权是伐...

 6 ) 琴盒里的希望

前面有点松散,但最后的部分终于聚集了起来。

为了最后的演出看的这个电影,结尾真的👍。

看到介绍时想起来begin again等一系列,还看到有人说音乐版的少林足球哈哈哈,有点贴切了。

看到喝多了排练迟到什么的那里,真是感同身受的生气😤更别提还这样有演出的场合琴盒里的希望如图

截图了一下集中营里练琴,这里也好感人两个老爷爷亲吻那里🤣法兰西,很可以那个大提琴手萨沙真的是眼神里有光耶

政治立场影响艺术的情况今天也持续在发生 ,希望多些和平吧

 7 ) 不老梦

有些东西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它的开启也许只需要一个契机。

电影《音乐会》最初的电影空间选取的是勃列日涅夫从政那段时间,因期间打压犹太人,而且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安德烈所在的乐队中多数为犹太人。

视音乐为生命的安德烈对勃列日涅夫发出了“咆哮”,所以他也受到了牵连,以致他30年都没有回到舞台上,拿起自己手中的指挥棒,在乐团被雪藏,做着清洁工,一身的才华无处可施。

时隔30年因机缘巧合,再次有了踏上音乐厅的舞台,去进行一场灵魂的共振。

影片中安德烈说了这样一句话:“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印证了他对音乐的痴迷。

以悉德菲尔德的三幕剧结构来分析这部电影,明显是不协调的,前面的框架稀疏平淡,最后高潮落幕,而且对于独奏小提琴手的这条情感主线铺垫过长,爆发,或者也可以说是结尾太仓促。

在影片最后的15分钟,一群时隔30年都未曾合奏过的老人,在此时重拾起来自己对音乐的信仰,这种信仰也许在他们心中一日未曾离去,但在此刻奏响,天籁般的声音,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随着力量的不断叠加,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着15分钟的演奏再加上蒙太奇的叙事,使得整部影片得到了一步升华。

有一部音乐电影《复制贝多芬》,和电影《音乐会》一样,在影片中也同样的长达十多分钟的第九交响曲,而这种大胆的尝试对于影片整体并未造成破坏,而且得到了升华,这恰好证明了古典乐的魅力,音乐的魅力,不需要用言语来抒发咆哮,旋律对听众造成精神上的震撼是任何言语无法表达出的。

超前的东西往往是不被人接受的,而且又因为柴可夫斯基性取向问题,人们对他进行诋毁打压,再加上他脆弱敏感性情,使得他对于音乐有着更加细腻的掌控理解。

而在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他对于生命的歌颂,对于青春的歌颂,体现出他乐观主义精神,悠扬,带领人们环游,激昂,让人们充满活力。

音乐是一种无障碍的语言,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会让我们无法交流,但音乐会让我们共振。

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

不需重拾,因为梦一直掩藏在心理,刻印在灵魂之上,我们只等待着一个契机,等那天到临,它将发出万丈光芒。

 8 ) 想去听听交响乐

之所以看了这部影片是看到微博上有在推荐,说是让人嚎啕大哭的一部片子。

好吧,可能是每个人观影的点不一样,我一滴眼泪都没掉。

剧情略显拖沓和荒谬,怪不得是定义为喜剧片……不过不得不承认,像我这么个跟交响乐绝缘的旁观者,看完后都确实有被震撼到,希望去好好听一听这些交响乐,希望以后可以学样乐器甚至。

最让我喜爱的其实是指挥家与妻子的感情。

好喜欢他妻子,可以牛逼哄哄地持家,抽着烟,打着电话,家里就有了进项。

可以在老公征询意见时很拽地说,你要是不去巴黎我就跟你离婚。

可以在那个改革狂热分子面前说,你不去搞定这事老娘我就*****!

这种女人才帅气。

不管交响乐也好,流行也好,什么都好。

音乐总能穿透种族、宗教,跨越一切,让人感到平等和生命的力量。

音乐真好。

 9 ) 人民公敌

本来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因为结尾欣赏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和montage的时候赚了我好几滴眼泪,所以硬是加了一颗星。

做了一些关于导演Radu的research,看了他的名字我就想起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结果他果然是在罗马尼亚出生,在法国生活的犹太人。

因为有着法国社会的优越感,是无法能理解苏维埃世界的荣誉,愚蠢与悲痛。

电影里有很多感觉不consistent的地方,说不上来。

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出生在一个擅长阶级运动的国度里,无法欣赏法式的幽默。

也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大,反正觉得有些失望。

只有社会主义会有因为这种原因而沉沦的人物。

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理解这样的人物。

外来的世界会给予同情与欣赏,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

Mélanie Laurent去年在参演了Quentin Tarantino的Inglourious Basterds。

Quentin看中的女明星,长得都有些神似Uma Thurman=_=艺术与文明,永远都是政治家眼中的“人民公敌”!

电影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aOPGepdbfpo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H6H5a3KHQ&feature=related不管怎么说,因为有Tchaikovsky ,这是今年电影节最好的开始。

 10 ) 垂垂将老,别把梦弃

随着音符的此起彼伏,安德烈双臂挥舞,眉飞色舞,操控着舞台的人顿时被手机铃声召唤回现实——一个清洁工。

让人倏地心里一沉,从云端跌落重重摔下。

人怎么接受命运的玩笑,一开三十年,红尘一梦已走了大半遭destiny is not a joker for it is not funny at all!

“一尘不染”擦办公桌擦得一个翻身的大好机会不可能不紧攥手心,梦想的力量永远是最可怕也最可爱的,音乐的魔力,亦如斯。

贫穷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和理想,使之在随着岁月的侵蚀而破烂不堪。

三十年,使人看清楚生活的真谛,才华没有丢失,梦想尘封多年,打开记忆匣子,抹去多年的灰土,光芒便显山露水,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最后的和弦,莉亚未能完成的和弦,被勃列日涅夫掐断的昔日,纷至沓来勾起欲望。

去巴黎前,到巴黎后,演奏前的一大段铺垫,不乏笑点。

枪声四起,兵荒马乱在乱桌之间爬着拉赞助,诺曼底苹果酒客栈,还有把中国手机娱了一乐,大队浩浩汤汤徒步走7英里到机场,airport 一秒钟办护照……一笑而过谜团围绕安娜的身世做主线,主角原来不是安德烈,可以说也不是安娜,或是只有一个主题主要是在针砭时政,赞颂音乐,歌颂梦想。

尾声的15分钟是大家都津津乐道的,蒙太奇的娴熟运用,层层拉近,谜一个个随着安德烈的回忆口吻和黑白彩色的转换中掀开面纱,夺人眼泪簌簌,也使老柴的协奏曲俨然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今我听着乐章,脑海里涌上的是镜头的切换和眼泪,感动,掌声,也让我爱上了老柴,影片功不可没,喜欢安娜的扮演者梅拉尼罗兰,脱俗的气质,不俗的演技。

至于共产主义,就如同安德烈所说harmony ,that is communism可音乐,可人生

《音乐会》短评

剧情的小硬伤显得无关紧要 它的荒诞讽刺近似库斯图里卡和《无声婚礼》 它的欢畅让人如同重温《大烟枪》 它的温情则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足够让它成为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是 最要命的 它能把种种优点在高潮集结起来 给观众送出了最致命的一枚催泪弹

6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我忍了整整一个小时40分钟乏味冗长没有重点的漫长剧情就为了听最后20分钟的老柴。跟陈凯歌《和你在一起》片尾用的同是小提琴协奏曲,堪称鸡血神曲,但远远没有拍出人家电影那个味儿来。不彩排不练习,30年不合作的老乐团上来就拉老柴简直离大谱,乐团成员说“这玩意就像骑自行车,不练也会”,根本不是人话。这片子看似是拍对音乐的热爱,但没有拍出对音乐的尊重。

10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还行

f838e887c5

15分钟前
  • 再见皮卡™
  • 还行

我很诧异这片竟然也有8.5,这片的故事断断续续不连贯,有很多时候感情没铺垫没积累就迸发了,莫名其妙的。

16分钟前
  • 神权在我手
  • 很差

前面基本快进 主要就看/听最后一段就行了

17分钟前
  • Caty
  • 较差

莫名其妙 既不搞笑也没有吸引人的剧情 交响乐的感情交流少得可怜

19分钟前
  • 陶瓷片。
  • 较差

还可以,最后很感人,melane非常漂亮,本来可以更好的,可是电影很多时候都太罗嗦,有些地方完全可以删掉,还有,讲犹太人的地方是不是也太多了???

20分钟前
  • michelle
  • 还行

从一开始你就知道结局会很震撼会很感动,你准备着,经过了各种各样的cliche,结局最终到了,于是你也被感动了。

21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本来开头觉得挺不错,看到1小时的时候彻底看不下去。。矫情的YY,我觉得真的挺亵渎老柴的。

23分钟前
  • C
  • 较差

整部电影只有最后的协奏曲是亮点,所有夸张之极的桥段让人出戏,怎么感动?

28分钟前
  • lacily
  • 较差

俄罗斯与法国来个柴可夫斯基大拼盘。之前的乱哄哄都是铺垫最后乾坤大逆转。听到女提琴家的琴声立马掉泪。在柴的音乐中与离世的母亲交汇。差点以为指挥那位是生父。一群三脚猫流浪汉音乐人奔赴巴黎还塞纳河一日游。每人目的不同有来建党有来贩卖有来赎罪。皆为昔日的音乐之名。柴的小提琴协奏曲真好听~

31分钟前
  • vivien
  • 力荐

MBD,你走以后都没人陪我听音乐会了!!!

32分钟前
  • Anamnesis
  • 还行

中后段拖得有点长,尤其是结尾处的高潮段落,不断地对剪男女猪脚的特写镜头,堪称全片最大败笔。不过除此之外,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幽默动人,热情励志,尽情尽兴。感谢电影,让我们虽身处这个黯淡无光的时代,却仍有坚持最初梦想的勇气。

33分钟前
  • m89
  • 推荐

徜徉古典音乐,轻松励志小品。t3cf38c64e(亵渎电影)

36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 什么题材交给法国人一拍 都变得寡淡平和 梅兰妮一如既往独自美丽~

38分钟前
  • 白日做梦有理
  • 还行

音乐会的电影

41分钟前
  • Sunny
  • 较差

那让我们慌乱、贱俗的,可曾全然占有我的灵魂?那曾让我痴痴艾艾的,一旦记起,又是重生!

46分钟前
  • 禾一
  • 还行

彻底烂俗,哪位乐手三十年不合奏,无系统练习,不排练,一来就飞出天外、巨大成功的,煽情桥段加上金光闪闪的包装对渴望被感动的庸众太有效了,对乐手简直是侮辱

49分钟前
  • fiercebone
  • 较差

认真看你就输了 人是搞笑片

53分钟前
  • 埃柯的幻灭
  • 较差

三十年前的一批俄国著名乐团的艺术家,因政治运动穷困潦倒。他们有着不同的梦想:指挥家怀有在巴黎演奏柴可夫斯基小协的梦想;曾经毁掉指挥家的乐团经理怀有狂热的共产主义梦;其他一些靠谱或不靠谱的人则怀有巴黎发财梦。最后,这个没有彩排过的临时乐团因往事而找到共鸣,找回了各自当年的音乐梦。

56分钟前
  • JenniferJulie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