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提喻法

Synecdoche,提喻纽约,纽约浮世绘(台),纽约剧中剧(台),脑作大业(港),解构纽约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凯瑟琳·基纳,莎迪·高德斯坦,汤姆·诺南,皮特·弗雷德曼,乔什·帕斯,丹尼尔·伦敦,罗伯特·席伊,米歇尔·威廉姆斯,斯蒂芬·阿德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8

《纽约提喻法》剧照

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7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8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9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0

《纽约提喻法》剧情介绍

纽约提喻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9月,伴随着秋天到来的,似乎还有戏剧导演凯顿(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的孤独,因一次意外的受伤,凯顿陷入了无休止的诊疗,不停拜访各专业医生;另一方面,创作微缩油画的妻子阿黛尔(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饰)和他日渐疏远,冷漠尴尬的家庭气氛加深了凯顿的自我怀疑,即便他的剧目获得巨大成功也不能掩盖这一切。凯顿与在剧场工作的女子以及一名女演员保持着暧昧关系,在妻子抛弃他之后,凯顿从这两个女人身上试图找到改善自我精神状态的可能性,然而他还是失败了。凯顿最后决定从戏剧中找到答案,他产生了一个庞杂的创作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碎片人生我知道这是真的一路不消停冰河时代食鬼师全部成为F放学后战争活动第二季万世龙魂碰撞试验隔壁夫妇第一季拼图杀机窗边的小豆豆加州靡情第六季闺蜜决赘婿千金不换你们这些人对峙麻雀溪新十字街头熟男,我爱你黑暗救赎防线-秘密护送神君家的小白狐国土安全第四季上海往事爆炸新闻红色恋曲1933新郎不是我与你在世界终结之日第二季死后文

《纽约提喻法》长篇影评

 1 ) 所思所想

太好看了,在我随着导演的意识流(原谅我脑海里没有更确切的词汇)漂流的时候,我总在找一个凭借,让我知道这不是nonsense(要不然我会变得恼火)大概有两个这样的时刻,导演把我扯回来(其实就是剧情在起作用)在最后这一段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共情了,在随着对剧作的探究中我不知不觉陷入了和Caden一样的思考,所以后面的摘出来看略显刻意悲观的句子才会被理解,但是导演在之前并没有做这样的尝试,好像是故意让你feel odd(当然中间也有穿插很多奇怪的场景,比如窗外的黑影,我才知道为什么有标签写的是惊悚了)让你失去兴趣,但就是失去兴趣迎合了Caden所以又一直追随他的脚步。

如果说之前看的《钛》想搞nonbinary shit,这部在后面用女演员代替男演员给我带来的感受好过《钛》只是因为她说服了Caden导致我觉得更reasonable?

我想在男演员来演Caden他自己的时候事情就变得不简单了(但这两者有逻辑联系吗,我觉得没有)在Caden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这些事情浓缩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显得异常合理(单独缩略成简介就会显得抓马)因为他不按时间线走,他只是给你丢下一个线索,让你自己去想(这种想在第二遍才能转换为思考)这没有词能描述Caden的心情的时候,也许真的只有结尾的那个词可以概括:die

 2 ) 《纽约提喻法》——生命意义的二律背反

又到了一个多事之秋,一双脆弱且正在坚强中享受疼痛带来快感的左右脚踝,交替让我对举步维艰这个词进行着更深一步的温习。

新生刚刚入学,各种希望也在新鲜的空气中滋长。

乘着脚伤休假,也到这上面来涂鸦一把。

其实源于看了《纽约提喻法》,一部看似枯长的电影,很多感受但非影评。

AM 7:44,一个普通的清晨,伴着女儿的儿歌和Radio节目的声音,Caden醒在了睡过不知多少个年头的床前。

简单的场景描绘了一个枯燥无味的标准美国平民的生活画卷,单调的对话,单调的声音,单调的早餐。

导演带我们瞬间进入了一个逼真的生活场景,仿佛就在我们彼此之间,光阴如此平淡的流淌着。

平淡的第一次点题,Radio中的访谈,“秋天被人们看成预示结局的开端,如果把一年看做是人生的话,那么秋天则是人衰退的开端,秋天也是玫瑰花瓣凋零,生命开始死亡的时候,这个月充满忧郁,或许正因此,它份外迷人......”这座普通美式家庭的男女主人的职业带有明显的喻意。

Caden,一个在剧本和舞台中沉醉的舞台剧导演,终日为健康所困扰,现实生活和剧本完全成了他整部人生大戏的零散片段。

他的职业就是把个人化的虚拟生活无限放大。

Adele,一个成功的微缩人像油画艺术家,她的每幅画只能一次一人欣赏,把高度社会化的个体人孤立分割在一个个微小如芥豆的画布上,但是仍然鲜活,一个放大,一个缩小,相悖的表达。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戏,自己则是这部戏的导演,同时也是别人戏中的一个角色。

说道这里让我不禁想起《The Truman Show》,使我怀疑自己是否也在一个巨大的真人秀场景被人当做节目或茶余饭后的谈资。

《楚》如果是轻松的一日一禅,《纽》便是大悲咒。

恍然又想起了《骇客帝国》,对我所熟悉的外界事物以及自己的影像的真实产生了怀疑。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我到底是谁,我生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个原始的哲学命题就此平淡的展开,但最终谁又能找到答案?

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爱情是不可缺少的。

Adele在心理医生面前说的话让我不寒而慄,如果我的妻子幻想我的死亡,并能够从中解脱,我将是何等心态,很难想象。

这让我想到爱情的道德底线,为爱献身或是为爱苟活,终身无爱或是因爱生恨。

爱情之于生命,到底是不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呢?

Hazel购买了始终燃烧的房子是精彩的创意,超现实主义的梦魇。

一个充满不安定因素的家庭如同这座危机四伏的燃烧之屋。

“我真的很喜欢,但是我担心我会葬身其中。

”“人们选择哪种死亡方式确实是个重大决定。

”我想这就是纠结吧。

片中几次对燃烧之屋的细节表现非常好,第二次Caden与Hazel的床戏已经是暮年,Hazel点燃的两只被高温熔的弯曲的蜡烛就像Caden不举的JJ。

而最终Hazel幸福的死在了燃烧之屋的床上,脸上充满笑容,死因是长时间吸入过多燃烧后的灰尘。

Hazel没有死于看似致命的恐怖火焰,却因为太多细微的灰尘而丧命,人大抵是这样,在无声无息生命挣扎着最终消逝。

巨大的摄影棚令人震撼,它呈现了编剧兼导演Charlie Kaufman的宇宙观。

戏中戏,天外天,永不落幕,永无尽头。

整部戏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打破了常规的线性描述,而采用跳跃的时空重叠与拼接,留下多少空间让我们去回味,就像中国的飞白书法,不经意中显露的风骨,让我们感叹时间是如此的飞逝,洞悉出Caden,也是我们自己,何等的脆弱。

由此可见剧本原著的文学功底,Caden的迷失是一种全方位的迷失,迷失在生活中,迷失在戏中,可笑的是连伤心处落泪都需要借助道具引导,以至于最终迷失在几十年前看过的动画片中。

如同《公民凯恩》最后的神秘遗言“玫瑰花蕾”。

整个片子虽然奥义,但是饰演保洁大妈的群演的一席话,倒是成为了解构本片的一把钥匙,“……他生活在一个停滞与进行交互的世界里,而时间是浓缩的,而且乱了次序,直到最后,他被迫努力了一下,使他自己的存在变得有意义,现在他又变成了一块石头……”。

而全面的核心诠释则出自另一个牧师群演之口“ 一切都比你想象的复杂,你只看到了事实中的一点点, 你所做的每个决定都促使成千上万的关系在变动。

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毁掉自己的生活。

但也许你20年也不会明白……你也可能永远不能追溯到它的开始。

而你只有一次机会去把它做好。

试着去搞定自己的婚姻吧。

大家都说没有所谓的命运,有的只是你所创造的东西。

即使世界年复一年地转动……你也只是这一秒钟里极小的一块碎片。

你们大部分时间都留在的生后或者生前,但当你们活着的时候,你只有徒劳地等着……浪费几十年去等来自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一个电话、一封信或者一次见面,来使自己心安。

但那从来都不会或者似乎要发生了,其实真的不会。

所以,你再次茫然地后悔或者茫然地希望接下来会遇见好事情,让你感到自己确实存在,不与世隔绝,让你感到自己是被爱的……”谁现在没有屋子,,将再也建造不成。

谁现在孤独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将坐着,读着,写着,长长的信,将在林荫小道上,心神不安,徘徊不已,眼见落叶的飘零。

 3 ) When did I fuck it all up?

"What was once before you, an exciting and mysterious future, is now behind you, lived, understood, disppointing.You realized you're not special. You have struggled into existence and are now slipping silently out of it. This is everyone's experience. Every single one. The specifics hardly matter. Everyone is everyone. "上一次号啕大哭直到一部电影的片尾曲结束字幕出完, 是十一年前的事.回头看看,那时候一切似乎都还好.那么是从哪里出错的呢?从哪个时间点,哪个选择,哪次失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活就失控地滑向歧途,一直通向一团糟的今天?我是怎么白瞎了当初的一手好牌?我是怎样亲手关上了通往希望的窗?

我是怎样一步一步让亲人失望,让朋友离去?

我能感觉到我的许多部分早已离我而去,但这都发生在何时?

当我思考这些时,我又堕入了自我意识过剩。

我发现当我想开口聊聊我的痛苦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听。

每个人都在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

因为,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都有自己那一摊麻烦事。

你以为你的思考挺有意思,但很可能这么想的只有你一个人。

假如我能把我的失败归咎于认识哪一个错的人,做了哪一件错的事,我会感觉好一些吗?

我不知道。

我看看周围的人,曾经认识的人,觉得他们过得都比我好。

在一切的最后,我想起我六岁时诌了首诗,被母亲热烈地表扬了。

那时候,我们都觉得我的未来特别光明,前途特别广阔。

 4 ) 《纽约提喻法》

真想剖开的查理·考夫曼头颅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关于自我恐惧的故事可以这样讲述。

在我眼中,其实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婚姻,一个职业为导演的丈夫在妻子去柏林举行画展的一个月期间,对自己身心或者只是心理上出轨的矛盾,伴随身体的不适产生对生老病死的惧怕。

这个故事就像导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也可能就是是影片的编导查理·考夫曼)某天在躺椅上闭目养神,许多的意象蜂拥而至,不是那种刻意的去想象,也许在第二天这些人、事物、片段就在他记忆中完全消失。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只是查理·考夫曼极具敏感的将其记忆下来,加以文学性、物象性的修饰产生了这样一部电影。

当然这些修饰和其中的隐喻不是只语片言能解释的,也不是观看一遍能读懂的,这些也是第一次作为导演加入了更多自己希望表达的东西。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妻子在后3/4完全缺席,如果真是我所想,此类影片至少在结尾会回到原始生活,形成回应。

可能是创作者放弃惯例,也许并非我所感。

如果整个剧情是按照真实时间点发生发展,那会是另一番不同的画面,一种对记忆完全不信任感。

看多了那些老是担心观众不理解任何一丁点细节,而尽量简化的影片,这样一部被抽象化、需要一点点感觉和直觉把握的电影实在不错。

也确实需要多看几遍,每一遍的感受可能会大相径庭吧。

2009-03-11

 5 ) 绝顶高手抑或走火入魔?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微缩纽约》的剧情编排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令人如坠梦中,真假混淆。

观影过程有如阅读好书,会有过电的快感,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看完还意犹未尽。

  《微缩纽约》  导演:查理·考夫曼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这部电影就像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小说《沙崔》(Suttree)一样精彩绝伦,你不一定要完全理解,但必须认识到它确实好到一定程度。

让人退却的架势,吞噬你的深度,通过影片展露的一切,你会发现它近乎一部神作。

———Roger Ebert(《芝加哥太阳报》)雷声大、雨点小,去年《微缩纽约》(Synecdoche,NewYork)的遭遇就是这么回事。

在戛纳时还戴着“天才编剧首次执导”的光环,引人期待;可到了年底评奖季即惨遭冷落,除罗杰·伊伯特替它摇旗呐喊,鲜有人提起。

伊伯特把它跟麦卡锡的《沙崔》相提并论,原因在于经过考夫曼的倾力而作,《微缩纽约》的剧情编排确实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令人如坠梦中,真假混淆。

观看电影的过程有如阅读好书时的过电快感,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

另一方面,影片主人公卡登有着疯狂的创作想法和欲望,他跟麦卡锡一样收到一笔飞来的“麦克阿瑟天才奖”,麦卡锡从构思到完成《沙崔》花去三十年时间,卡登试图完成剧场大作“提喻纽约”用去半生,二者的经历同样艰难且漫长。

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有意识地拒绝了好莱坞剧本的写作模式,《改编剧本》(Adaptation)、《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等片的意识流手法(由人物思想的变化流动推进叙事),跟传统叙事相比确实旗帜鲜明。

他形容在《微缩纽约》里像做梦一般,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把堆积已久的冲动和想法,一并放入片中。

看看它是怎样做梦的吧:前五分钟看上去是平凡家庭的上午时光,不过留意下散落其间的日期,广播电视里的声音、报纸还有牛奶纸盒上的数字,原来前后十秒内时间都是跳跃的。

短短五分钟,时间过去了一个半月。

神奇的开始之后,卡登的人生是以几个月乃至几年计时跳跃,主演霍夫曼从一头浓发到谢顶秃头,迅速产生着变化。

片头女教授朗读里尔克的《秋日》已经提示了点东西:人生开始衰退,生命走向死亡。

那间着火的房子和反复出现的死亡葬礼,同样也能说明这点。

卡登一直为创作危机的焦虑所困扰,搞艺术的出不了作品跟濒死也没什么区别。

他的“提喻纽约”和妻子从事的微缩油画有所牵连,对方离开了他,作品又很受欢迎。

卡登想证明自己,展现整个人生与纽约,却只能复制现实。

一心想要事业成功,又放不下个人私事,夹缝中的煎熬很矛盾不是?

妻女离开后,卡登的精神困扰愈发严重,他把所有能量投放进剧场试验中。

纽约城被搬进了仓库里,卡登和周围人的生活既在剧场里排演又在现实中发生。

别人扮演着卡登的角色,卡登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彼此交替扮演,身份错位,复杂至极。

一直到最后,这出戏不再有一个主角,身为导演的卡登也不例外。

众人四散,影片说:“ 你可以是所有人”。

与女性交往中的脆弱与不能,不断出现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指涉。

可以认为这是考夫曼本人的继续反思,也可以说它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困境。

而这些,只能算是《微缩纽约》的冰山一角;剩下的,你只能自己去感受。

【南都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3/14/content_729552.htm】

 6 ) 最喜欢的一段话

“所有一切都比你想象的更复杂,你只看到了事实中的一点点。

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促使成千上万的关系在变动,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毁掉自己的生活,但也许你20年也不会明白,你也可能永远不能追溯到它的开始,而你只有一次机会去把它做好。

大家都说没有所谓的命运,有的只是你所创造的东西。

即使世界年复一年地转动,你也只是这1秒钟里极小的一块碎片,你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生后或者生前。

但当你们活着的时候你只是徒劳地等着,浪费几十年去等来自某个人或某件事的一个电话一封信或一次见面,来使自己心安,但那从来都不会,或者似乎要发生,但真的不会。

所以你再次花时间去茫然地后悔或茫然地希望接下来会遇上好事情。

让你感到自己不是与世隔绝的,让你感到自己的存在,让你感到自己是被爱的,而事实是我很生气,而事实是我很伤心,而事实是我觉得我他妈被伤害了很多年,而同时我还一直假装我自己没事儿去适应,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也许是因为没人想要听我悲惨的遭遇,因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不幸。

 7 ) 考夫曼擅长用幽默的口吻来讲述死亡与孤独

查理·考夫曼在1999年凭借《傀儡人生》这个脑洞大开的原创剧本一举成名,进入到千禧年后,努力不懈地创作出好几个天马行空的剧本:《人性》、《改编剧本》、《美好心灵的永恒阳光》,令斯派克·琼斯和米歇尔·贡德里这两位小圈子里受追捧的MV导演迅速为广大观众所认识。

考夫曼的剧本构思奇特,充满了无拘无束的幻想和荒诞不羁的人物,情节发展也是令人捉摸不透,自然获得了鬼才编剧的美誉。

为他人做嫁衣多年的考夫曼终于在2008年执导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纽约提喻法》,并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虽然最终空手而归,但是这部处女作征服了不少观众,更成为美国首席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年度十佳电影。

考夫曼挑选演员很有眼光,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自不必说,而片中几位实力派女演员更是深得我心,凯瑟琳·基纳、米歇尔·威廉姆斯、珍妮佛·杰森·李这三位美国独立电影里常见的面孔在片中奉献出亮眼的演绎,而最令我心满意足的是可以看到萨曼塔·莫顿和艾米丽·沃森同台演出。

这两位都是当年我非常倾慕的英国女演员,因为她们都敢于挑战难度极高的角色,尽管在这部电影里她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发挥,裸露和床戏对她们二位而言实在是小菜一碟。

影片围绕一位戏剧导演的生活和工作而展开,时间跨度从他的中年贯穿至老年,他和妻子的婚姻出了问题,离婚的妻子带着女儿远赴德国继续艺术创作。

他孑然一身留在纽约,和身边的几位女子发生感情纠葛,之后获得一笔资金去实现自己庞大的艺术梦想。

用简单的几句话恐怕难以概述出这个中年男性情感题材的奇妙之处,只因其高密度的叙事时间、梦幻的逻辑和逼真的剧场感,令人在观看过程中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眩晕感,之后又或者是恍然大悟的观感。

▲开头一幕示范何为高密度的叙事时间这表面上看来是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叙事像一匹野马似的,挣脱了物理时间的规律。

细心的观众不妨留意,开头短短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讲的却是跨越了一个多月的事件。

女儿的成长过程更是令人咋舌:从四岁在家,到11岁跟随母亲到德国,之后是30岁全身刺青出现在色情俱乐部,当观众醒悟过来,已发现她在病榻上垂死并谴责父亲对自己不闻不问。

还有更为奇怪的,这个微缩纽约的庞大计划已经进展多年了,但是现场的演员才开始抱怨,为何排练了这么久却没有观众前来观看?

这种高度压缩时间的手法成为考夫曼的一种独有的风格,不仅隐藏了时间流逝的过程,还省略了很多关键的细节,让观众在高密度的叙事情节里迅速脑补其遗落的细节,于是给人带来一种晕头转向的错觉。

其次,男主角究竟获得了多少资金,竟能无休无止地延续这个疯狂的艺术计划?

片中由始至终也没有交待。

但这个规模越来越大的微缩城市并不是男主角臆想出来的幻境,这是鬼才编剧考夫曼特有的脑洞所致。

只要你接受了这种“梦幻的逻辑”,其他更稀奇古怪的细节便不会造成观影的障碍(不停着火的房子、前妻在艺术馆展出的微缩油画等等)。

▲戏剧导演让演员扮演自己和情人片名中“提喻(synecdoche)”一词的发音和纽约州东部城市名斯克内克塔迪(Schenectady)类似,而片中那个微缩版的纽约也位于此地。

提喻这种修辞手法是用局部代替整体,或者反过来。

这个奇怪的片名具有一语双关的含义,指的是片中的戏剧导演复制出一座几可乱真的纽约城来指代整个人类世界。

戏剧导演建造出这个愈发庞大的剧场,给演员排练和表演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广阔空间。

而在这种人造剧场感的笼罩下,男主角的真实生活与戏剧虚构情节之间的边界渐渐变得模糊,到后来他找来演员扮演他自己和情人的时候,这种暧昧不清的体验便达到顶峰。

不过,从故事后半段情节来看,混淆真假的叙事把戏并非考夫曼的主要目的,他更在意的是透过刻画这位戏剧家的一生,传达出对人生的无奈慨叹。

这是发生在一个戏剧导演身上的故事,但仔细看下来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也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恋爱、婚姻、子女成长、离婚、子女叛逆、事业失败、疾病、孤独、衰老……人生总是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失望,而最终无法逃避的终点便指向死亡。

不仅人生如此,艺术也一样,也难逃消亡的命运,最后一幕整个微缩城市破败不堪、演员相继离世就是最露骨的暗示。

这是一个奇幻的故事,但感觉上也是一个甜蜜的故事。

当然,从本质来看无疑是一个极度悲伤的故事。

考夫曼擅长用幽默的口吻来讲述悲剧,用光彩动人的笔墨描绘孤独者和失败者。

尽管其结局无一例外都以死亡告终(今年的新作《我想结束这一切》也如此),却没有常见悲剧题材的那种催人泪下的感染力,往往是在令人难以捉摸的情绪氛围里,让观众跟随着主角体验其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以达到感同身受的终极目的。

考夫曼迄今执导的三部作品都或多或少具有宿命色彩,但又因其高度风格化的剧本和极度迷惑的叙事技巧而掩盖了悲观的论点。

这使得他的作品像是不断拆开一个包装讲究、设计精美的礼物盒,最后发现里面只是一朵枯萎褪色的花。

 8 ) 这电影让我想起《尤利西斯》

小时候我总是很好奇一件事情:为啥我不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

同样的日子,别人是怎么过的,他们有什么感受,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和其他人有同样的感觉?

当然,现在我知道这永远不可能。

但有时候,当我过分关注自己的内心,或者说,它如此强烈以至于排山倒海时,也会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的感觉别人都应该知道。

这就是自恋的先兆。

当凯顿构造一个旧仓库的纽约时,他的自恋就一发不可收拾,淹没了所有的一切。

其实我至今仍然认为那个旧仓库的纽约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

现实里他是一个潦倒和不成功的男人,和女人上床前还要哭一下,感叹自己为何那么孤独——这个场景在观众看来是可笑和矫情的,可是对于当事人并非如此,尤其是一个搞文艺创作的,还有那么点名气的艺术家。

不过仓库是否存在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的视野。

在影片中,凯顿总是企图跳出来,以旁观者的态度审视自己的那十七年,以及这十七年中他和那三个女人的关系,并且喋喋不休地安排场景,仿佛自己脱离出来,成为导演就可以不受那些影响似的。

自恋似乎是一个不好的词,但这个片子挺让我感动的。

这要归功于查利考夫曼的功力。

他把时空完全扭曲和省略,在三个小时里让我看见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也是垂死的时光。

正如他前妻,缩微画家阿德勒所朗诵的那首里尔克的诗一样。

那诗我一个朋友曾用来做签名档,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精彩,但在电影中,它震耳欲聋。

电影里有大段大段的台词,很睿智,很深沉,而且,也还好,我没觉得生硬。

这个电影里有太多的意象和比喻,以至于你一开始就端正态度,不拿电影看待它,而是话剧或者什么更文艺的形式——海兹尔那着火的房子太让我喜欢了,这么有诗意的IDEA除了查利也没人能够用好吧。

一般来说,能拍这么晦涩电影的人会有很多跟迷宫线索一样的细节,比如开场的五分钟你就得仔细看,留意闹钟、报纸、牛奶盒、电视上任何一个关于时间的细节,否则你就不知道那五分钟里,凯顿过了好几个月。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尤利西斯》。

不过比《尤利西斯》差点儿。

乔伊斯的小说里,以鸿篇巨制描写了一天的时间,而查利的电影里说的是17年,虽然他浓缩在三个小时里了。

我看过很多艰涩难懂的电影,包括那部臭名昭著的《南方传奇》。

但有的艰涩电影让我觉得不知所云,有的则让我心下怅然。

当菲利普霍夫曼在克莱尔亡母的怀中喃喃自语说“我又想到了一个剧本点子”而耳机里传来阿伦平静冷酷言简意赅的声音“DEAD”时,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想起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9 ) 纽约孤独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多年以后,面对在纽约缩微剧场中沙发上的母亲,最后人生走马灯时,基顿将会回想起斯克内克塔迪那个凉爽的秋分日清晨。

那时作为戏剧导演的他新剧初启,一觉醒来,白驹过隙般到了不惑之年。

人生节点伊始,基顿还不知道怎么形容它,支支吾吾,说是无聊等死,其实内心又十分惧怕。

新剧本诞生后的第一页上,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印在惨白的纸上,这一页戏纸在打字机上被打出来后,先时在缓带上抽动了一下,然后从机器上掉落到桌子上,顺着桌腿,滑落到了墙角,等妻子阿黛尔来开门时, 跟着蹿了出去,来到斯克内克塔迪的街道上,躲过了稀稀疏疏的车流与行人,沿着马路,朝也许是曼哈顿岛的百老汇大道飘去。

一位戏剧评论家在路上看到了这页戏纸,侧身驻足,观看一番,又继续向前走,这页戏纸顺着公路一直飘,路过了几个有名的街区,又趟过了几条河流,贴在了一辆公车的轮胎上,走走停停,转了三万六千五百圈,来到了好像是基顿的剧院附近。

这页戏纸好几次躲开了野狗的追逐,却被一致鹈鹕衔到了树上,一阵古老的钟声敲响,震得初秋的枫叶掉落,这页戏纸就附着在这片枫叶上向基顿戏院的办公室窗户飘去,就在助手起身关窗的一瞬间,戏纸在枫叶上纵身一跃,从即将关闭的窗缝钻进了办公室,悄悄地落到了桌子即将要写的新剧本上。

等基顿再次来到办公室时,这页戏纸摆了摆姿态,融入到了新戏的扉页上。

这时,基顿看到了新戏的第一页,只有一句话:人很有可能是生来孤独的。

而之前那个在路边瞥到了这页戏纸的批评家,第二天在纽约时报的评论专栏上,花了整整三个版面,去批评这句废话的废物之处,而那座钟却从此再没响过。

在戏院,每一本剧本在第一次被写就的瞬间,都会有一段神秘无人能明白的文字嵌在扉页之中,宛如一本写满了神秘代码的羊皮卷,预言了这个剧本的宿命,曾经有编剧想要破解这段文字,他熟读过所有的知名戏剧,掌握了所有的写作技巧,但即便如此,当它面对这一段晦涩难懂的文字时,也未能读懂一字一句,而基顿的新戏当然也不会例外。

这个名叫纽约戏剧世界的造物主,曾与一位名叫{孤独}的恶魔定下赌约,看谁能从对方手中俘获更多孤独的灵魂。

为了帮助世人对抗孤独,造物主赋予了所有编剧一件武器-剧本,在一场场戏中, 孤独会被漫漫消解,人生可以被赋予意义,世事不在那样无聊。

然而在这个世界中,孤独的生长永不停歇,每一次欢声笑语和哀叹落泪后,孤独会枯萎殆尽,可夜深人静,独自一人面对漫漫长夜时,孤独又会悄然滋长,就这样周而复始,如命运轮回般永不停歇地拉锯。

曾经有一位初出茅庐的编剧,据说是先知麦基的后代,他的祖辈曾经流浪于世界各地,每流浪到一个城市,都会想要努力地保持自己的传统习俗,在别人接纳前就先拒人于千里之外,正是因为见识过这种特立独行,这些被先知麦基后代拜访过的城市的人们,多年后见到各种稀奇古怪、格格不入的东西时,都没有任何的惊讶和震撼。

如今,这位菜鸟编剧,沿袭了祖辈的传统,依旧执着于作出各种标新立异的东西。

他曾写过一个剧本,直接钻进别人的脑子里,来体会别人的人生,但如果不刻意控制,就只能持续十五分钟,之后就会回到自己的生活,独自一人再次陷入到自己人生的孤独当中。

然而每一位编剧都有排遣他们自己孤独的方式。

又有一位依旧是先知麦基后代的编剧,他写不出也改编不出任何东西,即便把原著交到他手中,他也一筹莫展,只能靠不断地偷窥原作者才能写出来最终的剧本。

还有一位也是先知麦基后代的编剧,他写了一个平平常常淡漠如水的情侣分手故事,可深入其中,这个故事就变得喧闹纷繁,不可计数的往昔记忆碎片,都会如亡魂一样不期然地出现在故事的各处,让人防不胜防,只能哀叹。

而基顿对待孤独的方式有些与众不同,他从不抗拒孤独,而且总是在身边的人离开后,也能幻想出甚至真正得到许多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病,慢慢地,孤独感多了,病也就多了,他也体会到了很多人体会不到的痛苦和乐趣,就这样循环往复,慢慢地,他写的东西也渐渐迷离了起来。

这期间,他始终坚持试图破解夹在每一本剧本扉页中那段无人明白的文字,但始终都无功而返,他始终读不出那段文字所揭示的关于剧本的终极宿命和预言,直到他的病越来越多,快要击倒他的苦耐坚持,将他带到死亡那里去之前,他发现,随着他的钻研,随着他生命倒计时逐渐向零指去之时,这段文字居然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剩下的时间越少,文字的意思就越清楚。

原来,封印这段文字的,是来自古老时间之神的诅咒,破解这段文字,并不在于写了多少页戏,或者码了多少文字,而是要用编剧自己的生命去献祭。

直到一天,基顿终于进入了他最后一天生命的倒计时,他又再次拿起了没写完的那部剧本,从清晨到午夜,继续着他的写作和破译,当年把斯克内克塔迪那个秋分清晨基顿写出来的、仅有一行文字的那页戏纸震落的那座钟,又再次响动了起来,震动了墙上钟表的指针飞速向午夜转去,可是他并没理会这许久未响的钟声,或者是飞速奔驰的表盘,因为他眼前的文字终于清晰了起来,仿佛一本尘封已久,写满了预言的羊皮卷呈现在他眼前,这里预言了剧本从诞生到消亡的全部过程,文字的第一句这样写着:“人很有可能是生来孤独的,而人死时则必将是孤独的”。

基顿有些异样的悚感,他继续向后读,读到了他生命中每一个远远近近、来来回回、奔奔走走、去去往往的人,有人是妻子,有人是女儿,有人是情人,有人是朋友,有人是爱人,有人是过客,他没有发觉他写了一辈子的剧本正在一页页的消失于稀薄的空气之中,每一个他写过的文字,如烟痕消散于空气中般、回放似的减少,词句变得越来越模糊,书页变得越来越混沌,他继续向后读这段文字,可是看着看着,快到最后,他停了下来,他发现这段文字早已清楚预言了他此时此刻经历的一切,预言了他正在读这段文字的最后几行,他快速跳过这几行,想知道这个剧本后来怎么样了,但没等到最后,基顿就已经明白自己不会再看到这个剧本,也永远不会写完这个剧本,因为当预言了这个剧本的神秘文字,被他成功破译时,这个剧本和基顿也将从世界上被抹去,从所有人的记忆中根除,剧本中所说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了汇聚了一座城市孤独的剧本,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出现在世界的影像之上。

 10 ) 在死亡的强光中

可以绝望,但不要唠叨。

这是我看完《Synecdoche New York》之后的感想和自我告诫。

不要让绝望成为自恋的一种形式,尤其不要举着你的绝望,就像一个小孩子举着一根受伤的指头那样到处说:看,我的手流血了!

我的手流血了!

《Synecdoche New York》是查理•霍夫曼的导演处女作,由于霍夫曼之前写过几个颇有影响力的剧本,人们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很高——如此之高,以至于后来有些影评人发现该片其实挺烂之后,也都一致认为它的烂,是一种伟大地烂,而不是平庸地烂。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个30岁的男人坐在床头哭哭啼啼地说:我太孤独了,我要死了。

一个50岁的男人坐在床头哭哭啼啼地说:我太孤独了,我要死了。

一个70岁的男人坐在床头哭哭啼啼地说:我太孤独了,我要死了。

然后,他终于死了。

好吧,它的真实情节是这样的:纽约的戏剧导演Caden试图导一部复制现实的宏大戏剧,在制作这部戏剧的几十年中,他的第一个太太,一个画只有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画的艺术家,一脚踹了他,跑了,虽然后来他不断读到关于她的消息,看到她的作品,甚至潜入她的公寓,但再也找不到这个人了。

他的情人,一个住在一栋永远着火的房子里的女人,也一脚踹了他,跑了,虽然后来又回来了。

他的第二个太太,一个对他的一言一行无限景仰的女演员,因为无法忍受他对前妻和女儿的念念不忘,一脚踹了他,也跑了。

Caden一边过着这种不断被抛弃的绝望生活,一边通过他的话剧哀叹这种生活。

最后当话剧已经庞杂到失控时,他决定放弃导演身份,转而饰演剧中的一个女清洁工,让这个女清洁工来做导演。

在女清洁工的导演下,话剧曲终人散,他自己也在女清洁工梦中的妈妈怀里死去了。

你可能会说,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故事。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对于具有侦探癖或者被教育癖的观众来说,他也许能从“着火的房子”、“无限小的画”、“纹身上凋零的花瓣”、“彩色的屎”等密码中破译人生进而对霍夫曼“大师”的才华叹为观止,如果他还能联想到卡夫卡尤利西斯拉康德,其侦探癖和被教育癖就境界更高了,我却,真的,什么都没有看到。

除了一锅烧糊的粥。

如果一定要说这部电影有一个主题的话,我猜想就是人如何在死亡的阴影下生活。

该片从头到尾,一直在不停地死人:Caden爸爸、妈妈、女儿、话剧男主角、情人、前妻、满大街的尸体、最后是他自己。

Caden最爱看的报纸版面也是讣告版。

表现死亡的阴影这个“永恒的艺术主题”,当然无可厚非,但霍夫曼对这个主题的表现则可谓拖沓、粘滞、陈腐,只见男主角从一个女人的怀里滚到另一个女人的怀里,哭了几十年最后一命呜呼。

可悲的不是绝望,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表情绝望。

有的人面对死亡的通缉,会身手矫捷地逃之夭夭象“猫和老鼠”里面的那只老鼠那样演绎精彩人生直到落网,而Caden在死亡面前,却仿佛一头鹿被汽车的强光照射,完全不能动弹,彻底凝固在自己的惊恐里。

当然粥是逐步烧糊的。

一开始电影还比较正常,貌似一部中年家庭危机片,颇有伍迪•艾伦式的荒诞。

后来前妻出走后,caden的时空感开始错乱粥就煮得太稠了。

再后来Caden找到饰演他的Sammy与其平行生活时,情节就开始彻底焦糊。

到最后Caden和女清洁工互换角色,显然霍夫曼开始自暴自弃了。

他象一个画家从写实派走向印象派,又从印象派走向超现实派,最后由于创作上的走投无路而干脆变成了泼墨派。

在墨泼干之后,他让女清洁工对Caden说:Die。

Caden让我想起情景喜剧Seinfeld里的George。

有一次George突然良心发现参加了一个帮助老人的志愿者项目。

在得知老人已经86岁之后,他就一直困惑一个人这么老了怎么还能这么快乐。

他不断追问老人:你害怕吗?

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吗?

你离死亡这么近,怎么能不害怕呢?

怎么可能呢?

你一定心里很痛苦吧?

最后老人忍无可忍,说:Get out!

《纽约提喻法》短评

彻头彻尾的悲伤。我不明白。

8分钟前
  • 书中仙
  • 还行

考夫曼前作多讲述大脑如何运行,如何与现实、幻想、记忆交流,本片则延展到人类生活如何运作。一座剧场,再造纽约,一出戏剧,提喻人生,扮演再反扮演,结构再解构,极度深奥却又绝对纯粹。《改编》将改编过程纳入剧本,《提喻法》则将排练过程排入话剧,好一出“形式作为内容”的自我指涉。

12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好老套的视听语言

16分钟前
  • 青蝇吊客
  • 很差

也许是这些日子状态不对...对这类型的电影变得毫无感觉了...

20分钟前
  • Pandy
  • 还行

看到他在地下室上厕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就受不了生病这样的镜头 至于简介里说的剧 可能还是挺有意思 总之开头很闷

25分钟前
  • 洗狗
  • 较差

他的电影我真的吃不消 跟那个改编剧本一样 看的我云里雾里 呃 可能我还不够文艺…

28分钟前
  • Daniel
  • 还行

不是一般的累

32分钟前
  • ASUKALC 穷折腾
  • 还行

说实话,我真的看不太懂,也许要到很久很久之后,也许这辈子都不懂了。

3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真跳跃,终于可以删掉了

36分钟前
  • Reynard
  • 推荐

颇有当代《八部半》的意味,考夫曼一直在探索复杂的人性,并且擅长打破常规框架和规则,去传达充满内涵的信息。影片通过意识化手法和梦境逻辑去讲述现实的故事,客观时间不断跳跃,主人公Caden内心的时间却是停滞与前行交织。戏剧和现实的互文非常巧妙。Caden这个人物,步入了生命之秋,始终无法逾越自己筑起的高墙,结合PSH的人生经历让人心生唏嘘。主要人物的名字设置颇具深意,Olive这个名字和其形象所代表的生机与Caden所代表的死亡恐惧,正好构成了一组对立面。

40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看不懂!

44分钟前
  • 辛红孩儿
  • 较差

很强的戏剧感和实验性。看完之后有一小段时间觉得自己轻飘飘的。。。

45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我真的是一分钟都没看懂

48分钟前
  • Travis
  • 较差

想起看过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部电影,自己就是电影的主角",但看完这部由查理考夫曼自编自导的大闷片后,觉得还应该加上这句:但你想当这部电影的导演,自己的灵魂就未免有点太恶心了!

51分钟前
  • BC缺帅风衣多
  • 还行

从头到尾高能复杂,太意识流太超前,跳跃的时间线和思维状态、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交错、性别身份的互换体验以及濒死状态的晦涩表达,都足够击垮观众。一刷完全看不懂,二刷过后留意了很多细节,但仍然没有完全跟上导演的思路。

56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推荐

这是用神作可以形容的电影吗?我怎么给五星?五星是不是太特么低了?除了用终极巨作去形容,我拿不出任何语言,我觉得在这样的电影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如此词穷。它的信息量如此艰深庞大,它的野心如此难以超越,它的意义如此不同凡响,然而看下来却异常流畅,毫无半点磕磕绊绊,简单而诚实得令人心碎。它有无数种解读方式,却又单纯到难以形容。它写尽天下所有人的一生,又仿佛只为每一个观众量身打造。看到最后只觉得被这种宏伟感完全击倒,此生所有电影都不会再重复这种震撼感了,这也许很遗憾,但又令我觉得十分感慨: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啊。感谢一切机缘巧合,让我亲眼看到这样的作品。再多的溢美之词都没用了,心中最佳电影很难再有别的了。

59分钟前
  • EmptyWorld
  • 力荐

里面的人在崩溃,我也是

1小时前
  • 通叔
  • 较差

當然啦,硬要藍色窗簾全開要湊出一些對於劇場啊、對於人生啊、對於自由意志啦之類的雜談也並不難,但是老實說,本片是那種越看越累的類型,並不是說劇情多曲折,而是Kaufman哪種夢話與冷硬現實交叉的風格看的讓人非常累,活生生擺出一副「老子不想讓你懂」的姿態,好!不懂就不懂!

1小时前
  • 化學超爛男子
  • 较差

看不懂 忧桑

1小时前
  • 榴莲王子
  • 较差

MW,很失望...

1小时前
  • 姜头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