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克图

Timbuktu,在世界尽头呼唤自由(港),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台),通布图,群鸟之悲,Tombouctou,Le chagrin des oiseaux

主演:易卜拉欣·阿迈德,阿贝尔·贾夫里,透珞·琪琪,蕾拉·威勒特·穆罕默德,梅迪·A·G·穆罕默德,凯特利·诺埃尔,法图玛塔·迪亚瓦拉

类型:电影地区:毛里塔尼亚,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班巴拉语,英语,桑海语,图阿雷格语年份:2014

《廷巴克图》剧照

廷巴克图 剧照 NO.1廷巴克图 剧照 NO.2廷巴克图 剧照 NO.3廷巴克图 剧照 NO.4廷巴克图 剧照 NO.5廷巴克图 剧照 NO.6廷巴克图 剧照 NO.13廷巴克图 剧照 NO.14廷巴克图 剧照 NO.15廷巴克图 剧照 NO.16廷巴克图 剧照 NO.17廷巴克图 剧照 NO.18廷巴克图 剧照 NO.19廷巴克图 剧照 NO.20

《廷巴克图》剧情介绍

廷巴克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陷入宗教极端分子控制下的马里通布图终日遭受圣战分子的迫害“半壁江山都被入侵者占领了”。女性首当其冲。通过讲述 Kidane、Fatima、他们的女儿Toya和Issan,以及他们的小农庄的故事,Abderrahmane Sissako对“被媒体和全世界忽略的”这个地区的恐怖主义表示反对。这位导演用镜头见证了自己心中热爱的萨赫勒地区“男女平民寂静的反抗”,借此揭露现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意乱情迷天使之灾失踪:他们存在过防弹2别爱我恋爱禁止的世界速度与激战最后的英雄寻找格蕾丝爱你的时间追鹰日记少数派报告早间主播非你勿扰乐高DC超级英雄:闪电侠蛇形行动爱情三部曲代号Qualidea天赐灵机月亮术士蝙蝠侠大战忍者神龟拜托!别黑我!颛臾王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与狗狗生活的一年受困旅馆恐吓运动魔法满屋江南四大才子百战天龙第三季

《廷巴克图》长篇影评

 1 ) 《廷巴克图》:纪录片质感的法国式人文关怀

写在前面:这是《电影文化》课程的作业,说实话这个课相当的无聊,又是在一个没有桌子没有Wi-Fi的教室里上课,加上韩国人很多,作为一个大四狗表示真的是很郁闷期中的时候老师给了十部影片让选一个写影评,我看了一下其中八部是看过的,我不太喜欢重看以前看过的片子,就准备从另外两部里挑一个,第一部是《两天一夜》,看了之后感觉很糟糕,所以就开始看这部《廷巴克图》,感觉观感也很差,但是作业总是要写的,那我就得罪一下法国的朋友,批判一下这部片子一、剧情概要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极端主义份子追逐羚羊的画面,然后是一个极端主义分子破坏文物的画面,表现了极端主义份子对文化和生命的漠视。

1 开场镜头然后是一个极端分子接管小镇的画面,极端分子要求女性必须穿袜子,戴手套,禁止吸烟,禁止有音乐等,表现极端主义教条的荒谬和无情。

2 极端分子宣布规则然后镜头一转,开始介绍本片的主人公:Kidane一家。

Kidane和妻子Satima,女儿Toya在茫茫沙漠中搭了一个帐篷,似乎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游牧生活。

3 与世无争的Kidane一家然后,剧情急转直下,小男孩放牛的时候GPS,男主最喜欢的牛因为受惊破坏了渔民Amadou的渔网,被Amadou一怒之下杀死。

4 渔民与牧民愤怒的Kidane拿枪去找Amadou理论,争执中手枪走火,Amadou不幸身亡。

5 Kidane被判死刑随后,Kidane被捕,按照伊斯兰教法接受审判,因为无法提供40头牛的赔偿并且没有取得Amadou家人的谅解,Kidane被判死刑。

最后,在Kidane即将被执行死刑之际,Satima冲上刑场,两人一同被射杀。

影片在成为孤儿的Toya无助的奔跑中结束。

6 终场画面除了Kidane一家的命运,导演还把镜头对准一系列同样生活在廷巴克图的人。

7 与极端分子冲突的卖鱼女

8 疯女人和她的鸡

9 被鞭打仍放声歌唱的女孩

10 因为娱乐活动被禁止,孩子们只能踢不存在的足球

11 极端分子偷偷的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跳舞

12 因未婚同居而惨遭石刑的情侣二、技术分析本片的摄影非常唯美,导演对布景,机位的处理和场面调度都想当熟练,再加上剪辑比较紧凑,这些特点和西非小城廷巴克图古朴的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纪录片一般的质感。

首先本片的色调非常养眼,基本上是和撒哈拉沙漠一样的黄色基调,镜头普遍非常的干净,基本上画面里没有出现超过两种主要的颜色,导演似乎很喜欢用固定机位拍近景,大量的镜头都是两个人的对话场景,同时本片节奏比较缓慢。

13 片中出现植物的地方似乎都有所隐喻正如前面所说,本片的画面,镜头使用和色调都非常统一,所以一旦出现与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导演的指向。

比如前面提到,全片的镜头大多是静止的,但是与此对应的,一旦出现快节奏的、运动的场景,就可以产生比较强的对比效果,比如片尾Toya奔跑的场景就动感十足,一方面通过镜头的运动和颠簸感凸显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悲凉,另一方面也让影片的摄影富于变化。

另外,片头片尾的追逐羚羊的场景,踢球的场景也是本片中为数不多的运动的镜头之一。

本片有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就是47-48分钟时Kidane误伤渔夫之后过河的镜头。

在这个镜头中,Kidane踉踉跄跄地淌过河,离开凶案现场,留下一道长长的波纹,而Amadou挣扎了几下之后,倒在了河滩上。

镜头从一个比较高的视角俯拍,可以看到整条河,镜头长100s左右,仍然是静止的机位。

和那些动辄十分钟以上的长镜头相比,这个镜头并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长,不过效果却很好。

配合Kidane走到一半时出现的悲伤的音乐,很好地烘托出了Kidane悲剧性的命运,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14 本片最重要的长镜头本片的配乐也值得一提。

本片有配乐的段落主要有以下几处:(1)开场破坏文物的场景,一段非洲风情的配乐(2)疯女出场时的配乐,和开场是同一组音乐(3)牛冲破渔网时的音乐,节奏较快,制造紧张感(4)踢球一段镜头的配乐:这段配乐可能是片中唯一一段现代风格的配乐,时而欢快,时而紧张,和孩子们尽情玩乐,又被来巡视的极端分子打断这一情节贴合得很好(5)Kidane一家在帐篷中弹唱,和青年男女深夜在家唱歌的两段:一方面表现非洲传统风情,另一方面也是对极端分子的精神控制的反抗。

(6)受鞭刑的女子唱歌的镜头: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对极端主义的反抗(7)极端主义分子头目偷偷跳舞一段:极端分子也有常人的情感,凸显极端主义的荒谬除此之外,虽然算不上是常规的电影技术,本片导演调动动物的能力也是比较突出的,几处不经意间的动物出现的场景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片头,片尾用了同一组追捕羚羊的镜头。

片中出现了两次驴:一次是极端分子宣传教规的时候出现了两头拉货的驴,另一次是踢球的镜头里一头驴若无其事地从球门前走过,孩子们还等它过去才继续,驴的存在可能是控诉极端分子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控制,可能只有驴才能在廷巴克图自由自在地生活。

牛也出现了好多次,除了Kidane家的牛群外,还拍了一个放牛的男孩梦中数牛的镜头,眼看就要数够可以换回Kidane性命的40头牛,然而被一个电话拉回现实,发现生活留给这个家庭的只有绝望,更为这个故事平添了一分悲剧色彩。

三、主题分析在《廷巴克图》中,导演通过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试图描绘一幅穆斯林极端主义统治下的北非小城的生活图景。

本片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极端主义阴影笼罩下的西非人民生活的痛苦与无助,藉此批判极端主义本质的荒谬和残暴。

我一开始觉得本片在绝望中也有着一丝希望,比如尽管处在极端的控制之下,孩子们却都很阳光,会踢不存在的足球,会讨论球星、歌星,会偷偷地唱歌,会反抗压迫,尽管反抗是无力的。

但是看到结尾,我才发现导演描绘的是一个极端绝望的世界:面对极端势力,当地人所能做的事几乎不存在,对于Kidane一家来说,观众想象的枪下留人,或者是刑场救人的桥段并没有发生,随着两人双双倒在枪口下,成为孤儿的孩子在无边的沙漠上奔跑,影片也结束了。

有趣的是,导演似乎并不认为温和的穆斯林要比极端的穆斯林更能解决问题,一开始当地的宗教领袖无视极端分子的武力威胁,要求极端分子不能进入“圣地”,似乎给人带来了一点希望,但是影片进行到后半程,当极端分子强行要求女孩结婚的时候,教会领袖才发现自己的无力:原来真正到了利益冲突面前,拿枪的才有话语权,面对极端主义的统治,片中的人似乎做不了任何改变,这就是本片的主题和基调。

四、比较与评价前面我对本片的摄影、配乐和主题都给予了肯定,但是回到影片的故事本身和影片的整体观感上,我的评价只能是介于“一般”和“糟糕”之间。

即使是有着出众的画面感,本片在编剧和节奏的把控上都很失败。

本片试图通过主人公Kidane家庭的命运来影射民族的命运悲剧,然而,这个故事本身缺乏力度,再加上导演本身慢节奏的叙事和纪录片式的视角,导致全片缺乏戏剧张力。

我觉得伟大的悲剧总是来源于某种个体无法抗拒的大环境造成的命中注定的结局,比如《烈日灼人》(1994)中的米迪亚虽然当上了克格勃特工并报了仇,但他无法面对因大清洗运动而扭曲的自我,最终选择了自杀。

然而,在本片中,我们看不到Kidane的命运有某种必然性,或者至少说,观众很难相信是宗教极端主义的控制导致了他误杀渔民,整个故事更像是因为生活琐事导致的普通的命案。

更糟糕的是,中国文化中有“杀人偿命”的传统,这可能会让中国观众更难以对Kidane的遭遇产生同情,相反,如果可以通过上交40头牛而逃避惩罚,这可能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有更深的寓意。

《廷巴克图》试图通过一组生活在小城的人的群像来反映非洲的社会现实,这个出发点是好的,然而,看了一系列个体的故事——牧羊人,渔民,疯女人,极端主义份子,踢足球的小孩,警察,卖鱼女,等等,总感觉这一系列群像的塑造很无力。

一部优秀的群像电影应该通过出色的编剧和剪辑使每一个角色发生关联,这方面做得好的有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爱情是狗娘》,通过因为一起车祸而发生关联的三组故事,来展现导演对爱情、命运和人性的思考,三组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展开都非常流畅,再加上出色的剪辑和螺旋式的叙事方式,这让该片的群像塑造非常成功。

再比如06年奥斯卡奖的大赢家《撞车》,虽然是主旋律电影而且剧情很生硬,但是其编剧和剪辑都是教科书级的,而反观《廷巴克图》,如果想将该片视为群像电影,所有上述的小的角色基本上没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同时,导演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再加上影片故事性的欠缺,这就导致本片的整体观感很差。

换言之,踢想象的足球,受鞭刑的女人还在放声歌唱这些桥段可以说很有震撼力,但是如果将其视为群像的一部分,那么这组群像的塑造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我更愿意将这些桥段视为一系列抒情片段,从整体效果来看,这些片段只会将观众的视线频繁从影片主线中转移,带来一种叙事散乱,泛泛而谈的感觉。

其实想成功地表现类似的主题(战争、恐怖主义、民族的伤痛等等)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本片导演似乎想通过一种平淡、克制的手法来讲故事,然而本片时而过于沉闷(大段的平拍+对话),时而过于激进(鞭刑,石刑,刑场劫人等等),导演似乎总是陷入用力过猛和用力不足交替的怪圈中,全片很少有节奏流畅的时候。

我觉得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的金狮奖获奖影片《季风婚宴》(2001)就是拍摄这类题材的典范,这个片子从容、流畅,仿佛一幅包罗万象的印度风情画,并没有制造过于夸张和不合理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参加一场婚礼的群像表现了对印度性别不平等、阶级分化加剧的现状的思考。

本片极度缺少戏剧张力。

当然不是说所有影片都应该有冲撞,有反转,通过平铺直叙取胜的影片也有很多,比如刚去世的著名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就是一个走“去戏剧化”路线的导演,不过尽管弱化情节和运用极简主义的风格,阿巴斯那种哲学性的叙事方法和极度个人化的镜头让他的影片在平淡中蕴藏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在《生生长流》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90年代伊朗大地震后的灾民。

其实《生生长流》的立意和本片有些相似,而且同样采用一种非常克制的表达方式。

可能在一般人看来,灾难题材的影片就一定要有大场面的灾难场景(比如《唐山大地震》)和触目惊心的伤亡场面,然而在阿巴斯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一味卖惨的镜头,相反,灾难对人造成的创痛都在含蓄的镜头语言中得以展现,《生》中也出现了很多一闪而过的角色,然而阿巴斯通过公路片式的叙事,让每一个角色都恰到好处,而不像本片一样充满刻意堆砌剧情的尴尬感,阿巴斯同样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然而他那种介于虚构和现实的表达方式(比如片中的“自己”带着儿子去寻找自己的另一部影片中出镜的小男孩,又比如本片和《橄榄树下的情人》的互相嵌套),这种极度个人化的叙事方式本身就非常迷人,而相比之下,《廷巴克图》中导演同样试图用一种客观的手段去表现人们的遭遇,但是导演的功力不够,就导致全片比较单调,缺乏诗意的质感。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总有一个疑问:导演是不是真正的理解非洲?

类似的关注主流视线之外的地区的影片很多,比如《上帝之城》呈现了一个充斥暴力、毒品和腐败的里约热内卢,还有《黑帮暴徒》(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则塑造了一个自我救赎的南非黑帮成员的形象。

上述两部影片不论艺术成就如何,至少让我觉得导演对当地的不论是文化背景还是社会问题都认识得非常深入,然而回到《廷巴克图》,不论是沙漠、建筑、服装还是音乐,都有一种浓郁的非洲风情,但影片的整体质感和核心价值却有强烈的西方印记,男主那种以家庭为中心、冲动、不会隐忍的特质完全是以西方人为模板设计的,这也是为什么本片总让我觉得导演构造了一个架空的非洲小城,以至于让我觉得请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可能也不会有违和感。

查了一下导演的资料,本片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生于毛里塔尼亚,在俄罗斯学习电影,此后长期定居法国,会不会是导演长期疏离非洲,从而难以从非洲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说,前面两部影片不仅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其在当地也有较大的影响力,至少大部分本土观众都认为较好地反映了地区的现状。

而本片则让我想到了《天注定》,这是一类拍给西方人看的影片,可能西方观众看了会觉得很受震动,然而当本国观众看到之后,会不会只感到大量元素拼接的尴尬和生硬?

这个疑问恐怕我们是无法给出答案的。

本片入围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决选并败给了《修女艾达》(2013),通过和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选影片对比,也可以对本片的地位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这一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几部影片还是很有代表性的,首先,中国影迷评价很高的阿根廷影片《荒蛮故事》显然不是奥斯卡评委喜欢的类型。

《修女艾达》和《廷巴克图》似乎更符合多元文化和少数族裔的主旋律,不过《修女艾达》显然在摄影、编剧和立意上都有更高的水准。

比如那种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4:3画幅的黑白摄影,比如画面上方大片留白,几乎全部固定机位的拍摄的风格都极富美感。

同时,该片发生于60年代的波兰,艾达犹太人的身份,波兰和纳粹斩不断的过往,60年代东欧诡谲的政治风云,都让该片有更深的内涵。

相比之下,《廷》显然缺乏一种深度。

在现实意义上,《廷巴克图》又不如同一届的爱沙尼亚影片《金橘》,后者除了渲染战争的残酷和纷乱,还渲染了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尊敬,如此也算是对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出口,相比之下,《廷》只是描绘了极端主义的残酷,而没有追问其根源或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因此也不太可能成为奥斯卡赢家。

关于本片的主题,最容易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人文关怀”,这一类聚焦非法移民、少数族裔或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题材的影片也历来是各大电影节的宠儿,比如前面提到的《黑帮暴徒》,讲不同族裔的居民从仇恨到和解的《更好的世界》(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讲黑人和白人友谊的《触不可及》(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中规中矩,政治正确,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争议,但没有太多新意。

而法国人民似乎格外喜欢通过影像表达对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包容和关注,有时甚至到了比较夸张的程度,比如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2011)讲了一个退休的老头帮助黑人小孩偷渡到英国和家人团聚的故事,虽然这个片子精准的构图延续了大师一贯的风格,但这样的剧情不论如何让人看到了某种迎合电影节评委的味道。

近年来类似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思考恐怖主义、反恐形势和穆斯林歧视的《肆意射杀》(2007),表现非法移民悲惨生活的《美丽坏东西》(2002)等等。

有趣的是,这一类影片在美国似乎不被主流电影评论界所看好,比如《前进天堂》(2002)、《人生访客》(2007)和《更好的生活》(2011)都反响平平。

考虑到今天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和他较为激进的移民政策,似乎欧美对于移民问题的看法的差异也可以从对这一题材的电影的反应中看出。

最后总结一下,本片的主题大概是“人文关怀”,全片处处渗透着远离祖国的非洲裔导演对家乡人民的关切,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满满的“白左”视角,这一类主题基本上是为各大主流电影节量身定制的,可惜正如前面所言,导演可能缺乏对非洲人民的生活状态的深入的认识,同时在编剧和群像的塑造上多有短板,导致全片频繁失焦,总体观感一般,我给本片打6.5分。

五、结语2013年1月初,法国和马里政府武装联手,仅用1天就收复了廷巴克图,现在,小城廷巴克图的人民不再需要生活在极端主义的阴影之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片的至少实现了一部分现实价值。

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本片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大力资助才得以呈现在荧幕上,如果没有受到政治的左右,本片是不是可以实现更高的艺术成就?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尽管廷巴克图民众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但是极端势力控制古城廷巴克图时对古迹和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极端主义的威胁下,反对极端主义任重而道远。

 2 ) 这是一个不能自主的世界,一切赤裸裸的暴力都被神圣伪装的如此肃穆,每个残暴的人都是神的代言人!

这是一个不能自主的世界,一切赤裸裸的暴力都被所谓神圣,伪装的如此肃穆,每个残暴的人都是神的代言人!

人之所以是人,首先他要有一定的自由,自由和民主是全人类努力的目标!

但是在这个压抑的世界,大家都装逼到了一定境界,就变的非常不自由!

男主人本是个善良而本分的人,但是非要装逼带着枪去为家人出面,不然也不会失去一切!

恐怖分子小头目为了抽烟这件事都要装逼,实在是悲哀!

每个人都装逼装冷酷装神的代言人却各有各的目的!!

而女人在这个世界里连装逼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女人的社会地位是零!!

看这样的片子让人压抑的透不过气,你却找不出任何的出口!

因为那个世界人们都在压抑中生活,似乎不压抑你的天性你就不正常似的!!

有人质疑这个片子的真实性,我想对这些人说,真实的东西你想看吗?

真实的东西也许比这个还要残酷而无不及!!

你能随便拍吗!!

别的国家不说,中国真实的东西敢拍吗?

能够映射人们在那个世界的无奈!

压抑!

绝望!

这还不够吗?

如果这个片子你觉得还不够赞!

那么还是去看你的小时代4吧!!

永远活在你的小时代吧!

二货们!!

 3 ) 一部上好的虚构剧情片

因为在西非生活了快六年了,所以随便说说。

我不剧透,只请求各位还没有看片的一定要把这部片子看成一部剧情片,一个虚构的故事,千万不要以纪录片的欣赏态度去观看。

如果不与现实联系起来看的话,这是一部佳作,毕竟导演的镜头和音乐用的太好了,可以说不仅仅是非洲电影的骄傲,拿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十年一遇级的才华之作。

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当然了,我其实也没有重点,就是随便吐吐槽。

总结起来说,这就是一个在马里长大,前苏联接受电影教育,欧洲成名的毛里塔尼亚导演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的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现实的折射、串接和放大。

正是因为导演常年混迹在欧洲,才会有这种能跳出非洲固有文化限制,将阿拉伯音乐和古典交响结合起来的壮举;才会有远景镜头不动,让人物从画面一端走到另一端的审美能力;才会有让一群小孩很默契地踢一场假想足球的秒笔。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个如果只是在撒哈拉以南黑非洲土生土长,没有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导演能够拍得出来的。

我相信导演讲述的故事肯定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一定存在着真实的成分,就比如说一堆非洲口音里面突然来了一口纯正的法国音(据法国内政部统计,有超过1400个法国公民加入了圣战组织),还有这个地区复杂的种族和语言情况。

但是我认为,这个缩影是以一个欧洲思想的主观视角来诠释的,我不是说导演拍这片别有用心,反而我很佩服导演能把这样一个尖锐的世界问题用这么温婉的方法表达出来。

但是,这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为了达到感同身受的压抑效果,势必是要虚构、要夸张一些东西的,就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里面那些普通民众的音乐才华绝对是要以为国争光为目标,搜遍马里全国才能找到的,根本不可能在这么一个边远村庄里一下子都聚集起来了。

好说我也听过西非好几个国家的自认为国宝级的音乐,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用咱们的标准来说,那绝对是噪音级别的。

我在摩洛哥玩的时候的确见过沙漠边上的一个马里村庄里有电影中同样风格的音乐,但要知道就那个乐队可是全世界到处巡演的,堪称西方人眼中非洲音乐的代表。

一下子扯远了,说到底我只是想说,大家都是普通人,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悲惨可以同情,可以悲伤,但是千万不要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一旦你试图用这部电影为基础来感叹真实的世界,说难听一点,未免是有点养尊处优惯了的内疚感作祟的嫌疑了。

随便扯扯,另外有个字幕错误,他们是要求男主赔40头牛,不是4头。

2018年更新:这篇写了之后有很多人抨击。

但是我还是保持我的观点不变。

我现在已经离开非洲了,正好我是搬到了法国,在我MBA的课程里有不少非洲来的同学,津巴布韦,科特迪瓦,南非,尼日利亚,摩洛哥都有。

有几个课教授放过关于非洲的视频,视角就类似于这部电影,纯西方化,NGO悲天悯人的。

我当时就在想 胡扯!

但是我也怕我看到的不够全面所以没有说什么。

但是所有的非洲同学都坐不住了……往往这些视频都是选取了一个很极端的情况放大了来说。

不能说它不存在,但是真的离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很远。

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好的电影好好欣赏,不要什么都没体会过就义愤填膺的。

 4 ) 极端宗教分子控制下的非洲小镇斋月日常

标准的文艺闷片,平实到有些像纪录片,描绘了极端伊斯兰教组织控制下的非洲小镇的斋月日常,情节略松散,节奏略缓慢,小镇居民由木知木觉地听天由命,到偷偷摸摸地苦中作乐,到冲突发生后不再沉默地奋起反抗,但仍难以逃离草芥般任人摆布的生活。

印象比较深的一幕反而是伊斯兰教官僚表面上严格要求小镇居民遵守斋月戒律,背地里自己却偷偷抽烟。

 5 ) 非洲的驴。还是骡子?

导演用了各种长镜头来描绘人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牧民家庭的父亲和渔民原本都是有着自己信仰的人。

他们在美丽的河岸上仓皇逃命,预示了他们未来难以逃脱的命运,尽管渔夫早已精疲力尽。

在黄昏中,军人在水面上的倒影,似乎使他们表现出一种执行任务的正义感——也许他们是这样的; 对我们来说,死亡的场景不真实的美太过平静,令人难以置信;让我们见证色彩与构图的惊人美感。

我们该怪谁呢? 怪那个为了一头牛而招惹是非的父亲?

怪那个渔夫好端端杀死了别人家牛(牛叫GPS)? 还是怪那颗不知从何处来的子弹(是军队的人干的,还是另有他人)?驴的象征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它预示了这个社区发生的变化。

第一次,一头驴慢悠悠地路过的青春洋溢的非洲男孩们在玩的“虚幻的的足球比赛”。

在这个时候,游牧家庭仍然其乐融融,父亲为家人演奏着非洲传统的音乐。

第二次,两头驴子被货物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步一晃地试图从夹缝中走到前面,好像镇民被军队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

牧民家的父亲也感到了死亡的压力,但正如他所说,不是来自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来自对生命的关心和思念——他放不下他的女儿。

我们最后一次看到的只是那头驴子的身影,它正从屏幕上消失,离我们远去。

它似乎对即将到来的牧民家的父亲的死刑感到惋惜,对跑向死亡现场的孤儿表示同情。

然而,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最初在色彩缤纷的足球场漫步的第一头驴......Original thought:The director used various long shots to portray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town people’s life.Both the father of the nomadic cattle herder family and the fisherman were originally people of their own faith. Their respective flee for life on the beautiful river bank, foretelling their future fate, even though the fisherman was already breathless. The military's reflections on the water accompanying the dusk created a seemingly righteous of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perhaps they are; and confusion for us-- the death scene are too peaceful to be true; and the breathtaking aesthetics of color and composition. Who should we blame? Blame the father who stir up trouble? Blame the fisherman who killed the nomadic cattle herder family’s “GPS” (cow’s name)? Or the hidden bullet came from the troop (or someone else)?The symbol of donkey appeared three times in the film and it foreshadowed the transformation that happened in the community. The first time a donkey sauntered past a “illusionary football match” played by the youthful African boys. At this time, the nomadic family were still united happily with the father playing the ritualistic African music. The second time two donkeys were overwhelmed by the weight on their backs. They came to the front step by step through the crack just like a metaphor of the townspeople suppressed by the troop. The father of the herder family felt the pressure of death, but as he said, not from the fear for death, but for the concern and missing of life--he could not let go of his daughter. The last time we only saw the figure of the donkey which was wandering away from the screen. It seemed to lament the impending death sentence of the father of the nomad family, and the sympathy for orphans who ran towards the death scene. However, we seem to see the first donkey wandering at the colorful football field again...

 6 ) [Film Review] Timbuktu (2014)

Any high-profile film from the land of Africa is at a premium, TIMBUKTU, the fourth narrative feature from Mauritanian-born Malian film director Abderrahmane Sissako, is a Cannes main competition entry, César Awards top recipient (7 wins including Best Film and Best Director, it is a Mauritanian-French co-production), and Oscar-nominee (the first eve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submission from Mauritania), in short, it is a big deal.The story is presently set in the titular city of Mali and its environs, where its denizens are governed by extremist jihadis whose draconian execution of Sharia law clashes with their quotidian existence, barely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a mix-bag of Arabic, French and English versus the local’s Bambara, Tamasheq and Songhai), only their akin Islamic religions can seemly appease the Jihadists’ aggression, but Sissako also foreground the danger that any holy doctrine can be subjugated to high-handed appropriation to one party’s own agenda without rousing much fuss.Herdsman Kidane (Ahmed) lives in the outskirt with his wife Satima (Kiki) and pre-teen daughter Toya (Layla Walet Mohamed), among their livestock, nine cows are ministered by shepherd boy Issan (Mehdi A.G. Mohamed). But one incident (thankfully, the cow isn’t harmed in the shooting, but where is the neighborly love in that shallow ford?) and its ensuing bust-up stems the relative idyll the family enjoys. Kidane is trialed under Sharia law for his manslaughter, if he cannot be blessed with a pardon from the victim’s family, his fate will be sealed.If the drama here is death-dealing, TIMBUKTU is a tension-free practice, escorted by Amin Bouhafa’s euphoniously lyrical, folksy, sometimes lugubrious score, its narrative episodes is too haphazardly scattered to cohere to an arresting aggregate (there are intriguing episodes to be dwell on, like the summary punishment of adultery, or the indigenous spirit of Kettly Noel's Zabou, an oracle or a flamboyant soul goes doolally? We would never know). Violence (lashing and stoning) is presented with calm and solemnity, guns are ubiquitous, but their pestilent actions are shown minimally in a blink. In this forsaken land afflicted by iniquity, poverty and cruelty, Sissako is bent on finding humanity and dignity against oppression, even if it takes away the biting realism out of the land’s breathtaking, sandy exoticism.A ball-less football match is poetic but a too blunt metaphor, an act of defiance of music-playing is in default of any context. Sissako is a proficient, morally upstanding filmmaker but somewhat for want of tact, encumbered by the inexpressiveness of the cast (save Ahmed, whose soulful eyes and heartfelt plea are the grace notes), TIMBUKTU is a mild-tempered apologue with simple-minded characters in its center,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ir inner thoughts should be expressed repeatedly in concise, tired wording. If anything, TIMBUKTU suffers from a competent script to connect its strewn vignettes altogether and inject more verve into its sluggish momentum and poised denunciation to Islamic fundamentalism, it is an estimable enterprise, but not a chef-d’œuvre.referential entries: Ousmane Sembene’s BLACK GIRL (1966, 7.3/10); Cary Joji Fukunaga’s BEASTS OF NO NATION (2015, 7.9/10).Title: TimbuktuYear: 2014Country: Mauritania, France, QatarLanguage: French, Arabic, Bambara, English, Tamashek, SonghaiGenre: Drama, WarDirector: Abderrahmane SissakoScreenwriters: Abderrahmane Sissako, Kessen TallMusic: Amin BouhafaCinematography: Sofian El FaniEditing: Nadia Ben RachidCast:Ibrahim AhmedToulou KikiLayla Walet MohamedMehdi A.G. MohamedAbel JafriAdel Mahmoud CherifSalem DendouCheik A.G. EmakniKettly NoëlOmar HaidaraFatoumata DiawaraHichem YacoubiDamien NdjieRating: 7.4/10

 7 ) 黄沙里的悲歌

在漫天的黄沙里,仍有这么一群人和他们对于神的信仰在闪闪发光,那些被禁止的行为,被按下暂停键的歌声,被埋没在沙漠里的生命,都成为了廷克巴图这座城市及其文化被吞噬的印证。

从技术和剧情表达上来说,我认为故事的几处转折是略显生硬的,尤其是这两段:第一段是男主在水里误杀了他人之后,他被带到法庭接受审判一处;另一方面则是女孩被强迫嫁给一个陌生人的场景,显得有些前后节奏不一致,导致我在观看时会偶尔跟不上剧情走向。

加之多种语言的呈现和陌生的试听环境,更让我产生一定程度的“脸盲”,丢失了剧情的核心。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部作品里对于宗教的反思和文化侵略的呈现是极其出彩的,它并没有向这个世界以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种种突如其来的不公“怒吼”,而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和对于信仰的敬畏去以最隐秘最隐忍的情绪讲述最爆裂的故事。

在我看来,最为动人的地方有三:一是小男孩与被杀的名为GPS的牛之间的故事,我认为这是有象征意义的,GPS本来是导航功能的简称,它在生活中为人们指引方向,而牛又是最通人性、神性与灵性的动物,将这二者结合实际上是对于被文化侵占后本地人被束缚的生活和迷茫的未来,再也没有指引了,来自上帝的信使也在混乱中被杀害;第二个是忍受刑罚的女孩,她跪在地上被鞭打时,她的头纱仍然紧紧的贴在她的额头上,或许可以称之为对本真的坚守,也可以被认识为是新时代下旧传统的束缚,但不论如何,她在坚忍了开始的疼痛后实在无法承受下去,便在沙漠里高歌。

导演只给了几句歌词的呈现,没有英文字幕的翻译,但语言的力量是跨越文本的,她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尽力的啼叫;第三个则是最后夫妻二人双双殉情而亡后的场景,男孩和女孩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里奔跑,他们成长中的支柱突然消失了,他们的人生却还在继续,但这是迷茫的,是不知所措的,像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惊慌乱窜的小鹿一般。

这三个部分的叙事和直白但深刻的,导演没有运用过多的场面调度和剪辑,而是用相对简单地镜头去呈现画面,正如前文所提,往往最爆裂的情绪藏在沉默里。

当新的势力介入时,原住民们的生活习惯与方式都方方面面被迫改变,他们被迫适应,这同样可以被视为是被客体化的民族性被侵略的证明。

最后我想提到的一点有关于片名和它所代表的意向(此观点来自豆瓣作者@小小农),诚然,这些惨绝人寰的悲歌是在廷克巴图里所发生的,但是影片并没有大篇幅的呈现这个城市的本来面貌,相反,它的地缘属性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的,这座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非古迹在电影里仅仅成为了“一个符号”,任何地标性的建筑如寺庙、大学等都没有出现。

最多的场景即是这些平凡人们的家里,法庭,以及大背景的漫漫黄沙和波光粼粼的湖。

换句话说,廷克巴图不再代表具象的地域名称,它可以是任何一个被外来势力介入而摧毁的家园,当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在文化侵占的过程和结果上时,几乎很难注意到这座城市的印记也被抹去了。

从点到面,从廷克巴图到更广泛的世界,这些悲剧有可能在任何一处“隐秘的角落”里发生,而电影要做的,就是捕捉到黝黑的面孔上绝望的神情,和他们不再明亮的眼睛,以让人们去思考,去反思,去看见更多的现在。

 8 ) 2018年影评被锁而重发

就电影来说,Jih**头目简直是个任劳任怨的派出所*长,抓风纪的小兵就和我国严&^#打那会的街道办差不多,就算端着枪也没啥威慑力,不过是温柔地整顿一下风纪,可群众也都屡教不止的样子,哪怕疯女人公开拦车,螳臂当车的歹徒也没什么后果。

至于那40鞭刑,我还以为是新加坡似的呢,看电影里和小时候我妈的扫帚家法简直不相上下,为了听音乐挨这种鞭子,简直是卖萌了。

可现实中的当地人远没那么整洁,牛羊都瘦骨嶙峋地让人觉得可怜,集市肮脏拥挤,主城区的小巷里人口密度就像向日葵的花盘上的瓜子,卖肉的摊位上腐烂的肉上覆盖着一层苍蝇渗出可疑的液体,垃圾与黑色塑料袋的残片无处不在.....唯一让我觉得和现实有关联的,只有打水时用的黄色水桶,这玩意令我们害怕,混在人群中不知道在哪里的土jduf八skdh路sjf们可是用这玩意装满汽油和炸药来等着政府军和我们的。

我们也曾在割据武装的营地里搜出手雷之类的玩意,却也有几次因为政治上的考虑最终又把收缴的武器归还给他们。

17年的八月,几名看(尸€×¥体的)样子还不到15岁的瘦弱的童兵自杀式地袭击了城区里的UN地区总部。

还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试图接近机场边的法军营区,我端着步枪等在防爆墙后,看着他们在守外围cp的孟加拉士兵的警告射击下又三三两两地消失了。

机场里有一个很小的纪念品商店,专门给拿着战区薪水的各国军人们卖一些木雕地毯之类的小玩意,我常开玩笑说没准都是在义乌装了集装箱运到科特迪瓦再运来tbu,也未必见得就是当地生产。

然而18年的四月,在英法对叙利亚发射导弹的同一天,武装分子穿着偷来的UN制服和UN皮卡,用自爆车辆开路,然后后续车辆冲进了基地。

我看到了同事传来的照片和视频,感慨先前冒着高温辛苦搬了几百个沙袋构成的警戒塔终于还是发挥了作用,又看见一度简陋但还算整洁的候机小楼变成一幢废墟,彩色的TBU机场招牌也成为几个扭曲的废铁。

而我们甚至都没法肯定那些在营区里为士兵烧水做饭的当地人是不是会暗自感到高兴和振奋。

毕竟在郊区试图进行亲善活动时,那些小孩子们可是最终集体追着车队扔石头的。

这,就是我曾经见过的廷巴克图了。

2020-05-10,偶然和一个不太谨慎的法国兵网上闲聊,他告诉我这些招牌后来被移走了,因为TBU市长造访营区时看见它们便伤心哭泣。

至于那个机场,到今天也还是没修好。

“你知道的,马里人嘛…”2022-xx-xx:法军彻底离开马里,俄国人接管一切2024-09: 乘坐摩洛哥航空从金沙萨去卡萨布兰卡,飞机航线正正地经过TBU上空。

但我在三万英尺向下看,却只看见了指甲盖一样大小的城区。

我还是,很想有机会再去一趟的呀

 9 ) 浪漫法兰西的真实廷巴克图

大体上看了豆瓣与时光网上的评论,基本只能指出“这是一部讲基地的残暴统治”的电影,又或者最多感慨一下前殖民地人民的困苦,无外乎《失焦的悲鸣群鸟》这篇评论的作者会因此推导出:幸好,法国真还算一个对前殖民地极负责任的大国,一年多前,他们已经和马里政府军联手,收复了廷巴克图。

但显然这些评论没有涉及到两个很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他们依旧坚持伊斯兰教法,又为什么基地可以占领一片片贫瘠的农村?

导演也没有试图去解释,因为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首先是一个欧洲人,其次才是一个非洲人。

他总能记起非洲的细节与风情,但是却学不会用一个非洲人而非欧洲人的角度去解释这片大地。

他的解释永远是“反人类的,需要被干涉的。

”这是典型的欧洲人视角。

一、伊斯兰电影中的清真寺阿訇不厌其烦的向圣战指挥官讲解伊斯兰教的“真谛”,斥责他们并非是真正的信徒,而是犯了罪,不敬真主的人。

导演处理这样的情节唯一的目的就是迎合西方的政治正确:极端分子不是真正的穆斯林,他们在破坏当地宁静,古老的传统。

但事实是这样吗?

稍微对宗教与历史有些了解的人也能指出其根本性的错误,圣战显然不止是净化心灵的含义,它实际上指向维护主道,所以拿起枪在虔诚的穆斯林眼中空怕才是真正的圣战。

阿訇在用诡辩去试图战胜人类的直觉与正义感。

而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并不长久,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之前,阿訇们盛赞马赫迪的起义,几乎不去置疑其自封的正统。

而在法军的枪口下,阿訇们逐渐接受了“管好一亩三分地”的寺院经济模式,安心攥取经济利益,而把宗教解释成“你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精神境界,仿佛是在复制早期基督教的“原罪论”。

当然,中国的观众们也许不能直观的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但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明末乱世的时候,士大夫为家国君父的热血情怀导致他们对清军从不妥协,乃至希望联合林丹汗对清军后方进行种族屠杀。

但清军入关之后一切都被极为迅速的改变了。

对于当时的情况,一句流传三百多年的文史笑话足以解释一切:清军下江南的时候,东林党魁钱谦益的妻子柳如是劝他自杀殉国,结果他摸了摸一旁的河水,说“水太凉,下次吧。

”之后投降清军。

这就是东林大儒的风骨,同样的大儒在彼时的中国何止千万?

最终曾经为汉民族主义服务的儒家思想经过简单的粉饰就变成了维护清朝统治的利器,他们只要从孟子的角度截取民贵君轻,再从董仲舒的理论中截取天命论,然后得出既然皇帝轮流坐,有德者当之,那么清朝统治者只要“接受”了儒家思想,就也可以做皇帝。

然后完全选择性的忘记清朝的君合国性质,乃至真的相信了清军南下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

而实在骗不过自己的人,最后都去谈了心性,空了一切。

  阿訇们实际上在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

他们为了生存与利益主动的阉割了伊斯兰教以迎合殖民者,他们对基地指挥官的话几乎不加翻译就可以转述为清末大儒们对革命者的态度。

明时的回族学者认为经学不如伊斯兰高深精准,这个论断暂且可以放下,但是阿訇和大儒们作为群体倒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但正是这被阉割的伊斯兰教和复杂的政治经济一起促成了原教旨思潮。

被阉割的伊斯兰教就是被保护的伊斯兰教,殖民者乐于让人民去思考天堂而不是举起枪,他们本能的拒绝一切宗教改革,他们做的和清朝对回部各教派做的相当一样:拉一派打一派,当然,拉的自然是听话的,教义更为适合统治的一批派。

基督教的宗教改革伴随着几个超前的思想家,三十年血腥的战争和三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这样才从一个与沙里亚法一样难以被现代人接受的制度转化为人畜无害的样子。

但是殖民主义者并不欢迎变化,在民族资产阶级本来就相对贫弱的马里乃至整个撒哈拉以北非洲,宗教改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以原教旨在全球经济压迫的背景下兴起时,他们能吸取的影响只有未被改革的阉割版伊斯兰教,他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把被阉割掉的勇气装回去,并将自己充满现代性的骨架填充到伊斯兰的血肉当中。

从这个角度看,原教旨主义者们并非强调的是具体的刑罚与奇怪的法律,而是通过这些差别重新确定自己的身份,以免被西方文明所淹没。

宗教改革建立在大的历史趋势中的一些或早或晚的随机思潮之中。

如果你又没有这个趋势,又被掐灭了思潮的火苗,自然一切都只能是欧洲人眼中的不可思议。

二、法兰西很少有人知道,马里的国家电信公司是法国某电信公司的子公司,正如很少有人知道法国依旧在西非多个国家维持驻军一样。

人们心中的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将自由,平等,博爱刻在骨子里的国家,但资本主义没有例外,只要有利润,一切道德与信仰都化为碾粉,法国对殖民地的放弃是不情愿,也不彻底的。

其中卡扎菲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人们知道他被拉下了马,却不知道叛军的支持来自欧洲与美国,更不知道法国是空袭的急先锋。

为什么会这样呢?

确如《失焦的悲鸣群鸟》这篇评论的作者所谈的那样,法国是一个念旧情的好主子吗?

就象法国电影里的绅士?

不不不,当然不是。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在一穷二白的时候首先应当发展农业和工业,而这需要优秀的基础设置,比如农业需要水利,工业需要建设工厂,两者又都需要道路。

那么马里就是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

比如廷巴克图人,他们应当如何摆脱贫困?

发展经济?

当然是立刻兴修基础设施然后招商引资,之后钱就会象中国的改开头三十年那样源源滚滚而来,因为廷巴克图人有最廉价的成本和新修好的运输通道,他们的工业品可以换取利润,他们的粮食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为什么他们依旧如此贫困?

因为基地?

当然不可能,我们必须清晰的看到,先有的贫困,后有的基地,而非先有的基地才有的贫困,而贫困的唯一原因是借不来钱。

赚钱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基础设置的前提是贷款,贷款的前提是世界银行与IMF,IMF的总裁是拉加德,法国人,她和她的前任们认为不能接受不附带政治条件的贷款项目。

而卡扎菲想搞非洲货币基金组织与非洲中央银行,他希望非洲人民可以象中国那样获得发展经济的贷款,复制中国的经济奇迹,所以他非死不可,他的利益与法国的利益是根本冲突的。

只有在卡扎菲被炸死,法国继续控制马里经济命脉以至于其国家虚弱无力,人民充满绝望的时候,基地组织才能大摇大摆的获得一切支持,他们不光是相对意义上是强者,让人带来屈服,他们同样也给人带来了尊严的感觉。

三、廷巴克图那么我们如何拯救廷巴克图呢?

如果按照导演的意图,他显然认为法军前去镇压是最终的,正义的结果,但这种行为持续了几十年,恐怖份子依旧象麦子一样割掉一茬长出一茬,以致于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每一个惊恐眼神下都是一个潜在的恐怖份子。

齐泽克曾经在《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中这样评价好心的资本家们:虽然他们的慈善行为拯救了一些穷苦的人,但主观暴力来自结构性暴力,很可能他们神圣的事业在拯救一个难民的同时正在创造十个难民。

恐怕这也适合每一个廷巴克图的情况吧。

可惜我们只能看到对主观暴力的斥责与拯救一个难民时让人感动的场面,这就是浪漫的法兰西的真实廷巴克图。

PS:打5星纯属嘲讽。

 10 ) 每一帧都是在表达

起初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报什么企图心,只是因为刚好有时间,同事又刚好给我了一张票,反正多看片子总是好的,然后就去了。

去的那天是一个什么法国交流活动的开幕式,去了好多法语系国家的大使,法国的参赞说法语好性感啊!

导演本人看着也很有风度,风度翩翩,感觉很舒服,翻译小姐也非常专业,很让人羡慕。

好了,blabla了一大堆致辞终于开始看片子了。

开场第一组镜头就是一只小鹿(或者是一只羚羊?

)在奔跑,然后拿着枪的人们开着车在追赶,时不时地开枪,有的打到了枯树上,树上有很多弹孔。

导演给有着弹孔的枯树很长的一段镜头,凄惨又绝望的安静,我想这就是导演对这部片子定的一个基调,因为整个片子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部法语电影,而且是关于非洲的,所以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幸好有这样的好奇心,因为片子的调调不是那么紧张,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紧张刺激故事充满了跌宕起伏。

这个片子更像是纪录片,给我们展现了在恐怖气氛下廷巴克图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有所谓的男女主人公,但更多的像是群像,通过各个方面去表达一种无言的反抗。

主人公一家在沙漠里的安逸生活算是一种铺垫,这种安逸相对于城里的恐怖气氛是截然相反的,也预示着这种平静一定会被打破,只是你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城里的人们呢?

当那些武装分子接管城市后,对居民们的那些着装、音乐要求,也是埋下了伏笔,这是反抗开始的源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反抗不能只用语言,要有具体的细节支撑,所以导演选取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和情节去表现,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按照我自己的感受深浅来写吧,一个是女巫,她的鸡,她的裙摆,她的肆意,在那座城里像是一个另类,特别的绽开着。

后来导演解释说她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人,她的存在就想表达女人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还有就是唱歌,武装分子禁止唱歌,但还是有人在晚上唱歌,那种热情让人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却被禁止了,这还不算什么,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女人被鞭刑,她在受刑的时候没有屈服,一边挨打一边流着泪唱歌,那种震撼,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那种不屈,我想才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

还有就是两个人被活埋,只留出一个脑袋在外面,然后人们往他们的头上扔石头,两个人就那样死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方式,简直觉得没有一点人性,这是谁想出来的方法,根本没有一点还击之力,只能去承受,真的十分愤怒。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们踢足球,踢足球也是被禁止的,所以孩子们只能凭借想象去踢足球,看着他们踢得那么认真,心里很酸,会觉得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也要被禁止。

正如导演所说,这些细节一个一个被呈现出来,哪怕他不用表达自己的观点,你也能够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好的片子一定是要有细节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我想这个片子会大打折扣。

至于男主人公的杀人和被判刑,我觉得由头有点勉强,虽然故事有铺垫说他们对GPS那头牛的喜爱,但是在我看来一头牛不足以让人失控到去拔枪杀人,所以关于这一家最后的命运转折,我觉得反而不如前面的片段来的震撼。

但不得不说这个片子的摄影特别赞,我想写影评也是因为镜头太美了!

给女主人公还有她女儿的镜头,表现了女性的美和坚定。

最让我震撼的是主人公杀掉渔夫的时候那一组镜头。

用了一个很大的景别,渔夫倒在水里,男人一步一步趟过河走向对岸,那个时候是夕阳,男人在岸边喘气的时候,渔夫挣扎着起来又倒下,这全部是在同一个镜头里完成的,再加上配乐,那种美和悲伤直达心底。

之前我从未看过这样的表述方式(也跟我看片子少有关系),这一个镜头足以让我记住这部片子很久很久。

我还喜欢结尾的那一组镜头,女人去找男人,两个人死在了一起,女孩在跑,男孩在跑,骑摩托车的男人在跑,黄色的沙漠起起伏伏,这个时候开头的那一只小鹿又出现了,它也在跑,镜头结束于女孩的奔跑。

结尾虽然我觉得好像有点突兀,却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表达,这样的结束或许更能让人去回想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像导演回答问题时说的那样,小鹿,小孩都很可爱,也都很脆弱,但是他们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他们弱小却又很强大,也许这就是导演本身对于宗教问题的一种看法。

整个片子看起来真的很像一个纪录片,那种真实让人揪心。

这次通过大家跟导演的交流,通过观众提出的几个问题,能够看出来虽然世界扁平化了,都说地球村了,可就像美国人看我们是想象中的一样,我们对于非洲的很多印象都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好兄弟。

从心理上和地理上,我们对于那块大陆上的人们和生活都了解的太少了,因为未知才觉得恐惧,电影之外,也许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其他文化里的东西。

《廷巴克图》短评

宗教与极权绑架了自由与生活,这才是文明的悲哀,生命的囹圄。 摄影音乐各一星。

3分钟前
  • 羽化飞仙
  • 还行

法国片总是很有点特立独行,这又是一部并不很主流的反恐片。全片开枪杀人的次数还不如用石头砸死的多,除了可怕的石刑,全片差不多把这批亲基地的控制者的恶行控诉了个遍。可能太流水帐了反而没有很多震撼人心的所在,当然有很多精彩但没有经典。#还有G多##电影#

6分钟前
  • BUO
  • 较差

《廷巴克图》导演以较浪漫化的方式揭开“圣战”一角”,多元文化汇集交融的土地,普通人的生存权利被剥夺。一头牛引发的血案。但讲故事的能力太有限了,不好看,老套矫情的说教卖惨,一场无球的球赛于事无补。

7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较差

廷巴克图,经常萦绕在我脑海里的名字,纳博科夫和约翰勒卡雷笔下莫名出现过的地名。隐形足球那段其实很震撼。

12分钟前
  • 防守型前锋
  • 推荐

B

14分钟前
  • MA DA O
  • 还行

我是真的真的没看懂这片想表达什么?不过他们的信仰确实让人佩服,为了信仰,生命都可以不要!

16分钟前
  • muse7en
  • 较差

作为新科恺撒奖最佳影片,简直是恺撒奖近几年来的品味集大成。

2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用一个“杀人偿命”的故事作为主体来批判一种社会制度显然力度还不够啊。而且导演好像只会用空旷的大远景来弥补自己调度的不足。

21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一个残酷的世界,一个充满美好的世界,一个由导演臆想出来的世界.总体是部好片,但被人诟病的地方也不少,总体而言就是,导演虽是毛里塔尼亚人,但在外求学生活经历早已磨灭了这天然的野性,更多的是上流社会对于这个落后世界的看法。整体电影偏艺术性,却缺少了真实的本质,又还要假装自己为真实发声。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很有艺术美感的电影,只要不考虑现实题材元素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导演不忘自己家乡这件事也是很值得鼓励的,但让世界认识一个错误的非洲可能有点背道而驰了。对于文艺电影,受众可能希望看到更多的真实,就是第二人生,而不是这种虚妄。 20190219

22分钟前
  • 心之呢喃
  • 还行

中东电影课第三节 无声的暴力 沉默的承受 摄影不错 但是太沉闷了

23分钟前
  • Evenstar
  • 还行

太过抽象,像我这种阅历不深的美少女无法理解(可爱状)

25分钟前
  • lbubu小斯
  • 较差

台湾片名的翻译挺有意思,在地图结束的地方。

29分钟前
  • 堪破汀
  • 还行

毛里塔尼亚历史上的首部奥斯卡提交作品。执着水准、叙事能力和镜头语言非常青涩

31分钟前
  • Dude
  • 较差

高赞三星搞笑。其他没什么好说的。

36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绝无一丝人间烟火的装腔造作文青片,摄影不错

38分钟前
  • whig
  • 较差

导演不太会讲故事,审美素质倒是不错。

39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题材A+,风景美,摄影美。配乐太好听了!!!让我想到Eleni Karaindrou,尽管某几处转折略生硬。叙事虽然有点乱,但能让在看之前什么都不知道的我,半道琢磨明白故事大背景,合格。

44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圣战分子的大脑回路异于常人

46分钟前
  • Nightshop
  • 较差

三大电影节一向喜欢多元文化元素,挖掘不同国家的电影,就像萨蒂亚吉特·雷伊当年的电影,或者张艺谋、贾樟柯等人,西方世界向来喜欢这种能够呈现一个社会和国家现状的电影,它记录下当时的文化习俗和人文风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有时候甚至会超越电影本身的艺术质量,这种观影就像旅游了一番。★★★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唯一的优点是把西非拍得挺美的

51分钟前
  • sonmi451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