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现在的美国电影有多么缺乏创意和诚意,看看最近的话题电影《瞬息全宇宙》就明白了。
这部电影IMDb评分一度飙至8.8,北美媒体几乎全线给出好评,再加上对中小成本独立电影来说惊人的票房成绩,和将华裔美国人生活作为故事素材的话题点,它几乎符合了我们对一部「当代经典」的所有憧憬。
但很可惜,在它花哨时髦的外衣下,包装的是一坨垃圾。
它唯一能为我们提供的启示,就是让我们再次看清:超级英雄大片和社交媒体时代的庸俗逻辑,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本应更具原创性和艺术诚意的美国独立电影创作中。
《瞬息全宇宙》的形式很炫目。
杨紫琼饰演的主人公随着故事发展,获得了在几百个平行宇宙之间来回穿梭的能力,影片的叙事随着她的旅程,在数条线索间交互穿插,风格调性则在「库布里克」、「道格拉斯·亚当斯」、「王家卫」、「马利克」和「成龙」之间跳脱不停,信息量目不暇接,擅寻彩蛋的影迷也能从中获得乐趣。
电影说的是中年女子、干洗店老板Evelyn(杨紫琼饰),在怯懦的丈夫Waymond、疏远她的女儿Joy和穷追不舍的税务审计员Deirdre的夹击下焦头烂额。
在此危急关头,从另一时空穿越来的英雄版Waymond对她道出了秘密真相:Evelyn所处的宇宙,只是千千万万个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她也只是千千万万个Evelyn中的一份子。
而所有这些宇宙,都在受到因大脑失常而黑化的Joy的毁灭性威胁。
为拯救全宇宙,平平无奇的干洗店老板必须挺身而出,因为她就是天选之女。
听着很耳熟对不对?
这就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常规剧情。
既然如此,《瞬息全宇宙》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带上超级英雄电影的种种毛病:大而无当的剧情构架,徒具其表的浅薄人物,停留在高中生心智水平的主题表达,以及停留在厕所笑话水平的廉价幽默。
对于超级英雄电影的各种毛病,我们已经非常熟悉。
关于它们和传统「CINEMA」的区别,没有人比《电影手册》前主编Stéphane Delorme的总结更精确。
在雄文《梦幻工厂不是梦》中,他为两者之间的区分做了四类定义:一、可触碰的真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瑰丽却无实感的数码景观。
二、真正的叙事性危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无风险可言的游戏式关卡。
三、具有复杂人性向度的角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如纸板的二维工具人。
它们的存在意义仅仅是以替身、导游或NPC身份,带你穿越奇幻世界,并完成各自的叙事使命。
他们充满陈词滥调,没有灵魂可言,他们与人类生活的真实土壤完全脱节。
四、真正具有独创性的电影书写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对流行文化元素不厌其烦的引用。
这类引用没有任何美学或叙事层面的建构性意义,只是对被引用作品的表层戏仿和拼贴。
归根到底,这种创作思维是后现代文化产业帝国的思维延伸:在这个体系中,不需要真正具有独创性和破坏性的个体,一切都只是也应当只是其他事物的衍生,即产业帝国链条上的一环。
理解了以上前提后,我们会发现《瞬息全宇宙》能与超英电影的缺点一一对号入座。
虽然故事根植于现实,但名为Daniels组合的两位导演,并没有想去深究Evelyn一家人的生活处境。
我们在片中能看到的,只有功能性的危机框架(洗衣店税务危机),粗线条的人物关系轮廓(强势而保守的华裔主妇与弱势的丈夫和思维方式西化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左宗棠鸡式的东方文化呈现(卡拉OK、春联、舞狮等最具刻板性质的亚裔元素)。
国内社交网络中,网友曾经就主角所说的夹生普通话展开争论,但在我看来,这番争论其实搞错了重点:作为两个明显来自粤语区的第一代移民,Evelyn和Waymond在日常对话中最应该用的也应当是粤语啊!
但导演显然对这类重要细节不怎么关心。
而影片的叙事机制,恕我直言,完全是从前人的作品里抄袭而来,尤其是沃卓斯基姐妹的作品:一组任务小分队在另一次元中寻找救世主的设定来自《黑客帝国》,主人公从其他时空的队友身上抓取技能的设定来自《超感猎杀》,至于以平行蒙太奇手段为多线叙事的情绪添砖加瓦的手法,又是来自《云图》。
我们暂且不提《瞬息全宇宙》在叙事层面的毫无创意,就算是在人物塑造和对人物付诸的情感方面,Daniels组合也完全缺乏沃卓斯基姐妹的诚意。
至于影片在不同风格调性之间的切换,更是纯属掩人耳目的噱头。
对王家卫、库布里克、《银河系漫游指南》的所谓致敬,本质上和抖音或小红书中的滤镜和特效毫无区别——仅仅是以形式感来掩盖空洞内容的障眼法。
而当它们与两位导演的低廉品味和幼稚幽默感产生化学反应时,效果更是灾难:至少我不能理解一个人们长着热狗形状手指,并时不时从指尖喷出番茄酱和芥末酱的宇宙有什么好笑的;《瑞克和莫蒂》里的任何一个无厘头设定都比它好笑一百倍。
在经历了两位导演的一套花拳绣腿后,许多观众或许最终会发现,这部电影最终留下的更多是虚空。
没有真正能让观众付出情感的角色,没有叙事层面的真正危机,没有原创性,没有完整自洽的美学体系,没有真实可感的生活土壤。
只有庸俗肤浅的鸡汤哲学和转瞬即逝的感官刺激,在观众口中留有余味。
与其说这是属于电影的创作逻辑,不如说这是短视频和超英模式跨界联名后的创作逻辑。
其实《瞬息全宇宙》完全有着具备些许智性价值的潜能。
Daniels组合不是傻子,他们对社交媒体时代赛博居民的困境,有着清醒的自知:听听女儿Joy对其痛苦的陈述吧:「每个宇宙每时每刻都在喊叫着争夺你的注意力。
你无法一直专心待在任何一个宇宙中,只留下一地的碎片、矛盾与困惑,只有在几个短暂瞬间里,一切才有道理可言。
」这讲的不是时空穿梭者的困境,而是每个被注意力经济撕扯得支离破碎的Z世代大脑所感同身受的困境:注意力时长日渐萎缩,短暂易得的感官愉悦为灵魂带来更大恐慌,网络社交与多重身份的虚假,永恒的浅薄状态,以及与生命真相的脱节失联……Joy所象征的,正是每个在社交媒体世界中迷失方向的赛博居民,她的困惑与绝望,或许比Evelyn浮于表面的困境更具叙事和情感潜力,最起码,用心的导演能在两代人不同质却同构的困境中,找到许多值得挖掘的真相。
但正如同懒得去用心挖掘片中的每个宇宙,Daniels组合明白社交媒体时代的真相,却更愿意对之视而不见。
通过对短视频逻辑和超英模式的拥抱,Daniels成功地为后现代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推波助澜,这甚至使得他们的种种导演选择,显得更加恶劣。
斯科塞斯对当下美国流行大片的批判,已是老生常谈,但我们不应当忘却他的箴言,因为一部部毫无营养却伪装具有创意的大片,对于观众的心智,的确会带来降维打击。
它会使人们在不经意间接受善恶二分法,忘记人性的复杂面向和人类情感的暧昧维度,将正确却空泛的普世主义废话奉为人生信条,最终失去与人性真相建立连接,和受到美学/情感/精神启示的全部可能。
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全面下沉的年代,电影的下沉也只是整个版图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应因为某些地域没有其他地域下沉速度夸张,就忘记自身对优秀作品的标准。
在真正的良币,和伪装成良币并试图建立一套全新评判标准的劣币之间作区分,向来重要,但在种种价值危在旦夕的今天,或许尤其重要。
2022/5/25/[虹膜]
昨天晚上看完,直到现在劲儿都没有过去。
太精彩了。
很久没有在看电影的时候丧失时间观念了。
到第二幕结束前我刻意数了下观众鼓掌次数,大大小小一共8次。
从第二幕结尾开始我就忘记了数鼓掌,整个陷进了电影里。
一共有多少多元宇宙数都数不过来,千奇百怪天马行空,甚至还有二维动画宇宙。
最可怕的是,在展现多元宇宙自带的纷杂之美之上,电影更进一步,带出了对混乱和意义的探讨,还有对爱,善良和勇敢的最高敬意。
而且这些宏大的理念是实实在在地扎根在母女感情线和夫妻感情线上,同时轻轻点缀,用几个配角的戏份把亲情拓宽至博爱。
正统的亚裔文化背景板,原汁原味的武打风,一流的服化道,行云流水的剪辑。
异想天开,又乱而不散。
啊,太爽了…
导演Daniels访谈里导演们说本来最开始的构想里主角是父亲(据说本来想找成龙),杨紫琼的母亲角色其实是配角;然后创作过程中发现母亲角色越来有意思,最后父母角色互换,才有了现在的剧本。
导演们最受宠若惊的经历就是杨紫琼看到成片后很感慨地说她能再早几十年来演这部戏就好了,能再早点让大家看到她真正的实力。
第一遍看的生肉+英文字幕,加上电影节奏太快,以至于总觉得看到了些什么,但又来不及抓住,因此决定二刷,发现不出所料,下面就简单整理了部分比较明显的细节:⚠️剧透警告⚠️1,Bagel早有出现在先前的几个镜头里,最早作为在电梯里打开的伞的花纹出现(是不是之前在监控里被“附体”的Waymond飞檐走壁去拿了些用品的时候带上的?
感觉应该是Joy的伞,也暗示了她最后制造了黑色的Bagel吧)
2,dildo作为武器,是由警官的警棍变来的,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这俩根dildos这么长😂
3,这位群演帅哥+武术指导之一,总跟自己的裆过不去,最初找jumping pad的时候就是扫描自己的裆部😂,不过后面在棍状物被Everlyn拔出来之前,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只是双腿夹着而已,并没有在肛门的位置(其实他第一次出现在报税大妈的隔壁桌,Everlyn站起来大喊的时候他站了起来)。
以及,光头肌肉男后面的镜头也都不打马赛克了,直接露出了肉色内裤,咱也就不用幻想了。
4,Jobu Tupaki最后的这个造型,额头上的头发卷曲有故意拼出“Jobu”四个字母
5,这位大厨小哥其实最初在客人面前大展身手的时候,已经露出了狐狸(浣熊)尾巴。
6,报税大妈,起码在三个宇宙里,手脚都有受伤都包裹着矫正之类的装置,看来不管哪条命都摆脱不了这些小伤不断。
7,Alpha Waymond在死前抱着的是Alpha Everlyn的骨灰瓶,并且在后面各种Everlyn大喊的时候,骨灰盒的盖子也掀开怒喊起来。
8,Everlyn第一次去税务局就带了她做的大妈很喜欢吃的饼干,这饼干还在功夫宇宙里帮Everlyn领悟到了真谛,片尾她依然不忘给大妈带了一大盒。
9,爱抡自己家狗狗攻击Everlyn的大鼻子美眉戴着的Jumping用的机器,她就一直没摘过,片子刚开始的时候她来取衣服,就是一边用它打电话一边跟Everlyn沟通的。
10,最后不知道算不算是巧合,在电影的时长到1小时整的时候,Everlyn第一次领略Jobu放置黑色Bagel的白色终极世界。
11,有个彩蛋,结尾黑Bagel先吸进去几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导演Dan Kwan😂 以及客串喜欢sm的另一位导演
4首先要承认的是观感是爽的第一部分Everything其实做的不错。
在动作戏加持之下,视觉和剪辑显得出彩,有几个打斗的镜头移动也有印象。
但当影片进入Everywhere的第二部分,整体的表达依赖于Everywhere at once感受的共情,而仍然使用类似的踩点剪辑技巧就显得停滞不前,主题表达也难以更进一步。
凌乱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位导演在快节奏技巧中并不擅长动静结合,以静态形式深入角色内心。
黑暗贝果是一个有点无厘头,但可以自圆其说的点子。
妈妈给女儿的贝果上加了太多东西,也给自己的贝果上加了太多东西。
贝果不堪重负,变成黑洞吞噬一切/在多元宇宙中以最失败的姿态,可以完成最多可能的畅想/自己的愿望在其他宇宙实现/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平凡的爱:第一部分在介绍世界观和发展完了几乎全部剧情后抛出了过多主题,在第二部分才发现这些意图是在铺垫第二部分的放飞自我,而非留到第二部分集中发展与解决它们。
两个导演总是想出一个好点子,然后在视觉上发挥到极致,却在主题表达的完整性上摆烂。
但也不能说是剥削视觉感官,看的时候还挺爽的 只不过不知道最后讲了个啥
在天马行空、各种极致恶趣味之下,有一条隐秘的线在串联着,这也是情感为什么一直在上升、升维的原因。
现在对身心灵各流派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多,但太多人执迷于去发现问题,于是对号入座,结果了解的越多,越觉得世界上病人太多了,好像身心健康的人没几个。
如果你这样去想,那只是在知识层面学习了,能量层面并没有升格。
电影开头第一阶段,所有的剧情围绕着“担忧、恐惧”而行进。
一个聒噪的停不下来的妈妈,她自认为是在为所有人牺牲付出,可她的孩子和丈夫,却都感受不到爱。
因为她永远都在用担忧链接。
担忧老公,于是只能看到老公的糊涂和怂。
担忧孩子,于是眼里只有孩子的胖、叛逆,以及性取向。
这是中国父母很传统的价值观,觉得他们需要时刻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唯恐他们不知道自己不够好。
这个信念来自于——其他人才不会像我这样了解你的缺点,他们夸你都是敷衍你,只有我是真的爱你,永远希望你更好。
而这是低能量的人的共性,永远都在担心出问题,于是不断吸引更多问题。
一边认为解决问题才是价值,一边又被问题困在里面,动弹不得,自建牢笼。
不管身边人提出任何建议,都会被挡回去,因为她们只能看到眼前的麻烦,她们没有选择。
这种状态,普遍选择的应对模式是抱怨、不相信。
拯救世界,哪有眼前的税务问题要紧。
什么时候开始转化?
当她第一次链接到武打女明星的那个维度,她被自己惊艳到了。
原来,当初如果我没有跟他走,我会活得这么精彩,这成了她突破自己的第一道光。
力量重新回到了这个女人身上,她开始真的相信“我是有选择的”。
当人成长了之后,摆脱恐惧,觉得自己开始有一部分能力被证明以后,通常会进入到另一个能量层面——控制。
控制往往会被人合理化,因为人会觉得,这是为了负责任,这是在达成目标。
在这个阶段的妈妈,确实开始主动去解决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扫除阻碍,于是开始挖掘给个维度的自己。
这也是导演天马行空的点集中爆发的阶段。
她见识到了各个不同纬度的自己,除了功夫明星,还有做厨师的自己、推销披萨的自己、长着香肠手的自己,每一个人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勇气,能快速拓展人的技巧,她迸发出了身为母亲的保护欲,决定拯救女儿和老公。
但这个动心起念,其实跟恐惧层面的妈妈,动机是一样的。
那就是老公很怂、女儿被恶魔控制,都靠不上,只能靠自己。
能力层面提升了,能量层面依旧是匮乏的,所以信息暴增之后,开始失控。
只要想控制,就必然会失控。
失控后的结果就是破罐子破摔,拿棒球棒杂碎了束缚自己的洗衣店窗户,一切都变成了无所谓。
你们爱折腾就怎么折腾吧。
女儿此时面对失控的混乱,一心想要回到0的空间里,把一切都吸走,求得平静。
但,破壁之后,第二个转化高光点来了,平时毫无存在感的老公,居然搞定了税务官。
当她坐在洗衣店外,感受到税务官的严苛,来自于被抛弃的伤害,于是开始执迷在工作中证明自己。
她做了一个举动,拥抱了对方。
此刻,她才真的从“受害者”的牢笼里出来。
也从那间困住她人生的洗衣店出来了。
她不再执迷于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不再认定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最苦的人。
因为她链接到了所有人的不容易。
这时候,功夫明星那个维度里,西装革履的老公,适时出现,高光时刻说了句:我只是和你的方式不同。
但我从不后悔选择你。
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跟你一起生活,在这个洗衣店。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创伤。
每个人选择爱的方式,源自于他们曾经遭遇过怎样的创伤。
他们越爱对方,就越希望对方能避免跟他们遭遇同样的痛苦。
当然同理,他们恨对方,就会让对方尝到他们心里同样滋味的痛苦。
爸爸的爱,是贬低和控制。
老公的爱,是讨好和忍耐。
女儿的爱,是叛逆和离开。
妈妈的爱,是辛苦和唠叨。
他们都认为,这种方式,才是对你好。
如果我们不能从他人的层面理解他人行为,是无法理解的,更会觉得他人有病、癫狂、无法理喻。
所谓的,他人皆地狱。
但自己,难道就不是自己的牢笼吗?
一个朋友曾问过,为什么霍金斯的能量层级,爱的能量居然比明智、淡定更高。
因为大部分人会认为,明智是做人一个非常高的目标。
我是这样回答她的。
因为明智依然会有对错,有先进的就有落后的,有明智就有不明智的。
而爱是整合,是可以接纳更完整的一切,它已不在对与错的范畴之内。
爱是不问对错,不问值不值得,不问明不明智的。
在爱中的人,会相信在爱中,一切都自然会朝着人性的美好前进。
爱不是爱情。
它是对自我、对世界的一种整合维度。
不爱,就会造成自我分裂。
你会执迷于某一个维度的自己,而讨厌另一些维度的自己。
于是,就会想要消灭某些自我。
放在关系里,就是执迷于改造他人、消灭别人身上你不喜欢的地方。
爱,就会进入接纳、整合。
即便不喜欢的部分,其实也可能在某个维度里是有价值的。
比如肥胖,通常都源自于,对自我强烈的保护欲望。
食欲是保护我们不陷落于空虚、无意义的。
尤其当你对其他事物,几乎体验不到幸福感的时候。
爱,就不会去抱怨、改造、控制、消灭。
在爱里,是不会有战争的,只会有转化。
爱,是可以融化的,是合为一体。
我们都是宇宙的一份子。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一如你的身体细胞,都是你这个宇宙的一份子。
在最后这一part,想要把一切打飞的女主,不再执迷去链接功夫巨星的自己了。
之前她认为,那就是高我,链接到了就自信,链接不到就陷入了无力感里。
但现在,她不需要功夫,只需要让人被唤醒,回归到爱的层面,就会自然放下对抗。
而爱的最高层级就是,不再做任何控制。
如果你想滚下山头,那么就滚吧。
如果你想让一切消失,那就去吧。
我们无法帮任何人做任何决定,因为没有人在当下知道,哪一个选择才是真的对的。
无数个分叉之后,当时间被拉的足够长,谁也不知道,到底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
在当初的那一刻,她跟着他离家出走,是她当时认为,那就是她最好的选择。
没有选对,不是因为选错了,而是她没有能量去真的面对生活,她必须依靠一个人。
没有走,也不是因为选对了,而是选择没有走的那个她,拥有为自己负责的能量。
最后的结尾,这个空间里,现实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
世界没有变,只是人变了。
你变了,一切就会改变。
everthing,everywhere,all at once。
现实中,有很多人执着于问,我已经改变了,为什么我的父母还没有变,为什么我的老公还没有变,为什么我的孩子还没有变。
那是因为,你依然在等着你的父母、你的老公、你的孩子来为你人生的不幸与痛苦负责。
任何时候不高兴,都可以推到他们头上,是他们不愿意改变,所以你才无法高兴起来。
任何时候,相信一句话。
在你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救世主。
能够拯救你的,就是你自己。
爸爸不是救世主,老公也不是,孩子更不是。
你能看见你是谁,知道这一世他们都是为了引领你而来。
就会得到,你这一生,专属于你的答案。
也才能看到,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你,尽管你不喜欢、你不接纳,但在他们认知里,那确实是爱。
你抱怨的越多,索取的越多,只能得到更多错的爱。
而你能做的,就是终止这一个游戏规则。
告诉他们,现在,规则变了。
多谢,我已经知道,该怎么来爱我自己。
请我们彼此都把担忧、恐惧、控制收回。
即便明知道要见证对方受苦,但却愿意为这份苦托底,给予更深维度的信任和祝福。
这样,我们才是真的在爱中。
这部片子最为表层的部分当然是它的多元宇宙设定以及纷杂过载的视觉景观。
对乐于收集彩蛋、欣赏各种中西电影桥段的观众,比如我来说,单单这一层已经足够精彩。
其中洋溢的想象力令人叫绝。
影片主创团队在呈现这一切的时候,是一种一边致敬一边解构的态度,诸多类似亚洲电影、成龙功夫喜剧的桥段以类似“刻板标签”的方式被使用进来,其实恰恰是在以后现代的方式嘲笑这个标签本身。
压倒性的信息量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以至于在万籁俱静只剩石头和悬崖的宇宙里,观众的细腻面会突然被调动起来。
这个场景的极简视觉创造出某种如漫画、书籍阅读般返璞归真的情感交流效果,令人热泪盈眶。
这些设定和视觉景观作为影片的外壳,是一种巧妙且创新的叙事形式,它的本质是一种思想实验,用以探讨影片里贯穿的现实思考。
这部片子里关于现实的话题探讨复杂程度不比它所使用的元素来得简单。
对我个人而言,最触动的是其中三个侧面。
其一,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问题。
这延伸出片子里种族、阶级、移民、性别、性向等诸多设定,归根结底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问题。
一个生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通东亚女性,单看设定已经是hard模式,每日纠缠于各种琐碎俗务几乎磨灭自己的生存乐趣,还要面对财产可能要被处置归零的终极挑战,惨得没边,需要化身超级英雄来推进故事线。
她魂穿各个宇宙的自己获得能力各种打斗的过程,恰好对应了她开场处理丈夫、女儿、店铺、顾客、财务问题的过程。
影片用很戏谑的手法表达了一个观点——要能处理好日常生活里的这些事情这些人,可能非得有“超级英雄”的能力不可。
内核很无奈也很悲壮。
影片把这个问题的解决落在了“理解”“爱”这样的途径之上,很温暖,很治愈,很理想,但现实未必能如此令人如愿。
其二,是虚无主义及与之对应的自杀问题。
女儿的“Nothing Matters”和那个贝果黑洞,就是典型的虚无主义的意象。
就像福柯对威斯特的评论里所说的,通过自杀,“一种完全自由的存在就会升起”“这种存在将不再承受生活的重负,而只看到一片晶莹的透明,就在那里融入一种瞬间的永生”。
她在目睹了母亲的人生、看到了她对自己的不理解、不认同之后,她萌生了类似的想法。
这是个很沉重的话题,至今人类都未能找到终极的对抗虚无的方式。
靠信仰?
靠爱?
靠存在主义哲学?
仿佛不是一回事又像是一回事,我们若在忙乱和不解中失去了与周遭事物的情感联结,很容易就会陷入这个泥潭里,被虚无所吸引。
影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落在了“爱”“情感”以及“感受一切之后依然能够平静享受人生”这样的存在主义鸡汤里。
还是那句话,很温暖,很治愈,很理想,但现实未必能如此令人如愿。
其三,就是东亚家庭题材里老生常谈的代际沟通、原生家庭的影响和认同问题。
整个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税务线,另一条线的爆发来自于lesbian女儿发现了母亲不肯在其父亲面前光明正大地介绍自己的女朋友,从而爆发出了情感认同障碍。
这种障碍在东亚式的家庭里常常是被忽略、被隐藏的部分,但影片用一个跨越多元宇宙反复追杀的故事告诉你,这可不是小事,会导致宇宙的毁灭。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有助于让我们去认真审视起原生家庭的沟通与认同问题。
影片的结局同样是通过了“爱”和“理解”来解决这一切。
依然很温暖,很治愈,很理想,但现实未必能如此令人如愿。
片子里那些关于爱和理解的部分是如此的理想化,理想到濒临崩溃的一地鸡毛都能在新年派对里迎来大团圆结局。
主创团队通过天马行空的视觉语言和剧情设定,仿佛在说,没有关系,哪怕生活如此不堪,哪怕你身处混乱,你也终将迎来属于你的爱与和解。
经历一切,平和面对人生而已。
生存的困难处境、虚无的人生意义、家庭的代沟伤痕都是人类一直在面对的议题,影片的结局像是一剂乐观的催眠药,给你一点在感同身受的混乱中能够坚持下去的希望,给你一点能够去直面这一切的勇气,同时承接你身处其中感同身受的眼泪,这种温暖、治愈而理想的落点绝非廉价的煽情,背后闪耀的人文关怀是影片最动人的部分。
生活是个混乱的泥潭,选择相信爱可能并不因为励志、正确或道德使然,只是它至少可以让身在泥潭之中的我们些许止痛。
或许我们真的要经历过无数种可能之后,才能真正学会理解和爱。
或许只有经历过无数种可能还能选择爱的人,才是真正坚定的那一个。
我希望我们都会成为那样的人。
从虚无主义到存在主义首发于公众号影探,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有无限只猴子和无限台打字机,给它们无限的时间,那么它们将能打出《莎士比亚全集》”。
——题记
《瞬息全宇宙》北美票房已超《原钻》,成为A24旗下北美票房最高的影片。
口碑方面,也已经杀入IMDb TOP250,目前位列第64位。
名次还会降,应该能保持在100左右《瞬息全宇宙》并不适合所有人。
它是以“科幻动作”的外壳,包裹了“家庭喜剧”的内核。
并且它涵盖了多种影片类型,如科幻、动作、喜剧、爱情和惊悚……用任何一种类型来定义它都是不完整的。
同时它还融合了多种影片风格,并致敬了多部影片。
而它蕴藏的内涵也并非这一句话就能概括。
本文将通过>>>>你不知道的10件事>>>>有关《瞬息全宇宙》的热门问题带你触及《瞬息全宇宙》的内核。
【瞬息全宇宙】深度解析——从虚无主义到存在主义>>>>你不知道的10件事1.两个疯子天才6年制作《瞬息全宇宙》制作花费了6年。
关家永早在2016年就开始撰写剧本(剧本大概写了3-4年),拍摄约40天(2020年3月杀青),并在疫情期间完成后期制作。
两个导演在片场导演和编剧关家永(Daniel Kwan)和丹尼尔·施耐特(Daniel Scheinert)在大学期间相遇(爱默生大学,波士顿),随后成为搭档。
后来他们一同拍摄MV,一同杀进电影圈,并编导了《瑞士军刀男》(2016)。
丹尼尔·施耐特(左),丹尼尔·关(右)“我们都有点变态”丹尼尔·施耐特这么形容两人的共同点。
杨紫琼则形容两个丹尼尔“是疯狂的天才”。
宣传《瑞士军刀男》在创作剧本阶段,是由罗素兄弟(《复仇者联盟4》导演)赞助,所以两人也以制片人身份出现在片尾名单里。
《瞬息全宇宙》成本约2500万美元,目前全球票房5300万美元。
2.客串两位导演在片中都客串了IRS(国税局)的职员。
片中有个SM受虐狂,这货是导演丹尼尔·施耐特。
导演关家永则客串了被吸进Bagel(百吉圈)的胖大叔。
3.奥斯卡奖杯森林大战中,女儿Joy炫技变换武器。
武器里,有尖叫鸡、长面包、棒棒糖……以及一个奥斯卡奖杯。
4.高仿成龙开始剧本是以成龙为主角撰写的。
后来两个丹尼尔觉得主角换成女性的话会更有趣,也更有说服力(也可能意识到请不到),于是改成了女性。
主角就成了曾和成龙搭档的杨紫琼(饰王秀莲),越南演员关继威扮演老公Waymond。
关继威(左)成龙(右)注:两人无血缘关系
《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19925.致敬(chaoxi)功夫片因此,你总觉得是成龙在打架。
确实影片的打斗模仿了成龙一贯的诙谐搞怪的打斗风格。
一些场面也致敬了成龙的电影,比如《红番区》:
《瞬息全宇宙》VS《红番区》杨紫琼也在片中致敬了30年前的自己:
《瞬息全宇宙》VS《警察故事3》当然,影片不止致敬了成龙的电影,还有许多其他经典功夫片。
比如李小龙的《精武门》(1972):
《瞬息全宇宙》VS《精武门》王家卫的《一代宗师》:
《瞬息全宇宙》VS《一代宗师》还有:
《瞬息全宇宙》VS《一代宗师》 后面秀莲大战女儿Joy大量模仿《一代宗师》宫二VS马三:
《瞬息全宇宙》VS《一代宗师》以及最后楼梯大战中,分镜和周星驰的《功夫》一模一样:
《瞬息全宇宙》VS《功夫》分镜6.王家卫第一副导演《瞬息全宇宙》有很多地方都像王家卫的电影,那是因为一个人——关继威。
男女主在雨中小巷里聊天的段落灵感源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51岁的越南演员关继威首登大银幕是在1984年的《夺宝奇兵2》,那时他13岁,饰演印第安纳琼斯身边的机灵鬼小豆丁。
但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饰演过主要角色,转而退居幕后。
《瞬息全宇宙》是他近20年来,首次饰演主角。
首发影探转载请注明出处2004年,他还曾担任王家卫电影《2046》的第一副导演。
《瞬息全宇宙》中有许多致敬王家卫电影的镜头。
其中一个版本的Waymond,被称为CEO Waymond。
不管从装束打扮还是语言动作,他完全就是《2046》中周慕云的翻版。
《瞬息全宇宙》VS《2046》镜头、布景、色调、节奏、慢镜头都是王家卫的味道。
这个宇宙俨然就是“王家卫宇宙”。
《瞬息全宇宙》VS《2046》7.爆缸兄弟·无马镜头影片中的搞笑担当是这个光头和长发小子,可以称他俩为爆缸兄弟。
Brian Le、杨紫琼、Andy Le现实中他俩是亲兄弟,光头叫Brian Le,长头发的叫Andy Le。
Andy Le还是影片的动作指导。
Andy Le片中沁人心脾、冲击力极强的“爆缸之跳”不得不打马展示。
实际上,无马镜头是这么拍的:
正片VS幕后打马其实是为了营造限制级的效果,让观众脑补限制级画面。
实际上拍摄过程没有任何裸露,爆缸的奖杯只是套在特制内裤上的道具。
正片VS幕后尽管如此,在裤裆后面甩来甩去的效果还是让人无法直视。
两个兄弟酷爱模仿成龙、元彪和洪金宝,也曾和成家班成员合作。
Andy Le还曾在《尚气》中饰演Death Dealer。
这也是为什么《瞬息全宇宙》的动作场面那么像成龙电影。
8.5人特效团队PK大厂大片《瞬息全宇宙》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如果你一帧一帧观看,你会得到许多离大谱版的杨紫琼(请在5秒内找到杨·郭德纲·琼):
你甚至能看到影片特效团队开线上会议的截图。
你没看错,《瞬息全宇宙》的特效团队只有5个人。
《瞬息全宇宙》一共约有500个特效镜头,一般大片约1500-3000个特效镜头。
而他们的特效团队只有9人,其中还包括2名导演(参考《奇异博士2》有10个特效公司上百名工作人员)。
其中,主要工作由5人,在疫情期间家里的卧室中完成。
变换颜色的指甲但他们依旧创作出了让人满意的效果。
并且细节满满。
0.4倍速播放为创造多重宇宙的体验,每一秒都有极高的信息量。
普通观众甚至无法用肉眼分辨。
一帧一帧播放你会发现,一些时长仅1秒的镜头,竟然切换了10个背景。
正是这种肉眼可能无法察觉的镜头,才创造出了让观众大呼过瘾的效果。
常速VS0.2倍速特效团队中的5个人,都没有在学校进行过专业的学习。
而是靠着热爱自学成才。
常速VS0.2倍速女主第一次的Verse-jumping(宇宙跳跃)是在数字影棚下合成。
杨紫琼坐在有滑轮的椅子上,用慢镜头的形式表演,最后加速播放。
至于背景镜头,则是导演关家永用4K口袋相机平时逛街纪录下的普通街景。
最后稍微添加漫画和模糊效果,加速,就成了穿越多重宇宙的镜头。
拍摄的是纽约的街景只不过和大片相比,《瞬息全宇宙》的LED面板只有两块。
而像《曼达洛人》《新蝙蝠侠》使用的LED面板能够达到270°-360°全包环绕。
“和他们比,我们就像是用的9.9元折扣店里的货”,导演关家永形容。
《瞬息全宇宙》VS《曼达洛人》9.我们生活在秀莲是明星的宇宙在武打明星宇宙中,用到了一些现实中的片段。
其中包括杨紫琼出戏《摘金奇缘》首映礼的影像(后面能看到《摘金奇缘》片名),这让网友感叹:我们生活在秀莲是明星的宇宙里。
10.《好久没到这方来》歌星宇宙中,秀莲演唱的是四川民歌《好久没到这方来》。
这首歌其实蕴藏着一层涵义。
歌曲中唱道“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的姑娘长成材”,这正对应失败的秀莲一直待在自己的宇宙里,从没到过“歌星宇宙”中来。
等她和这里的秀莲连接,才发现这里的秀莲已经成为歌唱明星,实现了她曾经的梦想。
字幕@亿万字幕组这里其实和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首发公众号影探)有异曲同工之妙。
失败者秀莲一直为贫苦的生活奔波忙碌,当IRS质问她为什么买一台卡拉OK机时,她说:“我是一名歌手”。
其他人都把这当笑话,但这却是她内心真正的梦想。
在片头嘈杂的洗衣店,忙碌的秀莲曾望着电视驻足停留,身后是声乐课的课表,说明她在认真的对待这件事。
而她前面,是她渴望的舞台。
但迫于生活,她只能把自己的梦想藏在一台小小的卡拉OK机里。
片头一家人在用卡拉OK唱歌11.Story of a girl在走廊中,阿法尔Waymond向秀莲解释阿法尔宇宙任务时(让一切恢复原样),台词说得很押韵。
因为这些台词本来就是歌词,来自歌手Nine days的《Absolutely(Story of a girl)》。
You look in the mirror so how do you chooseYour clothes never wear as well the next dayAnd your hair never falls out quite the same wayHow many lovers would stayYou never seem to run out of things to say……影片的主题也和歌曲相通:要告别这日复一日的煎熬,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和选择。
12.Just be a rock秀莲和女儿变成石头这一段,本来是有声音的。
杨紫琼建议改成无声,给观众安静喘息和理解的机会。
才有了这段寂静无声,却又震耳发聩、击穿人心的对白。
13.致敬影片致敬了多部电影,包括《黑客帝国》《红辣椒》《杀死比尔》《2001太空漫游》《泰坦尼克号》等等。
《瞬息全宇宙》VS《黑客帝国》
《瞬息全宇宙》VS《红辣椒》
除此上面和之前提到的,导演还透露,《杀死比尔》《生活多美好》《土拨鼠日》《心理游戏》(2004),以及众多香港功夫,和成龙电影都是影片的灵感之源……>>>>有关《瞬息全宇宙》的热门问题①妈的,多重宇宙到底是个啥?
在理解核心故事之前,必须知道片中设定的多重宇宙规则。
阿尔法宇宙(阿尔法代表第一个)中的女主秀莲是个大神,她发现了多重宇宙:每一次的选择,都会创造出不同的多重宇宙。
比如年轻时秀莲选择离家,或不离家,都会创造出发展轨迹不同的宇宙。
轨迹一,秀莲和Waymond私奔离家,开洗衣店,女儿叛逆,生活贫苦。
轨迹二,秀莲留在家里,遇到功夫大师,成为武打明星,功成身就。
私奔离家(左),拒绝Waymond留家(右)
②什么是宇宙跳跃(Verse-jumping)?
阿尔法秀莲还发明了可以和其他宇宙中的自己连接的方法。
即可以和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意识连接,可以获取另一个自己的记忆、技能甚至情感。
但要实现宇宙跳跃(Verse-jumping),必须完成一些概率极低的事件,才能建立稳定连接。
而且,事件越离谱,连接越稳定。
比如秀莲和功夫宇宙中的自己连接时,出现了若干“跳跃点”(jumping-pad):1向Deirdre示爱2拔掉所有头发3跳出窗户4打断鼻子5舔到手肘6打200个喷嚏……咬断舌头、挖出眼睛……
对比这些离谱的跳跃点,明显“向Deirdre示爱”才是首选。
于是,秀莲在真心说出“I love you”之后才和功夫自己连接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片中的秀莲会突然做离谱的事情。
因为她想靠完成低概率事件,连接另一个宇宙中的自己,获取技能。
比如吞青蛙摆件:
再比如吃苍蝇、舔鼻屎、舔墙、唱歌……还有光头大哥疯狂日台灯,以及后面的爆缸。
(注:以上纯属电影虚构,现实中请勿尝试)
③谁是反派?
只有理解谁是反派,才能真正理解影片的内核。
表面上,反派是阿法尔宇宙中的女儿Joy。
阿尔法Joy是第一个,承载并连接了“瞬息全宇宙”(所有宇宙)的人。
相当于宇宙之神。
她的思维在每一个宇宙中穿梭,看到无限的可能,掌握无限的知识,感受着每一个平行宇宙中Joy的感受。
片中阿尔法Waymond称:“她见识了太多的世界,丧失了道德感和对客观真理的信仰”。
但没人知道她要干什么。
字幕@远鉴字幕组阿尔法Waymond提到多重宇宙中的秀莲都被杀死,似乎阿尔法Joy在追杀平行宇宙中的秀莲(类似李连杰的《宇宙追缉令》)。
而且她创造了可以吸入一切的百吉面包圈(Bagel),似乎要打破多重宇宙的平衡,给所有宇宙带来灾难。
但她并不是真正的反派,她也不想杀死秀莲,更不想毁灭宇宙。
她想做的只是毁灭自己——自杀而已。
阿尔法Joy因为连接了所有宇宙中无限个自己,所以她无法死去。
她创造Bagel就是为了想跳进去看会不会真正死亡。
至于她为什么要自杀,往大的主题说,是因为她在看遍所有宇宙之后体会到的“虚无主义”。
人类和地球不过是无限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和无限的宇宙,无数的平行宇宙相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毫无意义。
翻译成人话就是她接通“瞬息全宇宙”之后,患上了抑郁症(导演在采访中透露),从而想自杀。
而另一个方面。
那是因为她时刻都感受着每一个宇宙中Joy的痛苦。
来自母女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的痛苦。
这份痛苦来自于秀莲打心里的抵触——秀莲不希望女儿Joy像自己一样失败,一事无成,生活一团糟。
秀莲从未接受过这样的女儿。
④为什么秀莲才是反派?
这也引出本片真正的反派——失败者秀莲。
也就是主线宇宙中被税务审计、洗衣店、离婚搞得焦头烂额的秀莲。
她是所有宇宙中最失败的那个。
来到世界的第一天,她就令父亲失望。
而且她患有ADHD(俗称多动症),学习成绩差。
唯一夸过她的人是一个叫Waymond的男孩,后来她选择和Waymond私奔,和父母绝交。
但她和Waymond的爱情也失败了。
两人经营的洗衣店勉强维持生计,生活的琐事让她应接不暇。
忽略了丈夫,甚至忘记了她是一个妻子。
丈夫Waymond像是一个透明人,他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决定提出离婚。
秀莲口口声声说接受女儿的性取向,但其实内心抵触这样的女儿。
因为女儿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糟糕。
她从未接受过这样的女儿。
就像秀莲的父亲,从未接受过自己。
她试图修复母女关系,却只说出更加伤人的话:你变胖了。
她伤害了丈夫,伤害了女儿。
正是她经营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的失败,让能感受到一切的阿尔法Joy随时体会着这份痛苦,备受煎熬。
她对自我的否认,延续到了对女儿的否认。
她无法接受自己,也就永远无法接受女儿,继续下去,这将是一个死结。
这也就解释了下一个问题:⑤阿尔法Joy为什么要追杀秀莲?
答案是她并没有追杀秀莲。
阿尔法Joy只是希望找到一个秀莲,能够和她一样承载连通所有宇宙,能够见她所见,体会她所体会。
她并不想杀死秀莲。
只不过其他宇宙中的秀莲,都无法承载这无限的连接而大脑过载死去。
唯独失败者秀莲,正是因为她患有多动症,一事无成。
才承载住了连接所有宇宙的“瞬息全宇宙”。
正如阿尔法Waymond说的那样:你人生的每次受拒,每次失望,都使得你来到这一刻。
⑥谁是正面角色?
女儿Joy是假反派,秀莲是真反派,那么谁是正派呢?
答案是Waymond。
片中主要的Waymond有三个:Waymond、阿尔法Waymond、CEO Waymond。
扮演者关继威说他的表演形体老师让他用三种动物形态来表现:Waymond——松鼠阿尔法Waymond——鹰CEO Waymond——狐狸
导演说这是一部关于“选择和遗憾”的电影。
秀莲选择Waymond,开洗衣店、报税,生活一团糟。
秀莲离开Waymond,成为武打明星,Waymond成为CEO。
两人失去彼此,但都事业有成。
看到功夫宇宙的失败者秀莲,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我的生活如果没有你,是多么的美好。
另一边,深爱秀莲的Waymond听完无比痛苦。
因为不管在哪个宇宙中,他都深爱着秀莲。
他的选择和失败者秀莲、阿尔法Joy都不一样。
他总是选择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这是他的生存之道,也是和“虚无主义”对应的“存在主义”——我们可以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选择和定义。
他喜欢在物品上贴上卡通眼。
而这卡通眼黑心白环,和白心黑环的百吉圈面包正好相反——
代表的是和百吉圈面包(Bagel)对立的另一面。
百吉圈面包眼代表的是悲观,看到的是生活中消极不好的一面;卡通眼代表的是乐观,看到的是生活中积极愉快的一面。
正如秀莲看到离婚,想到的是背叛和家庭破碎。
但Waymond其实是想通过离婚,改善两人的关系。
⑦影片的内核是什么?
最后穿越到功夫宇宙的失败者秀莲,告诉CEO Waymond。
我们在一起的话会很糟糕,但CEO Waymond依旧告诉她:尽管你让我心碎,但我想告诉你,如果有来生,我还是会选择和你一起,报税,开洗衣店……
因为不管在哪个宇宙中,他都有卡通眼。
不管生活是富足还是贫苦,他总能在不幸和痛苦中,看到幸福快乐的一面。
所以,哪个宇宙中的自己过得好,或者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选择。
失败者秀莲终于从开始的抗拒,到最后亲手贴上卡通眼。
因为她也明白,如果自己继续像以前,像阿尔法Joy一样,看遍全宇宙,只见苦泪,不见笑颜。
那么不管在哪个宇宙,她都不会体会到joy(快乐)。
开了“天眼”的失败者秀莲,才第一次接受了这个宇宙中的自己。
她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父亲:
连接了瞬息全宇宙的她,拥有无限的选择,但她依旧选择和这个女儿在一起。
这没道理,也不需要有道理。
她和女儿Joy的死结,终于解开。
这便是影片的内核,或者说其实影片并没有反派,而是关于虚无主义到存在主义的转变和探讨。
今世无常势,趋舍唯利害。
面对无穷无尽的玄虚与空洞,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我们可以用简单乐观的心态,去对抗宇宙中毫无意义的洪荒与无常。
我们渺小,但不空无,我们愚蠢,但非无策。
你身处哪个宇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选择,“Be kind”——选择善良,选择接受,选择阳光,选择美好……选择做一个拥有卡通眼的石头吧。
⑧那么《瞬息全宇宙》是一部神作么?
我的答案不重要。
一些人不喜欢它是因为影片嘈杂,超载,但这正是影片想要的效果。
让你超越这些嘈杂和纷扰,重新认知自己和这个世界。
我喜欢《瞬息全宇宙》,是因为它打破规则的天马行空。
虽然它是建立在众多经典影片的灵感之上,也没有讲出新鲜高深的道理。
但难得的是,它能让你思绪通透,让你到达两块石头所在的某种境界。
在瞬息全宇宙,你可以是只鸟,可以是块石头,甚至可以是一串葡萄。
我们所熟悉的规则,在宇宙的无限可能面前不堪一击。
飓风可以娴静,核爆可以安宁,一片落叶可以狂躁和癫狂……而当你连接瞬息全宇宙,你可以体会到打破时间,打破空间的苍茫与浩瀚:生命和宇宙无限的选择和可能、人类的愉悦和尘埃的悲伤、蚍蜉的喧腾和石头的孤独、新生的蓬勃和毁灭的悲壮,时刻交织转换,形种相通,一切变得极富意义又毫无意义。
正如古诗描写的那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你在同一时刻,可以体会到无限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而在你深处的这颗星球上,你所经历的阵痛与欢愉、绝望与狂喜,以及全体人类所经历的战争与浩劫,不过是茫茫瞬息全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不足为道。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影片让我们跳脱出现实的束缚,用无穷无尽的京垓秭、阿僧祇和不可思议,来降维打击我们的无知渺小。
同时又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用触手可及的选择和主观能动性,来对抗命运永恒、无限和无常的狂澜。
从分崩离析,到孤独焦虑,最后团圆和睦影片最后虽然回归俗套的家庭戏,但收的其实很有张力。
从虚无缥缈的主义和弘大的宇宙观,回归我们戳手可得能够把握住的选择,富含真切的情感,也有张有弛,从微观到宏观再回到微观。
道理浅显,但带给观众的经历难以言表。
即便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的存在和宇宙的存在,亦或存在本身没有意义。
但我们依旧拥有选择的权利,爱或不爱、接受或否定、消极或积极、悲观或乐观、邪恶或善良,都掌握在你手里。
而我们作为生命,也一直在这可怖无尽的虚无中,寻找和赋予生命意义……
最后,用一首诗最为结尾吧:“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参考资料:1.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World Premiere Q&A from SXSW 20222.Michelle Yeoh Breaks Down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Scene with Directors | Vanity Fair3.How a 5-Person Team Made Blockbuster-Level Movie Effects | WIREDTwerking, Time Warps and Tenacious D: A Viewer’s Guide to the Daniels4.BEHIND THE SCENES |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SPOLIERS] | MARTIAL CLUB5.Martial Club’s Andy Le: ‘We Are Making A Martial Club Movie, It’s Gonna Kick Ass And You Better Believe It!’文/女神的秋裤豆瓣/女神的秋裤5.21/青岛喜欢请点击有用,谢谢!
更多精彩影评解析:【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新蝙蝠侠】彩蛋&解析+你不知道的20件事【灵媒】深度解析——两个家族命运的碰撞如何科学优雅地欣赏《灵媒》《失控玩家》你不知道的10件事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
偶然看到了杨紫琼的访谈,她谈到剧本把超级英雄设置为一个正在老去的普通移民女人,一个匆匆走在唐人街上不会引起任何注意的普通移民女人。
于是我就去买了票。
看电影前两天,好朋友说自己看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看到哭出三吨眼泪,又一次拉高了我的期望值。
以至于电影落幕的时候,我心想,这到底是什么鬼?
铺垫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发现问题就在Evelyn:神经过于紧绷,不懂爱和共情的意义。
最后拯救她的是她的老公,因为他肯定了所有宇宙中过得最悲惨的Evelyn的意义: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愿意和你一起开洗衣店,一起报税。
于是Evelyn顿悟,而只要她的态度发生变化,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坐在黑暗电影院里的Evelyn们得到了宽慰:我本来有无限潜能,但为你们选择了放弃,我真伟大。
虽然老公没用,孩子叛逆,但我毕竟有个家庭,牺牲是有意义的。
坐在黑暗电影院里的Joy们都在擦眼泪,要么因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和母亲达成和解而绝望,要么因为确认自己是导致母亲生活失败的罪魁祸首而愧疚。
而坐在黑暗电影院里的Waymond们呢,有那么一瞬间理解了自己老婆的不易,最后更加确信家庭生活中的一切不快都由她本人的态度导致。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完美地避开女性的所有结构性困境,当然就可以直接跳到大团圆结局。
也正因为避开了女性的所有结构性困境,大团圆结局只能发生在银幕上。
现实生活中的Evelyn们看完电影擦干眼泪回到家,收拾完出门前没来得及清理的厨房之后,还得晾好在洗衣机里早就洗好的衣服,因为再不晾就臭了。
凌晨一点,她终于可以上床睡觉,而旁边的老公已经打了一个小时鼾。
第二天起来,要报税的几十张发票躺在桌上纹丝不动,Waymond和Joy躺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玩手机,等着她做早餐。
她感到很疲惫,但不能表现出来,因为牺牲是她暗淡生活的唯一意义。
而光牺牲是不够的,她还得轻松、愉快地牺牲。
但她真的是在为他人牺牲吗?
她选择结婚,生孩子,选择不离婚,难道不是为了获得经典女性剧本里的美满人生?
她选择放弃自己可能的事业,放弃人生的其他可能性,难道不是因为这些道路充满未知的风险,需要她独自承担,而选择家庭的痛苦,是可以预见的、将由整个家庭分担的痛苦?
主角Evelyn想必不是过得最悲惨的Evelyn。
因为Evelyn们最大的恐惧是既没有成就任何事业,也没有自己的家庭,每天被三姑六婆指指点点,要给她介绍隔壁小区的保安当老公。
而但凡结了婚生了孩子,人生的失败就有了理由,自有其他人需要为之负责。
所以我常常觉得人们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热爱自由,因为自由总是意味着风险和责任,却从不保证我们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如果要给《瞬息全宇宙》找个对标的作品,那一定不是任何科幻片,而是《榆树街噩梦》,一切都是梦,一切都是幻,梦幻偶尔入侵现实,但多数时候是拯救不了现实的。
走神的片刻,才是心事浩渺连宇宙的瞬间。
卡夫卡说“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对《瞬息全宇宙》中的杨紫琼来说,也是这样,给她即将倒闭的洗衣店和即将崩塌的生活,加上最后一根稻草的,不过是报税时临时出现的小变故,以及女儿的出柜。
但对她来说,对普通人来说,税务稽查员就已经无比巨大了,大到像是通行于所有多重宇宙的大魔头,有麻烦的女儿,也是随时变身的邪魔。
对普通人来说,对于一个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来说,解决一点小小的税务麻烦,简直就是召唤出所有宇宙里的自己组成军队,动用所有的经验,和所有的宇宙魔头斗争,这种级别的事。
甚至要启用杰米·李·柯蒂斯,《月光光心慌慌》系列的铁血女英雄,来扮演税务稽查员,她弓着背提着凶器走来走去的样子,戏仿的就是被她杀死过无数次的迈克尔·梅耶,永远打不死的魔怪。
上天入地,偷天换日,换来的也不过是一份滚石上山的土拔鼠之日一样的生活。
天花乱坠、纵横宇宙的幻觉,像烟花一样洒落之后,现实更难接受了,生活更难熬了。
唯一给人安慰的是:放眼宇宙,我们如此渺小。
如此不重要。
所以,片中杨紫琼的丈夫说:“我觉得你把事情搞得太复杂了。
”杨紫琼回答:“远远不够。
”
深夜有点emo逐渐意识到一件事,有时候妈妈的爱并不是无条件的。
她不会因为你从她的子宫里出来就爱你,因为也许她并没有拥有一个可以充分思考婚姻、生育的环境,让她完全出自个人意愿、因为想要孩子地去生下孩子。
更多地,这个孩子就像她交给社会、交给父母的一份作业,一份投名状——看,我完成任务,你总不能再说什么了吧。
所以,她们期待这个孩子给她带来回报,因为孩子的出生本就是一种投资。
所以,她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孩子有出息、给自己争光、符合自己对投资物品的想象,才能得到她们的爱。
父权社会,让女人把身体当成交易的本金。
而具体到对我来说,就是明白了许多道理,还是会在我妈明明白白说出,你没出息我就不会爱你,那句话的时候一瞬间泪意难平。
(然后在某个时刻和父母崩溃大哭,我妈静静地、不知所措地看着,过后她总结说,是你太矫情,我们太惯着你了。
)秀莲爱joy,爱到可以穿梭所有宇宙去拯救她,爱到可以放手让她去毁灭自己。
她那么爱joy,她不会因为joy是女同就不爱她,不会因为joy不结婚就不爱她,不会因为joy不去做妈妈期望的工作、给妈妈面上争光就不爱她,这种童话在东亚母女关系里真的存在吗。
joy用一个毁灭宇宙的整个电影,证明了妈妈对她的爱是无条件的童话。
突然能理解Hannah在《nanette》里最后说的,“我们最后拥有的只有people”,她一定是千锤百炼且思考无数次才写下了这个稿子里最重要的一句话。
我承认在所有“累了毁灭吧”的虚无之后,只有“人”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且无法放弃的东西。
但“人”不只有亲情,不止有妈妈。
因为我不再渴望妈妈无条件的爱了。
导演用爱来解题,但是对于我而言,心理弑母之后,我再也不期待这个答案可以破解所有问题了。
我有自己,且只有自己,已经够了。
如果是我妈,她可能就像秀莲她爸那样,“我没有你这个女儿”了。
妈妈,真的要毁灭宇宙才能得到你无条件的爱吗
已阅 狗屁不通
屎尿屁的惡趣味是真無感,倆石頭是真浪漫;除了倆石頭外,其他平行宇宙中基本沒有母親和女兒兩個角色connection的戲,所以非要設定女兒是所謂的「反派」對我而言就純粹是硬來;劇作上的人物邏輯多數都讓渡給了花哨的場面和小趣味,包裝無疑是成功的。
很长,用如坐针毡形容不为过,除了杨紫琼以外的所有角色毫无演技可言,情节乱七八糟,美式鸡汤虽迟但到,带着脑子进场结果人都不给你任何思考余地的,躺着被灌输就行了。这就是电影的未来吗?
一部编剧有了好的设定却要硬安上立意的作品,变成了无聊的说教
“我知道笑点在哪,但我不想笑”系列
有趣,但是太乱了,我真的没能get到情感点
奥斯卡的水平也就这样了,当然,也可以说是我审美有问题哈哈,我就不爱看套buff的电影
经历过宇宙的千百万种形态,依然想回来做你的母亲。核心理念很动人,但更多的是压抑,为什么不能在两块石头的时候结束呢?
把电影停在石头宇宙hahahahaha哪里,会加多一星
Jobu Tupaki牵着小猪出场那段把我迷住了,她就像汤浅政明的动画角色。
咱东亚人的家庭关系真的就是紧张到,只能在美国电影里靠超能力和平行时空来解决的程度吗?
你的奥斯卡的荒诞有一种zzzq的尬美,这种程度的无厘头甚至不如周星驰手中最次的作品。奥斯卡的评委是好片看多了看不出什么是大杂烩烂片吗?
我只想和家人互相憎恨
去那个黑洞不好吗?不去看看咋知道好不好呢 拜托了 让我们都去那个黑洞吧 (这也是唯一看下去的动力
我真的很爱这部电影,爱杨紫琼那种妈,爱这些穿越平行宇宙,爱百变女王joy,更爱死了贝果。但我真的不理解一个人穿梭了全宇宙且在每一个瞬间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失望与压抑后悟出了nothing matters,还会被家庭流量套餐打败。我以为杨紫琼也是可以逃的,最爱的一段就是她发疯了一样开始砸洗衣机,脱另一个厨师帽子,一万次以为她们两个都可以终于摆脱不管东亚西亚报税亲情社会宇宙的规训成为两颗石头成为虚无成为永恒的对抗。但为什么be kind?我也相信爱的力量哈,但我只想说:逼你妈的kind!Just stop。一场关系的双方都要stop
可以打零分,肯定打零分的
一个女人的孽债宇宙,说大也大,说小就这么小。这个梗撑不了那么久,还不如重新看一遍今敏。
如果我是在电影院看的,应该会打 5 星吧……惆怅……
我不管啊谁懂!用科幻构思、虚无主义、多重空间来包裹一场母女吵架,思维伴随着眼花缭乱的剪辑极端荒唐下去,女人在多重宇宙里看见自己的无数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更像是描绘一场女人的革命,变成石头是最消极的后果但同时也是最安详和平的宿命。不得不说后半部分的落脚点确实有点无聊,但是谁懂,电影终于肯脱离父与子的精神联结而转向去谈母亲孩子,并理解母亲。爱虽然俗却会让人哭。
我很想祝福亚裔在好莱坞的进步,但这个“进步”的代价是牺牲电影的价值。如果你把一下午刷过的抖音拍成一部电影,那你就得到这部正如其名的电影:吵闹,拥挤,冗长,没有任何情感,没有任何危机,因为你自己都说了“nothing matters”,观众为什么要在意?只有无数个几秒的小聪明、致敬,和说这么多等于什么也没说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