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既没有什么所谓燃爆,也并不觉得哪里搞笑,这就是《缝纫机乐队》最直接的观感。
这部电影就像故事中那个乐队的名字一样泛着一股尴尬又莫名其妙的味道。
很明显,这是一部企图以喜剧打底,但终究要贩卖情怀和梦想的电影,但遗憾的是,这二者最终彼此抵消,使劲挠痒但终不得法,努力煽情也事与愿违。
单独看喜剧设定的那些桥段,甚至还不如之前大鹏监制的那部《夫子雄兵》,《缝纫机乐队》沦落到几乎只能依赖于东北口音本身的一点点喜感拯救自己。
当年,大鹏执导的第一部长片《煎饼侠》被众人批评——段子拼贴,卖弄小聪明云云,但不可否认,那个故事充满密集又扎实的笑点,更重要的是,即便最后的煽情段落也看得出那是大鹏多年以来真实心路历程的一次重述。
那部电影让大鹏自我确认了他的故事套路——无助又坚韧的底层小人物为梦打拼,啼笑皆非的境遇混搭着自嘲精神,维系骨子里坚挺的理想,他企图在《缝纫机乐队》中复刻这一切,但是却散失了魂魄,徒留空壳,《缝纫机乐队》味同爵蜡般的呈现一个又一个毫无悬念的段落,最终导向一个更无悬念的结尾。
如果放在15年前,哪怕是10年前,用摇滚乐代言理想主义尚且可以理解,但是21世纪都已经走过了17年,在这个时刻仍然絮絮叨叨地诉说着摇滚不死的说教,一切都显得那么莫名其妙,而且,把这一切都安排在小城集安,这怎么看更像是一个地方性的旅游宣传广告,而不像一个可信的故事。
作为当下的观影主流人群的年轻人或许都已经不再知道,曾经有一个词汇精准地描摹过这故事中乔杉所扮演的胡亮的状态——死磕。
1990年代中期直至2000年之后的一小段时间,死磕仍然被认作是一种精神力量,一个可以大张旗鼓说出口的豪迈词汇。
北京的树村、霍营和东北旺,那些残破、肮脏、地处边缘地带的摇滚村,吸纳收拢着众多从各地奔赴而来准备死磕到底的摇滚乐手,他们企图对抗一些事情,建立另一些事情,虽然他们所对抗的和企图建立的到底是什么又都暧昧不明,但是那种抵抗的姿态感染了自己。
日后,这些人中,有的进入了商业系统,有的下落不明,但无论怎样,人们都不再提及所谓的死磕,并不是因为什么摇滚精神的衰落,而是不再需要那种戏剧化的“战斗状态”,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东西,让一切变得琐碎、漂浮,但是也让很多事变得丰富和多元,比如乐迷和渠道,即便再小众的乐队也都纷纷找到了具有粘性的听众,乐手们早已不再需要对谁拔刀相向,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中去看待《缝纫机乐队》的故事,胡亮的行为就显得异常诡异——一个声称热爱摇滚的男人,只写出了两句歌词,却莫名其妙的花费巨资寻找到了一位过气的经纪人,要求对方为自己打造乐队?
大鹏所出演的程宫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这个人物的价值是什么?
他的出现推动了什么?
既然胡亮本人可以散发传单吸引乐手,既然他自己就认识一个又一个深藏不露的摇滚高手,为什么还要倾家荡产地把程宫找来?
难道他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激发程宫的理想和热血吗?
这个故事的根基本身就很可疑,几乎是不成立的。
故事中对“摇滚公园”的征地也好,对于吉他图腾的拆除也罢,这一切不过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滚滚向前的时代对于某些美好记忆的吞噬,而胡亮用以解决和拯救这一切的方法却比自己高薪邀请经纪人更为离奇——他企图用一场演出,让当地政府看到这座小城的摇滚精神不死,从而收回开发那片土地的经济计划。
这又是怎样的一种逻辑呢?
这是执着还是痴傻?
一个地方政府会因为看到一些人喜欢摇滚乐就放弃开发房地产吗?
更何况,摇滚乐这个东西,什么时候被中国的哪一级政府如此大张旗鼓的首肯过?
这到底还是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
大鹏的一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迅速吸引人,是因为他对于真实、世俗生活细节的把握和转述能力,但是这些特征在《缝纫机乐队》中全然不见,到处都是逻辑漏洞,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主题先行,类型既定,再随后进行故事罗织的创作方式。
为了表达理想、热血和对庸俗生活的对抗,从而陷入了臆想。
抛开主题和故事构建,再去看看这部电影无法摆脱的摇滚情结,一切就显得更加暧昧不明,这到底是拍给摇滚乐迷看的电影还是拍给普通观众看的呢?
大鹏植入了大量只有乐迷才能解码的细节,那首《都选C》中有涅槃乐队的经典前奏,有AC/DC乐队名字巧妙的融入,有对约翰-列侬那句鸡汤的挪用和改写……这些到处埋藏着的小小彩蛋,对于真正的乐迷来说,浅显得像个笑话,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又显然无从代入,更不要说那一个个真实的摇滚乐手在片尾亮相时的桥段,就更显得莫名其妙,所以,这一切又一次尴尬了起来,就像是于谦头上那顶崔健式的棒球帽和韩童生身上那件机车夹克一样水土不服。
中国的摇滚乐从来不曾像故事中臆想的那般辉煌,也从未像他们描述的那样面临死亡,说到底,这就是一部隔膜的电影,和真正的现实隔膜,和中国摇滚乐隔膜。
或许,为数不多的对于摇滚的敬意只在于,大鹏真的注意要求所有人敬金属礼的时候都纷纷收起了大拇指,可问题又来了,这个标准的重金属致意和他们乐队演唱的那首高中生水准的励志歌曲又有什么关系?
一群喊着摇滚不死的人,愿意用生命去捍卫摇滚的人,最终唱出了一首和摇滚毫无瓜葛的歌,这或许是对这部电影最微妙的反讽。
(本文首发“枪稿”公众号)
先说几句题外话。
经常看见听见有人呐喊“花钱买票了但不喜欢,凭什么不让我们说出来”等等。
我认为言论肯定是自由的,有资格管住口舌的,只有自己。
但言论同样是有影响力的,几句发泄情绪的愤懑,或许就造成他人判断上的干扰。
网络这层保护让这些影响无从负责可言,却会让人性的劣根性逐渐暴露。
从道德上,这其实是一种悲哀。
电影行业处在朝阳阶段,高额的成本与漫长的周期使得票房数字成为生产一部电影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甚至很多电影直接目的就是不择手段的赚票房。
尤其是喜剧这种成本和周期都相对低的类型片,更是想赚票房的资方的头号选择。
我当然希望国产片都是《让子弹飞》《疯狂的石头》《烈日灼心》(以前的神作就不提了),但一位优秀导演很难得,一部优秀作品更难得。
真正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是理性的鼓励支持和凝聚,绝不是喷与黑或捧与吹。
举个例子,我相信如果有一天中国足球在世界足坛有了一定分量,促进他们成功的,除去球员素质教练手段国家力度,身后的力量一定是举国人民同心支持的大环境,而不是眼下的挖苦嘲讽谩骂。
我相信电影亦然。
再说说《缝纫机乐队》。
毋庸置疑它还是有缺点有瑕疵的,毕竟是一个新人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从细节拿捏到整体调性都还有不到位和生涩之处。
但同样毋庸置疑,它是有优点和精华的。
其实平心而论,笑出来的部分不算非常多,不过喜剧段落的处理是很细心的,比如老杨诊所上面挂牌“妇女之友”,镜头只是一闪而过,多数人不会注意到这里,但这与老杨想找后老伴的心思相同。
诸如此类的情节非常多,可以看出剧本很扎实,在很用心营造故事与人设的真实性。
再有就是音乐与摇滚,片中选择得麦田守望者的《顶嘴》,新裤子乐队的《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以及赵英俊原创的《都选C》《塑料袋》,与剧情贴合度很高很容易引起共鸣,歌曲本身也是非常带感动听。
摇滚的大小细节更是不胜枚举,一个真正有情怀的摇滚迷是不会在观影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的,毕竟它在电影中出现,本身就是惊喜。
即使从电影层面解构分析,《缝纫机乐队》也不是一部烂片,但我不想分析它,我也不是抱着分析它的目的进的电影院。
一部电影,让我笑了,让我哭了,让我思考了,它在我这里就成功了。
没错,我一直认为电影是感性的东西,而我也是感性的人。
可是反过来,即使《缝纫机乐队》让我昏昏欲睡百无聊赖,我依然会理性的评判,认真与细心这种态度,是我无论如何没有办法让自己去打低分的,这与那些贺岁片存在本质差别。
所以平心而论,我不认为在这种态度下,这是一部想要赚取票房的纯商业片,我也不认为音乐梦想只是为了进一步博票房的情怀旗帜。
或许它不够完美,但它已经尽力。
对于影片好坏,言论是自由的。
不过我想说,请收起毒舌,无论如何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无论是《缝纫机乐队》还是其他有态度的电影。
我们真的爱电影,爱这光与声的艺术,就给它健康与积极的环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共勉!
最近北京突然降温,冷的一逼。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姿势,都是↓
但电影圈儿里却是火热一片、血雨腥风,昨天小姐姐点评了“豆瓣一天之内轻而易举毁掉一个导演”的荒唐事件,今天继续就着这个话题来谈,说一说最近接二连三的导演撕逼影评人事件。
前有(9月22日)2分烂片《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胆大妄为碰瓷儿豆瓣电影事件
后有(9月23日)孟奇导演在微博指名道姓地怒骂“支离疏”等豆瓣“邪恶”的影评人,发文“致那几个邪恶的大号们”,看到《娘子军传奇》分数太低自掏腰包雇水军刷分,结果越刷越低,忍无可忍公开约架:“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听到骨裂的声音,我不在乎是你的还是我的!
“
紧接着还有(9月24日),大鹏怒发朋友圈,要准备扇一个叫“二月鸟语”的影评人大嘴巴子,认为他没看自己的作品《缝纫机乐队》就打了一星,属于恶意差评。
事后“二月鸟语”也作出了回应,称“自己是看完影片后评论的”。
导演和影评人唇枪舌剑,一时之间圈儿里风生水起,好不热闹。
是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好伺候,口味刁钻了?
还是创作者们越来越接受不了批评,内心柔软了?
联想到近些年电影主创们越来越对观众、影评人给自己作品差评的行为表示不满,导演怒怼观众、影评人的行为屡有发生。
就比如2013年,有着“小钢炮”之称的冯小刚导演和影评圈不要脸之王“释凡”之间的骂战。
冯小刚凌晨连发 7条微博,大骂影评人“浅薄”、“看不起”、“觍着脸引领观众”、“跟你们势不两立”。
被骂的“释凡”之所以不要脸,是因为他还拿这件事儿当做自己的一项丰功伟绩,在微博认证上写有“曾逼迫冯小刚气急败坏连发7条微博大骂”。
后来冯小刚还怼过吃瓜群众,表明了自己与差评就是有不共戴天之仇。
还有“小四”郭敬明,烂片标榜《小时代》上映之时,影评人周黎明就发微博点评:“中国电影突飞猛进,《富春山居图》创造的超级烂片超级卖座纪录,不足一个月便将被《小时代》所超越。
《小时代》之烂远远超过《富春山居图》,它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
”
导演郭敬明在第二天也进行了回应:“抱歉周先生……你看见什么,你就是什么。
”一时之间郭敬明粉丝和影评人唇枪舌剑,甚至上升到语言攻击……
当然也有导演欣然接受批评的,当年《催眠大师》上映的时候,导演陈正道把观众的差评当做勉励“我又接近了《盗梦空间》一步”,为的是今后能不断改善拍出更好的作品。
导演说自己电影好,无可厚非,拍出的电影就像自己生的孩子一样爱护,“王婆卖瓜”的道理我们都懂。
但是敢在公开场合当着观众的面赫然声称“自己这部电影绝对不止1星”并要爆打差评者的情况,这还是头一次见。
对于差评就如此敏感,大概就是不自信了。
(但如果是新型营销手段我就无fuck说了)这也揭示出如今创作者们的心态实在是太器小易盈了,只能接受赞美之言,遇到批评就拒人千里,但凡是一门艺术、一部作品都不能忽视批评。
老话说的好:“倘若批评不自由,那么赞美无意义。
”
中国的影评人和批评家发展较晚,在互联网信息爆炸之前,写影评的只能算观后感,或者是电影鉴赏,更多的还是属于主观意识下的感性评价。
而现在,除了主流媒体、官方专家,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自媒体们的能力不一、水平参差。
对于艺术作品的批评,需要具有一定文化和艺术修养,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
我们是想听真话,看真相,但影评人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赚取流量。
我们需要影评人来批评电影,但是评电影易,评到家难。
本文说的这几起事件,都只是特例,并不能代表中国全部导演的人品,更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影视圈内的状态。
如果把电影当做一个生意来做,而不是艺术,那就很容易吃相难看。
毕竟拍电影易,拍好看难。
电影主创和影评人之间应该是亦敌亦友、互相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批评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既能够将意见反馈给创作者,有助于未来进一步的创作,同时也能解读电影中的深刻魅力,传达给观众。
如果哪一天中国电影如果没有了批评,那不是电影有多好,而是真的烂了。
这部剧刚开始真的笑得不要不要的,但是后面真的很感人。
那个男孩为了一个信念,一个梦想坚持着,努力着。
期间有苦有苦却也有欢声笑语。
人生也不过如此,最后那首歌很好的诠释了。
只想靠两手,朝理想挥手谁人定我去和留定我心中的宇宙加油吧,让我们为了我们理想雨里那场真的是太催人泪下了。
不得不说,每个人物的性格诠释的真的很好。
哎,我觉得大鹏都胖成这样了就别给自己加感情戏了。
又不是实力派多别扭。
我特别支持把喜剧拍的有笑有泪,但这对电影的故事和演员演技是有要求的。
不是强行加点情怀进去就变得有内涵了。
还是煎饼侠的套路,笑点还没煎饼侠密集。
说实在的同样是关于音乐关于乐队关于情怀,还没有我昨天推荐的中二病《闪光少女》燃。
至少都是少男少女,比看大鹏呲牙咧嘴舒适多了。
2017.9.29———————————————————————————分割线————————————说实在的,我只是偶尔在豆瓣上写个影评自娱自乐,没想过有人看,虽然随意,但句句是我的真实想法,这部电影已经热到在豆瓣上写个短评都有人来攻击了?
让我想起了以前因为在微博上踩了一下恶棍天使就被脑残粉谩骂的经历。
感谢一楼那位叫我保重的大兄弟。
既然被发现了我就顺道补充一下,我向来对国产电影都抱很大希望,特别是喜剧,当初煎饼侠虽然被很多人批,但我还是义无反顾的支持,我当时的评价是“没有理由不支持正在努力的人”。
我认为给年轻导演多一些时间和鼓励,也许我们才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比如叫兽,大鹏等等,都制作过我之前非常喜欢的网络节目。
我认为他们是有才华的,努力又谦虚的草根明星。
你们说的韩国欧巴我也看,但这也并不能证明我就是无脑黑。
这是大鹏指导的第二部电影,但我并没有看到我所期待的喜剧效果,我不玩摇滚,也不懂摇滚,我对摇滚的理解无非就是偶尔听听玩摇滚的朋友推荐的摇滚音乐。
喜欢的就听,不喜欢的就不听。
缝纫机里面的各种摇滚元素,各种音乐节经常出现的摇滚歌手的客串,被渲染过头的摇滚情怀,让一部分人看了倍感欣慰。
那我们这些对摇滚不了解的人呢,我们拿什么觉得欣慰?
这和当初煎饼侠请各路喜剧明星客串撩起大家念旧的喜剧情怀有什么区别,而对那些喜剧明星无感的自然就会把重点放到电影的其他方面。
其他方面很弱自然就会被批评。
缝纫机也是一样。
是的,拍摄手法,道具,都有进步,但也掩盖不了在叙事,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演员演技,喜剧效果这些方面的缺陷。
很多人拿“你所不知道的28件事”引以为豪,我看了,但还是没有改变我的想法,我不认为有了这28件事就能让故事变得丰满,让电影变得好笑,让人物变得立体,也没让我这个摇滚的门外汉感受到摇滚的热情和看到其中的文化,还不如我听一首优秀的摇滚音乐来得直接。
大鹏曾网上喊话,说觉得电影不好看的人可以去找他退票。
自信还是自大?
电影可以不好看,但要是觉得自己付出了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承认,那就很膨胀了。
不仅如此,还在高调的卖情怀拉票房,发朋友圈各种卖可怜求拍片,我确实是挺失望的。
电影本身有好有坏,有优缺点,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2017.10.4
同为国庆档喜剧片,其实我更喜欢这部片,然而当然实际票房情况还真是差异挺大。
我觉得有一点评论说的挺对的,因为缝纫机乐队它不够纯粹,它不是个单纯的搞笑片,还融入了清欢、梦想和摇滚,不纯粹使得它的戏剧性并没有铁拳那么明显。
我看的那场发现来观影的还有中老年夫妇携伴而来的,大概就是因为在那样的年代,他们也曾有过同样的摇滚梦想?
一个有着摇滚梦想执着的人,组建起一支各怀心事的摇滚乐队,反而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特质,我还蛮喜欢里面的音乐的,赵英俊一如既往的接地气,哈哈,看到他那张脸,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响起来,大王叫我去巡山^_^
大家好,我们是伪摇检验机乐队 1.真正不可抗拒的,是金钱和女人影片一开头,作为男主角乔杉爱上摇滚乐的初心,作为摇滚精神导师出现的破吉他乐队登场。
你可以在破吉他乐队上看见唐朝乐队(外形风格气质)或者beyond乐队(精神导师、摇滚初心)的影子,但导演找来了宋小宝、王小利这帮人来演,一张嘴还是那套二人转风格的耍宝。
作为笑料出现。
他们备受追捧,是因为他们为家乡争了光。
而在童年胡亮的演讲里,他也想像破吉他乐队一样“为家乡争光”——从一开始便不难看出,相对于摇滚乐,角色还是创作者其实更看重“争光(屌丝逆袭)”。
或者说,利用他们的爱好和事业为阶梯,完成阶级跨越,戏里戏外,这都是大鹏一贯的主题。
可“争光”这事儿,你玩儿摇滚乐还是成为王石,都能实现。
以此为人物驱动力,缝纫机乐队到底比丁建国她爸那个房地产商高尚到哪里去了?
只不过包裹了梦想的糖衣,野心便不那么吃相难看罢了。
行,那么抛开人物动机和内在逻辑问题,破吉他乐队的音乐本身是不是有感染力呢?
他们在舞台上穿铆钉皮夹克,嘶吼,甩着迪克牛仔式长发,他们的形象完美契合一个摇滚乐手的刻板印象,一丁点儿都没有越过。
他们的歌词反复唱着“金钱、女人、心爱、是不可抗拒的”……哦。
2. 流行歌曲啊大鹏带的那个红绿灯哥仨,不想来偶像组合那一套,叛逆,有理想不妥协,想玩儿摇滚乐,趁经纪人大鹏不在不好好练舞,要排练。
哥仨用什么体现他们摇滚呢?
长发,文身,不挣钱。
可是摇滚乐早不是树村那会儿了,高虎谢天笑不都和你大鹏这路人搞合作了吗?
还要消费20年前的摇滚乐手的形象?
可能因为大鹏们也就只认识这些功成名就、干吃老本的所谓“摇滚老炮”,创作生命力尚在延续的真正的摇滚音乐人,大鹏们不了解也不关心吧。
问题是你们摆出了搞摇滚的pose,唱的歌都是流行歌曲啊?
不止红绿灯三兄弟唱的是流行歌曲,缝纫机乐队唱的一样也是流行歌曲啊!
乔杉演一个视摇滚为生命的人,他组乐队、办演出、保卫大吉他……可是在音乐本身呢?
就写出两句歌。
你有这功夫整这些没有用的,咋没工夫写写歌呢?!!!!!!!!!!!!!!!!!!!!!!!!!!!!!
(这句划重点!!!
)自己不好好写歌,一个雕塑被拆了就供起来竖个“摇滚已死”的牌子?
你这到底是热爱音乐本身,还是热爱“大吉他”啊?
然后电影是这么在细节上体现乔杉在生活中非常热爱音乐的——洗澡时忘情唱刘欢;洗澡时大声外放那首“nononononno”的迪厅歌曲……几乎就这俩情节。
这他妈跟摇滚乐有半毛钱关系吗?
你镜子上糊的那些thewho大门乐队还是sex pistol的贴纸是淘宝买的随机福袋吧?
你奉为神明的那些摇滚巨星,合着就认识个黄家驹?
行,你音乐不行,行事作风摇滚也成啊。
前面乔杉接大鹏回家的时候,大鹏嫌你家里乱,你还说,摇滚乐,玩儿的就是个脏范儿,怎么后来面试乐手时看见娜扎和炸药,就说人家“一个拄拐一个破衣啰嗦组乐队还是丐帮文工团”,还嫌弃娜扎“喝大酒的喝大酒”了呢?
这是精神分裂啊……也可能是因为乔杉的女神是柳岩吧。
一个视摇滚为生命的人,把最牛逼的吉他比作“吉他中的柳岩”,我看这乐手也是白当了。
感觉全片摇滚的行为,就是范伟老师拿秋裤抵投资了。
退一万步说,组乐队我就是纯搞流行歌也没毛病。
问题在于又当又立——你不能用流行歌曲围剿观众的同时,又打着摇滚精神的旗号卖人设卖情怀。
特别是为了制造笑点而丑化摇滚乐手,把摇滚乐当马戏团,把乐手当猴耍。
3. 不服娜扎跟乔杉谈恋爱就是“献爱心”(发财总的台词),亲大鹏就不是了???
行,娜扎不看脸就算了,去各单位演出那段,那么多中年大妈,凭什么放过炸药一个小鲜肉,去摸大鹏大腿?
大鹏老师,强行往自己脸上贴金也要讲基本法啊。
4.假高潮没看懂?
消防车大战当真不是在强行假高潮?
最大的bug在于既然建国总在,发财总为啥还要打人?
啥意思,建国总说话不好使呗?
更别提下一个段落,电影中的真·假高潮:在大吉他遗址开演唱会直接“致敬”网络病毒视频了。
怎么着,欺负大陆观众没看过“千人乐队合奏涅槃《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随手甩个链接不用谢: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279633/ 重点是,消防车大战怎么搞定的?
一个一直强调摇滚精神,打着杂牌军宣扬草根精神的底层乐队,危机关头还是靠有权有势的长辈——建国爹和希希妈来平事儿。
给力的不是他们的摇滚精神,是建国爹的“有人儿”和希希妈的拳头啊。
对,大鹏们还是难掩对建国她爹这类人的认同和臣服。
如果说这片子里真正名利双收的人生赢家是谁?
毫无疑问就是建国她爹。
年轻时搞乐队有情怀,老了功成名就有权有势;影片结尾支持女儿追逐梦想和女儿和解,替女儿平了消防车大战还他妈当了回英雄!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电影结尾都“燃到自焚了”,可赢的还是房地产商啊朋友们!
他们最终还是拿下这块儿地皮了啊你们都在那块瞎傻乐呵什么呢?
强拆头子最后成了此片最道义的一个文明人儿。
这种对建国爹全方位的认同说明这片子最终歌颂的还是这类人!
说白了就是歌颂钱。
没看出来梦想到底有多了不起,能赚大钱才是坐收名利的前提。
这种歌颂多半是创作者下意识的了,属于跪长了就不会站的那种,一不小心就泄露了马脚。
5.对中国摇滚乐最大的贡献中国人拍摇滚乐一大俗,就是非得把摇滚乐和成功人士二元对立。
一个房地产商一定是放弃了摇滚乐才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但凡出现一个摇滚乐手,人设就都是一个套路的,看都不用往下看了,感谢大鹏们,在他们的努力下,满大街的普通群众都知道了,摇滚乐手就是跟可笑的失败者划等号,音乐穷三代摇滚毁一生。
对,《缝纫机乐队》对中国摇滚乐的贡献,就是大大的强化了主流对摇滚乐手都是“长发嘶吼、穷逼社会底层loser、神经病瞎逼作……”的偏见。
大鹏不是玩儿乐队出身吗?
照理说不应该把摇滚乐手这类人呈现到这种扁平得近乎丑化的地步啊。
但这也不难理解。
始终觉得大鹏是个实在人(无贬义或者讽刺),他可能很务实,对身边的工作伙伴仗义,对工作本身踏实努力,但这些并不妨碍电影还是摇滚乐,只是他们跃升阶级、屌丝逆袭的工具。
哪怕这种“利用”甚至是他们无意识的。
因为是工具,所以没法儿动人。
贩卖情怀是好用,但这一次还能不能起效还真不好说——如果你们把那些对摇滚乐有情怀的群体作为你们的消费者,那么真正的摇滚乐迷,是不可能喜欢这种把摇滚乐手都拍成了杀马特的电影的。
——————————我是怕被打的分割线--别问我为什么披马甲。
还真没想到,大鹏们居然先于总局,开始剥夺人们自由发声的权利了。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很难把一部音乐片拍到很差。
前提是创作者对音乐有个大致了解,还要有不俗的品鉴能力。
不过这么一来,很多人可能也发现,要做好后者,其实比做好前者难得多。
大阵仗制作的《华丽上班族》,却让人记不住任何一首歌。
努力夯实通俗姿势的《闪光少女》,投在中国市场却曲高和寡。
人们围观真人秀的《中国有嘻哈》,现实中每年却只靠几支电影主题曲的口水歌度日。
再不然,你认真看下中国电影的配乐和原声带,其偷工减料瞒天过海,已经到了音乐荡然无存的境地。
所以,大鹏拍《缝纫机乐队》并不是偷懒,而是一次挑战。
唱歌、跳舞,是人类自古以来,自然流露的情绪表达,本不存在高低,只有差异。
正如大鹏拍完了网剧想拍电影了,没有人拦他。
他想在电影里组建一个摇滚乐队,同样不妨碍有人落泪,感动。
可是,《缝纫机乐队》拍得并不好。
我看很多人起了争执,《缝纫机乐队》和《煎饼侠》之间,大鹏到底进步了没有。
包括之前的大小鹏打人事件,差评上来就是当头一棒,“还不如《煎饼侠》!
”在我看来,真没有什么好争的啊。
两部电影都拍得不好,大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如果这两部挂点梦想,唱点理想的喜剧片就能叫好,那中国电影确实也太纯洁了。
《缝纫机乐队》的最大问题,就出在了这支乐队的筹备,组建,演出甚至命名本身,该有的音乐,比重不够。
剧作在中段开始,也就是被命名为“缝纫机”以后,完全不可思议地倒向了大鹏扮演的北京来的经纪人身上。
他的爱情,他的人生,他的理想,缝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这个视点的转移,导致大鹏与乔杉间的插科打诨,变得无足轻重。
看起来,他们并不像是热爱音乐,追求摇滚,却一直在喊Let‘s ROCK。
乔杉更像是个死缠烂打的狂热变态粉丝,莫名其妙把大鹏当做了偶像,给钱给女人给配置,去帮助大鹏实现梦想。
这样的做法,可能也没有错。
不过,它们跟摇滚或乐队本身,关系就不大了。
就连缝纫机乐队的命名方式,也是我有故事你有酒嘛,显得过于鸡汤轻浮,放在整部电影里分量全无——真还不如大吉他。
只谈钱的大鹏,剧作套路上更接近那种心灰意冷、绝技傍身的老艺人老师傅角色。
可电影给他安排的,是个罔顾现实逻辑的失败经纪人角色。
一心想搞乐队的乔杉,他也没有困难到拉拢不起人马(撒了把传单就把人凑齐了)。
乐队成员在随后的排练过程中,完全没有遇到磨合凶险,而是立马进入到欢天喜地与民同乐(那一段很碎的镜头)。
在前半部分电影里,《缝纫机乐队》的电影感还是足够的。
几次无缝不切换的转场,可见整体制作的进步。
尤其是拉拢吉他手和键盘手的过程,很符合破铜烂铁组乐队的套路,一老一少一男一女还有一胖子。
可是,随着乐队的演练,电影的节奏突然垮了。
大鹏再次暴露了他讲段子的三俗本性,尤其是张发财为首的车内叽歪三人组,抢戏不说,关键也不好笑。
观众想听缝纫机乐队唱歌,他们几个就躲在暗处唠嗑。
后来为了给乐队制造麻烦,又让张发财带人去阻拦乐队,强行加戏也就罢了,结尾还要加一个他在观众席落泪感动的特写。
这到底是为什么?
把他加入粉丝团队,也比这样强行充当孱弱反派强。
三个人再加上叨逼叨的乔杉,电影就完全是不让听音乐,更像在比拼嘴炮。
好好个摇滚,看得人想打滚。
就连那场演唱会,它举办与否,跟强拆队的进度,本来就没有关系。
莫非,还真想聚众闹事不成了。
可能也有人喜欢段子,但段子的出现,意味着对电影单位时间的切割捣碎。
比如美少女战士和马男的面具,它们在电影里并不具备好笑的元素,而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应该会很好笑”。
有种常见的故事编排,是应该有另外一个乐队,一组人马,去充当缝纫机乐队在音乐演出道路上的阻碍。
无论是误会罅隙还是竞争比拼,他们嚣张跋扈吊炸天,然后大鹏展翅带你飞。
这样俗套却可靠的操作,故事才会围绕音乐、乐队和摇滚的一路前进,盘旋上升,而不是沦为通过搞音乐来讲段子,屌丝翻身满载而归。
《缝纫机乐队》对摇滚的解释,先是来自红领巾乔杉的演讲朗诵,还有儿时见闻。
最后你发现,高潮故事都是来自大鹏的眼睛。
表现摇滚的画面,全部来自加工过的记忆画面。
比🤘,摇大旗,人山人海呐喊,疯狂涌入刨出了大坑的工地现场,还有驾老炮,刷老脸,吼老歌。
我真吃不消这套。
这样的结尾,以音乐收场,也有人喜欢。
正如Beyond是很多人的入门,至今都是KTV必备。
可是,整部电影偏离音乐与摇滚,大肆把玩嘴炮的做法,令我后半场一直尴尬,既不好听,更不好笑。
回想了下,我有两处地方笑了:一是黑带恶妻的现身正家法,然后是电台主持读毕赣的诗。
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
或许呢,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保留,它就是大鹏眼中的摇滚。
我建议取消什么所谓的影评人这个职业,这些所谓的大咖的评价会置顶,会显示到搜狗,或者百度搜索的首页,会影响到准备看这场电影的人的决定,所以他们的评价更容易引导观众。
的确,你可以不喜欢一部电影,但是你是公众人物,你的话会有好的影响,也会有不好的影响,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条消息就可能让一部电影走向巅峰,但也可以对其以毁灭性的打击。
我不是大咖,我只说我的个人感受,也不带任何利益色彩,只想让想看这部电影的人,想看就去看,不要受什么其他因素的影响。
你想看,就去电影院,买张票,看看,喜欢,就跟朋友们说我刚看了,挺好看的。
不喜欢,就告诉你的朋友,我刚看完,这电影好没劲。
注意,前提是你看过了。
否则请不要发表什么感受,那都是虚的,不喜欢听摇滚乐的人不会喜欢这类电影,不喜欢任何摇滚因素的人也不会喜欢这部电影,大哈雷,躁起来,电吉他的高音,架子鼓的轰鸣,这些都有特定喜欢的人群,各大乐队人物的参演,对认识他们的摇滚乐迷来说是个惊喜,我看到二手玫瑰的吉他手开着出租车,说我就喜欢绿色那段的时候忍俊不已,但坐我旁边的媳妇面无表情,马上就要睡着了。
对她来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她不感兴趣。
收学员5000,给老师500,这就是音乐培训圈的现实啊!
乐手的吉他不让摸,这也是爱琴人的真实表现啊!
故事发生在东北,东北式约架也正常啊!
那些为了理想的战斗,也不过为了钱,这歌词说的也是现实啊!
怎么就成为衡量一个电影好不好的标准了。
影评,应该是口口相传,不应该是看到别人去看了,我就去看,这电影没人看,我就不去看。
这不是真喜欢看电影的人做的事。
大鹏发朋友圈约架知名影评人,如果属实确实该打,作为能引导大众的影评人,在电影还没上映就给一个一星确实该打,如果你不感兴趣你可以不去看,或者不发表评论,但是到影院了还被拦下来了没让进,不尴尬吗?
闭着眼打五星的脑残粉也不值得提倡,虚高的口碑也不会吸引真正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去看的。
说了太多废话,就想告诉大家,电影好不好看,看过才知道!
如果你是大V,请不要在电影刚上映就发表你们可以引导大众的言论!
故事还蛮感动的,笑点也挺多。
大鹏差点认不出来这么一失意经纪人,那发型让我有点想起了周星驰。
娜扎安静的冷美人很适合她腿真的很好看。
炸药那个小伙子有点帅,韩童生老爷子够拼诊室变身的时候惊呆了!
小岳岳那头发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梦想这东西,不一定能够实现但心不死有那股子劲在不能实现又如何。
大鹏真让人刮目呀。是明知的励志故事,走向大差不差,但当摇滚,或是音乐这种燃情的玩意儿烧到最后,当理想这种扯淡的东西还有人愿意供奉,好些瞬间实在感动。特别是雨夜胡亮的哭,以及那场人头涌动的合奏。这么多摇滚泰斗在,更难得见到Beyond,看完真的立马去K房吼了一嘴《不再犹豫》嗷。三星半
一场电影看哭了好几次,已经很久没有过了。即便是廉价的煽情,也能让人共鸣和感动。没有过梦想的人是不会理解这种情愫的。再见理想!
上映之前包括虹膜、不散在内的公号都说不错,现在看来,很可能都是软文。电影就四个字,又臭又长
Nirvana <Come As You Are>的贝司,山寨Bon Jovi,Beyond……九十年代口水摇滚大致敬。《煎饼侠》安插老影星,这部安插老歌星,可惜瞎煽情大场面有点破坏了衰到底Rock到底的摇滚魂。破吉他乐队是亮点,还有乔杉开的挖土机,瓦钢尼拱
要在一部青春片里看见李鸿其应该都不会多看两眼,在这片里一衬托,妈呀看完火速下载他之前演的同志电影了!
大鹏就是那种生生让你明白情怀值个谢飞机的代笔
我在人群中怎么看到了尤克里里...
假的冒烟 一如中国摇滚
三星半,大鹏的演技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拍一部不错的电影不容易,拍两部套路相似依然不错的电影更不容易。大鹏对喜剧的拿捏不过火,不造作,有笑点,有泪点,有了资源都会想弥补自己的梦想,但能像他做的这么好,令人羡慕。梦想都圆满,希望以后大鹏还能有题材更多元的好作品。
越到后面越是尬,喜剧,强煽,俗气。青春片旗号后当下吹着一股复古风,处理不好就是卖情怀,追随逝去迎合未来。大吉他某种程度看来就是强行的执念,失去了情感动机。毕竟人在哪,理想就在哪。你会见到谢天笑新裤子唐朝黑豹beyond斯琴格日乐麦田守望者露脸,感觉看了一场假的音乐节,仔细找找吧。
确实比较燃,又一次的屌丝要有梦想的故事,其实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摇滚情怀吧,最后大合奏的场面很感动人,那些配角和群演的真实身份显示在大屏幕的时候也仿佛感受到了中国摇滚的情怀和精神。大鹏的喜剧片还是不错的,各种笑点都挺逗乐,就是故事路子应该改变一下了。
大鹏真是个聪明人,当做不到那么好笑时,就用情怀来凑。甭管手段怎样,高级与否,最后你一定会被煽到,也是一种厉害。乔杉真的可爱,但也为他担心,这种贱招用不了几回了。娜扎全程人肉花瓶。李鸿其是亮点。周冬雨已经到了哪怕只有一场戏也很灵的地步了。
找了现在所谓中国摇滚界的半壁江山来客串龙套,靠服装发型,最后用Beyond的歌收尾,除去形式上的这些,全片哪有一丝能和摇滚挂钩?依旧是披着羊皮的煎饼侠,大鹏的电影现在就可以总结为,屌丝情怀+矛盾(钱)+盘儿亮的女主… 赚一次可以老这么玩就没劲了
抱着打一分的心态去看的话会好看很多。
前半小时无聊的搞笑梗让人觉得编剧是不是下岗了,转折点雨夜强拆的部分这段自我剖白简直烂俗到不行,结尾娜扎跟着去北京更是女性被道具化的典范,最气人的是摇滚大合唱,一溜摆上20几架架子鼓,所有鼓手和吉他手都按照一个节奏摆动,我看的简直不寒而栗,这都把摇滚糟蹋成样板戏了
看了开头,看不下去了
走心了大鹏 请了这么多摇滚外援 笑点和泪点都很爆炸。梦想梗虽然很老了,但这一部依然戳得痛快。
娜扎太美了,但表情太木了。电影也一样,大鹏有着这么广的人际圈,找来那么多人客串,可拍出来的真只平平无奇。临时招募组建的乐队,上来就发现都是满级账号,这还能有什么剧情发展,自己断了后路。找乔杉做主角,相当于拍的是《屌丝男士》大电影,几分钟的短剧逗乐还行,支撑一部电影就费劲了。
算上《闪光少女》,今年简直是中二向电影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