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拿王子和公主的那一套来讲反王权、反出身论的故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从早期选择《白雪公主》那样古典气质的童话,并几乎采用照搬套演的方式把童话原文过一遍。
又如《仙履奇缘》那样,女主虽沦落到贱为女仆的地步,却仍掩盖不住其身为名门之后的气质,以及明显是被迫放弃自己的物权和头衔的受害者形象。
她们都亟需被拯救,而且以她们的身份和所受魔障来看,不是贵族青年不足以施救。
但是在后者中,调戏出身论的戏码已经比较足了,例如国王和公爵的滑稽形象和行为,国王想抱孙子的绝望,以及尽可能地淡化辛德瑞拉的身份,强调她如今的可怜。
更重要的是,把拟人化的动物们搬出来,以及对其他社会和生活方面的细节尽量淡化,只让人把两个概念熟记于心——公主和王子,通过大量反复地实践,这两个概念已然成为了女一号与男一号的代名词,弱化其与历史语境中真正的王子和公主的关联程度,直到这一规则也被打破。
男女主人公甚至已经不需要成为哪怕是“名义上”的王子和公主,至少某一方不需要(一般是男方不是),这种倒插门的规则又成了王子与公主模式的标配,被恶龙掳走的公主可以让沼地怪物去救;救长发公主的不是骑白马的王子,而是被白马追的小贼;与女王储结婚的不是什么南国王子,而是一起出生入死冒险的buddy……《冰雪奇缘》和《长发公主》没什么区别,可能只是在后者中,王子一直是一个从没出现过的形象,于是前者中王子的阴狠才显得尤为突出,而真爱——一旦你接受了爱只能是涉及到性的情爱的设定之后——“百合”的解读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在这个故事模式中,安娜公主与克里斯托弗共同合成了“合格的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形象,而艾尔莎女王则是高塔中的公主(很形象的“高塔”呢,精神气质中的高塔-Conceal, don't feel的警言,现实情况中的高塔-超能力所带来的不得不逃离的窘境,她还自己给自己建了座城堡高塔,把自己隔离起来),合格的王子去城堡救公主,公主拒绝了他,因为自己有心魔未解,王子做出了牺牲,公主幡然醒悟,最后happily ever after。
稍有点复杂的地方只是这位“王子”是两个个体来代表爱的两个方面(勇敢和牺牲?
后者是亲情中也能拥有的特质,或者说是爱情中更像亲情的那一面),而这两人间又有情爱的火花。
我觉得迪士尼真正做得越来越好的地方是对故事背景的填充,这种填充或许并不那么惹人注意,观众不留意也完全不会影响到对故事的理解和欣赏,但是却极大地丰富了整个故事的世界观。
这种背景填充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对故事发生地特别是王城的地理环境、城市构造,乃至周边的地缘政治的介绍;然后是城市文化的隐射,比如在《长发公主》中的文化符号是太阳徽章,既与故事中超能力的来源发生勾连,也能凸显出市民气质。
在《冰雪奇缘》中主要能看出这样几点:阿伦达(Allendale)的地理环境与城市构造:山之南水之北,典型的城市国家。
在一块离岸较近的大礁石上建筑了王堡,从王堡延生出城墙,既框住了在岸上的城镇(貌似靠山的北边没有城墙,克里斯托弗俯冲下来准备救安娜公主时没有受阻,当然,高山是天然屏障可以抵御外敌,此面不建城墙可以理解),又在近海围成了一个人工港湾,方便停靠船舶。
市镇沿着比较急的山坡建设,山脚靠近王堡入口连接桥的地方是港口和繁华的市场。
王堡外观是中世纪样式的石堡,内部装饰色主要是浅紫(不是皇家紫)和红色。
地缘政治环境:周围应该都是君主国,而且都是城市性质的小国,这种设置可能都源自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下各自为政的无数封建城邦小国,无数王子公主童话的历史背景来源。
然而恐怕该故事中并不存在帝国名义的松散联邦,而是彻底的各自独立。
阿伦达王国在整个世界版图中的位置应该是十分偏北的。
从动画中可以得出的主要邻国信息是,南部有南方群岛王国(The Southern Isles),也就是汉斯王子的故乡,西方是威塞尔顿公国(Weselton),也就是那位坏公爵统治的地方(从该词前半部推测出其在版图西方)。
另外,《长发公主》里的那个王国放然也是在阿伦达的南方,可能不相邻(长发公主夫妇可是来参加了艾尔莎女王的加冕礼的)。
当然,各国之间是比较和平的,迪士尼动画里可不想出现国家、民族间战争这么沉重的话题,威塞尔顿公爵也说了,阿伦达是他们长期贸易伙伴。
时间:安娜公主在唱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时,不断蹿到各现实世界的名画旁边,大概表明了故事背景时代(如果把故事置于现实世界的话),加上火器的出现,国王、公爵等人身着现代戎装(当然,迪士尼给贵族男性着装时基本都给他们这样穿),基本可以推测是现实世界的18世纪左右。
如果不往现实靠的话,可以说这个世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了临近工业革命的样子,而政治发展还留在中世纪晚期(至少女性继位没受到什么非议)。
政治体制:当然是君主制。
阿伦达是绝对君主制,女王不在了之后,王位的继承者安娜公主临走之前的一句话就能毫无疑问地指定“护国公”之类的角色,动画中没有表明议会的在场。
君主制细节:长子继承制,只有这么一个城邦,土地也不好再分了,应该是男性优先继承权,但动画里国王只育有两个女儿,长女继承王位说明女性有继承权,动画基于斯堪的纳维亚系文化构建(看各人的名字,什么Sven、Olaf都是北欧名字,还有加冕礼上一段斯堪的纳维亚古语的祝祷词,当然故事灵感也是来源于以北欧为故事背景的安徒生童话《冰雪王后》),北欧几国早期实行家族内的选举继承制,基本没有出现女性统治者,后来逐步出现了女性,14-15世纪的玛格丽特一世更是成为了三国的共主,几国也逐渐成为了长子继承制国家,所以从继承制来看,阿伦达王国放在现实世界中是处于中世纪晚期的样子。
汉斯王子的南方群岛王国应该也是实行长子继承制(这个推测有点不靠谱,因为汉斯有12个哥哥,加上王国肯定也不大,即便是分封制,封到汉斯的时候只怕也像英格兰的约翰王那样是“无地”的),不过既然差不多都是城邦国家,加上匹配现实世界的时代背景,长子继承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主流选择。
王权来源。
动画中没有明显表露出上帝或天神的在场,但国王的脖子上佩戴过雪花状的类十字架,当然动画不会也不用交待君权的合法性来自于“神授”,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一个穿着类似天主教主教衣着的“宗教人物”在某种类似教堂的建筑内为艾尔莎女王加冕,艾尔莎要弯腰受冕。
所以说起来,王权依旧源自“神授”,不过这个世界可能并非某一单独神主导,同时君主继承的合法性当然还源自家族血统的传承。
女性的王冠(说是王冠不如说是头箍)中心缀有蓝色的菱形宝石,王权宝球和权杖上也是如此(只是十字架都换成了即将绽放的金色花瓣),王宫中也充满了以菱形为基本要件构成的各种花纹,特别是雪花样式,这意味着菱形徽章以及雪花纹案在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中都拥有关键的图像学意义,而蓝色宝石对于王室来说则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宗教:之所以说这个世界并非某个神主导主要是考虑到《长发公主》中的国家与阿伦达同处一个世界,而前者崇尚太阳的能量,后者的宗教建筑和贵族建筑中充满了由菱形构成的雪花图案,可见他们崇拜地应该是与自身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某个或某些冰雪之神。
唱诗班的红衣上画的是一颗拥有弯曲枝干的树,树的正上方是一个菱形,教堂中充斥着以六个菱形构成的一朵雪花式样的纹饰(虽然教堂是典型的罗马式天主教堂结构。。
),应该是与阿伦达居民的信仰有密切联系的。
贸易:威塞尔顿公爵一心想窥探出自己长期贸易伙伴的秘密,这里想特别强调“长期”,也就意味着阿伦达一直在出口着些什么商品,直到这些商品成为传统意义上的“阿伦达特产”。
联系到阿伦达的地理环境,以及最开头表现克里斯托弗儿时与大人们一同制造冰砖,并且此后一直以此为营生的状况来看,在春夏秋季向南方及西方各国出口冰块可能是一桩主要的买卖,北山有终年积雪(这也是为什么克里斯托弗能靠在夏季制造冰块来养活自己),但是冰砖什么的一来运输成本很高,二来单价应该也不会太贵,通过这单一商品的贸易恐怕无法获得太多收益。
另外可以假设阿伦达在有限地出口珍贵的蓝色宝石(从蓝宝石为王权象征物之一揣测出来蓝色宝石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是特产,从而带上了一点民族主义的意思),因为蓝色宝石是御用珠宝,因此可能出口至其他国家,也供王公贵族享用,但出口量不是很大。
我觉得,迪士尼之后的动画可以尽可能地完善这个世界,从而构架出更为磅礴的世界观,用一些小彩蛋来暗示观众即可(比如这次的长发公主),这样会多很多发现和联想的乐趣。。
Frozen这部电影的功绩是,首先离开了传统的迪士尼王子公主模式,开启了女性独立的新时代。
男性要么心怀阴谋,要么是辅助角色,拯救女性的是女性,主导剧情的是女性,结尾还是女性。
第二个功绩是,文本的暧昧指涉产生的隐喻。
艾尔莎的处境有同志隐喻,被要求隐藏,被歧视,被当成怪物,只有在黑夜的异境才能充分自由与释放。
但这还不算完全的自我认同,只有亲人的接纳与包容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
因此let it go之后再怎么自信的艾尔莎,看到寻来的安娜还是会恐惧,因为自己的异能对亲人还是伤害,这是因为没有走出自我的局限,尚无法控制它,如果无法控制,恐惧的伤害就会发生。
虽然表面上展现的是艾尔莎的异能,其实观众一定会想到同志,以及“骄傲做自己”的感觉,这在let it go里得到集大成的展现。
很妙的是安娜与汉斯的对唱以及地精撮合安娜和克里斯的歌曲(这是必须为两男角配备的主题歌)里面都有可以视为写给艾尔莎的句子,前者不断出现的door意象(结合从小到大安娜与艾尔莎之间关于door/gate的情节),后者中的压力恐惧会让人选择错误云云,不都是对艾尔莎的证明么?
还看到有说雪宝就是艾尔莎的化身,所以I love you也说了,喜欢夏天喜欢拥抱也说了,”Some People are Worth Melting For“更是含义深刻,甚至可以将这句话套用在冰雕态的安娜身上,那值得融化的,不正是艾尔莎么?
但同时不正也是艾尔莎冰冻的心值得为安娜融化么?
文本的暧昧之美就在于它只给观众/读者提供现象,对文本的诠释权利掌握在观者手中。
所以经常看到剧迷将每句台词每个场景截出来,每句话都力图分析得十分透彻,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
最有意思的是在每一个细节中挖掘隐喻的无穷感,觉得越想越妙哉,将这些线索整理起来,看出了一幅幅的地图,恍悟原来是这样!
这本身就是欣赏带来的乐趣之重要来源关于过度诠释的好玩与危险,《傅科摆》给出了十分强悍的假设。
三个明知道在虚构的人,对世界疯狂诠释,胡乱联系,结果玩大了,真的惹来坚信不疑之徒的追踪,最后搭上生命祭奠了这虚无。
但说实话,看到他们的诠释,定力不强的读者只怕也会信以为真,此时还真是要学习逻辑课才行。
表面的联系是普遍的但不是任意的,可只要抓住一些共同点就能得出足够多的脑补,全看你是不是艺高人胆大。
文本既然只提供了现象而将诠释的权利交给观者,那么隐喻就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没有标准的答案。
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可以做出多重诠释,这才是文本暧昧性的魅力,因为它将文本变成了无限开放的空间,让它足以放置对隐喻的众多诠释,也就让不同种类的观者有了寻找自己需要意义的可能。
与其为Frozen是姐妹亲情还是暧昧百合辩解不休,甚至指责对方狭隘,不如感叹它是好电影,能够经得起这么多诠释,这就是妙处所在。
大家怪迪士尼故意打擦边球不点明,急得只想”怎么不亲下去“,为什么一定要亲呢?
地精只说了解开冰冻魔法需要an act of true love,然后俩地精才举例说a kiss of true love,意思很明显啦,不一定要kiss,只要是”真爱的举动“就行,那姐姐为啥不能拥抱呢?
况且克里斯抱了那么久也没有用(所以不完全是?
),其实安娜在雪宝点出克里斯之前完全没想到这点,脑袋蒙蒙的以为汉斯才是,但在汉斯黑化后,雪宝点出了真爱的意义“真爱就是将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
安娜舍身救姐的行为本身已经证明了谁是真爱,真正做出act of true love的,除了艾尔莎,亦是安娜自己啊!
这样的分析可以延伸到每个细节,并做出无穷假设(反正编剧也没给出官方解释),被刷过无数次的拥抱然后妹妹I love you啦,结尾的有爱滑冰啦,脑补停不下来的观者细节癖发作,恨不得用每句话当定理解出这道证明题,更加上官方的访谈啦,周边的画册剧本啦,然后诞生出许多让我观之兴奋的同人图文(不乏小黄图文),试图证明姐姐妹妹是真·爱。
怎么不是真爱呢?
姐姐那么怕妹妹受伤害为此可以一辈子躲着,妹妹在自己和姐姐的生命之间选择了后者,争论的焦点仅仅在于这种爱到底有没有身体欲望,有没有想扑与被扑的欲望。
哎呦喂脑洞开太大。
电影狡猾(或者说一贯纯洁)地一笑:”我只会给你们展现到这里哦,至于黑屏后的故事,完全由你们建构的诠释逻辑去发展它的可能吧!
“观者也狡猾(或者说一贯无辜)地一笑:”我当然知道迪士尼想展现什么价值观啦:亲情的修复、面对自我的勇敢、女性的独立、成长的学习等等,这部电影都极好地展现出来了。
“所以迪士尼怎么不明确呢?
它是如此鲜明地一以贯之自己的价值观。
既然迪士尼已经完成了它需要表达的,这些情节可能含有哪些更深的隐喻,就将诠释的权利交诸观众好了。
迪士尼止于它需要止的,但它通过情节引发了观者“不止于此”的兴趣。
——FROZEN編劇的Twitter上有網友問她:「我們想知道Elsa是不是同性戀,還有Let It Go是不是一首出櫃歌?
」她回應:「我想這點最好還是別講明吧 :-)」(Think this is best left unsaid :-))——即使艾尔莎的处境无限接近同志的隐喻(结合美国正在推进的同志婚姻合法化运动?
),和将它坐实还是很不一样,因为后者将只有一种解释,前者则可以衍生出更多。
当观者抓耳挠腮感慨为何不给出确定答案时,不妨回转过来想,正因为没有确定的答案才让它有了包纳更多意义的可能。
为什么不向更广泛的意义开放呢?
况且世界上有那么多可以为之赞叹的美好东西?
“百合”是一个描述“女性之间具有强烈连结感”状态的词,以区别有着明确身体欲念的les,它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定则。
认为百合是创作者“预设”在文本中,只待观者发掘和解读,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握有正确的工具,于是争论蜂起。
百合是观者而不是创作者主导,描述观者看到文本中两个女性具有“天然连结关系”时感到的某种朦胧模糊快意时使用。
它只能暗示不可明言,暗示的范围就不是创作者可以把控的了。
创作者可以照亮他想照亮的东西,却无法把握观者可能从阴影中解读出什么暗示。
诠释的权利在观者手中,他人怎能代替自己的感觉?
一个人感到朦胧模糊的快意,由此建构了一套“百合”逻辑,另一个人看到相同的内容却无动于衷。
既然人和人是根本不同的,共情虽有但差别仍在,即使排出一个个细节,言之凿凿地说服,反倒是越俎代庖了创作者的工作。
谁说亲情和百合不可相容?
或者说它们之间的界线本来就很模糊?
况且什么是百合?
我认为百合指的是女性之间强烈的的依恋与连结感,如果两个同性角色之间能够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天然连结感”,即他们/她们的行为、情感、思考方式只有在关涉到对方时才会出现,并且不明确涉及身体欲念(即使细节癖发作从每一句话里都看出它可能的走向)。
百合的暧昧之美在于,它给观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将诠释的自由延展至无穷。
这无穷可止于何处?
止于任何可以止于之处。
Elsa女王好帅!
边唱歌边把头发放下简直是牛郎prprpr!
在雪城堡里边唱歌边扭着腰推开阳台门那里实在是不能更妖孽!
音乐都好好听!
特别是出柜歌和在雪城堡里的姐妹对唱!
我要去下ost!
话说放到安娜被冻住之前呼出一口气那里整个电影院都笑了,这是为什么!
试想一下,见到姐姐有危险,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以及呼喊着找过来的鹿男,飞身去挡住了剑,然后在化成冰块的时候,仅有的是一声安心的叹息,真是又虐又感人!
想着能救到姐姐真是太好了,把姐姐的安危放在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之前,这样的安娜真是小天使!
最后真爱果然是姐姐,毫不羞涩的对姐姐说“I love you!"那里简直....都到这程度了你们俩不来个真爱之吻对得起观众吗!
顺带一提,迪斯尼居然推出了姐!
妹!
情!
人!
节!
卡!
片!
真是不能再更有病了23333333
在写这篇对于冰雪奇缘的影评之前,我已经记了三千多字关于影片细节的笔记和感想,但除了有一种“我是多么仔细在看电影”的自我满足,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好像缺了点真正值得说的东西。
去年12月看了网上的枪版,那时跟打鸡血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在笔记本里抒发感想,当时的题目叫做“王者归来——迪士尼的二次复兴”。
后来,豆瓣上的影评多了起来,我看到了各种不同角度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想,于是就停下了手上写的东西,找一些同人的文章、图片各种脑补,顺便等着正式上映后真正去面对这部电影,准备到时再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想说的。
事实上,我对于音乐、电影、编剧、动画技术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甚至可以说知之甚少,但是想尽办法去电影院又看了四次的我真心喜爱着这部电影。
所以,我希望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它,因为它虽然有着不足和缺憾,但同样也令人欣喜惊艳。
我一直都认为,能过渡到理性的爱才是更加持久而深刻的感情,那才是一种面对痛苦与思考后仍然能够坚定去爱的选择,是一种牺牲与坚守的信念。
于是,在激动的心情基本平息的现在,在仍然确信自己这种喜爱的感情的现在,我希望能写下些这段时期我对于冰雪奇缘这部电影的总结与思考。
在各种各样赞扬的影评中也有很多唱反调的例外,这些例外的批评声音里除了因个人喜好造成的情绪化发言没什么好说,主要还是对影片的情节和结构上提出了意见,而这个问题确实是明显存在的。
迪士尼本人很少在中国被拿到台面上仔细分析,而更多时候,普通大众只是将其看作一个美国动画或者给小孩子看的电影的符号,即使是专门的动画相关专业人员或爱好者也大多对迪士尼这个人谈不上有什么理解。
而“迪士尼”问题的根源就出在迪士尼其人身上。
被传奇化了的迪士尼确有传奇的资本,他对小孩子的爱和对动画的贡献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推崇典型家庭生活(对女性地位不重视)、控制欲强、疑心病重、反共的种族歧视主义者,一个具有一流眼光、二流艺术水准、三流价值观念的超一流的商人。
从一开始,迪士尼动画的定位就是简单、好看、给孩子们创造出美好的幻想世界,迪士尼在世时的动画基本都是走的一个套路,几乎看着海报就知道了整个故事结局。
《白雪公主》后的迪士尼动画在1994年因《狮子王》重新获得巨大声誉之前,一直都没有特别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现。
并不是说它没有在选材和情节上做出改变,我个人认为在《狮子王》之前的《美女与野兽》和之后的《风中奇缘》《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魔发奇缘》都是很不错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或是题材不适合、或是市场需求没把握住、或是宣传不给力之类的,一直被梦工厂和皮克斯压了一头,收购皮克斯的行动直接看出了这个动画起家的老牌公司的尴尬与无奈。
好像说了很多题外话——我的重点就是想说,大家基本可以肯定现在这样有点不上不下的剧情是创作者们和迪士尼股东及市场妥协的结果。
如果看这部电影足够多,那么情节上的断裂感和故事中情绪的奇特曲线就越来越难以忽视,当然,如果你每次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美丽动人的Elsa身上,你看多少遍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这也是不记得循环看了多少小时《LET IT GO》的本人的经验之谈。
绝大多数观看者对影片的前35分钟都赞赏有加,我有时看着Elsa把门一甩往冰城堡内走去的时候就有一种看到“本集完”的感觉。
虽然剧终的“真爱的行动”也是很经典的高潮情节,但是一方面场面不是那种绚烂的类型,另一方面前面压抑的感情铺垫在双线叙事的情况下又有点分散,还有个我不是非常理解的“安娜冻成冰雕后吐了口气”的奇怪笑点(我看了四场,中英文版都有,不管熊孩子多的还是只有十几个成年人的,总是有人笑= =)。
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最大的高潮在第3035分钟,如果不是喜欢看动画的人,那么被别人说无聊或者情节平淡真是不冤。
这次的双线叙事(Anna主线,Elsa副线)类似双主角的安排是电影的亮点,也是明显的弱点,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喜欢的人会觉得迪士尼这次终于突破了,挑剔的或者要求高的观众就觉得不开心了,两边都想讨好时往往会讨不着好。
身为联合导演和编剧的詹妮弗•李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灵魂人物,她曾在电影美术集中说,Anna和Elsa是“阴与阳”的关系,并表示这部电影主要想要表现的是“姐妹亲情”,所以没打算再给Elsa配一个男友(见官方WIKI)。
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最终电影并不是如此,虽然Elsa的重要性能在故事主题的安排和电影那最华丽的盖房子场景感受出来,但她的戏份完全不能和詹妮弗•李所说的那种重要性相匹配,Elsa的戏份相对她的定位就显得太少了。
想在电影里塞进去贪婪的公爵、想要篡位的王子、不愿伤害他人又不能正确操纵力量的善良女王、乐观直率又缺爱的公主、吵闹热心的地精、大智若愚的可爱雪人、狗形驯鹿、人形驴子以及公主和王子和驴子的三角恋爱……迪士尼我谢谢你想说那么多,但是真心时间不够啊!
汉斯的坏心眼如果仔细看还是能看出点头绪的,比如他在初见面时知道Anna是公主就突然比原来表现得更热情,唱歌说“find my place”时开心地看着阿伦黛尔的建筑,抬起弩箭之前先看了Elsa头上巨大的冰吊灯,明明在阿伦黛尔是代理头头了还在囚室里对着Elsa说什么会考虑(其实就是他不想放Elsa)……但是,小孩子能看出这些来么?
多数人都会觉得汉斯变得很突然吧?
要是专门表现下汉斯的心理转变,一是戏剧性减少,二是怕小孩子们不喜欢阴暗剧情,三就是没时间吧?
在多数动画电影才八九十分钟长度的情况下,《冰雪奇缘》的100分钟已经不短了,就这还是不够。
还有Anna和Kristoff的爱情,说实话真是土气透了,我知道这个“公主X穷小子”的模式永远都有人喜欢,所以最后那一吻到底是想满足什么样大圆满心理我都不在意,不过就是个套路。
而且,缺爱的Anna也不过认识人家两天不到,你这样前脚还觉得王子是真爱,后脚就和认识两天的穷小子吻上了你姐姐知道么?!
知道了得再把阿伦黛尔冻上一次吧?
迪士尼几十年后要不要再拍一部“不管是不是王子只要才认识对方就不要急着爱来爱去”的动画呢,到时一定也会有人认为是一大突破。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主观感受,整体的影片一直就在“好笑”“好虐”“好笑”“好虐”里不断摇摆,戏剧性的冲突场景很多,一个接一个,个别段落转的有点生硬,有时刚酝酿出来一些伤感的情绪就被后续打断了。
从地精那首“fixer upper”的歌词可以看出它是作为这出剧音乐主线的一部分,歌词除了撮合Anna和Kristoff,也暗暗点出了Elsa给阿伦黛尔造成麻烦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但我还是觉得太闹腾,一直到Hans出现在冰梯前和棉花糖打斗、Elsa关上大门跑走时脑子还闹哄哄的“truuuuue looooove”回音。
(题外话:我好讨厌地精那样觉得是好事就强加给别人的热心性格,跟逼人相亲结婚一样充满即视感=”=)喜欢迪士尼电影里歌曲的人喜欢的不得了,觉得这是迪士尼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但是看到最多的不喜欢的原因一样是因为歌曲“怎么说着说着就唱起来了”这样。
对于歌曲我最没有资格发表意见,因为我自己唱歌跑调,只有《团结就是力量》那样节奏就是靠吼的歌才能在调子上。
专业上没有意见,那么就从听众的角度说说。
我认为这次的《冰雪奇缘》电影原声非常好,从它的定位“电影音乐”来说,纯音乐的旋律藏在画面和情节之后很好地增幅了情绪,作为类似音乐剧的角色歌曲来说, “歌为心声”——这次角色的塑造是相当有魅力的,歌曲也无比贴合角色的性格。
当然,我也看到有的对音乐很在行的人说这次音乐上并没有太大突破,确实,即使我这样不怎么听歌的人也没觉得旋律有什么神乎其神的,而且比起《Let it go》甚至更喜欢同是Idina Menzel唱的《Defying gravity》。
不过好的音乐的重点在于它能勾起听者的情绪和思索,电影中故事和词曲的互相加成,还有迪士尼这次大手笔的25种语言歌曲配唱,不管是不是“出柜歌”,是不是“神曲”,在众人翻唱热捧循环听歌的表象下,更多的是对Elsa的认同、对同是生活在压抑环境下想要“Let it go”这种愿望的认同。
不管是何种艺术,在共鸣的层次上都是对人类最本质情感的宣泄,所以在这个层面看来,争论音乐好不好已经不应该是重点,重点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这音乐好。
说到技术,动画3D技术以前公认是皮克斯最牛了吧?
这会儿皮克斯都被迪士尼收购了,俩工作室人不可能不交流的吧,何况制片的都是约翰•拉赛特,在这里只要承认这样的电影画面是最适合电影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何况我每次都被Elsa跟小动物一样惊慌失措的小动作萌到一脸血恨不得把她抱在怀里保护起来——你们注意到到她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么?
注意到她是左利手,就连手套的皱褶也是右手比较清晰比较多么?
注意到她抓住自己手的时候手在微微颤抖了么?
注意到她换装后第一次出现在Anna面前的腼腆笑容了么?
注意到她和Anna第一次分开时和床、物品一起搬走的那个布偶是绿色的(Anna形象)么?
(虽然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后来这个绿色的Anna玩偶又回到Anna手中,大约是觉得至少玩偶的Anna和Elsa不要像她们本人那样分开于是又送给Anna了?
)如果你连创作者们想让你看到的故事和人物本身都注意不到的话,那么争论“迪士尼一流的动画技术是不是真的在一流里面也是最强的”这个命题不觉得在浪费时间么?
如果是动画从业人员,打完分后认真分析差距或者写出可信的评测比简单的感性评价更重要吧?
如果是普通爱好者,随便说说也是种情趣和交流方式。
但要是真当个事去比来比去,我说您们歇了吧,这在我看来跟“我就是没学医,要是我去研究癌症,癌症早治愈了!
”一样可笑,要知道比较也是有科学方法和标准的,偏要无视标准去喷……那也只能随您了,谁爱比谁去比吧。
不知道为什么说着说着一激动就把开头“理性、客观”的定位扔到脑后了,各位多多见谅……我对这电影是真爱。
具体怎么夸我却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了,每个人喜欢一部电影必然有他自己的理由,也许是不是好电影还有个标准评价,但是是不是喜欢的电影就可能是一些更加私人的、感性的理由。
大多数人都说这部电影好看,那么感兴趣就去看看,不感兴趣就不看。
也许有人会说,错过了你会后悔的!
要我说,没那么严重,错过了的不是你那盘菜,是你的,早晚总是能看到。
曾经和友人抱怨错过了几十年一遇的流星雨时被她不屑地喷了一句:“你错过的流星雨多了,错过了又怎么样?
以后所有流星雨你都熬夜去看?
”《冰雪奇缘》是一部有趣的动画电影,虽然塞了很多东西进去是它的缺憾之一,但同时也因此更容易在其中找到打动自己的那一点。
希望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在生活中不再隐藏、不再害怕、能够掌握自己的力量并发现真爱,也希望不喜欢这电影的人一生顺利不用感受到那种想要逃离的压抑和痛苦。
PS:Elsa和Anna是真爱!
(无比正经的脸= =)
昨天去看了《冰雪奇缘》,真是部动人的迪士尼动画,大爱!
之前我说喜欢《神偷奶爸2》,那是看着乐呵好玩的感觉,没有多少回味(除了无敌萌小黄人)。
但看《冰雪奇缘》有种强烈的投入感:故事不蔓不枝一直很抓人,角色鲜明有趣不废话,画面美轮美奂华丽精致——迪士尼近年不知是否得到了皮克斯的帮助,在3D CG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将2D动画时代以《幻想曲2000》为代表的达到高峰的技术呈现为3D CG画面了。
影片中的雪景效果非常惊人!
当然其3D立体效果也极赞,上面那张图的场景让人如身临其境,多处场景出画感都很强。
最赞的是此片回归了迪士尼的传统,但又有很多不落窠臼的地方!
它几乎就是一部音乐剧电影,而不是在动画片里加了一些歌曲而已。
音乐与故事、角色、情节发展紧密相连:一开场就是一段北欧风味十足的宣叙调,颇有点《悲惨世界》开篇的感觉;艾尔莎和安娜在冰宫殿的精彩对唱将角色情绪推向高潮;雪宝那段爵士风十足的“夏天畅想曲”有趣又好听,百老汇风味十足!
当然《Let It Go》一段也是华美无比!
可惜片子后半部为了叙事,基本没有安排歌曲,如果结尾再有至少一首佳曲,感觉就完美了。
影片故事主题并不深刻复杂,但呈现得很漂亮,比《长发公主》之类好很多。
这是个老幼咸宜的故事(顺便说一句,影片的北欧背景设定也很赞),不过四位男女主角的设定还是很大胆的,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做得非常漂亮,一丝不乱。
尤其结尾,三角形的关系和情节逆转一下摆脱了俗套,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大地春回一段俨然《幻想曲2000》中场景再现。
迪士尼动画最近两年强势反弹,看来是完全走出了从2D到3D时代的不适应时期。
既有《无敌破坏王》这样比较新式的,风格与以往很不同的动画片,又有《冰雪奇缘》这样衔接上《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经典的佳作 。
我得说一句:《冰雪奇缘》堪称2013年最佳的北美动画片,在我心里它比《疯狂原始人》和《神偷奶爸2》都出色!
我相信法国那部《艾特熊和赛娜鼠》与宫崎骏的《起风了》都一定是很棒的作品,不过《冰雪奇缘》绝对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冰雪奇缘》的英文名是“Frozen”,意思是冰冻的,可是我看完后却一点也不感到寒冷,反倒觉得暖意融融。
影片讲述了一对公主姐妹从被迫分离到再相聚相依的故事。
会使用冰雪魔法的姐姐艾尔莎,为了不伤害亲人而选择了隐藏和逃避,可是逃避让她更加孤独和恐惧。
普通却活泼开朗的妹妹安娜,一直在寻找真爱,总是用自己最坦诚的一面示人,可她却不知道姐姐为什么总躲着自己,内心一直都充满疑惑。
片中,我最喜欢安娜,她直爽、活泼,爱自己的家人,无论遇到任何事,安娜都用歌声来驱逐它。
安娜爱家人,用最后的生命拯救了姐姐。
安娜给姐姐的爱融化了她的恐惧,而艾尔莎所拥有的爱也融化了安娜所遭受的冰冻魔法。
一边是艾尔莎创造出的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冰雪,一边又是温暖人心、可解冻一切的爱情与亲情,让我们在心中为她们姐妹俩的真爱而感动。
就是这么一部迪士尼电影,它唱出了真正的亲情,唱出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爱!
Letitgo,让什么寒冷的冰雪都飘走吧,现在降临在世界上的,应该是暖暖的真爱!
迪士尼的这部Frozen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Snow Queen》,安徒生笔下的Snow Queen是个类似于纳尼亚中的白女巫一样喜欢调戏小正太(误)的邪恶女巫,整个故事也与Snow Queen没什么太大联系。
公主跟王子碰见,一直自己孤苦伶仃的感觉却被这个外来国的王子展现出的友好取代,然后相信这是一见钟情,这就是爱情,一路奔波最后又是俗套的睡美人套路,公主坚信王子是真爱回城堡找王子,到后来,回到城堡,王子黑了,黑的那时候我发现迪士尼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只会写王子公主绝配的童话故事的浪漫幻想家,它长大了,在风雪中拖着即将冰冻的身体去找那个在路途中对自己悉心照顾的那个人,相信他才是真爱,他才能拯救自己,像是要走王子被踢,穷小子跟公主在一起的套路时,迪士尼亮出了最后的底牌,在快要冰冻的那一刹那,她去救了姐姐,并没有听别人的谁才是自己真爱理论,她选择了冰雪女王,女王是可怜的角色,从小就害怕,害怕这个自己都不会控制的力量伤害自己最爱的妹妹,看着妹妹一年又一年长大一次又一次来敲自己的门,但她却走不出去,恐惧将她牢牢锁在里面,后来她解放了,去没有人的地方,随意挥洒,建筑自己的城堡,不用再害怕伤害某人,她解放了获得了自由,哪怕是自己一个人,看似解脱了,可是她还是在逃避,妹妹来了也不敢跟她回去,我不想伤害任何人,所以在王宫的人来解决她的时候她却一直害怕的逃跑,最后却伤害了自己,被关进了牢房,她受了诅咒,这个诅咒一样的力量,一直孤单到了现在,可是她却不孤单,因为有一个比任何人都爱她的妹妹,会跟她吵架会不远万里来找她,会在最后的关头放弃了男主放弃了生命来替她挡剑,
自从皮克斯和梦工厂崛起后,迪士尼一直处于一种困境中。
他们在努力找寻和其他Animation Studio相比,自己身上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自己代表着什么。
他们也比谁都清楚,没有创新就不会前进,但同时也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遗产。
本片也算是真正做到了”keep moving forward”的承诺其实和其他动画公司比,迪士尼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音乐。
每当观众想起那些经典的迪士尼动画的时候,音乐往往是他们第一个回忆起的元素。
《小美人鱼的》”Part of Your World”,《美女与野兽》里动人的旋律,《狮子王》的”Circle of Life”,还有迪士尼公园里总在单曲循环的”A Whole New World”......往往是音乐让迪士尼动画有如此不朽的魔力。
本片便是迪士尼又一次对音乐剧的拥抱。
这也体现出了电影制作中的核心—合作。
本片作曲家Robert Lopez和Kristen Anderson-Lopez(还竟然是夫妻)为本片创作的音乐可以说是令人印象深刻并且积极为电影叙事服务。
开头短短三分钟的由“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这首歌带领的montage干净利索的把Elsa和Anna从小到大的隔阂表现的淋漓精致,并且旋律令人心碎,节奏和情感把握的相当到位。
很有《飞屋环游记》前十分钟的感觉。
如果没有前期导演与作曲家的配合,这段剪辑是绝对不会如此有力。
“Frozen”前身“Snow Queen”这个项目可算是历经坎坷。
由于迪士尼当时的一个头头非常喜欢这个安徒生原版的童话,让这个项目立的很早,可是在故事上有很多挫折。
原版故事中Snow Queen是个大反派,如果不改动的话就又会成为典型的女主为了救男主踏上一个旅程然后皆大欢喜归来,live happily ever after的片子,那和以前那些动画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项目后来被搁置,然后班底经过了大换血,换成了现在Chris Buck和Jennifer Lee带领的团队。
(两位导演也是故事的创作者,但只有Jennifer Lee是编剧) 两位作曲家也是积极的与导演们沟通和创作音乐。
有意思的是,本片的所有由配音演员唱的曲子都是夫妻俩人操刀的(他们是songwriter),但是原声带(score)是另外一个人Chris Beck创作的。
所以夫妻二人组也少了些压力,可以更加专心的创作有百老汇风格的歌曲。
Chris Beck在自己的背景音乐加入了他们二人原创歌曲的一些旋律以保证整张专辑的连续性。
比如说全片最结尾的音乐就是“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的变奏版,这又体现了合作Frozen豪华版原声带中的第二张碟收录了两位作曲家为本片创作但最终没有被采纳的曲子,我们也可以能从中瞥见这个故事在设计过程中是经历了多少的变动。
这些被剪掉的“原型”曲子都是在两位作曲家自己家里录的,声音是他们自己的声音和他们孩子的声音。
(由于他们小闺女的声音太萌了于是在最终版"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中为童年Anna配音的就是他们的小闺女Katie)他们写了一首关于Anna刚出生和Elsa一起表达自己怎么叛逆的曲子,一首关于预言的曲子(最终的片子可是啥预言都没有),一首关于Heir和Spare的曲子(有一版故事中将两姐妹关系重点放在Elsa是皇位继承人而Anna只是一个被忽视的备胎上。
这首歌是Anna的独白,说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备胎,有自己的价值。
最终的故事没有把重心放在这个关系上,但Elsa仍然还是皇位继承人。
Anna是备胎这个信息在最终版中没有被突出,但是从这首被剪掉的歌中我们确实可以更好的理解Anna这个人物),一首Anna和Hans的爱情歌(最终的曲子完全不是这个调子),一首Elsa和Anna的曲子(由于冲突,Elsa主动把Anna的心冻上。
最终版中这只是个意外),另外一首Elsa和Anna的曲子(Elsa在监狱里,Anna开始慢慢被冻死,这个时候两个人才开始慢慢的理解对方。
当然最终版也不是这个样子的)总而言之,从这些没有采用的曲子中我非常欣慰的看到两位导演在积极的和作曲家合作,让音乐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切都决定好以后再”通知“他们二位去写几首歌。
事实上,“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这首我认为是全片最催泪的曲子在一开始是没有被采用的。
但是在试映给员工以后他们强烈要求留下这首曲子,连约翰拉赛特都说”我脑子里全是这首歌,我开车的时候都还在哼哼。
” 后来这首歌也被留下,被制作成如此出色的一段montage。
我完全无法想象本片没有这段的样子。
所以作曲家也能成为叙事成分中的重要一员,这一首曲子由于广受喜爱,甚至改变了原先的叙事。
这也是很欣慰的一件事,因为这体现了电影制作的核心:合作。
导演不是独裁者,他们没有守着已经定好的创意一点变化不许有,而是积极的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经常改变和尝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估计这也是本片音乐为何能如此出色的达到叙事效果,而不是为了唱而唱。
事实上,“Let It Go”是全片第一首确定的歌,也正是这首歌让导演们意识到,Elsa不是邪恶的反派,她只是一个压抑的青少年,因此他们也决定放弃反派这个设定。
导演Chris Buck一开始向迪士尼老总们pitch故事的时候影片名是“Anna and the Snow Queen”,Elsa还是反派。
因为这首歌和约翰拉赛特的缘故,导演们打算把俩人变成姐妹关系,这样观众才会开始关心他们,然后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估计没有一部迪士尼动画中songwriter会如此紧密的参与故事创作过程。
金球奖的获奖感言里两位导演也都特别感谢了夫妻二人组,更体现了他们对整个故事的贡献其实在动画片里用大量人声演唱的音乐也是双刃剑,因为会对国际市场有影响。
我觉得当初之所以“Tangled”《魔发奇缘》没在大陆引进就是因为里面英文歌太多了,孩子们伤不起。
去年的《无敌破坏王》绝对是看中文配音版的孩子们更多,因为好多小朋友还认不得字幕呢,你说再加上英文歌,然后就损失了好多儿童观众群,损失了孩子就损失了更多的陪他们的家长的票钱;就算引进字幕版,唱歌的时候大家都忙着看字幕了,对画面观赏绝对是有影响的。
就想象Elsa建城堡那一幕,如果有字幕的干扰,观众是不会对画面百分之百集中注意力的。
如果集中注意力看画面却又忽视了Elsa歌词里放开羁绊释放自我的信息,那又会缺点意思;除此之外,歌词一开始的韵律都是英文,翻译成别的语言真不见得还有原先的味道。
本片的歌词还有叙事的作用,你要是为了韵律但翻译错了不行,意思翻译对了搞不齐韵律就没了。
举例:"Let it go, let it go, 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 Let it go, let it go, turn away and slam that door." 你看anymore和door押韵,所以唱起来很有感觉,如果翻译成中文会成什么样子......《悲惨世界》去年在中国上映了,不管获了多少奥斯卡提名,在大陆的票房不是那么理想,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语言的问题。
《悲惨世界》比《Frozen》可能还更严重点,恨不得全片都在唱歌,所有的剧情交代,情感宣泄,人物描写统统都需要通过音乐歌唱来表现。
海瑟薇的那首歌你只听旋律也就是优美悲伤而已,只有和歌词结合才能变成对命运的呐喊,对生命的绝望。
但是在大家都忙着读字幕,弄懂你唱的是啥意思的时候就会有个delay,造成脱离感,把音乐的力量削弱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就像我们可以把古诗词翻译成英文,但是那种意蕴是根本无法翻译的Elsa在“Let It Go”这首曲子中用自己魔力建造起冰城堡的montage也是非常令人惊艳,这也是一个音乐和画面无缝衔接,各自给对方锦上添花的体现。
迪士尼把这部电影改变成百老汇音乐剧的野心也是可见一斑,一是作曲家Robert是托尼奖的获得者(The Book of Mormon),二是Elsa的配音演员Idina Menzel本来就是百老汇火很多年的“Wicked”中Elphaba的扮演者,她自己也因为对这个角色的出色表演获得了托尼奖。
所以估计改编成音乐剧也不是什么难事。
据说迪士尼已经开启《冰雪》的音乐剧版的制作了,不过是不同的班底。
百老汇版的《阿拉丁》今年也要演出了,不知道怎么样呢两位作曲家对于频率配合的掌握也真是很棒,让音乐嵌进人声。
如果各位只听“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的卡拉ok伴奏的话,会发现基本上没有和人声旋律相似的旋律,这就意味着不会重合,不会相互抵消。
Kristen Bell的声音频率很高,如果背景音乐频率也高两者就会相冲,对于乐器的选择也很重要。
虽然是个正常的作曲家都知道这个法则,但是这个合起来最终的成品令人满意。
“Let it go” 也是。
据说夫妻二人写歌的时候是专门为Idina写的,脑子里有她的声音,因此最后成品的频率配合也很出色,感觉也有点像同是Idina演唱Wicked中的“Defying Gravity”这首歌。
很多编剧写剧本里某个人物的时候,会把某个演员(比方说皮特)想象成这个角色再写对话。
就算最后没有cast皮特,也可以让自己写的角色有独特的voice。
不过对于音乐而言,专门为某个演员的声线写歌也确实可以让最后的配合很和谐。
点赞不管怎样,迪士尼这次真的是守住了自己的音乐遗产,为本片增加了不少情感维度。
我想他们也清楚和竞争对手的动画相比,自己的音乐是最大的优势吧*据说现在本片的原声带专辑已经排到了Billboard第一了。
史上进前十的动画电影原声带中迪士尼占了六部,分别是《阿拉丁》(No. 6 in 1993),《狮子王》(No. 1 in 1994),《风中奇缘》(No. 1 in 1995),《泰山》 (No. 5),《汽车总动员》(No. 6 in 2006)。
非常凶猛啊配音演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Anna的配音演员Kristen Bell将Anna那种有点大大咧咧,又囧又害羞的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完全和角色融于一体。
Elsa配音演员那出色的唱功必定会让“Let It Go”这首歌成为High School Musical这种场合下的炫技神曲。
提到动画片的配音,我又要说几句。
本片的cast是:Kristen Bell, Idina Menzel, Jonathan Groff, Josh Gad, Santino Fontana。
各位认出了几个人名?
估计相对最有名的就是Kristen Bell了吧。
我们再对比一下Rio(蓝天工作室)的cast: Jesse Eisenberg, Anne Hathaway, Jamie Fox, Leslie Mann。
各位认出几个?
肯定比一个多吧。
梦工厂就更别提了,每部绝对都有几个超级大腕的电影明星。
梦工厂CEO是从迪士尼愤愤出走的,想打败迪士尼,因此在建立初期desperately要吸引观众,认为有明星演员作为配音演员可以吸引更多成年人观众,有更多的话题。
这也似乎成为了每一部梦工厂动画的特色。
皮特,朱莉,威尔史密斯,成龙,凯奇......但事实上,配音这件事和拍电影是非常不同的。
拍电影是片段性,讲究live in the moment,所以电影演员习惯的工作状态是拍一条,休息一会,溜达溜达,剧组人员准备好以后再拍下一个。
而配音要在一个封闭狭窄的录音室一路录到底。
很多电影演员根本受不了,经常要过一会就出来溜达溜达。
再加上动画片配音经常同样一句话要用不同语气不同强调点录很多次,所以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同时也很需要技巧。
比方说你和麦克风该保持怎样的距离,你该怎样对着麦克风说话,你怎样用身体的不同发声部位等等。
仅仅是因为你是出名的演员并不代表你在配音上就很优秀。
比方说本片中Olaf的配音演员Josh Gad在配音领域就小有名气,但是人家整体的名气肯定比不上皮特,可是他作为一个配音演员技巧上说不定比皮特好很多,还省钱很多......使用名人演员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让人出戏。
我看过中文配音版的《无敌破坏王》,谢娜其实配的挺用心的,但是由于声音辨识度太高再加上偶尔的东北味总是让我穿越到快乐大本营,完全毁掉我的观影体验(不过幸好先看过英文版)。
用一个没有太多名气的配音演员其实还可以让声音和角色更好的融合,让观众忘掉角色背后的明星,而集中在故事上。
所以从选角上可以看出迪士尼的那股绅士劲,只选最合适的(很多本片演员都有百老汇演唱经历),而不是最大牌的。
和梦工厂这种花大价钱请大牌电影演员的土豪不一样。
Kristen Bell被选上也是因为她给导演寄了自己唱“Part of Your Wold”的带子,让导演很有信心,所以才选了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名气。
或许明星可以给片子带来短期的话题效应,但是真正最后靠的还是故事。
回到本片的故事本身,虽然和所有迪士尼影片一样,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但是角度已然不同了,不是靠男主亲女主这种“真爱之吻”的狗血剧情,而是亲情。
其实爱情这种东西不是理性的,而你想要令人信服的在一个半小时说出为什么男女主相爱,而且爱的那么深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
尤其是动画片,所以它们很少会探讨爱情背后的理性(俩人为什么相爱,为什么爱的这么深),而是直接就让俩人爱上了,也不用多解释什么,所以就会很陈词滥调。
本片妙的地方就是从片子开始就是从姐妹情入手,从俩人的亲近到隔阂再到敞开心扉的团聚,这种姐妹情一直贯穿到结尾,我们都可以看出俩人对对方深深的爱。
Elsa为了保护Anna而让自己受尽感情折磨,Anna也是从头到尾对自己的姐姐不离不弃,一直到后面的牺牲自己,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没有往常童话中两个没爱多久的人就为对方死的那种“不合理性”。
毕竟,爱自己家庭的那种爱要比爱一个陌生人的爱根基更牢固。
这种新颖的角度也让这部看似很公主很迪士尼的片子脱离了公主的俗气,有了独特的味道,也是一种敢于革新的勇气。
故事上其实还有很多隐喻和女权主义色彩。
姐妹俩人的隔阂和他们父母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童年的Elsa在差点用魔法杀掉自己的妹妹之后,“爱”她的父母把她关了禁闭,让她把自己特殊的一面隐藏起来,”conceal, don’t feel, don’t let them know”,这难道没有在隐射同性恋群体吗?
同时也在影射女性在社会中被强迫着适应某种准则。
而Elsa父母这种处理方式的后果就是Elsa常年处于恐惧和自我怀疑中,这种恐惧也是后来一切事件的导火索。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我也很喜欢Elsa的设定,她不是邪恶的反派,在不小心流露魔法后她逃到了荒郊野岭为了不伤害人,她的种种经历也让她成为全片观众最同情的人物。
影片名“Frozen”也因此达到双关,同时指代Elsa魔法导致的冰冻,也代表了Elsa和Anna姐妹两人从小到大一直被冻住的这段姐妹情。
好像一提到“女权主义”就会有很多人表示反感,这并不是倡导女性比男性强,而是在提倡女性和男性平等。
比方说结婚生孩子后,女性往往会“自动”辞掉工作留在家专职照顾孩子(美国这种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女性也应该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有勇气独立自主,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女权主义倡导的。
从迪士尼的公主史也可以看出女权主义发展的缩影。
最初期的公主比如白雪公主和睡美人,都好像在倡导“快去森林里瞎溜达这样你可以艳遇高富帅王子然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她们的命运不是自己的,是要靠男人拯救的,婚姻是她们的归属。
小美人鱼可能是第一个迪士尼现代女性,开始离经叛道。
她父亲的苛刻要求也是社会准则压抑的缩影,但是她不妥协,硬是要打破常规,但是仍然有局限。
比如说和反派在高潮的决斗中很少是由这些公主亲自打败反派的(花木兰除外,不过反正人家也不是公主)。
在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剧本结构中,最后的高潮永远是要涉及主人公和反派的最终大战。
迪士尼的高潮设计总是有点避重就轻,为了获得圆满结局而让高潮很奇怪。
比方说《小美人鱼》中巫婆是被王子的船撞死的,《美女与野兽》反派是自己摔死的,《魔发奇缘》中女反派也是自己摔死的,都和女主角没关系。
电影的高潮在理论上是用来体现主人公为自己目标做出的最后的牺牲和奋斗,但是这些公主片都没有体现这点,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反派被打败的高潮而创作,而不是为了体现主人公的挣扎与付出。
这些公主也许有自己的想法,有渴望自由的欲望,但是总是要有外界的刺激才能做出行动。
小美人鱼一直向往人类生活,但只有花痴上王子并和父亲大吵一架才有变成人类的决心;长发公主一直想看孔明灯,但只有一个熟悉外界的盗贼送上门才能给了她离开家的勇气。
她们有自己的目标,但她们并不是在一直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也没有付出太多代价。
这是这些公主的不足之处。
她们有女权主义的苗子,但是她们仍然还需要外界引导。
而《冰雪奇缘》女主安娜可以说目标非常明确并且一直在努力。
与其说她的目标是找到真爱,不如说是想修复和姐姐的这段感情。
安娜一直是主动的,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姐姐出事,安娜自己一个人鼓起勇气只身前往;姐姐赶她走,她硬要留下来作伴;姐姐要被杀,她奋不顾身去救。
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来说,安娜是一个高度统一的角色,她的目标很清楚,她也一直为目标付出汗水和代价,因此观众和她很有感情投射。
电影最忌讳有一个被动的主角,因为如果主人公自己都不在乎目标,我们又为什么要在乎呢?
本片也拥有迪士尼动画近些年最出彩的高潮。
不仅是主人公自己战胜了反派,而且高度体现了女主为了达成目标而愿意做出的牺牲。
电影是门视觉艺术,这意味着不是主人公内心的感情定义他们,而是他们的行动。
如果不是本片高潮引出的行动,我们不知道安娜为了理想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她牺牲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
没有人强迫她,没有人引导她,最后的选择都是她自己决定的, 这多么有力量,这才叫彻底的女权。
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迪士尼公主不需要王子拯救了。
虽然最后免不了俗一定要成一对吧,但是安娜最终是和一个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男人结婚,而不是嫁给一见钟情的高富帅,这也算给观看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建立了正确的爱情观吧:要选那个和你风雨同舟的男人最棒的地方是安娜自己救了自己!!
我觉得不是姐姐眼泪哭醒的好不好!
(当然每个人理解不同)。
这片子为什么伟大,因为女主自己救了自己,act of true love(选择救姐姐牺牲自己)是安娜自己完成的,不是靠外人,不是被动的靠别人的真爱之吻,是自己!
自己救赎了自己!
所以不落俗!
公主不需要王子来拯救!
公主不需要男人来拯救!
公主反正就是不需要别人来拯救!
所以我一直觉得和姐姐眼泪毛关系都没有。
虽然姐姐眼泪肯定也属于act of true love,可是总有因才有果吧?
为什么哭?
女王殿下哭也是因为发现安娜决定牺牲自己,所以还是安娜自己的act of true love救自己在先,女王流泪在后。
女王殿下全剧虽然可怜,我们都很同情她,但她确实是最被动的一个主角,总是外界在启发她,总是外界在强迫她行动,而不是像安娜那样一直主动。
要不是不小心派对流露魔法,她肯定还是会一直忍着。
Let it go也是因为“哎呀不小心被你们发现了算了反正也没必要再藏了”,而不是因为“老娘不想隐藏了所以你们这群sucker都给老娘吃shi吧”而主动流露魔法来let it go。
看出区别了吗?
我不认为这是坏事,有时候顾虑多就是因为太在乎,爱的太深,所以不愿意伤害,更何况她还有国家责任在身,我们也因此同情女王,但是这改变不了她还是比较被动这一事实。
跑题了。
肯定有人会和我争安娜到底是谁救的,但是我反正就这么认为的。
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关于所谓的“过度解读”问题,我觉得不是问题,因为观众才是电影的final author(忘了谁说的了反正说的挺有道理的)。
也许制作者的意图不一样,那也不碍事。
为动画添加故事性和电影感说起来还真的是迪士尼首创(1937年的《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这片子当年作为动画为什么惊艳了那么多人,不仅仅是因为有色彩有声音,而是因为头一次动画开始向电影靠近,可以很明显看出迪士尼有专门的故事团队来准备故事,而且动画中很多地方模仿电影镜头,会跟着人物移动。
以往还处于手绘时期的动画中,动画师往往是在一个固定的已经画好的背景里让人物动,所以那时期的动画更像舞台剧而不是电影,因为布景也动你就可以想象工作量了。
我记得很清楚在白雪公主里面老巫婆雨中在森林里逃跑那场戏,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雨和背景里的森林是有互动的,树被雨影响而不是傻不愣登的仅仅做背景,这在当时真的是很惊人的细节。
《冰雪》中迪士尼花了那么多精力研发一个真实呈现背景雪的系统也体现了他们对这些细节的重视现在所有电影在pre-production的时候基本都会有故事板。
以前拍电影的时候一般只是整理出一个shot list,就是今天要拍多少个镜头,但是没有那么直观。
有预算的电影基本都会把shot list转化为故事板,这样和DP(director of photography)还有其他团队交流的时候非常方便。
猜猜故事板最开始谁发明的?
bingo!
当然是人家迪士尼啦。
现在的导演拍摄前都先会把剧本分成各种beat,然后再决定用哪些shot。
故事板的引入真的可以说是革新了电影pre-production的过程,要不怎么说华特迪士尼老人家真的是一个很有vision的人呢。
迪士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陷入一个低谷,就是因为1966年Walt Disney的去世,导致整个公司就没有了方向。
动画片是由各种动画师(animator)制作的,虽然迪士尼死后优秀的动画师不缺,但是动画电影的那种叙事性和电影性没有人能向他本人一样精通。
所以迪士尼Animation Studio挣扎了很久,直到八十年代末由《小美人鱼》等片开始了我们熟知的包含《阿拉丁》《美女与野兽》等经典老片的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这也标志着迪士尼开始走出阴影,开启新模式,也获得了不少的成功。
结果步入二十一世纪开始有皮克斯这种用电脑制作动画的studio搅局了(准确说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就开始搅局了,也是当时惊艳了多少观众),人家也很成功,所以迪士尼好不容易整出来的文艺复兴也没持续多久。
在这个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很多animator没有跟上时代,还执着于手绘(虽然我觉得这体现了人家的情怀),但也很迷茫。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冰雪》是电脑制作的,但真的也是一部非常怀旧的片子,因为你可以从它身上看出很多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精致的造型,流畅的歌舞,还有我们的童年(擦,不小心暴露年龄了)。
《魔发奇缘》是迪士尼Animation Studio第一部完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标志着开始拥抱新科技了,但是仍然可以看出迪士尼对经典绘画的执着,因为tangled全片都有一种油画质感,好像是电脑和手绘的一个过渡阶段。
《冰雪》可以看出迪士尼开始完全发挥电脑动画的各种优势了,在技术上也算是进步吧,但是我总觉得Anna的那个油画室影射了迪士尼动画师们对传统手绘动画的眷恋和不舍,盯着Anna这个3D人物和墙上2D的油画互动,看的我那叫一个心酸,不知道以后的动画会是什么样子。
宫崎骏如果不是手绘,他的作品会失去多少质感。
科技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呢?
硬守护着传统到底是执着还是顽固呢?
#想太多 #闲的没事瞎感伤 #我应该找点事干因为这影评写的太长了但是我停不下来节奏上前半段堪称完美,一直到Elsa用魔法建造冰城堡, 非常紧凑 ,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但是从那里以后就好像是两个人写的剧本,一个人写的前半段,一个人写的后半段。
不过这和本片大部分的有人声演唱的音乐集中在前一部分很有关系(9首歌里用了6首)。
鉴于这个项目中途的那么多变故,这种节奏的紊乱也不是很奇怪。
如果后半段没有反派的揭露,真的会有点拖沓和无聊。
但是雪人Olaf身上满满的笑点很好的调节了气氛,也算是弥补了不足吧反派被揭露的那一刻虽然我很震惊,但是有一刻觉得好俗,因为迪士尼最近这个伎俩用的太多了。
离我们最近的是同是Jennifer Lee编剧的《无敌破坏王》 ,反派是一个貌似是好人的人;《玩具总动员3》里的那只熊一开始也貌似是好人;《赛车总动员2》里的那个爵士也是一开始貌似是好人......所以纵然我觉得这个设定不错但是还是有点觉得,咋又是一个好人是反派呢?
我觉得迪士尼一是用这个超大的reversal来弥补后半段微缓慢的节奏,二是为了照顾成人观众。
很多成年人被拽进电影院纯粹是为了陪孩子,并不代表他们多喜欢动画片。
想要让他们也认可故事,用这个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视觉上非常惊艳。
作为一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可以如此真实的完成对冰雪质感的重塑真是很不容易。
剧组的人员去过挪威,看那里的地形和习俗,借鉴了不少(比如说舞会上人是怎么跳舞的,舞会音乐是什么样的,服装是什么样的)使用在影片中;他们也住过那个全球很著名的全是冰做的旅馆,就是为了观察在那种情况下冰会是怎样的质感,光会怎样反射的。
这个经历对后来建造Elsa的冰城堡很有帮助;他们还特意研究雪在人踩过以后会是怎样的反应。
有一个剧组女成员还特意穿上17世纪的蓬蓬裙在雪里走,为后来Anna穿着裙子在雪里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Elsa的魔法效果也是花了不少时间用很复杂的电脑软件完成的,保证颗粒,亮度,还有那种美丽的小漩涡效果能很好的配合;最有意思的是为了绘制那个抢镜的驯鹿Sven,剧组真的在工作室里整来一只驯鹿供画家们取材。
动画片向来以制作周期长著称。
从幕后这些小故事来看迪士尼真的是花了不少心血让这个冰雪世界既真实又浪漫美丽。
最后的呈现效果上来看也确实很惊艳还有一些小细节可以看出整个团队的用心,那就是冰雪的状态是和Elsa的情绪紧密相关的。
在开头知道自己父母去世以后,Elsa房间里的雪是固定在空中的,不是动的。
然后在结尾Elsa知道自己妹妹死掉的消息后,风暴瞬间停息,所有雪花不再飘动而是定在空中,和开头的一样。
所以我们知道在Elsa极度悲痛的时候雪花会定住;在Elsa不小心误伤了Anna之后,如果仔细观察,她的城堡是在慢慢融化的,估计这是因为她内疚了,甚至有一刻城堡都有点泛红色。
然后她不停的告诉自己”don’t feel, don’t feel”,然后城堡就停止融化,又渐渐的长回去了,但是结出来的冰柱更尖锐更可怕了;在监狱的时候,墙上的冰随着Elsa每一次的挣扎而变多......所以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整个团队认真的态度。
他们知道特效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叙事去年的《无敌破坏王》让人们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不迪士尼的片子,而《冰雪》会是一部很不迪士尼却又非常迪士尼的片子。
这都是归功于本片对迪士尼文化的继承与革新。
说了这么多废话,归根到底,这也是一部很棒的娱乐片啊P.S. 为感谢有耐心读完本篇影评的童鞋们,请点这个链接来看本片的另外一个彩蛋:长发公主和她老公的客串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162219188/ 一开始是从迪士尼的facebook主页和tumblr发布的P.P.S 再附赠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相关视频链接1. 幕后花絮(包含演员配音+动画制作+配乐录制)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1MDk0OTg4.html2. 幕后科技 A Material Point Method For Snow Simulation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xNTUzNzk2.html迪士尼为了模拟真的雪专门开发了一套系统和算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这个系统是怎样模拟雪的。
英文3.蓝光版特别收录的"The Making Of Frozen"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3OTAxNzY0.html音乐剧形式,三位主演再展歌喉,揭露幕后制作4. 删节镜头 Meet Kristoff 1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3OTA2MzU2.html是故事板的形式,描述了另外一种Anna第一次见Kristoff的情形5.删节镜头 Meet Kristoff 2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3OTAyNDk2.html展示Kristoff爬山技巧。
最后附赠卖萌的Sven6.删节镜头 The Dressing Room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3OTA1NzY4.html同样是故事板形式,发生在加冕典礼之前7. 删节镜头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Elsa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3OTAzMTg4.html喜欢Elsa的亲就别点开这个视频了,有点毁三观,描述Elsa还是反派时的样子*更新:普通话版Let it go被翻译成“随它吧”,姚贝娜演唱。
唱功和声音还行,但是翻译有点不忍直视(还是不忍直听?
),估计是因为自己先看的原版先入为主了,感觉比不上Idina那独特的嗓音(谁让人家是唱百老汇出来的)。
让我比较失望的是这首歌应该不仅仅是歌,还承担着叙事功能,揭露了Elsa的心路历程和改变。
现在的普通话版歌词感觉是为了翻译而翻译,缺少了一种力量。
不过翻译这件事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觉得翻译的意思到了就okay了;粤语版这首歌的翻译是“冰心锁”(赞!
),歌词很有文言文的感觉(再赞!
),比普通话版歌词翻译的不知好多少倍,但是仍然怪怪的(因为现代人谁闲的没事说那么多文言文的话,影响叙事)不过Idina版let it go是电影正剧版,Demi是更现代一点的MV重新演绎版,真不能说哪个更好,只能说是不同风格和不同受众群。
《美女与野兽》不也有一个席琳迪翁唱的重新演绎版嘛。
Youtube上关于原版还是Demi版谁更好都吵爆了,有点上升到人身攻击了(Demi因为毒品问题去过rehab)。
真的不至于,两种歌目的不同。
所以对于姚贝娜这版还是不用那么在意,反正是为了宣传推广和本地化嘛。
个人感觉有能力和机会的同学还是尽量看原版吧。
毕竟口型神马的感觉最自然,何况人作曲家专门为Idina写的。
而且语言这个东西,如果能理解,就不要在翻译中失去点感觉了嘛。
如果把《茉莉花》翻译成英文唱,估计也是坑爹的赶脚*新消息确认Idina阿姨会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演唱"Let It Go"。
赞一个吐槽分界线,请选择观看--1. “Love Is An Open Door”有点像High School Musical用剩下的歌,在高潮部分很奇怪,估计是因为给Hans配音的Santino本来就是在百老汇唱男高音的,加上他的声音频率基本上和女孩子在同一个区间,因此本首歌在高潮部分俩人合唱DOOOOOOOOOOOOOOOOOOOOR的时候真是好诡异,应该找一个频率低一点的男声2. 为什么Jonathan Groff那首歌只有五十秒!!!
五十秒!!
这是歌吗!!!
白白浪费了他这么好的嗓子!!!
看人家在Glee里面唱的多惊艳!!
我怨念了啊!!!
而且iTunes里这么个五十秒的歌也收费1.29美元,和其他正常长度的歌一个价钱,想啥呢!!
坑爹啊!!!
摔!!
*好消息是,2月25号开始发售的digital HD版和3月18号开始发行的蓝光版中会收录一个叫"The Making of Frozen"的幕后花絮特辑,Jonathan童鞋会在里面演唱新的歌曲,《歌舞青春》导演执导。
好期待!
3. 美国人就这么喜欢狗吗????
为什么驯鹿和狗一样!!!
瞬间穿越到《Tangled》里面那只抢戏的马上!!!
那只马喜欢吃苹果所以咱就换吃胡萝卜了吗??
完全没区别啊!!!
让你坐就坐还甩尾巴咱有驯鹿的尊严没有!!!
4. 为什么女主们和长发公主长的基本一样???
咱就这么懒连脸型都懒得换吗??
没上映以前我以为本片是冬天版的长发公主!!!
摔!!
5. 长发公主就是一大堆金发里有一撮褐色的头发,所以咱安娜就变成一大堆橘色头发里一撮白发吗???
为什么老是要有一撮奇怪的头发???
我喜欢你这个设定,视觉上也挺有意思,但要体现受伤为啥一定要和头发过不去???
编剧你是不是童年有阴影所以怨恨长发飘飘的女性??
我们高贵冷艳的女王陛下是不是因为体寒所以白发吗??
自己俩闺女头发颜色都和自己的不一样,国王陛下生前咋不怀疑到底是不是自己亲生的啊??
6. 配色太于正了!!!
于妈电视剧里总爱用各种高对比度的颜色做戏服,本片戏服一出来我就穿越到于妈的电视剧里了!!!
看女王殿下披风的颜色!!
还有安娜披风的颜色!!
还有舞会里所有裙子的颜色!!!
就是于正的感觉有木有!!!
出戏啊!!
7. 一群大人带一个小孩去凿冰,就一个小孩啊!!!
不见了也不找吗!!!
然后就顺理成章被石头们收养了???
你特么在逗我???
是不是因为你们着急唱歌把孩子都忘了???
这就是为什么工作时别瞎唱歌!!!
*底下评论的补充:“那些凿冰人貌似一开始就没带他,人家都是坐大车走,他自己拉个小木板在后面屁颠屁颠跟着。
估计从小就无父无母在野外生存吧”8. 女王殿下咱换装以后那裙子为什么衩开的那么高???
咱不是朱莉啊!!!
走路还一扭一扭的!!!
瞬间时装秀了吗???
而且冰做的裙子为什么不化呢???
而且咱是怎么让发型瞬间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好的???
咱高端大气的眼影难道也是冰做的吗???
9. 安娜冻成冰后为啥还能喘口气???
我后面的一群倒霉孩子都笑了!!!
瞬间不悲伤了!!
让我出戏啊!!
怨念啊!!
10. 和《魔发奇缘》一样,为什么女主这么话唠!!!
恨不得一直在说!!
想要体现人家主动也用不着这么话唠吧??
时间久了真有点烦了!!
迪士尼咱稍微换个风格shi不了!!
就这些了版权:cn.hansonhe.com/frozen/转载请注明
一部102分钟的讲述王子与公主为主角的动画电影,凭借着流畅至极的节奏和极其简单的故事,使但凡经得起纯情考验的成年人看得认真、投入,看完之后就像掬了一捧山泉一饮而尽般舒畅。
不必你记得里面有什么经典台词,你那颗成年人的心也不见得会因为一部动画片而改变什么人生观,但冬夜里行走你不会想着吃个火锅用重口味舒缓自己的疲劳,你可能会有点冲动,在寒冷里散散步,稍微为童话世界做一点成人的幻想。
这就是《冰雪奇缘》最厉害的地方,它有一股自有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便没断过的人文水准,高贵而亲民。
我看的是英文原版,再次被英语这门极适合演唱的语言打动。
实话说,毕竟咱没有欣赏音乐剧的童子功,也没那个环境,所以看着两位公主从小就不说话而是对飙着音域奇高的歌沟通,有那么一会儿不习惯。
也许这就是一些中国观众不喜欢的高雅吧,但耐心欣赏,你会发现当一个群体确实打心眼里热爱用优美、优雅的旋律抒发心情,那的确是件不做作而且相当快乐的事。
相信很多观众都有这感受,听着两位公主小时候的童声对唱时,比欣赏我们的孩子在校园联欢会上涂着两坨腮红吊高嗓门歌唱某某来得感动。
本片的两位作曲家是一对夫妇,罗伯特.洛佩慈和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慈,两位都是音乐剧作曲高手,这又是一件我们影坛极少能做到的事。
陈丹青做客台湾著名电影人焦雄屏的电影访谈节目时,对中国电影下过“人文水准断掉了”的评论,客观而犀利。
《冰雪奇缘》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论断的依据,除了音乐剧风格的作曲是一脉相承并得到社会尊敬的传统文化,改编自安徒生童话中《白雪皇后》的故事,同样体现了何为人文水准。
看过影片后我特意查找了原著的故事,发现除了“心脏被冰魔法击中人将冰冻”这一情节设立没变,其余的人物设置完全是再创作。
而且人家不是瞎编乱造,故事精髓没有被改残废了,仍旧是用爱救赎死亡悲剧的路数。
在创作理念上,还突破了迪斯尼动画以往“王子和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这种纯美但幼稚的缺陷。
想必很多人看到片中的王子最后竟是个权力狂人而震惊吧?
现实中爱情的复杂艰深,出现在动画片中,竟然不突兀且更显真诚。
这在拥有完备人才团队的迪斯尼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享受完这样的商品,你会拥有消费后的满足感。
我们不是没有自己的动画民族品牌商品,《大闹天宫》、《哪咤闹海》两部动画片就是在京剧精气神中产生的高贵而亲民的力作。
区别在于现在不是我们如何提高电影人文水准,而是我们没那么宽敞的渠道消费高水准的电影。
年末时,大家可以为《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买单,也可以为《大闹天宫》奉献近两小时的无聊时间,不是观众没水平,全给这几部大片占座了。
你是否想问那些好导演的时间都去哪儿啦?
我想他们也在投资商的点钞机前站着发愣呢。
还有的,像刁亦男这样极少有机会和我们见面的导演,站到柏林去领奖了。
据说他拍的是艺术电影,被外国评审团认定拥有很高的人文水准。
但愿我们能等同胞归来,在影院里为他喝彩,但愿。
2014年 2月21日 发表于《台州日报》
谨以此文,献给10年后可能会有的女儿。
1、不要和刚认识的人订婚2、最后关头,救你的往往是你的亲人,而不是你的男人3、要有爱————节操的分割线—————影评从一段趣事说起。
两天前我刚到办公室的时候,推开门,我的师兄看见我,第一句话不是“新年好”,而是“我等你们很久了,我一直等你们过来,一起去看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冰雪奇缘》。
作为一个科研狂人,学霸宅男,准毕业博士,单身帝,我的师兄居然要抓壮丁一起去看一部电影,那这部电影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而电影果真如此。
从来没有一部动画可以美成这个样子,美得叹为观止,美得心旷神怡。
冰雪皇后建造冰宫的那一幕,四周传来女性观众的阵阵惊呼,心底除了美,再藏不下更多字眼。
一直以来有两部动画让我印象深刻,一部是《疯狂原始人》,豆瓣评分8.9,另一部是短片《La Luna月神》,豆瓣评分也是8.9。
这两部动画虽然画面都很赞,然而前者重在趣味,后者重在诗意,若单纯的从“美”这个字出发,唯有这部冰雪奇缘。
关于美,豆瓣网友 @高斯控 在《古典美的尊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453986/)一文里有很好的论述,我同意他的观点。
然而“美”并不是我力荐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部非常适合爸爸带女儿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一直以来,贺岁档就是一个奇葩的档期,它意味着你要带着你家的熊孩子,在各种各样的烂片中选来选去,不能太高端大气上档次,也不能太低调奢华有内涵,平易近人普普通通三观正确就行,最好还带点童话色彩。
然而现实一直是残酷的,我们的贺岁档,从来就没有一部真正能够全家人一起看的电影,要么小的看不懂,要么老的不忍看。
去年的《西游降魔篇》让许多家长惊呼:我带了我家的熊孩子,你居然让我看这个。
最后迫不得已之下,只好屈从了《喜羊羊与灰太狼》。
然而今年,有这样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画出现在这个档期,无疑拯救了许多过年期间带表弟表妹侄子侄女去电影院的大龄青年。
而之所以强调是女儿,是因为这是这么多年来,女性角色第一次当家做主的一部动画。
在这部动画里,公主不再是等待王子亲吻的花瓶,王后不再是邪恶的老女巫,相反,她们勇敢而有个性,坚强而不乏智慧。
就连建立童话幸福感的也不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是邪恶的王子被打败,美丽的王后控制住了自己的力量,勇敢的妹妹找回了自己的亲情。
我并非一个女权主义者,然而这样的三观让我赞赏。
某种程度上,如果我的未来能够有一个女儿,那么我希望她是这样一个勇敢而自信的人。
然后想起我的小老板。
我的小老板是个很有趣的人,家中有一个在读小学的小萝莉,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再忙也要去接女儿放学。
我蹭他车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女儿给他打电话,说“爸爸,我的作业写完了,可不可以看一个小时电视”。
就是这样一个在我看来十分优秀的父亲,几天前在微信朋友圈力荐《冰雪奇缘》,我相信,某种程度上和此刻的我有一样的心情。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天空竟飘起了雪。
那一刻,恍然有些失神,仿佛灵魂还在那个冰雪皑皑的世界里,没有回来。
马年第一篇影评,写给未来可能有的、一直想要一个的女儿。
我想对她说的,就是开头三句。
╮(╯▽╰)╭亲爱的,我想带你,去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
THE ENDBearkiii 2014.2.13 凌晨@武汉
我女兒超愛的 音樂很好聽 動畫好美
"最后公主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一直在想“哦估计又是跟那个汉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果!!!!!竟然是拉拉,汉子只是个酱油!!太赞了...都看哭了要
歌传播的比较广,但听多了也不喜欢
关于内心的恐惧和自家人的支持。十分钟之后就知道它还是多年来那个不畏以正面角度陈述寓意的迪斯尼。但叙事比当年退步很多,前半段连贯全无。就不说风中奇缘美女与野兽这种超棒的,就算《辛巴的荣耀》加入大段歌唱也能做到音乐故事浑然一体,而这部音乐也退步了。希望下部迪斯尼重新回归呀。
迪士尼强势回归,拍出了久违的好莱坞五六十年代歌舞片的精气神,里面《在夏天》这场歌舞戏,雪宝带着的草帽、拐杖,以及同海鸥翩翩起舞的戏,是在向《欢乐满人间》(1964)里Bert和企鹅跳舞的戏致敬呢!去年好莱坞同期上映的《大梦想家》也是讲《欢乐满人间》搬上银幕的故事。
用心之作,音乐美,衣服褶皱细节美
somebody is worth melting for 对我来说是2013年度最感人台词~ 你们拍出这样的电影,迪士尼先生会高兴的!~
还好,我还有一颗少女心。
无论是故事还是制作和同类型的长发公主都存在很大差距,但这次迪斯尼的营销做得超到位,和长发公主那令人咋舌的制作费比起来这次出手真是小儿科,但票房却出奇的好,要知道这片子在脚盆鸡还没上映呢,估计超越狮子王成为迪斯尼最赚钱的片子指日可待啊……看罢居然没有太大的感觉,可能是期待太高了……
不是我先入为主,是elsa的装扮真的很像一个变装男子。Drama的都有点儿丧失女性特征了。还是不够好,歌儿已算出色,但人设依然差强人意。
这次迪斯尼很令人失望
真是典型的迪斯尼动画,也没有任何长进。插曲和主题曲不够好听,而且我觉得节奏也很有问题。总体比勇敢传说差。相比冰雪魔法,更喜欢另一位一头红发的公主。
两个女主角个性都很夸张不讨喜。动画还是比较典型迪斯尼风格。两点五吧。
没什么感觉,倒是同去的姑娘哭得不行。大概是因为太紧凑了,我这种慢热的还没煽情起来就完了吧。而且我真的没觉得唱得多好听。
我能说这部电影除了水准之内的视觉之外,其他方面一无是处吗,这种电影也要拿奥斯卡了,没什么天理可言。
假歌舞 真MV 一昧追求視覺效果而置所有劇情角色於不顧 承接起轉生硬無比 最後竟然還是反王子真百合的結局 影城二廳3D效果太爛 而且泥馬放冰雪片也不至於大冬天不開空調吧 比室外還冷好麼@上海影城
美国人自己美化自己的作品。什么爱啊无私啊,它们懂吗?还有女王实力这么强大,居然没有人惧怕妒忌?按美国人的尿性,肯定是想干掉这种强大的存在,它们强大才是第一,所以这片,我给1星,
就想不通二位小姐抱在一起哭的时候那个男的为什么还不走啊,所有男性化角色的设定也都man man的。
···········这个,没有想象中好看啊。很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