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为了逃避生活的空虚追了以前特别上头且狗血的一部剧,里面男女主为了爱情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导演是于正。
现代社会普遍在批判“爱情”不复存在,相信爱情的人被嘲笑,为爱赴死更是让人难以理解。
包括我自己也这样觉得。
可看剧的时候总能被古人以及动荡时期的爱情故事所说服,不会像现在看爱情剧情中出现为爱赴死的情节,会感觉是一种愚蠢且不符合逻辑的行为。
在混乱困苦的背景下,爱情被衬托的高贵圣洁,为爱不惜一切代价,可能这也是古人为爱赴死的忠高品质值得歌颂的原因,而现代人很难也不可能坚持一种坚定的无可替代的爱情。
现代人做不到这一点,第一可能是社会变正常,”正常人”偏多,爱情完全不再成为一种承载其他精神的载体,也不再具有承载反抗精神的独特性,更多成为现代人的调味品。
第二是社会与极端压制的以前的中国相比,已然进步太多,很多人已经摆脱父权压制,所以为爱赴死的情节限定在一个极端父权压制的时代背景下,才显得颇具说服力。
与其说是为了爱情赴死,不如说是为了反抗“父权”压制。
在极端父权压制的背景下,正常人便成为了少数,因而反抗父权的人最终下场一定很惨,而通过这种悲剧的刻画,来歌颂背后的反抗精神。
所以歌颂的不仅是爱情,更多是歌颂的“反抗”。
爱情只是反抗父权精神的一种载体。
很震惊,看同一部剧在不同年龄的感悟会完全不一样。
突发灵感,记录下来。
如果非要给这部剧找点亮点,那就是这部剧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爱?
占有,控制,陪伴,让对方做自己?
答案很简单,是满足了自己,还是满足了对方?
对于采青,方少陵可能有爱,但他更多地是满足自己,想占有采青,想让她永远在他身边,不管她是否爱自己。
肖清羽演绎了什么是真爱,当发现自己爱采青后,他支持采青的目标,让她做自己,帮助她实现自己的目标,互相成全,关心和陪伴,超越了时空。
记得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如果看见一朵花,喜欢就是摘掉它,爱就是给它浇水。
《大丫鬟》已经看完好几天,一直觉得不得不为清羽写些什么,却一直酝酿着没有下笔,那么就从我和《大丫鬟》的初遇说起吧……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决定从此也叫思成“师兄”。
虽然见到所有同系或者不同系的学长都会叫“师兄”,但是在遇见清羽之前,我心目中的“师兄”这个词只是留给一个人的。
在说起别的师兄的时候都会加上他们的姓名“某某师兄”、“某某师兄”,如果不加前缀说“师兄”,那么一定是指小九了。
和思成的初遇自然是《士兵突击》,这部剧让我迷上了小九师兄和张小译,但是对思成却一直是漠然。
我是个容易爱屋及乌的人,自然也容易厌乌及屋,很容易因为一个角色而奠定对演员的看法,甚至是成见。
不得不说自己是有眼无珠,因为一直不太喜欢成才这个角色,至于后期的转性淡定,也因为前期的功利俗气而炮灰掉了。
故此同时在我心里被炮灰的还有思成,以及他所有的光芒。
在学校里哪怕是碰到了《士兵突击》中一个配角的演员都会心跳不止,唯独对思成是最淡定的,甚至一直都不知道他是我的校友。
可是在遇见清羽不久之后的今日,却会一直在心里默念思成师兄,思成师兄,可不是疯魔了?
虽然还不能说就是因为清羽而喜欢上了思成,甚至都不敢去了解他什么,(反而是主动了解香编多一点),但是我知道他于我是特别的,也许我只是抗拒着这样一个漩涡而已。
那就让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吧,明明不了解,却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在说我和清羽的初遇之前,先说一说良人和清羽的初遇。
良人说:“见到思成,眼里满是悲郁感……这里透露一下我第一眼看时对这个人物的心中定义,第一就是他一定有病,第二就是心里很忧郁但又自有一番豁达乐观,第三就是他对女人好尊重,结果三点后来都得到印证,说明思成的表情还是到位的吧……”这便是良人对清羽的第一印象。
悲郁感,不能不说良人的选词真是犀利到位,还有什么比这个词更能契合思成的眼神?
眉头轻轻一拧就流露出的悲郁眼神,即便笑着也缠绵不去的悲郁眼神,这就是我这个自诩很少追星的人,见到思成时会觉得心里怪怪的原因。
虽然我只能因为剧本而相信编剧本人,却无法因为一个角色而相信演员本人,可是在那一刻,却认定了思成心里也藏着那么,那么深沉的东西。
最近开始看香编的另一部剧《国色天香》,里面的浩宇也是很触动我的一个角色。
浩宇的伤心根本就不在清羽之下,甚至百十倍过之,可是浩宇的眼神却只能称得上是忧郁,却不是清羽眼底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悲郁……那样的眼神,甚至只能用“千古伤心人”来形容。
我只在小大眼中看到过,可是思成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者可以用小九的话来说,那样的眼神,只要看一眼,“心里就先软了一半碎了一半”。
让人不由自主猜测,这个演员到底自己经历过什么呢?
即使并没有经历什么,对生活的体验也是格外深刻的吧?
当然这些是我现在无法了解也暂时不愿意去了解的,因为清羽在我心里造成的阴霾还太深。
平素一直是习惯通过眼神、文字、笔迹、声音(台词)来判断一个人的心性品格。
通过文字尤其是剧本断人是一直以来自许的擅长。
既然思成也自己写剧本,那么就等到看了北爱上演之后再说吧。
那么就来说说自己和清羽的初遇,那时正在生着有生以来最重的一场病,每天躺着静养心绪无聊,有一晚打开电视就看到了清羽,是去方家假提亲那一场戏,第一感觉也是和良人一样啦:这个人一定太对我的胃口。
于是反而不敢和老妈一起看——万一把持不住,想要叹一口气,落一滴泪也是要忍住的,还不如以后一个人看了,于是就换台了。
再后来就是良人给我剧透,剧透了清羽和采青的琴箫合鸣等等等等,所有关于清羽的短信,我都抄了下来。
然而某龄是个做事很拖的人,即便之前的初遇、良人的剧透都让我对清羽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是要付诸行动还是缺一个契机,那个契机就是思成的一个眼神。
在良人家突然被思成的眼神击中,于是终于找来《大丫鬟》开始看。
平心而论,一开始在清羽和流年都已经出场的时候,我真的是偏心流年的,反而对清羽不是那么有感。
不得不说晟铭演得也真是好,他的流年就是我心目中的流年,他的少华也不偏不倚正是我心目中的少华。
流年这孩子怎么说呢,总是让我想起前些年看的《金陵女子》中的思澜,一颦一笑都有说不出的纯真可爱,却又难得有着同等的担当和体贴。
于是心折于流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写到这里又想起香编的一句话,那就是真爱就像人的恒齿,一辈子只能有一次,之前的初恋只能算作乳牙。
虽然清羽不可能是我人生中的恒齿也就是本命,但某龄在每一部作品里基本上是一定要找到一个本命的,一向自诩“为了本命炮灰万人”,毫不动摇。
如果没有清羽,流年说不定就是我在《大丫鬟》中的本命了。
虽然清羽先入为主(良人剧透在前),可是一开始我还是偏爱流年,可想而知流年对于我来说绝对有作为一个本命的素质和缘分……但这一切都被清羽改变了。
一个人找到他的恒齿是必然的事情,即使重来一万遍,恒齿还是恒齿,你还是会爱上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清羽就是清羽,我喜欢上清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即使重来一万遍,还是会这样。
(这句听起来怎么这么狗血……)因为自己本身也勉强算是半个编剧,所以知道要写好这样一个人物有多么难。
这么完美的人物,一不小心就容易写成高大全,或者就是写空了写虚了……众所周知,圆形人物难写而易工,扁形人物易写而难工。
像少陵心怡那样的基本可以算作扁形人物,他的性格比较单一,基本上可以拧成一股绳儿,或如少陵的偏执,或如心怡的纯粹,而不是如圆形人物的矛盾、冲突、分裂和纠结,性格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侧面,而每一个侧面都是那么生动和深刻。
扁形人物性格单一,故此行动也就单一,这样的人物是好写的,却不容易写好。
虽然我是香粉,但仍要吹毛求疵地说,少陵、心怡写得并不能算是很好。
在《国色天香》吧里看到有姑娘说少陵和少华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少陵是为坏而坏,是推动剧情的炮灰。
不得不说这位姑娘真是聪明犀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少陵和少华都是功能性人物,但是作者在少华身上注入的心血和灵魂比少陵要多,至少目前看来是如此。
换句话说,作者在少华身上代入得比少陵身上要多。
在《大丫鬟》里,个人认为除了清羽、采青和流年以外可以说都是功能性人物(甚至后期的流年也承担起了功能性人物的作用)。
但是功能性人物也有写得好坏之别。
譬如流云的转性可以说得通,毕竟死过一次以后能让人看淡很多东西。
润雪的设定比较讨巧所以也容易写好,其余如萧父萧母都各有苦衷,自然也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共鸣和同情……但是少陵和心怡是塑造得不够好的。
(不是来黑香编的,因为像这样一个构思精巧的剧本要写好每一个人物很难,香编已经写得非常非常好了,可能是我再修炼十几年都难以企及的……)(写到后面发现少陵并不是写得不好,是我误读,那么就改为晚晴这个人物写得并不是太好吧……)跑题了,说完功能性人物的难工,就要说说扁形人物的难工。
从全剧看来,清羽的意志是单一的,动机是单一的,故行动也是单一的。
他不折不扣是一个“以一贯之,九死未悔”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有多好写不用我说,但有多难写好却也许只有我能体会……清羽太好太完美,谁不愿意自己的笔下诞生这样完美的角色?
谁不愿意自己笔下诞生这样完美的爱情?
在这里引良人的一条短信:“对完美的爱情其实也许很多编剧都有这个想法,但写出来就失真。
为什么?
除了要有想法还要有为其践行的行动吧。
纯粹不纯粹从剧中就可以明白的,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虚的。
”也许每个编剧都会有野心写出像小九笔下的孟烦了那样的人物,他复杂到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像一面镜子,什么样的人都能从他身上照见自己。
这就是最典型的圆形人物,是真切的极致。
然而清羽呢,他显然不能算那样的人物,他只有一种价值观,一个念头,一个行动,这样的人物是最容易失真的,可是偏偏香编笔下的清羽没有,平和纯粹(良人语)而不失真切。
所以我和良人一样认为,圆形扁形并不是判断人物优劣的标准,真切与否才是。
也有刻意圆形却失真的,也有虽然扁形却不失真切的。
清羽就是一个虽然纯粹单一,却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因为他就是香编的另一个自己啊……曾经写过完美的童话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在蹈死的时候我不能蹈死,主人公信了的时候我其实不能相信。
你说这样的故事会失真吗?
我的答案是一定会的,若不是因为那是一个童话必须完美,我决不会容许自己写连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这是身为编剧理应有的操守。
因为如果写出来,它必然、一定会差了一口真气,就一定会是一个隔岸观火的存在。
或问你怎么知道编剧自己能不能做到?
那么我可以说,文字是一定不会骗人的,编剧是否真诚,观众是一定会看出来的。
这好像又有些为体验派说话的意思,但我确实这么认为。
所以我才会莫名相信香编,因为我可以肯定,香编的身上也有一个萧清羽,清羽就真真切切地活在她的身上,我就是相信清羽能做到的事情香编全部都能做到,或者说在同样情境下她多半也会作出和清羽一样的选择。
只有编剧和角色的这种合一才能让角色真正地活起来……(所以如果能让每个人物活起来的话那编剧该有多么人格分裂啊……)通过剧本来判断编剧的品格心性,某龄虽然不才倒还有这个自信。
故此在我心目中,写出了清羽和清采之恋的香编是一个纯情真情至情的人。
所谓纯情谓其心无杂念,真情用香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种本能而不是意识,故率真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作伪,至情谓其唯情至上,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不同于《国色天香》里的浩宇,清羽更多地体现了香编身上纯情的一面……关于浩宇,等我看完国色之后另文分析。
写到这里自己也觉得絮叨,那么就来具体说一说心目中的清采之恋和清羽这个人物。
虽然看书看剧不多,但是清采之恋无疑是,恰好是,的的确确是我心目中百分之一百的极致爱情。
在我接触过的作品中,也许只有宝黛之恋能抵得上了。
香编说的爱情的三个层次也恰是我能够认同的,只是想再说一下我的看法(也许是对香编那个说法的拙劣阐释)。
在听良人剧透时我印象最深的情节莫过于那次琴箫合鸣,这也是我认同为什么爱情如恒齿只能有一次的原因。
记得在谈论文时导师屡屡说她不喜欢那些建立在才华和智商的较量上的爱情,因为那不够本能,不过导师又说确实有通过对方的作品而爱上对方灵魂的事情。
所以我想清羽和采青的琴瑟合鸣并不是一次单纯的较技。
(《绿牡丹》还有《春灯谜》里那种便是形而下的较技了……)而是灵魂的沟通和碰撞,最后达成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那样的默契,那样百分之一百的心意相通,一生中确实只能和一个人有。
(这也就是我不喜欢建立在才华等等外在条件基础上的爱情却格外喜欢高山流水、运斤成风的原因……)默契默契,契谓之契合,默谓之心照不宣。
而清羽也为这两个字付出了许多在我们看来或许可以避免的代价,但是他必须坚守着,因为一旦说出来就不是百分之百了。
“默契”,“这正是情之一字玄妙的地方”,于是虽然采青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清羽也能感觉到自己在她心目中的位置。
反过来采青亦然。
我相信爱至深处就是这样,并不是你不说,我就不知道你喜欢我啊……恰如双生儿之间的那种心灵感应。
这样的感应,在血缘相近的人之间很可能会发生,在灵魂相近的人之间不是一样也会发生吗?
清羽和少陵一样在尽人事,少陵给了采青一座牢笼,清羽呢?
他给了采青一个最广阔的天空,只凭着那股冥冥之中的默契来羁绊采青的心……在这里顺带说说少陵,写到这里要修正一下对少陵的看法,发现我对少陵还存在着误读。
少陵爱采青毫无疑问,我完全相信他可以为采青牺牲他的一切,包括为采青而死也不会眨一下眼睛。
但我实在不能相信他能够成全采青和清羽的爱,他能够为保住采青的生命而牺牲自己,却未必有“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觉悟从而成全自己的情敌。
因为在我心目中,少陵爱采青的方式是不会那么容易改变的,少陵一定会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给采青,可是那却并不是采青想要的。
所以如果说少陵是牺牲自己而成全采青和清羽我觉得缺乏合理性,如果说回避这个问题不作交待我认为是编剧自己没有想清楚。
所以当初我不能理解在大结局的时候少陵对清羽采青之爱的态度为什么没有给一个交待,或是主动的成全,或是被动地妥协,至少要说清楚。
我以为这是香编欠考虑的地方故此判断少陵这个人物最后的行动有些失真。
但是刚才电光石火突然间明白了,那个时候他一心只有采青,只想保住采青的性命,再也无暇顾及其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里,他的心里只有采青,再也没有了清羽,更没有了自己的得失。
对于少陵的误读要向香编道歉,不过这更证明了香编是何等心细如尘吧。
清采之恋迷人在于这份默契,默契二字,是香编借清羽之口提出的,也是我心里默认的爱的方式。
关于两人屡次错过那份默契,香编有专文论述就不用我说了。
在第二次琴箫合鸣之前两人屡次错过,可是彼此的行动线却早已密不可分地纠缠在了一起。
我只是佩服香编草蛇灰线,千里之外的安排……例如清羽在小时候就为月香的事情向父亲求过情,还因此被教训一顿,这可能是清羽和采青之间最初的前缘纠葛吧,这段前缘发生的时间一点也不比流年和采青的青梅竹马晚。
再比如,清羽第一次与之琴箫相和的是采青,第一次对之吟诗作对的人是采青(清羽的那首集句诗,只有采青知道每一句的出处,清羽切出了绿豆糕,对上了采青出的绝对……),清羽第一次为之而病的人是采青(跳进南湖救他,病还未愈就被父亲踢伤了肋骨),这些都是当事人当时浑然未觉的,然而观众看来却自有一种情味。
但是等到第二次琴箫合鸣的时候,这一切都会在心里闪回……虽然清羽和采青之间不具备宝黛那样的他生之缘,但是这样纠结复杂的前缘也足够使人收获一份欣喜了。
写到琴箫合鸣就不得不说说两次都在场的少陵(某龄的思维实在是太跳跃了……),不得不说少陵实在是清羽和采青的另一个知音,而且还是王牌知音的那种,(这个设定是让我五体投地的,因为又能丰富人物的性格,又契合他此时的行动线)如果两次他都不在场,那么我觉得少陵这个人物的魅力至少要减少一半……至少在我心里是如此。
这也是香编非常善于编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地方!
正因为他也有着和采青非常相通的地方,正因为他也如此懂得采青,他的那种笨拙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误会和恶性循环才让人格外痛心吧。
有了那样一份默契,那么就能达到香编说的爱情的第三种层次,原文不记得,大意就是说可以激发对方最好的潜能,从而完善彼此的能力和人格。
清羽和采青的生意以及后来的同心染坊都是这种默契的火花,这也就是海达为什么那么妒忌爱尔务斯泰太太和乐务博格的原因——他们一同写出一本书,那是他们的孩子。
共同做出这样一件事情的人,叫做“伴侣”,或者说soulmate……《国色天香》中的浩宇和清荷不也是一样吗?
这怎能不叫人艳羡嫉妒得发疯呢?
清羽和采青的琴箫合鸣也是一样,故此才能让少陵一下子就失了衡(也更说明了少陵是多么王牌的知音,如果是我这种笨牛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第一次琴箫合鸣;三个回合的考试;直到互相误会的时候对润雪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对对方的态度也是一样不屑于解释;失爱之后的同病相怜;又三个回合的考试;药坊的生意;第二次的琴箫合鸣,以及那想象之中的同心染坊……这其中渗透着无处不在默契。
这样的人不是灵魂伴侣还能是什么,这样的爱一旦失去就无法再生了,后面分析清羽的两次失爱会再次说到。
关于清采之恋就分析到这里,下面就说说清羽这个人物吧。
对清羽的无限花痴之情,以及对思成的爱屋及乌之情(思成:我就是那个乌呀?
某龄:你会成为另一个屋的……),已经在篇首抒发过了。
看到他我首先想到的是《英雄志》里的两个字——“正道”,这样的人,便是天地间之至正吧。
所谓正道,就是只做对的事情。
看他对于自己讨厌的人是何等态度就可以知道,当采青在沈府门前晕倒的时候他分明是惊心与不忍,之后对待采青虽则严厉却也一直非常人道,打了采青之后还不忘送药……对讨厌的人尚且能做到如此公正(并能事后反省自己被私情蒙蔽忽视真相的错误)——何况是对爱的人呢?
第一次合鸣时就担心对方弹久了琴伤了手指,这样的细节也亏香编想得出来……之后一直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萧沈两家之间的恩怨,亏欠就是亏欠,错误就是错误,毫不隐讳也毫无偏倚。
尤其是在面对父亲的阴谋时的光明正大……我想我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清羽的。
当他支撑病体去沈府写下那份客户名单的时候,“君子爱美,也应取之有道”,“而令爱……令爱也能顺利地出嫁就好。
”我就在那时开始转命了吧,从流年转向清羽……然后就是听说沈家仓库着火那里猝然掉落的药碗……挨父亲踢的那里,满是一种求仁得仁的释然,仿佛是要用一己之身去承担所有罪过洗清所有罪孽一般……“我们家本来就对不起沈家,人家拿我出气是应该的”,这种代人受过的心态是每想一次都要心折一次的。
因为爱一个人,所以不能不每时每刻设身处地为她着想,以她的痛苦为痛苦,以她的快乐为快乐,完全将自己置之度外,这样忘我的爱又怎么能是父亲所明白的呢?
良人说,清羽太有正义感了,所以当他听到父亲说火不是他让人放的时喜极而泣……古君子风的正直,贾宝玉式的体贴,构成了清羽的完美。
当然更打动我的是清羽的隐忍,得知流云出嫁时蓦然松手的画笔,颓然而坐的姿势,那一场戏是极好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及在暗场戏里交代的去悬崖边坐了一个晚上看日出……他为流云尽了所有的人事,在她出嫁之后仍自愿做她的盾牌,这便是清羽“一灵所至,咬住不放”之处。
因为那样一份共鸣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也难求得的,故此一旦寻得便为之坚守,哪怕只是如林越那样单方面苦涩的坚守……直到和采青之间的默契显眼到了即使自欺欺人也无法掩盖的程度。
对于采青赎身这件事,清羽真是只要动一丁点儿手段都可以让采青留在萧家,并且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这不是父亲一直以来的作风么?
但是如果那样做的话,清羽就不再是清羽,“爱,怎么可以用什么手段呢?
”放手让采青走的清羽相较于少陵的确是不知强大了多少倍吧。
在全剧里,清羽有两次痛失所爱,第一次自然是流云出嫁,第二次是采青自以为是的牺牲。
曾经对良人说清羽是一个知命忘忧的人,用香编的话来说:尽人事是为执著,听天命是为达观。
那么设想如果采青赎身以后真的走了的话清羽会怎么样?
当然一定不会放弃任何努力的,但是如果真的求而不得,他也会知命忘忧,至少是努力地做到忘忧。
然而在第二次失爱之后清羽却做不到忘忧,我想这也是一种本能吧。
那时候他的绝望已不是理智所能控制得了的,便只能任由万念俱灰——这也是清羽此时此刻的天命。
一旦失去这份真爱,清羽的天命就是郁郁而亡,因为世上再没有什么值得他挂念的。
说到这里又想到香编的真爱如恒齿的理论……恒齿一旦脱落便再也无法再生。
但是清羽还真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啊,不是说他不重其他感情,而是一旦失去最重要的这一份,这世界上便再也没有什么能牵绊得了他。
曾经赞同一句话,女人的世界是男人,男人的世界是世界。
怎么在《大丫鬟》里好像颠倒过来:清羽的世界是采青,采青的世界是世界。
故此清羽的不畏强权就很自然了,那根本就是本能的,想都不用想的事情,因为采青就是他的世界啊……虽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是总还有些规律可循,我觉得总结起来便是“像自己”和“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两点吧。
我喜欢平和纯粹,坚定有信的完人,也喜欢翻天覆地死去活来纠结的残人,后者像我,前者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
但是看样子香编同时拥有这两种人格。
有真切感的残人多了去了,但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想到一个完人,能像清羽一样给我如此的真切感。
回想看过的那些小说、剧本,有哪个人物完美,没有缺点,却依然真实得就像可以从书里走出来一样?
谁都知道真与善的合一是最难的,能做到的人,那便是颜回杜甫一流的人物。
但是,清羽也是这样的。
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想便是因为清羽是香编用灵魂和生命写出来的人物,而某种情况下香编的纯度浓度也许尚在清羽之上吧,我这么说好像有点唐突,但确实是这么想的,这也是我为这篇文字取这样一个口气巨大的标题的缘故(搞得自己跟修戏剧史和文学史的专家似的……)至此对于清羽、清采之恋以及香编思成的想法基本已经说完,不过最后还要提一件事,就是那首《鹧鸪天·咏梅》。
如果不是因为这首词,我会喜欢上清羽,但也许就不会如此迅速地喜欢上香编。
应该说是这首《鹧鸪天》让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编剧的灵魂,那是丝毫不掺假的,如同清羽的人品一样清澈纯粹的好文字。
香编在《大丫鬟》和《国色天香》里屡次提到,通过一个人的诗书画乐,真的不难了解一个人的人品。
(写一手烂字的某龄杯具爬过……)这也是我读《鹧鸪天》之后的第一感受。
清羽的善良、正直、柔弱、坚强、高洁、骄傲、我行我素,全部都在里面。
当时就完全怔住了,本来就喜欢清羽,一听到这首词更觉得无比契合,虽然那个字那个画是笔替道具师的事儿,可是词总是编剧写的了吧?
但觉得太好就没敢相信,后来一查果然是香编小时候的作品呀。
当时心里的感觉如何形容呢?
好像找到了真人版清羽?
总之就是很激动,一瞬间沦为香粉。
写完这篇文后,忽然觉得还有需要补充,那就跟帖在这后面吧。
现在写这些文字时,心里回旋的是李商隐《燕台四首》之“春”里的两句:“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娇魂”这两个字,我无法用言语解释,只能说这两个字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为什么呢?
记得在看剧时,有一个设定给了我一些思考,那就是,为什么流年那么重视采青的贞操,而清羽却浑不在意,也不单单是因为“即使那样,也是由我造成的”,而是真的发自内心不在意?
仔细看来清羽非但对采青的贞操不在意,对采青的容貌也是浑然不在意的。
难道仅仅是清羽个人素质高,有责任感,懂得尊重女性吗?
我想并不能这样解释。
似乎只有解答了这个问题才能解释为什么清羽才是采青的真命天子而流年不是,也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一开始那么喜欢流年可是后来心里的天平会完完全全倾向清羽。
某龄实在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这样回答:因为,清羽比流年更性灵啊。
而这一切都关乎李商隐笔下的那两个字——娇魂。
叶嘉莹先生在解析这两句诗的时候说:你看,他不说几日娇人寻不得,而是说“娇魂”。
这句话几乎是给了我当头棒喝,我们活在世上,总觉得自己是在寻寻觅觅,仿佛永不满足的样子,可是很少有人会真正叩问自己的内心:你寻的究竟是什么?
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李商隐把所有这一切都化作了两个字“娇魂”。
我爱上花,我爱上草,我爱上异族异种异类,爱上死者,爱上一个虚幻得不能再虚幻的角色,是的,这些我全部全部都可以爱上,因为他们是有灵魂的。
我活在世上,只是求一个共通的灵魂而已。
故当我寻得这样一个灵魂的时候,我哪里还管得上他生死、性别、虚实、种类、容貌、身份、条件……而这样的我在现实世界里是孤独的,我也貌似从未在别的剧本里看到有人对爱有着这样宁缺勿滥离经叛道的追求。
直到遇到了清羽,我才知道,清羽的爱情观也是和我一样的。
如果这个娇魂不存在于世间,那么便只有和杜丽娘一样一梦而亡,所幸清羽遇到了。
在正文里已经说过,我并不喜欢那些纯然建立在才华和智商较量上的爱情,但清采之恋却是一个例外。
因为那并不是才华与才华的较技,而是灵魂与灵魂的共鸣。
一曲琴箫合鸣,采青对那个吹箫人只是单纯的欣赏而已,并不是因为那个时候她的心里有流年,那时她还没有完全向流年交心。
而清羽却不同,可见清羽对于“灵魂伴侣”的渴求程度是在全剧中最高的,而这一点是多么像当年的我(虽然这么说比较大言不惭……)灵魂当前,神马都是浮云,所以那些世俗价值观里的什么地位、容貌、贞操等等又怎能略萦于萧三少爷的心中呢?
我之所以爱清羽,多半都是爱了这样的性灵,在我心目中清羽实在是《大丫鬟》里最性灵的一个人啊……回到关于《燕台四首》的一段佳话,一日作者李商隐的兄弟让山吟咏其《燕台》诗,被邻家一位小家碧玉柳枝听见,其时柳枝惊问:“谁人有此?
谁人为是?
”让山如实回答,柳枝当即手断长带,托让山向作者乞诗,后又主动邀约作者并欲与之定情。
可惜李商隐当时并没有珍惜这样一份难得的知己之情——想来,在那样一个士商地位悬殊的时代里,商人家庭出身的柳枝又怎么能放到李商隐的眼里呢?
只是在失去之后才感到惆怅,并为之作《柳枝五首》,语中充满失落不平之意。
几日娇魂寻不得,几日娇魂寻不得,即使在专家学者眼里也艰深晦涩的《燕台四首》被这样一位女孩子完全读懂,在她的心里获得生命。
他在寻找他的娇魂,她也是一样,可是李义山啊李义山,为什么你竟然不配得到这样一位女子的心呢?
我之所以喜欢清采之恋,就在于喜欢这种素昧平生,甚至根本不需要谋面的灵魂共鸣,如此便抛弃了一切外在的条件,剩下的只有纯然的性灵。
这差不多就是我想要补充的了吧……偶然翻出当年为清羽写的诗,当时还没有学诗,写得这么烂也是不容易的,姑且放上来吧。
独掩诗笺黯绿云,未将心事展烟轻。
抱痴犹自三春卷,契意因谁一夕倾。
弱质敲残终夜雨,清魂滴碎断肠声。
玉箫吹罢凭栏立,不语萧萧对小楹。
采青,太自私了,太善变了,为了和清羽在一起,死了那么多人,他们俩不应该那么执着的,如果早点放弃,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神,在印象深刻。
幼时就看到了清羽认出采青就没在看了,或许看了但也忘了后面的剧情完全不记得。
他拿着只合适辛德瑞拉的水晶鞋找到了她,这就是故事的高潮了啊!
那时候我记得自己还挺喜欢少陵,觉得他强取豪夺霸总帅气啊(言情小说余毒太深),十年后今天的我,却觉得他可怕。
强扭的瓜不甜,硬要一个心里没有自己的女人属于自己,不觉得难受吗?
鸿🐟和清羽的兄弟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弟弟是弟弟,但哥哥却不是个哥哥。
剧里的女演员都很美啊。
马雅舒的眼泪好像水龙头的水,随时随刻都有的。
心怡好可爱,又天真善良,很讨喜的角色。
唉,三十几集下来,物是人非了。
有的角色好像工具人,但他们好像又有自己的特色。
行啦,重温完就行了。
惦记了很多年的剧,终于把它完整地看完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第一次接触到这句诗是在《大丫鬟》结局时男女主相拥的画面。
这部剧当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以致我因情怀重温了一遍。
有时我总觉得以前的剧好看,回顾后却又会觉得不过如此,可能我们所怀念的只是逝去的那段时光罢了。
记得当年读小学四年级,有次周五放学早,于是打开电视机,播放着的正是这部《大丫鬟》,稍微看了几眼就被吸引住了,去外婆家的时候也在看。
对于女主阴差阳错到男主家当丫鬟,以及男主因误会女主一开始百般刁难她那段剧情印象深刻。
还有片头曲《尘缘》真的太好听了!
当年还不知道有单曲循环这个东西,于是傻乎乎的在播放列表添加了n遍这首歌,后来还是在朋友家才知道可以调播放设置……先来讲讲当年我对这部剧的印象:男女主我都蛮喜欢,尤其迷恋男主,对“萧清羽”这三个字一直念念不忘,一度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名字。
对于方少陵,当年极度厌恶,觉得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反派。
对于沈流年,一直对他无感,甚至因为他和谢晚晴的一夜情以及他有次差点强上采青而觉得他有点恶心?!
当年我很喜欢这种倒叙的风格,由老照片起头缓缓的叙述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这一遍重看,弥补了之前从中间开始看的遗憾。
久闻方少陵粉丝众多,这次我也以为我可能会喜欢他。
前面还好,就霸总型人格,看到后面,我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这什么丧心病狂的妖魔鬼怪,喜欢他的人莫不是三观不正吧。
他的确也是爱女主的,但过于偏执,爱的方式太极端了,最后被采青刺死也是咎由自取。
对于沈流年,这次倒是有了更多的好感,不仅因为演员是何晟铭,更因为看了剧的前半段,他和采青算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彼此间培养出感情也不足为奇。
后来他能肩负起沈家的责任,与采青之间化爱情为亲情,也很让人佩服。
如果没有男主,采青和他在一起应该也会幸福。
但萧清羽永远比沈流年高出一筹,沈会介意采青是否为清白之身,萧却不会。
他是采青真正的灵魂伴侣,彼此之间心灵契合,感情相通,给予对方无条件的信任。
高山流水遇知音,才子佳人琴箫和鸣,这样的意境真是太美好了,仿佛是画中才会出现的场景。
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砖白瓦,芳菲满天,好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
再说说剧情。
抛开民国言情伦理剧的狗血,其实前半部分也算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反转一个接一个,剧情扣人心弦。
后半部分稍稍有点崩,有点强行be的意思,把方少陵写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混蛋。
除此之外人物塑造还是合理的,每一个角色都立体饱满,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萧清羽那么好,一开始还不是听信谗言,误会采青;萧汝章那么坏,却也是个爱护子女的好父亲。
弹幕上还有一堆骂女主的,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
至少我很喜欢她不自怨自艾,不向命运低头,不肯做妾只要做妻的自尊自爱。
至于结尾,有人说其实男女主没有在一起,那个见面拥抱的场景是想象中的。
但这毕竟是开放性结局,怎么想都不为过。
我宁愿相信是he,男女主真的相遇了并且相伴到老,像我小时候认为的那样。
采青应该是选个好演员,演技厉害点的人来演,就马雅舒,还真是浪费了角色啊'我还以为是什么知名的演员呢,还不是通过吴奇隆跟她离婚才知道有她这的演员的存在,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借吴出名的啊,那么花心
不敢说却又不得不承认,虽然剧情很狗血玛丽苏,但对男主以及两人的感情线还是非常喜欢的,即使放到今天,依然很难(在言情剧中)找到比萧清羽更完美而又讨人喜欢的人设,依然会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无比动容。
电视剧中有才情的人很多,痴情专一的人更是不少,二者兼备的依然数不胜数,难得的是他的才情与剧情是密切联系的,而他对爱情的态度尤为难得:爱是成全而不是占有,因为爱才愿意放手让你追求更广阔的天空。
他会默默付出让你开心,却又带着孩子气的害羞得不敢明了表达;可一旦互表心意了,又会坚定不移地承担起如山的责任。
不是天真大男孩简单的只考虑一时的喜怒哀乐,不是霸道总裁那种以无理的占有欲胁迫,而是从容的、真诚的、又带着浪漫与痴情的深深爱恋,细水长流却不显平淡,荡气回肠又不惺惺作态。
现实生活中若有如此一个深情而不做作的男子,想来被他所爱的那个女孩儿一定是世间最幸福的吧。
而女主也颇有大女主的风范,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人生,真正靠自己摆脱丫鬟的身份,而不是嘴上很独立实际靠男人的形式主义。
他们的爱,有冥冥天意的注定缘分,有志同道合的合奏默契,有朝夕相处的日久生情,更有由内而外的心灵契合。
如果一切就此戛然而止,这或许会成为我念念不忘的两位主人公和浪漫故事。
可惜市场化的剧情还是破坏了它本来的美好,一定要用这种刻意制造的相爱相杀、天地不容的生离死别来衬托爱情的伟大,最终还是落入偶像言情剧的窠臼。
其实也不尽然,比如那句“守身即守孝”,让亲情与爱情不再截然对立,又不会显成不合情理的爱情至上主义,至少在我看来。
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言情剧了,即使回顾经典也或多或少地排斥剧中男女主的感情线,因此更要纪念一下这部特别的剧,只为了剧中的角色,为了短短几集的感动。
我们能不能这样说,一个女人的生命中会碰到三个男人中的一个,至少一个。
一个给她霸道的爱,一味的去追逐占有;一个给她爱的同时予以尊重和选择,深知放手才是爱;另一个则是有缘无分,短暂的热恋后相忘于人海。
选择了第一种,爱情的保质期太短,最终换来的是心灰意冷;选择了第二种,一生琴瑟和鸣,相敬如宾;选择了第三种,最终难逃错过,成了心底一辈子的遗憾。
距离第一次看这部剧这么多年回去了,我一直以为我喜欢陈思诚,后来才发现我只是喜欢萧清羽。
不管陈思诚怎样,萧清羽永远都是萧清羽,而我也只喜欢萧清羽。
那女人就是祸喽 还说不上什么红颜 还没到标准所有人都是因为他不守信用而死的 我看方少陵本来很书卷气的 后来瞎眼看上那女的了你选个 条件好的的演员三个人追求也算了·额 要保证质量吧不过我觉得 少陵 这个角色很有看点 演的不错 其他 一概忽略不计了那个三少爷竟为了那女的死了爹爹,失去书童,辜负了那么好的女子。
不孝不仁不义了要他看上什么美女也就算了,喜欢那种品位的,整天卖弄一点点小聪明,举动做作··额···谁选的演员啊··李彩桦 姿色比大婶差了 资质差了··干嘛不是他演主角少陵的妹妹也不错啊··至少看上去没那么老啊··化了妆 我怎么觉得还30好几的人了 笑笑更出彩了编剧编的也比较 空前 主旨要表达什么,为了个伟大的爱情 要不折手段牺牲傍边人的性命,即使是亲爹 也在所不惜,即使让姐姐做寡妇 也要继续要纠缠在一起 ····额看的我吐血··还伤害我眼睛·
有些地方太扯。。。马雅舒在里面好黑
第二次琴箫合鸣那集是亮点。。。。不知道的还当大结局了呢,后面居然还搞了10集,死了这么多人。。。真吃不消。。。
不管是长辈还是晚辈,演员们脸上的褶子都让人想笑🙄
吴卓羲真帅
湖南台经典…童年只有这个看
只为看吴卓羲
这部剧一直是我的白月光,让少时的我懂得真正的爱是理解和成全。好喜欢萧清羽,这么多年我唯一的男友模板啊。
不喜欢马娅舒她,名声又不好 怎么让她演的那造型我滴神 干嘛那三个男滴都喜欢她让人喜欢不起来,那容貌那性情 这么狗血的剧情我好想呕吐 而且最后吴卓羲还死了 我滴个神 完全是为了吴卓羲才看这片子的 最后说一下 吴卓羲的演技真的挺不错的 O(∩_∩)O~
发现李彩桦演技进步一点点了
这剧情我服了,要是当初弹琴的是个男的陈思成上不上?
所有男的都喜欢一个女的最恶心了好吗
尼玛俩男主一人一颗星!你俩搅基去吧别管那个丫鬟了!
终于把大丫鬟看完了,男女猪脚的爱情真是太坎坷曲折了,虽然片中涵盖了兄妹乱伦、主仆恋、N角恋、第三者、老公杀老婆、老婆杀老公、妹妹杀姐夫、女婿杀丈母娘……但这些全是真爱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连夜肝完的
小时候
凑合吧
太狗血
男二女二完胜男主女主
“守身即为尽孝”
旷世玛丽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