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莉拉·阿维莱斯
主演:奈马·森提斯,蒙特塞拉特·马拉尼翁,玛丽索尔·盖斯,萨奥里·古尔扎,马特奥·加西亚,特雷西塔·桑切斯,伊阿祖娅·拉里奥斯,阿尔贝托·阿马多尔,胡安·弗
类型:电影地区:墨西哥,丹麦,法国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3
简介:七岁的索尔在她祖父的家里度过了一天,那里弥漫着一种奇怪而混乱的气氛。 当她的家人匆忙准备她父亲的生日聚会时,索尔一点一点地明白,她的世界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详细 >
2.5
北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展映,在电影院看的。主要是部揭示生活本质的家宴。可惜的是电影的镜头太缺乏表现力了,晃动的手持摄影和四分之三画幅还有焦黄的画面都让人犯困,而每个人物也毫无侧重点,因此几度失焦。
看着看着太容易就迷失了,但就像大家族的聚会一样,总爱把没必要说的话和笑脸挂在脸上,自己的疑问和不满也就淹没在了大人的吵闹声里。 爱难以专注,感情来不及倾注,许再多的愿望又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YVR-theque】生活细节真实动人,不由得就共情了。那种强颜欢笑,欢聚庆祝背后的伤感不言而喻,暗流涌动。而结尾吹灭蜡烛后的处理更是神来之笔。
单场戏场面调度厉害 家庭拍的够清楚够复杂 但是儿童视角中间丢了啊 图腾含义没看懂
6.0。以女孩的家庭組織聚會為核心,複雜微妙的人物關係和戲劇矛盾基本在合格的水平上得到相對妥當的放置。導演還遠遠沒探索出自己的路。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4:3电视画幅、手持摄影、长镜头等让整部片子很像家庭录像或伪纪录片,总感觉摄影机后面还有别人在注视着整个家庭,这种私人化的处理理应勾起观众的欲望,却又因为叙事视点的轮番转换而难以共情。主角应该是小女孩Sol,但大半部分都在拍阿姨Nuria,导致Sol的情绪变化缺乏稳固的基点,最后一分钟凝视也缺少了相应的威力。有很多动物的镜头,狗、蜗牛、鹦鹉、螳螂……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可能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图腾。仪器发声、AI对话、手机传讯、无人机……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媒介传播的多样化,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是如此复杂。家庭的冲突主要都围绕着失意艺术家Tona而展开,但他本人的表达却又少之又少,具有话语权的统统都是女性。Sol表演歌剧时镜头的光斑很美,片尾字幕还有几句日常对话。
4:3画幅、手持、各种主观视角和尽可能平分视角的剪辑……使得整部影片类似于某种家庭录像,一张细密的亲缘之网将彼此的命运笼罩,个中纠缠则更多借由小女孩Sol的所见所思展露出来,仿佛一切都宣告了死神的降临,而那光影斑驳的清晨伴随着羁绊松懈后的重生。
以小女孩的视角讲述对于离别的逐渐认知,拍的不错,但也仅此局限。
95.46,女孩的成长图腾,走光点。
小姑娘过个生日真心累,这一家子互相羁绊,难缠。
看睡了两次。这两年出来了一批这种“家庭相册”式的电影,没什么角色,没什么事件,以近似纪录的方式呈现了些普通人类的家庭生活即景。当然,本片开场字幕交代这是“最后一个生日”,然后出现了病恹恹的父亲,要在这个设定里,勾起观众某些特殊感受,实际这种思路和一百多年前的蒙太奇实验是同样道理:为同一个画面添加不同的背景说明,引发观众的不同联想。如果本片撇除了“最后一个生日”的设定,那呈现出来的一切就是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了。小女孩和母亲在爷爷家,和姑姑之类亲朋为病重的父亲庆生,全片充斥着孩子们乱嘈嘈的玩闹、生气,女性家庭成员哄孩子,消瘦无力慢吞吞的父亲,亲朋聚会的场面话……我明白编导的意思是庸碌的日常里死亡正悄悄潜入,给孩子带来些不可名状的微妙影响,但这些乏味的角色设定、情景剧的视听水平都太无聊了
#73rd Berlin#主竞赛 家庭影像 佯装的最后欢聚 一夜长大的孩子
@小西天。一次观影惊喜。4:3画幅、中近景浅焦配合小演员细腻灵动的演技,非常好地模拟了孩童的视角(尽管片中视点并未严格限制于索尔):专注于眼前之物、对易被成人忽略的局部空间的发现和互动、不是全盘分析场面局势而是一点点用感受拼凑信息。观影过程中无数次回忆起童年随大人参加的那些聚会,晚餐之前的时间,我是如何探索那些不熟悉的房间院落、旁观那些细碎的交谈甚至争吵的。小女孩索尔元气淋漓的通灵视角和后半段派对的欢闹,都构成了与哀伤的病痛死亡沉默而激烈的对峙。就如片中所有温馨的事物,都有不期而至的凶兆与之对应:星空蛋糕第一次被烤焦、青松盆景与落在头顶的乌鸦、下午阳光和煦傍晚却忽然响起闷雷,还有让人不安的气球的坠落燃烧。生日的烛火中,世事残酷地与女孩的愿望背道而驰,发出世界末日拖长的轰响。
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都流于表面,没有深度
2024.1.25 观看于Lightbox Cinema4 K13 MDFF selects
#2023BJIFF 第十一部 4.24 电影资料馆#看完的时候有点懵,不知该如何形容这个感觉,也不知为什么要用这个title,然后去查了一下“图腾”,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些。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其实父亲那副画就是整部电影的图腾。从小女孩的愿望,到母亲的安慰,到电影里的植物,动物,和所有出现的生命,临终父亲的愿望无非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每个人都不圆满,但依旧欣欣向荣的大家庭里,女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图腾。或蜗牛,或螳螂,或画上生活中的所有,可以活的更好,更精彩。是导演献给自己女儿的影片,也是献给所有虽然要面对生活不如意,但仍然活得精彩的人。
三女二男的三代大家庭为给这个家庭里最受宠爱的病重的儿子过他的生日(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在家道中落,开销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举办了个盛大的生日派对。人物重多,但基本把家庭里每个人物的多面复杂性都带到了。祥和下有剑拔弩张,欢庆下有孤寂,美好下有死亡,一个三代多人形成的大矛盾体通过一场盛大派对的前前后后展示出来,用到了很多昆虫:蜗牛,螳螂,蜜蜂,蝎子,动物:狗,鹦鹉,猫,鸽子,空间:淋浴房,卫生间,来代指暗示人物心境。片尾字幕:献给我的女儿(所以片子是通过重病儿子的女儿的视角来给观众展现的),而本片的女导演则带入的是片中重病儿子的前妻。
4.5 热闹后是无尽的孤独,笑容下隐藏着痛苦与苦涩。赋予party团聚与离别的双重意义,两种情感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一面也变得大而清晰。最后烛光中和小女孩的对视中,无言却又道尽了一切。
#BJIFF2023#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最后一日观影,今年BD影片(最佳女配&音乐获奖),很温柔充满迷幻意味的家庭片,风格与刚看过的《亲密》有一拼,都是告别至亲至爱的心路旅程,于日常细微处抵达幽深又广阔的精神世界,后劲十足。“再见,美人鱼”,学会失去是人生必修课,想要努力挽留却往往是徒劳,那场喧闹的生日派对像是在对生命礼赞,大家相聚一堂互相告慰共渡难关,图腾符号与小女孩的面部特写交替出现,生死的意义在光线明灭间闪现……最后留白画面可堪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可以请珍惜每一个眼前人。三里屯美嘉欢乐影城字幕机上出现“热爱永不散场,再会还是春天”,一年一度的BJIFF曾带给我们许多感动与遗憾,但最后还是到了告别时刻,感谢电影让我们相遇。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2.5
北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展映,在电影院看的。主要是部揭示生活本质的家宴。可惜的是电影的镜头太缺乏表现力了,晃动的手持摄影和四分之三画幅还有焦黄的画面都让人犯困,而每个人物也毫无侧重点,因此几度失焦。
看着看着太容易就迷失了,但就像大家族的聚会一样,总爱把没必要说的话和笑脸挂在脸上,自己的疑问和不满也就淹没在了大人的吵闹声里。 爱难以专注,感情来不及倾注,许再多的愿望又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YVR-theque】生活细节真实动人,不由得就共情了。那种强颜欢笑,欢聚庆祝背后的伤感不言而喻,暗流涌动。而结尾吹灭蜡烛后的处理更是神来之笔。
单场戏场面调度厉害 家庭拍的够清楚够复杂 但是儿童视角中间丢了啊 图腾含义没看懂
6.0。以女孩的家庭組織聚會為核心,複雜微妙的人物關係和戲劇矛盾基本在合格的水平上得到相對妥當的放置。導演還遠遠沒探索出自己的路。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4:3电视画幅、手持摄影、长镜头等让整部片子很像家庭录像或伪纪录片,总感觉摄影机后面还有别人在注视着整个家庭,这种私人化的处理理应勾起观众的欲望,却又因为叙事视点的轮番转换而难以共情。主角应该是小女孩Sol,但大半部分都在拍阿姨Nuria,导致Sol的情绪变化缺乏稳固的基点,最后一分钟凝视也缺少了相应的威力。有很多动物的镜头,狗、蜗牛、鹦鹉、螳螂……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可能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图腾。仪器发声、AI对话、手机传讯、无人机……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媒介传播的多样化,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是如此复杂。家庭的冲突主要都围绕着失意艺术家Tona而展开,但他本人的表达却又少之又少,具有话语权的统统都是女性。Sol表演歌剧时镜头的光斑很美,片尾字幕还有几句日常对话。
4:3画幅、手持、各种主观视角和尽可能平分视角的剪辑……使得整部影片类似于某种家庭录像,一张细密的亲缘之网将彼此的命运笼罩,个中纠缠则更多借由小女孩Sol的所见所思展露出来,仿佛一切都宣告了死神的降临,而那光影斑驳的清晨伴随着羁绊松懈后的重生。
以小女孩的视角讲述对于离别的逐渐认知,拍的不错,但也仅此局限。
95.46,女孩的成长图腾,走光点。
小姑娘过个生日真心累,这一家子互相羁绊,难缠。
看睡了两次。这两年出来了一批这种“家庭相册”式的电影,没什么角色,没什么事件,以近似纪录的方式呈现了些普通人类的家庭生活即景。当然,本片开场字幕交代这是“最后一个生日”,然后出现了病恹恹的父亲,要在这个设定里,勾起观众某些特殊感受,实际这种思路和一百多年前的蒙太奇实验是同样道理:为同一个画面添加不同的背景说明,引发观众的不同联想。如果本片撇除了“最后一个生日”的设定,那呈现出来的一切就是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了。小女孩和母亲在爷爷家,和姑姑之类亲朋为病重的父亲庆生,全片充斥着孩子们乱嘈嘈的玩闹、生气,女性家庭成员哄孩子,消瘦无力慢吞吞的父亲,亲朋聚会的场面话……我明白编导的意思是庸碌的日常里死亡正悄悄潜入,给孩子带来些不可名状的微妙影响,但这些乏味的角色设定、情景剧的视听水平都太无聊了
#73rd Berlin#主竞赛 家庭影像 佯装的最后欢聚 一夜长大的孩子
@小西天。一次观影惊喜。4:3画幅、中近景浅焦配合小演员细腻灵动的演技,非常好地模拟了孩童的视角(尽管片中视点并未严格限制于索尔):专注于眼前之物、对易被成人忽略的局部空间的发现和互动、不是全盘分析场面局势而是一点点用感受拼凑信息。观影过程中无数次回忆起童年随大人参加的那些聚会,晚餐之前的时间,我是如何探索那些不熟悉的房间院落、旁观那些细碎的交谈甚至争吵的。小女孩索尔元气淋漓的通灵视角和后半段派对的欢闹,都构成了与哀伤的病痛死亡沉默而激烈的对峙。就如片中所有温馨的事物,都有不期而至的凶兆与之对应:星空蛋糕第一次被烤焦、青松盆景与落在头顶的乌鸦、下午阳光和煦傍晚却忽然响起闷雷,还有让人不安的气球的坠落燃烧。生日的烛火中,世事残酷地与女孩的愿望背道而驰,发出世界末日拖长的轰响。
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都流于表面,没有深度
2024.1.25 观看于Lightbox Cinema4 K13 MDFF selects
#2023BJIFF 第十一部 4.24 电影资料馆#看完的时候有点懵,不知该如何形容这个感觉,也不知为什么要用这个title,然后去查了一下“图腾”,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些。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其实父亲那副画就是整部电影的图腾。从小女孩的愿望,到母亲的安慰,到电影里的植物,动物,和所有出现的生命,临终父亲的愿望无非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每个人都不圆满,但依旧欣欣向荣的大家庭里,女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图腾。或蜗牛,或螳螂,或画上生活中的所有,可以活的更好,更精彩。是导演献给自己女儿的影片,也是献给所有虽然要面对生活不如意,但仍然活得精彩的人。
三女二男的三代大家庭为给这个家庭里最受宠爱的病重的儿子过他的生日(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在家道中落,开销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举办了个盛大的生日派对。人物重多,但基本把家庭里每个人物的多面复杂性都带到了。祥和下有剑拔弩张,欢庆下有孤寂,美好下有死亡,一个三代多人形成的大矛盾体通过一场盛大派对的前前后后展示出来,用到了很多昆虫:蜗牛,螳螂,蜜蜂,蝎子,动物:狗,鹦鹉,猫,鸽子,空间:淋浴房,卫生间,来代指暗示人物心境。片尾字幕:献给我的女儿(所以片子是通过重病儿子的女儿的视角来给观众展现的),而本片的女导演则带入的是片中重病儿子的前妻。
4.5 热闹后是无尽的孤独,笑容下隐藏着痛苦与苦涩。赋予party团聚与离别的双重意义,两种情感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一面也变得大而清晰。最后烛光中和小女孩的对视中,无言却又道尽了一切。
#BJIFF2023#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最后一日观影,今年BD影片(最佳女配&音乐获奖),很温柔充满迷幻意味的家庭片,风格与刚看过的《亲密》有一拼,都是告别至亲至爱的心路旅程,于日常细微处抵达幽深又广阔的精神世界,后劲十足。“再见,美人鱼”,学会失去是人生必修课,想要努力挽留却往往是徒劳,那场喧闹的生日派对像是在对生命礼赞,大家相聚一堂互相告慰共渡难关,图腾符号与小女孩的面部特写交替出现,生死的意义在光线明灭间闪现……最后留白画面可堪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可以请珍惜每一个眼前人。三里屯美嘉欢乐影城字幕机上出现“热爱永不散场,再会还是春天”,一年一度的BJIFF曾带给我们许多感动与遗憾,但最后还是到了告别时刻,感谢电影让我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