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本片定位不是很清晰,一会儿奇幻动作一会儿亲情治愈一会儿暗黑惊悚一会儿又整点荤段子,明显没找到目标受众。
没头脑不高兴双雄临时搭档冒险的片子看过太多,上到《午夜狂奔》下到《人在囧途》,属实没啥新鲜的。
这部找来两大动作硬汉强森和美队,但却没能呈现出一场像样的动作戏,相对来说在水准之上的只有开头强森雪地追逐和双雄斗雪人两场,最后的决战如同儿戏,还不如刘玉玲刷那两下寡姐棍帅气。
年届古稀的JK西蒙斯老爷子特别出演的圣诞老人作为全片麦高芬,除了最后和牛魔王弟弟连番机械降神之外就是充当甘道夫邓布利多之类的智者,开导强森blabla,没有什么个性,不如《暴力之夜》里的大卫哈伯(当然这部B级片更无聊)。
女反派更是非常脸谱化和低智化。
文戏相较特效场面占据了太多篇幅,两人对话寡淡无趣,不如强森/RR《红色通缉令》或者强森/郭达《特别行动》嘴炮过瘾,美队限于分级也没能展现《利刃出鞘》中的口吐芬芳。
设定和道具抄漫威太明显,神管局、皮姆粒子、力量宝石、冰冻术……总体缺乏新意,2.5亿美元成本估计片酬占一大半,这口碑赔本已成定局。
美国队长好帅。
巨石强森怎么我小时候长这样、现在还长这样,一点都不会老的呀。
刘玉玲打戏还是那么好看,就是少了点,一小段真的完全不够看,跟《杀死比尔》里面一样酷飒。
我对这部是抱着看爆米花的心情,可是整部下来话太多、打斗太少了,爆米花电影直接打的爽就行了,不要做任何升华才过瘾。
题材涉及圣诞老人其实更适合12月上旬上映,不然到现在,票房不理想,直接导致…其他城市我不知道,福州今天之后应该0排片
在视频平台上,将经典元素进行重新解构、拼接与混搭,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且流行的创作方式。
例如,观众常能看到孙悟空与林黛玉的跨界组合,或是三国故事与现实题材的巧妙融合,这些混搭作品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潮流。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兴起,这种混搭内容得以在低成本、高效率的条件下,被制作成生动逼真的视频,同时还包括声音的AI克隆。
美队和黑亚当在霍格沃兹解救圣诞老人《红色一号:冬日行动》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此背景下,该平台上此类内容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常有观众留言表示:“我是让你进行二次创作,而不是要把我‘创死’”,意指部分内容过于超乎预期。
然而,人们对于这种混搭的追求以及猎奇心态,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昨晚观看的电影《红色一号:冬日行动》便展现了强烈的二次创作精神。
它将众多经典元素以奇特的混搭方式呈现,我常在某些场景中不由自主地发笑,而这些笑点并非影片原本设定的,而是源于混搭所带来的新奇感,这正是二次元视频平台上二次创作的一种体现。
我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当前的一种趋势,既有利也有弊。
然而,国家已对这类AI创作提出了监管要求,禁止对经典内容进行过度亵渎。
当然,良好的二次创作是值得鼓励的,但若有不良倾向,则会受到传播限制。
因此,我也在思考,《红色一号:冬日行动》这样的电影内容究竟能产生何种影响。
例如,多年前有一部电影《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2010年,后续发展成了一个系列,并被改编为美剧。
该片其实是,一位残疾儿子的父亲,在给儿子讲述欧洲神话故事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同人文的创作,也算是对神话的一种解构与再创作,这些内容被出版成小说后,又被翻拍成了电影。
此外,《饥饿游戏》和《暮光之城》等电影也不同程度地对西方神话元素或流传的故事进行了现代意义的再创作,我认为这些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
但《红色一号:冬日行动》在某些方面的混搭似乎有些过度。
特别是其中一幕,圣诞老人的弟弟与他的前女友在一起的场景,颇有些牛魔王与铁扇公主斗法的意味。
而当圣诞老人冲出来时,又让人联想到孙悟空的经典台词,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
可能是这类混搭内容看得太多了,导致思维有些跳跃。
1. 从奥特曼到冬日行动:选择相信今天是2025年1月5日。
这部电影在我们的观影清单中已搁置良久,非常适合在冬天,尤其是圣诞前夜这样的时刻观看。
今晚观影后,我深刻感受到它的流畅与好莱坞大片的特色。
从头到尾,影片都带给观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回到电影的主题,我认为它与另一部我观看过的电影,《极地特快》,2004年3D动画片,传达了相似的主题,即选择相信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观念的碰撞,人们往往带有排斥感,认为他人会强制自己接受某种观点。
但实际上,选择相信什么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并不会被强制。
无论你选择相信哪个神话故事,只要能从中获得共情,或者更宽泛地说,你相信什么都能感受到真善美等共性,这些都是值得珍视的。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价值观需要在我们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传承。
特别是现在,孩子们频繁使用抖音、快手等平台,他们获取的信息量巨大且精准,因此,在影视作品中传播这些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的小外甥在三四岁时,手持他的奥特曼玩具,一脸认真地询问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奥特曼存在。
那一刻,我想起了电影《极地特快》的主题,关于如何相信影片中的故事。
我没有对我的小外甥撒谎,而是提议用相机拍摄一个场景,让他扮演奥特曼,我扮演小怪兽,而村里的房子则作为小道具。
通过这种方式,我向他展示了奥特曼故事是如何制作的,包括如何通过拍摄技巧让奥特曼看起来巨大,而房子看起来渺小,以此向他解释奥特曼并非真实存在。
然而,这并未影响小外甥对奥特曼的热爱。
他不仅观看了奥特曼的每一部剧集和角色,甚至包括网飞制作的新版三渲二奥特曼版本,一集不落。
更重要的是,他从奥特曼的故事中汲取了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团队合作的深刻寓意。
因此,我认为这些神话传说和现代人编造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这种夸张、解构、再组合和混搭的创作方式并非坏事。
至少,在《红色一号:冬日行动》中,我认为这样的故事十分有趣,相比2004年的《极地特快》,在传达“你选择相信什么”这一主题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2. 当黑亚当遇上美国队长我在榆次上高中时,尽管身为住校生,但我曾逃课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其中一部便是《极地特快》。
影片中,从圣诞树冲下并旋转的镜头,因其三维效果,给我带来了强烈的代入感。
如今,从20年后的视角回望,这部影片所呈现的经典复古风格,以及它所传达的主题,圣诞老人是是否存在,你可以选择相信他,相信善良,这样你的心情会更好,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愤世嫉俗的生活态度相比,相信善良无疑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与2024年同样主题的作品相比,《极地特快》的回答更加包罗万象,展现出更强的包容性。
在主演选择上,《红色一号:冬日行动》将黑亚当和美国队长融入其中。
此外,角色造型也颇具特色,反派女性角色与《哈利·波特》中的赫敏有几分相似。
更不用说影片中的配乐形式,风琴乐器的使用仿佛穿越到了《哈利·波特》。
同时,影片中的许多场景,尤其是夜间场景,如糖果店与《哈利·波特》中的对角巷相似,以及那些脏兮兮的晚上场景,宛如伏地魔复活的墓地,让人不禁联想到《哈利·波特》中的美术风格。
可以说,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哈利·波特》的美术参考样图,并进行了再加工与创新。
即便本片的目的,就是美国想制作的《哈利·波特》式作品,也无可厚非。
它并不像《神奇动物在哪里》那样,严格遵循英国文化中那种严肃正统、世界观高度规律性和严谨性的创作模式。
相反,这部作品更多地展现了创作者的随心所欲。
例如,编剧可能会思考圣诞老人的超能力是否能被抽走,而对于其他角色能力的有没有可能被吸走,则可能并不关心。
这种创作方式并不追求构建一个严格的世界观或宏观叙事,而是随心所欲地编写故事,有时甚至给人一种随时可能编不下去的感觉。
这或许正是混搭式二次创作所具备的一种独特特质。
3. 混搭二次创作算创新吗最后,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对于这种混搭式的二次创作,我持有一定的担忧。
它可能会对原作中的角色进行解构,甚至动摇其根基,这会招到一些很严格的人的反对。
例如,我曾撰写过关于《蜘蛛侠:纵横宇宙》的影评,指出其在美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七点。
同时,我也认为《蜘蛛夫人:超感觉醒》有其可取之处,尤其是女性导演在视觉层面的传达。
然而,我发现有一部分粉丝对这两部电影的态度非常极端,他们坚决反对我对《蜘蛛侠:纵横宇宙》的批评,并禁止我喜欢《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这种现象让我感到困惑。
我认为,如果我们的终极目的是将自己喜爱的东西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喜欢,那么我们就无需过分在意创作的形式。
然而,在观看《红色一号:冬日行动》时,我感受到了创作团队的诚意。
他们在编辑故事时,虽然随心所欲,但始终围绕着主题展开。
通过两层故事嵌套,即美国队长与其生理学儿子的关系回归,以及圣诞老人的保镖从简单的真善美追求到更加立体的人生追求,这两条故事线都展现了编剧在创作层面所下的功夫。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部电影的理解门槛并不高,内容既直接又不抽象。
我认为,《红色一号:冬日行动》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可以给予三星半的评价。
以上是我对电影《红色一号:冬日行动》的日记。
前几天上映的由道恩·强森主演的《红色一号:冬日行动》无疑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影片。
影片以其紧凑的叙事线条、精彩的剧情设计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
本文将按照影片的叙事线条展开,深入剖析其给人带来的深刻启示,同时也不避讳地指出其不足之处。
一、冰雪奇缘:引人入胜的开篇影片的开篇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绑架事件,圣诞老人(由J·K·西蒙斯饰演)被神秘势力绑架,这一设定瞬间点燃了观众的好奇心。
随后,道恩·强森饰演的北极安保主管卡勒姆与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最臭名昭著的赏金猎人杰克被迫联手,展开了一场跨越全球的拯救行动。
影片以这场行动为线索,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冒险与奇幻的世界。
影片的叙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同时,影片在场景设计上也别具匠心,无论是北极的冰雪世界,还是世界各地的奇异景观,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影片所营造的奇幻氛围。
二、角色塑造:多维度的展现在角色塑造方面,影片同样表现出色。
道恩·强森饰演的卡勒姆忠诚勇武,身手矫健,是北极基地的安保主管,他的形象符合观众对于硬汉的期待。
而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杰克则是一个玩世不恭、信奉利己主义的赏金猎人,他的形象与卡勒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逐渐发现,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各自的软肋和脆弱之处。
卡勒姆虽然强大,但内心却渴望得到认可和理解;而杰克虽然看似冷漠无情,但在关键时刻却展现出了对家人的深深牵挂。
这种多维度的角色塑造,使得影片中的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共鸣。
三、深刻启示:勇气与责任的力量影片所传达的深刻启示,无疑是勇气与责任的力量。
在影片中,卡勒姆和杰克虽然一开始互相看不顺眼,但在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相互信任和依赖。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责任。
影片中的一场场战斗和冒险,不仅是对他们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他们意志和信念的考验。
在这些挑战面前,他们从未退缩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他们的勇气和责任感,不仅让他们成功拯救了圣诞老人,也让他们自己得到了成长和蜕变。
影片还通过圣诞老人的形象,传达了关于爱与奉献的主题。
圣诞老人作为节日的象征,他的被绑架和拯救,不仅是一场冒险行动,更是一次关于爱与奉献的深刻探讨。
影片通过圣诞老人的形象,呼吁观众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要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不足之处:首先,影片的剧情设计虽然紧凑,但在某些方面却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
例如,圣诞老人的绑架和拯救过程,虽然充满了惊险和刺激,但在逻辑上却略显单薄,缺乏足够的铺垫和转折。
其次,影片在角色发展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虽然卡勒姆和杰克等角色在影片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和蜕变,但他们的成长过程却显得有些仓促和不够深入。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难完全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变化和成长轨迹。
此外,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也显得有些粗糙。
例如,在战斗场面中,一些特效和动作设计虽然精彩,但在细节上却存在一些瑕疵和不够真实的地方。
这些不足之处,虽然不影响影片的整体观感,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观赏性和可信度。
总的来说,《红色一号:冬日行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它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行动,更在细节中蕴含了对勇气、责任、爱与奉献的深刻探讨。
影片通过卡勒姆和杰克等角色的形象塑造,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勇气和责任感的力量。
——摘自公众号“公务员树洞”
倒不是那种情节荒谬、笑料尴尬的大烂片,但却能让人从头到尾都在盼望它早点结束。
两小时的片长被拖沓的剧情、劣质的特效和尴尬的对话填满,走出影院时我甚至一瞬间怀疑自己刚才经历了什么,剧情仿佛在记忆里一闪而过,完全留不下印象。
电影的故事虽然看似有一个“圣诞奇幻冒险”的概念,但所有的情节发展都毫无惊喜,几乎从头到尾都在按套路推进,唯一期待中的“反转”也是毫无新意。
明明是一部有2500万美元预算的电影,但却让人质疑钱究竟花在了哪里。
CGI效果在大制作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尤其是几场关键动作戏,特效粗糙到不忍直视,让人仿佛在看一部廉价的电视电影。
而摄影方面也毫无亮点,镜头平淡无奇,到后期甚至连基本的画面稳定性都没能维持住,像是拍摄组也放弃了这部电影的效果。
演员们显然是在努力支撑这部电影,但奈何剧本不给力,Dwayne Johnson和Chris Evans在片中的对话不仅毫无火花,反而生硬到让人感到尴尬。
对于两位本可以成为有趣银幕搭档的明星来说,电影并没有赋予他们任何有价值的互动,角色弧光敷衍,情感演绎流于表面,看似有温情,实际上乏善可陈。
尤其是Chris Evans的表现,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只能算是“过得去”而已。
电影试图在圣诞主题上做一些创新,但可惜好点子也没能用好。
比如影片中加入的神话生物,这本该是增强奇幻氛围的亮点,但每次出现都只是匆匆一瞥,完全没能发挥作用,像是特效经费烧了一半就放弃了。
至于刘玉玲的角色,她本可以在这部电影中带来些许亮眼的表现,但实际戏份少得可怜,加在一起就几分钟,几乎被彻底浪费掉。
要总结的话,这就是那种适合在圣诞夜放着当背景音的电影——大家都在刷手机,偶尔抬头看一眼。
播放到一半,一个个站起来打着哈欠说:“我先去睡啦”。
接着剩下的人也跟着撤退,最后沙发上只留一个人,四下看了看,发现周围人都睡了,干脆也换台,找部更提神的电影去了。
有这么一部电影集结了巨石强森,“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蜘蛛侠头号黑粉”JK西蒙斯,“知名华裔”演员刘玉玲,童星琪兰·席普卡。
有这么一部电影它的故事主题是拯救圣诞老人,浓浓的圣诞氛围,但却偏偏不选择圣诞节上映,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红色一号:冬日行动》《红色一号:冬日行动》在2024年11月08日中国大陆上映,比2024年11月15日美国上映还早了一周,比圣诞节早了一个多月。
票房成绩,《红色一号:冬日行动》北美首周票房3407万美元,全球票房累积8410万美元,包括中国内地上映10天才拿下2030万元。
电影制作成本约2亿-2.5亿美元,营销成本1亿美元。
估计这部电影最终会亏损,电影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其实本片早于去年2月就已经杀青,原定于23年12月20日圣诞节假期上映,由于试映极其糟糕,所以片方亚马逊信心全无,后期几乎全部重做,多花一倍后期制作时间,大幅延期11个月上映。
那为何电影不定在24年圣诞档期?
因为圣诞档电影竞争激烈,片方没有信心。
这还是一部圣诞元素丰富,主角是圣诞老人的电影。
我想起了三年前漫威的那部美剧《鹰眼》,漫威这部剧也有很多圣诞元素,也在十一月份播出,不过这是一部电视剧,一周一集,《鹰眼》最后蹭上了圣诞节的热度。
不过《红色一号》作为电影,一个月后就没人记得了。
《红色一号:冬日行动》电影豆瓣开分5.9,后面升高至6.1,imdb6.9。
只能说平平无奇。
这部电影卖点是什么,我想大家也都看得出来。
电影靠演员的明星效应来吸引观众。
巨石强森和克里斯埃文斯,这二位可以说是国际巨星了,但两位演员似乎发展都有瓶颈。
巨石强森之前是摔跤选手,现在是演员,出演的角色都是些硬汉。
但是观众已经对硬汉审美疲劳了,而且由于巨石强森一直保持自己的形象,他出演的大部分电影里的外形几乎都是一样的,观众看他的电影时不会在乎他的角色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演员是巨石强森
而克里斯埃文斯,他似乎被局限于美国队长这个角色,在离开漫威之后,美国队长那一句“Language”成为了他伴随不开的梗,他出演的《利刃出鞘》《失控玩家》《死侍与金刚狼》里面的角色都是说着脏话,但即使如此,克里斯埃文斯还是摆脱不了“美国队长”这个标签。
说回电影《红色一号:冬日行动》,这部电影的导演水平十分一般,一部喜剧片,里面的各种情节完全没有笑点。
电影莫名其妙cue神奇女侠,还不如cue一下美国队长或者冬兵巴基。
神奇女侠成为了主角的意淫对象,希望把女侠手办变成真人(什么吹牛老爹?
)可能是《黑亚当》之后,巨石强森心有不甘,《红色一号》充满了DC的既视感。
不过他之前被爆出过耍大牌,长期迟到,片场小号等等,只能说这部电影的幕后比想象中更加的混乱。
电影只能说平庸的不能再平庸了,最后大家一起包饺子,圣诞节精神有种国内春晚的感觉。
没想到好莱坞也开始主旋律正能量了,令人感慨。
这部电影就是非常娱乐爆米花的电影,轻松幽默合家欢,适合不带着脑子轻松观影。
电影比较西方特供,就是将圣诞这个重要的节日做现代化改编,影片里很多角色都是西方神话角色,看首映时现场观众对角色的出现都没什么反应,除了西方神话爱好者,普通观众没有这种文化氛围,对角色背景也不是很了解,看的就会比较片面,就看个乐呵。
而且影片还融合了神盾局,瓦坎达,皮姆粒子技术、蚁人、洛基快乐大锤摆等等漫威的影子,编剧可真是偷懒啊,现在漫威真是无处不在。
角色方面,巨石强森饰演的角色定位一如既往的固定,他演的每部电影都是这种硬汉板着脸带点诙谐幽默但没什么演技,而克里斯埃文斯依旧非常帅气迷人,但自从“美队退役后”饰演的每个角色也基本上都是这种幽默不靠谱但又带一点聪明,有些太单一了。
倒是将圣诞老人这个挨家挨户钻烟囱送礼物的方式进行合理化的改编,感觉还是挺有趣的。
P.S.我最惊喜的是一闪而过霉霉的彩蛋,不愧是“大霉粉”的巨石强森。
豆瓣是又整出了什么新型的收费控评手段吗?
竟然说没上映不能打分发短评,但编辑上映时间那里又只能报错不能添加,那审核通过的时间不就是随你来控制?
(而且唯独只挂了几个好评在影评和讨论区。
)明明很多地区都已经上了。
评价已经写在标题上了,这些流媒公司的大片剧本和选角真的不是AI直接生成的吗?
剧本简单,圣诞老人被绑架被拯救的故事,为了让圣诞老人被绑架,再加入一个不相信圣诞老人存在,想要逮他的人进去,显得合理一点。
期间再搞点父子情和保安退不退休的个人思考这部电影就做完了。
然而,简单的剧本居然伴随了如此庞大的故事背景,电影的前半段,我感觉自己像在玩剧本杀,全是字全是话,首先把特工的背景全描述完,包括个人和父子关系,然后描述圣诞老人的城市,描述女巫,描述抽耳光侠,像念经一样念的人发困,实在是减分。
优秀的在于动作戏,打斗和运镜都不错。
但是最后又拉了,一边强,另一边更强,没有什么战力平衡,不过这种现象遍地都是,只要涉及非人类或者很强的超能力,就开始全靠想象力了。
大致评分在6.7-7.0吧,中规中矩,想象力还不错,故事简单,整体看起来挺轻松。
妈呀,我真的看完好惊喜。
我一开始对于这部红色一号的预期特别低。
毕竟片名让我想起特勤局给美国总统的飞机名称,空军一号。
以为是绑架总统,拯救总统先生的惯用戏码,300勇士的男主对这个很熟悉,不过我看完片子很意外。
红色一号看完后你确实如果把圣诞老人换成总统先生也没毛病,影片也成立。
只不过同时勇敢者游戏的导演也要发挥一下想象力,把圣诞老人,他的传说解构。
就跟之前解构桌游,电子游戏一样。
圣诞老人怎么给全球的孩子们送礼物,那些驯鹿到底吃什么(不光是萝卜),他有没有征用北极生物来看守,帮他准备礼物。
当然除了喜欢圣诞节的影迷来说,肯定有不少上班族放松一下看这部电影,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充满脑洞的动作戏外,还有对于007上班族的某种同情与吐槽吧。
做圣诞老人身边的人也得是多方面人才。
对于充满童心的我,可能想念童年的自己,更单纯,更天真,更善良,现在的我更有可能上圣诞老人的4级淘气名单
感觉这才是最适合CE的角色~ imax还是最适合这种热热闹闹的电影。最珍贵的食材适合最原始的料理方法 ! 有时候感动就这么简单。
怎么这么烂
没啥惊喜的好莱坞流水线产品,放圣诞节上映可能还更有氛围
顶级食材造的粪
只有 Dwayne Johnson 和 Chris Evans 两人斗嘴的戏是有趣的,其他的那都是些七拼八凑的什么东西啊……
电影院设备故障那一刻就在告诫该走了,偏偏不死心还要换场次看就是自己活该了。
圣诞节电影🎄
《复联》+《雷神》+《蚁人》+《霹雳娇娃》
圣诞童话永不过时提前过圣诞了故事,设定都好有趣因为有美队和黑亚当,所以好有超级英雄既视感卡尔的臂甲能力像蚁人一样w女巫造型好好看电影中关于父子关系的讨论也好好我真的很喜欢看圣诞题材的作品,各种各样对圣诞节的诠释都很有趣——国内引进老喜欢乱加多余的副标题
好欢乐!!回归童真!!虽然中途感觉有点沙雕 但是傻着傻着就笑了🤭
烂透了! 又是gpt写的剧本是吧,然后无脑叠加特效,签约一票熟脸演员,刘玉玲这两年作品不多,所以看到她还是挺开心的,但其他人我笑不出来,两位主演除了身价贵,没有一点巨星的质感,我宁可看皮特和达蒙过来插科打诨,割观众韭菜。
离开好莱坞谁还拿我当小孩?新奇世界观开局,普世危机事件引爆,巨星大咖云集作战,视觉奇观轮番登场,温暖和解作结,一股浓浓的好莱坞爆米花味儿扑面而来。过程轻松愉悦,熨帖人心,狠狠去班味儿。收拾收拾,准备签收这冬季新款电子羽绒服啦。
无聊到看的直打哈欠的圣诞催眠剂,我本以为毒液3已经够水了,没想到这部还要水,一点破事硬是扯出了两个小时。整部片子没有动作戏,只有强森桃总两个人在不停的 talk 和 talk,逻辑漏洞多到上天,扑麻了
非常离谱的电影,两星有余三星不足 (5.5分)简直速激附体,脱开地心引力的动作戏简直让人觉得看了一部低成本《速度与激情》非常之降智,不能把它当成动作片 把它当成一部纯纯喜剧片效果更佳电影进入到了20分钟之后 影片进入到了正片时刻,但是打戏真的好敷衍,第一个打戏是巨石强森追抓圣诞老人的人,那段简直了,piu一下,这是致敬《蚁人2》,电影各种变大变小,变大汽车,变小汽车,这也是致敬。但是真的没有太大的新意,然后更离谱的还是雪人,我真的没想到只需要把胡萝卜一扒,雪人就死了。(太离谱太离谱了)反派用了一个女演员 女演员当反派非常非常的出戏,真的出戏。很绷,死的也敷衍就是各种敷衍我本以为桃总和巨石强森在一起会有不错的化学反应,但是看完感觉还不及死侍金刚狼1/10的默契度等《角斗士2》吧
超快乐的,怎么这么低分!你们在期待什么!!!!
刘玉玲和琪兰好美啊
2.5亿投资都给主演了是吧,预告片里的大场面和精彩的地方基本上就概括全片的精华。打斗戏和特效场景的趣味性尚可,但是展现得太畏手畏脚的了,完全就是网大的作风。情节上像是20年前的电影,现在看十分过时,也就是能够迎合节日的氛围罢了。
基本属于儿童片
克里斯埃文斯看来很想摆脱美队给人的印象啊,可惜的是无论他怎么极力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当看到他那张充满正义感的脸的时候,大家还是会想起美队,这部和巨石强森合作,搞笑有了,温情也有了。
很久没看过这么弱智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