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律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简介: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通过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异乡犹有故国梦的的讲述和大量生活环境的空镜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乡愁和孤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又散落韩国各地,他们各自有梦,生活在不一样的风景之内或之外详细 >
各国劳工面对镜头自述梦境的间隙,张律选用了大量人群蒸发式的空镜头,比如摇晃的秋千,挪动的小三轮,机械厂和蔬菜大棚的模糊局部,仿佛在幻想和营造一个民众全面消失中的韩国,结尾那个主观镜头也透露出导演的失落。
蔬菜大棚里农民边工作边哼着小曲,工业厂房外童车虽无人却缓缓前行。他们在梦里中了乐透,回到故乡,和爱人去了济州岛,带同事去了斯里兰卡,梦比现实甜蜜。也在梦里遇上法务,处理内脏,被父亲鞭打,被木工嘲笑,梦和现实一样艰辛。在城市突然奔跑,跑到力竭声嘶,这国家的繁华是一道风景,落寞也是。
城市的B面,看不见的劳工在看得见的风景内外。
摄影好 -外来务工者的梦-爱最后的小提琴,像一首挽歌-狂奔的第一人称-平面的双重内涵:1.内容上:工人们统一地制造一个平面,呈现的素材内容也是工人生活的断面2.形式上:平面与影片形式上“平面”呈现有一定关联性-雾与风,区别:前者自身即可观看,后者则需要通过其他事物的变化证明其存在。它们不仅是空间性的,更是精神性的、幽灵般的存在。风吹动小孩子的脚踏车,吹起小摊贩的塑料帆布,总让人感觉空间中不止有实在物,人的感观还不足以勾画世界的全貌。也正是在此时,梦出现了。-张律借受访者之口描绘了另一个世界的存现,一如他在剧情片里通过游移的镜头去展现那些无法观看之境。
看的45分钟短片版
最后那组第一视角的镜头蛮有意思的,其他部分就乏善可陈了。@大路放映SuZhou
到后段才意识到空镜很像阿彼察邦。通篇贯彻着张律的元素,电线塔和被遮挡的天空,不过这次是神游。梦是回忆,于是发觉自己想到的人物都来自过去。近结尾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位现在的人,但我或已距离电影太远。《风景》处于剧情和纪录间一个奇怪的位置,两头的便利都没去完全利用。再想到张律后面的作品,他的纯虚构创作是种过筛,质感也并没有离现实更远。(白塔之光–补片)
无字幕韩语听力练习,大量长镜头拍摄的留白画面,将空镜头语言的运用到了极致,极少的采访是影片中仅有的‘声音’,所谓的‘风景’不过是一副副异乡人的‘梦’所拼接而成的画面,没有刻意的去营造煽情的感触,只是让人们简短的讲述自己的漂泊经历,大多数画面还是直接给人们呈现出他们日常工作的片段,无论是一个人辛劳的工作,还是一个人默默的吃饭,无不让人感觉到他们身上那种共有的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也是张律镜头下每个主要人物都具备的特质,最后摇摇晃晃的奔跑镜头,让人产生了似梦非梦的恍惚感,没有想象中的大声呐喊,只有沉重不堪的呼吸声和一片一览无余的天空。
梦境串联异乡人群像,并非单纯纪录,韩语(外语)与其他语言(母语)交织带来一种生涩的迷人感,导演自身同样作为外来者,带着摄影机(也是一种入侵)观看韩国。此作让我对张律产生浓厚兴趣。
借标,公共空间的探讨,穿插民间采风,监狱里的独白。你只能经过,不能停留,因为现在正在OC。走出隧道就是光明了吗?不如出走,不如出走…
无数在我以外的人和景,无数在我以外的世界都在这急剧降温的今夜汇集在我面前,突然使我有点紧张,面对这一系列风景,我难以开口说什么,定神以后,正视自己眼前的风景,我同样难以开口说什么。也许称得上忧伤,但同时我也怕提到这个词语,只好作罢,随后任由某种脆弱随意在今夜流动。
语言种类和形式(打印、手写、口述)的多重和并置(韩文、中文、英文等排列组合同时出现在场景中),受访对象如何选择他们要说的语言(除了母语和韩语之外,英语的一次闪现让人眼前一亮),韩语字幕如何选择何时出现和消失(移民即便在说韩语但仍有字幕),种族和肤色在最后被稍加强调(拉小提琴的白人和聚会的韩国年轻人),跟随语言的转换发生的电影语言的转换。还得多看,喜欢的议题和方式真的很像。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张律的纪录片人文感依旧强烈,异乡人的梦都是乡愁。
身处异乡的人,梦里都是故乡。最后一个奔跑镜头摇到人头晕,如果此刻在梦中,大约也被摇醒了。醒来的生活没有梦中的惊奇刺激天马行空,如同一滩死水,真实得叫人失望。
张律的第一部纪录片,全州电影节“三人三色”项目出品。
平淡 冗长 但有力量
导演:第一次拍纪录片,不知道怎么拍。难怪,就是把素材堆到了一起,看得我好煎熬,不过作为对他其他作品的注解,也是挺好的。蔬菜大棚里雾气氤氲的感觉很梦幻。@苏州张律影展
强烈的身份意识。张律说人在异乡的时候梦更多,不知道是不是要加上一个前提——漂泊。塔什干的面料工人好帅。
2013釜山Wide Angle(从全州三人三色短片版发展而来)。9分。起初不太起眼但是越看越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电影”,遍布韩国工农服务业的外国劳工与他们工作空间的关系,采访聊“梦境”也特别有新意。最神的几个场景:高速公路上的浓雾,列车经过后两个人消失了,以及结尾的运动镜头(完全是梦的“身在多处”的呈现方式,太厉害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各国劳工面对镜头自述梦境的间隙,张律选用了大量人群蒸发式的空镜头,比如摇晃的秋千,挪动的小三轮,机械厂和蔬菜大棚的模糊局部,仿佛在幻想和营造一个民众全面消失中的韩国,结尾那个主观镜头也透露出导演的失落。
蔬菜大棚里农民边工作边哼着小曲,工业厂房外童车虽无人却缓缓前行。他们在梦里中了乐透,回到故乡,和爱人去了济州岛,带同事去了斯里兰卡,梦比现实甜蜜。也在梦里遇上法务,处理内脏,被父亲鞭打,被木工嘲笑,梦和现实一样艰辛。在城市突然奔跑,跑到力竭声嘶,这国家的繁华是一道风景,落寞也是。
城市的B面,看不见的劳工在看得见的风景内外。
摄影好 -外来务工者的梦-爱最后的小提琴,像一首挽歌-狂奔的第一人称-平面的双重内涵:1.内容上:工人们统一地制造一个平面,呈现的素材内容也是工人生活的断面2.形式上:平面与影片形式上“平面”呈现有一定关联性-雾与风,区别:前者自身即可观看,后者则需要通过其他事物的变化证明其存在。它们不仅是空间性的,更是精神性的、幽灵般的存在。风吹动小孩子的脚踏车,吹起小摊贩的塑料帆布,总让人感觉空间中不止有实在物,人的感观还不足以勾画世界的全貌。也正是在此时,梦出现了。-张律借受访者之口描绘了另一个世界的存现,一如他在剧情片里通过游移的镜头去展现那些无法观看之境。
看的45分钟短片版
最后那组第一视角的镜头蛮有意思的,其他部分就乏善可陈了。@大路放映SuZhou
到后段才意识到空镜很像阿彼察邦。通篇贯彻着张律的元素,电线塔和被遮挡的天空,不过这次是神游。梦是回忆,于是发觉自己想到的人物都来自过去。近结尾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位现在的人,但我或已距离电影太远。《风景》处于剧情和纪录间一个奇怪的位置,两头的便利都没去完全利用。再想到张律后面的作品,他的纯虚构创作是种过筛,质感也并没有离现实更远。(白塔之光–补片)
无字幕韩语听力练习,大量长镜头拍摄的留白画面,将空镜头语言的运用到了极致,极少的采访是影片中仅有的‘声音’,所谓的‘风景’不过是一副副异乡人的‘梦’所拼接而成的画面,没有刻意的去营造煽情的感触,只是让人们简短的讲述自己的漂泊经历,大多数画面还是直接给人们呈现出他们日常工作的片段,无论是一个人辛劳的工作,还是一个人默默的吃饭,无不让人感觉到他们身上那种共有的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也是张律镜头下每个主要人物都具备的特质,最后摇摇晃晃的奔跑镜头,让人产生了似梦非梦的恍惚感,没有想象中的大声呐喊,只有沉重不堪的呼吸声和一片一览无余的天空。
梦境串联异乡人群像,并非单纯纪录,韩语(外语)与其他语言(母语)交织带来一种生涩的迷人感,导演自身同样作为外来者,带着摄影机(也是一种入侵)观看韩国。此作让我对张律产生浓厚兴趣。
借标,公共空间的探讨,穿插民间采风,监狱里的独白。你只能经过,不能停留,因为现在正在OC。走出隧道就是光明了吗?不如出走,不如出走…
无数在我以外的人和景,无数在我以外的世界都在这急剧降温的今夜汇集在我面前,突然使我有点紧张,面对这一系列风景,我难以开口说什么,定神以后,正视自己眼前的风景,我同样难以开口说什么。也许称得上忧伤,但同时我也怕提到这个词语,只好作罢,随后任由某种脆弱随意在今夜流动。
语言种类和形式(打印、手写、口述)的多重和并置(韩文、中文、英文等排列组合同时出现在场景中),受访对象如何选择他们要说的语言(除了母语和韩语之外,英语的一次闪现让人眼前一亮),韩语字幕如何选择何时出现和消失(移民即便在说韩语但仍有字幕),种族和肤色在最后被稍加强调(拉小提琴的白人和聚会的韩国年轻人),跟随语言的转换发生的电影语言的转换。还得多看,喜欢的议题和方式真的很像。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张律的纪录片人文感依旧强烈,异乡人的梦都是乡愁。
身处异乡的人,梦里都是故乡。最后一个奔跑镜头摇到人头晕,如果此刻在梦中,大约也被摇醒了。醒来的生活没有梦中的惊奇刺激天马行空,如同一滩死水,真实得叫人失望。
张律的第一部纪录片,全州电影节“三人三色”项目出品。
平淡 冗长 但有力量
导演:第一次拍纪录片,不知道怎么拍。难怪,就是把素材堆到了一起,看得我好煎熬,不过作为对他其他作品的注解,也是挺好的。蔬菜大棚里雾气氤氲的感觉很梦幻。@苏州张律影展
强烈的身份意识。张律说人在异乡的时候梦更多,不知道是不是要加上一个前提——漂泊。塔什干的面料工人好帅。
2013釜山Wide Angle(从全州三人三色短片版发展而来)。9分。起初不太起眼但是越看越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电影”,遍布韩国工农服务业的外国劳工与他们工作空间的关系,采访聊“梦境”也特别有新意。最神的几个场景:高速公路上的浓雾,列车经过后两个人消失了,以及结尾的运动镜头(完全是梦的“身在多处”的呈现方式,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