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无事,又翻出以前看过的那部《辛瑞那》(
第一次看还是在学校那会,南开影视上的资源。
我承认我看影片分两类,一类是看时无所谓气氛的,比如周星驰的喜剧片,比如个人比较偏爱的惊悚系列以及乔治罗梅罗的僵尸片;还有一种是一定要一个人安静的时候看的,比如这部《辛瑞那》。
它确实不适合当时毕业的气氛,宿舍里不断的人声与过往,因为间断,一百二十多分钟的片子看了近三个小时,本来就琐碎的剧情更让我一头雾水。
第二次看,是在周末的下午,外面是北京冬季灰雾的天,合上百叶窗,打开台灯,橙黄的灯光下看完片子,窗外已华灯初上,我承认我被这部片子所触动,或者说,它让我发闷,即使无论是空间还是情节,它都距我相当遥远。
其实,某位拍了魔幻片因馒头而风靡全国的导演先前是拍过几部好片的,除此以外,还说过那么一句不错的话曾被香港的某部电影引用:当你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在《辛瑞那》中,这句话有别样但却充分的体现——无论是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中情局老牌特工;还是作为从事中东地区最热门职业的石油经纪人;抑或是家庭幸福,年轻有为的石油经济分析师。
当他们的工作开始与职业后那庞大的利益集团产生联系的时候,他们的命运与选择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如果仅是从职业所限,三个主角无一例外都让人眼红,特工这职业有与生俱来吸引男孩子的刺激与魅力,而石油经纪人与石油分析师更是顶着白领的光环传说多与经历。
然而除了职业,这部片子还发掘了他们个人的生活:特工有个可以说是离散的家庭和正在青春期的儿子;石油经纪人有着偏执的父亲,马特达蒙扮演的分析师虽说家庭幸福,片中却安排了丧子的变故……不长的片子有着三个主角和不少支线人物,加之小到主角个人生活大到能源背后各利益集团的纠葛总要面面俱到,这不但考较导演的水平,也在考验着观众的耐心。
还好,一个人安静看片的时候,我总还是个耐心充足的人,于是看到了结尾打工者驾驶自杀快艇撞向油轮后的屏幕一片亮白,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看过的另一部片子《天堂此时》(
喜剧?
科幻?
-让人发闷的电影。
-为什么?
-因为是生活。
也许两部片子结尾中屏幕的一片亮白就是自杀殉道者中天堂的颜色, 在石油大亨与经济寡头垄断世界市场,既得利益者分得蛋糕,特工与职业精英被作为廉价工具的年代,我们也只好在片末喃喃自语:也许吧。
第一次没看下去,后来耐心看完还挺触动的。
恐怕国内永远拍不了这样的题材,还有两个感受,和慕尼黑一样,跟随电影看到最后,导演似乎要揭示什么,可最终只是显示了一个疑惑片中对待中东的政治新锐,想起了那个11个导演眼中的911,智利导演的部分,智利曾经的希望是怎样被毁灭的
分两次看的,有些人名没对上。
看了15分钟才有了轮廓。
几条线交织在一起,直到王子被炸弹砸中、小孩儿自爆,故事该说的都说了。
可到最后颁奖会上White几个家伙嘿嘿嘿,小黑牵着爸爸进屋。
我又迷糊了。
权利、利益,黑洞似的,美好的东西都被吞噬了。
政治这玩意儿,很难叙述清楚。
导演这种叙事方式很有味道,什么都不说,却又讲得好明白,用在这种题材再合适不过。
很不错的电影,如果对背景知识有多了解看的会更舒服。
不知是哪个盗版商给《Syriana》起了“谍对谍”这么一个名不副实的蹩脚名字,让我一开始就对这部电影抱有了错误的期待。
在我的印象中,与“谍”有关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007”系列的,描写特工不畏艰险完成任务的电影;另一类是类似《Mission Impossible》和《The Bourne Identity》系列这样描写特工被人诬陷,受到追杀,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恢复清白,严惩败类的电影。
都少不了错综复杂的案情、艰难险重的任务、机智勇敢身手矫健的主角、能力强大却处处稍逊主角一筹的敌人,也少不了精彩激烈的打斗或者枪战,少不了世界各地的瑰丽风景。
当我满怀着看一部类似《The Bourne Identity》这样惊险刺激的特工片的期待,坐在电脑面前观看这部颇受好评的新片时,才发现自己被这个蹩脚的中文名字戏弄了。
的确,《Syriana》与间谍有关,但特工和间谍绝对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片中的中情局驻中东地区特工也只是四个主角之一。
扮演该特工的 获得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没有传统的特工主角之外,这部影片也没有上面提到的所有要素。
相反,这部影片充满了政治人物和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利益争斗,充满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或明或暗的博弈。
特工不过是为了实现这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
导演真正要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是,在中东这个世界能源主要产地,在这个受到传统阿拉伯文化影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地区,在这些缺乏民主政治的国家里,大国间的利益博弈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形式进行。
而由巨型跨国公司带动的全球化浪潮损害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造成了财富的两极分化,使得中东成为了恐怖主义滋长的温床。
让观众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政治阴暗面,大概才是导演的意图。
为了这个目的,导演设置了四条主线,四个主角分别是:一个执行任务失败的特工、一个因为儿子意外丧生而成为沙特王子经济顾问的石油业务分析员、一个因为怀疑中国公司的并购交易中存在非法行为而受命调查的律师、一个因为公司并购而被解雇最后成为恐怖分子的中东少年。
曾经拍摄过《Ocean's Eleven》的导演 以自己最擅长的多线式叙述手法,交替讲述四个主角的故事,只是到最后他们的命运才汇集到一起。
不过我认为这种叙事手法在《Syriana》中并不算成功,因为在整部电影的前半部分,人物之间基本没有关联,我觉得自己好像在看一本没有剪辑过的、存了四部电影内容的录像带,看得晕头转向,一头雾水。
这样的叙事结构恐怕很难吸引观众。
为了与主题相映衬,影片采用了写实风格的拍摄手法,很多镜头的剪接都不符合传统电影的处理方式,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仿佛是新闻影像的片断一般。
最绝的是最后王子的车队被美国导弹击中时,镜头竟然在爆炸进行到一半时切开,这种剪辑手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至于演员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却并不觉得有多出色。
因为四条主线同时进行的叙事手法本身就决定了所有演员戏份都有限,不可能有太多出彩的机会。
前面很多朋友都说syriana这部片子不及crash和traffic,但我觉得不竟然,三者叙事结构相似,电影语言和手法也差不多,但所表达的主题大相径庭,crash更多的是表现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之间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人性的东西,而且更倾向于人性向善(比如那个性侵犯黑人的警察最后还救了她)。
traffic表现的是毒品深入了社会各个层面,是个比较niche的切入点。
syriana不同,它的切入点更宏大,更现实,也更残酷。
syriana表达的主题更多的是经济层面的,更深一步,是政治层面的。
说穿了,民主,法制都是BS,这个世界是利益组成的,一切的根本是利益集团互相博弈的结果,大家可以看到:--那个白头发的大法官所追求的反垄断是政治游戏,是BS,因为黑人律师告诉他:they gonna to beat you, they will fight tough and dirty. you would never hit them any harder than this. you know it.大法官也只能从善如流,只是要求抓到一个比dalton更大的替罪羔羊--matt追求的change the country and region是BS,因为有老美在,怎么可能让你眼睁睁地把石油通过iran的管道去卖给老中和老俄呢,即使老中出价最高,还辛辛苦苦的学阿拉伯语。
--那个王子追求的reform是BS,尽管他得到了11个gernal中的9个支持,尽管他豪情万丈,要建立国会,要让妇女解放,但最后捞了个全家尸骨无存,因为他老爹告诉他:i am tired,因为那个CLI(committee of liberal iran)是us president追求的目标,因为老美的精确制导炸弹太nb了,呵呵,出师未捷啊。
--cloony为国报效是BS,这么多年的工作得到是就是妻离子散,儿子骂自己是professional liar,最后还被老板出卖只因为老板Fred想在女老板面前想出风头,那个terry(cloony的老板的老板的老板)真是f*ck,在cloony的两个老板面前现编一段谎话,把cloony的前途彻底断送,只因为不能把CIA自己牵连到对大王子的暗杀行动中。
片中有好几个出彩的桥段和台词:1)幕后大boss,就是那个黑人律师的firm的founding partner--whiting对黑人律师说:you are a lion everyone think is a sheep,后面证明确实黑人律师够lion,不过是个实在厚黑的lion,把自己的老板(那个换了6,7个assoicate还毅然不倒台的家伙)给卖了。
2) 自做聪明的小王子想嘲弄whiting是沙特王子的猫爪,马上被whiting反戈一击,嘲笑小王子是second born son beaten by his family,小王子那个自信心就像是肥皂泡一样破了,然后就被whiting顺利的捏在手心里,成为他的印钞机,姜还是老的辣啊。
3)matt damon向大王子揭露美国人的如意算盘:don't invest in infrastructure, don't build real economy. so when you finally wake up, they will suck you dry. 好一个suck you dry,老美真tnnd的狠啊4) 在司法部门口,Dalton对黑人律师说:corruption is government intrusion into market efficiencies in the form of regulation..corruption is why you and I are prancing around in here instead of fighting over scrapes of meat in the street..哈哈,想想你的经济学老师没有这么对你说过friedman还这样解释过“腐败”一词吧。。
林次总总,还有很多。。。
总之,syriana就自身的政治题材来说已经拍的相当不错了(除了个别细节还交代的不够清楚),在2个多小时里把一个宏大的石油经济链条中的关键点一一道来,从最上游的美国政府,以及美国政府操综的CLI和CIA,到石油经济的既得利益者:生产石油的connix公司,klin公司,和海湾诸国;从石油政治的执行人:大boss-whiting,connix公司的老板janus,到他们的傀儡以及石油政治的牺牲品:黑人律师,大小王子,CIA的特工,搞石油衍生品交易策略的matt。
如果你能对相关的背景有所了解,关于石油,关于东西方对波斯湾的控制和争夺,关于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你就会看的很过瘾。
另外说两句,自从traffic(本片的导演就是traffic的编剧)以来,出来不少多条线索交叉的影片(这类片子的老鼻祖是大卫·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从几年前的traffic,2005年的最佳影片crash和syriana,到2006年大获好评的babel和bobby,本人非常喜欢这样的电影,看这样的片子,就像自己在解谜,在同一个smart的导演对话,在经历一段历史并了解背后的真相(其实没有真相,没人知道真正的真相)。
这些电影有个共同点:你能深刻的体会到个人在历史或社会大背景下的渺小,只能顺势而为,切忌逆势而行(即使是whiting,也只不过是白宫石油政治执行者)。
虽然这个主题有些悲观,但它坦率。
此类影片也很考验导演和演员,导演需要有驾驭大场面和平衡小细节的能力,演员虽然要努力表演,但这类影片强调的是故事,不是演技,演员不可能被突出和放大,所以这类电影几乎不可能获得演员类的奖项(演员获奖最容易的是著名人物的传记片,比如Ray),此片中表面意义的主角:黑人律师,matt和cloony的演出只能是中规中矩,cloony能拿最佳男配角已经是很大的褒奖了(多半是晚安好运的平衡或是念及他增肥的辛苦),反而是那些片中所谓配角的配角:终极boss-whiting,dalton,klin石油公司的老板都是老戏油子,表演可谓精彩之极。
最后再强调本人的立场:我喜欢syriana更甚crash和traffic,因为它的主题更宏大,立意也更深刻:情是小,利是大!
(虽然我情感上也不同意,但这个。。。
)
奥斯卡的热门,手里早就有一张,中英文字幕都是错的,这样复杂的政治电影,字幕错了是完全没法看懂的。
终于前两天又拿到一版,检查的时候直接看字幕,还好,翻译还凑合。
不过到现在我也没弄清楚这电影名字是怎么回事儿,有人说是“叙利亚”,可是后面多了个a啊?
原著是See No Evil,也不知道电影名字是怎么起的,不会是美国人的校对错误吧?
^_^我大概早说过这届奥斯卡是烂片辈出的一届,相较之下,《辛瑞那》还算好看一点的,不过电影太铺张,一派只有好莱坞才会拍出的那种场面,空间和角色的跨度也超大,全是石油政治,女生们肯定不爱看。
我看的时候时不时也困,偶尔又让我醒过来的,居然是熟悉的中文。
按本片的说法,中国已经全面介入在海湾地区的能源争夺,本片的核心就是美国的石油托拉斯康耐克斯要抢回被中国拿走的一份天然气协议,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情报行动。
好!
好!
祖国终于强大起来了,已经可以和美国抢东西了!
我很欣慰。
连阿拉伯王子都说了:中国人出价最高,我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当然和中国签。
请注意,这个王子可是本片塑造的开明人士之一,为此他不惜搞政变,抢王位,当然,之前还特意找了中国人打招呼,我看到这里也觉得很有面子,有被恭维到了的感觉。
只可惜这个笨蛋……中国在美国人眼里永远比在自己人眼里强大,这个之前我有经验。
几年前看《刚果》这本烂书,里面就提到美国人要进入中西非,必须先到中国大使馆打招呼,批条子,才有飞机坐且飞机一路上才能保证没太多导弹打你!
(当然后来该飞机还是被cei下来了,说明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疏漏,党政不分开是不行的)马特迪蒙扮演的经济师,带儿子出席王子派对的时候长子不幸溺死在泳池里,为了表示歉意,王子立马把刚刚落成这座山庄豪宅夷为平地,并且赔偿马特迪蒙7500万美金,马特迪蒙讥讽道:我大儿子原来值7500万啊,那我二儿子呢?
王子马上说:值一个亿!
于是再赔一个亿美金!
@%$&^*#~~于是我又醒来一次……乔治克鲁尼在里面胡子邋遢像出场,据说很多女影迷马上上吊自杀以示抗议。
导演是Stephen Gaghan,《毒品网络》的编剧,所以你现在了解了,这孙子就好这复杂的全景式的故事。
看了上面许多同学的评论 非常精彩 不过 有个情节没有人明白 就是开头克鲁尼卖毒刺导弹那节。
克鲁尼并没有卖给那俩伊朗情报官毒刺导弹,他卖的是毒刺导弹用的电池。
给大家科普下这个军事知识。
毒刺导弹发射时,要把BCU(电池冷冻模组)插入手把,这将注入一股氩气流进入系统,并使瞄准器和导弹通电,但电池只有有限的气体量,不能滥用,缺乏保养的情况下,经过长时间电池会变得无法使用。
在实战中,都是先放电池,再打开天线这个步骤,然后才是瞄准什么的。
80年代美帝通过我国和巴基斯坦把大量武器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抗击苏联,其中就有超过500具毒刺。
这些毒刺到苏军撤退时还剩下不少,米帝没有成功全部收回。
其中不少流入伊朗。
这就是影片美国特工跟伊朗人交易军火这一幕。
他不是卖导弹给伊朗人,因为这些导弹本来就是伊朗人的。
影片也细说了,导弹在伊朗人的门市房里面存的。
因为导弹存放时间过长,电池早已不能使用(把电池一直插在导弹中,也就一年的寿命)。
所以俩伊朗情报员找克鲁尼买电池。
影片里面,克鲁尼先是试了试毒刺导弹的开关,没有电,然后他换上了他的电池,通电完成。
克鲁尼的目的是消灭俩伊朗人并且摧毁这俩毒刺导弹。
没想到其中一枚被基地组织搞到了。
这就是军火交易这一幕。
PS:毒刺被我国军工成功仿制,也就是前卫1。
1999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卡吉尔地区的武装冲突中,巴基斯坦陆军用从中国引进的“前卫”1型便携式防空导弹,一举击落印度空军的米格21和米格27战机各1 架。
因为战绩显著,巴基斯坦决定引进技术生产。
中国特许生产的巴基斯坦版“前卫”1被命名为“安扎”MK.2便携式防空导弹,列装巴军。
基本上没看懂,影片主线太多且复杂,的确需要一定的政治知识的基础才可以真正的领会影片想要传达的意义。
似乎就是各个利益集团在石油问题上的勾心斗角,片中的所有人,无论是特工、律师、能源分析师还是普通的外地劳工,都是这场争斗的牺牲者。
影片虽然讽刺了这种政治的阴暗面,但也进一步说明了蚍蜉撼大树的道理,无论你的理由有多么正义,个人是永远无法和国家机器相抗衡的。
当你拿着AK-47指着将你车拦下的人的时候,一枚来自另一个大洲的远程制导导弹正在向你的头顶飞去。
在这个能源越来越匮乏的世界,人们为一切稀有的东西而战争!
不计后果、不计代价、不眠不休地战争!
所谓的信仰已经变成阴险人物的有利操作工具!
那些无知的信仰者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印证着世界的丑陋!
就简单的“无知”二字伤害多少人!
显见无知是多么的可怕!
当我们把地球赐于我们人类的所有能源都消耗待尽时,也将是世界毁灭的一天吧!
第一部分:地点:辛瑞那(虚构的阿拉伯国家)主要人物:巴基斯坦籍的青年劳工Jonny,基地组织领导Mohammed Sheik Agiza。
1. 一群异国劳工正在排队候车。
2.由于中国购买了天然气公司,所有工人被辞退,异国劳工不得不重新获得劳务签证。
Jonny找朋友介绍工作未果。
仅仅因为在排队面试中说话,Jonny和父亲被暴打一顿。
3. Jonny终于找到了工作,加入了基地组织,天天被洗脑支持政教合一。
4. Mohammed向Jonny炫耀自己得到的导弹。
为了家人能获得永久居住权,Jonny答应做人体炸弹,引爆已经属于康奈克斯的天然气基地。
第二部分:地点:伊朗德黑兰,美国兰利,黎巴嫩贝鲁特主要人物:美国情报人员Bob Barnes,伊朗情报人员Amiri兄弟,朋友Stan,中情局领导Fred,已经叛变的美国情报人员Mussawi1. 伊朗德黑兰,Bob把两颗导弹卖给Arash Amiri,借机刺杀Amiri兄弟(表面是军火商人,实际是伊朗情报人员)。
结果其中一颗导弹被Arash转卖给了第一部分的主角基地组织领导Mohammed。
2. 美国兰利,因为一颗导弹不知去向,Bob一直在追查和记录,而他的上司却急于与这件事撇清关系。
为了让Bob不再调查导弹的事,上司推荐他去做文职,分析伊朗情报。
升职面试上,Bob文化水平低,而且坚持认为美国对伊朗的解放伊朗委员会不会起作用,让领导十分尴尬。
3. 美国新泽西州,Bob和儿子Robby聚餐,Bob的妻子也是情报人员,目前在巴基斯坦公干。
4. 美国兰利,中情局决定刺杀第四部分主角辛瑞那大王子Nasir,上司决定派曾经在贝鲁特潜伏多年的Bob去执行,上司说Nasir具有恐怖主义倾向,而Bob还是一心关注导弹的去向。
5. 美国马里兰州,Bob与从中情局跳槽到私企的朋友Stan见面,Stan建议他去贝鲁特时应该先和真主党联系。
6. 黎巴嫩贝鲁特,Bob一来就被真主党领导召见(Bob曾经在真主党潜伏多年,真主党领导应该知道他是美国情报人员,Bob也实话实说这次任务与真主党无关才被放行),然后和潜伏的情报人员Mussawi接头。
Bob成功与目标Nasir住进同一所酒店。
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ob反而被Mussawi绑架并刑讯逼供,让其说出刺杀Amiri兄弟的主使,幸好被真主党领导发现并救出。
7.美国兰利,上司知道Mussawi叛变为伊朗工作,并泄露了Bob的刺杀Amiri兄弟和Nasir的计划,中情局为了自保只能说Bob所有的刺杀行为都是他的自发行为。
8. 美国华盛顿,Bob虽然活着回到美国,但是失去了中情局的保护,他面临两项谋杀指控。
Bob跑到上司Fred家里堵截,Fred拒不认账。
9. 美国华盛顿,在好朋友Stan的指引下,Bob得知刺杀的幕后主使是第三部分的主角Dean,于是以家人性命要挟Dean。
之后拿着护照离开美国,赶到辛瑞那打算告诉Nasir真相。
第三部分:地点:美国华盛顿,美国德克萨斯州主要人物:律师Bennett Holiday,律师上司Sydney Hewiit,背景很深可以影响中情局的投资人Dean Whiting,康奈克斯公司首脑Leland Janus,康奈克斯公司经理Tommy,克林公司首脑Jimmy Pope,克林公司的中介人Danial Dalton。
1. 美国华盛顿,Dean讲出了整个电影的背景。
康奈克斯公司在辛瑞那天然气的竞标中败给了中国,为了弥补损失,公司决定与拥有哈萨克斯坦油田开发权的克林公司合并,但是合并之前要先查清楚克林公司的底细,而这项调查工作由Bennett执行。
注意Bennett是被康奈克斯公司雇佣的助理律师,而他会把调查结果先报告给Dean。
2. 美国德克萨斯州,克林公司的首脑Jimmy和康奈克斯公司的经理Tommy讨论合并事宜,Jimmy说自己绝对不会贿赂哈萨克斯坦官员。
康奈克斯公司决定请律师Sydney和其助手Bennett调查真相。
Sydney很有信心,因为这会促进美国石油事业,所以合并一定会通过的。
3. 美国华盛顿,Bennett回到家中,老爸正在看电视,电视中Daniel Dalton正在讨论金钱对美国的影响,并认为在对外贸易中美国应该充分保证本国公司的利益。
4. 美国华盛顿,司法部召见了Bennett,也怀疑克林公司获得油田开发权的过程中有鬼。
Bennett和上司Sydney讨论合并事件时,遇到了Dean,Bennett和Dean假装互不认识。
5. 美国德克萨斯州,Jimmy告诉Bennett,Dean、Leland和Danial都是解放伊朗委员会的成员。
6. 美国华盛顿,Bennett发现一封电报,Daniel代表的Vidak公司给哈萨克斯坦资源部长女儿的寄宿学校汇了大量金额。
Tommy坚持自己毫不知情,Jimmy却用律师所的经济问题威胁Sydney和Bennett,Daniel告诉Bennett贿赂哈萨克斯坦资源部长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他没有错。
7. 美国华盛顿,司法部要求Bennett说出真相,Bennett供出了这是Daniel的个人行为,不能把克林公司和康奈克斯公司拉下水,因为两家公司的背景太深了。
司法部却认为Daniel一个人顶包还不够格。
Bennett向Jimmy报告还需要一个替死鬼,Jimmy决定选择律师Sydney。
9. 年度盛会上,Leland,Jimmy,Bennett,Dean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第四部分主角小王子Meshal也参加了盛会,因为他已经把天然气的开发权从中国手里夺回重新给了康奈克斯公司。
第四部分:地点:瑞士日内瓦,西班牙玛贝拉,黎巴嫩贝鲁特,辛瑞那主要人物:石油经济分析师Bryan Woodman,辛瑞那大王子Nasir Al-Subaai,小王子Meshal Al-Subaai1. 瑞士日内瓦,Bryan一家一起吃饭。
Bryan在电视节目上讨论康奈克斯与克林公司合并,以及中国在波斯湾竞标等等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Bryan不擅长交际,辛瑞那国王要举行聚会,同事认为这是个谈合作的好机会。
2. 西班牙玛贝拉,辛瑞那国王举行大型聚会,Bryan全家都来了。
国王亲自接见了来谈石油合作的中国代表。
而Bryan不被重视,只能和国王的助理谈石油合作。
小王子Meshal引以为豪的电路出现了漏电故障,Bryan的大儿子Max触电而死。
3. 瑞士日内瓦,在电视节目中,Bryan讨论伊朗政治局势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大王子Nasir多次联系Bryan,但是因为儿子的死亡Bryan不愿意再与Nasir联系。
尽管不想离开家庭,在事业心的驱使下,Bryan还是决定与Nasir见面。
4. 法国安提布岬,第三部分的主角投资人Dean和小王子Meshal会面,说自己愿意资助Meshal继承王位,Dean经常参与中东地区的政治。
5. Nasir首先对Bryan儿子的死亡表示歉意,然后提出和Bryan的公司合作开发油田,并雇佣Bryan做他的私人经济顾问。
Bryan提出利用伊朗的管道运输石油到欧洲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6. Nasir想与中国合作开发石油从而提高利润,美国就打算暗杀Nasir并挑唆辛瑞那王室成员内讧。
7. Bryan妻子因为大儿子的死亡,不希望Bryan与Nasir合作,而Bryan是真心欣赏想建立新秩序的Nasir。
8. 国王受到美国压力,决定让亲美的小王子Meshal即位,Nasir宣传自己的想法想争取大臣的支持,大臣指出美国在辛瑞那内部有驻军,只能按照美国的意思。
9. Nasir劝说了几位将军跟随自己发兵夺权,这些都被身边间谍报告给了中情局,美国驻军决定发射导弹。
这时第三部分的主角Bob也开车赶来,想告诉Nasir被刺杀的真相。
这时候导弹爆炸了,Nasir一家和Bob都被炸死,Bryan侥幸逃过一劫,回家团聚。
讨论一下结局:1. 恶有恶报,因为中情局对丢失的导弹不管不问,最终这个导弹损害了康奈克斯公司的利益,而康奈克斯和Dean有业务往来,Dean和中情局也有往来,所以这是自作自受。
2. 善有恶报,富有远见的Nasir,内心单纯的Bob,却死于中情局导弹。
Bryan没死,但是经过这次,他再也不会向之前那么单纯那么有理想了吧。
看到流泪,不想评论
把整个故事看下来真不容易,果然是《毒品网络》的编剧索德伯格的好基友,群戏搞到这个地步真是让我脑细胞死伤大半。但确实是个好看的故事,美国人的包容性也是让人瞠目,如此一个大扇政府耳光的片子竟然还得了奥斯卡,哼,克鲁尼依靠满清十大酷刑证明了自己。赞!
太冗长,剧情偏多
我想我会很快忘了这部片子说的啥。
阴谋的世界
对各国的立场都有非常精准的分析与呈现,表现稳健有力,各部分各由一个点晴人物领衔,分配得当,只是稍嫌复杂,一开始不是很好理解,最好要看第二遍,感觉还是非常精彩的。
怎么说呢,如果在非常认真的情况下仔细看这部电影,到最后应该可以搞清楚几条线的关系,以及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但因为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即使导演再出色,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已经很不容易,也许本来就不应该浓缩成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几位主演很出色,结局也很棒,至少点睛了。
各种细节线头埋得都很好,就是感觉主题太多最后缺了条东西把它们串起来。想来想去觉得缺的那个,大概是立场,或者是感情。片子里所有的尖酸刻薄或是愤懑同情都被掩藏起来,那样的不动声色,让人绝望到没有宣泄的可能。Siddig又一次演风流倜傥的阿拉伯王子,然后第N次被炸成碎片……= =
我觉得很好看 就是不喜欢马特达蒙扮演一张回归幸福家庭生活的脸 在任何地方都不喜欢
真正的恐怖主义是把那些热爱自己国家且有能力做出改变的人一一铲除⋯
线索好杂乱,也可能是我智商的原因,反正没看懂。最后半小时实在啃不下去了。
剪辑好像有点问题。。多线挺好
看不太懂
我对政治没有兴趣,却也不得不佩服美国政府的器量(其实这跟器量无关,这是制度的原因),如此抹黑美国政府形象的电影,依然可以上映,且角逐奥斯卡,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看完影评给4星,不然靠我自己真难理解全部。看完回头想想,的确很有内涵和深意。
wikileaks proves it wrong
拔指甲一幕看懂了
我看过政治题材里不错的一部
很不错的政治片
叙事混乱,东一头西一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