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两条交叉的铁轨,一条上面有五个小孩在玩,另一条上面有一个小孩。
此时一列火车迎面驶来且已来不及刹车,而你恰好站在道岔旁,你会把道岔扳向哪边?
战争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会随时随地让人面对无可逃避的道德困境,将人置于这样的两难选择中。
作为丹麦驻阿富汗军队的一名连队指挥官,片中主人公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困境与选择。
第一次是曾接受联军帮助的当地人一家四口受到塔利班死亡威胁而进入军营寻求庇护时,主人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影片没有对这样做的理由进行说明,但设身处地联想:战区营地不许当地平民留宿的规定(或是惯例,从片中看来约束力似乎并不强)给了他作出选择的理由,让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主人公希图通过这种把一切交给规则的方式来减轻一旦选择出错后的自我负罪感。
隐含的恐怕还有潜意识里对当地人的不信任(担心其已经投靠塔利班而在军营中搞破坏?
)。
同时还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第二天再去救援也来得及。
以上多种想法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主人公作出选择。
可是,事实击碎了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一家四口均遭杀害。
这一场景除了给主人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之外,更是质疑了其作出第一次选择的理由:按规则办事,最终造成如此后果。
也为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不顾规则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困境出现在军事行动中,己方火力被完全压制,而一名下属中弹生命垂危急需救援,只有呼叫空中支援方能脱离险境。
在战场形势无法进行有效观察的情况下,主人公作出了不顾规则的选择:不论是否可能造成平民伤亡,坚持要求空中支援,为此不惜进行欺骗。
此时主人公吸取了第一次选择的“教训”:把规则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边,先把眼前人救活。
侥幸心理依然存在:认为平民已经撤离战场。
军事行动之前对村庄进行侦查的结果(村庄异常安静,预判平民已撤离)无疑也为这一选择增加了砝码。
空袭顺利消灭了敌人,中弹的士兵也被救活,一切似乎都很完美,然而这不过是命运和主人公开的一个玩笑:事后调查发现空袭共造成11名平民死亡,而现场音频记录证实主人公并未按军法确认平民情况,因此其必须接受遣返并面临审判。
至此,主人公两次选择的心理基础全被颠覆:不论是否按规则办事,最终均造成严重后果。
从他此刻不知是麻木还是坦然的态度看来,这恐怕也是一种解脱,起码不用再留在战场上随时面对道德困境与两难选择。
相信他也作好了接受制裁的准备,希望以此来减轻因自身的两次选择而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负罪感。
然而,回国后妻子的一番话再次将主人公带入了困境:“你可能杀死了八个孩子,但这里还有活着的三个!
”如果拒不认罪,固然有机会逃脱制裁,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无尽的自责与负罪感构成的心理包袱;如果接受制裁,做一个敢作敢当的诚实的人,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岁月里将无法对妻子、对孩子、对整个家庭尽到亏欠已久的责任,而影片前半段中妻子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的种种艰辛更是极力渲染了这一责任的重要性。
战争带来的创伤是如此挥之不去,以致其欲认罪、赎罪亦不可得,只得接受律师的安排,把无罪释放作为目标。
而在庭审现场面对控方律师咄咄逼人的发问,主人公的自我辩护也包含了面对困境和两难选择时的无助、彷徨与负罪感交织而成的情感宣泄的成份。
最终,主人公被判无罪释放。
这一结局与其说是其自身的选择,不如说是战友“屠夫”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主人公而当堂翻供作伪证的结果。
主人公凝重的表情与战友们欣喜若狂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揭示了其最终的宿命:肉体上的牢狱之灾虽已逃脱,但精神上的残酷惩罚才刚刚开始。
被塔利班杀害的一家四口、空袭死亡的十一位平民以及逃避制裁的负罪感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精神枷锁。
从卷入战争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注定无可逃避。
味道在后面,片头软趴趴的巡逻软趴趴的军营气氛,是虚晃。
当然,片头各种解释为何来战,似乎要么是洗地资本主义价值观要么是大兵真蠢。
70分钟已经可以给男主贴上程心的标签。
这价值观,真是成心啊。
easy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既不完全世俗化也没有完整、平衡哲学心的男人,简直了。
7.2铺垫过去,重要的笔墨展开来。
我明白这里在试图刻画心里天平、文明天平(平衡性,进化的可能性),可是有些东西太不适合刻画。
这样的刻画与描写,我在杰克伦敦的文字中体验过,往往,文学家能够创造一个隔离的环境,全心全力去描写影响人心影响选择的变量、轨迹。
而带有人际关系的日常社会太复杂,每个人每件事都被多条隐形的线牵扯纠缠,没有绝对的好 没有绝对的坏,刻画起来是卖力不讨好,多数观众也看不清楚。
甚至这一部片子的导演已经尽力弱化了许多因素,凸显出来的内容还是不够清晰,弹幕的撕扯就是极佳明证。
激进的讲,这类片子在价值观上有倾向表现文明优越性的嫌疑。
文明的平衡是一回事,文明的健康是一回事,文明的进化是一回事,可是,文明规则适用范围一定不是无穷大,为何基督教子民还是顽固、可爱的如百年前千年前传教士一样,推广自己呢。
你们的文明有其价值,你们的文明有活力在进化,你们的文明没有短板?
你们的文明洁白无瑕?
金玉、庄严的外皮下,吸收、同化其他文明(文明也是资源,这样看)的手法手段非常aggressive。
人的弱点,人类的弱点,也毫无疑问是文明的弱点。
欲壑难填。
这里再讲几句。
生存没有面临危机,人们就会去追逐(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看来不切实际的)东西。
对完成原始积累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这样的潮流更加清晰吧。
然而,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的任何一个进化阶段,力量,才是支配一切的。
弹幕里开始探讨法律的存在,我发上一条弹幕「法律完美么?
法律适用一切人一切事么?
法律不必进化么?
——吾日三省吾身」。
以我现在的理解,法律管理着人类的混乱,细致一点说,是人性的恶,群体的恶,是止损工具。
法律是文明在人类社会的止损工具,不扬长只抑短。
当一个人玩法律玩到幽深,往往有失去自我的忘我感,迷惑在精细美貌的建筑里,忘记自己的出身、根源,忘记自己从何来、为何事、去何方,忘记熵有多么强大,忘记力量。
会这样的人,不仅数量不会少,格调、能力都相较《头文字D》中的馆智幸差不止一个段位。
再聊一聊心里落差。
前些天在浙江宁海,和大宝、小龙、林子的一次聊天中,几个人提到赛事体验。
我讲了港百,落差控制,尽可能将一落千丈(比喻义)变为100、200、300、400这样缓降的形式。
而在我的认知系统中,这一方面,西方文明是要弱于东方文明的。
其实人、群体、民族、文明都是不喜欢落差的,一旦感知到并意识到(落差)不会停止,会本能止损,采取各种工具甚至暴力。
同化、吸纳,这样看,也是存在于东方文明体内的基因,只是表现的更加柔和。
弹幕很能看到一些东西。
对立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也不少,比如“博弈困境”什么的。
时间所限,不能展开思考、讨论、分析。
资源留一下,b站3805754这片子还是值7.2的,没有奥利弗的反战片精彩,甚至难望《熄灯号》的项背。
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被扔到了阿富汗战场,到处都是游击队,到处都是冷枪,地雷,人肉炸弹,语言不通,条件恶劣,以及满怀恶意的眼光。
你和战友一起出任务,结果一个兄弟被人一枪放倒,颈部大出血,危在旦夕,与此同时,四周枪声大作,显然你们被包围了。
而且很明显,再拖延下去,别说中枪的兄弟小命不保,你们这一小队人全部被包饺子也是分分钟的事。
作为带队的头儿,你第一反应是呼叫空中火力支持,然而战斗机需要地面确认精准方位,因为阿富汗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在于平民和军人混杂,一个放羊的随时会站起来给你一梭子……你的四周就是这么个情况,再拖延大家一起玩完,你按照自己的经验判断以及有限的战场信息给出了空中轰炸指令,于是炸弹呼啸而来,敌人仓皇而逃,受伤的战友得救了,大家伙儿都安全了,只有你被送上了法庭。
因为根据你的命令投下的炸弹炸死了十一个平民,你犯罪了。
安利一部冷门佳作,战争。
来自北欧小国丹麦的一部作品,一如既往的优秀,直击人心底处的拷问。
是自己生死与共,并肩作战战友的生命重要还是素不相识,敌我难分的异国平民安全重要?
是不顾一切夺取战斗胜利重要还是恪守道德准则和一切法律维护正义重要?
是个体的存在还是国家的秩序,哪一个更重要?
影片的风格很北欧,通常这个词会代表着一种类似清心寡欲的性冷淡,就连原本应该一路火花带闪电,惊天动地响霹雳的战争片拍的也是极其克制,就像一碗少油没盐的阳春面,看的实在是令人……泄气。
殊不知真正的战场是在影片开始一个小时后才拉开大幕,不是在兴都库什山的崇山峻岭中,而是在万里之外,窗明几净,岁月静好的丹麦,军事法庭上。
讲真,一开始观影的感受有点别扭,就是那种道理我都懂,但是你们真的是太扯了的那种发自心底的别扭。
但是这种别扭并不难理解,因为类似的电影实在不算少,比如海伦·米伦的那部天空之眼,离谱程度有过之无不及,类似的思辨讨论在北欧电影圈里更不算少,他们总可以在别人认为理所应该,似乎早已定论的范围内挖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本事,更别说人家还能把那种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的辩论拍的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没有那么多煽情做作的肢体语言和夸张台词,更多是那种辗转反侧,焦灼迷茫,当内心的煎熬通过游离躲闪的眼神,欲语还休的表情,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的动作表现出来之后,所有的隐忍和克制都化作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为什么?
”影片在细节方面的把控堪称完美,看似毫不费力,实则行云流水之余处处玄机,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很喜欢影片的结尾,比起法庭上的证词,想想那管洗衣粉,真的不算什么。
伊拉克大伯一家被杀害是最后案件的开端。
男主克劳斯分队2-5小队负责外围监察,主要工作检查6、7号区域内情况;克劳斯带队6-0小队,成员:拉尔斯、琼斯、迈克尔、巴彻(屠夫)、斯托弗、拉斯及其本人;进入大叔家后发现人员已经死亡,小队队员受到冲击,三名进入屋内查看,无不叹息。
准备撤离之前,克劳斯发现拉斯情绪低落(前情有些状况让拉斯怀疑自己是否可以继续胜任军人),让迈克尔带拉斯去2-5小队,前脚刚走,这边听到枪炮声。
克劳斯呼叫琼斯察看情况,此时包括琼斯在内两名人员在三号地围墙内观察情况并躲避,巴彻接通无限电,2-5小队答复不知道敌方任何情况,琼斯等两人答复看不清,但是确定是左边,此时巴彻说觉得是6号区,克劳斯命令确定一下,但琼斯等两人回答看不清。
然后,无限电传来消息说拉斯中枪,两人还在井边(大伯院内)克劳斯前往查看,迈克尔先是掩护克劳斯拖着拉斯往后撤退,后琼斯前往掩护,托斯弗迈克尔及另外一个人帮忙紧急处理拉斯脖子上的伤口。
此时情况十分紧急,克劳斯希望有飞机运出伤员,但7-5回复需要确定区域,2-5小队确认在西方(和前文提到的左边一样)其他一概不知,克劳斯此时说就是6号区,7-5要求确认没有平民在6号区,但是当时枪林弹雨无法确认,拉斯生命危在旦夕,于是克劳斯命令巴彻回复确定。
11平民伤亡案件就此发生,拉斯得救,但克劳斯被送上法庭,最后,巴彻的证言力挽狂澜,救了战友。
影片本身没有将6号区的情况详述,但可以确定6号区位置为伊拉克大伯家西面,克拉斯的决定,处在当时的情景中无可厚非。
同时,巴彻也不算是说谎,因为第一个提出怀疑6号区的人确实是他,但是是否确定该区域为军事区,这个以该事件所呈现证据来看,无法证实,2-5小队的侦查失误算是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认为法庭判决也是必然,西方法律以“疑点利益归于被告”为基础,辩方无需出具证据证明自己无罪,而检方需要出具证据证明被告有罪,巴彻证人的初次证言没有签字,不具法律效应,因此以当庭证供为准,巴彻证言中的疑点利益归于被告,因此判决无罪几率颇高。
因为凭记忆记下以上,欢迎讨论细节,电影以战场和法庭为背景,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法庭上的关键,但是战场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细节的地方,在一个生命攸关的场合,除了保住命以外的事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还记得“我们的父辈”里的一句台词大意是新兵问普林怎样可以在战场上活下来变成老兵油子,当时普林回答:希望死的不是自己。
这个才是战争把人逼迫出来的答案……
2023.06.14
丹麦作为一个北约国家,2001年开始参与阿富汗战争,派往阿富汗的士兵最多时达到760人。
丹麦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阿富汗参与一场与自己国家毫不相干的战争呢?
具有讽刺意味的真实一幕是面对阿富汗小男孩的灵魂拷问,丹麦士兵无言以对。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对于阿富汗战争,丹麦就是来打酱油的。
似乎丹麦政府一直喜欢干这种无聊的事,近年爆出美国通过对欧盟国家丹麦进行援助获得许可,在丹麦海底光缆中间建了一个监听站,把欧洲盟友的秘密监听个遍。
丹麦军队的连长克劳斯·迈克·佩德森率领着他的士兵驻扎在阿富汗的一个省。
在田间地头巡逻的丹麦士兵安德斯仅仅是偏离了前面同伴的足迹一点点,就不幸踩上了一枚简易爆炸装置,随着爆炸声倒地,士兵们立刻卧倒在地,并大呼小叫的招呼医护兵紧急救护。
医护兵来到后发现安德斯的双腿被炸飞了,现场一片血肉模糊。
这种情况下,再顺畅的通讯联络,快捷的直升机救援也救不了安德斯的命,战友们看着他渐渐的没有了呼吸和脉搏,一命呜呼。
巡逻队提前结束巡逻,灰溜溜的回到了营地,大家心情沮丧极了,形容“我们就像行走着的靶子,毫无防御之力”,士兵们对巡逻的目的和意义,以至于对参加这场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这对于作为基层指挥官的连长克劳斯来说也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恐怕他自己都不明白。
要知道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命令只能服从不能求解释,更不能质疑。
在简报会上,克劳斯连长还是要说些冠冕堂皇的大话来给大家加油鼓劲“我们是来保护和帮助阿富汗老百姓的,让他们重建家园,过上正常的生活,我们正在获得民众的认可”,这样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话别说士兵们不信,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信,所以连长寥寥数语就草草收场了。
连长克劳斯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他知道这样很难说服士兵们,所以决定从明天起和他们一起巡逻。
其实克劳斯还有更多的烦恼和后顾之忧,自己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搏命拼杀,妻子玛丽亚带着三个孩子承担起家里的一切事情,尤其是对三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是那么缠人,还要辅导大女儿芬尼家庭作业,常常让她一个头两个大,疲于应付,真够她喝一壶的,就凭他妻子一个人,真有点分身乏术。
尽管生活压力是那么大,但是每次丈夫来电话,妻子还要强颜欢笑,粉饰太平,以此来安慰比自己更艰难和危险的丈夫,唯一让他们夫妻俩开心的就是展望未来,期盼丈夫早日回到家,全家人团聚,由丈夫来对付这帮疯狂的熊孩子。
就是这样的欢愉时刻也是短暂的,常常被孩子们的哭叫声打断和中止。
克劳斯连长早晨一睁眼就发现士兵拉斯泪眼汪汪的坐在他床前,几天前战友安德斯的被炸死吓着他了,另外安德斯是替了他的位子出事的,这让他心存内疚,不能释怀,因此他提出要回家。
连长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是批准他两个星期不去巡逻,以此平复心情,克劳斯安排拉斯给他妹妹马吉达打个电话,然后再一起喝一杯咖啡来安抚一下。
村子里的孩子们倒是不怕丹麦士兵,看到他们来了就围上来嬉闹纠缠,有的士兵喜欢小孩,教孩子们放风筝,有的不喜欢,就驱赶小孩。
一个阿富汗男人冲着丹麦士兵大喊大叫,丹麦士兵惊恐不安,喊来翻译斯托弗才知道是他女儿被烫伤胳膊向他们求助,医护兵给女孩处理了已经化脓的胳膊包扎好。
荒野里搜索到遥控炸弹,等待塔利班派人来取走,500米距离狙杀骑着摩托车来取炸弹的持枪塔利班,拍照存档。
连长的儿子朱利叶斯正处在懵懂调皮的叛逆期,因为见不到父亲一直心情很不好有情绪,惹事生非,在学校闯祸,妻子玛丽亚千方百计试图安慰他,可是不怎么见效。
小女儿埃利奥特误吞了什么东西,玛丽亚急急忙忙抱着她去医院,看着女儿洗胃的痛苦,玛丽亚强忍住自己,等一番折腾出来已是深夜。
回到家里的玛丽亚在和丈夫通话中泣不成声,这让连长心神不安,心情烦躁不安。
巡逻队救助过的那家人来到营地寻求帮助,塔利班知道了他们曾经得到丹麦军队的救助后威胁要他们加入塔利班组织,否则就杀了他们全家,克劳斯连长答应明天早上就去村子里驱除塔利班,可是男主人阿萨拉姆·阿来库姆却提出要留宿在营地,被连长拒绝了,看着这家人失望的离开,尤其是那个小男孩像洋娃娃似的两只一眨一眨的大眼睛真的让人于心不忍。
阿富汗人男人面对丹麦士兵的检查表现的非常倔犟,即使是赤手空拳的平民面对荷枪实弹的士兵也是面无惧色,而他们歇斯底里的大声喊叫由于语言不通,常常让丹麦士兵高度紧张。
第二天早上连长克劳斯带领他的士兵来到了村庄附近,发现情况不对,周围异常宁静,村民们都离开了村庄,他们决定突入村子去那家看看,结果看到了悲惨的一幕,全家人全部被枪杀,现场惨不忍睹。
就在巡逻队准备撤出村子时,不远处传来爆炸声,他们被困在了村子里,塔利班从几个方向同时开火,还连连投掷手榴弹,火力异常凶猛。
真是“黄鼠狼专咬病秧子”,倒霉的拉斯先颈部中弹,危在旦夕,可是救援直升机却迟迟不能到来,气的连长大发雷霆。
为了拯救他的士兵,克劳斯做出了一个会给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庭造成难以想象后果的决定。
有强大的空中火力掩护支援,丹麦士兵们不太在意阻击塔利班的攻击,反而是一人受伤,一群人围着忙乎,尤其是拉斯的好友斯托弗急的大呼小叫,连长及时安抚他,让他平静下来。
被送回英国的拉斯给大家录制了一个视频,他的幽默让所有人开心大笑,他真心的感谢连长克劳斯救了他的命让大家感动,这段视频胜过任何宣传口号,比什么样的政治说教都能鼓舞人心和士气。
连长克劳斯被控告屠杀平民,在那次拉斯受伤的战斗中下令攻击和他们正在交火的敌人,结果在被攻击区域,轰炸了一个平民居住点,造成11名平民死亡。
很快克劳斯收拾行李回家了,不知是否是因祸得福的好事,反正一家人在机场久别重相逢了,丈夫克劳斯的提前平安归来让妻子玛丽亚很开心,甚感欣慰,她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和孩子们玩耍的丈夫,一家人团圆才是最重要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克劳斯告诉了妻子事情的原委,看来克劳斯的军人职业生涯岌岌可危,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杀害平民面临最高四年有期徒刑,现在的关键是当时克劳斯亲眼看见敌人没有?
而恰恰就是这一点克劳斯无法确定,偏偏克劳斯又是个诚实有担当的男人,不愿意撒谎,执意要承担后果,这样就使案子对克劳斯非常不利,妻子从现实出发,和他意见相左,可是克劳斯不想一辈子背负道德的负担和良心的谴责。
法庭开庭审理此案,克劳斯的战友参加了旁听,本案的焦点就是克劳斯是否有确认的信息才下令轰炸的,公诉人认为克劳斯下令轰炸缺乏依据,说白了就是克劳斯当时下令轰炸时看到敌人没有,其实这就是一个只要当事人一己之言就可以确认,当事人说看见了就看见了,说没看见就是没看见,无法客观佐证的事情。
士兵们在法庭上都做证没有在被攻击区域看见敌人,而要命的是克劳斯忘记了是谁告诉他的攻击区域有敌人,这一点对克劳斯非常不利。
克劳斯的军校同学和好友纳吉布做为证人出庭,他竟然落井下石,做证克劳斯因家庭烦恼导致指挥能力下降,分不清主次,不适宜继续带队,让克劳斯一下子看清楚了这个和他们非常熟络的所谓挚友原来是个背后捅刀子的卑鄙小人。
纳吉布的证词一下子至克劳斯于死地。
但是俗话说好人自有好报,关键时刻绰号“屠夫”的通信兵肯尼斯·简森出庭作证是他告诉克劳斯发现攻击区域有枪支射击发出的闪光,引起法庭现场一片哗然。
他的证词非常有说服力,因为他当时一直跟在连长身边,最有发言权,屠夫的指控完全有可能推翻对克劳斯的指控。
现在该轮到公诉人发狂了,失控的有点语无伦次,胡言乱语。
强制给被告扣上了一个为营救自己的士兵而不在乎平民生死的大帽子,接着又是一通违反人类道德,维护法律尊严的冠冕堂皇的空话。
被告克劳斯的辩护律师敏锐的抓着这个十分有利的新证词反驳了公诉方。
在法庭休庭商讨审判结果期间,克劳斯一家人来到海边戏耍,孩子们都很开心,但是他们夫妻俩却强作欢笑,心里惴惴不安。
法庭再次开庭,主审法官上来就直接宣布判决克劳斯无罪,而且是一致通过的,法庭观众席上传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尘埃落定,如果说这场意外的磨难对克劳斯来说有什么深刻教训的话,应该是人心叵测,小人可能就是你身边最亲密的人,防火防盗防小人。
1、流尤斯:从前有个小男孩,他在泳池里,救生员朝他吼道:“别在泳池里尿尿。
”男孩说:“可是其他人也在泳池里尿尿。
”“是啊,但没人站在跳水板上往下尿啊。
”Dahl:站在跳水板上尿,你是这么说的吗?
2、女控告律师:一个连长正常情况下会像Klause那样频繁的参与巡逻吗?
就像他那样把自己放到最前线?
Dahl:大多数长官很少参加巡逻,但是Klause是会以身作则的那一类人。
他在那里的最后大概一个月经常这样做。
女控告律师:你认为这样做恰当吗?
Dahl:有利有弊。
3、女控告律师:据你所说,你的长官表现出了判断力缺失的迹象。
他很难分清轻重缓急,而且最终卷入了导致数人受伤的激烈战斗。
然后他下令轰炸了村子里的一个区域。
你作为副连长,有没有想到当时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Dahl: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因为你根本想象不到,身在那里意味着什么。
Klause是我知道的最有能力的战士。
而最根本的是把我们的兄弟完好的带回家是我们的责任,那就是我们在那里的意义。
但是他不该跟他们一起出现在那里,我们应该在帐篷里纵览全局。
女控告律师:我没有要说的了,谢谢。
4、Klause:我得做点什么。
我必须得做点什么。
5、屠夫:他们私下里都叫我屠夫。
女控告律师:就是个外号?
屠夫:就是个外号。
女控告律师:这外号怎么来的?
屠夫:这个说起来话长了。
我的父亲曾经是个屠夫,我还有两个兄弟。
所以我们的外号就是屠夫,我们分别是小屠夫,中屠夫和大屠夫。
6、律师:我可否向法庭指出,证词并没有签名。
法官:是真的么?
女控:是的,那是23号证据,没有签名并不奇怪。
目击者作证时正在去巡逻的路上,当时就在帐篷里记录在了手提电脑上,还在屏幕上诵读了一遍。
律师:我就是指出来一下。
7、女控:证词是在事故发生几天后在阿富汗记录的,那上面你没有提到任何枪口闪光,或者六号区中敌人的事,没有任何你今天新提到的事。
屠夫:我也没有被问到这些细节。
如果有人问,我肯定答到了。
女控:关于这个的细节还必须要问吗?
屠夫:不一定。
但是没人问我,我两三天前刚与敌人交火,一个战士严重受伤,而我们又再次从那个区域出来。
然后被提问了,不幸的是,我确实没说到那些。
很明显,对于这个我很抱歉,但是...事情就是这样。
8、女控:你的连长深陷困境并且已经被起诉了半年,而你现在提出的这些信息对于他个人和他的案情都至关重要,你如何让我相信,就没出现过任何你能说出这些信息的时机?
都已经6个月了。
屠夫:是的,六个月了,对不起。
9、女控:法律上很清楚,对于随意攻击的禁令的核心关键点在于保护平民,被告人没有在任何方面证明,他为什么决定攻击。
他说队伍中一人证明了六号区是敌对目标(IPD),但是他不能指出是谁或者当时的具体情况。
法庭也听到了我对每一个被告人附近的有可能指认六号区的士兵的提问。
其中一个士兵,屠夫直到上庭才向我们指出他观察到枪口火光并报告给被告人,我不相信这个目击者的说法。
因为在音频中,我们能清楚听到被告人与屠夫的对话,直到如下命令发出“我不管谁在里面”,还有TOC的副手坚持要PID的时候,“告诉他们我知道谁在里面”,我看到了一个人为了拯救自己人拉斯,而对平民生命的漠视,这从一个人的视角上是可以理解的吗?
是的。
也许我们都能理解这艰难的困境,但是即使我们对被告人这个称职的士兵与领导者抱有同情,即使我们必须为丹麦士兵提供可操作性的空间,但是在极端情况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否则,司法体系再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我们在这个案子中,让如此严重的侵犯人权的行为逍遥法外,我们将落到一个我们绝不想落到的境地。
Klause必须被宣判,因为毫无疑问他有意无视了基本的交战规则。
总的来说,按法律第36条第2项规定判决应为终身监禁。
而现在是陪审团审判,因为被告人并没有杀害平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他们的死亡是他的决定的直接后果。
最高刑罚是四年,我的看法是,我们与最高刑罚非常接近。
有了以上这些声明,我停止对本案的辩论。
10、律师:争论点很简单,就是我的当事人是否有PID.我的当事人说的很清楚,他有。
检举人声称他没有。
但是之后我们听到通讯员屠夫詹尼斯詹森告诉我们,是他看到了六号区闪现的枪口火光,是他确认了六号区是一个军事目标,而不是像检举人所说是平民目标,我的当事人Klause获得了PID.如果用生命保卫我们的丹麦士兵因为某些莫须有的罪名说他违反了军法而被起诉,我们将落到一个我们绝不想落到的境地。
因此我必须主张我的当事人无罪。
由此我停止对本案的辩论,谢谢。
11、法官:现在轮到你了,Klause,你的最后陈述,你还有什么没有说到的要补充吗?
Klause:没有。
12、法官:审判费由国库支付。
13、法官:反应可以理解,但请大家克制。
请坐,我将宣读判决理由。
本判决是一致的,这意味着我们三人全体同意这一结果。
14、流尤斯:那你明天能还给我盖被子吗?
Klause:(第一时间沉默)当然能。
15、摸儿子的脚。
逃离不了原罪的法庭。
这种西方人拍的,只会为白人涂脂抹粉的片子,只能说明一个道理,有色人种国家想要人权,第一要务就是维护好自己的主权,政府如果软弱媚外言必称西方如何如何,妄图靠引进外来部队去打击国内敌人,等同于陷入半殖民半封建军阀混战的地步。
不过话又讲回来,像我国这样的从战乱中独立发展的,又老被西方人骂成邪恶。
虽然我们几乎没有宗教战争,几乎没有恐怖袭击,几乎没有骚乱暴动,几乎没有饥寒潦倒,为什么他们老说我们坏呢?
太无趣平淡了 丹麦语听的难受 镜头晃的想吐 再手持摄影也好歹要点技术吧 这调度 这运镜 这构图 感觉这就是完全没有拍摄经验的人拍的 随便请个vlog博主手都比这稳 而且绝大多数戏份都是怼脸 怼身体半部分拍的 近的好像开了摄影2倍镜 这看的太难受了 而且非运动画面竟然也一直在晃动 拍静物都能抖 这摄影师是帕金森吗 这个手持摄影真的垃圾。
跟刚看完的科洛弗档案没法比 科洛弗的镜头语言设计明显的是花了心思的 晃的过程把关键的都拍出来了 啥时近景啥时远景啥时特写绝对都是规划好的 而且还是更难的第一人称视角 要塑造一镜到底的感觉 而且人家逃亡求生是一直在运动的啊 晃着就很真实 然而这部电影有那么多机位 大多数时候就拍个人物对话 却切到每个机位都那么晃 这个片子完全是占了题材的便宜 因为不管拍的多烂多平庸 人们都可以夸导演选题的品味和思想的深度 虽然片名叫“战争” 但这片却反传统战争片 聚焦战争之外的生活和庭审 特别符合西方圣母的口味 难怪入选奥斯卡 虽然选题很有深度 但拍的烂啊 这么平铺直叙 毫无张力的口水戏有什么看点?
演员演的一般 剧本编的不行(无戏剧冲突 台词口水戏)摄影配乐也不行 就一个除了题材本身挑不出任何优点的平庸之作 这片子让我想起了国内的四个春天和二十二 这两部都是占了题材便宜所以拿了超高分 实际的水平根本到不了将近9分的和豆瓣tpo250的水平 这两部不但摄影技术拍摄手法没多好 而且留不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和人物 更别提给观众带来精神共鸣和哲学思辨了 特别是二十二 明明是慰安妇这样好的题材 当年看完我就觉得非常平庸 过了这些年我完全不记得其中任何一个镜头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句话任何一种感觉 只记得当年看了一部很火的慰安妇题材电影 连名字二十二我都是刚刚百度关键词搜索出来的 所以这两部纪录片的导演再也没出什么作品 如果再操刀一部大众普通题材的作品肯定会暴露问题
这是一部十年前的电影,片名很直白地告诉观者电影的题材。
阿富汗战争中,有30多个国家为声援美国的“自由之战”参加前期的反恐战争和后期的治安治理,丹麦就是其中之一。
2001年底,丹麦加入了美国领导的阿富汗战争,他们在赫尔曼德省与英军并肩作战,直到2013年从阿富汗撤走所有部队,共阵亡43人。
在大多数丹麦人没见过的沙漠和戈壁里,他们懊恼的认识到参与这场战争完全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他们不认为能在阿富汗建立西方的民主和自由。
电影中连队长官下令对一处平民居住区展开空中火力覆盖,导致11名群众被炸死,受到丹麦国家公诉机关的起诉。
而长官在遭受枪炮猛烈攻击的情况下,视死如归地在阵地来回穿梭,还救了一名队员的生命。
战争,如果非要讲个是非,那还得看站在谁的立场上。
不能因为敌人躲在居民家里射击,就该挺着肚子让对方打。
利用和绑架平民的一方,只要开枪就得承担后果和责任。
现代战场因实力悬殊,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当年的阿富汗,以及今天的加沙。
如果要对战争中的某个人进行反人类和战争罪的控诉,还不如直接把美国告上法庭。
不开战,也不会死那么多人。
可是不开战,双子座大楼那几千冤魂的仇怎么报…… 这就是《战争》,就是摧残肉体和人性的修罗场,在这个炼狱里,哪里还有闲情逸致讲道理,输赢无所谓,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丹麦驻阿富汗军队的一名连队指挥官,这部电影的线索我认为就是选择,影片中,主人公一共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困境与选择。
第一次是关于是否接纳一家四口进入军营庇护,这一家四口之前已经受到了塔利班的多次恐怖威胁,当时的主人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我们可以自然地想到其中的原因,让平民和战斗人员生活在一起这显然不妥当,收留一天可以考虑,那么平民如果要求长期收留又该如何处理?
考虑到这种规则或者说是惯例,也是自己内心中的侥幸心理在作祟吧,男主人公选择了拒绝收留。
可以想象后面的剧情,那肯定是侥幸心理被击碎,一家四口均被杀害,男主人公的心里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他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和做法,自己在律和情之中选择了律,但结果却有点不能令人接受。
虽然这是电影,肯定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但我们抛开这些想一想,是什么使得主人公面临这样残酷的选择,是战争。
第二次的选择出现在军事行动中,男主的一名下属中弹生命垂危急需抢救,但此时,己方火力被压制,战场的形势无法得到有效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却只有呼叫空中支援才能脱离险境。
主人公再一次面临选择,这一次,他选择了不顾规则——坚持要求空中支援不管是否可能会造成平民伤亡,为此不惜进行欺骗,谎称自己确认了作战区域。
此时的男主人公,也许是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这一次的他,将规则放到一边,先把眼前人救活。
但同样的,这一次依然还是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平民已经撤离战场。
军事行动之前对村庄进行侦查的结果(村庄异常安静,预判平民已经撤离)无疑也为这一选择增加了砝码。
结果是他们被救了,死了11位平民,那么6区里面到底有没有敌人呢,如果有敌人,那这11位平民就是官方可以存在的战争的牺牲品了吗,事实上,无论有没有塔利班在,平民都已经是牺牲品了,杀死他们的与其说是男主人公,不如说是战争。
然而,回国后妻子的一番话让主人公第三次面临选择:为那11个平民8个孩子赎罪,还是为了活着的三个孩子逃避。
如果拒不认罪,诚然,逃脱法律制裁的机会很大,但是随之而来的精神上的制裁——无尽的自责与负罪感构成的心理包袱将无时无刻不压在主人公的心上。
如果接受制裁,诚实的承认,做一个敢作敢当的人,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岁月,主人公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只能独留妻子一人照顾孩子。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由于男主人公的工作,孩子们很少见到父亲,很想念父亲,男主人公几乎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如果他认罪,那么意味着他就再也无法弥补,无法对妻子、对孩子、对家庭尽到亏欠已久的责任。
战争带来的创伤是挥之不去的,本想着认罪的男主最终选择了接受律师的安排,已无罪释放为目标。
而在法庭上,当他面对律师咄咄逼人的发问时,男主的自我辩护也包含了面对困境和选择两难的无助,彷徨与负罪感交织而成的情感宣泄的成份。
最终的结果是无罪释放,但是,主人公凝重的表情与战友欣喜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虽免去了牢狱之灾,但男主的心灵惩罚才刚刚开始。
被塔利班杀死的一家四口,被空袭杀死的十一位平民以及逃避制裁的负罪感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精神枷锁。
一生都无法摘去。
人情与军纪,保命与规程,战场与人权,在战争这个极端的情况下,这些冲突的存在都显得理所当然了,这个故事没有谁做错什么,只是这样发生了,如果真要找一个谁错的话,那也许是战争吧,战争的开始就是最大的错误。
而当战争开始,当卷入战争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注定无可逃避,无论如何选择。
cueb
拍得像部记录片,真心不好看。
选材不错,但是拍的有点乱
结构失衡
细节真实得简直像是拍纪录片,阿富汗的战争部分颇有些《拆弹部队》和《猎杀本拉登》的写实感再现,而让我较心仪的还是丹麦的家庭生活部分:三个小朋友的演技实在是棒棒哒;母亲接电话,跑到门边抽烟,烟都吐在门外,孩子醒后就把没抽几口的烟掐灭的细节,我这个「厌烟」的观众忍不住想夸她:好样的!…
其实导演想说的就是无间道(不是电影无间道)一般的道理,就是无论怎样,参加过战争的人,都不会有好的Ending,但我感觉并没有表现得太深刻,我感觉。
最佳外语片提名!?哦
战争早已失去了正义与邪恶的意义,只有杀戮和伤害。影片到是换了一个视角来窥探战争。即使打着正义的名号,也无法抹灭战争带来的伤害。消灭恐怖分子的烈士我们铭记,难道战争国百姓的死就该被漠视?导演对于战争的思考很有独创性,虽不算太深刻,但却引发思考!
去帮助,是工作也许也有责任和义务,但如果必须选择,那选择的肯定是陪伴在身边的战友。面对错,是良心还是家庭,如果必须选择,那选择的肯定是至亲的家人。
讲人性的,丹麦嘛,阿富汗战场。。。没听过
證明奧斯卡評委選片時看的不是素質,而是題材
到底谁才是正义
war is war
好吧,战斗场面少的可怜甚至可以说没有,剧情拖沓人物刻画单薄……但是,涉及到指挥局部战斗而被指控甚至上了法庭这种剧情有创意,冲这个给四星!
一般吧,一般
欧洲国家只有两类,一类是小国,另一类是以为自己不是小国的小国,所以不要谈什么谁对谁错,你们这叫战争,过家家吧。
剧情的发展走向蛮让人意外的,前半段是战争片,后半段直接变法庭片,前半段白描了战争中的人性,后半段拷问了关于战争的道德、责任和法律,编导的站队很明显,所有的细节和叙事都在引导观众在情感上偏向男主角一方,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是如此,所以拍这样的片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想到《一一》里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自己的利益诉求。
视角很不错,就是让人很想问我为啥要花私人时间看一个那么严肃的电影。
能讲清、能辨明的战争多数都是虚伪的
写实很好,尾部分显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