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姑娘

纺织姑娘,Weaving Girl

主演:余男,程正武,赵鲁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陕西话,北京话年份:2010

《纺织姑娘》剧照

《纺织姑娘》剧情介绍

纺织姑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丽(余男 饰)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电影《纺织姑娘》获得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外滩探秘第二季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火线警告第一季子宫恋爱再生缘之孟丽君传寻找寄生体投名状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之山危险的邂逅机甲学员吸血鬼生活新的王者第二季开夜车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最后生机渴望海角有个五店市星城谋杀案必杀仕事人特工杰德‧布莱克A-1头条镇魔司:灵源秘术郎在远方主厨的餐桌:披萨厨神驾到其实,我乃最强?分歧者3:忠诚世界花木兰开工大急

《纺织姑娘》长篇影评

 1 ) 国企的共和国翻篇了

王全安的这部低成本电影硬刚生死,也难得记录了世纪之交下岗潮倒闭潮给工人阶级留下的创伤。

下岗女工一抹泪,转身走进了夜总会,中间一句忘了,最后一句是呸,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影片也有对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破败的老国企民族志式的记录,破败的厂房和机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唯一温暖的就是工厂的合唱队,那些旧苏联的歌曲和带来无限遐想的手风琴,当然也还有集体的淋浴房。

但影片最难得的仍是正面硬刚一个女工的生死。

李丽患了急性白血病并知道了病情,丈夫早已下岗,工厂即将倒闭,这外在的困难压得他们走投无路,最终只好卖房。

从内在来说,李丽该何去何从?

生命还剩下三个月该如何去过?

她去了趟北京,找到初恋对象,她要了却心中的结,然后又一起去了趟男友在她心中种下的有大海的北戴河,那是生活在别处,是理想之国。

望弃卧轨自杀后李丽回家,厂子已经倒闭,李丽和女工们只能结伴去做舞女💃赚钱,丈夫们集体在外面等候。

最终李丽在医院里痛苦的撕抓着喉咙,切管手术不久就在昏迷中去世。

她灵魂起身,安抚着病床前沉睡的丈夫,站在窗前看着新年的焰火燃放,她或许能听到远在北京的旧恋人重新拉响的手风琴。

李丽和纺织女工的时代过去了,国企的共和国翻页了,手风琴偶尔唤回一点回忆。

然而如同李丽说的,她们这一辈子活的不好,不快乐,然而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唯一能做出的表情是撕扯着喉咙,无声的哀鸣,痛不欲生。

 2 ) 遗憾

我喜欢纺织女。

我妈是纺织女,她有一群姐妹死党,小时候过年,一定有一天留给她的姐妹们。

纺织厂的女人,尤其是武汉的纺织女工,并不象大多数人以为的,风风火火,刮燥的象一群麻雀。

当然有豪爽型,但不少也温柔、安静,虽然她们精心打扮后显得土,甚至有点......艳俗。

我妈在世的时候,每年年末,我要拿着一堆医药费报销单,去她的老单位,排着长长的队,队伍大多也是纺织女工。

退休的老女人,在岗的中年女人,刚工作不久比我还小的多的小女孩。

余男很象我脑海里的这些女人,除了说普通话的时候有点出戏。

也许真有普通话说的这么好的陕西女工吧,只是我没见过。

有观众说她的陕西话有待加强,我不熟这种方言,所以不影响我观看。

但是这个故事比我想象中好,这不是雷诺阿的洗衣女人,也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这只是一个面临死亡的女人的故事。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她最想做的事情,是见她短暂人生里唯一爱过的男人。

所以我觉得这只是个爱情故事。

我们都以为,人生这么长,谈恋爱的时间足够,我们会爱很多很多的人,经历很多很多的事。

但其实大部分人,一生可能只爱过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或者象纺织女工,只有一个。

他和她,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错过了。

他一辈子都爱她,她一辈子都爱他,只是他们和所有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选择了,认命。

直到她知道生命即将终止,她终于什么也不在乎了,她要去找他。

她找到了,她知道,他也一直爱着她。

他们是彼此一辈子的爱,只是,她就要死了。

我喜欢图雅,我也喜欢李丽,我喜欢电影里的音乐和歌声,我喜欢王全安的镜头。

他的镜头象温柔的眼睛,注视着他心目中的中国人。

每个人都温顺、善良、隐忍,就象李丽的台词,中国人,不都这么过吗。

从韩国寄回照片的小段子,看的时候我笑了。

想起那年去张家界,在武陵源的大排挡里吃炒粉,夫妇俩有个可爱的小女孩,我给她拍照,她问我,你怎么把照片给我呢?

我请她的妈妈留给我地址,老板娘说不用了,小孩的话别当真。

我认真的说,我一定寄给你们。

一个月后他们发短信告诉我,收到照片了。

于是,我想起那个小女孩一家,他们和李丽、赵鲁寒还有李丽善良的丈夫一样,这些普通的、没什么钱的中国人,你们是我的兄弟姐妹。

 3 ) 人不胜天

时间:2009年8月31日21:30地点:Theatre Maisonneuve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第五天 - 主竞赛单元上座率:60%影片开映前,王导演说希望观众能通过影片看到一个真实中国的现状。

这句话虽说讲得大了点,但也没有完全错-影片通过下岗、工厂倒闭、社会医疗保险、打擦边球的歌舞厅等比较写实地折射出中国社会某些人群的生存状况。

除了主角铁道上奔跑的场景外,个人比较喜欢李丽在北京跟旧情人涮羊肉那场戏,二人十年后再见,四目几无对视,追忆从前,只有叹一声命运捉弄、老天无眼。

虽然明白本片的悲剧基调和主角的悲惨命运是故事的根基,但片中反映出来的极度悲观和无奈竟然能够通过有关方面的审查,个人认为也是某种进步。

在结局的处理上,导演显然有些欲说还休,几次黑屏的剪辑也许可能解读成悲剧的谢幕,但从节奏上却影响了观影的情绪。

不知道国内上映时的版本有何不同,片中还有两场女工的群体洗浴裸戏,导演处理得比较自然。

当然,作为主角的余男,镜头只取到了肩部为止。

 4 ) 纺织姑娘的遗憾

该片讲述了李丽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

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

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

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既然孩子的命运已经注定,或者说李丽自己已无法把握,那么在有限的时光里,她所能做的只有再重温一次初恋情怀了。

于是,她动身去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

这是她真正的爱,也是她唯一爱过的人,相比较而言,她现在的丈夫只能是一个合法同居者。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李丽在卧轨自杀未遂后,被铁道工人追赶,追着追着自己到笑了起来,她为什么而笑,她临死之前大概没有了什么痛苦,该做的都做了,该见的都见了。

 5 ) 珍惜拥有,感恩所有

西安东郊有一块特殊的区域——“纺织城”,它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只因这里有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以及西北第一印染厂,也不知道从那一天起,“纺织城”成为了这个方圆5公里特殊区域的名字。

那里曾经是西北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曾经的辉煌和后来的衰落,很多西安人都看在眼里。

影片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主人公李丽是一名的纺织女工,一如她的名字一样普通平常。

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厂子濒临破产;她性格倔强,为了几十块钱和工资科人争吵;只能带着儿子去单位集体澡堂洗澡;下了班带儿子去学钢琴,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却累得靠在沙发上睡着了;老公提前下岗,在小市场卖鱼……一切都让你清楚的意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小人物。

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一样少不了波澜,李丽突然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知道病情的最初日子,李丽变得很消沉,也曾试图自杀。

后来她决定到北京寻找初恋男友赵鲁寒,或许这还算是她生命最后那段日子一个不大不小的心愿;和赵鲁寒一起去了北戴河后,了却最后心愿的她再次试图自杀,对生活仍有留恋的她还是抽回了即将迈向死亡的那条腿。

这一刻,对于李丽来说是她短暂人生的一个折点,同样被巡道工追赶的镜头,在片尾再次出现的时候,李丽的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在首映礼上王全安说到:“如果一个人能坦然面对死亡,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

”,我想李丽在那一刻的内心是豁达、敞亮的。

新年到了,深夜,远在北京的赵鲁寒孤独地拉起多年未动的手风琴,同时,身在西安医院病床上的李丽终究还是停止了心跳。

可是导演对片子结尾的处理却又不让人感觉那么悲伤。

镜头中,李丽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焰火……结尾字幕出现,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掌声,希望这掌声都是发自观者内心的。

这是一个生命与爱的故事,整部片子其实也是一个社会角落的缩影。

身旁的一位大伯问我们年轻人会不会喜欢这样的影片?

听没有听过片子里老的苏联歌曲?

那一刻,他的眼里涌动着泪花。

在那个不大的剧院里,彼此陌生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共鸣。

我想,这就是一部好的文艺剧情片的魅力,能让我们去思考人生,面对人生。

王全安说:“当一切正常的时候,你很容易处在一个混沌的状态,你不认为什么会结束,你以为生活是无穷尽的,但其实不是,结束可能一下子就到来。

例如我们说北京人可能从来不会去天安门,但很多外地人反而去过,人很容易无视你身边的东西,轻视这个东西”。

因为血癌,李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情。

影片首映那天恰巧是西方的感恩节。

我们真的应该珍惜拥有,感恩所有。

影片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片段:镜头一:车间里,机器运转声轰鸣着,李丽站在前排机器前,身后纺织机整齐划一排列着,鼻血再次不经意间流了出来,李丽随手拿起口罩擦拭(这也是电影海报截取的镜头,焦点在李丽身上,背景虚化,想起摄影上的构图)镜头二:休息时间,李丽和工友在车间外聊天,末尾镜头上抬,破旧的厂房窗户上的棉絮随风飘摆 镜头三:李丽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寻找十年前的初恋男友赵鲁寒,在印染厂车间里,镜头从李丽身后的背影猛然切到前面镜头四:赵鲁寒在机器旁打盹,面色略显苍老却仍显露出一丝书生气,李丽有些怯生的用手捋捋头发,未作过多的停留,进入下一个镜头,在一个火锅小店,透过凝结着水蒸气的玻璃,摄像机自右向左缓缓移动,李丽和赵鲁寒面对面坐着镜头五:李丽和赵鲁寒并排坐在开往北戴河的大巴上,阳光透过车窗洒进车里,身后的游客有的打盹,有的望着窗外,有的表情木讷。

赵鲁寒说昨晚没有睡着,想不通为什么一封信都没有收到,李丽对赵鲁寒说:“时间都过去了,换不回来了”镜头六:冬日的北戴河游人甚少,海滩上空空荡荡,镜头面向大海,远处李丽旅行团的大巴车穿过画面镜头七:赵鲁寒去旅社寻找李丽,可是李丽已经不告而别,空荡荡的走廊上,赵鲁寒呆呆站在那里,满脸失落镜头八:李丽躺在铁轨上试图自杀,镜头沿着铁轨自右向左,火车从远处渐渐驶来镜头九:李丽被巡道工训斥,拎起包跑着,肩扛机在李丽前面不断后退,微微颤动(同样的镜头在片子后面再次出现,不过随着镜头慢慢远去。

李丽的脸上露出放松的笑容)镜头十:下雪了,远处的演出台上,厂里的合唱团在排练着《雪球花》有没有人能把这首曲子和儿时的一款电子游戏联系起来,台下一片雪白镜头十一:厂子倒闭了,男人们成群结伙骑自行车带着老婆们去黑灯舞厅陪人跳舞挣钱,一路上有说有笑,突然间有人带头唱起了秦腔传统名戏《三滴血》中的片段:“家住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之后镜头留下一段“空白”,满地白雪,远处是城中村镜头十二:一个吊瓶在上面晃动着,镜头转向躺在担架车上的李丽,随后再次切换到上面护士和老胡的脸镜头十三:赵鲁寒在地下室翻出落满灰尘的手风琴,深夜孤独的弹奏着,同时,李丽躺在病床上,呼吸机已经去掉,心跳检测器传出长鸣声。

赵鲁寒靠在床边的椅子上已经睡去,李丽起身站在窗前,看着过年远处的焰火

 6 ) 石灰池里的金鱼

幸好没有听信一些人评论,否则我就错过了近来最好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并不比图雅的婚事差,甚至要好过这部电影。

这是我对此片的总体评价。

王全安一个绝对不能小嘘的导演,有人说他是第六代中的张艺谋,是,这个不假,但是王全安相比张艺谋的写实主义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图雅与姑娘,明显有着秋菊的影子,但王全安要更深刻,因为他关注的已经超脱一种体制与政治的寓意,而更关注了人。

 7 ) 王全安试图记录这个时代

《纺织姑娘》。

6分。

王全安编剧、导演,余男主演作品。

看了几部王全安的作品,撇开私德不谈,他的作品,真的没有一部打动过我。

作为60后一代导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沉沉的暮气,这和70后的贾樟柯截然不同,贾科长的审美明显高级了许多。

但真心话,余男实在是比赵涛更好的演员。

《纺织姑娘》是一个不痛不痒的自我的故事。

余男饰演的纺织厂妹李丽被查出患有血癌,以她俩口子的收入这是必死之症,医生说活不过半年。

于是李丽毅然决然决定在死之前再去寻找一下爱情,找一下当年的初恋问清楚为何当年失联?

没想到原因也简单,初恋当年根本没收到她的来信,一封都没有。

两人无交而散。

这个故事毫无动人之处,它既没有表达时代的缩影,也没有表达爱情的曲折,它甚至也没有表达女性的抗争,它全篇都是“自我”。

和那个年代不知为何成名的导演一样,都非常莫名自我。

 8 ) 女纺织工人集体裸浴的片段能通过光腚总局的审查还是说明了导演的强势

纺织姑娘》是王全安夹在《图雅的婚事》与《团圆》之间的作品,三部都是在国际上获大奖的作品。

但不同于其他两部载誉而归后的高知名度,《纺织姑娘》被提到的机会很少。

影片的国内是准许上映的,但也只是小范围点映而已,片中女纺织工人集体裸浴的片段能通过光 腚总局的审查还是说明了导演的强势,多年前《疯狂的代价》片头中伍宇娟和妹妹隔着玻璃的洗澡的片段也通过审查了,想想也很奇妙,摸不透光腚总局有关领导是怎么想的,也许在他们心里哺乳与洗澡的裸 露不算 色 情的事,嘿嘿。

 9 ) 对生命个体饱含深情的王全安

重人轻物——对生命个体饱含深情的王全安《纺织姑娘》是导演王全安2010年的影片,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上一部是多年前的柏林获奖影片《图雅的婚事》。

导演在《纺织姑娘》中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大病摧垮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医疗体系的不足,而是一名普通女性在巨大困难面前自己对理想的坚持。

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都是女性作为视觉焦点,都诉说了女性在困境中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体现了导演对于他们的理解和深深同情。

这与国内其他“勇猛”导演(主要是贾樟柯)的宏大角度不同,我们看不到对于社会残酷环境的反映与揭露。

导演王全安一头扎在社会人群中,对群众的贫苦生活给予仰视的角度,报以同情。

这也是导演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实际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面对强大的一个充满惯性慢慢向前翻滚的巨轮,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清巨轮的结构,我们也真的没有一点力量与之抗衡,甚至发出一声呐喊。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环境,我们总要产生疑惑: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样难,导演没有讲述这个问题。

影片叙事整体上整洁工整,但戏剧化的情节,降低了影片的感染力。

血癌的这个特定情节,本身就不具有普遍性,定位普通纺织女工的不普通遭遇,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了戏剧化,这与图雅的婚事是有很大相似的。

主线和中心都是女主人公,丈夫和情人的在全片中占比重很低,显示这两个人物在女主人公的生命线中的地位,情人是浪漫、理想、自由的一个代表,丈夫是现实、残酷的一个代表。

这种全部重心压在一个女性个体身上的安排,直接的结果就是给女主角很大的一个施展舞台及其同时带来的全部压力。

观众更多的关注都在女主角身上,这让女主角的无助被放大,镜头变得“主观”,环境的根本影响被冲淡,影片笼统的提到了“失业”这个直接结果,却没有继续分析其他的社会原因,因为情节本身的不普遍,让其他情节看起来都不重要。

两个男人的性格变得比较模糊,仍旧相互挂念的情人沉稳异常,没有什么让人惊喜的表示,让人看不出昔日的风采;不爱的丈夫压抑着内心无可宣泄的愤怒也少言寡语,最后却非常“不合理”的卖了房子为她进行无意义的治疗,虽然这显然比有感应的情人在时空另一边拉出充满幽怨感情的“纺织姑娘”要温暖的多,让看似没有轻重的两个男主人公有了一丝倾斜,但这显得是道德上的最重需要更多一些。

纺织姑娘们去歌厅陪舞赚钱看上去是对当时环境的一个揭露和讽刺,但是回避了陪舞的主体和当时其他整体环境的交代,不够代表当时时代的变迁,和洗澡一样,是为了触动观众感官的两次“现实主义描写”,是影片“漂亮”的又不会触动当权审查的两件泳衣。

导演对于时空的对比非常熟练,影片唯一明亮整洁有生命气息的场所竟然是宣布死亡信息的医生办公室。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铁道工作者追逐下的小跑,节奏欢快,女主人公第一次自然流露出的微笑,导演把唯一非正常时间顺序情节剪辑在这里,给观众一个小意外,把影片沉重的基调在结尾挑破。

镜头语言方面很古典很美,影片绝大多数采用了手持摄影方式,强化纪实感觉,空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让本片的文艺气息愈发浓厚,自然光的熟练使用(非常明显的就是结尾情人在厨房的灯光下拉手风琴),既增加了真实感,也显示了卢茨摄影的强大功力和追求,但这些手段都关于偏向对美学和艺术流派讲究,纺织厂除了追求视觉美感的几个广角镜头(车间震撼的纺织机几何构图,室外空旷的排演场),没有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苏制、共和国时代的印记等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当然主要精力都是去洗澡了。

部分地方细节处理有进有出,细致的地方:韩国留学生的拍照一场:第一次快门是尴尬回避的女主角,第二次快门是觉得过意不去的弄了弄头发的女主角,但是,邮寄给女主角的是稍好的第二张,寄给情人的是残酷的第一张。

这反映了路人甲的主观逻辑选择,两次快门下的女主角都没有笑,这是符合女主人公的实际心态的;不细致的地方:与情人吃涮羊肉的饭馆里,听不到邻桌的声音,这与影片的纪实风格不符。

影片沉重的风格贯穿始终,唯一的幽默在“北戴河一日游”这个情节。

一个镜头:一群穿着羽绒服人呆呆的看着眼前的景象面无表情、一脸茫然,切一个反打:原来大家站在海边,然后导游举着旗子从镜头右上角进入,有很强的仪式感,仿佛一个牧羊人,来到她一群迷茫的羊群面前,然后说去玩吧,这里是著名的草场(虽然这个季节什么也不长),半个小时后我带你们走,大家一哄而散。

这与《图雅的婚事》中的相亲队伍的黑色幽默风格非常相似。

结尾的演职人员表中播放的俄语“纺织姑娘”非常好听,不应错过。

通过王全安这部影片,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在讲述庞大社会机器下的弱小女性个体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叙事结构上的精练手法和个人特色,但同时也发现这种“人文关怀”在残酷的社会环境前的苍白与无力,于此,我们会再次想到鲁迅“发现医术并不能救人”的残酷现实。

 10 ) 逝去的岁月 不同的回忆

一连看了两部讲述产业工人的电影<钢的琴>和<纺织姑娘>分别关于钢铁工人和纺织工人其实对于生于80年代的人来说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回忆作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 大家基本上都是产业工人的子女在那个思想还没有开化的年代 保守的父母都会守住一亩三耕地下海做生意毕竟是少数 确实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毕竟产业工人在当年看来就是铁饭碗 犹如现在的公务员小年轻从学校刚出来 到工厂 一张合同就是签到退休的 只要工厂不倒闭当然这是后话 因为谁能料到 国家的工厂还能倒闭?

如果家里面 男的是钢铁工人 女的是纺织工人那么这个家至少在当时整体的条件下不算差过年过节两个人发的东西 够得上一大家族一起吃上几天发得带鱼比人长 发得猪肉冰箱放不下 需要去借一辆三轮车(上海人叫黄鱼车)而且在当年计划经济的年代 钢铁工人的粮票是有补贴的当然这个补贴就给孩子茁壮成长用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没有人想到 大风破浪的社会变革来得这么快 来得这么猛烈90年代中期 苏州河沿岸的纺织厂由于经济效益相继倒闭当然美其名曰 优化机制 兼并重组其实对于纺织工人的辛苦 在<纺>电影中也有所表现在高强度 高杂音 高密度的机床前很多纺织工人的手、嗅觉、呼吸系统、视力和听力都患上了职业病加上连续三班倒的工作 人体生物钟不规律 睡眠得不到保证(以至于多年之后 我母亲的听力大不如前)所以在当时 本来准备解放思想的职工大会 成了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欢送会一听到 以后再也不用到这破工厂上班了当年很多人都是 发自内心的高兴多年之后 母亲用一句“纺织女工 就是头发长 见识短”因为只想到现在 没有人想到工作没了之后 还能干嘛呜呼怪哉?!

在我懂事之前的很多年 母亲没有和我提过从纺织厂下岗之后的工作只是父亲有时候会零星说个一两句当然也会被母亲制止 或是打断叉开到其他话题 比如我最近的成绩或是教育这样一来二次后 父亲也开始采用委婉的方式和我交流父亲是插队落户顶替爷爷回沪工作 爷爷当年也是老实人正巧郊区附近需要开其他钢铁厂 抽干力量 就把爷爷的整个车间调了过去在当年没有轨道交通 公交车也不是很发达的时候 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得制造困难 克服困难上当然也正好赶上父亲回来的名额 父亲就顶替爷爷在郊区的钢铁厂一干就是一辈子事后父亲也提到 如果不是爷爷去郊区的厂 而是留在市区 早晚自己也得下岗要知道 90年代中期开始市区内的钢铁厂、化工厂以及其他扰民或是污染型企业都开始往外迁移加上国家企业宝钢在上海落地 对地方性质的企业冲击很大钢铁厂由于销量不好 产生生计问题 很多企业也就着这个机会兼并重组当年在读小学和初中时候 父亲隔三差五 和我这样说到不知道你长大之后 还有没有顶替这个做法(其实现在想想 顶替就是传说中的世袭 老子在这个厂工作 儿子最差也能在这个厂工作)现在我明白父亲说这句话的用意 他是怕我不能顶替他 怕我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后面又跟了一句 以后的工人都是合同工 工厂说不要你就不要你了潜台词就是 他怕我像我母亲一样 哪天工厂倒闭了 连个就业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在来看他当年的预见还是有点儿准确的现在确实没有顶替了 有的只是千方百计的走边门现在产业工人也没有了 有的只是像fsk一样的代工企业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现在想想当年父亲和母亲反对我在课余时间踢球就有其合理的道理了显然现在看上去 很残酷 还好 我站在他们的角度能理解回头来看 当年的那代人他们朴实无华 就像当年的社会大环境没有普遍良好的受教育权利 却平平淡淡得过着日子虽然没有良好的物质生活 却也过得开心只是不能拿走本属于他们的东西不然他们会和你拼命父亲常说 冷的风 穷的债太太平平过日子 就不会出乱子也许我能理解他们 也许我永远也理解不了他们谨以此文献给全天下像我父母亲一样经历过社会变革年代的人

《纺织姑娘》短评

有几场戏处理得假了,摄影属于藏起来那种.

5分钟前
  • 亚 南
  • 推荐

王全安的路子,也就是这样了

10分钟前
  • Nemooo
  • 还行

基本达到观看目的,剧情没把握好,为了演员多给一星

13分钟前
  • ACSHW
  • 推荐

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争强好胜,连死都不想听天由命。可是活的力量太强大,有时候你都已经“活”习惯了,就很难妥协了。

16分钟前
  • 田田田是贪吃蛇
  • 力荐

还以为王全安会好一点呢,原来跟其他中国片一样差

19分钟前
  • 犹在定中
  • 很差

前半段不错 其实可以更好的

24分钟前
  • 花样肥型猫
  • 推荐

这份情感是好的,可惜配合这个纺织工人的背景就显得很失真,导演不踏实啊,还有在想王全安没了余男之后,片子到底会成咋样

28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还行

年纪大了缺少了沉静的动力,对这种缓慢的隔靴搔痒的文艺故事片感到沉闷…下岗工人,家长婚姻,年代印记,欠缺一击致命的中心点,平淡无奇的压抑…

29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一部好的作品可以不向观众解释剧情,但不能让观众去脑补剧情

33分钟前
  • 不羈的賓周
  • 较差

真难看,不知道你要讲啥

37分钟前
  • 丝雨飞花
  • 很差

人什么时候才能为自己活一次

41分钟前
  • 一杯小啤酒
  • 较差

人太渺小了 经不起一点点天灾人祸的摧残 热爱生命吧

46分钟前
  • 西鱼
  • 较差

伪文艺

50分钟前
  • Carol
  • 很差

叫我瞅瞅乳腺癌的

51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差了很多火候

55分钟前
  • 墨鱼仔
  • 还行

二伯平安

57分钟前
  • 王德发
  • 还行

实话说,故事比较老套。闭气贾樟柯,王全安还是浮泛了点。余男演得不错,我只是很感慨,工人真的已经成为底层,哎- -

58分钟前
  • julie
  • 还行

5/10

60分钟前
  • Osion
  • 较差

也许在当年会有更好的观感,时至今日文本表达已不新鲜,而电影语言也没有太多惊艳之处。

1小时前
  • 冰川
  • 较差

拿腔拿调,不成熟。

1小时前
  • 干嘛我们是瞎子
  • 较差